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泉州市“十四五”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docx

    • 资源ID:1121906       资源大小:380.49K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泉州市“十四五”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docx

    泉州市“十四五”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二。二二年五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1(一)规划背景1()帝IJ2第二章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问题5(一)区域概况5(二)地下水资源现状7(三)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14(四)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16(五)"+三五”工作成效20(六)地下水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22第三章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25(一)指导思想25(二)基本原则25(三)规划目标27(四)规划期限与范围27第四章主要任务29(一)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29(一)加强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30(三)推进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31(四)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安全33(五)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34(六)加强地下水环境监管力度35第五章保障措施37(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37(一)落实主体责任明确责任分工37(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支撑38(四)加强科普宣传鼓励公众参与38第一章规划背景(一)规划背景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美丽中国发展目标,即“确保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求紧紧围绕“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提出的“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要求。地下水是维系生态环境健康的要素之一,保护好地下水资源,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是支撑泉州市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国务院地下水管理条例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主管部门根据地下水状况调查评价成果,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下水资源状况、污染防治等因素,编制本级地下水保护利用和污染防治等规划,依法履行征求意见、论证评估等程序后向社会公布”的规定,泉州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水利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了泉州市“十四五”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二)编制依据1 .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年);(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年);(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10)地下水管理条例(2021年);(11)福建省水污染防治保护条例)(2021年);(12)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2年);(13)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办法(2016年)。2 .相关政策文件(1)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关于印发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环土壤(2019)25号);(2)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3)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4)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18)17号);(6)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关于印发“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环土壤(2021)120号);(7)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2018);(8)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等5部门关于印发福建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闽环发(2019)20号);(9)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2016)45号);(10)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等3部门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的通知(闽环保±(2022)2号);(11)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通知(泉政办(2021)41号);(12)泉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泉州市“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规划的通知(泉环保(2022)14号);(13)泉州市生态环境局等5部门关于印发泉州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泉环保(2019)171号)。