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形态探赜-AnalyisisofChineseMarxismLiteraryTheory.docx
-
资源ID:1131384
资源大小:30.42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形态探赜-AnalyisisofChineseMarxismLiteraryTheory.docx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形态探踪AnalyisisofChineseMarxismLiteraryTheory作者:李志雄作者简介:李志雄,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李志雄(1966),男,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基督教文学研究。原文出处:学习与探索(哈尔滨)2013年第12期第150T54页内容提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新时期中国文论所关注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热点有着某些契合性上。其中,技术理性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大众文化批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充分展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促生与推动的作用。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更具前瞻性和远期性的理论目标是,其强大的生命力当应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回影响力”。期刊名称:文艺理论复印期号:2014年03期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论/“回影响力”/马驰标题注释:教育部规划项目“马克思与基督教关系的文学研究”(10YJA751039)中图分类号:IO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3)12-0150-05马驰先生的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作了深入的分析,对它们与中国当代文论之间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论述,从而发掘出两者之间的契合性和互动性关系。无论是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还是对于中国当代文论的研究,该著作都是一项值得学习和参考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言,由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再到中国当代文论,其继承与发展的脉络是值得总结的,其借鉴与启迪是值得深思的。由此,一个应然的话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可以说,该著作对这个话题提供了很多精辟的见解,作出了创建性的阐释,进行了合理化的批判与反思,这无疑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形态的研究需要此种精神和方法。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形态是一个正在进行的重要课题,那么进一步展望,笔者所预见?口推想的下一个话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形态之后"。基于马驰先生的研究和论述,笔者有以下"接着说”的粗见。要有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首先肯定要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如何中国化?大体说来有三条主要途径,第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直接与中国的文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第二是通过苏俄等马克思主义的中介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的文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第三是通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介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的文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应该说,以上三种途径是并行不悖的,但为何在当代中国要特别重视第三条途径的研究呢?包括马驰先生在内的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中国学人所达成的一个共识是:"作为一种(在否定的辩证法这种意义上的)批判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病理诊断,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是相契合的。20世纪国外左翼学者所倡导的文化理论毕竟是马克思身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它本身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建构。"口(11-I11)此一公论,实际上准确地揭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合法身份和存在意义,使我们既有资源以它来还原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又使我们有信心以它来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文论特别是“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又有何意义呢?"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把目光投注到现实社会,试图用马克思的原理和当代伟大的思想成果,去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和艺术、审美问题。在他们的理论结构中,既有马克思的原理部分,也有当代思想文化的最新成果,又有面向现实的维度。这种理论结构应当说也是与我国新时期的理论结构一致的。新时期文学批评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指导、西方当代思想的合理吸收、中国传统文论精华的再度发掘等等综合因素的整合之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探索和解答。"113-14所以,作为中国当代文论中应有的且正在构建的"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结果,它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有着思想血脉的共源性、理论发展的传承性;另一方面,又有着现实问题的针对性、文艺问题的当代性。由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构成了不可缺失的参照,形成同小可的启迪。技术理性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首要旗帜,从卢卡奇的"主体性丧失"和"主体间疏离",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再到哈贝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它们无不反映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理性对人的异化状态所进行尖锐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和社会政治批判的必然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理性批判都立足于人的生存本性,对技术理性都进行了生存论困境的揭示和批判它批判了西方的理性化进程历史性的发展后果,揭示了理性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进步力量,而成为了一种剥夺人的自由和人的本性的现实力量,指出了技术乐观主义、技术理性观念的根本性局限。与西方其他社会思潮所不同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理性批判并不局限于对文化层面和人的生存方式进行分析和揭示,他们也结合社会经济和政治统治因素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考察,因此他们的技术理性批判具有鲜明的政治批判意向和历史性特征,贯彻了一种社会批判的立场,这是他们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结果。"口4647由此,对应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一方面极其需要运用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如果将技术理性崇拜过了头,使"器"颠覆了"道",必然导致人文精神和伦理价值的丧失。医疗机构中的"手术红包"、奶制品行业中的“三聚富胺"、食品行业中的“苏丹红”以及餐饮行业中的“地沟油”等等,这些无不是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例。当利用技术造假、高智商才巳罪和操控网络行骗等情况发生之时,中国的理论工作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工作者何为?