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docx

    • 资源ID:1130500       资源大小:1.43MB        全文页数:5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docx

    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印发稿)第一章总则1第一节编制背景1第二节规划区域1第三节指导思想4第四节基本原则5第五节规划目标6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与形势7第一节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7第二节区域环境治理现有协同机制10第三节区域协同发展的机遇13第四节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14第三章重点合作领域与主要任务19第一节推进大气联防联治19第二节推进突出水环境问题解决26第三节协同改善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32第四节深化固体废物协同处置34第五节加强土壤污染监管监控35第六节共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36第七节加强农村农业环境整治40第四章建立跨界共建生态环境保护机制43第一节促进生态补偿机制多元化发展43第二节强化协同发展区环境联合监测监管45第三节以科技为支撑,提升区域环境治理能力52第四节区域协调推动绿色经济与产业转型53第五章重点项目库56第六章保障措施57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57第二节健全法规体系57第三节完善投入机制57第四节严格评估考核58第五节引导公众参与58第一章总则第一节编制背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针对区域发展新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8年,福建省委省政府作出以厦漳泉都市区建设为引擎,带动闽西南经济协作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三明市、龙岩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发(2018)43号)、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加强厦门市与周边区域合作,切实有效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合作和发展,特编制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第二节规划区域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覆盖厦门、漳州、泉州、龙岩、三明五地市,陆域国土面积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面积55%,生产总值均超福建省58%,是全国对外开放时间最早、开放程度最高、开放层次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闽西南协同发展区2018年常住人口2317万人,占全省58.8%,城镇化率67.1%,地区生产总值21954亿元,占全省61.3%,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1.73,三次产业结构为5.6:50.6:43.8,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具有交通同网、产业同布、市场同体、环境同治的特点。协同发展区不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区。因为独特地理位置、相通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协同发展区是台商到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区域,在加快建设新福建、加强闽台经济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1)。图1.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区位图以厦漳泉都市区建设为引擎,加快推进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展门泉州三明发展轴昆门漳州龙岩发展!,泉州湾沿海城镇发展带I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图2. ”一核三湾两带两轴”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格局示意图然而,虽历经多年开发建设,区域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设,是省委省政府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着眼新时代、建设新福建的重大战略安排,对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将产生全局性、战略性牵引作用。闽西南五市山海相连,具有联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积累了多年协作发展的经验,具备加快融合、推动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加快推进闽西南经济协作区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实现赶超的具体行动;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山海协作、区域合作战略的延伸和拓展;是培育城市群聚合优势、提升区域发展能级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地区开放格局,推动两岸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托(图2)。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已有产业结构存在同质化现象,区域环境协同保护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随着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需要持续把生态环境保护置于优先地位,以改革创新为引擎,强化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三节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重要战略位置。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强化战略思维、提高战略定位,着眼生产力、生产要素有效布局,着眼人口和产业有效集聚,以提升厦漳泉都市区综合承载力,形成闽西南经济协同发展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处理好中心城市引领带动和周边地区梯度发展、共同发展的关系,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推进闽西南经济协作区加快发展,发挥各地区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壮大城市群、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打造新的区域发展极,为新时代推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作出新的贡献。