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早期电影“教化”思潮-OntheTrendofEducationinEarlyChineseMovies.docx
论中国早期电影“教化”思潮OntheTrendof"Education"inEarlyChineseMovies作者:江明作者简介:江萌,江苏开放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讲师,文学博士。原文出处:江苏社会科学(南京)2019年第20196期第224-231页内容提要:以明星影片公司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电影“教化”思潮,希望通过电影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不足,注重“加一点改良社会、提高道德的力量在影片里”,以教化人生、教化社会为主旨;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在电影“艺术幼稚的时代,实在不敢太新”,因而提出“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主张“在戏里面把感化人心的善意穿插进去”,探索”影戏的意味及摄成影戏的可能性”。“教化”思潮注重电影的社会使命感和教育功能,强调“主义”的表达要与较好的电影叙事相结合,努力探索电影的审美特性,是中国早期重要的电影思想观念,对于中国现代民族电影的观念建构和创作实践具有重要作用。期刊名称:影视艺术复印期号:2020年03期关键词:中国早期电影/明星影片公司/现代民族电影标题注释: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早期电影与外来影响"(16YJC760017)阶段性成果。中国早期"教化"电影思潮以明星影片公司为代表。1922年郑正秋、张石川等创办明星影片公司之初,便在公司宣言中强调,他们希望通过电影"补家庭教育暨学校教育之不及","可以凭着良心上的主张,加一点改良社会、提高道德的力量在影片里"。郑正秋、张石川、周剑云、包天笑、郑鹏鸽、任矜苹等明星公司主将,其影片大都是遵循这种思想观念创作的,并且其观念和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而在影坛酿成一股思潮。中国早期电影"教化"思潮与中国现代民族电影观念的初步建构有着重要关联。以明星公司为代表的电影家为什么要强调电影的"教化"?他们注重电影"教化”什么?他们主张电影如何"教化"?透过中国早期电影“教化”思潮,可以发现中国早期电影家及影评人、观众,对于电影与现实的关系,和对于电影的审美本质、艺术表现、美学价值等问题的探讨,体现出中国电影发展初期人们对于电影的认知与理解。一、"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郑正秋、张石川等组建明星公司拍摄电影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外国影片大量译介到中国,受到民众极大欢迎,使得中国电影人感受到了威胁。他们认为"假使中国人自己不办,恐怕外国影戏要蓬蓬勃勃地漫延到全中国"。所以为了与外片抗衡,为了在世界影坛让中国电影占据一席之地,明星公司决定"开通风气,适应潮流",呼吁大家"从艺术上竞争,替中国挽回些体面和权利"。另一方面,则是要中国电影承担起"教化”的艺术使命,以"拨开云雾,启发群氓使夫超魅粥胭,无所隐藏",从而开启一条电影教化社会的光明之路。郑正秋早年从事话剧运动、编演剧本大都倾向于社会教育。他认为,"剧场者,社会教育之实验场也,优伶者,社会教育之良师也"。他还认为,在20世纪初的中国讨论艺术还为时过早,戏剧应该更多地注重社会教化功能。郑正秋坦承,"我之作剧,什九为社会教育,以言乎艺术,则不敢自夸,实如尚在襁褓之小儿焉"。这种观念也体现在他编剧、导演的影片里。郑正秋强调,电影家应该在"每一个片子里面,每插得进一分良心上的主张,就插一分"。正因为如此,郑正秋坚持电影必须"教化社会"的主张,强调明星公司应该拍摄"长片正剧"。