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税务合规报告(2024).docx
一、2023年我国煤炭行业发展情况二、2023年煤炭行业税收环境分析三、2023年煤炭行业涉税案件观察四、煤炭行业涉税风险成因分析五、煤炭行业各环节常见涉税风险六、煤炭行业涉税刑事案件六大实操要点及案例分享七、2024年煤炭行业税务合规管理建议一、2023年我国煤炭行业发展情况历经“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煤炭行业正逐步进入成熟发展阶段,行业集中度随着市场出清与兼并重组持续提升,行业竞争格局日趋稳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经济秩序持续向好,煤炭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在国家发改委出台指导价格及长协签约率与履约率提升的背景下,煤炭价格趋于稳定。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能源行业持续发展,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煤炭优质产能加快释放、清洁高效利用率不断提升,煤电结构不断优化,能效水平大幅提高。同时,新型煤化工得到大力发展,预计化工行业对煤炭的需求增速将保持较高水平,全国煤炭产量和市场供应量均呈现上升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4.1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占比超能源消费总量的半数;全国原煤产量45.6亿吨,比2021年同比增长10.5%,原煤生产增速再次提升;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营业收入4.0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增长24.4%,增速上涨13.3%。煤炭生产重心持续向资源禀赋好、开采条件好的地区集中。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超亿吨省份共6个,原煤产量超10亿吨省份2个,分别为山西(13.07亿吨)和内蒙古(11.74亿吨);其余为陕西(7.46亿吨),新疆(4.13亿吨),贵州(1.28亿吨),安徽(1.12亿吨),上述6省份产量合计38.8亿吨,同比增长9.4队占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的86.3%,比2021年提高0.4个百分点。年产量在5000万吨至亿吨省份6个,河南(9772.8万吨),宁夏(9355.4万吨),山东(8753.1万吨),黑龙江(6951.8万吨),云南(6659.4万吨)、甘肃(5351.8万吨),合计产量为4.68亿吨,同比增长7.1%,占全国产量的10.4%,其中甘肃省产量大幅增长23.2%,首次超过5000万吨。2022年各地区原煤产量山西内蒙古陕西新货州安敬河南宁夏 山东 黑龙江 云南 It肃 其他2022年我国各地区原煤产量分布2023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时期,煤炭行业在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政策的扶持下,逐步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二、2023年煤炭行业税收环境分析(一)七部门联合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持续推进全国七部门联合打击涉税述法犯罪工作推进会议在京召开W-O7-<Hn39来期税务总局的字号:家队大四大I打印7月3日.Bi求税务总属、公安部.Ja«6人民检察院.殷充人民法院.御关总署,中国人民限行、IS冢外汇管理在北京3开全国七部门JK会打击涉税Hi法犯学工作推迸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m特色社会主义思塞为指杼.队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诀策部署.阶段性总结常否化打击此开蕊税工作成效,部署下阶段工作,推送营造法沿公平的低商环境.国宓税务总易党委书记、日长王军.JftiftA民桧察院依索委员会硼aa专职委员张志杰,锻充人代法院党纲成员、副碇长沈亮.海关总新党委委团、副署长王令浚.中IS人民银行竟委委员.副行长川国强,国京外(浮理府党H览员、副局长王亦英.公安荒经济犯3E假查丹觉委书记、风长华列兵出席会仪并讲话.2018年8月,国家税务总局、公安部、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四部委联合开展打击“假企业”“假出口”“假申报”专项行动,专项行动于2021年10月底圆满收官,共依法查处涉嫌虚开骗税企业44万户,挽回税收损失909亿元。2021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对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深入推进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作出全面部署。为更好应对涉税违法犯罪形势变化,进一步强化境外资金分析监控、密切执法司法机关协作配合、加强执法工作法律监督,专项打击行动在四部门联合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加入打击虚开骗税工作机制。