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实施细则.docx
天津市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天津市粮食流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活动;开展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细则。本细则所称粮食,是指谷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杂粮等)及其成品粮、食用植物油、油料、豆类和薯类。本细则所称加工,是指对政策性粮食的加工。本细则所称销售,是指属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粮食出库销售和政策性粮食销售。政策性粮食,是指政府指定或者委托粮食经营者购买、储存、加工、销售,并给予财政、金融等方面政策性支持的粮食,包括储备粮。进出境粮食应当符合出入境检验检疫有关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区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粮食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安全和原粮卫生的监督管理。第四条粮食经营者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粮食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粮食经营活动,严格履行粮食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粮食经营者应当采用并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检验方法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和检测水平。本细则所称粮食经营者,是指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第五条粮食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粮食经营者依法经营,实施品牌战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加强行业信用监管,宣传、普及粮食质量安全知识。第六条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向粮食等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意见和建议,举报粮食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粮食等行政管理部门接到建议和举报,应当按照程序及时核实、查处。第二章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第七条实行收购和储存环节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并组织实施。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制定辖区内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并配合托取样品。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粮食生产和储存过程中施用的药剂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污染等情况,并根据国家粮食局总体部署适时调整。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获知粮食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后,应当组织开展排查,及时调整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采取风险防控措施,把粮食质量安全风险和粮食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第八条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发现区域性粮食污染情况,应当立即组织摸清粮食污染范围、数量,按照天津市粮食局粮食质量安全事故(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妥善处置,防止被污染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第九条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向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备市级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结果和问题处理情况,并通报市有关部门。第十条区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粮食质量风险监测情况,适时发布常规粮食质量监测信息,指导粮食收购,促进优质粮食产销衔接。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的发布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执行。第三章粮食经营质量安全管理第十一条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经营活动应当符合粮食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并符合下列要求:(一)具有与经营粮食的品种、数量、质量相适应的收购、储存场所,保持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安全距离;(二)具有与经营的粮食品种、数量相适应的仓储设施条件,仓储设施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与技术规范的要求;(三)运输粮食的车(船)、器具应当完好,并保持清洁,非专用车(船)应有铺垫物和防潮设备,铺垫物、包装材料等应符合有关要求;(四)具有必要的粮食质量安全项目检验能力,基本要求如下:1 .具有开展粮食质量检验工作的场所。2 .具备与所经营粮食品种国家标准规定的粮食质量检验项目相适应的基本仪器设备。3 .具有或者聘用取得粮油质量检验员职业资格证书,或经过市级(含)以上粮油检验专业职业培训的人员。4 .建立完整粮食检验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档案。5 .个体工商户等不具备粮食质量安全项目检测能力的,可委托具有检验能力的机构进行检验。(五)粮食经营者使用的检验仪器设备属于计量器具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进行检定。第十二条禁止销售下列粮食作为口粮:(一)真菌毒素、农药残留、重金属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质含量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二)霉变、色泽气味异常的;(三)直接拌有农药、混有农药残渣或者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物质的;(四)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五)其他法律、法规或规章以及政策明确规定不得作为口粮的。收购和销售污染粮食定向用作非食品原料的,必须单收、单储,并在收购码单、销售凭证中明确标识用途。第十三条粮食经营者应当建立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健全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明确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职工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技能的培训。第十四条实行粮食收购入库质量安全检验制度。粮食经营者收购粮食,必须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进行检验,对可能受到有害物质污染、发生霉变的粮食必须进行食品安全项目检验,并应遵循下列规定:(一)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实行明码标价,应当在收购场所醒目位置公布收购价目表,标明收购粮食的品种、等级、计价单位和收购价格等有关内容;(二)杂质超标、水分超过安全储存限量标准的粮食,应当整理达标后入库;(三)不同生产年份的粮食不得混存;(四)鼓励对不同等级和品质的粮食单收、单存;(五)粮食不得与可能对粮食产生污染的有害物质混存。