某市智慧健康项目区域卫生数据交换平台建设方案.docx
宁波市智慧健康项目区域卫生数据交换平台建设方案上海东方通泰软件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8月目录1第1章.项目概述41.1 项目背景41.2 项目必要性51.2.1 积极落实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51.2.2 满足卫生资源共享、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51.2.3 强化政府监管、卫生管理以及领导决策能力61.2.4 提高卫生服务水平61.2.5 实现卫生、药监、社保等部门的信息共享7第2章.项目需求72.1 现状分析72.1.1 卫生基础现状82.1.2 卫生信息化现状112.1.3 现存问题122.2 平台基本要求132.3 平台技术需求141.1.1 3.1SOA架构需求分析141.1.2 3.2异构系统适配接入机制141.1.3 统一消息安全可靠传输机制151.1.4 可扩展设计关键点151.1.5 图形化数据加工161.1.6 运行管理服务需求161.1.7 数据同步策略管理需求172.4平台与业务之间的关系171.1.1 4.1平台与区域卫生业务应用的关系171.1.2 与已有业务系统的数据服务关系171.1.3 与新建业务系统的数据服务关系181.1.4 与业务系统之间的公共服务关系18第3章.建设目标和内容183.1 建设目标183.2 建设内容19第4章.总体技术路线201.1 JAVAEE规范201.2 中间件软件技术201.3 Sc)A服务体系架构211.4 ESB企业服务总线211.5 异构系统适配器服务221.6 消息队列技术224. 7WebServices23第5章.交换平台总体设计234.1 建设原则234.2 设计原则245. 3总体架构26第6章.交换平台功能设计275.1 数据交换节点建设275.1.1 数据接入适配服务275.1.2 数据同步机制285.1.3 数据可靠传输295.2 数据交换中心建设315.2.1 服务注册与发布316. 2.2同层级数据路由317. 2.3区/市多层级数据路由316.3 交换平台管理监控设计326. 3.1交换域管理327. 3.2交换平台运行监控328. 3.3管理员账号管理339. 3.4日志管理336.4 平台接口功能336.4.1 基于适配器服务的接口336.4.2 基于消息的接口346.4.3 基于文件服务的接口34第7章.平台可靠性设计347.1 集群架构347.1.1 队列集群模式347.1.2 应用集群模式367.1.3 ESB集群模式377.2 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387.2.1 本地服务器备份387.2.2 远程集中式备份方案39第8章.平台安全设计418.1 物理安全418.2 网络安全418.3 数据安全438.4 应用安全45第9章.标准规范建设479.1技术规范479.2管理规范48第10章.质量管理方案4810.1 软件质量保证SQA5010.2 质量保证实施5010.3 五个实施步骤5110.4 可靠性定义5210.5 IS09001质量标准5210.6 软件配置管理52第1章.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中确立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意见将卫生信息化作为医改的八项保障措施之一,并将其列为深化医改的重要议程,要求“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2009年底至2010年初,卫生部根据新“医改方案”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先后制定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试行)。提出了“推进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整合:以人为本,打好三个基础、建立三级平台、提升业务应用”的卫生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总体思路。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医疗服务休系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休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人才保障信息系统监管体制机制法制建设2010年11月15日,卫生部在全国卫生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编制了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草案),进一步确定了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简称"3521”工程),明确了2011年重点建设内容,决定利用专项资金在五个方面进行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试点。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卫生信息共享能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及降低医疗风险。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已被公认是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央20096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甬党201014号)的部署,着力深化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市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实用共享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实现诊疗信息在各医疗机构间的传输与共享,实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更好地保障市民健康。1.2 项目必要性1.2.1 积极落实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卫生改革与卫生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八大支柱”之一,明确了“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1.2.2 满足卫生资源共享、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传统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各自为政,相互隔离,医疗卫生系统大量的医疗卫生数据和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网络物理上不联通,业务标准、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无法交换共享,形成了各单位、各条块的信息孤岛。