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内卷文化”的批判性阐释及其应对之策.docx
-
资源ID:1130900
资源大小:76.45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青年“内卷文化”的批判性阐释及其应对之策.docx
青年”内卷文化的批判性阐释及其应对之策摘要:内卷文化是青年亚文化的新形态,其背后隐喻着社会转型的过程性阵痛,反映了部分青年过度竞争的生存境遇。大体而言,内卷文化的现实样态与危害隐忧主要表现为低效性精益求精下奋斗精神的消解、功利化目标导向下人际交往的变味、圈层式活动场域下思想认知的偏差、短视型竞争策略下个人发展的失衡。为有效应对内卷文化消极因素对青年成长成才的不良影响,应加强价值引领,形成"正视卷的思想自觉;提高个人修为,练就突破卷的过硬本领;坚持协同发力,营造良性卷的社会氛围。关键词青年;内卷文化清年亚文化近年来,“内卷"与“内卷化”已由原初的特定性学术性概念演变为人们较常使用的社交热词,并在青年群体中生成颇具特色的“内卷文化”。作为当代青年亚文化的有机构成,“内卷文化”不仅展现了部分青年的生活图景,也反映出其具有的心理特征与价值取向。就一定意义而言,青年“内卷文化"是“内卷”与“内卷化”的文化呈现,是对部分青年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卷出天际”的方式陷入非理性、不健康的内部竞争的形象表达。在“内卷文化”的持续冲击下,部分青年的内心焦虑难以有效排解、奋斗观念遭到不断侵蚀、人生道路变得模糊不清,从而引发“内卷”与“佛系”“躺平”等相混杂的社会行为,催生激烈竞争与多重内耗、呼唤减负等相交织的社会环境。有鉴于此,有必要对“内卷文化”进行全面审视,充分认识其对青年发展的消极作用,探寻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以破解困扰部分青年的“内卷”与"内卷化”难题。一、青年内卷文化的生发逻辑人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口.青年“内卷文化”亦然,其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一种青年亚文化,而是基于“内卷”与“内卷化”时代性变化的特殊产物。1 .理论逻辑“内卷文化”由“内卷”与“内卷化”演化而来,对“内卷文化”的探讨,需要立足对两者的研窕上。早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康德就已从哲学层面表达了其关于“内卷”问题的思想主张,并提出与“先成论”(Evolutionstheorie,后多被译作"演化理论"或"进化论")相对的"退行论"(InVoWtionstheorie,后多被译作“内卷理论由康德的相关论述观之,“内卷”是有别于“进化”的概念,两者分别代表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向。亚历山大戈登威泽(AleXanderGOIdenWeiSer)从文化层面提出“内卷化”概念,即一种文化模式达到某种极限形态时,其结构与边缘变得固定,但其既无法保持一成不变,也无法发展出新的形态,便转而使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精细。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GeertZ)在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一书中将“内卷化”概念延伸至农业领域,描绘了受制于地理环境、制度安排、资本匮乏等因素而无法向外发展经济的爪哇岛,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将劳动力不断投入有限的水稻种植业,使农业生产变得更为复杂精细但社会整体依旧不够富足的现象3。杜赞奇(PraSenjitDUara)、黄宗智(PhiliPC.C.Huang)等学者在研究中国问题时,亦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内卷化”的相关理论,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国家政权的内卷化"与劳动密集化导致的“无发展的增长"等现实问题。此后,“内卷”与“内卷化”激发了不少中国学者的研窕兴趣,并被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吸收、采用,其内涵也变得更为丰富,衍生出“治理内卷(化)"“体制内卷(化)"“教育内卷(化)”等相关概念。显然,“内卷”与“内卷化”均是具有发展性的概念,但不论在含义与形式上如何变换,其在学术层面都是用以表示事物内部趋于第杂化、精细化的功能未有根本性改变。“内卷文化"承袭了"内卷"与"内卷化”的基本意涵,但更强调部分青年之间存在的白热化竞争与较严重内耗,以及理想与现实、投入与产出、付出与回报之间的不对等。回溯“内卷”与“内卷化”的生成背景与历史演变,两者在语义色彩上多表现为中立性质,多是对事物发展状态的客观描摹。而“内卷文化”则是当代部分青年在自身与外部条件的协同作用下,以欠妥当的“内卷”形成的青年亚文化,屏杂着这些青年“不内卷就有可能被淘汰”的焦虑、恐慌、无奈等复杂心理,具有不少负面色彩。于是,“内卷文化”泛化了“内卷”与"内卷化”在学术层面的具体指涉,拓展了“内卷”与1内卷化”的应用领域,体现了部分青年困顿于“万物皆可卷"形势下的生存情境,成为部分青年奋斗观念、奋斗精神、奋斗情态等方面的另类叙事。2 .历史逻辑"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经济的生活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6。