3 .技术导则与标准(1)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2)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5)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7)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l64-2020);(8)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T/J1663X)4)。第二章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问题(一)区域概况1.地理位置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东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毗邻龙岩、漳州,南临厦门,北接三明、福州、莆田。地理坐标:东经117。34,119。05',北纬24。30'25。56,泉州市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台商投资区5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图21泉州市行政区划2 ,地形地貌泉州市位于福建省的东南沿海,西部为闽东中一低山地,属戴云山山脉及其延伸的支脉;中、东部为闽东南丘陵,山峦叠嶂,河谷错落其间。低山、丘陵形成晋江与其他水系的分水岭;南部多台地、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北部往南面逐渐降低,呈中山一低山一丘陵一台地一平原递变,以低山、丘陵为主要地貌类型。3 .地质概况泉州市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濒临太平洋板块,是环太平洋中一新生代巨型构造一岩浆带的陆缘活动带的一部份,为全球构造一岩浆活动强烈地区之一。泉州位于闽东火山断拗带和闽东南滨海断隆带两个构造单元的中段,平潭一东山北东向断裂带,永安一晋江北西向断裂带贯穿全境。自中元古代以来,地壳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特别是中生代的燕山运动表现更加明显,其特点是形成了广泛分布的中生代陆相酸性一中酸性火山岩及同时、同源的燕山期侵入岩,平原区、河口地带及山间盆地覆盖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火山岩以凝灰岩为主,侵入岩以花岗岩类为主,第四纪为砾卵石、砂及粘土。4 .气象水文泉州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湿润温暖,雨量充沛。海域面积11360km2,海岸线总长541km,大小港湾14个,岛屿207个。深水良港多,可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23个,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和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年平均气温1820°C,无霜期310天以上,年降雨量100O180Omm,年平均日照达19002000h,多年平均降雨量1141mm,降雨多集中在58月,最大日降雨量296mm,夏秋之交多台风。泉州市境内溪流密布,地表水资源皆以天然降水为补给源,地表水水系发育,发源于本市境内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有34条,总长度1549km,其中晋江水系15条,九龙江水系5条,闽江水系9条,单独入海5条;流域面积50kn以上河流81条,总长度为2156km。较大的河流有晋江、大樟溪、洛阳江、九十九溪,保障了泉州市的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晋江为福建省四大河流之一,是市域内具有自成流域单独入海的水系单元。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8.22亿向。5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020年,泉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158.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9%。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泉州市各县(区、市)的发展也各具特色。其中,泉港区是全国著名的“石化基地”,丰泽区为“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市为中国鞋都,石狮市是“中国服装名城”,南安市为“中国建材之乡“、惠安县市“中国石雕之乡”,安溪县是“乌龙茶之乡”,永春县为'芦柑之乡”,德化县为江艺陶瓷之乡”,泉州市各县(区、市)特色经济形成并驰名海内外。泉州以组团式、海湾型的城市形态进入全省三大中心城市行列。(二)地下水资源现状1 .地下水类型泉州市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风化带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以及局部岩溶水(如图22所示)。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带,以平原区山前地带、二级阶地、内陆山间盆地为主,防污能力差,易污染;风化带孔隙裂隙水分布于丘陵台地地带,基岩裂隙水分布于丘陵基岩区,为承压水,上覆隔水层,相对不易受到污染。图22泉州市水文地质略图(1)松散岩类孔隙水零星分布于中北部的山间盆地、滨海平原的山前地带、二级阶地,为相对富水的地段,含水层由第四系不同时代的海积、海陆交互堆积、冲积、冲洪积等堆积物组成,结构松散,渗透性强,径流快,为孔隙潜水,局部为微承压水。