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美”哪得清如许为有“素养”活水来论文.docx
-
资源ID:1138241
资源大小:31.71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问“美”哪得清如许为有“素养”活水来论文.docx
问“美”哪得清如许为有“素养”活水来摘要:小古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杨氏之子(统编五年级下册)为例,例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古文教学,引导学生品文言之美,落实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悟文思之美,实现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赏文学之美,渗透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扬文化之美,促进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古文,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词:小古文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思文学文化引言:小古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面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小古文的提早进入:从原来的五年级下册提前至三年级上册;增量进入:从原来的四篇增加到现在的十四篇”这一显著变化,教师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了呢?如何紧扣教材的这一重大变化来有效地实施小古文的教学,帮助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结合教学实际,以杨氏之子一课为例,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以下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古文,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一、品文言之美,落实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特级教师王林舟提出:语文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学习语文,首先是学习语言。小古文言简义丰,韵律和谐,是学生训练语言的最佳材料。课堂上,教师在关注文本思想内容的同时,要善于发现语言运用训练点,积极创设情境进行语用训练,切实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其语言的运用能力。杨氏之子一文中,语言训练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教师从课题“杨氏之子”入手,让学生仿照课题的形式来介绍自己或者同桌一一有的学生介绍自己说:“俞氏之子”,有的学生介绍自己说:“宋氏之女”还可以学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一句的形式,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同学,有的学生说道:“中国张氏子十一岁,甚帅气。“有的学生说道:“中国王氏子十一岁,甚顽皮。有的学生说道:中国宋氏女十二岁,甚勒奋。还可以从来访的客人入手,如果文中访客姓白,我们就可以说成:“未闻白菜是夫子家菜。姓李就可以说成:未闻李树是夫子家树。姓黄就可以说成:未闻黄莺是夫子家禽。虽是一些细碎的文言词汇构建,却可以引领学生感受、体验,进行文本再创造,这便是一个语言积累、迁移、构建的过程。学生从中可以更好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让这种凝练、精妙的语言范式在学生的言语生命中扎下根来。二、悟文思之美,实现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说:“语文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虽然短小精悍,但每一篇都承载着不同的思维方式,给我们塑造了一组智慧少年的形象。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古文课堂教学,应积极探寻思维训练点,创设形式多样的思维训练,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九岁的杨氏之子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话的经过,给读者刻画出了一位思维敏捷的聪慧男孩形象。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杨氏子的机智聪慧,我们可以紧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一句,从与孔君平对话中来感受杨氏子的这一形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想想杨氏子的聪慧还体现在哪里?接下来,我们可以抓住“应声答日",创设情境,从师生表演对话中,感受杨氏子思维的敏捷。还可以紧扣“未闻”一词,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孔雀是夫子家禽”两句的对比读中感受小古文的语言智慧。学生在一次次表演读、对比读中咀嚼了语言,发展了思维。皮亚杰说“儿童的认识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可以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绘制小古文学习思维导图。如教授杨氏之子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读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然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读书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如下图)。这个过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同时,又把故事情节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三、赏文学之美,渗透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入选教材的小古文都是流传千古、文质兼美的名篇,以其和谐的音韵、凝练的语言、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思想,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为我们带领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小古文语言精练,节奏明快,是汉语的独特魅力所在。杨氏之子一文虽不足百字,却将一位机敏善对、聪慧有礼的男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一句,设计这样的问题:“从这句话中,你可以了解到有关杨氏子的哪些信息?让学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介绍一下杨氏子。两相对比之中,学生感受到了小古文言简义丰的特点。于无形之中,领略了小古文语言的精炼之美。此外,我们还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请仔细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有关人称呼的词,想一想在文中分别指谁?引导学生发现古文当中,姓可以用作称呼,名可以用作称呼,还可以用“君、儿、其”来代替称呼,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体会文言文称呼丰富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亲近、了解文言,提升文言阅读鉴赏能力。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紧扣此是君家果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两句,通过”孔君平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杨氏子听了孔君平的话会怎么应对?”“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话之后,会有怎样的神态?会说些什么?“三次练说,学生再分角色演读两人的对话,自然地进入了角色,穿越时空来到了千年前的梁国,融情入境,体会了文言背后蕴含的幽默、风趣的人格之美,于“润物细无声”中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审美得以提升。四、扬文化之美,促进文化的传承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反复提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还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小古文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最璀璨的瑰宝。小古文的学习,最终的落脚点在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小古文虽语言精练,但意蕴深邃,教学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相关文本的链接,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如在完成杨氏之子一课学习后,教师可以适时拓展世说新语一书中的徐孺子赏月一文,师生采用文白对读、角色演读等方式,感受另一位九岁少年的聪明形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巩固了学习小古文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了文本蕴含的情感、思想,也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去阅读、发扬传统文化的兴趣。统编教材倡导大量阅读,重视课外阅读。教师要善于开发课外阅读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把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杨氏之子一课的结尾,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本书一一世说新语,我们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的故事就选自这本书。这本书用简短的语言记录了一千多个有特点的人物,其中,不乏像杨氏子这样的小孩,课后,可以找来读一读。”学生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通过一则则故事,认识一个个有趣的人,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一个个道理,走近传统文化、了解了传统文化,为传承传统文化积淀储备。参考文献:彭才华: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20(10):12L4.中华人民共利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