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伊始,郑正秋便提出:"明星作品,初与国人相见于银幕上,自以正剧为宜,盖破题儿第一遭事,不可无正当之主义揭示于社会。"受郑正秋影响,明星公司其他成员也认识到,电影不只是一种娱乐,它更有辅助教育和文化的力量,电影事业与“国民道德"等"有绝大关系"。明星公司的这种思想观念,与当8三兴国片、抗衡外片的热潮相互激荡,在电影以“正当之主义揭示于社会”这一点上,逐渐形成中国早期影坛的共识:"凡确有宣扬国光、辅助教育之价值者,政府应给予特别之奖章奖凭,以引起影片公司之竞争心,俾谋艺术之精进。"但是另一方面,郑正秋、张石川等又看到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观众来说,当时的中国电影都还处在"艺术幼稚的时代,实在不敢太新",认为"照中国现在的时代,实在不宜太深、不宜太高,应当替大多数人打算,不能单为极少数的知识阶级打算的";"唯有循循善诱,使观众先养成辨别戏剧高下之眼光,渐渐相互增加艺术之观念,而期达纯粹艺术之戏剧,得告成功之目的焉"(11)。至于如何培养观众欣赏艺术电影的能力,郑正秋认为不可操之过急,需要"抱定一个分三步走的宗旨,第一步不妨迎合社会心理,第二步就是适应社会心理,第三步方才走到提高的路上去,也就是改良社会心理啊!总之,取材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的主张"。这样的“三步走"策略,强调对于观众艺术观赏力的引导需要逐步提高,不可操之过急,否则"离开现社会太远,非但大多数的普通看客莫名其妙,不能得到精神上的快感,而且于营业上也难得美满的结果"(12)。由此,"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也就成为明星公司的核心观念,决定着明星公司电影摄制的题材主题和艺术表现。所谓"加一点良心",就是他们所提倡的"正当之主义",或谓"凭着良心上的主张,加一点改良社会、提高道德的力量在影片里“。所谓"营业主义",就是郑正秋在自我导演以来一文中所强调的"在戏里面把感化人心的善意穿插进去"。为什么明星公司电影家会形成这种电影思想观念呢?对于郑正秋、张石川等人来说,这是他们从观众出发、从社会审美需求出发的电影追求。他们看到,注重艺术的知识阶层观众在当时中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观众喜爱的是家庭伦理剧式影片一“试观一二国制影片之研求艺术者,营业皆不振,而其他注重剧情、劝惩色彩极浓厚者,则甚受普通社会之欢迎,由此可知中国观众之程度,犹在初步,而制片公司为培养根基起见,亦只能察其需要,逐渐提高为知识阶级、普通观众两皆满意,实为不可能之事。为推广营业计,乃不得不降格以从俗"(13)。可见着重"教化”的电影家,对于"劝惩"和"剧情"之重视。事实证明,这也是他们的影片受到观众欢迎的缘由所在。从社会审美需求着眼,他们看到当时国民混沌、世风日下,而呼吁电影摄制必须注重伦理。美国影片慈母在中国公映大受欢迎,就是人们感到在素重伦理、教孝为先的中国,"近数年间,邪说横行,世道日坏,慈孝之风,亦稍稍衰矣",而此片"注重伦理,教人慈孝,与我国数千年来之旧道德,暗标吻合"(14)。与之相同,明星公司摄制的注重伦理、教人慈孝的孤儿救祖记,也是“开演以来,评无虚日",影片"竞承江苏省教育会特予表扬,又承各报奖誉有加"(15)。这些,都大大强化了明星公司的“教化”电影观念,也使得其他赞同这种思想观念的电影家、影评人和观众,认识到电影与伦理道德有着密切关联:”影戏对于一般人的影响,道德方面较之知识方面似乎更多影戏所昭示于人们的,在知识方面只是零碎的片段,而在道德方面,却很可以彰明是非善恶的公共标准。"(16)他们认为"教化”电影有助于提高电影内容的道德标准,对于促进社会伦理道德水准的提升非常重要。就观众欣赏需求来说,当时中国观众不但喜欢教化题材,并且偏爱矛盾冲突激烈的故事,善恶有报等情节。正因为如此,郑正秋、张石川他们一方面强调"戏剧必须有主义",另一方面又强调"缘观众心理,欢迎火爆,不喜冷隽,于是作剧者亦偏重剧烈之事实善者极善,恶者极恶,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又为千篇一律之剧规"(17)。面对观众如此欣赏需求,他们认为一味追求艺术显然不是当时中国电影发展的出路,而应该适当地迎合观众、循循善诱,从而达到逐渐教化、改造和提高的目的。