根据矿化度的高低,划分为淡水、微咸水一咸水。淡水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堆积、冲洪积层、沿海局部由海陆交互堆积和海积层组成。一般具上细下粗的二元结构,冲洪积层分布在溪沟两侧、山间盆地、山前地带,一般厚度Vlom,含水层岩性主要为泥质砂、细砂、粗砂、砾石、卵石,局部含泥炭,结构松散,具良好的透水性,靠近河口地段与河水有一定的水力联系;沿山前地带、山间盆地,含水层厚度变薄,泥质含量增多,富水性渐弱。枯水期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L256.20m,富水性贫乏中等。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0;Q-Ca”K+Na+,HCO3-K'+Na+C+o咸水一微咸水主要分布于沿海一带,上覆长乐组海积淤泥质粘土,富水性贫乏,含水层以粘砂土、淤泥质细砂为主,局部有薄层砾卵石,微承压,水位埋深0.6-3.5m,周边补给和垂直渗透甚微,地下水交替缓慢,淡化作用十分微弱,矿化度大于2gL,为CrNT型极硬的中酸性水,水质微咸咸,无开米意义。风化带孔隙裂隙水地下水赋存于不同时代火山岩、侵入岩的全风化带、强风化带、中等风化带中,广泛分布于南部沿海地区的山前地带、低丘和红土台地。上部形成残坡积层,主要岩性为残积粘性土、残积砂(砾)质粘性土,富水性极贫乏;下部全风化带、强风化带、中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构成网络状,含孔隙裂隙水,是该含水层的主要含水段,富水性贫乏,局部地段在构造破碎带上相对富水,枯水期地下水水位一般埋深在0.9010.20m。地下水化学类型ClHCQ-K+Na+<+,ClH-K+Na+o(3)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的基岩区。地下水赋存于火山岩和侵入岩的接触、地质构造发育处,岩石裂隙、节理和构造破碎带中,富水性极不均一,水量与大气降水、地质构造、岩性、地形地貌和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新鲜基岩致密坚硬不含水,基岩分布区由于地形陡,风化厚度小,岩石裸露,沟谷发育,大气降水大部分从地表径流排泄,仅有小部分沿裂隙或孔隙渗入补给地下水。地下水流向与地形坡度基本吻合,水力坡度大,储水空间有限,径流途径短,水循环浅,交替作用强烈,排泄条件好,多呈分散状汇流入沟谷或在坡麓以泉的形式出露,构成地表水源头。基岩裂隙水,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富水性贫乏一极贫乏,且富水性极不均一。泉的流量大小受大气降水影响显著,季节变化大,目前已少有泉眼出露。水质类型为HCO;-K-Na+,ClHCO3-K+Na+Ca2+o(4)岩溶水主要分布于安溪西部的剑斗一湖上、永春下洋、德化阳山灰岩地区,地下水的富水性与灰岩溶隙、裂隙发育有关,富水性地区差异大,水质类型一般为HCO;SQNa+型。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大气降水关系不明显。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泉州市地下水的赋存、分布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气象、植被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区域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各具特色。(1)平原区泉州平原区沉积了粗细叠置、厚度不一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平原后缘与丘陵台地相连,含孔隙潜水;滨海地区有12个含水层,含孔隙潜水或微承压水。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和基岩裂隙水、风化带孔隙裂隙水的侧向补给。由于地形平坦,地下水运动以水平径流为主,水力坡度较小,径流途径相对较长,地下水循环交替作用缓慢。地下水动态受气候影响,近海地带还和潮汐有关,水位变化与海潮涨落基本一致。(2)低丘台地区分布于基岩地区与松散岩类堆积层之间,由低山孤丘和红土台地组成,地形波状起伏,风化壳厚度变化较大,含孔隙裂隙水。大气降水是主要补给来源,其次为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地下水运动方式有风化带的孔隙裂隙水平运动和毛细作用下的垂直运动,二者运动速度均较为缓慢。排泄方式有两种,一是马蹄形洼坑地以泉水排泄地表或以潜流状态补给台地前缘的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二是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蒸发。地下水位随气候变化明显,雨季水位上升,旱季水位下降。(3)山间盆地各溪河上游常有串珠状山间盆地,被群山环抱,从盆地边缘向中部地形略有倾斜,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一的第四系松散砂卵石层,上覆着薄层粘土,含孔隙潜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其次受侧向基岩裂隙水补给,洪水季节还受河水补给,地下水以水平运动在砂砾卵石的孔隙中,自盆地边缘向中部运动,水力坡度较大,透水性好,运动速度较快,排泄于溪河中。补、径、排无明显分区,地下水动态与气候关系密切。(4)低山高丘区大气降水是主要补给来源。由于地形较陡,风化壳厚度小,岩石裸露,呈致密坚硬状,沟谷发育,大气降水大部分以地表径流流失,小部分沿裂隙或残积层、风化带孔隙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主要赋存运动于风化裂隙和构造破碎带中,流向大致与地形坡度一致,水力坡度较大,径流途径短,水的循环较浅,交替作用强烈,排泄条件好,多呈分散状沿沟谷或是坡麓以泉的形式出露于地表或直接补给其他含水层,没有明显的补给、径流、排泄分区。富水性极贫乏一贫乏。3 .泉州市地下水资源分布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分别按流域和行政区域进行分区。按流域主要分为:西溪流域、东溪山美水库以上流域、东溪山美水库至汇合口、晋江干流、洛阳江、九龙江、大樟溪、尤溪、沿海诸河。流域分区图见图2-3。地下水资源量分区计算先按照水文地质单元进行,然后归并到各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划分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确定评价方法和选用水文地质参数。