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_T 5863-2023 水电工程地下建筑物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ocx
-
资源ID:1142687
资源大小:399.77KB
全文页数:8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DL_T 5863-2023 水电工程地下建筑物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ocx
ICS 27.140CCS P59DL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DL/T58632023水电工程地下建筑物安全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afetymonitoringofundergroundbuildingofhydropowerproject2023-02-06发布2023-08-06实施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水电工程地下建筑物安全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afetymonitoringofundergroundbuildingofhydropowerprojectDL/T58632023主编机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批准部门:国家能源局施行日期:2023年8月6日中国电力出版社2023北京售后电话0JO-583832sa三H55198487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水电工程地下建筑物安全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afetymonitoringofundergroundbuildingofhydropowerprojectDL/T58632023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印刷、发行(北京市东城区北京站西街19号100005)2023年10月第一版2023年10月北京第一次印刷850亳米X1168毫米32开本2.625印张68千字统书号1551984872定价5500元版权专有侵权必究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我社营销中心负责退换国家能源局公告2023年第1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能源标准化管理办法,国家能源局批准高压直流保护测试设备技术规范等168项能源行业标准(附件1)、CodeforDesignofUndergroundSteelBifurcatedPipewithCrescentRibofHydropowerStations等20项能源行业标准外文版(附件2)、防水材料用沥青1项能源行业标准修改通知单(附件3),现予以发布。附件:L行业标准目录2 .行业标准外文版目录(略)3 .行业标准修改通知单(略)国家能源局2023年2月6日附件1:行业标准目录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采标号出版机构批准日期实施日期4154DL/T58632023水电工程地下建筑物安全监测技术规范中国电力出版社2023-02-062023-08-06III前言本规范根据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下达2021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及外文版翻译计划的通知(国能综通科技(2021)92号)的要求制定。本规范在制定过程中,编制组经过了广泛调查研究,总结了近年来水电工程地下建筑物安全监测技术的新发展和成功经验,考虑了与现行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协调,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范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监测设计、监测施工、监测与反馈、监测系统运行与维护等。本规范由国家能源局负责管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负责日常管理,由电力行业大坝安全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C32)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局大坝安全监察中心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杭州国家水电站大坝安全和应急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浙江华东测绘与工程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春生周建波刘浩郑晓红彭巨为於三大江世勇吴忠明赵程王玉洁谢长江权录年姚孟迪陈晓鹏余成钢李斌滕世敏胡波李天述韩世栋赵亢其本规范主要审查人:汪毅黄维江亚丽杨宜文刘观标赵花城韩荣荣张秀丽沈省三苏怀智何金平卢正超吴时强李端有王永晖张群文富勇李运良张礼兵马啸谭恺炎刘福李黎王进攻马习耕沈定斌赵寿昌钟平冯永祥毛延翩赵培双邢少锋雷霆倪维东徐国龙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1总则12术语24 监测设计54.1 一般规定54.2 水工隧洞监测布置74.3 调压室(井)监测布置114.4 地下厂房洞室群监测布置135 监:祖!)