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重庆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2-2023学年).docx

    • 资源ID:1129612       资源大小:384.44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重庆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2-2023学年).docx

    重庆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2-2023学年)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一)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1(二)学科专业设置2(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2(四)本科生源情况2二、师资与教学条件3(一)师资队伍3(二)教学条件5三、教学建设与改革6(一)专业建设6(二)课程建设10(三)教材建设与管理10(四)教学改革与研究11(五)教学运行与管理11(六)创新创业教育12(七)国际交流与合作14四、质量保障体系14(一)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14(一)强化教学质量常态监控15(三)持续推进评估认证17五、学生学习效果17(一)深化思想政治教育17(二)加强校风学风建设18(三)加大学生资助力度18(四)毕业生就业质量19(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19(六)毕业生满意度20六、特色发展20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20七、需努力的方向22教育国际化有待进一步加强22重庆大学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2-2023学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推进专业优化升级,推动课程内涵建设,强化科教融合、产教协同育人,本科人才培养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总数达6811;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达61个;获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全国共7个);入选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全国共10个);蒋兴良教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李百战教授荣获全国第四届“杰出教学奖”。学科建设取得新进步。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新增)3个学科进入ESl全球前1%。;15个学科进入ESl全球前1%(新增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农业科学);土木工程、矿业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冶金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化学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9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前50名。新时代新征程,重庆大学将继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提高站位定位,始终以先锋姿态,胸怀“国之大者”,主动融入重庆和国家发展大局,努力在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过程中,彰显更“重”的地位,干出更“大”的作为,奋力谱写“百年新重大”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造就“行业精英、国家栋梁”的人才培养使命,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技术带来的新要求新挑战,以高质量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切实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公平、包容的全纳教育理念,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弘扬“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校训精神,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品格、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与浓郁的本土情怀的优秀人才。学校以“扎根巴渝大地、服务重庆发展”为己任,加强战略实施,加快重点突破,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科学城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主动发挥智力优势、人才优势,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培养更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努力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更大力量。(二)学科专业设置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1个。有本科招生专业108个,涵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11个学科门类。设7个学部35个学院及8所附属医院。2023年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供应链管理2个本科专业。学校坚持学科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按照“强化工科、夯实理科、振兴文科、繁荣社科、拓展医科、提升信科、推动交叉”的总体思路,推动建立学科资源配置竞争机制,大力实施六大类学科重点建设项目,持续加大推进一流学科、I类优势学科以及“先进制造”“智慧能源”“新型城镇化”三大学科群建设,加快优化学科综合布局,加强学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一流学科生态,分类推进学科优化调整,打造一流学科高峰,持续推进传统工科现代化改造,高起点布局建设医学学科,启动实施基础理科卓越行动计划、基础文科振兴行动计划,学科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工商管理、城乡规划学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o(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截至2023年9月30口,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47742人,其中本科生26344人,硕士研究生15482人,博士研究生5184人,留学生768人(其中学历留学生704人),预科生28人。本科生在全日制学生中占55.18%,学校总折合在校学生数72954.5人。(四)本科生源情况学校聚焦新高考改革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需要,推动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学延伸、共享,进一步优化生源结构。持续深化大类招生,新增工科试验班(新工科类)、工科试验班(经济与管理类),优化了工科试验班(工程能源类)、工科试验班(电气信息类)、工科试验班类(环化健康类)包含专业。全校普通类83个专业规划为10个大类开展招生;艺术类按设计学类、戏剧影视学类2个大类招生。2023年,学校本科招生计划为6400名,实际录取6465名(含港澳台侨65名)新生。理科(含3+1+2改革模式8省市、3+3改革模式6省市)录取的30个省市(不含西藏)中,录取最低分差平均为118.0分。其中,录取最低分差100分及以上的省市25个(占比83.3%),110分及以上的省市18个(占比60.0%),120分及以上的省市15个(占比50.0%)。