历史数据也存在大量的冗余,影响数据的一致性和唯一性。如此种种,造成了管理上的难度,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能。因此需要建立开放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度。通过实现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促进大中型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基层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联动、优势互补、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通过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真正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1.2.3 强化政府监管、卫生管理以及领导决策能力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有效的管理与正确的决策。而管理与决策又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需要参考和把握既往与现行的政策、法规,了解和掌握医疗卫生单位的资源信息和公共卫生信息,了解城乡居民不断增加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通过信息技术及信息数据的支持,结合分析、模拟和预测,做出相应决策,制定相应措施。通过卫生信息化建设,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获得宏观管理所需的数据支持,开展电子政务、疫情监测和应急联动;通过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信息网络体系,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卫生业务部门实行及时有效的监管;通过卫生门户网站,发布、公示医疗卫生信息,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行为透明度和社会公众的监督,逐步完善卫生系统自我管理、约束机制。通过决策支持平台,获取动态信息,不断充实和调整政策措施,实施动态管理,保证卫生工作循着有序、高质、高效的轨道开展,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和谐的规律发展。1.2.4 提高卫生服务水平降低服务成本,促进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通过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区域内各医疗机构间的业务进行整合与优化,充分有效利用居民健康信息,提高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间的数据及知识的共享和协作水平,增强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间的业务合作和交流,改善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服务流程,提升卫生服务能力和效率,逐步缓解供需矛盾,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同时信息化的建设能够加强城乡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协作,加强医疗信息的共享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改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模式和流程,让农民也能够方便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医疗卫生服务,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管理。1.2.5 实现卫生、药监、社保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当前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监管机制却没有相应跟进完善,像药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分别由药监、社保、卫生等部门管理,信息没有共享,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如刷医保卡购物、套现、重复参保、农村合作医疗冒名报销等做法,正侵蚀着医保基金。目前药监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已经能够实现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消费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可以做到药品来源可查、流向可溯、数量可计、质量可控,但是以上信息,并没有和医保部门、卫生部门有效的共享起来,类似信息孤岛的现象在各部门中都不同程度存在。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药物、医疗、社保、新农合四网合一,实现一体化平台共用,增强政府部门之间协调能力,既可以保证老百姓用药的安全和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又可以为参保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实时结算和即时补偿诊疗服务,为医保部门提供对医疗机构的实时监控,高效利用卫生资源,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第2章.项目需求2.1 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现代化的医疗卫生事业变得复杂和高要求,相比其他行业的信息化集中程度,医疗卫生行业仍处在一个有限的水平,包含着很多的原始处理方式,医疗机构之间彼此不能共享和交换信息,例如在郸州区和海曙区的一个普通的双向转诊,就没有相应的基础交换平台予以支持。现有系统实质上仍以“医疗机构”为中心,不能实质性发挥出医疗机构的“服务”和“质量”价值,远程医疗、疾病疫情控制、管理部门决策支持等蓝图更无从实现。另一方面,患者/居民对医疗卫生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多,他们希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服务质量,医疗卫生组织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即如何利用有限的预算,提供更全面综合的服务。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成为现代化医疗的紧迫任务,而实现“以人为本”,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等数据中心,贯穿居民全生命周期的所有医疗卫生相关记录,提供其从出生至死亡的全过程的纵向数据和视图,涉及就诊医疗、日常保健、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社会保障等信息内容。