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8篇).docx
学习贯彻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8篇)目录1.把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22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53 .推进“两个强化”激发农村潜能和活力84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125 .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166 .专家解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用好“千万工程”总引擎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197一号文件里的“三农”脉动248 .一号文件,绘就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37把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两个强化”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广辟增收门路,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有越来越多获得感。一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面对各类风险挑战,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要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扭住种子这个要害,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使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实效。二是强化改革创新动能。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要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当前,各地第二轮土地承包正陆续到期,今年将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探索具体操作办法,为全国面上开展打好基础。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营风险的前提下,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对集体资产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登记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下实行税收减免。同时,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垦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三是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3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2.39:Io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农民增收动能有所减弱。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目的就是巩固农民持续增收势头,促进共同富裕。要做好农民工稳岗就业。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头大头,要通过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等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要加大产业经营增收力度。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经营项目,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导向,更多带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拓展转移性收入。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严厉查处套取、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把给农民的各项补助补贴补到位。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和主攻方向。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抓落实的行动优势,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一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乡村振兴是一项历史性任务和系统性工作,必须动员更多力量、用更大的力度来推进。去年,党中央专门印发了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部门责任和地方责任,建立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到实处,落实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推动各级党政“一把手”把责任真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特别是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真正把三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要求体现出来。注重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既要突出实绩实效,推动各类涉农督查检查考核能整合的整合、能简化的简化,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又要通过督查考核推动真抓实干。二是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农村工作是涉及多个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各级党委要加强农村工作体系建设,强化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职责,健全议事协调、督查考核、上下衔接等机制,加强各级党的农村工作机构建设,把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多个环节的工作统筹起来,形成推进乡村振兴强大合力。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要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三是加大乡村振兴要素支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着眼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提出了一些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在人才方面,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在用地方面,提出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在投入方面,提出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同时,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综合运用信贷、保险、期货等政策,加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力度。针对一些地方农业补贴跑冒滴漏问题,文件强调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严厉查处套取、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要把这些政策要求真正落实到位,让“人地钱”等资源要素更多汇聚乡村、服务乡村。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办实事、见实效。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刀切二要充分尊重地域差异性,多给基层一些自主权,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不能不顾实际交任务、层层加码压指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深入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坚持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民权益,干任何工作都要把农民利益摆在首要位置,真正惠民生、暖民心,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更不能劳民伤财、甚至侵害农民利益,要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推进“两个强化”激发农村潜能和活力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两个强化”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动力、添活力。一、科技强支撑,改革增动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稳步增强,短板农机装备取得突破,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与此同时,面对各类风险挑战,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出具体部署,从战略布局、种业振兴再到农机装备、农技推广,都列出了详细的任务清单。比如,在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上,提出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等。一系列举措将持续推进种业创新攻关,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种业根基。好技术要让农民用得上、得实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要立足实际、精准施策,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使用、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改革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法宝。