文科(含历史类)录取的24个省市(不含西藏、3+3改革模式6省市)中,录取最低分差平均为85.9分。其中,录取最低分差70分及以上的省市19个(占比79.2%),80分及以上的省市16个(占比66.7%),90分及以上的省市11个(占比45.8%)二、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现有专任教师3159人,其中教授851人、副教授108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为67.71%;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比提升至80.5%;35岁及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3.99%;36-45岁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2.99%;5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6.86%。学校生师比18.23。1 .坚持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学校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扎实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及师德师风建设。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领导,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学校党委一学院党委一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体制机制建设,发挥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贯彻落实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推进暨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启动部署会会议精神,定期召开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压实学院直接责任。筑牢教师思想之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开展青年教师微宣讲,1名教师获重庆市高校“学习新思想奋进新征程建设新重庆”微宣讲比赛第一名。开展新进教职工“入职第一课”专题培训和“用好红岩精神,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实践研学;举办青年教师“提升育人能力坚守育人使命”专题沙龙5场。开展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研,组织师德集中学习教育,进一步筑牢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根基。强化教师精神引领。加强师德楷模选树宣传,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蒋兴良教授获2022年度重庆市“新时代好老师”,其团队入选全国第三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李永毅教授入选2023年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蒋斌教授入选2022年重庆市“最美教师”。3名教师在川渝青年教师风采大赛中获奖,其中1人获一等奖。学校作品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及世界意义获教育部第六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二等奖;策划制作师者故事系列专题片,大力弘扬师德楷模先进事迹,在全校营造见贤思齐的教书育人氛围。严肃师德监督审核。定期推送师德失范警示案例,教育引导教师坚守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做好日常师德审核监督,把好拟聘任教师的“政治关”“师德关”,本年度累计完成2000余人次的师德审核,做到“逢推必审”“一人一表”。坚持对师德违规行为“零容忍”,在全校开展师德师风问题线索排查。推动从业禁止制度和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制度落实。通过及时预警、有效介入、妥善处理,在全校形成师德舆情监测、核查、处理和上报的工作合力。2 .聚焦一流教师队伍建设重构人才引进体系。优化“四层次七类别”人才引育金字塔岗位模式,架通“人才引育、人才发展、人才成长”三座“立交桥”,开启与“高精尖缺”人才的双向奔赴,让人才引进扩增量、人才培育盘存量、留才生态激变量。设置针对优秀应届博士毕业生的“弘深启航学者计划”岗位,探索建立更为系统和科学的“人才引进”与“师资补充”双轨道人才引进岗位体系。精准人才引进,绘制高层次人才图谱,主动出击招揽全球英才,强化海外优青项目申报和引进力度,加大对引进人才的资源配置支持。借力重庆英才大会平台举办“2022年重庆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秋季论坛",100O余名青年才俊线上参与活动。本学年,共引进各类人才165人(含专任教师112人),其中弘深杰出学者岗1人、弘深优秀学者岗2人、弘深青年学者4人、弘深启航学者4人、教授/准教授6人、副教授/准副教授48人、青年教师22人、弘深青年教师71人、大科学装置工程技术岗7人。加快战略人才培育。深化人才培育机制,实施拔尖青年人才培育计划,加快战略人才力量培育,促进青年人才个性化成长。充分结合国家各类人才规划,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提前谋划,通过“挖掘、培育、跟踪”机制,为青年人才增长项,补短板,定制职业发展规划,使得高端人才及国家层次优秀青年人才规模大幅提升。新增各类国家级人才39人(其中青年人才28人),各类高层次人才增至319人次,国家层次优秀青年人才达到125人次,12位学者入选科睿唯安2023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44位学者入选2022年度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人获“杰出教学奖”。学校通过“教师沙龙”“人才座谈会”等活动,搭建青年教师交流平台,助推青年教师思想碰撞和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全面提升。3 .高质量推进教师教学发展创新教师教学发展理念。提出“课堂-课程-专业”全链条视角下的教师教学发展理念,建设课程地图、教学地图、智能化教学反馈系统,帮助教师理解“三大关系”和“三个一致性”(即专业与课程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教师教学输出与学生学习输入的关系,以及专业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一致性,目标、成果、活动、评价的一致性,教学培训、教学实施、专业评估的一致性),推动教师发展成果反哺教学与实践,拓展教师教学发展路径,促进科教融合育人。健全教师教学培训体系。开展分类分层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实施新教师成长计划,帮助新教师认识教学,掌握教学基本方法,具备教学基本能力,养成良好职业习惯;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帮助骨干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育视野,提升卓越教学能力;以“引导、鼓励、支持”为理念,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竞赛(培训1+比赛组织+境外教学研修),帮助教师在竞赛中不断成长。组织课程思政能力全覆盖培训,持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联合新华网-新华思政平台推出“多举措并举,高质量发展”课程思政建设专场直播活动,我校6位国家级一流课程、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主讲人进行经验分享,直播场在线观看人数超40万。开展教师工程素质培养培训,在新入职教师培训中加强对实验岗系列教师教学方法培训,在助教培训中增加实验指导课的指导和培训,以健全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选派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持续提升国际化素养。