本规划立足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充分考虑协同发展区自然条件、水源质量、人口分布、城乡发展、产业布局和污染状况,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污染防治、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针对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协同联动环境管理问题,提出具有指导性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理念。第四节基本原则规划统筹,协同推进。统筹谋划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等,形成功能布局一体联动、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区域空间结构和功能体系。有效发挥五地市比较优势,协调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关系,形成内融外联、优势互补、协调有序的发展格局。污染防治措施是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环境保护的前提,生态保护措施是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环境保护的基础。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二者相辅相成,综合解决最为迫切的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陆域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复垦与土壤污染等问题,通过合理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合理利用环境容量与环境资源,可逐步实现协同发展区的生态资源优化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统筹兼顾整体利益和五地市自身发展需求、财政承受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建立互利、互惠、互补关系,促进协作区各市在深化合作中互利共赢。生态保护是维系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协同发展区内所有的规划、开发和建设都必须基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协同发展区范围内居民因生态保护而丧失发展机会和经济利益的损失,必须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提高协同发展区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和其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从“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转变,达到以生态补偿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厦漳泉都市圈引领作用,总结五地市在自主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先行先试经验,加快复制推广应用。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并进。需要注重目标的可达性和项目的可操作性,优先安排环境效益显著、技术条件成熟及前期准备工作较充分的项目。政府主导,科技先导。更好发挥政府在空间规划协同、基础设施布局、产业链条互补、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环境共建、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协同发展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要讲求科学,注重实效,依托科技力量,加强技术研发,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技术进步和谐发展。第五节规划目标近期目标:到2025年,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内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升,生态环境协同共管机制不断完善。深化厦门-漳州-泉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完善依托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厦门-漳州龙岩九龙江流域联合治理体系,加强龙岩和三明与沿海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化内陆山区生态安全屏障意义,构筑并共守生态保护空间格局。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内产业逐步提升,绿色产业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环保科技产业逐步壮大,沿海与内陆差距缩小,城市之间交流增加,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随着技术不断提升,五地市之间环境监管设施不断完善,数据信息实现全面共享,信息交流的障碍基本扫除,建立成熟的环境监管信息共享体系。远期目标:到2035年,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基本实现统一规划、协同治理、城乡融合、一体发展,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生态环境功能保持并有所提升,成为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引领示范区域。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与形势第一节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2018年,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五地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6.6%,比全国平均值高17.3个百分点,在全国1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厦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第7位。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均达到100%,较全国平均值高9.1个百分点。九龙江河口断面达到或优于11I类的比例为87.0%,汀江流域龙岩辖区水质目标达标率为100%,较全国平均值分别高出16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闽江流域三明、龙岩辖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区域内252条小流域350个考核断面I类III类水质比例为65.2%,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为87.1%,较全国平均值分别高出12.5个百分点。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99.7%,较全国平均值高出L5个百分点,危险废物处理利用率达到100%,医疗废物处置率平均为99.5%。