2.1.1 卫生基础现状表2-12011年1至6月部分医院运作情况医院类别单位等级实有床位数(张)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天)实际病床使用率合计15387867630123977111.0495.57TtJ级医院综合医院市李惠利医院1I112605409222115110.81101.56市第一医院甲11528045701669112.0396.23市第二医院甲1720590841235791295.68宁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甲8504356401375311.1198.43专科医院市中医医院甲600434183570817.1689.58市妇儿医院甲952801080208298.197.99市康宁医院乙52058494160277.02105.09县(市)区级医院邺州人民医院乙11468239552021710.73106.86郸州第二医院乙600354283794512.0588.56医院类别单位等级实有床位数(张)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天)实际病床使用率宁波明州医院无级别64014169687939.6476.03余姚市人民医院乙10757010771748910.22100.89慈溪市人民医院乙822529420148769.5895.33市第六医院甲7502740481269410.5298.3镇海龙赛医院甲420356799623311.2293.7北仑宗瑞医院甲50042090596148.6193.77奉化市人民医院甲6103562269843I1.5699.27象山第一人民医院甲670447282125728.8492.62宁海县第一医院甲600368835113709.89104.66医院类别单位等级实有床位数(张)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天)实际病床使用率宁波开无发区中级500236045481210.2751.89心医院别表2-22010年宁波市各县(市)区人口数和床位、人员数人口总数(万人)床位数(张)人员数(人)总计其中总计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卫技人员执业医师(含助理)注册护士全市合计574.08260972544250326430941723715079宁波市区223351602815826290102468297558811海曙区30.24420140317292620824072184江东区27.77235523494131343514151428江北区23.89230923093603298411201188北仑区37.72174017343449302813341011镇海区22.521875187530582651984909郸州区81.21354835287477637624952091余姚市83.38226022605225446417851653慈溪市103.88288026537541645825422128奉化市48.3517921736270622961056744象山县54.031425140528292469992884宁海县61.09171215623015272511078592.1.2 卫生信息化现状1 .卫生基础网络宁波市智慧健康专网目前以市卫生局机房为核心,各市属医院、区(市)县卫生机构通过裸光纤直连中心机房,组建星形网络,带宽为1GB,可以满足现在的业务需求。宁波市已建立了部分区县以及部分医疗机构和专业站所的卫生信息交换网络。正在通过政府采购建设覆盖全部区县以及全部公立医疗机构和卫生专业站所的卫生信息专网。2 .医疗服务信息化由于医疗保险结算的需要,宁波市市区的全部公立医疗机构已在2002年全部实现账务数据电子化,各个县(市)区也分别于此后陆续实现了全部医疗机构的账务数据电子化。2007年由卫生局主持,在市区的各医疗机构逐步推行了非医保参保居民的通用就诊卡与病历本。2009年,由市医保结算的要求,市区的诊断、处方明细数据全部实现了电子化。非医保居民通过统一的自费就诊卡实现了全市区患者基本信息的交换共享。目前.,市区层面的医院100%具有CIS,80%以上有LIS和RIS,80%以上有科室级PACS,李惠利等医院实施了全院级PACS系统;康宁、慈溪人民医院建成电子病历系统,其他市级层面医院也正在积极开展电子病历的探索和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县(市)级层面的医院约70%有HIS,约60%有LIS,约40%有RIS;余姚有区域检验中心。在宁波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功能规范指导下各地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信息化建设,市属六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率达90%以上,在全省的各个地市中处于领先地位。邺州二院与某社区实现了集中影像诊断的业务协同。卫生局的医疗咨询公共服务平台已运行,实现了对市区层面大多数公立医院的网上预约、检验报告查阅,而且可查看实时就诊业务量。3 .公共卫生信息化已建成了疾病监测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疫情和突发事件网上直报。在全市率先实现了计划免疫与妇幼保健的数据集中,结束了手工管理、纸张记录的历史。初步完成了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了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完成了对“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的升级改造,建成了七大平台,在中心城区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医疗急救网络。已建成全市采供血机构统一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各级采供血机构之间血液信息的全过程实时信息化管理。迄今,宁波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在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加快实施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方面,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全省领先的地位。在这个有利的条件下乘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东风继续深化改革,在夯实医疗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通用就诊卡项目基础上,根据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的要求,建设规范化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同时加强与区域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整合,全面记录和实时反映居民健康状况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全过程,实现对居民健康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推进跨卫生机构、地域之间的卫生业务协同。