严格课程主讲资格认定。规范要求新入职教师认真完成集中入职教学培训、助教、课程试讲等环节,严把课程主讲教师入口关,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本学年共165人通过本科课程主讲资格认定。培育凝练教师教学成果。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与四川大学合作项目“以卓越学术为引领的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模式的构筑与实践”于2022年获评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基于多年助教培训经验,凝练出版如何成为一名卓越助教;组织教师申报并立项重庆市教师教学发展教改项目5项。(二)教学条件1 .教学经费学校围绕“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设立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运行、实习补贴、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本科教学团队、思政系列课程、创新创业实践等多个专项经费,增强本科教学保障力度。2022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26,951.11万元,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18,612.2万元,本科实践教学经费6,349.1万元,有力保障了本科教育教学开展。2 .教学用房学校总占地面积368.00万平方米,现有教学行政用房76.53万平方米,其中教室总面积15.20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场所29.41万平方米、图书馆5.78万平方米、体育馆2.07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01平方米。3 .教学设施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0.39万台(套),资产总值31.57亿元,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28亿元。升级改造教学设施。本学年,对全校76%的多媒体教室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淘汰多媒体教室老旧设备2850台/件,覆盖教室427间。全面升级标准化考场设备,共计建设标准化考场教室496间,可一次性容纳考生18390人,更好地满足了学校考试需要。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本学年立项本科教学实验条件升级项目30项共2.79亿元;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新购置仪器设备957台(套),新增或改进实验课程40门,涉及实验教学项目205项,受益专业超42个,年受益学生超过6000人。学校通过国创、市创、校级SRTP项目、开放实验项目、实验任选课等形式,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推广资源开放共享,促进科研资源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4.信息化建设持续完善校园信息化软硬件基础平台建设。开展新一代全光纤网络和高速无线WiFi6建设,完成沙坪坝校区27栋学生宿舍共计6700个房间光网络改造,实现学生宿舍高速无线网络全覆盖。实施“互联网+重大”发展战略,建成网上服务大厅,实现覆盖教职工和学生全生命周期的275个“微应用”服务,总访问量达10381万余人次。持续推进全校自助服务能力建设,陆续投放30余台自助服务终端,共51767人次打印了79613份材料。升级电子证件系统,提高使用体验,全校师生电子证件申领近5.6万人、签名量超过429万人次。构建智慧身份服务体系,建设权威的全人员信息库,打造“身份随人”的全人员全生涯服务ID体系,塑造师生发展数据模型,构建数智化组织与身份服务能力体系。5.图书资源扩容提质,加强图书资源建设。学校图书馆设有阅览室座位5481个,本学年入藏纸本图书46223种,合计51716册。订阅中文期刊2156种,报纸89种,外文期刊32种。图书馆文献资源累积量1844.63万册,其中实体馆藏512.07万册,数字馆藏累积量1332.56万册。电子图书407.3万册,电子期刊9.21万册,学位论文916.05万册,音视频36.61万小时。“纸本+电子”的文献元数据超过2亿条。门户网站首页访问326万人次,数字资源全文下载1198万次,读者入馆137万人次,纸本图书外借21.59万册。技术赋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高质量文献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文献资源的全面数字化。新添科幻图书馆,突出打造面向未来、学生创新发展的第三空间。开发获取与单篇订购服务系统,为读者提供开放获取期刊及学校未订购电子期刊的单篇传递服务,满足读者个性化文献需求。打造“重大悦读”专属平台,将本科生“文明经典”通识核心课程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相结合,引领学生经典阅读。举办“书香沐重大”、“专家荐书”、“校长书单”等品牌文化活动,营造书香氛围,推动文化育人。三、教学建设与改革学校以打造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将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良好生态,努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一)专业建设1 .布局战略性新专业学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发展经济社会急需专业、积极布局战略性新专业。2018年以来,先后增设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建造、智能医学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采矿工程、智能感知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供应链管理、临床医学等12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2 .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学校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示范,全面推进专业建设,累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1个。学校投入专项建设经费,优化重构培养方案,推进核心课程群建设,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基于学校在能源动力、材料、电气、物理、化学等储能相关专业所取得的建设成效及优质教学资源,2022年获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3 .深化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与重庆两江新区、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共建“明月科创实验班”,联合培育科创人才和科创种子项目,推动学生科创活动与“硬科技”产品孵化对接,大力实施新工科人才培养。与铜梁区政府、海辰储能公司共建新型储能研究院;聚焦“智能化+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探索构建本硕博一体贯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以解决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为目标,不断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2022年,学校获批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牵头建设单位”(全国仅10所)。专业建设案例工程管理专业重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前身是1980年在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设置的“建筑经济与管理专业,是国内较早创办本专业的院系之一。1981年设立建筑管理工程系,“建筑经济与管理专业划归管理工程系,并更名为“建筑管理工程”;1998年更名为“工程管理”专业。