这是中国电影发展初期,明星公司电影家根据中国社会、中国观众的实际情形,而提倡的一种实践性极强的电影观念。而1923年孤儿救祖记大获成功,则不仅促使明星公司在中国影坛崛起,也促使电影"教化”观念在中国影坛产生广泛影响。这部宣扬劝善惩恶、富含教化意味的影片,无论是剧情设置、演员表演,还是镜头构图、胶片剪接等都达到空前成功,受到社会与观众的一致好评。如论者所言:"孤救祖记出,国入耳目一新。电影事业,初基确定。制片公司,接踵而起。"Q8)其巨大的影响力,使得"教化"观念酿成一股颇有声势的电影思潮。二、"加一点改良社会、提高道德的力量在影片里"明星公司的影片大都"有主义"。当时就有评论者认为"看影戏,要看有主义的影戏这一类剧本,在中国要推明星公司制得最多"(19)。当然,强调处在"艺术幼稚的时代,实在不敢太新”的明星公司,其电影的"主义”有其特定的内涵。这就是前引郑正秋所谓"每一个片子里面,每插得进一分良心上的主张,就插一分",亦即前引明星公司宣言所谓“凭着良心上的主张,加一点改良社会、提高道德的力量在影片里"。那么郑正秋等人着重强调电影"教化”什么呢?明星公司虽然也拍摄过滑稽大王游沪记等滑稽片,张欣生等侦探片,好哥哥等反战片,但是,他们大多数影片是从迎合社会心理、适应社会心理出发,面向普通市民观众,强调写家庭故事、善恶报应、伦理道德等教化题材和主题。大致有以下四类:其一,描写亲子之爱,揭示家庭遗产、儿童教育等问题,灌输教孝教节等伦理道德。如孤儿救祖记苦儿弱女等影片。明星公司强调中国电影要多写“亲子之爱",认为"是人都有情感的,但是西人多偏重的是男女之爱,中国一向注重的是亲子之爱,所以中国影戏(应该)注重母子之爱和父女之爱的作品"(20)。而描写家庭亲子之爱,自然会涉及遗产问题和教育问题。孤儿救祖记中就有"遗产制度的害处和“如何处置遗产"的问题,同时带出教育问题:"多数贫民子弟,因贫失学,任其游荡,实是社会之大患、未来之殷忧。故不提倡普及教育则已,否则,必先多办义务学校";而"家庭中以儿童为本位,而儿童感染最深的便是母亲。若母教不良,则儿童的前途必很危险"(21)。进一步,该片又在亲子之爱、家庭遗产、儿童教育等描写中,灌输了教孝教节等伦理道德。时评孤儿救祖记宣扬"善恶报应,不涉迷信,而惩劝之意,能令观者一目了然;富翁之捐资助学,孀媳之茹苦抚孤,均足促人兴起"(22),即是创作者所注重之"教化"。其二,描写旧式婚姻,批判封建的家庭制度和婚姻制度。如最后之良心空谷兰小情人等影片。明星公司摄制小情人空谷兰,就是要攻击传统的门当户对之见,批判男女两性之不平等,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于封建婚姻制度与家庭制度的不满。明星公司抨击封建婚姻制度与家庭制度最尖锐者,是郑正秋编导的最后之良心“把儿女当货币,由着媒妁去伸卖,不良的婚制,活埋了多少男女的终身!养媳妇和招女婿底陋习,至今没有废尽;抱牌位做亲,尤其残忍得狠。这部最后之良心就是对不良的婚姻的攻击"(23)。故当时舆论界评价,明星公司的影片,可以“使观众目击这种腐败而无人道的恶习,起而纠正改革之,是他真正的价值。不仅乎艺术上的贡献,亦是有功于世道人心的杰作"(24)。其三,描写家庭生活,批判旧伦理,提倡新伦理。如影片一个小工人血泪碑。两部影片都是讲述旧家庭不容新生活,耽误儿女终身的故事。一个小工人使观众目睹了子女在父母操纵下的痛苦生活,教化人们"旧习不可拘,不义之财不可图"。血泪碑则使观众看到父母任意干涉孩子的人生,或是造成阻碍正当的自由恋爱,由误会而发生意外;或是造成不正当的秘密恋爱,由嫉妒而发生祸患。这些影片描写了"新进与保守思想的冲突,描写了男女间之真情、社会间之黑暗,以及旧道德葬人身心、旧社会里父母害尽子女”,由此提倡可以得到"男女真情”的新伦理、新道德,批判"葬人身心的旧伦理、旧道德(25)。其四,描写女性悲惨命运,批判现实黑暗。如上海一妇人可怜的闺女等影片。这些影片,或者写女性由于生活困顿而人格堕落,或者写女性遭受旧社会制度的欺压而生存艰难等情形。郑正秋等电影家同情这些底层女性并为她们大声呐喊,如上海一妇人提出了“娼岂生而为娼者,社会造成之也”的抗议;可怜的闺女表达了"拆白不除,有碍妇女解放"的吁求(26)。它们或是抨击多妻制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揭示社会黑暗对于人心的腐化;或是提醒人们警惕“拆白党”的欺骗,为妇女的解放开辟生路,具有比较强烈的现实批判力量。