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农村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当前,各地第二轮土地承包正陆续到期,今年将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探索具体操作办法,为全国面上开展打好基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各地要适应发展趋势,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同时,必须坚守农村改革底线,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改革破题,让“人地钱”等资源要素更多汇聚乡村、服务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着眼强化乡村全面振兴要素保障,提出了一些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在人才方面,提出实施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等。在用地方面,提出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在投入方面,提出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目标任务相适应。二、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6%o同时也要看到,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目的就是巩固农民持续增收势头,促进共同富裕。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产业经营增收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经营项目,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导向,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头大头,要做好农民工稳岗就业。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此外,要拓展转移性收入,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抓落实的行动优势,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明确主攻方向,扎实组织推动。要推动各级党政“一把手”把责任真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特别是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真正把“三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体现出来。要注重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既要突出实绩实效,推动各类涉农督查检查考核能整合的整合、能简化的简化,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又要通过督查考核推动真抓实干。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要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民权益,真正惠民生、暖民心,让广大农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不容有任何闪失。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首先要把底线守住,基本盘不能出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做好“两个确保”,进行了针对性部署。一、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2023年,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全年粮食产量13908.2亿斤,高基数上增产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大豆播种面积稳中有增,连续两年稳定在L5亿亩以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L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重点是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稳面积,就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巩固大豆扩种成果。关键是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一方面,通过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让农民种粮有钱挣。另一方面,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让地方抓粮有动力。增单产,就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这方面潜力还很大。要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粮食产能迈上新台阶。也要看到,“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强“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确保量足价稳。二、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从数量看,2023年全国耕地总量连续第三年净增加,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611万亩;从质量看,我国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的阶段。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任重道远。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调“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要保数量,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要提质量,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提升耕地质量,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同时,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加大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力度,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要管用途,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和耕地非法取土,持续整治“大棚房”。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细化明确耕地“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因地制宜推进摞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三、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2023年以来,各地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突出抓好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目标,必须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做到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要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进一步提升防止返贫监测精准性、帮扶实效性。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要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让留在当地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产业支撑,让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就业岗位。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要落实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支持政策,在改善发展条件、提升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努力增强“造血”能力,更多依靠自己努力富裕起来。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还有不到两年时间,要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推动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发布的第二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也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二十一个“一号文件”,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着眼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重大部署,是我们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的重要遵循。“三农”向好,全局主动。2023年,面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的错综复杂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三农”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必须深刻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守好“三农”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时任XX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历经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做好“三农”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信心、钾足干劲、苦干实干,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向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专家解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用好“千万工程”总引擎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二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首次把“千万工程”作为典型案例写入标题,作出“两确保三提升一加强”的工作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等重要提法部署,释放出我国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信号。