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诗歌的意象分析--以《红烛》和《致云雀》教学为例.docx
-
资源ID:1122221
资源大小:14.63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浅谈现代诗歌的意象分析--以《红烛》和《致云雀》教学为例.docx
浅谈现代诗歌的意象分析-以红烛和致云雀教学为例闻一多的红烛和雪莱的致云雀,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抒情手法,属于单一意象的诗歌类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将这两篇做群文阅读,教学重点可以放在现代新诗的意象分析上面。台湾诗人余光中在论意象中,给意象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意象,即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可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不管在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中,对于意象的分析都是不可缺少的。而对于现代新诗的文本细读来说,笔者认为意象分析是最基础的方面。在实际教学中,面对一首现代诗歌,首先要指导学生寻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在红烛和致云雀这两首诗的教学中,当学生诵读文本之后,就问学生:这两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红烛”和“云雀”。这个时候,可以趁机询问学生意象的内涵。然后点拨,告诉学生:现实中的人事物,一旦被诗人看中,选取,写入诗歌,它就成为了“意象它在诗歌中将被赋予新的意义,真正意思就不再是它原来的意思,而是诗人赋予它的含义了。那么,紧接着就需要来分析和感悟,闻一多和雪莱分别赋予了“红烛”和“云雀”哪些新的含义。笔者认为,现代诗歌的意象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对意象具体的形象进行分析,二是对意象背后诗人情感的分析。在分析意象的具体形象时,就要借助于诗人对意象的描述,概括出意象形象地具体特征。当分析意象背后诗人的感情时,就要发挥想象和联想,就要求我们“移情二“移情”就是把自己转移到诗人当时的情景,感受诗人当时的社会现实,感受诗人的喜悦和忧愁。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只有真正的了解诗人当时的境遇,才能体会诗人的情感。“移情”要求我们知人论世。在解读诗歌时,要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积累起来的背景知识越丰厚,就越容易进入文本,分析出诗人的“情志”。具体在这两首诗的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分别概括出“红烛”和“云雀”的具体形象。只要学生能正确理解诗句,概括其具体形象并不难。比如在闻一多的红烛一诗中,诗人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流着泪,却依然要燃烧成灰”的红烛形象。而雪莱的致云雀里面,则描绘的是一只“唱着歌,还要飞翔”的云雀形象。而现代诗歌文本细读的重点和难点,是去分析和感悟意象背后诗人所要表现的情感。比在红烛的教学当中,当学生理解了诗句,抓住了主要意象之后,就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重点是“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所以就可以联系诗句,来尝试分析“红烛”意象的内涵。知道“红烛”,原来就是诗人不断为理想而探索的自我的象征;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各种苦痛;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其背后表达的是诗人将自己无私奉献于当时那个并不美好的时代的决心。致云雀写于1820年的夏天。据说一天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当时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而这首诗中的“云雀”,就不只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着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露,播洒歌声体现着诗人不求名利,只为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云雀的歌声自然清新,雪莱的作品也是简单不做作,挣脱技巧的束缚,自然而然地放歌。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雪莱表达了他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由此看来,红烛和致云雀这两首诗,不但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抒情手法,而且所抒之情还有相似之处,都是一份“为理想宁愿牺牲的决心”,而这份决心就是青春的力量。同时,鉴赏这两首诗时,都用了意象分析法,而这正是现代诗歌文本细读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