类型区按三级划分:I级类型区,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分为平原区和山丘区;11级类型区是在I级类型区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的,将山丘区划分为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区、平原区划分为山间盆地平原区和一般平原区。根据泉州市地形地貌特征,地下水类型区绝大部分为山丘区,仅沿海小部分为平原区,因此,泉州市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和一般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附>*S4* 4 慎 S图23泉州市流域分区图根据计算,2020年泉州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0.143亿?,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19.703亿H?,平原区0.44亿行政分区中,地下水资源量最多的安溪县6.959亿m2,最少的石狮市0.076亿m3,分别占全市地下水资源总量的34.5%和0.4%。据2021年11月发布的泉州市2020年水资源公报统计,2020年泉州市水资源总量为52.71亿m',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38.2%。(三)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2020年,泉州市供水总量为27.496亿,其中地表水源(蓄水工程、饮水工程、提水工程)供水量26.309亿向,占总供水量的95.7%;地下水源供水量0.694亿m',占总供水量的2.5%;其他水源供水量0.493亿向,占总供水量的1.8%。泉州市地下水资源分布与开采不平衡,南部地区总体采补平衡,需适当调减,对地下水开采量进行控制,北部多为基岩区,可开采量不大,适宜分散开采。南部沿海的局部机井分布较密地段,地下水位呈负海拔标高,处在海陆交互地带,可能导致海水或污水入侵,使可供开采的陆域面积渐渐缩小,加剧了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与开采量的矛盾。如南安水头、石井、晋江可慕、马坪、英林镇区、下伍堡等,石狮港塘、加曾寨、塔西等地。表21泉州市各流域分区地下水资源量(2020年)按流域分区各流域晋江流域洛阳江九龙江大樟溪尤溪沿海诸河合计西溪流域东溪山美以上东溪山美至汇合口干流计算面积(km2)310110238946113711079.351558569.721658.710865.77地下水资源量(亿m)6.3012.1451.5280.7880.4422.4373.4671.2311.80320.143表2-2泉州市各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量(2020年)按行政区域分区各县、市市区(含丰泽区、鲤城区、洛江区)德化县永春县安溪县南安市泉港区县台,安含区惠1投晋江市石狮市全市计算面积(km)529.62219.721468.552932.81984.98306.03621.83642.36159.910865.77地下水资源量(Zj113)0.6504.9453.1516.9592.8080.5200.5980.4360.07620.143泉州市无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泉州市地下水资源多以零星分散开采,东部沿海地区开采利用程度高,工厂、企业分布集中区域地下水开采量较大,引起当地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影响当地的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目前,通过“村村通自来水''建设工程,泉州区域基本普及自来水,地下水仅作为生产生活的备用水源。对地下水饮用水井的调查发现,沿海地区已基本普及自来水,民井大多作为生产、生活用水的备用水源,开采的地下水大多用于洗涤,很少用于生活饮用,仅部分自来水供应不足地区有少量饮用。山区县城已普及自来水,山区县部分农村引用山泉水作为生活用水,目前大多已建立饮水安全工程供水,地下水开采量较少。泉州市区、晋江市及南安市部分地区民井已部分填埋,尤其在中心城区、县城,很难调查到民井。在石狮城区、晋江的缺塘、可慕英塘一带,以前的民井大多已干涸,村民介绍,当地深井较多,多户联合凿井,民井由浅部开采转为深部开采,主要为周边地下水开采过量导致,分布在红土台地区。根据泉州市地下水监测点位的常年结果分析,泉州市地下水水位一般变幅在1m。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不同区域,由于开采利用程度不同,地下水水位变化差异大。由于泉州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减少,近年来各地区地下水水位均有一定回升。(四)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1 .地下水监测现状2020年全市共布设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控制点90个,其中鲤城区7个、丰泽区7个、洛江区8个、泉港区7个、惠安县9个、台商投资区4个、晋江市12个、石狮市6个、南安市17个、安溪县5个、永春县4个、德化县4个。各监测点水质样品采集工作每年开展2次,枯水期(1-2月)和丰水期(7-8月)各1次,监测项目以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2017)指标为基础,每个水样进行测试33项指标。监测指标如表23所示。表23监测指标一览表指标类型具体指标常规指标(27项)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铁、锦、铜、锌、铝、挥发性酚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耗氧量、氨氮、硫化物、钠、亚硝酸盐、硝酸盐、氟化物、氟化物、碘化物、汞、碎、硒、镉、格、铅其他指标(6项)钾、钙、镁、重碳酸盐、碳酸盐、游离二氧化碳BB24泉州市地下水环境考核控制点分布00(2020年)2 .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2020年,市生态环境局对全市90个区域地下水监测点进行监测,结果如表24、图25所示。