通过整合六部门的专业优势、侦查优势、数据优势等,使虚开骗税违法犯罪打击行动更为精准、高效。2023年7月3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北京召开全国联合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工作推进会议,最高人民法院加入打击行动队伍,联合打击行动由六部门拓展到七部门,会议强调要精准打击“假企业”“假出口”“假申报”,精准打击行业性、区域性重大案件。在此背景下,税警联合查处多起煤炭领域的虚开骗税大案,煤炭行业作为涉税违法犯罪打击的重点行业之一,涉税刑事风险一触即发。(二)全电发票全面推行,税收征管迈入“以数治税”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QMHIiRIVIBilldBnMWfte中央有关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2021-Oa-"19:16««新华社字号:飘认大超大1打印已收QOG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推进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要全面推进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着力推进内外部涉税数据汇聚联通、线上线下有机贯通,驱动税务执法、服务、监管制度创新和业务变革,进一步优化组织体系和资源配置。稳步实施发票电子化改革,实现发票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电子化,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时间试点地区2021年12月1日上海、广东(不含深圳)、内蒙古2022年10月28日四川2023年1月28日陕西、重庆、天津2023年3月22日吉林、河南2023年3月30日福建、云南2023年4月27日山西、浙江、甘肃、江西、江苏、广西、辽宁、海南2023年10月1日河北、湖北、黑龙江、新疆2023年11月1日北京、贵州、山东、湖南、宁夏、安徽、青海2023年12月1日西藏截至2023年,除港澳台地区外,数电票试点工作己完成全国省级覆盖。数电票具有无需领用、开具便捷、信息集成、节约成本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纳税人的欢迎,推动税收征管迈入“以数治税”新时代。数电票实现了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的电子化,税务机关在征管过程中能够更为全面、准确地获取企业的交易数据,并对企业的开票、抵扣等数据进行分析比对,通过多部门共享数据,挖掘企业交易行为的业务逻辑,以便于及时排查企业涉税风险,发现涉税违法行为。(三)多地清理违规财政返还政策,行业经营模式面临挑战1、清理违规财政返还政策行动逐步推开近年来,部分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对特定主体在税收、非税等收入和财政支出等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经济环境背景下促进了投资增长和产业集聚。煤炭行业长期困扰于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部分煤炭企业选择在园区搭建贸易链条享受地方财政返还政策,以解决进项抵扣不足、无法取得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的问题。但是,实践中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地方财税优惠政策恶意偷逃税款,扰乱市场秩序,致使国家税收流失,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因此,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14)62号),提出“坚持税收法定原则,除依据专门税收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税政管理权限外,各地区一律不得自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未经国务院批准,各部门起草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发展规划和区域政策都不得规定具体税收优惠政策”,“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对企业规定财政优惠政策。对违法违规制定与企业及其投资者(或管理者)缴纳税收或非税收入挂钩的财政支出优惠政策,包括先征后返、列收列支、财政奖励或补贴,以代缴或给予补贴等形式减免土地出让收入等,坚决予以取消”,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开展一次专项清理通过专项清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优惠政策一律停止执行,并发布文件予以废止”。基于前述文件精神,近年来各地清理财税返还政策循序渐进、逐步推开。202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2)20号),进一步明确“除国家另有规定外,逐步取消对各类区域的财政收入全留或增量返还政策,确需支持的通过规范的转移支付安排。