特定的文化源于特定的物质生产,其形态与内涵亦随物质生产的变化而变化。同样地,内卷文化”的生成亦是物质生产不断变化的结果。古早时期,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多被鲜明地分为不同层级,位于上层的少部分群体学握着下层群体难以企及的社会财富。放眼中西传统社会,下层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难以实现阶层的向上跃升,即便是由群众性运动促成政权更迭的激烈震荡期亦是如此。透过群众性运动,统治集团也意识到了下层群体的巨大力量。出于安抚下层群体、吸收其智道以维护自身统治等综合考量,统治集团便为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给予了适当的机会。在这方面,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可谓典例。无数文人士子为金榜题名选择寒窗苦读、悬梁刺股,但以此出人头地者实为少数,多数人为“陪跑者”。其中,也不乏诸如范进之类因追逐功名利禄而变得疯癫痴狂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科举制度在后续发展阶段中被废除,可其长久以来给人们留下的借助“苦读”来实现1逆天改命"的不当观念并未被彻底根除。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生产力较前一阶段有了巨大提高。在西方,资产阶级成功摆脱宗教神权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鸣金开道。随即,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也有了显著变化,民众开始在对物的狂热中展开各式竞争。同时期的中国则在农业耕作的不断精细化中使观念、制度等逐步僵化,“天下为公”“自强不息”等理想抱负与进取精神也在“天朝上国”的傲慢姿态中被暂时悬置。正是这样的夜郎自大与故步自封,使自身在某些领域上步入内卷化”的“退行”发展,为日后沦为西方列强肆意欺侮、无情践踏的对象埋下伏笔。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才迎来较快的经济发展与较强的社会流动。人们看到了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实现阶层跃升,社会竞争因此变得激烈。同时期的西方社会则在私有制的作用下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并使不少民众在资产阶级的压迫与剥削中为争取有限的社会财富而相互倾轧。是故,中西历史上均有“内卷”与"内卷化”的相关身影。早期社会“内卷”与“内卷化”之所以表现得不够明显,主要是因为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并未使人的欲望迅速膨胀,两者处于相对适合的张力下。当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好发展时,人的欲望的增长速度便有了超过物质财富积累的速度的可能,以至于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内卷化"竞争,滋长人们的负面情绪。可见,“内卷文化”的生成有着一定的历史必然。3 .现实逻辑由前述分析可知,“内卷”与“内卷化”并非新鲜事物,但为何能在近年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于部分青年群体内部形成“内卷文化"?这说明,此种现象的出现与特定的时代背景不无联系。2020年,“内卷”与“内卷化”因几组名校学生边骑车边编程、边骑车边看书等照片火爆“出圈”,且在此后依旧保持着较高的热度。起初,社会大众对“内卷与"内卷化”的理解多是以此为起点,而非从其学术概念出发,两者也主要被用于揭露、批判高校中过度竞争的“囚徒困境”。在中国汉字所独有的“音”“形”“意”"理”等特质的加持下,“内卷”与"内卷化”成功地使部分青年产生共鸣,并与诸多现实议题相挂钩。于是,与“内卷”“内卷化”相关的“鸡娃”“卷王”“社畜”等词也成为部分青年的常用语,关于内卷”与“内卷化”的相关话题更是近乎涵盖其生活的全部领域。相较于作为学术概念的"内卷”与“内卷化”而言,作为社交热词的“内卷”与"内卷化”更为贴近日常生活,更易被部分青年接受与使用。当“内卷”与“内卷化”变为部分青年的一种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时,“内卷文化”便应运而生。从现实因素看,“内卷文化”的生成既有部分青年的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变革的外部因素。就部分青年的个人因素而言,其对自我的关注度与自身需要的满足度是“内卷文化”生成的心理要素。以“90后”95后”“00后”为主的当代青年在思想上较上一代更为解放,有着更强的表现欲。加之,由于当代青年有不少是独生子女,其整体的自我意识也较上一代更强。在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少青年渴望获得来自他人的认同,追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较高层面需求的满足。这种希望从同辈中脱颖而出、得到尊重、更好实现自我的心理,构成了“内卷文化”发展的内部动力。