城市声环境基本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环境正常水平。污染减排成效显著。移动源减排成效显著,厦门、漳州、泉州市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厦门市更新投放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1807辆和CNG/LNG清洁能源公交车723辆,全面完成RTG设备“油改电”改造,完成19座充电桩建设;推进机场地面特种车辆油动力向电动力升级;完成机场场内33辆电动车的采购和试用;已配备T4航站楼12座桥载设备,完成T3航站楼14座桥载电源改造。推进高污染燃料锅炉治理,完成61台10蒸吨以上高污染燃料锅炉及工业窑炉整治任务,完成331台10蒸吨及以下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任务,拆除机砖厂78家,完成1025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整治。漳州市淘汰燃煤锅炉882台,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503台,完成华阳电业有限公司1.7#机组、龙口热电厂12#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推进石化、化工、包装ER刷、涂装、加油站和其它有机溶剂使用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完成397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泉州市推进油品升级,推广新能源车,建成充电桩近2000根,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泉州港口岸电系统建设的意见,推进港口船舶电能替代工作,目前已建设4套港口岸电系统,全年可为7个泊位、2050艘来港集装箱船和散货船舶提供岸电供应,实现替代燃油6682吨。实施火电、热电、石化、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治理,完成石化、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制鞋、纺织印染、皮革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程项目205个;加强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散乱污''企业清理,完成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47家涉气重点行业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或评估;全面完成陶瓷行业清洁能源替代工作。龙岩市实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统筹油、路、车治理,实施清洁柴油车(机)、清洁运输和清洁油品等工作,确保柴油货车污染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持续推进工业企业、行业污染减排。三明市淘汰落后水泥企业7家,关闭退出煤矿38处,淘汰不符合环保政策铸造企业9家,整合尤溪县铅锌产业,将实际生产矿山企业数从14家减到2家。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开展“多规合一”工作,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将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整体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并逐步推行“保护小区”的设立,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执行重点生态公益林“占一补一”制度,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绿化一体化和绿色通道建设、外围保护地带、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形成绿色屏障。落实生态控制线,推进“蓝色海湾国家示范工程”、“生态岛礁”修复工程、滨海沙滩岸线修复等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对水土保持脆弱区、人工治理区、重要水源区等重点区域进行封育保护,完成封山育林54.2万亩,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其中,晋江和洛阳江中上游地区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4.67万亩,三明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3.54万亩,龙岩市已成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0.56万亩,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成为南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是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泉州、三明等地开展三区两线“青山挂白”治理、矿山复绿行动、废弃矿山土地整治。环境监管能力增强。环境监管水平得到提升,厦门市开展智慧环保建设,创设的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和机动车管理等3个调度指挥模块,在省生态云应用典型案例三次比武中先后获得第一,布设39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和35个水质自动站,强化对土壤、大气、噪声、水体、污染源和环境风险源的全方位监管。泉州市初步建成泉州环保数据资源中心和泉州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完成空气质量、污染源在线监控、信访、排污许可证等多个独立环保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集成、共享工作,初步建立“一企一档”数据库,实现125家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设施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实时监管。深入推进网格化环保监管体系建设,各地市建立健全四级生态环境网格工作机制,各区县级环保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都已建设完成。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加快,厦门市制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方案,建立环境应急专家库,漳州市推进应急预案编制备案工作,推进企业应急预案备案,泉州市组织修订泉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组织环境应急队伍开展应急演练,三明市建立了灾情直报系统,龙岩市推进危废污染源精细化智能监管与应急系统,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能力。第二节区域环境治理现有协同机制建立厦漳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工作协调机制。