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窃听的艺术手法.docx
论窃听K艺术手法【摘要】窃听总是有贬义,因为它不够光明正大,何况有侵犯他人隐私之嫌。但在许多作品中往往出现有关窃听的情节,因为窃听是作者根据创作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文章的思想内容,掀起矛盾冲突的高潮,促使人物性格的转变等。可见,充分地、合理地运用窃听艺术,可使文章增光添彩,如甘饴般地吸收读者,本文列举分析。【关键词】故事情节;发展规律;关键因素一、窃听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李小二发现自己酒店里“两个人来得不尴尬”,就对老婆说:“这两个人,初时又不认得管营,向后我将按酒入去,只听得差拨口里呐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我自在门前理会,你且去阁子背后听说甚么。"李小二老婆“入去听了半个时辰”李小二要老婆窃听,主要是对他的恩人林冲时时关心,以防被人暗算,窃听后更是疑惑,告诉了林冲,根据相貌,林冲判断是陆虞候,于是“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去寻Z李小二老婆的窃听,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作用很大。林冲自被发配沧州充军,到后被派去看管天王堂,对先前高俅的陷害与侮辱,并非切齿痛恨,而是平平淡淡,因为他只是想安度刑期,期满后返回东京全家团圆。李小二老婆的窃听使林冲平静的心里掀起了波澜,打破了林冲随遇而安的幻想,于是出现了买刀寻敌的情节。同时,通过窃听的情节,预示着新的矛盾冲突到来,故事情节按照其发展规律不断推进。二、窃听可以丰富文章的思想内容在一碗阳春面中,母子三人第三次来到北海亭面馆吃阳春面的时候。“老板和老板娘在柜台里,一动不动,凝神听着”,当母子三人谈了一段时间话后,“柜台里竖着耳朵,全神贯注地听着母子三人说话的老板和老板娘不见了。在柜台深处,只见他们两人面对面地蹲着,一条手巾,各执一端”,这里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阴谋,也是因为职业的本能与可能,顺便听听顾客的谈话而已,但作者又为什么安排老板与老板娘“窃听”母子三人的谈话?老板和老板娘只是发现大年夜晚上有这母子三人光顾,这是大年夜最后的三位顾客,他们新奇,读者也感到奇怪。如果仅是吃了阳春面,由一碗到两碗,这是没有意义的。而作者通过老板夫妇的“窃听”,让读者洞悉了更丰富的内容,终于知道了其中的原委:这是一个不幸的家庭,仅由这三个寡母孤儿组成,而且还身负债;好在母子三人异常团结、体贴,在共同努力下已经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以此提高了文章揭示主题思想的力度,这三个遭受沉重的精神与经济打击的妇孺,没有悲观绝望,从三人“头碰头”地同吃一碗阳春面开始,向艰难的生活进行了顽强的奋争。在奋争中,无一不是充溢着母亲的亲子之情与儿子对母亲的孝敬之情以及兄弟间的挚爱。给读者以启迪:顽强、团结、奋斗是人们从逆境走向光明的关键因素。老板的“窃听”是作者着意安排的,丰富了内涵,深化了主题。三、窃听可以掀起矛盾冲突的高潮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蒋干中计是情节发展的高潮,而蒋干的“窃听”又是高潮的峰巅。蒋干到东吴说降周瑜,周瑜在群英会上“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干见帐内桌上,堆着一卷文书。乃起床偷视看之”,蒋干得到“蔡瑁、张允结连东吴”的假信,“遂将书暗藏于衣内”。接着,让蒋干听到假梦话,最后再让蒋干窃听假密报,帐外看人喊周瑜,周瑜便唤蒋干,蒋干只装睡着。瑜潜出帐。只闻有人在外,“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后面言语颇低,听不真实。周瑜使蒋干中计的假密信、假梦话、假密报,通过假醉、假睡等富有戏剧性的表演,蒋干都信以为真,步步落网,却自为步步得计。本文由蒋干来访,周瑜用计,蒋干中计,这是情节的高潮。假信已使蒋干信以为真,如获至宝,而窃听更加证实了“蔡、张结连东吴”,这使蒋干确信无疑,连忙潜逃,回去报功。老谋深算的曹操中计,杀了蔡瑁、张允,这是蒋干窃信、窃听的结果,窃听是高潮的结果。四、窃听可以促使人物性格的改变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因雪大风狂、草料场住屋倒塌,只得栖身山神庙。林冲“听得外面毕毕剥剥地爆响”,伏门窃听到陆虞候、富安、差拨三人的对话,陆虞候等三人为火烧草料场的阴谋得逞得意忘形,将高俅等策划的阴谋抖搂无遗,这时林冲认识到高俅等反动统治者给他布下的只有一条死路:即便摆脱草料场的大火,“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在血的事实面前,林冲毅然“拽开庙门”,杀死仇人,投奔梁山。在此以前,当得知陆虞候远道赶来要陷害他时,也曾燃起复仇的火焰。并买了把解腕尖刀,前街后巷去寻。可见,当迫害逼到近身时,林冲也有强烈的反抗意识。随时间流逝,他却又松懈下来,失去了应有的警惕。甚至到草料场后,还想“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四下里崩坏了的小屋”,准备长期安住下去;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保佑”,这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想法,宜到草料场起火,窃听到陆谦等人的对话,了解了高俅等策划阴谋的真相,他忍辱求安的想法终于破灭,最后走向反抗统治者的道路。在此,林冲的窃听完成了他性格的转变。五、结语如何运用窃听的艺术手法,需要随情节发展而定,随人物性格而定,随思想内容而定,正因为是“窃听”,看起来似乎不雅,就必须把握好分寸,成功的窃听。我们在写作撰文中,适当地、科学地运用窃听,也是一种值得研究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