就社会变革的外部因素而言,社会的转型、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入侵等都对“内卷文化”的生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新时代,人们的生活质量纵然有了飞跃性提高,但发展上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依然存在。面对个人诉求多元式增长与社会资源欠高质量供给、欠平衡分配之间的矛盾,以及“非升即走”“末位淘汰”等考核制度,青年之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开拓了“内卷文化”的生产空间与蔓延空间,丰富了“内卷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作用形式。更有部分别有用心者趁机利用各类媒体平台,依托过分夸大竞争事实、有意捏造完美人设、四处兜售“成功学”等手段,在青年的竞争意识、竞争压力、竞争焦虑等方面大做文章,以期创造惊人流量,掌控社会舆论,攫取可观收益。此类举动,无疑增长了无序竞争的不良风气,徒增了部分青年的思想负担。另外,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泛娱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攻心”力度有增无减,令本就处于思想活跃期的部分青年容易在各色诱惑中走上歧途,加剧了“内卷”与“内卷化”的治理难度,为"内卷文化”的延续提供了思想的温床。二、青年”内卷文化的现实样态与危害隐忧辩证地看,青年“内卷文化”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若能掌控好“卷”的方式与尺度,亦可让“内卷者”在相关领域内实现量的积累,为日后产生质的变化奠定基础,避免“内卷化”的形成。可就事实层面讲,背年“内卷文化”的弊端要多于益处,置身其中的部分青年常因其而面临发展上的困扰。1 .低效性精益求精下奋斗精神的消解"内卷文化”刻画了部分青年通过无休止的“奋斗”来使自身在某一或某些领域有所“精进”,以获得更多、更优质资源的竞争现象。然则,“内卷文化”下的“奋斗”并不总是能够化理想预期为具体现实,常令部分青年在竞争中萌生疑虑、不知所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内卷文化”过于强调竞争的相似性与同质性,消解了部分青年的奋斗精神。应当看到的是,“内卷文化”语境中的“内卷”与主流意识形态语境中的“奋斗”有着本质区别。从作用范围看,“内卷”适用于群体,无法形成于单个人的情形中;“奋斗”则既适用于群体,也适用于个体。从现实表征看,“内卷”多表现为非理性、不健康的内部竞争,具有“停滞不前”“机械堆垒”“冗杂低效”等多种意涵;“奋斗则多表现为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合理竞争,具有“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水滴石穿”等多种意涵。所以,“内卷文化”多引发群体性的重复性劳动,常滋生“宁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他人”的不良心理。这加大了部分青年在同类型或相似类型事项上时间与精力的投入,致使其努力的“边际效益递减”,出现奋斗上的精神危机。一个典型的案例便是高校课程论文上的“字数内卷”。部分青年认为,更多字数的课程论文往往较易获得更高的成绩,便倾向于在字数上下足功夫。这种举动,也激起了部分竞争者的效仿。不过,课程论文的写作通常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能够在规定时限内增加大量字数的同时又兼顾行文质量与论述逻辑的成果并不多见,且得高分的人数通常也有着一定的比例。如此,有的课程论文就像“懒婆娘的裹脚布",不仅无益于个人成绩的提高,也无益于学术研究的整体进步。当自己的“长篇大作”得不到预想的肯定时,有的青年就会变得“emo”“佛系”,日渐丧失原有的奋斗意志,甚至选择“躺平”“摆烂”。有的青年也会借此大肆宣扬“奋斗过时论”“读书无用论”“成功阴谋论"等错误论调,以达到麻痹自我、否定他人的努力与成功、宣泄内心的不甘与愤懑等目的。至于对以此方式获得高分的一些青年而言,这种成功模式又会使其在不经意间形成"一味内卷=迈向成功”的思维定式,促使其不断地进行“自我压迫”“自我剥削”。长此以往,一些青年里能从中有所成就,但也会落入身心的巨大疲劳、时间的分配不均等泥淖,不利于以昂扬的姿态、饱满的精神展开接续奋斗。2 .功利化目标导向下人际交往的变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内卷文化”的生成与演变同特定的利益相关联,对特定利益的渴求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是部分青年参与“内卷”的重要因素。在不良资本介入与无良媒体的炒作下,“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数字拜物教”等以无孔不入的方式渗透进青年群体,使部分青年对利益的欲望被进一步放大,让功利主义的气息日益浓厚。功利主义将趋乐避苦视为人的本性,主张把追求个人幸福、个人利益作为个人活动的基本前提。正如穆勒所言:“功利主义的终极目标即其他一切渴望之事的参照点和归宿(无论是考虑自身的善还是他人的善),就是让生活尽可能远离痛苦、尽可能丰富快乐(不论是在量上还是质上)发展至今,功利主义在资本逻辑的裹挟下变得更加关注个人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获得感与满足感,常与“见利忘义”“自私自利”“利欲熏心”"唯利是图”等词相关涉,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共同荼毒青年群体。"