市级储备粮(含食用植物油)收购(轮换)入库须按照天津市市级储备粮油质量检验办法要求,由承储企业按照国家粮油质量标准对粮食质量指标逐车进行检验,检验合格方可入库。天津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负责对入库的粮食质量进行复检,检验合格的粮食方可转为市级储备粮。第十五条粮食经营者储存粮食应当按照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等要求,定期进行粮情检查和品质检验,确保粮食储存安全。要对粮食储存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进行管理,防止霉变。第十六条粮食经营者必须严格执行储粮药剂使用管理制度、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严格储粮药剂的使用和残渣处理,详细记录施药情况。施用过化学药剂且药剂残效期大于15天的粮食,出库时必须检验药剂残留量。对无法查明残效期的药剂,要对储粮过程中施用过的药剂进行检验。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或者超剂量使用化学药剂。第十七条实行粮食销售出库质量安全检验制度。(一)粮食经营者在粮食销售出库时,必须按照粮食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规定进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销售的粮食应当与检验报告相一致;检验报告随货同行;检验报告有效期为3个月,超过有效期的,应当重新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从事代收、代储业务的粮食经营者,同样承担粮食入库和出库检验把关责任。(二)正常储存年限内的粮食销售出库,可由粮食经营者自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不能自行检验的,可委托专业粮食检验机构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市级储备粮(含食用植物油)销售出库须委托专业粮食检验机构进行质量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三)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粮食销售出库,应当经过专业粮食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检验机构在接受委托检验申请后,一般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杆样、检验和出具检验报告。在常规储存条件下,粮油正常储存年限一般为小麦5年,稻谷和玉米3年,食用油脂和豆类2年。第十八条根据年度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情况,对于特定区域粮食可能受到有害物质污染、发生霉变等情况,由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有关部门设定粮食收购和出库必检项目。第十九条粮食经营者采购粮食,应当索取、查验和保存销售方提供的检验报告,并对采购的粮食进行验收检验。验收检验结果与销售方检验结果的误差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的,应当认可销售方的检验报告。采购和供应政策性粮食,必须经专业粮食检验机构检验合格,不符合规定的质量等级要求的,不得采购和供应。第二十条批发市场竞价销售粮食,销售方必须提供标的粮食检验报告。第二十一条运输粮食严防发生污染、潮湿、霉变发热等质量安全事故;不得使用被污染的运输工具或者包装材料运输粮食;不得与有毒有害物质混装运输;未经清洗、消毒的容器,不得用于运输和储存食用植物油。第二十二条从事食用粮食加工的经营者,应当具有保证粮食质量安全必备的加工条件,不得使用发霉变质的原粮、副产品进行加工,不得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不得使用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包装材料,不得有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其他行为。销售粮食应当严格执行粮食质量标准、食品安全标准,不得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短斤少两。销售中的成品粮和食用植物油的包装和标识,应当符合国家食品包装、标签标准和有关规定。第二十三条实行粮食质量安全档案制度。粮食经营者经营粮食,应当建立粮食质量安全档案,如实记录以下信息:粮食品种、供货方、粮食产地、收获年度、收购或入库时间、货位及数量、质量等级、品质情况、施药情况、销售去向及出库时间,其他有关信息。粮食质量安全档案保存期限,以粮食销售出库之日起,不得少于5年。第二十四条实行粮食召回制度。粮食经营者发现其销售的粮食有害成分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通知相关经营者和消费者,召回已售粮食,并记录备查;同时将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区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未按规定召回、停止经营的,区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召回的粮食能够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可进行无害化处理,并经专业粮食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销售;符合饲料安全标准的,可用作饲料原料;不符合食品和饲料安全标准的,应当用作其他工业原料。第四章粮食检验第二十五条粮食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事粮食检验活动。粮食检验机构应当指定检验人独立开展粮食检验。检验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依照粮食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及检验规范对粮食进行检验,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和结论客观、公正,不得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粮食检验机构应当履行检验数据保密义务,未经委托方同意,不得擅自公开或者向他人提供检验数据。粮食检验实行粮食检验机构与检验人负责制。检验报告应当加盖粮食检验机构公章或检验专用章,并有授权签字人的签名。检验人对出具的检验数据负责,粮食检验机构对出具的检验报告负责。检验人员实行持证上岗。第二十六条粮食经营者收购验质检验可采用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认可的快速检验方法,快速检验结果可作为收购验质依据。采用快速检验方法进行收购验质检验,发现测定结果为国家标准临界值时,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复核检验。第二十七条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消除质量安全监管盲区,充分发挥检验机构的作用。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授权命名的粮食检验机构,实行粮食检验比对考核制度。比对考核不合格的,应当及时整改;对考核不合格的项目,被考核机构在整改期间不得出具检验报告。第二十八条区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需要对粮食质量安全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授权的粮食检验机构进行杆样和检验,并支付相应费用。托取的样品应当保留3个月。第二十九条粮食质量安全检验争议按以下原则处理:(一)粮食经营者之间的争议。粮食经营者对对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由双方协商通过会检解决,也可共同委托专业粮食检验机构复检。如对会检或复检结果仍有异议,双方可向市级(含)以上专业粮食检验机构申请仲裁检验,或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二)粮食经营企业与检验机构间的争议。