工175115.2安装埋设186 监测与反馈226.1 一般规定226.2 226.3 巡视检查246.4 监测资料整编及分析266.5 监控及反馈287监测系统运行与维护307.1 一般规定30<j307.3系统维护30附录A监测项目选择、测次与精度32附录B监测资料观测及整编表格式41附录C监测仪器的安装42本规范用词说明45引用标准名录46附:条文说明47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1'1'3 Basicrequirements34 des4.1 Generalrequirements54.2 Hydraulictunnelmonitoring74.3 Surgechambermonitoring114.4 Undergroundpowerhousemonitoring135 Monitoringimplementation175.1 e1eralreql*iirexerts175.2 Installationandembedment186 Monitoringandfeedback226.1 Generalrequirements226.2 Monitoringrequirements226.3 Inspection246.4 Compilationandanalysis266.5 Surveillanceandfeedback287 Operationandmaintenanceofmonitoringsystem307.1 Generalrequirements307.2 Operationofmonitoringsystem3()7.3 Maintenanceofmonitoringsystem30AppendixASelectionofmonitoringitems,andrequirementsforobservationfrequencyandprecision32Appendix B FormsformonitoringobservationandCOmJ)IIatl(nl41Appendix C Installationofmonitoringfacilities42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451.istofquotedstandards46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47vm1总贝!J1.0.1为规范水电工程地下建筑物安全监测设计、监测施工、监测与反馈、监测系统运行与维护,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1级、2级、3级水工隧洞、调压室(井)、地下厂房等水电工程地下建筑物的安全监测。1. 0.3水电工程地下建筑物监测项目的选择和布置应结合地质条件、工程结构特点、工程建设和运行需求,统筹规划、永临结合、分步实施。1. 0.4水电工程地下建筑物的安全监测工作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 0.1水电工程地下建筑物undergroundbuildingofhydropowerproject构筑于山体内部或地面以下的,用于输水、发电、泄洪、放空、排沙、导流等功能的水电工程建筑物,包括水工隧洞(含引水隧洞、尾水隧洞、泄洪洞、放空洞、排沙洞、导流洞及相关封堵体等)、调压室(井)、地下厂房洞室群含主副厂房洞、主变洞、母线洞、出线洞(井)、交通洞、通风洞等。2. 0.2初期支护primarysupport隧洞开挖后及时施作的锚喷支护,用以长期或一段时间内维持隧洞的总体稳定性。2. 0.3二次支护SeCOndarysupport根据初期支护后隧洞变形情况和工程使用要求,需进行的再次支护。2. 0.4高压隧洞highpressuretunnel洞内压力水头不小于100m的隧洞。2. 0.5高地应力highin-situstress最大主应力不小于20MPa或岩石强度应力比不大于4的隧洞的初始地应力。2. 0.6不良地质体geologicalhazardbody可能引起地下洞室崩塌、冒顶、涌水、涌泥等地质灾害的地质体,包括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带、岩溶、软岩变形层、含水构造等。3基本规定3.0.1地下建筑物的监测工作应贯穿于设计、施工、运行各阶段。3.0.2地下建筑物安全监测包括常规监测和专项监测。常规监测包括变形监测、渗流监测、支护结构受力监测、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巡视检查;专项监测包括环境量监测、水力学监测、爆破振动监测、微震监测、围岩松弛监测、施工环境监测等。3. 