内卷文化”过于强调资源的有限性,增添了部分青年在追求个人幸福、个人利益上的紧迫感、焦虑感,为功利主义的盛行创造了条件。例如,部分青年为尽快积累在评奖评优、保研保博、工作就业等方面的有利条件,通过在开学阶段选择“要求较低”“管理较松”“给分较高"的“水课”、在上课期间抢占前排座位“混脸熟”、在学期末向任课老师“要高分”等方式,来掌握竞争上的主动性,占据竞争上的优势地位。受功利主义影响,身处“内卷文化”的部分青年不仅在价值取向与行为举止上变得功利化,其人际关系也变得功利化。大体上,这些因功利主义而变味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以下三大类L是基于“主动式内卷”的人际关系,即基于部分青年为了个人利益主动参与“内卷”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此种关系下的部分青年往往对自身目标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能够较好适应竞争环境、竞争规则,希望通过竞争来实现个人利益。有甚者,也会以不道德甚至违法的手段来故意发起竞争、设置竞争障碍、扰乱竞争秩序。结果,竞争者之间充满对立与矛盾。二是基于“受迫式内卷”的人际关系,即基于部分青年明知"内卷化”不可取,但不参与“内卷”又会损失更多的矛盾心理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此种关系下的部分青年对自身目标不会轻易放弃,依然会选择参与“内卷”。例如,有的青年虽表现出不在乎竞争的成败,实则在背后暗自发力,常引发竞争者之间的相互猜疑;有的青年虽表现出对“内卷”的鄙夷唾骂,实则最为看重成败得失,常引发竞争者之间的相互挤兑。三是基于“跟风式内卷”的人际关系,即基于部分青年为避免沦为“他者刻意融入“内卷”群体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此种关系下的部分青年为搭建所谓的“人脉”,自愿或多或少地参与“内卷”,甚至是进行“伪内卷”以换取身份认同。如是,部分青年之间易出现“泛交往”与“弱连接”。3 .同层式活动场域下思想认知的偏差圈层是人们立足相似或相同的兴趣爱好、生活品位、情感需求等要素而形成的特定聚合体。21世纪,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人们交往上的时空限制,大范围的网络圈层式交往成为当代青年日常互动的一大特点。青年思维较为活跃、思想相对开放,但其价值观尚处于变动状态,个人发展也不够成熟。这就使得活动于特定圈层的部分青年易受该圈层其他成员的影响,常主动向其靠拢以寻求自身的存在感、认同感、归属感。当前,青年的圈层种类日趋多样,但其圈层式交往却具有“明显的封闭性”9,交流表达也“呈现小众化的鲜明特色”10。在"信息英房"现象与"回音室效应”的作用下,特定圈层的思想观念、语言文化、价值取向等被持续强化,造成“圈内人"与“圈外人"、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交流隔阂。高度网络化的圈层式交往,是“内卷文化”流行的催化剂。微博、抖音、微信等网络媒体与社交软件的更新换代,为部分青年形成不同的"内卷圈”提供了便利。依据青年个人在习惯、爱好等方面的特点,部分网络媒体与社交软件又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向其“精准投送”其所感兴趣的信息。结果,尽管当代青年处于信息丰富庞杂的数字化社会,但个体接触到更多的是“定制化”的确定性信息,并逐步形成以个体为中心的“信息圈”。自然而然地,“内卷圈”的不少青年获取到的主要是关于“内卷”的信息,其在相应领域参与“内卷”的程度也有所加强。由是观之,在某种意义上,这些青年在信息的选择与获取上看似是较为自主的,实则是相对封闭的。久而久之,就易形成“内卷合理”“内卷有益”等心理暗示,让其深陷“内卷文化”而难以自拔。此外,不少时候,由于竞争规则的“不明确”、网络世界的“去权威化”等因素的影响,“内卷圈”的部分青年将与他人的相互比较作为自身生活的重要内容与价值追求,视“卷王”为标杆,标榜“内卷至上”的圈层文化,反对"摆烂""佛系”"躺平二对不参与“内卷”的群体或试图脱离“内卷圈”的成员,“内卷圈”的部分青年则会对之予以否定。为推广备受自我推崇的“内卷文化”,部分青年还会制作相关表情包、短视频等文化产品。这一过程也增强了这些青年对“内卷文化”的认同,促使其乐此不疲地继续“内卷”。"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11。“内卷圈”中同质化的信息、排他式的交流、片面性的认知,让不少青年无法正确看待“内卷”,难以与外界进行有效交流,较易形成“沉默的螺旋“心理与“剧场效应”,有着引发网络群集化问题的潜在风险。4 .短视型竞争策略下个人发展的失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未来理想社会中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前瞻性构想,指出:到那时,人们“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12。此即表明,青年的理想发展状态应当是自由全面的。不过,"内卷文化”却为部分青年的自由全面发展设下了重重障碍。“内卷文化”对个人利益的过分看重、对竞争情况的不当描绘、对优胜劣汰的过度渲染,让部分青年迫切地希望实现既定目标,以便尽早从同辈中脱颖而出,减轻生存压力。从而,这些青年之间便形成快节奏的竞争状态,且更加关注竞争的短期收益。与经过长期奋斗实现的具有质变意义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同,这些经过短期“内卷”实现的发展多为非均衡型发展。