逐步规范设区的市与所辖区之间的收入关系。结合税源实际合理编制各级收入预算,依法依规征税收费,严格落实退税减税降费政策,严禁虚收空转、收过头税费'、乱收费,不得违规对税费收入指标进行考核排名。逐步清理不当干预市场和与税费收入相挂钩的补贴或返还政策”。2023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政策制定机关没有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依据,不得制定含有下列影响生产经营成本内容的政策措施:(一)给予特定经营主体税收优惠政策;U)对特定经营主体实施选择性、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或者补贴政策;(三)给予特定经营主体要素获取、资质标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四)安排财政支出与经营主体缴纳的税收、非税收入等挂钩或者变相挂钩”。2、清理地方财政返还政策是近年审计查处重点近几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均提及对财政返还政策的清理与规范要求:发布年度文件内容2023年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发现一些问题:(四)地方财政管理不够严格。重点审计了18省本级及36个市县共54个地区的财政收支管理情况,并就共性问题延伸了其他地区。主要发现4方面问题“一是违规组织和返还财政收入。还有55个地区违规或变相返还税收或土地出让金等225.08亿元。”2022年国务院关于2021“8.税收征管审计问题。有的地方在近年来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连续查处少数高收入群体偷逃税款的情况下,仍以财政扶持资金等名义,违规向10省市22县的高收入人员返还个税,有违个税调节收入差异、促进社会公平的初衷。”2021年国务院关于202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四)税收征管和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审计情况。2.违规返还税款造成财政收入流失。15省市以财政奖励等名义返还税款238.73亿元,返还比例大多为地方分成收入的90%以上。要抓紧清理和规范部分地方违规返还税收行为,避免财政收入大量流失影响财政可持续性。”2023年12月26日,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关于地方财政管理不够严格的问题。审计的相关地区已整改516.27亿元。针对违规组织和返还财政收入问题,70个地区开展专项整治或完善财政收入管理制度等,已将31.49亿元虚增收入退库,追责问责55人;6个地区已退还过头费、乱罚款等;55个地区清理废止违规出台的税收返还优惠等,规范招商引资行为”。3、各地加强财政返还管理,煤炭行业经营模式面临挑战为解决源头缺乏进项票、控制企业经营成本,部分煤炭企业根据园区财税优惠政策与地方政府签订财政返还协议,并构建出相应的交易链条以享受财政返还。但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园区财政返还政策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利用财政返还弥补进项不足问题的煤炭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税收风险,且风险可能会向下游用煤企业传导,此类经营模式面临着挑战。(四)煤炭领域税务监管加强,涉税风险需重视国家税务总局Q请输入您要搜索的内容 English 繁 口本站修理,发票民营羟济便民办税春风行动Ir页总局概况信息公开新闻发布政策法规纳税服务互动交流专题专栏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信息公开>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动态税务总局贯彻关于进方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精神,要求:以税收风险为导向精准实施税务监管【字体:大中小】打印分享到:时间:2021-04-29来源: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3,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各地税务部门以税收风险为导向、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方式,针对逃端税问题多发的市点领域,适当提高抽查比例,有序开展随机抽查,精灌实施税务监管,打击涉税违法行为,保护守法诚信经营,维护经济税维护国家税收安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MOM围绕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关切,针对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废旧物资收贿利用,大宗商品像谦炭、钢材、电解铜,黄金)购销、营利性教盲机构、医疔美容、宜Sl平台'中介机构'高收入人群股权转让等行业和领域,市点查处2021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深入推进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作出全面部署。