2018年8月,厦漳泉三地签署厦漳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备忘录,开展区域大气轻微污染天气联防联控,沟通高排放机动车、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烟花爆竹禁燃工作等共同关注的重点、区域共性难点问题,推广厦门市机动车环检机构记分管理制度和出台地方立法等经验,并于2019年9月23日初步实现了三地高架源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数据共享,为今后轻微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进一步协同管控打下基础。厦门市翔安区、海沧区分别与接壤的泉州南安、漳州台商投资区签订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备忘录,强化县区联防联控联治,并且在2019年12月11日厦门市海沧生态环境局与漳州市生态环境局台商投资区分局执法人员首次开展了区域联合执法工作,通过加强日常管控的协调调度,细化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措施。建立流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工作协调机制。贯彻落实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方案和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要求,签订厦漳泉龙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备忘录三明龙岩汀江和沙溪流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备忘录,分别建立四地、两地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机制,应对九龙江流域、汀江流域、沙溪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响应联动机制。闽粤双方建立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互访协商机制,龙岩、梅州两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签订联防联测联治协议,明确联席会议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泉州市制定实施泉州市河长制办公室关于建立相邻区域河湖治理保护协调联动机制的通知(泉河长办(2019)17号),落实处于流域下游的县(市、区)牵头建立相应区域河湖治理保护协调联动机制。并依托福建省生态云平台,实现水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等在线数据互通共享。落实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福建省出台福建省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2017年修订)(闽政(2017)30号),厦门市落实生态补偿,如期上缴重点流域生态补偿金,用于漳州和龙岩两市的九龙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福建省财政厅、生态环境厅关于下达2018年重点流域生态补偿资金预算的通知(闽财建指(2018)24号),支持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漳州市提出关于2019年度重点流域生态补偿资金预算分配建议的函(漳环函(2019)36号),建立生态保护共建共享机制,用于饮用水源保护、养殖污染整治、工业污染治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汀江一韩江跨省流域签订关于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编制汀江(韩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九峰溪流域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泉州市制定实施晋江、洛阳江上游水资源保护补偿专项资金管理规定(2019年修订),推动晋江洛阳江上游地区开展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海陆统筹落实海漂垃圾治理。漳州市制定漳州市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减少陆源污染排放。厦门、漳州、龙岩共同实施九龙江厦门湾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试点工作方案(2017-2020年),在九龙江一厦门湾沿岸严厉打击违法开采海砂,控制交通码头污染、船舶污染、渔港渔船污染,持续推进海洋“蓝剑”海上综合执法行动,清理整治非法设置的入海排污口、减少九龙江沿岸入海垃圾;制定厦门湾海漂垃圾应急处置预案,应对台风、暴雨等恶劣气候条件下海漂垃圾的应急处置,建立了厦门海洋垃圾数据库,在全国沿海城市第一个实现了溪流入海垃圾轨迹和分布区域的预测预报,并建立了应急处置机制,形成了海漂垃圾处置的“厦门模式”。泉州市签订了关于建立完善海陆一体化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协议书,深化海陆一体化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开展陆源入海排污口清理核查工作。泉州市执行泉州市海漂垃圾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泉州市海漂垃圾治理方案(泉政办(2017)178号)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工作方案,鼓励县(市)创新海漂垃圾日常清理工作机制,建立资金保障、部门协作、考核考评等工作机制。第三节区域协同发展的机遇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在区域整体布局,解决资源分布不均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区域协同发展是深化产业改革的必然趋势,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具有对外优势的同时也有对内协作协同的需求。泉州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厦门是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具有对外贸易的政策优势。与此同时,漳州、龙岩和三明具有生态环境优势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为闽西南地区协同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深化山海协作、推动闽台融合发展带来机遇。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国内先进地区区域协同有效地提升了环保效力,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样本。当前,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决战阶段,这是做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机遇期。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的出台,产业协同集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为推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加快“三去一降一补”的进程,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抓手。