为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模式,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共青团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计划等文件中关于青年培养的大政方针,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不少高校出台立足学业、基本素质、社会工作、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多元化考核细则。为获得理想的综合考评,"技多不压身”的理念成为部分青年学习与生活的“信条”。从助力青年成长成才的初衷看,这些高校的举措固然值得肯定。可是,在“内卷文化”的影响下,部分青年却因此而被迫“卷”入考核上的“时间竞赛"。为快速加大自身的竞争“筹码”,有的在短期内摇身变为“斜杠青年”,以求在考核领域上“雨露均沾"。通常情况下,这些青年往往有着班级、院级、校级的某一或某些职务头衔,多参与不同的学科竞赛、社团活动与志愿服务。但因自身时间与精力的有限,一些青年常难以出色完成其涉及的所有事物。是故,一些所谓的“斜杠青年”展现的全面发展,实为蜻蜓点水式的粗浅发展。不仅如此,“内卷文化”充斥着“考上名牌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读研读博就能改变命运”“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等极具“社会达尔文主义”意味的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令部分青年误以为成功就是尽快获得好工作、高年薪、高学历,忘却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行行出状元”等生活哲理,从而增加了“内卷”的机会成本。然而,“这种竞争能量的总动员却付出了它的社会代价,这个代价存在于那些感到自己遭受屈辱的第二名和第三名人群的后竞争的脆弱症中,13。在优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自然会出现有的青年即使为之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也难以达至满意结局的情况。三、青年内卷文化的应对之策不可否认,滥觞于当代青年群体的不少青年亚文化都带有一定的消极色彩。“内卷文化”就像悬挂于部分青年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随时都有反噬这些青年的可能。青年正值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其发展关乎青年个人的未来走向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布局。新时代新征程上,应集聚多方力量廓清"内卷文化”的价值阴霾,引导青年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理性而有序地展开竞争,推动其自由全面发展。1 .加强价值引领,形成“正视卷”的思想自觉“内卷文化”让部分青年在竞争中变得迷茫而焦虑,一些久居其中的青年甚至出现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严重问题。对此,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遵循,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铸魂育人的功效,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其准确辨识、及时规避、合理应对非理性、不健康的“内卷第一,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4。利益与利益关系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对于正当利益的追求亦无可厚非。新时代,利益主体变得多元、利益关系日趋竟杂,使青年形成正确的利益观迫在眉睡。一方面,要肯定青年对利益的正当诉求,鼓励其以合理的方式实现、维护个人利益,满足其生活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要让青年学会理性处理各类利益关系,自觉抵制不良利益的诱惑,正确看待利益得失,有机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第二,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内卷文化”下,部分青年为获得竞争的胜利,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青年版军备竞赛"。可真实情况是,“内卷文化”之中没有嬴家,过度的竞争常使“内卷者”身心俱疲。对这些青年而言,只有消除对竞争的狭隘认知,才有可能改变“没有最卷,只有更卷”的竞争生态。基于此,应让部分青年改变将竞争者视为“拦路虎""绊脚石”等错误观念,摒弃"零和博弈”“负和博弈”等错误方式,使其学会肯定竞争者的存在价值,引导其与他人在竞争中互帮互助、相互勉励、各展所长,进而构建立足健康竞争的“命运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第三,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历史与实践表明,青年的不懈奋斗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批判“内卷文化”的目的不在于批判奋斗,而在于批判“内卷”带来的徒劳式的虚假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15。