意见提出各地税务部门以税收风险为导向、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方式,针对逃避税问题多发的重点领域,适当提高抽查比例,有序开展随机抽查,精准实施税务监管,打击涉税违法行为。煤炭购销是税务稽查的重点打击领域,涉税风险更易爆发。自2020年内蒙古开展煤炭领域专项整治倒查20年工作以来,山西、云南、四川、新疆等省份陆续开展自查自纠行动,多部门聚焦煤炭交易、矿产交易、煤矿股权转让、煤炭资源整合与兼并重组等经济事项建立联动机制,相继查处了一批煤炭企业税收违法违规案件。(五)煤炭行业多税种稽查案例频发,合规管理形势严峻煤炭行业涉及税种众多,除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等常见税种外,还涵盖了资源税、水资源税、消费税等税种。近年来,随着税收征管信息化程度提升,税务机关的监管能力与效率得到增强,实践中出现了不少煤炭企业偷逃资源税、消费税的案件。实践中,不少企业忽视小税种的合规管理,在严格的小税种征管态势下,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合规管理挑战。三、2023年煤炭行业涉税案件观察(一)2023年煤炭行业涉税刑事案件观察2023年,国家税务总局、裁判文书网等公开渠道共披露了煤炭行业8起虚开刑事案件,其中一审判决2起、二审判决3起、再审判决3起。上述案例中,除一起再审案件改判外,其余5起二审、再审案件均遭到驳回;从涉案金额看,有6起案件税额超250万元,其中有4起涉案税额在3000万元以上;从判决结果看,除改判案例外,有3起案件的被告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其余窠例的被告也均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煤炭行业虚开案件呈现出高税额、高风险的特点,虚开风险依然是煤炭行业不可忽视的“黑天鹅”。本报告分享以下三则煤炭行业刑事案件:1、虚开团伙控制煤炭空壳公司暴力虚开,涉案金额达2.8亿元巴彦淖尔市税警协作破获“X16”团伙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发布时间:2023P7-14来通:国家税务总局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字号:(大】(中小打印本页分享,-2022年4月,巴彦用尔市税务局启动“税警联合办案指挥中心”办案工作机制,税警联合成功破获了内蒙古“XI6”团伙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经查,该作案团伙在巴彦淖尔市4个旗县区分别控制着5个从事煤炭购箱业务、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察牟取暴利的空壳企业赊取“开票例”。该团伙在作案期间墩计虚开发泵价数2248份,涉案金额2.8亿元。IW,已抓获团伙主犯王X井于2022年12月由马拉特后旗人民法院依法借出时决,别处其有期徒刑”年,并处以罚当其责的相应罚金,其他团伙成员分别荻刑3年以上IO年以下有期徒刑,巴席淖尔市税务局稽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七部门联合打击机制作用,聚焦团伙式、娉区域虚开发累违法犯罪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积极营造更加规范公平的税收环境.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税警协作破获“X16”特大团伙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犯罪团伙在巴彦淖尔市4个旗县区分别控制着5个空壳公司,对外宣称从事煤炭购销业务,实际是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牟取暴利,赚取“开票费”。经查,该团伙在作案期间累计虚开发票份数2248份,涉案金额2.8亿元。目前,团伙主犯已于2022年12月由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判处其有期徒刑11年,其他团伙成员分别获刑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2、煤炭企业虚开专票、普票被判16年,二审维持原判中国裁判文书网具r 指导 M 报* 案例ChiMJudgementsOnline.詹景饶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虚开发票罪刑事二审刑事裁定书盅升IIIlfl机号用友系,用付她出口退梯JWWJWR由“、皿,八.八”号(2022)吉01刑终444号”2022)吉01刑线444号虚开发票京击JB发布日期2023-04-24浏览次数385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2022)吉01刑终444号2017年,詹某经人介绍于长春认识了苏某,双方开展虚开合作,由詹某负责提供进项发票,并联系销售渠道,苏某等人在长春负责雇佣他人担任挂名法人成立公司并骗领发票,为詹某联系好的下游公司开具。2017年至2019年期间,苏某等人成立了“金某煤炭经销有限责任公司”等30余家一般纳税人企业,詹某为上述公司非法取得进项发票两千余份,税额合计3500余万元。同时,詹某通过网络等方式联系“买家”,利用苏某等人控制的30余家小规模纳税人公司骗领的发票,在没有真实货物交易的情况下,开出增值税普通发票696份,金额4360余万元,发往全国各地。