明星公司这些影片都有其不同的“良心上的主张"。在"中国人一向把电影事业,当作游戏事业看”(27)的上世纪20年代,它们具有积极的意义。当时舆论界普遍认为,"明星影片每片必有一主义切近目下社会,警发人处,均中肯要”,认为它们具有“针硬社会、惩恶扬善之意义,其有裨于家庭教育,实非浅鲜",切实"有功于世道人心"(28);高度评价明星公司”此种主义,合于新伦理,合于新潮流,合于人道"(29)。尤其是中国传统观念以道德为本位,明星公司这种电影思想观念和影片就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诚然,"善恶分明之剧,易动感情",但是,"善者极善,恶者极恶,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又为千篇一律之剧规",则容易流于说教,而给予人们“劝惩色彩极浓厚",或日"教训的气味太浓厚”的印象(30)。甚至明星公司的某些影片被批评为"果报意味太深,不脱弹词旧套”(31)。进一步,如果影片教化内容的趋于保守陈旧,还可能带来相反的结果。如时人批评玉梨魂"鼓励名节与买卖婚姻",宣扬所谓"东方道德"而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32),这就削弱甚至扭曲了影片教化的思想内涵。三、”在戏里面把感化人心的善意穿插进去"面对电影"艺术幼稚的时代,实在不敢太新”的现实,明星公司尽管也知道电影需要有"文学的意味,艺术的价值",但是,他们选择的“营业主义",是"在戏里面把感化人心的善意穿插进去",或者说,是"把每一本戏的主义,插在大部分情节里面,使得观众在娱乐当中,得到很深刻的暗示"(33)。这也是明星公司电影家从迎合、适应观众和社会的需求出发,"一步一步慢慢的提高"而有意识的追求。即郑正秋在前引我所希望于观众者一文中所强调的:"今之大多数观众,因中外习惯之不同,故于剧中雅有含蓄之深刻处,即不耐寻思,而欢迎一见即知、不厌求详之作。浅言之,即事事须交代明白,一切作为,宁过而不可不及也不宁唯是,缘观众心理,欢迎火爆,不喜冷隽,于是作剧者亦偏重剧烈之事实。"如此,他们要求电影摄制首先要有剧本、要有戏。针对当时绝大多数电影拍摄只有幕表,导演是临场编故事、演员是即兴表演的情形,他们强调了剧本是影片摄制之根本的重要性:"拿人体来比喻,剧本是脑筋,脚色、背景、切末、音乐等都是四肢百骸,没有脑筋,四肢百骸还能活动吗?"(34)同时,针对当时电影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戏是什么”的现象,他们明确指出:"戏实在是下列几种原质混合而成的东西:(一)有统系的事节;(二)有组织的语言;(三)精美的声调;(四)相当的副景;(五)有艺术的动作;(六)极深刻的表情;(七)人生真理的发挥;(八)人类精神的表现。"(35)这样的"戏",是演员运用动作、声音和表情,将剧本情节中所包含的人生真理和人类精神表现出来,从而具有人生的意味和审美的价值。其次,是为了有"戏"而"必须养成选择之才能"。在"选择情节之适合时宜,而使遐迩可演、雅俗共赏”的前提下,他们强调戏剧冲突要尖锐激烈,故事情节要曲折跌宕,所谓“常有风波、反反复复、高低起伏要来得多",并且情节和冲突的描写“宜显不宜暗,隐幕不能比明幕多,刺激性愈多,愈受欢迎","一切作为,宁过而不可不及",使观众"于忧、急、惊、奇中再得快感"(36),这样才有戏可看。张石川谈其电影卖座的秘诀时,也强调是“剧情见胜"。这些,与明星公司对包天笑为其编剧的要求一"情节最好是要离奇曲折一点,但也不脱离合悲欢之旨"(37)是一致的。再次,是为了有"戏"而"必须善下剪裁之工夫"。因为戏终归是戏,银幕表演要在一两个小时内,将人物命运、矛盾冲突呈现在观众眼前,所以需要“谨严的剪裁,精密的增益",才能使人们在观看之后,"心弦上受着极猛烈的动弹,脑筋里留着极深刻的印象,感觉着戏外有戏、意中有意的余味,出了戏院门常常想得着,所谓可作十日思的"(38)。这就要求编导不吝花费剪裁功夫,在描写曲折迂回的故事情节时,脉络清晰,条理分明,还需善加剪裁,使情节发展"戏外有戏、意中有意"。明星公司上海一妇人等影片,“对于影剧极峰点方面,亦能加以注意于研究,使全剧精神,不蹈散漫松懈之弊,一结悠然,耐人寻味,亦较团圆式之剧本为佳"(39),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第四,为了有"戏",他们还强调"必须运用点缀之心思"。