即便“内卷文化”造成了努力的“通货膨胀”,当代青年也不能停止奋斗的脚步。当代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深刻体悟奋斗对个人幸福、民族复兴、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奋斗的长期性与实现伟大目标的艰巨性,始终发扬艰苦奋斗、不惧困难的优良作风,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依靠不懈的努力不断创造个人与国家发展的新境界。2 .提高个人修为,练就“突破卷”的过硬本领“内卷文化”下的部分青年常因“向内”发展而忽视“向外”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导致自身综合素养难以有质的提高。对此,要引导青年敢于突破“内卷文化”的圈层壁垒,勇于打破“自由全面发展的幻象”,勤于开辟适合自身成长成才的发展道路。第一,引导青年提升理论素养。理论学习是当代青年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一种重要责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广泛的理论学习与深厚的理论积累,有助于青年从全面、系统、辩证、发展的视角分析问题,避免出现思想的贫困与意识的混沌。新时代,国内外局势加速变革,“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16。此外,也要鼓励青年积极参与各类读书心得交流会、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活动,以促进相关知识的交流与学习,打破因“内卷文化”圈层式交往造成的交流隔阂与思想固化。第二,引导青年增强实践本领。唯物史观表明,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认识“内卷文化”的症结所在与应对其消极影响时,不仅需要依托价值引领与理论学习,更要依托不断的社会实践。青年要理性辨析"内卷圈”的各类信息,以多种方式验证其正确性与正当性,形成相对独立的人格,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同时,也要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并在持续的尝试中找不足、找差距,积极探索有助于自身全面发展的可行举措。第三,引导青年激发创新能力。创新意味着追求自由、主动求变、注重探索、求真务实,是推动理论进步与实践发展的关键。新时代,创新已然成为衡量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一大指标。这就要求青年务必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因此,要鼓励部分青年走出自我满足、孤芳自赏的舒适圈,把握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新特点、新饕求,摆脱片面注重“量”的积累的不当观念。再者,也要对其思维方式展开培训,使其形成批判意识与问题导向,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持久的创新思维训练,以培养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第四,引导青年具备国际视野。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让各民族的历史Fl益成为世界的历史,人们交往上的限制也被逐步打破。“内卷文化”虽流行于我国部分青年群体中,但其中的不少内容实为受西方社会思潮影响的结果。要引导青年对西方文化以开放的眼光进行辩证取舍。3 .坚持协同发力,营造“良性卷”的社会氛围“内卷文化”暗含部分青年对过度竞争的自我解嘲,有时亦是其排遣内心压力、宣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并且,“内卷”与“内卷化”存在于社会发展的诸多阶段,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竞争,并非一无是处。所以,应对“内卷文化”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如何将其根除,而在于如何尽可能地削弱其消极膨响。换言之,即如何使部分青年的“恶性卷”转化为"良性卷”。第一,引导家庭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优质的家庭教育对青年的长足发展具有奠基意义。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家庭的教育作用显得越发重要。青年心智尚未健全,社会阅历与社会经验尚不丰富,仅凭个人难以有效应对“内卷文化”的消极影响,这就需要借助家庭的力量。家庭应重视对青年的教育,使其全面认识自己,做到既不好高鹫远也不妄自菲薄。此外,也要协助青年根据自身禀赋特质、兴趣爱好等订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鼓励其直面竞争,敢于“亮剑”,并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当然,还要注重与青年进行平等交流,不走"狼爸虎妈”式的教育歧途,以免对其过分苛求,影响其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育。