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詹某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犯虚开发票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合并执行为有期徒刑十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二审法院维持原判。3、虚开专票超十亿元,介绍人自首、退回违法所得仍判处十年有期徒刑2017年4月至8月,杨某等人为赚取开票费用,在未实际从事煤炭交易的情况下,向甲公司提供品名为“煤炭”的增值税专用发票3228份,价税合计约13.7亿元。而后,杨某又为甲公司寻找需要煤炭发票的下游公司,甲公司共计向下游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IOll份,价税合计约9.7亿元。为掩盖犯罪事实,甲公司与下游公司订立虚假的买卖合同,并取得了虚假的过磅单等凭证。其中2017年7月,杨某向甲公司提供了津某公司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276份,价税合计约3.2亿元,前述发票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失控发票。为逃避缴纳已抵扣的税额,杨某让乙公司等四家企业为甲公司开具1,282份增值税专用发票,价税合计约为4.3亿元,并重新签订虚假买卖合同。案发后,杨某主动投案自首、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并退回违法所得,法院认为杨某构成介绍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开的税款数额巨大,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二)2023年煤炭行业涉税行政案件观察1、案件数据统计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各地税务机关官方网站以及威科先行数据库公示的税务处理、税务行政处罚及重大税收违法失信等信息,2023年煤炭行业涉税行政案例145件,其中山西省公示案件数量最多,共计47件,其次为新疆、内蒙古、江苏、陕西。可见,煤炭行业涉税行政案件的地区分布与我国原煤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2023年煤炭行业涉税行政案例数据统计河北,1贵州1广西1甘市1安数1O51015202530354045502023年煤炭行业涉税行政案件地区分布2、案件类型统计案件类型虚开%其他违法为发票违法15O102030405060702023年煤炭行业涉税行政案件类型与数量上述案件中,偷税类案件数量最多,高达67件(其中涉及15起利用虚开发票抵扣税款的案件,最终以偷税进行处罚);虚开类案件数量次之,为34件;发票违法类案件15件。通过对上述案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煤炭行业涉税风险覆盖多个税种。一方面,由于配额制政策的延续,煤炭贸易企业难以取得合法凭证用于抵扣进项税款及进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通过代开、财政返还等模式解决发票问题存在较大的虚开及偷税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煤炭企业股权价值难以估量,存在股权转让环节的所得税风险;此外,煤炭的开采、加工等环节涉及资源税、消费税等多个税种,税收风险居高不下。本报告摘录四类煤炭行业典型案例:(1)煤炭企业隐匿收入、进行虚假纳税申报被稽查,连补带罚近100O万元本站拉利;M校N费个税M值税小微企业发复触伯 O微博Ir页政策文件娥服务互动交流益国家税务总局山东省税务局ShftndoagfovtxilTaxScmce.StairTaxM>ouAdmmtnt>f4l山东省泰安市税务局稽查局依法查处一起偷税案件发布日尼:曲-07-27来篝:国家税务总川山东省税务疑字号:大中【小】【打印本页】(J0近期.国家税务总H彩安市税务N租也R飘小精准分析线索.依江出处了山p,J阳公司检税案件.般合.该企业班过溶Hf讨伸收入,猿行虐但中报等手段,少城地值税,企业时网税等税袭56877万元,国家税务总局泰安市税务局稽电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I等相关规定.对该企业依琥迄域少缉我费、加收存纳金并处罚款.共计"8.97万元.国家泣务总H舒安市粮务N沼也网才美负责人夏系.T步将依托傥收大效蛆分析.坚决依法产咨产处各伸偷选校行为.隼决推护国家税法权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持域营造良好税收营商环境,促送相关企业和行业长期蚊范健康发展山东省泰安市税务局稽查局公示的一起煤炭企业偷税案件显示,“近期,国家税务总局泰安市税务局稽查局根据精准分析线索,依法查处了山东亨某煤业有限公司偷税案件。经查,该企业通过隐匿销售收入、进行虚假申报等手段,少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费568.77万元,国家税务总局泰安市税务局稽查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相关规定,对该企业依法追缴少缴税费、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988.97万元”。