首先是要对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技术理性主义”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观的必然要求,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躲进书斋""坐而论道""熟视无睹"等都是错误的态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背弃。其次是要履行批判的职能,在面对"技术理性主义"猖獗之时,知识分子的"公正良心”是引导社会正义的旗帜,也是社会进步的希望。此外,知识分子绝对不能因对社会的批判而忘却了对自我的批判,要时刻警惕和自觉清除身边的“文凭"泛滥、科研造假和学术腐败等丑恶现象,从我做起、身体力行,知行统一本身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践行。意识形态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头戏,从葛兰西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到法兰克福的"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批判”,再到英国新左派的“文化主义理论",这些都无不透露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深刻洞见和社会政治问题的猛烈批判。意识形态问题何以变得如此重要?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该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甚至观点相冲突,"但他们都把意识形态看做是变革社会的主要力量,把意识形态看做是发达工业社会操纵和控制人的主要力量,都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统治的形式已经由传统的政治经济统治转变为意识形态的统治,即统治的形式已经由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暴力手段转变为内在的非强制性的对思想的控制,这种对思想的控制又是通过各种文化形式潜移默化地完成的。”158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认识是值得当代中国的文艺理论工作者借鉴的,就中国当代的文学艺术实践而言,有两种倾向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一是隐性削弱意识形态:由于市场商品利益的驱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权力资源的腐败等原因,导致文艺作品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无声削弱,出现了迷拜金钱、美化西方、神话领袖和贬彳睇羊众等不正常情况,特别是削弱了文艺的“人民性",上演一些官僚意识形态的月巴皂剧。古今中外的文艺如此丰富,但文艺发展的目的何在?"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2由此,文艺发展的目的明确了,但文艺究竟如何发展?"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二是拙劣强化意识形态:文艺毕竟不能等同于政治,以政治来统管、强制甚至是压制文艺,只会导致文艺的枯竭和消亡,被证明是非常拙劣而粗暴的。文艺是需要真情实感的,不能搞政治形式主义工程,歌功颂德的文学是没有真正感情的。文艺可以为政治服务,但要通过审美艺术的方式。语言枯燥、情节乏味和形象呆板是应制文学的常态。这正如马克思批评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的创作缺点时说的:"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4554-555也如同恩格斯对此所提出的改进意见:"要更多地通过剧情本身的进程使这些动机生动地、积极地,所谓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而相反地,要使那些论证性的辩论逐渐成为不必要的东西."4558可见,马克思主义是重视文艺中的意识形态的,但强调要通过艺术本身来实现。结合中国当代文艺实际,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契合点。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而还原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正道,我们并没有丢失什么,相反更使我们得到进一步的确证:离"经"但没有叛"道"。大众文化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现代使命,从对大众文化的商品化特质的批判,到对其齐一化特质的批判,再到对其欺骗性的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试图重建艺术的自由创造性、审美非功利性、独特性和反异化的功能。法兰克福学派是大众文化批判的主力,其批判最为激进和严厉。他们认为,"大众文化的产生与扩张不仅湮没了文化艺术追求崇高、反抗现实的自由超越精神,堕落为一种庸俗的、平面化的商品性文化消费,而且大众文化成为一种维护不合理社会的意识形态工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大众文化与资本主义现存社会的极权统治具有共谋的关系。"口71就此,法兰克福学派所代表的大众文化批判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消费主义的狂潮不但在商品领域而且在文学艺术领域盛行,小说诗歌的粗制滥造、电视电影中的肥皂剧的流行泛滥、庸俗低劣小品的备受欢迎以及委靡消沉的流行歌曲的铺天盖地等,总之是炮制垃圾、设法兜售和栽赃消费。反之,那些耗费心血和精心提炼的具有深刻社会历史内涵、深厚人文精神和浓郁思想情感的艺术作品却没有了市场,充斥于其间的是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商品拜物教,它们使画家、诗人和作家等堕落为商人和经纪人,牟利赚钱成为了艺术的首要任务。这正如马克思所曾经痛斥的,"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5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义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悄然登场,这与官僚主义和权力资本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官僚主义和权力资本是社会主义的大敌,因为他们能披上合法性的外衣,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干出一些祸国殃民之事,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颠覆。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虽然不是直接的社会政治批判理论,但在坚守文学艺术的阵地、捍卫文艺的"人民性""审美性"和"自由性”上具有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形态之后怎么办?笔者以为,这既是颇具现实性也是很需前瞻性的重要问题。无可避讳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艺理论对中国文艺理论形成了一种压倒式的覆盖,学者们所描述的中国文艺理论的"失语""退场”"隐身"和"侏儒化"等都是形象而确切的,是值得中国学人深思和付诸行动的。中国本身有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宝库和深厚的文艺理论传统,为什么我们在当代老是要跟着西方人的屁股跑?原因虽然很复杂,但概而言之,是我们自己没信心,没信心的现实问题是我们学习了人家的东西但没有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可以说是对这一窘境的艰难突破和着意行动。对中国学人来说,研究马克思主义其根本意义还在于为中国的社会实践服务。这正如马驰先生所指出的,"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永远是中国知识界或人文和社会科学界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在这一方面,现成的所有的西方理论都只有参考的价值”1162当代中国社会、当代中国文学艺术都面临着一些困惑性的艰难问题,例如:文艺的市场导向问题、文艺的价值诉求问题、文艺的创新发展问题等等。这一切,虽然很复杂,但都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的生命起点和渊源、根基在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现实存在。马克思主义乃至西方马克思主义所能给予我们的将永远是启示和参考,而不是现成的答案和标准。就马克思主义本身而言,如果它没有对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和探求,例如"无产阶级"的赤贫问题、"异化劳动"离奇现象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现实条件等,那么它是不可能成为影响人类未来的伟大思想的。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而言,如果不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文艺导航机制、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的艺术理想以及网络与数码时代的文艺继承与创新等等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只是一个空壳、一种摆设。确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不应当成为摆设,它应当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或突破的理论勇气和实践能力。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些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阐释或与其他思想的有机融合,它既有着合理性和创新性,同时也有着局限性和偏离性。