1999年首批通过国家'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评估”,至今已四次以优异成绩通过复评估;专业已获得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美国建设工程教育委员会的互认;2009年以来,先后获批重庆市三特专业、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重庆市一流专业和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依托学校建筑学部大类土木学科特色优势,融合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信息五大知识平台,以“创新驱动、技术先导、通专融合、德行兼备、国际视野”为核心培养理念,以培养能适应和驾驭未来的工程建设领域引领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构建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团队连续4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专业整体规模和实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连续多年被软科评为A+专业。“决黛命工程何、 透人灾的工程人才图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框架(1)构建通专融合的专业知识体系。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覆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了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估价等5门课程为核心的一流专业核心课程群;在学校文明经典建筑艺术鉴赏等通识课程基础上,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独有的“思政属性”,开设了如伟大的工程管理工程伦理工程社会学等非技术能力课程,强调技术能力与非技术能力的协同发展。同时,专业在传统的管理、经济、技术、法律四大知识模块上,增加“信息”模块,对建设工程全寿命期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构,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教学项目群,采用动态柔性组合方式,嵌入在传统理论课程的课夹实验或独立实验中,重组形成新的综合创新实验课。整个课程体系定期通过新增、递进、融合等方式,扩大教学内容更新的弹性空间,将与国家战略、产业前沿高度匹配的知识嵌入相关课程,每年实现20%课程的内容更新。(2)推进体系化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多年来,工程管理专业教师持续耕耘,编著教材20余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9部,建成工程管理国家级教学团队。此外,教学团队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模式,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为试点,围绕课程联合企业共同研发与创新课程内容、优化教学体系、开发课程案例库和编撰教材资源等。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4门,重庆市一流课程管理学基础建筑信息技术工程经济学等5门,市级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法规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等3项,市级教学案例库项目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伦理建设法规等4项。近3年,本专业教师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改项目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0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3项。累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3)建立优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联动机制。工程管理专业重视教研融合,积极鼓励教师“以技术为先导”,以“研究性教学”“场景式教学法”为抓手,引导教师联动思考课外到课内的方法和资源创新,在实验课程资源上实现了建立面向工程场景的实验项目模块化设计,教师将前沿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项目转化为本科核心课程或实验教学项目,目前累计开发了100余个创新实验模块,有效支撑学生创新能力从“浅层兴趣激发'向“深度创新研发”的转化。同时,依托于教师科研成果,已搭建了“管科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数据库”,秉承“开放共享理念,集结专业教师科研科成果中的数据和案例,利用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平台向校内外师生开放共享。(4)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新形态教学资源的建设。2019年搭建智慧虚拟教学云平台”,支持异地跨数据中心的共享。云平台包括了20余项软件(包括BIM5D,计量计价软件、Revit,P6、Stata.Matlab.ArchiGIS软件、财务共享软件等)、各种教学视频和数据资源,均可开放共享,实现跨空间跨时间的教学。同时,学院利用数字技术夯实平台建设,融合了物联网、BIM.V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数字挛生教学实验创新空间”,支撑本科生建筑信息技术前沿信息技术综合实验等课程。依托“数字挛生创新实验平台”的可拓展性,通过建立师生共创机制,实现了教学资源和素材的可持续更新,学生可在数字李生实验教学创新空间中进行作业创作的资源迭代,为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培育条件。(5)建设面向工程全链条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学院一直坚持推进联合毕业设计创新,开展学院和学部两级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突破院系壁垒,实现了各专业之间的融合与协作,近三年约80余名学生参加联合毕设。在校外,与中建三局、中海地产等20余家知名企业搭建校外工程实践教学平台,依托平台服务高年级学生集中生产实习,以“企业开放日活动”提升低年级学生专业认知。(6)搭建多渠道多层次国际化培养途径。工程管理专业获得CIOB,RICS等国际组织的专业认证,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培养方案,提高了专业标准国际通用性,打通学生国际升学、海外实习与就业之路,同时设立全球首个ClOB学生中心,累计学生会员超过200人。拓展国(境)外合作伙伴关系,依托科技部海外专家等项目,引进国(境)外专家学者进课堂,开展学术分享,累计40余人次。创新推进“AJourneytoaBetterMe”学生国际化培养项目,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开展交换生项目;与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开展本科、研究生双学位项目;创建寒暑期海外专业访学实践项目,至今举办7期(含线上2期),300余名学生受益。鼓励学生申请CSC奖学金赴海外实习,组织学生参加CIOB全球学生挑战赛,提升专业技能。密切联系行业企业,搭建海外联合教研平台,如中建国际(阿尔及利亚)海外实践基地,申报实施教育部对港交流计划大学生项目,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7)建立师资团队教学技能提升机制。注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长期推行“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结合专业发展和需要,近3年引进青年教师7名,通过微格诊断和微课演练提升教学水平。开展教学能力提升系列沙龙活动,学院定期邀请校内外教学能手、教学专家来我院开展讲座。