(2)个人转让煤炭企业股权未足额申报纳税,被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超2000万元近期,鄂尔多斯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公示了一则个人转让煤炭企业股权偷税的案件。廖某于2009年7月转让某煤炭企业股权并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未进行申报纳税,股权转让价格为2.05亿元,因税务机关并未获取廖某取得煤矿股权的成本资料证据,因此采用核定征收方式核定廖某的应纳个人所得税,核定税率为10%,经计算,此次股权转让廖某应申报个人所得税2050万元。随后,税务机关向廖某下发了税务处理决定书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廖某的行为构成偷税,因超过五年,不予行政处罚,要求廖某15日内补缴税款及滞纳金1500余万元。(3)煤炭企业少缴资源税、水资源税1300万,被处以50%罚款2023年8月28日,山西省晋中市税务局稽查局公布一起煤炭企业偷税案例,该企业在账簿上不列或少列收入,少缴增值税500余万元、资源税300余万元,水资源税近100O万元,企业所得税130余万元,要求该单位补缴税款并对该单位处以少缴税款50%的罚款。四、煤炭行业涉税风险成因分析(一)超配额采煤不开票,煤炭企业进项发票难以获取为促进能源产业的优化升级,我国对煤矿的开采实施了配额制度,超开采额度部分即不能正常销售,导致中小型煤矿超过配额开采的煤炭无法以自己的名义销售并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采购方难以获取进项发票。同时,自2010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若干意见启动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以来,煤炭行业转为卖方市场,煤炭贸易企业能够从正规大型煤矿采购配额内煤炭的数量愈发紧张,因此不得不从小型煤矿采购超采煤炭。这种矛盾现象造成了煤炭行业进项抵扣不足的行业痼疾。(二)通过个体运力完成运输,煤炭企业难以取得运输发票公路运输以其适应性强、机动灵活、快速直达的优势,在煤炭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短距离的煤炭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要方式。但是,目前我国公路运输业务的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小、散、弱”的特征,即除少数运输主体由国有运输企业实行统一经营、集中管理外,大部分运输任务由个体运力承接。在煤炭运输领域,基于前述背景,大部分煤炭企业通常会选择委托个人车辆提供运输服务。但是,由于这些个人无法或不愿为服务接受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煤炭企业无法取得合规凭证用以抵扣进项税额及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列支。(三)11号公告出台,煤炭深加工环节面临消费税纳税调整甲基发泡剂f高效发泡剂=I化Ix煤气净化I»|费托合成I分离精制卜石脑油2T6号溶剂油,稳定轻燃»120号溶剂油甲烷 甲醇 乙醇液化石油气T天然汽油号混合戊烷1.*3O号溶剂油2023年6月30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部分成品油消费税政策执行口径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11号,以下简称“11号公告”),明确规定“对混合芳煌、重芳煌、混合碳八、稳定轻烧、轻油、轻质煤焦油按照石脑油征收消费税”。在此次扩大的消费税征税范围中,煤基稳定轻燃是煤间接液化工艺的一种产物,在11号公告出台前,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消费税有关政策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7号)的相关规定,对于符合GB9053-2013稳定轻煌国家标准的煤基稳定轻燃是否征收消费税,实践中尚存争议,各地税务机关执行的口径存在一定差异。随着11号公告的公布,这一争议也尘埃落定,煤基稳定轻燃等煤基液态产品需要按照“石脑油”征收消费税。对于从事煤炭深加工的企业而言,上述规定将不可避免地提高企业的税负成本,若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未及时作出调整,或将面临纳税调整的风险,甚至是行政及刑事风险。(四)煤炭企业股权价值难以估算,股权转让面临纳税调整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众多煤炭企业以此为契机进行煤炭资源整合。兼并重组是煤炭企业资源整合的常见形式,其中涉及大量股权转让的税务问题,存在较大的涉税风险。近年来各地税务机关开展的煤炭领域专项整治行动也牵扯出多起转让煤炭企业股权未申报纳税或未足额申报纳税的案件。2014年修订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对探矿权、采矿权的转让作出了诸多限制性规定,将审批权提升至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导致探矿权、采矿权的转让的程序较为繁琐。因此,部分煤炭企业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将探矿权、采矿权进行转让,以规避转让审查,但该行为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且容易引发涉税风险。