2. 1.3现存问题总体来说,宁波卫生信息化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信息无法跨机构共享过去医院信息化建设都是以医院的业务流程为核心,并未真正以患者为核心。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虽然考虑到了协同与信息共享的需求,但出发点都是医疗机构内部人员、科室或职能间的协同与共享。而至关重要的患者与医护人员间信息共享却被忽略了。医护人员得到的患者信息往往不够全面,因此造成了不少金钱、资源甚至生命被浪费的悲剧。在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不断提高的今天,医护人员通过调阅记录患者整个生命周期健康信息的电子健康档案来完成与患者的协同不仅能解决上述问题,还能真正使电子健康档案活起来用起来。 居民的健康信息无法整合在没有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时,居民的各种健康信息,包括门诊信息,住院信息,公共卫生数据,体检数据,慢病管理数据等,这些数据零散的存储在各个医疗机构及政府机构中,在无法将数据整合起来集中管理的情况下,会大大的降低这些数据的使用价值,无法充分利用居民健康数据做统计、分析、预测等工作。 无法主动预防当前的医疗服务对居民都是被动的,只有在病人感觉身体不舒服时才会到医院就诊,有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社区或公共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查看区域内所有的居民健康信息,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可以根据天气、流行病等外界因素,结合居民年龄、性别、身体情况等个人因素,可以针对居民进行主动提醒,做到主动预防。1.1.1 基本要求1)卫生信息化建设、共享医疗保健信息是以居民为中心,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加强各部门、各单位协同,优化业务流程,降低服务成本,提高行政部门效能,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质量,方便人民群众医疗和保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2)卫生信息化建设要按照国家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做好顶层设计,进行信息资源统筹规划,统一建设规范、标准和管理制度,明确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运用不同机制和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促进卫生信息化工作协调发展。3)卫生信息化建设要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指导原则下开展,相关技术、标准、协议和接口也须遵循国际、国家、部颁有关标准,并根据上述标准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适合本市的标准、规范。4)卫生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独立系统,除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有关信息系统需要互联互通外,还需要一些政务应用系统(如公安、医保、计生、民政、教育等)保持双向信息互相交换,因此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其开放性,同时因发展需要,应具有较好的伸缩性,满足发展需要。5)采取业界先进系统架构理念和技术,为平台打下扎实基础,如在技术上采用业界先进、成熟的软件和开发技术,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支持InternetZlneternet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应用;客户/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体系结构与浏览器/服务器(B/S)体系相结合的先进的网络计算模式。1.1.2 技术需求1.1.3 3.1SOA架构需求分析平台设计采用SOA架构,数据传输保障将采用传统消息中间件模式,消息中间件将提供消息总线服务,消息传输的功能提供以消息服务方式与ESB总线进行交互。SOA架构在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中作为新的应用技术之一,在引入WebSerViCe的同时需要与消息总线架构相结合,解决大并发、大压力的数据交换需要,构建性价比更高的应用解决方案。1.1.4 3.2异构系统适配接入机制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平台中异构系统适配接入主要采用适配器技术,在SOA架构中,每一个适配器都可以封装为“适配器服务”。适配器服务是应用系统接入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平台的桥梁,是多种异构系统之间互连互通及互操作的首要功能模块。适配器服务作为异构系统接入的技术,遵循标准的JAVAEEJCA技术规范,并采用基于JAVA语言开发技术实现不同异构系统的对接,每一个适配器都对数据实现基于XML的数据格式映射,以及对外提供标准的SI服务接口。既完成了异构系统的松散耦合访问和数据获取,又实现了适配器的服务复用。2.3.3 统一消息安全可靠传输机制统一的消息安全可靠传输是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的基础设施,统一消息安全可靠传输是异构系统在网络上交互数据的保障机制,是保证不同系统间数据交换的一致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的核心机制。需要提供以下功能:1)提供数据采集缓存机制。消息基于队列机制建立大缓存机制,确保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数据写入的有序性,“硬盘”可靠队列的通信机制,可以大大缓解“内存”的大数据压力;2)提供强大的数据传输功能:提供断点续传、优先级控制、消息生命周期、流量控制、集群、发布订阅、连接控制、消息加密压缩等多层消息控制机制。3)支持多种拓扑结构:可以部署在不同的交换部门和异构系统所在的物理环境,并可自由组合成星型、网型、树型、总线型结构。4)提供进程分组传输机制,确保数据适配服务的快速处理、可靠传输。5)支持断点续传、网络容错,在系统故障下、网络故障下保障数据可罪;6)支持消息点对点、消息路由、消息发布/订阅三种传输模式;7)支持不同的网络环境。既可以支持光纤通道,有可以支持拨号、DDN、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通信线路。