一、一条主线提供“方法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千万工程”成为最大的重点和亮点。“千万工程”即“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源头,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方法。文件提出,“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表示,“千万工程”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证明是一条符合XX实际的全面振兴乡村之路,对中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在新的阶段,中国想让乡村振兴更见效、出实效,让农民'可感可及',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而'千万工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是全面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新引擎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主线就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按照党的二十大的部署,2035年农业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农村要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实现这一目标时间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在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取得农民可感可及的成效,而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后,也需要一个好的方法论作为引领。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其实就是要求各地学习其中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学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方法论J叶兴庆表示。二、典型案例造福万千农民群众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千万工程”作为典型案例写入标题。专家指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这肯定了“千万工程”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普遍意义。XX省“百千万工程”智库专家顾益康认为,“千万工程”开启了一场由农村人居环境变革催化带动生态变革、产业变革、社会变革的重大转型,掀起了由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和农民投资建设美丽乡村的大潮,从之江大地到中华大地发生了乡村功能重塑、城乡关系重构、发展方式绿色蝶变,实现了乡村衰落到乡村振兴的伟大转折,开创出一条“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圆梦之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发物于20多年前,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站在“千万工程”实施20年的关键节点,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要以“千万工程”的经验为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顾益康指出,这释放的信号是一一深化认识“千万工程”的伟大意义,全面总结“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深刻阐释“千万工程”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启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使新时代的“千万工程”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总引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是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这也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根本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聚焦农民的“急难愁盼”,就是让农民做乡村振兴工作的评判员。“我们讲'人民立场',落到'三农'实际工作中就是农民需要'。”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春华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在“三农”工作中更加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站在农民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三、领会理念方法因地制宜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关键是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理念方法,各地可以学习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刀切”,甚至搞形象工程。关键还是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身发展振兴的路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学习“千万工程”经验,重在学习运用蕴含其中的理念方法。比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农民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和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不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等。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才能事半功倍。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还要避免“有其形而无其神”。叶兴庆指出,各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选好切入点,找准当地“三农”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所有地方都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突破口,比如某些地方现在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乡村产业、解决农民增收,那就要从这些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入手,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需要注意的是,各地学习千万工程的经验,其灵魂和精髓在于领会其中的理念方法,而不是具体做法。”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钟真强调,南北方乡村的发展速度、理念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相结合,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要从“看得见”的乡村建设角度入手,如村庄的环境整治、水电路气暖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要打好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再从“看不见”的乡村治理角度凝聚共识、寻求突破,实现向乡村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共享共富和城乡深度融合互动的层面迈进。一号文件里的“三农”脉动近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主题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持续对“三农”工作进行擘画。在这12个一号文件里,始终贯穿了重农强农惠农富农的主线。在政策创设上,既有一以贯之的守正,例如2013年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又有与时俱进的创新,例如2019年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既有针对阶段性情况的应对之策,例如2017年的“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有打基础管长远的战略规划,例如2018年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这12个文件既始终观照“三农”的整体、长远和根本,又精准针对“三农”的局部、眼前和具体,既有对国家大局“保供”的念兹在兹,也有对农村民生福利、农民增收的“时时放心不下”,是“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一以贯之扛在肩上,是毫不放松抓粮保供“首要任务”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中心任务”的始终如一抓在手上,十分具有系统性、前瞻性、针对性、精准性和民生性,可以称得上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施工图和说明书。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框架性的顶层设计。从此,围绕这一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7年的一号文件中,除了脱贫攻坚决胜期立足阶段性任务、补足短板中的短板,其他都在主题中聚焦乡村振兴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一张蓝图绘到底。