同时,探矿权、采矿权等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评估,部分股东在转让煤炭企业股权时,未将上述无形资产的价值在转让价格中充分体现,此种情况下可能会被税务机关认定为“股权转让收入明显偏低”,进而进行纳税调整,甚至以纳税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为由而进行处罚。(五)上下游企业涉嫌虚开,企业无法隔离涉税风险增值税链条环环相扣,上游企业是否合法合规地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按期、足额缴纳增值税税款直接影响到下游企业能否正常申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及其抵扣行为是否会造成国家增值税损失。在煤炭行业虚开案件中,有相当部分案件是由于上游企业出现虚开问题进而牵连到下游企业,下游受票企业轻者接受税务检查、进行进项转出,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重者可能移交公安机关以虚开发票刑事案件立案侦查。无论以上何种情形都将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具体阐述如下:1、虚开发票风险不止传导一个环节从虚开类案件的缘起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案件系由上游企业(或上游企业的上游)涉嫌虚开刑事案件已被司法机关作出有罪判决而通过案件协查引出的。例如,一家煤炭企业通过享受地方税收返还降低了其增值税税负,在进项税额充足、有利润空间的情况下,向多家下游生产企业虚开,一旦该企业定罪,则下游企业均面临被指控虚开的风险。有罪判决的牵连作用对各行业的影响巨大,就煤炭行业而言,若交易链条中的某一企业被定性为虚开,风险有可能会向全链条传导,进而对上、下游煤炭企业的经营产生冲击。2、上游税务机关发出协查函、已证单,受票方面临虚开风险开票方主管税务机关在查处虚开问题后,将向受票方主管税务机关发送税收违法案件协查函及已证实虚开通知单,由受票方税务机关开展税务协查或立案检查。部分受票方税务机关或以上游已证实虚开为由,要求受票企业进行进项转出、补缴税款;司法层面,司法机关在查处虚开案件中存在两种做法,一是对异地企业行使管辖权,对上下游企业并案查处;二是在跨省/市调查后将本案企业的上下游企业犯罪线索信息通过内部传送,由上下游企业公安机关立案侦查。3、受票方接受发票各地处理不一在虚开案件中,税收法律法规对于开票方和受票方的评价并不相同,在开票方构成虚开的情形下,对受票方行为的定性和处理存在以下五种不同情形:一是,开票方构成虚开,不对受票方进行处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对外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39号)的规定,符合条件的,受票方纳税人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作为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进项税额。二是,开票方构成虚开,受票方构成善意取得。受票方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规定主要见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20)187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抵扣税款加收滞纳金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1240号)。此种情形下,受票方不以偷税或者骗取出口退税论处,不适用滞纳金和罚款的相关规定,如能够重新从销售方取得合法、有效专用发票的,准予抵扣进项税款。三是,开票方构成虚开,受票方行政定虚。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九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征补税款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33号)以及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此种情形下受票方进项税额不得抵扣,需作进项转出,并加收滞纳金。四是,开票方构成虚开,受票方构成偷税甚至面临刑事风险。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7)134号)第一条、第四条,此种情形下受票方构成利用他人虚开的专用发票,向税务机关申报抵扣税款进行偷税,对其处以偷税数额五倍以下的罚款,进项税金大于销项税金的,还会调减其留抵的进项税额。利用虚开的专用发票进行偷税构成犯罪的,税务机关依法进行追缴税款等行政处理,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五是,开票方构成虚开的,受票方面临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刑事风险。根据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五十六条规定,虚开的税款数额在十万元以上或者造成国家税款损失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公安机关应予立案并追究其刑事责任。