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先行实施为闽西南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生态环境优势彰显,为闽西南协同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全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共识,社会各界人士更加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保护的合力逐步形成,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共抓大保护凝聚共识、协同发力奠定了社会基础。第四节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历史赋予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在赶超上发力,要求其在承载力的基础上既要消纳污染物增量,又要削减污染物存量。而生态环境系统不以行政边界划分,区域内的环境问题往往是互相掣肘、互相影响的,协同机制的建立有其必然性。这对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工作提出挑战。空气质量提升压力加大。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形势严峻,移动源排放量占比偏高,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长,老旧机动车淘汰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空气质量的持续向好。火电、钢铁、石化等高污染行业产能持续增加也给空气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区域季节性臭氧污染来源不明确,缺少对应的治理措施和方案。空气污染物重点监测物质类型不完善,使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和源解析工作进展缓慢。流域治理进展有限。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分布广泛,水质受周边排污口及农村面源污染影响较大,湖库型水源地面临一定的富营养化风险。工业园区排污、生活污水管网建设不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导致流域污染问题依然突出,IV类水甚至于V类水水域依然存在。小流域虽然开展了多领域污染综合治理,但因流域面积小、生态补水少、截污控源难度大等原因,小流域水质时有反复,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有待巩固提升。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难度大,已在较大程度上成为山区城市小流域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现有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因污水管网配套不完善,减排作用未充分发挥,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薄弱,农村连片整治工作不当、管理落后等原因,造成农村污染源基本上仍未得到有效治理。九龙江流域2094座小水电站的建设把整条江切割成数千段的梯级,导致九龙江湖库化,多次出现跨地区的水华污染。龙岩地区土壤的铁锦背景值较高,潘洛铁矿等一批大小矿业产生和废弃的矿渣大都堆放在九龙江支流的岸边,在雨水等因素的作用下导致下游厦门饮用水取水口水质有时呈现超标状态。近岸污染治理仍需加强。陆域污染源输入严重影响着近岸海域水质,厦门和平码头、现代码头和厦门集装箱码头入海排污口、晋江、石狮十一孔桥重点排污口、漳州海域诏安湾内海水水质均无法满足所在功能区水质要求,海洋环境突发事故偶有发生。土壤污染情况信息不足。土壤污染防治启动时间较短,任务重,工作基础薄弱,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力量不足。重点行业企业详查尚未全面完成,土壤污染家底尚未摸清,对土壤环境风险情况掌握不够,尚缺乏针对性风险管控措施。土壤相关监测标准与调查导则有待修订,配套的土壤污染综合标准体系与监测监控体系等尚未健全。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政策及标准规范有待完善,无法满足治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城镇化、工业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开发建设活动直接占用海洋生态空间,导致滨海湿地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海洋生物多样性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漳州沿海湾区石化产业与码头的高强度开发,导致大量滩涂、水域被占用,破坏自然岸线,诏安湾围海工程、宫口湾围垦工程、东山湾大规模的围垦养殖活动占用滩涂湿地,红树林湿地、天然苗场受到严重破坏,底栖生物减少。龙岩市等山区城市道路建设、城镇化建设、水库及电站建设过程中对陆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较明显的隔离,陆域、水生野生动物通道受阻,猫科动物、偶蹄目动物数量减少。环境能力建设及环境监管存在不足。漳州、泉州、龙岩、三明等地农村地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漳州市备用水源地建设不足,尚有平和县、华安县、诏安县、东山县未建成备用水源地,厦门市污水处理设施布局不够合理,能力有待提升,湖里辖区至今无污水处理厂。漳州、泉州、龙岩、三明四地市水源地自动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设施建设尚未完成。九龙江流域湾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控部分指标未实现联网,直排海重点污染物管控不规范,直排海污染源部分监测数据连续性不足。县级监测能力有限,监测专项经费不足,预算测算模糊。土壤污染防治启动时间较短,任务重,工作基础薄弱,环保人员工作经验不足,监管能力亟待加强,土壤环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欠缺,基层开展部分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缺乏明确依据,基层工作人员土壤保护、地下水保护基础知识欠缺。废矿物油、废乳化油等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存在涉及面广、数量较多、产生量较小等特点,环境管理压力较大。区域生态环境工作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协同机制有待完善。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各地市在区域发展、财力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资源、环境、交通、产业基础等发展条件差距明显,发展现有产业结构存在同质化现象,区域产业关联度不强。传统产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而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要持续消化排放增量并且削减总量,实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现行的单一行政区属地治理和管理模式导致区域内具有流动性的大气污染物减排目标与环境质量改善需求不对应,跨行政区域的合作治理亟需管理手段和机制的创新。