2.3.5 可扩展设计关键点首先,在架构上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并建立满足数据交换所需要的ESB(企业服务总线),为数据交换服务提供基础支撑总线,来完成数据交换服务提供者的查找、访问、路由及服务治理等功能;对于服务消费者来说,所有消费的服务通过统一规范在ESB总线上进行表达,无需关心真正的服务的位置及相关实现。企业服务总线ESB还提供自身的可扩展能力,具有对服务支撑环境的负载均衡、集群处理、服务的失败与恢复的管理功能。其次,对数据交换服务可扩展。采用服务合成技术,即服务的服务,是服务提供与服务消费之间的纽带。为了使服务能够满足信息系统集成的需要,需要将服务供其他服务或应用消费,还可以消费其他服务,将不同的信息系统服务进行合成,形成粒度更大的业务服务。服务合成与编排可再次被复用,与其他服务进行再次合成。确保前期的交换服务可扩展复用。再次,对纵向接入范围的可扩展。除了面向服务的技术,还将对应用系统数据交换建立统一消息可靠保隙机制。可应用系统之间统一采用相同的消息读写、传输模块,建立基于统一消息管理的可扩展通道。最后,对横向接入范围的可扩展。基于服务的模式,即可以服务于卫生信息化,又可以服务于其他数据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一个物理的系统可以扩展成多个逻辑的交换系统,按照不同的应用对象进行逻辑划分,分应用、分结构、分权限管理监控。2.3.6 图形化数据加工基于XML的图形化数据加工机制,确保加工逻辑的易用性。提供独立的XSLT引擎,即扩展样式表转换语言(EXtenSibIeStylesheetLanguageTransformations)的简称,它是把XML文档转化为另一文档的转换语言,即将源文档的所有数据或者部分数据,利用XPath进行选择,生成另外的XML文档或者其他可直接显示或打印的文件格式。XSLT服务是用来对数据进行转换的一种服务,通过XSLT服务,一种数据格式可以轻松的转换为另一种数据格式。2.3.7 运行管理服务需求运行管理系统主要提供给数据共享平台的系统管理人员使用,用于保证数据共享平台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包括面向安全性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密码管理和日志管理等;面向性能优化的性能监控等。面向实用性的节点管理、交换规则管理和状态监控;其中节点管理包括对业务部门的信息管理。由于各种共享数据由不同卫生院提供和使用,为了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必须提供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首先要对共享数据的访问日志进行记录,然后灵活地统计各个部门共享的数据以及访问过的其它部门的共享数据,同时将这些结果汇总,进行各种分析,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多个设备和软件同时运行,为了保证整个平台的高效率运行,必须监控每一台设备上每一种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数据访问流量,以及共享数据业务的办理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2.3.8 数据同步策略管理需求系统应能灵活设置和管理数据的同步策略,支持异地、异构、不同组网方式、不同时间间隔等同步策略功能,能结合调研结果和最终实施方案进行部署,能灵活配置各卫生院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的公共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同步,实现数据透明同步和更新,保证数据的一致性。2.4平台与业务之间的关系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平台是信息化项目的基础工程,即可以服务于当前业务的数据资源共享交换需要,又可以服务于可扩展应用及其他接入应用。基础工程的推动一定是在业务应用需求的实现中落地的。因此,需要业务应用不断建设需求和完善来推动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平台的不断完善。1.1.1 4.1平台与区域卫生业务应用的关系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平台在结构上与卫生业务应用系统松耦合,平台的运行和维护对卫生系统没有任何影响。数据交换平台从卫生系统采集数据并加工处理,形成整个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和共享数据,经过进一步的数据挖掘形成卫生系统的共享数据库,既可以为当前业务系统提供服务,也可以为扩展应用以及其他外部应用提供服务。1.1.2 与已有业务系统的数据服务关系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平台的建设不涉及原有专业系统的内部业务流程,而是要求业务系统通过松耦合的数据“桥接”方式提供给交换系统。交换系统为业务应用服务,对需要获取的应用系统数据经过采集、转换处理、传输、写入数据库中供应用系统使用。既可以实现上级机构向上级机构系统汇集数据,又可以实现上级机构系统向下级机构数据共享下达,实现数据对等交换传输。1.1.3 与新建业务系统的数据服务关系数据资源是可以复用的。新建业务系统如果与已有业务系统存在数据交互。对于新建业务系统,交换系统只需要扩展一个接入节点。将交换系统中可以采集并共享的数据交换传输给新建业务系统,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服务的技术实现可以是数据库、文件、WebSerViCe等多种方式。1.1.4 与业务系统之间的公共服务关系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平台是为业务系统提供的数据交换服务的,即是连接各应用系统的公共数据共享传输通道。各业务系统可以通过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平台的适配器接入,由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平台的ESB企业服务总线(ESB)来完成适配器服务之间的消费关系。消费关系可以是直接消费、间接消费。直接消费通过ESB进行内部服务合成,直接为业务系统服务;间接消费通过ESB的服务注册中心,进行公共服务发布,可检索、查询、代理运行等多种方式,供其外部调用。第3章.建设目标和内容3.1 建设目标在宁波市现有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将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宁波市卫生行业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交换系统为中心,实现宁波医疗卫生行业信息资源的共享;以个人的电子病历为中心,参照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标准,为宁波市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平台设计合理、先进、可靠的基础支撑框架,选用成熟的中间件软件产品构建卫生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平台,实现所有医疗机构间的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本次项目涉及接入的机构如下: 8家市级医院接入宁波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医疗机构有:宁波市李惠利医院、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宁波市第三医院)、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宁波市康宁医院、宁波市中医院、宁波市华慈医院,共8家市级医院。 