学院重视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引导和培训,制定一系列完善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演练路径”和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新入职教师定期参加学校教师发展工作坊的教学培训活动;协助青年教师参与各种教学竞赛,“以赛促教、赛训结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近3年荣获各类教学创新竞赛奖项4项。此外,通过课程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平台跨校联动教研活动,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等形式,进一步拓展新教师视野,提升教学能力。(二)课程建设1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项目建设,获批省部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5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获批市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36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3个;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42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42个;立项校级教改项目课程思政专项3项。以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科学决策,宣传我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先进理念、具体做法和建设成效,重庆大学凝心聚力、培根铸魂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教育部简报刊发;重庆大学“三个注重”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教育部战线联播刊发;重庆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公众号发布。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上线重庆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网站,共建共享2000余个课程思政案例。2 .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入推进思政课程改革,重点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持续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落实探究式教学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推进专题教学、课堂讨论。深入研究教材,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最新指示精神有效融入教学。组织大学生“讲党史故事传红色精神”、“大学生讲思政课”等活动,有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智慧的秘密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获批重庆市级一流本科课程。1位教师入选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位教师获重庆市2022年本科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指导学生获第六届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二等奖。3 .持续推进高质量课程建设本学年,学校立项一流专业核心课程群17项,涉及100课程余门;立项校级学科交叉课程和荣誉课程各5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立项校级经典传承课堂12门,以课堂全程跟拍实录的方式,打造具有重大特色的在线课程,传承优秀文化。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8门,其中线上课程10门、线下课程15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6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7门。获批重庆市级一流本科课程64门,其中线上课程10门、线下课程26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6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8门、社会实践课程5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课程9门。累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8门、省部级(市级)一流本科课程227门。(三)教材建设与管理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成立教材建设研究中心,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推动高质量教材建设。建立教材工作责任追究制度,落实教材编写审核流程,完善政治审查、内容审核工作程序。完成选用教材全面排查、教材教辅读物排查整改工作,不断增强把关意识、建好把关机制、提升把关能力,坚决抵制和防范各种错误思潮对教材的渗透。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新版本统编教材的统一使用工作,站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实现马工程教材全覆盖。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贯穿始终,体现在教材建设的各个环节。(四)教学改革与研究围绕“四新”建设、“双万计划”、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等方向,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改革,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本学年,获准立项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6项,其中重大项目7项、重点项目18项、一般项目69项、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专项12项;立项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71项,并设立课程思政、教材建设、教师教学发展等校级教学改革专项,深化相关领域研究;获准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2项;获批2023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2项。学校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取得新突破,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以参与单位联合获奖9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获奖数量及获奖等级均为历史最高。(五)教学运行与管理1 .课堂教学本学年,全校共开设课程3230门(不含实践环节),11020门次。其中,专业课2815门,8067门次;公共必修课103门,1712门次;公共选修课312门,1241门次。小班授课比例48.6%o2 .实验教学本学年,全校开设各类实验(上机)课程800余门,总实验项目3000余个,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总数超过总实验项目数的50%,实验教学总人时数210余万。3 .实习教学学生实习人次数共计20000余人次,其中集中实习占全校实习总人次数的83.0%,现场实习占86.3%。学校投入实习专项补贴480余万元,建有校外实习基地500余个。图3学生实习4 .