所谓”运用点缀之心思",就是"戏剧情节,不宜率直,求其曲折,必须多所映衬。旁敲侧击,尤当注重,烘云托月,分外动人。悲痛之至,定当有笑料以调和观众之情感,苦乐对照,愈见精采。此穿插之所以重也"(40)。他们摄制的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等影片,都因为滑稽穿插之隽妙而受到观众的好评。明星公司这种为了有"戏"而注重"穿插"的观念在当时影响很大,孙瑜晚年在其回忆录中还谈到他拍摄野草闲花时,就注重"劝善惩恶的正剧最好能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即使是悲剧,适当的趣味穿插,有时也会使人破涕为笑,观众为剧中人的苦乐悲欢而笑着流泪"(41)。中国早期电影大都是“有影无戏"。当时国人自己摄制影片不重视剧本创作,绝大多数影片拍摄都是拿份幕表“就事敷衍",偶尔有几部脚本"情节曲折、排演适合者”,就能获得“已臻上乘”的评价(42)。这种情形直接导致了早期电影的"有影无戏"一"我国自有自摄影片以来,凡其所作,类皆不健全之影戏,所谓有影而无戏者是也"(43)。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电影摄制不能“用艺术的方式,将戏表现出来";说得严重一些,是"编剧、导演、表演等人才,都不认识戏,以致有戏不会编,有戏不会导,有戏不会演"(44)。这种脚本粗陋、"有影无戏”的状况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早期电影艺术的发展。此时,明星公司将戏剧理论引入电影理论中,强调要"在戏里面把感化人心的善意穿插进去",这种电影观念有力地改变了这一情形,在当时电影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因此,顾肯夫在上述观孤儿救祖记后之讨论一文中,接着指出:”若孤儿救祖记者,其足以当中国影片之雏形也。”四、”影戏的意味及摄成影戏的可能性"明星公司的电影教化观念,关于如何"教化",除了上述"在戏里面把感化人心的善意穿插进去"外,还有一层含义,就是电影教化要有“电影的"艺术创造。中国电影家1924年前后开始认识到电影剧本的重要性,但是,还没有意识到电影导演的重要作用。1923年明星公司的孤儿救祖记上映后,得到舆论一致赞许,也促使其他电影公司检讨自己的不足。例如,受到孤儿救祖记大获成功的刺激,商务印书馆"不得不对自己附设的电影部的出品作一番检查。感觉到以往的剧本,实在是简单浅薄,这样下去,是不能和其他公司竞争的"。这种认识相较于此前不重视电影剧本当然是有进步,但仍然存在局限性,就是"还看不到导演在一部戏里所处地位的重要,以为只有剧本好,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45)。而明星公司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在中国电影的幼稚年代,就不但较早地自我摸索如何导演,还在实践中摸索电影剧本、银幕表演等审美创造,这就常难得。关于电影导演,明星公司电影家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早年他们也不注重导演,影片拍摄时,镜头地位是不变动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远景"。张石川说他最初拍摄电影,对于"导演的技巧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过,摄影机的地位摆好了,就吩咐演员在镜头前面做戏,各种的表情和动作,连续不断地表演下去,直到二百口尺一盒的胶片拍完为止"(46)。后来,他们逐步认识到导演在影片摄制中的重要性,而强调整部影片摄制必须洞化"为导演,即“导演不但与演员发生关系,就是副导演呀、摄影人呀、制景人呀、速记员呀,人人都有关系。要使得渠们同化在我一个空气里"。这里所谓"同化",就是要让所有摄制人员,必须充分理解口贯彻导演对于影片的构想、设计与意图。也就是需要"人人信仰我,人人服从我,人人化成我导演者个人一系的意义。