0.3监测项目选择、测点布置及测次应依据开挖、支护作业的进程,以及超前预测和监测成果进行动态调整。3. 0.4监测仪器设备应耐震防尘、简单适用、稳定可靠,永久和长期监测仪器设备还应耐久、先进、便于实现自动化监测。3.0.5监测仪器设备应及时埋设并获取监测成果。主体工程开挖前宜利用其附近早期开挖的勘探洞、施工支洞、排水洞、通风洞、锚固洞等预埋监测仪器。3.0.6相关监测项目宜同步测读,并同步记录相关施工、环境量变化及现场检查等情况;发现测值异常时应立即进行复测。3.0.7施工期应及时完成地勘、施工、监测等相关资料的整编入库工作,并结合工程结构特点、工程地质、工程施工、巡视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对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及时反馈,为修正开挖设计、爆破参数、支护参数、确定二次支护时机等提供依据。3.0.8运行期应结合工程运行工况,对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为工程安全运行提供依据。3.0.9监测系统投运后应定期检查、维护和评价,及时处理存在的缺陷和问题。3.0.10主要监测物理量的正负号应符合下列规定:1围岩变形:向临空面变形为正,反之为负。2垂直位移:下沉为正,反之为负。3接缝和裂缝开合度:张开为正,闭合为负。4岩体轴向变形:拉伸为正,压缩为负。5收敛变形:向洞内收缩为正,反之为负。6应力应变:拉为正,压为负。7渗透压力:压为正。8压应力:压为正。4监测设计4J一般规定4.1.1地下建筑物安全监测设计依据应包括工程规模、建筑物级别、地质勘探成果、结构计算和模型试验成果、运行管理要求等基本资料。1.1.1 2监测设计应综合考虑施工期动态设计与运行期安全监控进行总体规划,监测项目设置和测点布置应针对地下建筑物的工程特点、主要工程问题,对地下洞室跨度大、地质条件复杂、围岩稳定条件差的重要部位应采用多种监测项目和仪器设备进行监测。4.1.3 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提出监测总体设计方案,确定监测范围、监测项目、监测布置;提出主要监测仪器设备的选型、监测技术要求、监测信息管理要求、投资概算等。4.1.4 招标设计阶段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基础上,深化监测设计,明确测点位置、线缆布局、测站位置、监测设备技术参数;提出安装埋设和投入监测的时间、监测方法、监测资料整编分析要求等。4.1.5 施工详图阶段应绘制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埋设详图,并根据施工进展、开挖揭露的围岩特性、超前预测及监测成果,及时调整监测方案。提出观测频次、各类监测仪器设备初始值及基准值选取方法、监测精度、设计警戒值,提出巡视检查、监测设施保护和维护、资料分析与反馈要求等。4.1.6 地下建筑物安全监测项目按工程建设和运行需求分为永久监测、长期监测和短期监测三类。永久监测项目的监测设施应保证可以修复或更换。对于长期监测和短期监测项目,当监测设施完成使命后可以封存停测。详见附录表A.1.1A.1.404.1.7 地下洞室围岩开挖及初期支护监测项目根据洞室开挖跨度或洞径、围岩类别,及埋深、软岩挤压变形、涌水、高地应力等特殊情况确定,宜包括收敛及顶拱沉降、围岩内部变形、支护结构受力、地表沉降、裂缝变形、围岩渗透压力等。详见附录表A.1.1。4.1.8 地下建筑物的监测项目根据建筑物级别、功能、结构特性等确定,宜包括变形、渗流、应力应变及温度、环境量等。详见附录表A.1.2A.1.4o4.1.9 1.9监测断面布置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支护型式、受力状态、结构型式、防渗排水设计、施工等因素,宜设置在结构受力复杂、洞室交叉段、特殊地质条件等部位。4.1.10 测点布置应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在监测对象变形及应力变化大的代表性部位,测点数量和测次应适当加密。4.1.11 1.11测站的布局应综合考虑电源、线缆布置,以及观测、维护便利等因素,宜布置在仪器较为集中、安全、通达、通电、干燥、通风且远离高压电缆和变电站的部位,线缆沿程应设置醒目的标志。4.1.12 施工期掌子面前方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带、岩溶、软岩变形层、含水构造等不良地质体的超前预报方法及其技术要求应符合水电水利地下工程地质超前预报技术规程DL/T5783和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T/CECS616的有关规定。4.1.13 地下建筑物施工环境监测应满足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环境保护技术规程DL/T5260的要求。4.1.14 地下洞室围岩松弛监测应满足水电工程物探规范NB/T10227的要求。4.1.15 地下建筑物爆破振动监测应满足水电水利工程爆破安全监测规程DL/T5333的要求。4.1.16 地下洞室微震监测应满足水电工程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技术规范DL/T5807的要求。