毕业论文(设计)2023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6071个,其中毕业论文占61.9%,毕业设计占38.1%,结合科研和生产类题目占总选题的82.4%0强化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严格把好指导教师关、选题关、指导过程关、答辩关和诚信关,强化学术诚信教育,通过抽检和查重措施,不断提升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规范性。2023年我校70篇毕业论文(设计)获评重庆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O建筑学部坚持多年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在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是新工科重大模式的一大特色亮点,以此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也是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新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创新创业教育1 .构建分层次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推进创新教育内涵建设,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面向全校本科生实施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按照“学生主体,教师导向,项目驱动,兴趣使然,自由发展,能力提升”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实践。本学年,各级创新创业项目共立项项目958项,参与学生3627人。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立项138项,参与学生535人;重庆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241项,参与学生891人;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立项579项,参与学生2201人。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86项。学生在各类项目支持下正式发表论文74篇,获准专利40项,2个项目成功入选“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2 .打造学科交叉创新实践平台汇聚各方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支撑能力。面向学生开放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等资源,建设学生“创客空间”和创新创业基地,厚植双创沃土;持续推进学生交叉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和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组建由知名专家、企业管理者、行业技术骨干、优秀创业校友等参与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创意交流、资源对接、路演展示等指导与支持。学校先后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是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百城千校”计划首批16个试点院校之一。拥有“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木工坊机器人实验室图4学生交叉创新中心3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本学年,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近70项,获省级及以上奖项共计1849项,包括国际级254项、国家级888项、省部级707项。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金奖13项、银奖16项,金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2023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MCM/ICM)获FinaliSt11项、MeritoriousWinner21项;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中获金奖2项、银奖1项,实现连续三届斩获金奖和捧得“优胜杯”的历史突破;在第十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专项)中,获乡村振兴专项金奖(全国共13个,重庆唯一)。学校圆满承办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RobOMaSter2023机甲大师西南赛区竞赛、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微瑞杯”西南赛区竞赛、首届重庆市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组织开展科技文化节、“双创”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分享会、青创大讲堂、“创新创业之星”评选等品牌活动,每年举办200余场次,吸引学生1万余人次参与。充分发挥学校创新引领作用和人才培养优势,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创业竞技舞台。图5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现场(七)国际交流与合作1 .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实质性合作,探索国际化交流新模式。将国际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构建国际化的校园环境和培养体系,推动高水平合作明显增强,合作方式更具实效,合作范围不断扩展,合作目标实现转变,合作形式更加多样。“以我为主”的合作原则逐渐凸显,充分利用并不断拓展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与中建八局海外公司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学生新模式,“送出去”与“请进来”并重,内外联动,本科学习与研究生深造衔接,线上与线下联合,联合培养逐步向合作办学转化。2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内涵加快推进全英文课程、全英文学位,重点建设全球学术课程,引进海外优质师资授课,探索打造全球高水平学术研讨会,策划“全球教育交流周”、海外学生掠影展播、海外名校及专业介绍系列等活动,积极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启动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办学项目洽谈,在原有“3+1+1”的基础上提出“本硕贯通式”培养模式;拓展与英国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东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我校与其他国际名校的短期国际课程、交换访学和本科双学位项目,本学年,共计1400余名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化培养项目;重启“圆梦计划”,全额资助34名本科生赴新加坡合作高校学习。四、质量保障体系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始终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中心工作,积极推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一)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注意事项

    本文(重庆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2-2023学年).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