表242020年泉州市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统计全市丰水期全市枯水期 IH类或优于In类 IV类V类序号县(市、区)监测点数(个)丰水期枯水期In类或优于HI类IV类V类In类或优于HI类IV类V类1鲤城区72503222丰泽区74304213洛江区82510714泉港区7516015惠安县95402706台商区43102207晋江市126514718石狮市64022229南安市17791410310安溪县550041011永春县431022012德化县4040040小计9046386334611图25泉州市地下水环境质量饼图地下水水质受季节及补给量影响较大,丰水期水质明显优于枯水期。丰水期地下水质量级别In类或优于In类(水质优良及较好)的地下水监测点位数为46个,占比51.1%;IV类(水质较差)的地下水监测点位数为38个,占比42.2%;V类(水质极差)的地下水监测点位数为6个,占比6.7%o枯水期地下水质量级别III类或优于HI类的地下水监测点位数为33个,占比36.7%;IV类的地下水监测点位数为46个,占比51.1%,V类的地下水监测点位数为11个,占比12.2%。泉州市地下水水质状况总体较好但分布不均,V类及V类地下水监测点位主要超标指标为pH、硝酸盐,同时个别点位超标指标有铁、镒、氨氮、亚硝酸盐、氟化物、氯离子等。整体上沿海区域北部水质比南部稍好,丰水期水质较枯水期水质稍好。按地下水类型来看,岩溶水较少,但水质常年保持优良(II类水以上);松散岩类孔隙水中V类占比较大,枯水期可达25%。分行政区来看,安溪县地下水质量级别类或优于m类占比最多,石狮市地下水质量级别V类占比最多,均为pH、硝酸盐超过V类限值,主要受生活污水影响。(五),十三五”工作成效“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人民政府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泉政文(2015)146号),各级各部门按照市政府部署积极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渗改造、调查评估、修复试点、封井回填工作等四项重点任务。防渗改造方面。泉州市生态环境局按照上级的部署要求,联合商务、应急、消防等部门,组织相关责任单位开展加油站防渗改造工作,全市完成587座加油站地下储油罐防渗改造,占加油站总数的比例为100%。2019年11月,泉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市管理局印发泉州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泉州市地下水污染防治主要目标、工作任务、时限要求和部门分工。2020年3月,泉州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关于开展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和重点污染源调查的通知(泉环保土(2020)2号),组织开展全市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和重点污染源调查工作,形成全市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和重点污染源“双源”清单。经调查,全市地下水型水源地0条、工业集聚区8条、工业污染场地203条、矿山开采区(含尾库)17条、危险废物处置场14条、垃圾填埋场6条、规模化畜禽养殖场174条。调查评估方面。2018-2020年,泉州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以有色金属采矿、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电镀、制革、危废经营等行业企业为重点,完成全市476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基础信息采集和风险筛查,对其中65家高关注度企业地块进行采样调查,对地块内地下水进行水质监测,逐步掌握工业企业用地地下水污染情况。修复试点方面。组织重点区域调查评估、典型污染源防渗改造、地下水污染修复、废弃井封井回填开展试点项目中报,其中,泉港石化工业园区、泉惠石化工业园区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已启动。地下水监测方面。泉州市生态环境局主动对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水利局,收集国省控考核监测点位信息,组织各地开展实地核查,补充采集经纬度信息和现场管理照片。同时,指导各县区优化调整地下水国控点位,不断完善健全全市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六)地下水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1、地下水污染源多,污染防控难度大“十三五”期间,泉州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但泉州市工业企业数量多,工业污染源占全省总数的40.2%,涉及石化、化工、重金属、印染等重污染行业和水处理、危废处置等环境高风险行业。特别是石化行业经过多年发展,炼油、烯燃、芳煌等产能明显提升,目前泉港、泉惠石化园区的产业规模为2600万吨/年炼油、110万吨/年乙烯、80万吨/年芳烧,到2030年将达到5200万吨/年炼油、563万吨/年乙烯、600万吨/年芳烽,地下水面临着有机和重金属的双重污染风险。2020年对全市65家高关注度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初步采样调查,根据调查工作成果,在产地块中,纺织印染、皮革制造业和电镀行业等中高关注度比例高,是我市地下水环境管理重点关注的重点行业,这些行业带来的地下水污染风险不可忽视。泉州市纺织印染、皮革、电镀等行业年限较久,防渗措施不完善,存在氨氮、重金属和石油燃超标问题;垃圾焚烧厂、填埋场等垃圾处理企业普遍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部分存在二嗯英和氨氮超标问题;加油站存在渗漏污染风险。部分企业污染隐患排查、自行监测等法定义务落实不到位,部分污染源周边地下水存在特征污染物超标,污染扩散趋势未得到有效控制,周边地下水存在污染风险。上述污染已严重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对人体健康构成较大的潜在危害。由于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治理和修复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一旦受到污染,所造成的环境与生态破坏往往难以逆转。当前,我市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仍处于起步阶段,监测点位数量有限,其监测的地下水水质情况不能全面反映全市的地下水环境状况,地下水环境状况底数不清,受潜在污染源较多,相当部分地下水污染源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污染防控难度大。