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五下《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1126070
资源大小:18.3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统编五下《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统编五下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英雄人物的故事,谈谈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结合资料,谈谈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教学方法及课前准备:教学方法:资料拓展,感情朗读,想象写话。课前准备。1、查找毛岸英的相关资料。2、补充抗美援朝期间牺牲的英雄儿女的故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诗句导入1910年,17岁的毛泽东离别家乡,外出求学时给父亲写下这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七绝改诗赠父亲你知道这两句诗与我们文中的哪两句话相对应吗?青山处处埋中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莽莽青山是很多烈士的归宿。让我们继续走进青山处处埋忠骨,去感受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二、品读细节,走进内心(过渡)同学们一定还记得,1951年毛岸英牺牲的噩耗传来,毛主席的真实反应,巨大的悲痛席卷了他。这已是他为中国革命逝去的第六位亲人,怎能不令他肝肠寸断呢?转眼间,到了1954年,朝鲜政府和志愿军司令部考虑把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中国志愿军的遗体安葬在朝鲜。那么,毛岸英的遗体又将安葬在哪儿呢?1、此时,毛主席将面临两种艰难的抉择。它就藏在第二部分的第二自然段中,你们找到了吗?将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2、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是怎么想的呢?【出示学法导航】默读课文第二部分三四段,勾画出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预设L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内心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从“站、仰、望、强忍”这一连串的动词。体会到他仍沉浸在悲痛中。感受到他对儿子深深的爱与思念。(板书:动作)这里有一个细节:不由自主,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可见他把对儿子的情感已藏在下意识的每个动作里。对儿子的思念从哪里看出?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板书:神态)抓关键词?一一眷恋“眷恋”在字典上有思念、牵挂的意思。(小结)可见,虽然儿子牺牲已有三年。三年,IooO多个日日夜夜,这份思念却从未停止。请带着这份情感再读句子。(指导朗读)3、面对儿子是否归来这一抉择,他的内心是沉重的。这份感受对一个父亲而言,是不能仅仅通过一个动作、一个神态来传达的,你还找到了哪句?预设2:“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板书:心理)这句话中,有哪个词语让我们觉得特别心疼?“遗骨”。在一个父亲眼中,“儿子”这个词语被“遗骨”代替是一种什么感受?毛主席为什么又这么想要见到儿子的遗骨呢?(出示补充资料1)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牺牲之后,三个孩子流落街头,8岁的毛岸英带着两个弟弟靠乞讨为生。后终于被地下党在街上找到,最小的弟弟却失踪1936年,年仅14岁的毛岸英到苏联上学。除了在军事学院学习,他还参加卫国战争,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毕业回国后,毛主席又送他到农村,到工厂,到最艰苦的基层去锻炼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主动请战,赴朝参战。34天后,毛岸英不幸牺牲,年仅28岁。如果你是毛主席,你会不会将儿子的遗体运回国内?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适时(板书:常人情怀)4、可是他很快就打消了这种念头,为什么?预设3:他若有所思的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这是一处(板书:语言描写),这两个反问句,能感受到他对儿子埋骨何处已经有了决定。他想到的不仅是自己的儿子,还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O(补充资料2)在这“千千万万”的背后有无数次惨烈的战斗,是无数条鲜活的生命。(出示图片音乐)据不完全统计,在历时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先后入朝297万人,19.3万余人不幸牺牲,绝大多数牺牲时还不到30岁。那是一段血与火的岁月,多少英雄儿女血洒疆场,战地长眠。谱写出一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丽诗篇。他们也永远长眠在朝鲜。所以此刻,当他想着千千万万和岸英一样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他若有所思的说道:(读)”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当他想着千千万万和他一样的志愿军父母,他若有所思的说道:(读)“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安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5、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毛主席非常伟大。心中有小家,更有大家。这便是那份令人崇敬的:(板书:伟人胸怀)6、可是,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给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还是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出示句子)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你的感受是什么?从“黯然目光”依旧能感受到毛主席悲恸,他不愿相信也不敢相信岸英真的回不来了这个事实。这矛盾的情感在毛主席的内心纠缠着。三、仿写迁移,学以致用这一夜对毛主席注定是刻骨难眠的,他可能在想什么,又是怎样的表现?请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毛主席的内心活动。示例:夜深了,毛主席一泪水不知不觉打湿了枕巾。预设4:夜深了,毛主席躺在床上,仰望着天花板,手里紧紧抱着一顶军帽,想到那张总是洋溢着灿烂笑容的脸庞,他情不自禁的嘴里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泪水不知不觉打湿了枕巾。经过漫长的一夜,他做出这样的决定:(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句诗,你是怎么理解的?“忠骨”指烈士的遗骨,“马革裹尸”,指用战马的皮把战士的尸体包裹起来后,后用这个词来赞美那些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英雄。就是说,革命者既然把身心都献给了祖国,死后葬在哪里,已经不再重要了。正如毛主席17岁时诗中所说:“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四、总结升华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还有很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你都知道哪些?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宁可被烧死也不暴露战友的邱少云,用血肉之躯堵枪眼的黄继光这些英雄用生命向我们诠释了这份浓厚的爱国情感和责任。而这份情感和责任,藏在这些英雄身上,也藏在毛主席艰难的抉择之中,更应该藏在我们每一位新时代少年的心中。五、作业布置1、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一种心理,例如激动、着急、惊喜、伤心2、查找历史上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结合这些故事,深入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3、观看电影上甘岭长津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