五、煤炭行业各环节常见涉税风险(一)煤炭行业购销环节税收风险1、挂靠经营模式不被认可,爆发虚开风险一方面,由于煤炭开采配额的限制,采煤企业销售超过配额开采的煤炭无法以自己的名义销售并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部分小型煤矿无法直接向用煤企业供煤。另一方面,尽管2014年煤炭经营行政许可制度取消,个人持有小型煤矿也可从事煤炭经销活动,但对于小型煤矿主而言,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煤炭经销活动面临向用煤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法定义务,并且需要依法缴纳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款。因此,出于向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发票手续的繁琐以及税费经济因素的考虑,小型煤矿主通常不愿意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用煤企业供煤。为缓解上述问题,现实中存在不少小型煤矿寻求正规的大型煤矿,通过挂靠经营的模式开展煤炭销售业务。然而,在实践中,该种挂靠经营模式容易出现“票货分离”的情形,且资金收付方面又容易存在垫资、借贷等情形,容易被税务机关、公安机关认定为不具有真实货物交易的资金回流。又由于挂靠方、被挂靠方法律意识薄弱,在达成口头挂靠协议后疏于签订书面的挂靠合同,导致有关机关对挂靠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继而否认挂靠模式的成立,认定企业存在虚开行为。2、“如实代开”行为被认定为虚开部分煤炭贸易企业或用煤企业实际采购了煤炭,但由于系超采煤炭等缘故,买方无法据实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为了解决进项发票抵扣不足的问题、实现增值税进项抵扣权益,部分煤炭企业会采取向第三方同行支付开票费的形式调剂“富余票”以解决税负过高的问题。尽管第三方开具的发票所载货物数量、金额与实际交易情况相符,但税务机关认为开票方与货物销售方不一致,仍倾向于以虚开定性,甚至移送公安进入刑事程序。3、煤炭企业不带票销售的偷税风险因配额制的存在,采煤企业超配额开采的煤炭不能正常对外销售。为了解决产量过剩问题、避免煤炭积压,采煤企业往往会将超过额度开采的煤炭进行无票销售。同时,为了避免账面显示开采超配额,采煤企业往往未将上述收入列支账簿,也未进行相应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等税种的纳税申报。随着税收征管能力的加强,销售不开发票、私户收款的行为越来越难以逃避税务监管,税务机关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企业信息,极易发现企业的经营情况异常,上述风险极易爆发。4、煤炭企业私下交易疏干水的偷税风险煤炭开采的过程中会伴随大量疏干水的产生,根据扩大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的规定,“疏干排水需缴纳水资源税,实际取用水量按照排水量确定”。部分企业为了达到偷逃水资源税的目的,采取私埋暗管等方式避开计量设施,或是通过偷排、倒卖等方式降低计税依据。税务机关发现上述偷税行为后,将启动税务程序,追缴企业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对其处以罚款。如果煤炭企业不履行税务机关的处理、处罚且不提起救济程序的,或将引发逃税罪的刑事责任。(一)煤炭行业运输环节税收风险前已述及,个人车辆运输在煤炭货物运输中占据较大比重,但由于个人无法或不愿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导致煤炭企业难以取得合法有效凭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煤炭企业通常采取“挂靠”、“代开”等方式与第三方运输公司合作。但由于煤炭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疏于保存业务真实性资料,以及实践中对此类代开、挂靠行为的刑事认定不一,导致煤炭企业易被追究法律责任。同时,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网络货运平台发展迅速。网络货运平台依托互联网平台,平台经营者以承运人的身份与托运人签订运输合同,然后委托实际承运人完成运输服务。煤炭企业以托运人的身份与网络货运平台订立运输合同,由网络货运平台向其开具运输服务发票,以解决无法自个体司机处取得进项发票的问题。但是,流程倒置、信息后补等现象广泛存在于网络货运平台模式中:即煤炭企业自行组织车队,然后向网络货运平台提供车队车辆信息、运输信息以录入系统,再由网络货运平台向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其间伴随垫付个人车队运输报酬的现象,这种变通型的模式容易出现“资金回流”,继而引发虚开风险。(三)煤炭行业加工环节税收风险1、农产品变煤虚开风险我国是秸秆等农作物的产出大国,但由于秸秆等农作物的实际使用用途有限,将其作为废物处理会引发一定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部分地区倡导“秸秆变绿煤”等工程,将玉米秸秆、稻秆、稻壳、枝梗材、木屑等生物质资源直燃与制备成型燃料,部分不法分子企图牟利,将农产品收购发票变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