场场充满我导演者个人一系的意义,事事物物都合乎我导演者个人的意义,连得天然外景,也带着我导演者所抱意义的色彩。”这样拍摄的影片"自然有影有戏",并且"容易动人情感"(47)。郑正秋这番带有“作者电影”意味的论述,可以代表中国早期电影家对于导演艺术的理解。不仅如此,明星公司强调"在戏里面把感化人心的善意穿插进去",要"带着我导演者所抱意义的色彩”,而且强调,如此"带着我导演者所抱意义的色彩”的戏,要更多地通过电影的特性体现出来。主要有两点:首先,是电影剧本要有电影意味。他们认为电影剧本与戏剧剧本不同,只有"文学的意味"和"舞台上扮演的可能性"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电影剧本要“含有影戏的意味,及摄成影戏的可能性"(48)。所谓“影戏的意味,及摄成影戏的可能性",着重指文学是“文字表达",而电影是“图画移动",是指"舞台重对白,电影重表演",所以,电影更多注重"动的表现",电影更多是“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展现(49)。正因为如此,电影剧本创作不仅要有好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而且需要有把剧情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呈现出来的"表情与动作"。所以电影编剧取材要注重"演员动作多,演员表情多”的素材,并且运用"图画移动",使”剧中情节,明白晓畅于观众之前"(50)。其次,是电影表演要自然、真实。明星公司电影家认为"戏剧的生命有三大要素,就是真、善、美",其中"以真为最最重要".他们认为电影表演同样"以真为最最重要",但与舞台剧表演之真又有不同:舞台剧表演比较夸张过火,因为“在舞台上必须加倍用力的表演法”才能使剧场观众看得见;而如果把戏剧表演法"原封不动、整个的移过去用在镜头上,等到银幕上映出来,那是一定有太过火、太不自然的弊病的"。所以银幕表演要另换一种"不宜于做作”的表情动作,不要说举手、投足、起坐、行走等不能乱动,即便是"眉目之间一颦一笑,哪怕极细微的动作”,都不能有过火和不自然的地方(51)。演员要善于化作片中人,透过动作和表情,真实地呈现剧情和人物命运。相对来说,更多受到戏剧影响的郑正秋、张石川等明星公司电影家,对于电影摄制的构图、镜头、光影等关注不够,影像画面更多注重一场一场“戏”的呈现。张石川说他开始拍摄电影时甚至连影片都没有看过几部,主要是为了兴趣和好奇心,”因为是拍影戏,自然就很快地联想到中国固有的旧戏上去"(52)。郑正秋等人也是这样。因此,比之技巧他们更多注重"戏”,所摄影片少有推、拉、摇、移等镜头运用,也较少考虑拍摄角度、光影等技巧,大都是“远景一中景一近景”的运镜模式。这是他们"影戏的意味"不足之处。以明星公司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电影"教化"思潮,对于中国现代民族电影的观念建构和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它强调电影的社会使命感与教育功能,促使中国早期电影观念的建构转向一种严正的面貌;第二,它强调"主义”的表达要与较好的电影叙事相结合,促进中国电影叙事艺术的发展;第,它认识到电影导演的重要性,电影剧本要有电影意味,电影表演要自然、真实,推动影坛努力探索电影的审美特性。可以说,是明星公司的思想观念和影片摄制奠定了中国电影的艺术基础,而成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之基石。注释:记者: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缘起,影戏杂志1922年第1卷第3号。记者: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招股启,申报1922年2月24日。郑正秋:请为中国影戏留余地,明星特刊1925年第1期。郑正秋:卷头语,明星特刊1925年第1期。夏衍:纪念郑正秋先生,上海文汇电影时报1989年2月4日。郑正秋:我所希望于观众者,明星特刊1925年第3期。郑正秋:自我导演以来,明星半月刊1935年第1卷第1期。郑正秋:明星未来之长片正剧,晨星1922年创刊号。