粮食经营者如对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有异议,可向原检验机构申请复检,如对复检结果仍有异议,可向市级(含)以上专业粮食检验机构申请仲裁检验,也可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三)粮食经营企业与监督检查部门间的争议。粮食经营者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申请复检的,应当向检查部门说明理由,检查部门认为需要复检的,检验机构应当复检;必要时,可另行安排检验机构进行复检。(四)需要复检或仲裁检验的,应当使用备份样品检验。如果有充分理由说明备份样品不具备代表性的,可以安排重新杆样。复检结果与原检验结果不一致的,复检费用由原检验机构承担;复检结果与原检验结果一致的,复检费用由申请方承担。第三十条在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全面推进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设,包括研发和配置粮食检验仪器设备、改善配套基础设施、健全法规制度、加强计量、标准等质量基础研究、强化信息利用和共享、实施人才战略、推动检学研结合、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等建设内容。第五章粮食质量安全事故处置第三十一条粮食经营者应当制定粮食质量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粮食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粮食质量安全事故隐患。在粮食经营活动中,发生粮食质量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予以处置,防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并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区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第三十二条区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粮食质量安全事故,或者接到粮食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应当及时调查处理,采取封存、检验、责令召回、限定用途、停止经营等措施,防止或者减轻社会危害。发生重大粮食质量安全事故的,应当同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及时通报同级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粮食质量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第三十三条调查粮食质量安全事故,除了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还应当查明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单位的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情况。第三十四条区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加强预案演练,完善应对粮食质量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及应急处置信息发布的相关机制和程序。加强应急处置体系和应急队伍建设,强化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储备,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水平。第六章监督管理第三十五条区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属地监管原则,制定粮食质量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对本行政区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粮食的质量安全实施监督管理。市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检查每年不少于2次,区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检查每年不少于1次,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检查过的单位,下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一般不再重复检查。第三十六条区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粮食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权采取下列措施:(一)进入粮食经营者经营场所检查粮食质量安全情况;(二)向粮食经营者调查、了解与经营活动有关的情况;(三)查阅、复制与粮食经营活动有关的合同、票据、账簿、检验报告以及其他资料、凭证;(四)对粮食经营者经营的粮食进行杆样检验。粮食经营者拒绝检查的,相关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第三十七条区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粮食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应当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监督检查记录经监督检查人员和粮食经营者签字后归档。第三十八条区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粮食经营者粮食质量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资格审核、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粮食质量安全信用档案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粮食经营者增加检查频次,根据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第三十九条区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接到粮食质量安全咨询、投诉、举报,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受理,并及时进行答复、核实、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第四十条开展粮食质量安全检查和监测所需的必要合理费用,应当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向检查和监测对象收取。第四十一条实行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评价制度。市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指导全市粮食质量安全评价工作,将区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情况纳入粮食安全区长责任制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同级人民政府通报。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四十二条有违反本细则规定的,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相关单位、人员进行处罚。第四十三条违反本细则规定,区级以上粮食等行政管理部门在粮食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中不履行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罚。第八章附则第四十四条本细则由天津市粮食局负责解释,市粮食局承担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职责按照关于印发天津市粮食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津编发(2014)IO1.号)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四十五条本细则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