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来说,它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并不构成一个必然的对等关系。前者是文艺理论,后者更多是哲学与社会思潮;前者是中国形态,后者是西方语境。正如马驰先生所警示的,”一种特定语境中的批判理论在另一语境中未必依然具有批判性,一种文化批判理论是否具有批判性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正确把握并正视具体环境中的具体的权力关系。"口252西方自"二战”以后的社会语境与中国是截然不同的,如冷战对立、工人运动的低潮、学生运动的失落、后殖民化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等等,所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所解构的社会权力关系并不一定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譬如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的意识形态的欺骗性与霸权性。进而,我们应有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或突破的理论勇气。从理论价值来讲,一种新的理论之所以具有价值,在于它对以前的理论有着超越或突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就可以从文艺的内涵和形式、以中国的具体语境为依托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敢于说"不"°例如,中国语境中"文艺的人民性"何以可以超越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批判中的泛化弱点。从实践行动来讲,我们应该避免重蹈这样的覆辙:即表面上是探求中国形态的创新,实质上是搬用西方理论的故旧。我们应该学习马克思当年颠覆和修正黑格尔理论的实践行动。理论创新是难得的,但没有实际行动的保障则是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自动实现。"马克思转而投身经济和历史的研究是在他阐释了黑格尔理论之后,证明是经济最终决定政治,这样黑格尔所假设(p。StUIate)的政治生活的普遍性成为了一场虚梦。"6确实,马克思以他的实际行动颠覆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修正了黑格尔市民社会的政治理念,创新出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来说,我们并不是不知道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假设性和方案的模糊性,我们也有着理论批判的勇气,但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还要有行动来落实。我们如何以行动来落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应该说,我们要有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创新和发展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人类伟大思想的结晶,但时代在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如此,会触动教条主义的过敏神经,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神圣而一成不容变的。实质上,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I可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也在于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相反却恰好是捍卫,也就是“离经不叛道"。如马驰先生所论断的,"用马克思主义解读当下问题时,可以离经,既可以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的个别现成的结论,但绝不能叛道,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口220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来说,贯串于其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是确切而明显的,例如艺术生产论、美的本质和艺术的倾向性等等。这些"贯道”的东西是不容篡改的,但"释经”上却可大展宏图,锐意革新。事实上,锐意革新也不是意味着可以任意而为,而是意味着时代、生活等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人应积极从思想观念上配合行动和着力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人的性质"。"人的性质不是抽象化的物质,普遍化的本质,或是静止化的;它是通过社会关系与个人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dialecticalrelation)表现出来的。"刀辩证关系体现的是行动,是实践,是创新,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应该反映出中国文艺工作者的行动,展现出当代中国文学艺术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探求出中国文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深入发展,由此才具有中国形态的外显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内在本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自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特色的本质表现,是一种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表现,其生命力和创造力体现在它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称之为"回影响力":即以前都是传统的或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影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现在是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反过来影响传统的或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这也就揭示出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另一隐含深义,即不仅仅是一步步地深入中国化,同时也是一步步地全面国际化。不单是请进来,而且要走出去,这是颇具前瞻性的自觉要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自觉地把自身国际化,才能健康地生存和发展下去。”8但这实质上是很高的要求和需要不断努力的艰巨任务,如何才能回影响?这是一种类似于父母培养子女、子女回报父母的关系,即构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自然,在这个源与流的关系格局中,反映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两者是类似于兄弟姊妹关系,即兄弟姊妹互相关心爱护的良性关系。自然,在这个流与流的关系格局中,反映出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式之间的互动关系。无论是哪种关系,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都应具有回影响力,即它也是有能力反过来影响其他的,它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它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说到底,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凭什么资本来影响其他呢?凭着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执著坚守,凭着对中国文学艺术实践的深刻钻研,凭着对世界文学艺术的无私奉献。鉴于此,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论在构建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上已经具有实践性经验,它立足于中国当代文论的具体实际,合理揭示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论的互动助生关系,进而凸显了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力和回报效应。它既有启人智慧的世界观,又有授人以渔的方法论,贯彻于全书的是敏锐的思辨、犀利的文笔、翔实的材料、夯实的论证、缜密的布局、简洁的文风,确系文如其人。学术影响力汇成于著作和著作者的合力,品质的思想辉映品位的人格,实足珍贵。原文参考文献:1马驰.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1-21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6AVINERI S. The MarxM. London & Press, 1968:38.7PADGET B. Marx M. London & New Publishing GroupSocialandPoliticalThoughtofKarlNewYorkrCambridgeUniversityandAlienationinContemporarySocietyYork:TheContinuumInternationalInc,2007: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