如果我们再往前回顾,从2004年至今,本世纪已经有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这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个较长时间段来观察,特别是从这些政策文件中,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是怎样影响着“三农”,以及“三农”又对宏观大势作出怎样坚如磐石而又不易为人察觉的支撑与贡献,从中可以管窥“三农”的历史脉动和政策的匠心独运。一、粮食政策与三次全球粮食危机在现代社会,“三农”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越来越与外部大势紧密相连,联结越紧密,外部性就越强,受宏观经济形势、地方发展驱动、社会治理结构以及国内外合作与博弈等的影响也就越大。在这一点上,粮食是最为典型的例证。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保供,保供的首要任务是保粮食安全。在这些年的一号文件中,粮食政策十分稳定,目标始终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但在不同的时间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特征,“运筹之手”也相应在“手法”上予以调适。而2014年可能是这二十多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粮食政策的一个节点,文件中再次强调并阐释了201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一锤定音奠定了新时代重农抓粮的主基调,一直延续至今。让我们从二十多年前开始回顾,沿着时间线来看一号文件中的粮食政策与背景。2004年面临的情况是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下滑了5年,而且速度很快、幅度很大。在1996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IOoOO亿斤大关后,从1999年开始下滑,到2003年只有8614亿斤。而且从结构上分析,这种形势更加严峻。粮食产量从上世纪80年代迈上7000亿斤台阶,之后的几次千亿级跨越,据专家分析主要与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等突破性品种以及化肥等技术推广,单产快速提高有关。但在本世纪初的连续5年下滑中,主要因素却是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减少。据统计,1998年粮食播种面积11379万公顷,到2003年仅为9941万公顷。靠科技提高单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大方向,但急不来。而种粮面积的下降却如此之快,背后涉及一些地方政府的占地冲动、产粮大县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出手强力纠偏。面对这种严峻局面,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第一章就首先明确“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并提出一系列解决办法。而正是从2004年开始,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食获得大丰收;2005年在丰收基础上继续增产,总产量已经接近万亿斤高点,达到9680亿斤。值得一提的是,次年我们就遭遇本世纪第一次全球性粮食危机,而在此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已经重回万亿斤台阶,有效防御了外部冲击。第二次全球粮食危机发生在2010年前后,而此前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等都写入主题,对粮食的重视也转化为现实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持续上涨,2011年迈上IlOoO亿斤台阶。这期间,粮食的稳定发展为我们有效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不过,平稳度过粮食危机后,连年丰收伴随的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开始进入人们视野,对此予以理性考量是必要的,但一些地方的思考却慢慢“变味”,甚至出现“粮食是不是太多了”的疑问,一时众说纷纭,杂音频现。针对这样的疑虑,201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粮食安全这个“首要任务”,2014年一号文件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在第一章第一节突出强调。而这些年里,国际粮食市场并不太平,来来回回在“贵了贱了、多了少了”之间拉锯,我们能顶住双向冲击,就是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科学性的最好验证。如今回头来看,如果我们紧随那些头脑发热的“杂音”,在政策创设上对粮食安全有所松动,那在面对后来国际高强度博弈和复杂地缘矛盾、面对极端气候频发重发、面对新冠疫情全球爆发的情况,我们还能有今日的游刃有余和坚定从容吗?2015年前后,国际粮价持续走低,一时间国内出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怪象。这个阶段一号文件在粮食政策中体现了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中“放”的理念。例如要“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一国际粮价低迷时,可以“适度进口”;再如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轮作休耕”一一库存量足够,可以让资源环境绷得过紧的弦放松休养一下。不过有一点要清醒地看到,“放”是有选择地“放”、有条件地“放”、有能力地“放”,特别值得深思的是,越是在“放”的同时,“收”的部分反而是收得更紧了。这个阶段的一号文件同时反复强调“口粮绝对安全”,在中央文件里,罕有“绝对”这样的表述方式,但是在口粮安全上,我们强调的就是“绝对”。这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粮食政策中所蕴含的哲学理念:抓主要矛盾,关键口粮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结构性调节品种可以统筹用好两个市场;看变化趋势,遇到波折要树立自信,居安时又要思危。事物发展变化如此之快,那些年主张粮食多了的人可能想象不到,短短几年时间国内外粮食市场就发生逆转,国际粮价迅速回升;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紧接着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发生了本世纪第三次全球粮食危机,多个国家甚至出现限制粮食出口的“国家级囤粮”现象。事实再一次作出检验、给出答案。近三年的一号文件仍然把粮食问题放在第一章去讲,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也将是未来不可动摇的国策。二、现代文明为“三农”注入新动力“三农”要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现代化进程也为传统“三农”注入新动力,激活新业态。这一点在农产品流通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2004年一号文件提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进一步加强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2006年提出“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本世纪初,农产品市场流通机制仍要继续巩固,同时批发市场也逐渐走向升级。这背后是改革开放后农产品从统购统销到市场经营,从农民提篮叫卖到批发市场红火的发展背景。2008年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2010年提出“统筹制定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规划”“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2014年提出“加快制定全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规划二农产品产销开始着眼全国进行布局,“南菜北运”“买全国卖全国”的大流通格局逐渐形成。这背后依托的是举世瞩目的公路建设速度。据统计,1999年末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刚刚突破1万公里;2007年底“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基本贯通;而到2013年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经突破10万公里大关。2017年一号文件将“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作为单独一节,提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等;2023年提出“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2024年提出“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实际上,早在2005年一号文件就提到“电子商务”,但农产品上行真正发展起来还是最近几年的事。互联网时代依靠电脑上网,设备贵、上网费用高、电脑使用还有门槛,据统计,2005年底我国网民人数Lll亿,其中82.6%是城市网民,农村网民只占17.4%,城乡出现“数字鸿沟”;不过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农村居民特别是年轻群体,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台,随着网购、直播、社交平台的兴起,手机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农具”“新工具”“新玩具二这背后离不开通信技术、手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农村宽带的广泛普及,是一个系统的科技保障体系在发挥作用。类似的还有农业保险,2004年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到2009年已经是“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2014年一号文件中,“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作为单独一节出现,对保费补贴比例、保险品种、风险管理等进行细化部署;而到了2024年,更是提出“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大豆有序扩面”。农业保险从无到有,从“保灾害”“保成本”“保大宗”到“保价格”“保收入”“保特色”,其脉络轨迹都写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里,同时也写在我国金融业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