厦门市现行有效的大气相关法规和规范性文件13个,涉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机动车排放标准、部分混合动力汽车暂免排气检测、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等内容,漳州、泉州、龙岩和三明四地市各出台条例2项,在各专项污染物防治相关配套政策法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建立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工作协调机制、流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工作协调机制责任约束有待强化,环境监督(如主管部门的纵向监督、各合作地市的横向监督、公众监督等)有待完善。对于具有跨区域影响的重大工程,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缺少对应方案。五地市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程度不一,生态环境治理标准差异较大,漳州、三明、龙岩三地市的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较为薄弱。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流域生态补偿资金有限,资金筹集渠道较为单一,难以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对资金的迫切需求。各地获得的补偿资金与当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投入需求差距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流域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降低了居民维护流域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一些市县流域补偿资金分散,分配不够合理,地方配套有压力,在亟需解决的水质改善问题特别是治污方面投入还不足。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森林生态效益、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等不同类别的生态补偿资金往往是投向同一个生态保护方,造成了资金类别来源多,各领域的生态补偿工作归属于不同主管部门组织和管理,生态环保资金使用无法形成合力的问题。区域信息共享制度有待落地。厦门市智慧环保平台作为省生态云平台的分中心,承载了全市生态环保各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也吸纳了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乃至全省的相关数据,有效数据总量近10亿条。泉州市云平台建设相对完善,已实现与省云台中心共享,而漳州、龙岩、三明三地市云平台建设进度不一。由于各地市数据获取权限限制,尚未实现国、省控空气质量监测、重点流域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测、水环境治理进度、海漂垃圾分布等方面在线数据实时互通,不利于重大大气污染、重点流域污染、重点海域污染等事件的及时预警。距实现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数据互通共享还有一定的差距。产业升级约束规范力度权衡难度大。五市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存在规模小、龙头企业少等问题,亟待升级转型。虽环境准入标准逐步趋严,但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不够,畜禽养殖污染规范治理工作难度大,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工作薄弱。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实行“等量替换”或“减量替换”,对于涉重行业有一定影响,尤其会对厦门市涉重金属企业环评审批、重点扶持的光电行业发展,对漳州市赤湖皮革园区建设等重大项目,对龙岩市矿山企业及矿产品加工企业,三明市涉危化品、重金属、尾矿库等高风险工业企业造成较大影响。第三章重点合作领域与主要任务第一节推进大气联防联治1.重点污染物控制闽西南协同发展区2018年月度臭氨浓度分布图图3.闽西南协同发展区2018年月度臭氧浓度分布图臭氧污染控制。从闽西南协同发展区2018年月度臭氧浓度分布图(图3)可以看出,臭氧浓度总体结果呈现东部沿海高,西部较低;南部较高,北部较低的态势。其中高值主要集中在泉州沿海、漳州沿海和厦门沿海一线,三明的中北部也存在一定区域的高值分布。此外,泉州和三明交界、龙岩中西部也存在部分较高的臭氧浓度分布区。臭氧浓度的低值主要集中分布在闽西南五个地级市的中部,其中三明整体的臭氧浓度都较低,龙岩和漳州的交界、龙岩和三明的交界的臭氧浓度普遍较低。大气中臭氧浓度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较落后地区低分布,分布较为集中,异质性不明显。一年中臭氧浓度最高的月份排序为K)月、4月、5月、3月和6月,主要集中在春季,臭氧浓度最高月份(10月)为最低月份(12月)的2.15倍。因此应注重厦门、漳州、泉州沿海区域在春、秋两季针对臭氧的防治工作,并重点监测厦门岛外区域,泉州泉港、惠安、南安,漳州的台投区和古雷石化园区。内陆地区的防治重点时间段在3-6月,主要区县为平和、安溪、永春、武平。图4.闽西南协同发展区2018年季度PMs浓度分布图PM25污染控制。通过PM2S浓度空间分布图(图4)可以发现,全年的PM?S浓度变化差异较大,PM2S的高值主要集中分布于内陆地区,龙岩大部分地区、三明中部、漳州西部和北部等内陆地区。在时间上,高浓度的PMzS防控需要以下半年为重点。在局部地区的PMs浓度情况中,1-3月沿海的PMS高值主要在诏安、东山、云霄、龙海、厦门岛、同安、晋江。内陆地区主要防控区域集中在平和、南靖、武平、上杭、长汀、龙岩市区、永安、将乐、三明市区、沙县等地。其中漳州PMzs的高值主要分布在诏安、云霄、平和、南靖、华安,龙岩PM?s的高值主要分布在龙岩市区、武平。在区域重点防控上,还需将厦门的岛外区域,泉州的泉港、惠安、南安,漳州的台投区和古雷的石化园区作为协同控制的重点区域。图5.闽西南协同发展区2018年季度二氧化氮浓度分布图二氧化氮污染控制。由以上二氧化氮浓度分布图(图5)可以看出,大气中二氧化氮浓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厦漳泉区域,三明北部和龙岩西部浓度较低;在时间上全年二氧化氮浓度变化差异较大,5.9月浓度较低,秋冬季节至春季浓度相对较高。在局部地区的二氧化氮浓度变化情况中内陆地区主要在2-4月和10-12月浓度较高,主要覆盖了永安、将乐、三明市区、沙县、龙岩市城区、安溪等地;沿海地区二氧化氮浓度以漳州-厦门泉州为核心常年较高,浓度较高区域主要在龙海、长泰、漳州市区、厦门市、南安、石狮、晋江地区。综上,在二氧化氮的防治过程中,需要以漳州-厦门一带为重点区域,与泉州相配合开展联合防治。2.构建大气污染科学化和精细化防控机制加强大气污染物科研投入。引进科研团队,依托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制定科学合理的大气污染防治长期改善措施和有针对性的成套方案,开展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成因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细化污染天气科学会商、成因分析和快速应对,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和建议,重点研究趋势预判、精细化防治方案、治理措施成本效益等关键技术,构建区域空气质量精准调控的技术体系,完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关键对策措施。针对闽西南地区不同区域大气污染特征,如沿海地区臭氧、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污染,龙岩地区的颗粒物、臭氧污染等污染特征,提出区域工业源、生活源、移动源协同治理重点。