2、地下水污染防治基础有待完善,防治能力仍需加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水十条”以及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方案的实施,我市初步建立了地下水调查和污染常态化监测体系。2018年泉州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印发实施,泉州市地下水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地下水开发量得到有效管理,作为战略资源和应急水源,地下水水质得到逐渐改善,地下水恶化趋势有所缓解。但是,我市仍然存在地下水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相关基础数据信息缺乏,科学研究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治理工程不到位,缺乏对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难以满足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需求。地下水环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缺乏统一协调高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措施,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和预警应急体系仍不完善,难以形成地下水污染防治合力。3、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认识有待提高当前,部分地方相关部门对地下水污染长期性、复杂性、隐蔽性和难恢复性的认识仍不到位,同时部分企业和群众对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一方面,在企业生产排污及地下水等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不完善,这往往造成了含水层污染。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水环境保护的重点是地表水,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从监管体系建设、法规标准制定还是仪器设备配置、科研技术开发等方面,相关工作开展相对滞后。第三章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全面落实“水十条”、泉州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以保护和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源头、系统、综合治理,强化监测评估、监督执法、督察问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科学管理体系,按照“分区管理,分类防控,协同治理”的工作思路,选择典型区域先行先试,从“摸底数、建体系、控风险、保安全”四个方面,加快摸清地下水环境状况底数,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加强地下水污染源头防治和风险管控,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泉州市社会、经济、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发展。(二)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推动全市地下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已出现地下水污染的区域,应防治结合,强化风险管控和污染防治;在潜在污染区域,则以防为主,通过选址、工程措施等进行地下水污染预防,注重监测和风险预警,最大程度降低地下水污染风险。(2)问题导向,试点先行。以扭住“双源”为重点,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安全,严控地下水污染源。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选择典型区域先行先试,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重点污染源防渗改造、制定风险管控措施。(3)分区管理,分类防控。综合考虑水文地质条件、脆弱性、污染状况、水资源禀赋和行政区划等因素,因地制宜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体系,划定地下水污染保护区、防控区及治理区,加快治理各辖区地下水污染突出问题,统筹安排、有序推进泉州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4)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建立水质变化趋势和污染防治措施双重评估考核制、“谁污染谁修复、谁损害谁赔偿”责任追究制。各县(市、区)对辖区内地下水环境质量负总责,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明确责任部门、实施主体,建立健全高效协调的地下水污染监管制度。督促辖区重点行业企业担负主体责任,落实地下水污染防治相关措施,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共同推进按期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各项工作任务。(三)规划目标到2025年,全市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有效遏制地下水污染趋势。到2035年,基本实现全市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表31泉州市“十四五”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指标名称2020年(现状值)2025年指标属性地下水国控点位、省控点位V类水比例10%约束性地下水国控点位V类水比例I达到省级下达的考核目标预期性地下水省控点位V类水比例25.56%达到省级下达的考核目标预期性“双源”点位水质总体保持稳定预期性注:1地下水国控点位V类水比例指国家级地下水质区域监测点位中,水质为V类的点位所占比例。2省控点位V类水比例指省级地下水质区域监测点位中,水质为V类的点位所占比例。(四)规划期限与范围1 .