11个县(市)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郸州区、江东区、江北区、海曙区、北仑区、镇海区、奉化市、余姚市、慈溪市、象山县、宁海县,共11个县(市)区的区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4个市级相关公共卫生机构或系统宁波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可以进行数据交换的公共卫生条线系统有: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系统、慢病管理系统、传染病管理系统,其中慢病管理和传染病报告数据通过市级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和县(市)区的区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采集。 省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市级平台预留与省级平台对接的接口,将来实现省级系统数据跟宁波市系统数据的对接,实现省内的卫生信息共享。3.2 建设内容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平台将要建立宁波市医疗卫生行业信息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标准规范,通过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服务,实现各部门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宁波市卫生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平台开发和建设须满足分步式、跨平台部署,且对日常通信流量有较大要求。具体内容如下:1)数据交换中心及资源服务:构建数据交换共享企业级服务总线ESB,基于ESB的数据中心数据资源交换共享服务。2)数据交换接入前置系统:ESB总线前置实现需要交换的部门数据接入和服务接入。3)交换管理监控系统,提供对共享交换平台的管理监控以及交换数据的统计功能;4)数据交换传输保障:实现各接入节点与中心ESB之间的可靠传输保障。5)数据交换标准规范:数据规范、管理规范、技术规范等管理标准和制度。第4章.总体技术路线4.1 JAVAEE规范为了保证高可用性、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系统必须要选择支持强大的企业级计算的成熟的技术路线。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技术首推JAVAEE企业标准。JAVAEE是主流的开发技术平台,已成IT领域的国际工业标准,围绕着JAvAEE有众多的厂家和产品,其中不乏优秀的软件产品,合理集成以JAVAEE为标准的软件产品构建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平台,可以得到较好的稳定性、高可靠性和扩展性。JAVAEE技术的基础是JAVA语言,JAVA语言的与操作系统平台无关性,保证了基于JAVAEE平台开发的应用系统和支撑环境可以跨平台运行。4.2 中间件软件技术中间件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满足大量应用的需要;运行于多种硬件和OS平台;支持分布式计算,提供跨网络、硬件和OS平台的透明性的应用或服务的交互功能;支持标准的协议;支持标准的接口。程序员通过调用中间件提供的大量API,实现异构环境的通讯,从而屏蔽异构系统中复杂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它们可以有符合接口和协议规范的多种实现。由于标准接口对于可移植性和标准协议对于互操作性的重要性,中间件已成为许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部分。对于应用软件开发,中间件远比操作系统和网络服务更为重要,中间件提供的程序接口定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层应用环境,不管底层的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怎样更新换代,只要将中间件升级更新,并保持中间件对外的接口定义不变,应用软件几乎不需任何修改,从而保护了企业在应用软件开发和维护中的重大投资。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中间件软件管理着市民端程序和数据库或者早期应用软件之间的通讯。中间件在分布式的市民和服务之间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如事务管理、负载均衡以及基于Web的计算等。利用这些技术有助于减轻开发者的负担,使他们利用现有的硬件设备、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对象模型创建分布式应用软件时更加得心应手。由于中间件能够保护企业的投资,保证应用软件的相对稳定,实现应用软件的功能扩展;同时中间件产品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一个由不同硬件构成的分布式处理环境的复杂性,所以它的出现正日益引起用户的关注。4.3 SC)A服务体系架构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缩写SOA),即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提供了一种构建IT组织的标准和方法,并通过建立可组合、可重用的服务体系来减少IT业务冗余并确保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快速构建。SOA的实现对技术没有限制。SoA是关于共享和管理服务的结构,对所采用的技术只需要满足它的需要就可以。虽然Web服务协议到目前为止还是首选的创建和部署SOA架构的标准,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标准,比如CoRBA、COM和JAVAEE0甚至可以采用私有技术创建SOA。SOA可以节省组织成本,包括重复利用已存在的软件作为服务,以及增强改变IT方案适应需求变革或灵活性的能力。SOA对兼容性的需求完全处在松耦,可以通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创建和部署大多数SOA提供的端到端解决方案解决兼容性问题。4.4 ESB企业服务总线ESB(EnterpriseServiceBus,缩写ESB),即企业服务总线,是SOA的骨干,在完成服务的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