研究地区主要的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排放行业和企业,针对工业企业有机溶剂使用、餐饮服务业油烟排放、移动源等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提出主要控制区域、控制行业。结合我省主要大气污染物输送和转化规律研究,提出强化输送通道地区大气污染控制的对策措施。研究地区的颗粒物污染情况,分析颗粒物污染成因和主要污染源,提出针对性区域、行业污染整治措施。研究重污染天气下,区域应急联动机制,提出应急联动优化措施。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空气污染物监测站点分布图图例污染物监测站点1.县界20100204060图6.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空气污染物监测站点分布图完善空气质量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建设。优化大气自动监测点位布局,开展边界层垂直扩散监测。依托福建省生态云平台,实现大气环境及重点污染源等在线数据互通共享,构建区域生态环境大数据。完善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域大气污染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当省环境监测中心预测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域或其中一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可能出现或已经出险轻微污染时,启动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共同加强大气污染高架源监管。建立空气质量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加强不利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风险信息研判和预警能力。建立厦漳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工作协调机制,细化各级、各区责任重点。三方分管领导负责具体协调,并分别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日常联系沟通。明确生态环境部门各级对大气污染的治理主体责任分工,厘清不同区的大气环境治理工作重点领域。强化协调机制并加强自查考评,确保各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落到实处。强化针对机动车污染的监督管控措施。加快推进机动车环境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信息公开,加快推进与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公安交管部门信息联网,建立机动车排放检验信息核查机制。强化在用机动车环保监督抽测工作,逐步采用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行驶中机动车的监督抽测。推进区域大气整治项目。培育大气污染防治示范企业,开展有色金属熔炼加工、陶瓷制造、砖瓦窑等十大重点行业“散乱污”治理,严肃查处死灰复燃和企业异地转移现象,推进各项重点整治工程的实施。各地市分别培育大气污染防治示范企业,组织三市有关人员观摩学习,推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水平提升。建立三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规范性文件交换制度,相互学习借鉴,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第二节推进突出水环境问题解决1.以河湖长制为平台,构建上下游协调水环境管理体系图7.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水系图强化跨界河流湖库水量协同调度。加强生态流量保障工程建设,采取闸坝联合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合理安排闸坝下泄水量和泄流时段。综合施策,结合水电站技术改造,完善小水电退出机制,保障河流湖库生态流量。制定跨界河流水资源调度方案,实施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平衡和协调上下游用水需求。完善跨界河流突发事件的应急通报和协同处置机制,开展跨地区协同调度应急演练。构建跨界河流的水污染控制体系。以河湖长制为平台,推动跨界河湖污染的区域联防联控、联合执法行动,建立跨界河湖污染协同治理机制,推动河湖长制从“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见效”。联合制定跨界河流水环境保护规划,严控污染物新增量,大力削减污染物存量。加快推进“三线一单”编制工作,细化流域上下游分区,划定水环境质量底线和制定水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完善以水环境质量为底线的环境管理机制,实施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建立流域上下游统筹协调的水环境容量、质量控制方案,实行跨界河流分级分类管理。对九龙江抗生素、微塑料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针对铁镒超标的问题进行专项整治。2 .协同开展流域水源地保护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水源地和污染物超标断面的空间分布图8.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水源地和污染物超标断面的空间分布实施异地取水补偿。依托异地取水补偿机制,增加备用水源地,扩大水源地选点范围。推进漳州长泰杨洋水库、厦门北溪饮用水水源地等跨流域、跨区域取调水水源地协同保护,对输出地给予补偿,支持输出地区水环境保护,形成水源地保护费用分摊机制,实施共同保护。强化跨界水源地协同保护。围绕个别水源地铁镒指标异常和适中溪小流域水质仍然较差问题,以河湖长制为平台,加强跨界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厦门、漳州、龙岩上下游水源保护亮点,建立跨界河湖污染专项联合排查、监测及执法行动,协调解决跨界河湖污染问题,确保下游水源水质安全。3 .流域氮磷污染控制实施重点流域氮磷排放总量控制。开展以流域氮磷控制为核心的九龙江、汀江流域综合整治,实施流域氮磷总量控制,推进制定流域氮磷污染物特殊排放限值,持续改善流域水质。企事业单位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氮磷许可排放量即为该单位氮磷排放总量控制指标。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所有企业氮磷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汇总,形成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氮磷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对于氮磷超标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涉及氮磷排放的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实施氮磷排放总量指标减量替代,并严格落实到相关单位排污许可证上,严控氮磷新增排放。摸清重点行业氮磷排放底数。严格落实排污许可证要求及

    注意事项

    本文(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