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近期规划为“十四五”2021-2025年,远期规划为2026-2035年。2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本市除金门县外行政区域,包括下辖5个区(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泉州台商投资区)、4个县(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和3个县级市(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总面积10866krn2o第四章主要任务(一)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动态更新“双源”清单。结合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污染源普查等成果,动态更新全市工业污染源、矿山开采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农业污染源、高尔夫球场等污染源和地下水型饮用水源清单。开展区域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重点开展“一企一库"两场两区”(即化学品生产企业、尾矿库、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2022年完成省级及其他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质量及污染调查评估;2023年完成危险废物处置场和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质量及污染调查评估;2025年完成其他污染源地下水环境质量及污染调查评估。在此基础上,2025年前完成全市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调查评估,查明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环境状况现状评价,完善本地区地下水环境基础数据。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排查梳理我市石油加工、化工、印染、皮革,以及电镀、电解、有色金属矿采选(含尾矿库)、危险废物处置、生活垃圾填埋等重点行业企业,建立全市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推动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加强防渗、地下水环境监测、执法检查。专栏1: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项目1 ,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2025年前全市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查明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环境状况现状评价,完善本地区地下水环境基础数据。2 .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质量及污染调查评估。泉港石化工业园区、泉惠石化工业园区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及污染调查评估,必要时开展详细调查、模拟预测及风险评估等工作。3 .天湖山一潘田连片矿区开采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针对矿山开采污染地下水途径研究,以查明矿山开采区的地下水污染因子及污染范围,评价其污染程度及环境风险,为地下水管理目标的确定及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4 .其他污染源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开展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其他矿山开采区地下水环境质量及污染调查评估。(二)加强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优先推进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化学品生产企业、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等申领排污许可证时,按照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载明地下水污染防渗漏和水质监测相关义务,采取防渗漏等措施,建设地下水水质监测井并进行监测。开展地下水污染源防渗调查。全面调查摸清全市“一企一库'"两场两区”采取的污染源防渗漏措施、地下水监测井建设情况,形成地下水污染源防渗漏措施调查清单和地下水污染源水质监测井调查清单。落实地下水防渗和监测措施。针对地下水污染源防渗漏措施和地下水污染源水质监测井存在的问题,督促指导相关企业采取防渗漏改造、生产及污水管线架空或地下水污染治理等措施,按要求建设地下水环境监测井,规范开展地下水环境自行监测。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周边地下水环境监测,建立地下水污染源水质监测井档案。加强海水入侵监测和预防。沿海地区要加强海水入侵调查、监测与预防,严格控制海水入侵易发区地下水开采,采取综合措施,加快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保护治理,防止海水入侵对沿海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专栏2: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项目1 ,地下水污染源防渗调查。在“双源”清单基础上,按要求建立全市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防渗漏措施清单和水质监测井建设清单,督促责任单位依法采取防渗漏措施或实施防渗漏改造。2 .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依法督促责任单位建设地下水水质监测井并按要求开展水质监测工作。(三)推进地下水污染风险管

    注意事项

    本文(泉州市“十四五”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