记者: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缘起,影戏杂志1922年第1卷第3号。记者:何挺然君之电影谈,申报1926年8月8日。(11)郑正秋:中国影戏的取材问题,明星特刊1925年第2期;郑正秋:我所希望于观众者,明星特刊1925年第3期。(12)郑正秋:中国影戏的取材问题,明星特刊1925年第2期。(13)剑云:谈电影字幕,电影杂志1925年第13期。(14)记者:上海大戏院提倡慈孝特别启事,申报1924年12月16日。(15)明星公司1924年元旦贺岁广告,申报1924年1月1日。Q6)阮毅成:影戏与社会道德,长城特刊1927年第9期浪女穷途号。(17)郑正秋:我所希望于观众者,明星特刊1925年第3期。(18)记者:宣言,申报1926年10月9日。Q9)独鹤:观血泪碑影剧后之我见,明星特刊1927年第27期。(20)明星公司拟苦儿弱女影片广告,申报1924年7月21日。(21)周剑云:孤儿救祖记特刊导言,晨星1923年第3号。(22)觉:评电影,申报1924年1月9日。(23)郑正秋:最后之良心编剧者言,明星特刊1925年第1期。(24)王伟南:评最后之良心,新新特刊1925年第1期。(25)圣女:郑正秋导演成功,明星特刊1927年第27期。(26)郑正秋:上海一妇人编剧者言,明星特刊1925年第3期;郑正秋:可怜的闺女剧旨,明星特刊1925年第6期。(27)郑正秋:姊妹花的自我批判,社会月报1934年创刊号。(28)参见尹民再评孤儿救祖记(电影周刊1924年第6期),稚孤儿救祖记之评论(申报1923年12月27日),叶一鹏观可怜的闺女(明星特刊1926年第7期)。(29)冰心:玉梨魂之评论观,电影杂志1924年第2期。(30)郑正秋:自我导演以来,明星伴月刊)1935年第1卷第1期。(31)耻痕:最后之良心述评,明星特刊1925年第2期。(32)记者:玉梨魂)之新评,申报1924年5月12日。(33)郑正秋:中国影戏的取材问题,明星特刊1925年第2期。(34)周剑云、程步高:编剧学,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J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36页。(35)郑正秋:明星公司发行月刊的必要,影戏杂志1922年第1卷第3号。(36)参见郑正秋中国影戏的取材问题(明星特刊1925年第2期),郑正秋为明星之告白而告白(明星特刊1926年第17期)。(37)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篇,香港大华出版社1973年版,第95页。(38)郑正秋:血泪碑中得意之笔,明星特刊1927年第24期。(39)心冷:上海一妇人,明星特刊1925年第4期。(40)郑正秋:我之编剧经验谈,电影杂志1925年第13期。(41)孙瑜:野草闲花与阮玲玉,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1599页。(42)天笑:历史影片之讨论,明星特刊1926年第6期。(43)肯夫:观孤儿救祖记后之讨论,申报1923年12月19日。(44)邓广:国产影片之回顾,影戏世界1925年第3期。(45)杨小仲:忆商务印书馆电影部J北京中国电影1957年第1期。(46)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明星半月刊1935年第1卷第3-6期。(47)郑正秋:导演小情人之小经验,明星特刊1926年第12、13期。(48)(49)周剑云、程步高:编剧学,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41-42页,第43-45页。(50)参见郑正秋:解释最后之良心的三件事,明星特刊1925年第2期;天笑:说字幕,明星特刊1925年第5期。(51)参见郑正秋:演剧人选之老少真假问题为早生贵子中宣景琳而作,明星特刊1926年第9期;郑正秋新剧家不能演影戏吗?,明星特刊1925年第4期。(52)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明星半月刊1935年第1卷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