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赵匡胤与官二代.docx

    • 资源ID:1128610       资源大小:16.14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赵匡胤与官二代.docx

    赵国i与官二代公元968年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正高兴地审阅新科进士名单,突然皱起了眉头,于是有了他和宰相赵普的一段对话。赵匡胤:“名单上名列第六的陶郁,是翰林学土(相当于办公厅主任)陶谷的儿子吧?”赵普:“是的。这孩子学习很刻苦,是个大才子。”赵匡胤:“这次考试主考官是谁?”赵普:“是陶谷。”赵匡胤:“儿子参加考试,老子为什么不回避?”赵普:“老陶自己提出回避了,但是实在没有合适的人替他。这父子俩都是规矩人,小陶又有实力,所以我们就没深究。”赵匡胤(拍了一下桌子):“不长脑子!你们要动摇国本吗?”没等赵普想明白领导为什么发火,赵匡胤就下令立即拟旨。这是一道载入史册的圣旨:今后,对上了预备录取名单的官二代,由礼部牵头,额外增加一道复试,不通过不录取。在科举取土过程中,对官宦子弟严格设限,贯穿了整个宋代,有时甚至显得不近人情。1038年的殿试,六个高干子弟榜上有名。宋仁宗认为这很丢人,连夜通知这几家家长:赶紧做孩子们的工作,给穷人让让道!朝廷每回圈定殿试名次时,都尽量把干部子弟往后排,以至于形成了礼让平民子弟的良好风尚。宰相范质的侄子范杲就说,我们家庭条件好,不该与平民争利。于是主动放弃了殿试,经商办企业去也。宋代有这样一句俗语:“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表明社会普遍承认科举的公正性。据宋史专家朱瑞熙先生考证,在1256年录取的601名进士中,平民子弟达417人,占压倒性的大多数。宋代的这种做法对后世统治者启发很大。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会试结束后,康熙皇帝忧心忡忡地对内阁说:“我认真研究了录取名单,发现干部子弟居多,老百姓会不会有意见?”于是完善了相关制度,例如为抑制“缙绅之家多占中额,有妨寒峻进身之路”,分设“官生卷”“民生卷”,官二代只能考“官生卷”,试题比“民生卷”难得多,实际上增加了平民子弟的上榜机会。晚清吏治腐败至极,买官卖官、突击提拔、优汰劣胜之类屡见不鲜,只有科举这个入口处还算干净,制度相对严密,统治者也较真,虽然也出现过一些科场弊案,但制度设计本身和上面的决心很少受质疑,“萝卜”招聘等情况更是难得一见。费孝通先生专门作过统计,发现清朝科举录取的平民子弟,向上五代均无功名的,占13.33%;父辈无功名的,占33.44%,两项相加达46.77%,与官二代的录取率大致持平。这样的社会流动速率,同20世纪的美国相当!人治是封建专制政治的基本特征,总体上没什么规矩可言,奇怪的是,统治者单单在科举取土这个问题上,小心维护制度,刻意显示公平,这是为什么?第一,没有公平公正,科举就失去了进步意义。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门阀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本质上都是世袭制,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干部队伍近亲繁殖,一代不如一代。科举制度淘汰了陈规陋习,拓宽了发现人才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质量,对维护封建政治统治十分有利。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李约瑟先生称科举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取士甚至也成了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模板。第二,科举是一项导向双赢的高明的制度设计。考试不论出身,标准唯一,打开了社会底层的上升通道,杜绝了阶层和阶级固化的可能,使社会达致动态稳定。钱穆先生看得最清楚:科举取士使得“此100o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人是理性动物,既然个人奋斗就能改变命运,还有必要揭竿而起吗?既然皇上不偏心,我为什么不紧密团结在他老人家周围呢?自唐高祖武德五年开科取土,到光绪帝废科举的近1300年间,进士总计10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可以想见,科举制度消化吸收了多少李自成、洪秀全!所以,当看到新科举子悉数跪在脚下,唐太宗得意地笑了:“天下英雄都进了我的圈套啦!”赵宋王朝享国319年,时间之长,在封建中国历史上仅次于两汉,并且,始终没遇到像样的农民起义,最后亡国也不是因为内乱,这与其严格的科举政策直接相关。破坏这个官民两利的社会政治制度,龙椅能坐这么久吗?赵匡胤对赵普发火,原因在此。第三,在科举取土中体现政治清明,契合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中国人对“公平”问题历来敏感,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封建宗法制社会,个人的成功同时也是家庭和整个宗族的荣耀。只要子女有出头之日,人们可以忍受任何苦难,宁愿付出任何代价。而科举制度的本质正是机会均等,所以统治者总是手指贡院反复提醒:面包会有的,只要你努力!而对草根平民来说,唯有科举还算靠得住、信得过,有分数线就有希望,考不取也不怨政府。“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如此豪迈的励志谣,正是这种制度成功的体现,也是这种制度之下社会文化心理的写照。假设,科举取土不讲规矩、没有公平,大蛋糕完全由官二代、富二代独吞,穷人的孩子不管多努力、多出色,永远无出头之日,如蚂蚁一般自生自灭,那么,千千万万劳苦大众内心的屈辱和绝望,将会汇聚成多么巨大的破坏力,足以让任何一个政权烽烟四起,一日不得安宁!在科举取土中,赵匡胤们对官二代实行严格限制政策,隐含着深邃的战略意图和政治智慧,值得借鉴。

    注意事项

    本文(赵匡胤与官二代.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