第二,引导学校建立科学的育人体系。学校是社会的微缩,应为青年远离“内卷文化”、更好进入社会提供多元化支持。学业上,应淡化“绩点为王”“成绩至上”等不当评价标准,制定更为明确、更为合理的考核细则,引导青年根据个人实际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实现多元化发展;生活上,应关注青年的现实需要,提供相对充足的物质保障,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因抢占图书馆座位、自习室座位等学习资源而引发的矛盾与冲突;心理上,应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定期进行心理排查,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及时处理因“内卷文化”产生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僦业上,应做好青年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帮助青年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就业观与创业观,并以多种形式展开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其走向不同岗位,而非百目地追求“金饭碗”。第三,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内卷文化”是一种边缘性、暂时性的青年亚文化,当社会整体形成积极向上、公平正义、辟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氛围时,其消极膨响便会逐步减弱。一要引导平台与商家担负社会责任,摒弃“流量为王”“朝钱看齐”等错误取向,如实报道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积极宣扬正能量,不人为制造、扩大、贩卖焦虑,在指出“内卷”消极影响时,也要指出其在夯实基础、修炼内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使人们全面认识“内卷”,扭转其在相关问题上的误读与偏见。二要引导企业实现转型发展,督促其尽快改变将"996”“007”等过度劳动包装为“爱岗""敬业”“奉献”等行为的不良文化,还青年以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就业环境。三要引导人们在青年发展上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不以出身、学历、工作等论成败,而是以其道德素养、综合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为评判依据,给青年以包容、善意的发展环境。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网络亚文化异动对青年主流价值观的消解及应对研究”(项目编号:22CKSo44)的阶段性成果毛奕峰: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助理研究员王岩: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主任,博士生导师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21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7-278.3CliffordGeertz.AgriculturalInvoIutioniTheProcessofEcologicalChangeinlndonesiaM.BerkeleyandLosAngeles.CaIiforniai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63:80-82.4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53.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7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9.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网英约翰斯图亚特褥勒.功利主义M.叶建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9.9陈帅.论当代青年的圈层认同感的话语建构J.国育年研究,2020(11):80-86.10项久雨.透视青年“圈层化"现象:表征、缘由及引导J.人民论坛,2020:104-106.UIH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1.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7.13德梅因茨布德.焦虑的社会M.吴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87.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1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