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皮肤科藏毛窦病例分析专题报告.docx

    • 资源ID:1137519       资源大小:5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皮肤科藏毛窦病例分析专题报告.docx

    皮肤科藏毛窦病例分析专题报告藏毛窦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疾病,好发于2030岁青年男性,白色人种相对多见,黑色人种少见,黄色人种更为少见1。藏毛窦除发生于麟尾部外,还可见于头皮、颈部、胸部、腹壁及腋窝等部位2。2016年我科收治2例不同部位的藏毛窦患者,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17岁。因撕尾部反复发生炎性丘疹、结节伴疼痛5个月,于2016年2月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5个月前能尾部出现局部皮下硬结,阵发性红肿伴疼痛。皮损进行性缓慢增大,但未出现溃疡或溢脓等。院外按“疗肿”给予局部使用碘优和莫匹罗星(百多邦)等抗感染治疗,但疗效不佳。皮损仍反复发作伴疼痛。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全身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皮肤科检查:臀部可见较多浓密毛发,能尾部可见两处淡红色结节,结节周围可见边界较清的色素沉着斑(图1),未见溃疡。诊疗经过:局部浸润麻醉后,沿较大炎性结节边缘约5mm切开皮肤,分离部分皮下组织后,可见一簇致密毛发位于皮下组织深层。进一步清除周围炎性组织及分泌物后,可见一朝向肛门深约2cm窦道(图IB)o给予每日引流换药后2周,创面愈合。术后组织病理:表皮增生,真皮层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病灶内可见大量毛干碎片(图IC、D)o诊断:藏毛窦。例2.男,27岁。因左侧腋窝反复皮肤溃疡、渗液伴疼痛1年,于2016年2月1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左侧腋窝出现多处炎性丘疹及结节,反复溃疡并溢出少量分泌物,伴轻度疼痛。外院长期按“毛囊炎”及“汴”治疗,外用多种抗生素软膏(不详),但疗效不佳,皮损仍反复出现。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全身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皮肤科检查:左侧腋窝可见一脐凹状窦道口,其内侧约3cm处可见一紫红色溃疡,挤压后有少许脓性液体渗出,皮损位于腋毛分布区(图2A)o辅助检查:B超示左腋下皮下可见3.2cm×2.1cm囊性混合病灶,可见一条线状强回声毛发样结构,病灶内部可见少许血流信号。诊疗经过:局部浸润麻醉后,沿窦道长轴切口皮肤全层,充分暴露窦道后(图2B),彻底清除窦道及瘢痕组织。充分止血后,分层缝合创面。术后12d拆线时,切口愈合良好。术后组织病理:毛囊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部分毛干碎片(图2C、D)o诊断:藏毛窦。A:能尾部毛发浓密,可见两处淡红色结节及周围色素沉着斑;B:术中见皮下致密毛发及窦道;C:表皮增生,真皮内较多炎性细胞浸润(HE染色×40);D:病灶内可见大量毛干碎片(HE染色XlOO)图1藏毛窦(例1)患者能尾部皮损及皮损组织病理像A:术前腋窝窦道口及溃疡;B:术中充分切开窦道;C:窦道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部分毛干碎片(HE染色X40);D:部分毛干碎片(HE染色X200)图2藏毛窦(例2)患者腋窝皮损及皮损组织病理像2讨论藏毛窦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一种毛发分布密集区域的慢性窦道。肥胖、多毛及久坐是导致其发病的因素,发病人群男女比例约为3:1。在二战中,英、美军人中的发病率较高,且患者多有长期乘坐吉普车经历,故又称为“吉普车病”3o在我国本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且有文献报道少数患者可发生癌变4。藏毛窦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有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种学说。前者认为由于麟管残留或撕尾缝发育畸形导致撕尾部皮肤出现包涵物;后者则认为本病由于毛发刺入皮肤或皮下组织,形成窦道并引起感染。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后天性因素相关性更大5。具体的发病机制包括:毛发松动;皮肤损伤;导致毛发进入皮肤的吸力。具体病理过程包括臀部在活动时的摩擦和扭动导致臀中裂之间较硬的毛发刺入附近皮肤,进而形成一条微小的管道。而当毛发根部从原来的毛囊脱落后,被皮化的短管道产生的吸引力吸入,从而形成窦道。本病临床表现为局部反复脓肿之后的慢性窦道,需与病肿、化脓性汗腺炎、Crohn病、肛周脓肿及肛疹等相鉴别。需要注意的是,不应将窦道内是否存在毛发为本病的惟一依据,应根据组织病理检查进行最终确诊。组织病理呈慢性肉芽肿性改变,伴有毛干异常堆集或残留,对本病诊断有提示意义。肛门指检、肛门内超声检查、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l)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术前确定窦道的范围与深度。需要指出的是,发于腋窝和腹股沟的藏毛窦在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上与化脓性汗腺炎有相似之处,容易将两者混淆。患者例2仅有局部窦道,而没有化脓性汗腺炎的反复炎性结节、脓肿、溃疡及瘢痕等表现,组织病理检查提示窦道组织内有许多毛干碎片,两者可以籍此相鉴别。手术完整切除窦道并修复创面是目前治疗本病的金标准。需要注意的是,手术应避免正中线的切口,否则可能导致术后出现较高的复发率。术前可以通过B超、美蓝染色等方式确定窦道范围。手术中需要充分暴露并清除窦道组织。根据切除的范围、深度和部位,修复方式大致有皮瓣修复和二期愈合两种。皮瓣修复使用最多的是Limberg皮瓣和Karydakis皮瓣6,优点在于术后恢复快,瘢痕较轻,缺点在于可能存在术后感染、血肿和皮瓣坏死等并发症。二期愈合优点在于术区引流充分、感染率低、术后复发率较低,缺点在于创面恢复时间长、换药存在一定痛苦及术后瘢痕明显。除了手术治疗外,对于早期的面积较小的藏毛窦,也可采用苯酚溶液、注射疗法、激光治疗、纤维蛋白粘堵术等微创治疗方式6,其优点在于创伤小、术后恢复迅速,但存在一定的术后复发率。皮肤科医师应加强在日常工作中对藏毛窦的诊疗意识,避免对本病的误诊误治。在治疗过程中,在保证彻底清除病灶、降低复发率的同时,尽量采取损伤较小、痛苦较少、术后愈合更快的术式,来取得更满意的治疗效果。参考文献略。

    注意事项

    本文(皮肤科藏毛窦病例分析专题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