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docx
下载原文可修改文字和底色颜色查看原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残花(裕次)题目广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学生姓名学号2013100000012指导教师职称所在教学点江苏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大学起讫日期2015年5月10日-2015年7月20日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的国民经济支柱地位越发显著,但作为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项目可行性研究,它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由于忽视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导致盲目投资、土地抛荒、商品房积压等诸多工程问题,造成了项目资源的巨大浪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决定项目投资与否的依据,通过计算、分析和论证,评价和比较各个方案的优劣,从而保证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可以减少投资决策的盲目性,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完善。需要对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宏观和微观分析、理论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国内可行性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运用可行性研究的一般理论,分析了项目的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关键词:广场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广场开发的市场分析及影响;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China'seconomy,theconstructionindustrypillarofthenationaleconomystatusismoreandmoreapparent,butthepreparatoryworkfortheprojectasanimportantpartofprojectfeasibilitystudy,itsdevelopmentisrelativelylaggingbehind.Duetotheneglectoftheimportanceofprojectfeasibilitystudy,leadingtoblindinvestment,abandonedland,commercialhousingbacklog,somanyengineeringproblems,resultinginahugewasteoftheresourcesintheproject.Thefeasibilitystudyreportoftheprojectistheprojectinvestmentandbasedonwhetherornot.Bycalculating,analysisanddemonstration,theprosandconsoftheevaluationandcomparisonofvariousschemes,soastoensureprojecttechnicalfeasibility,economicrationalityandsustainability,canreducetheblindnessoftheinvestmentdecision,improvetheeconomicbenefitsoftheconstructionenterprises,securityoftherealestatemarkethealthydevelopmentandcontinuousimprovement.Theresearchobject,usingthemethodofcombinationof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nalysis,macroandmicroanalysis,theoreticalandpracticalanalysis,onthebasisofthestudyofthefeasibilityresearch,usingfeasibilitystudyofthegeneraltheory,analysistheprojectmarketconditionsandtechnicalconditionsisneeded.Keywords:Thenecessityandfeasibilityanalysisofthedevelopmentofthesquare;themarketanalysisandtheinfluenceofthesquaredevelopment;第一篇工程概况51.l项目简介5L2项目编制依据5L3项目编制原则51.4项目编制范围5L5项目编制背景6第二篇设计成果7结束语14致谢15参考文献16附录17广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第一篇工程概况1.1 项目简介项目名称:广场建设项目申报单位:项目地点:项目性质:新建1.2 项目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规程和规定。1.3 项目编制原则(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投资;(2)合理确定项目将设方案和规模;(3)从实际情况出发,力求近期与远期发展相结合;(4)合理安排发展用地,保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5)根据建设内容和规模,合理确定建设期1.4 项目编制范围可行性研究的主要范围包括:(1)项目将设的背景及必要性;(2)环境保护;(3)建设方案(4)节能分析(5)工程进度设想(6)工程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7)社会效益评价(8)项目可行性的结论性意见1.5 项目编制背景茁壮强健的体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中华民族持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直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信心百倍、豪情满怀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北京奥运会上,我英雄健儿奋勇争先,大显身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我国人民敢于创造、志在一方的豪迈气概!这是在党和国家“全民健身运动”的体育方针指引下取得的伟大胜利。“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群众体育的蓬勃开展、全民体质的整体增强将成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因此,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将比以往表现出更为强劲的态势,前景令人鼓舞。党和国家发展目标、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运动的体育方针和政策,无疑是群众性体育活动设施建设项目的时代背景。第二篇设计成果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2.1.1 广场开发的必要性1:项目的实施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总产值、国民平均收入等基本指标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指标。广场事业的发展,基础在于经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社会需要,是广场事业发展的物质和社会基础。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广场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广场事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近年来,城市建设不断扩大,重心已逐步向城南转移,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完善城区各项功能,广场建设以是不可阻挡的趋势。2:项目的实施,是建设和谐的需要。广场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体育运动的开展和一些文化精神的培育,对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广场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群众体育的发展,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竞技体育的发展,能够培育中华体育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广场项目建成后,将为群众健身提供一个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舒适的锻炼场所,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在新的群众体育活动中心的推动下,必定会汇集城市社会精英,一批又一批体育爱好者和竞技者不断地涌入体育活动中心,实现他们交流、提高,锻炼、训练、比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运动,创建更加和谐的社会。3:项目的实施,是提升城市品位、实现新的城市规划目标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更是日新月异。然而,由于历史与经济较为落后的原因,许多城市总体规划一度滞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欠缺,居民的居住环境与生活质量较差,城市发展现状与城市区域地位和发展目标不相称,制约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前城区的建设主要集中在老城区的改造,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现有城区急需向南拓展,原有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广场体育设施,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城市建设缺乏有品位的标志性建筑。对此,新建一个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特征的体育活动中心,必将成为城市建设的形象工程、重要标志及发展的里程碑。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实现新的城市规划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1.2广场开发的可行性1:编制范围(1)调查了解项目工程一次性做好地下管线的综合设计、预留及预埋工作,避免重复开挖、重复建设,节约建设投资。3.本项目工程量较大,因此建议项目建设单位按照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分期建设的原则稳妥、合理的安排建设项目。4、建设单位要把资金落实到位,确保项目的建设顺利进行。致谢本论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无微不至的关心下,由本人独立完成。从论文的选题、开题、研究内容的构架、到论文的撰写和定稿过程,老师都是仔细审阅和严格把关,在此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参考文献1:刘伊生,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20092:商丽萍,建设工程经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文物出版社1999年。4:吴松,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5:吴肇钊,夺天工中国园林理论、艺术、营造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6:居阅时,庭院深处一苏州园林的文化涵义,三联书店,2006年。7:(三)冈大路,中国宫苑园林史考,瀛生译,学苑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