4.1.17 水工隧洞水力学监测应满足水电水利工程水力学安全监测规程DL/T5772的要求。4.1.18 水工隧洞进出口边坡安全监测应满足水电工程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796的要求。4.1.19 地下建筑物的施工安全监测应满足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308的要求。4.2水工隧洞监测布置4.2.1 水工隧洞围岩表面变形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围岩收敛及顶拱沉降监测断面间距不宜低于下列要求:1) In类围岩不大于50m:2) IV类围岩不大于40m;3) V类围岩不大于30m;4)洞口段、浅埋洞段、地质条件较差洞段,监测断面应适当加密。2围岩收敛及顶拱沉降宜采用收敛计、全站仪监测。每个断面测点数量不宜少于3个,测点位置宜根据地质条件、洞室开挖体型等确定,宜对称布置在洞顶、边墙等部位。偏压或断层等特殊洞段宜根据地应力方向或地质构造特点布置测点;高地应力或膨胀性的特殊洞段,宜在底板中部增设测点;富水软弱破碎围岩、流沙、软岩挤压变形、含水黄土、膨胀岩土等洞段,宜增设拱脚测点。3观测工作基点及基准点可利用洞内相对稳定部位,也可从洞外稳定部位引入。4全断面收敛监测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柔性测斜仪等。4.2.2围岩类别为IV类V类且埋深小于2.5倍洞径的浅埋洞段可沿洞轴线布置地表沉降监测,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地表沉降监测断面宜沿洞轴线按30In40m间距布置,断面数量不宜少于2个,宜与洞内围岩收敛及顶拱沉降监测断面位于同一断面。2每个断面测点数量不宜少于3个,测点宜布置在洞顶和两侧受开挖影响范围内。3 地表沉降宜采用水准仪或全站仪监测。4工作基点及基准点布置应按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要求执行。4 .2.3水工隧洞围岩内部变形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围岩内部变形监测断面宜布置在洞口、软岩挤压变形、地质条件较差、洞室交叉等受力条件复杂及薄弱部位,宜采用多点变位计监测。2每个断面测孔数不宜少于3个,测孔宜布置在洞顶、腰部、地质结构面影响等部位。软岩挤压变形、膨胀岩土等特殊洞段宜在拱脚或底板增设测孔。3多点变位计测孔深度宜深入变形影响区之外,不宜小于隧洞洞径的L2倍,孔内测点数量不宜少于3个,测点位置宜根据变形梯度及地质条件由围岩表面至深部由密到疏布置,围岩松动圈附近、重要地质结构面的两侧宜布设测点。4具备条件时宜利用先期开挖形成的边坡或洞室预埋仪器,预埋最深锚固点应尽量靠近监测隧洞洞壁,且后期开挖爆破应不引起锚固点松动。5 .2.4水工隧洞接缝变形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接缝变形监测断面宜与围岩内部变形监测断面一致,宜采用测缝计监测。2每个断面测点数不宜少于3个。混凝土衬砌与围岩接缝变形测点宜布置在洞顶、腰部等部位;钢衬与混凝土接缝变形测点宜布置在洞底、腰部、洞顶等部位。3钢衬段与混凝土衬砌段接缝部位可布置接缝变形测点。6 .2.5水工隧洞岔管段接缝变形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接缝变形监测断面宜布置在主支锥相贯线、主锥与过渡锥相贯线、支锥与过渡锥相贯线附近等。宜采用测缝计监测。2钢岔管宜对钢管与回填混凝土、回填混凝土与围岩间的接缝变形进行监测。测点宜布置在断面的顶部、底部、腰部等部位,顶部回填混凝土与围岩、底部钢衬与回填混凝土之间接缝宜设置测点。3混凝土岔管宜对混凝土衬砌与围岩的接缝变形进行监测。每个断面测点数不宜少于3个,宜布置在洞顶、腰部等部位。7 .2.6导流洞封堵体、挡水的施工支洞封堵体宜在封堵体与围岩(或衬砌结构)间布置接缝变形监测,宜采用测缝计监测,断面数量宜根据封堵体的长度确定,不宜少于2个,每个断面测点数量不宜少于3个。8 .2.7水工隧洞渗透压力及外水压力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渗透压力及外水压力监测断面宜与围岩内部变形监测断面相结合,高压洞段、涌水洞段、渗压影响围岩稳定性的洞段、断层等透水带出露洞段、混凝土衬砌与钢衬接头附近、防渗帷幕上、下游附近、岔管段等宜布置渗压监测断面。宜采用渗压计或测压管监测。2每个断面测点数量不宜少于2个。渗压计宜布置在洞顶、腰部等部位衬砌外侧,断层塞、渗水封堵塞、透水带出露处等宜布置测点;对于灌浆加固的高压隧洞,渗压测点应布置在围岩固结灌浆区以外。3隧洞沿线的地下水位可利用布置在隧洞地表、排水洞或排水廊道的测压管进行监测。4隧洞进出口建筑物宜进行基础扬压力监测,宜沿水流方向布置1个2个监测横断面,每个断面宜设置1个3个测点。4.2.8导流洞封堵体、挡水的施工支洞封堵体宜布置渗压监测,宜采用渗压计监测,监测断面及测点宜与接缝变形监测相结合,渗压计宜埋设在围岩内、距封堵体与围岩接缝0.2m0.5m深处。4.2.9水工隧洞渗流量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富水地层不良地质洞段可结合涌水的引排措施设置施工期渗流量监测,宜采用量水堰或容积法监测。2设有排水洞或排水廊道的高压隧洞,宜对排水洞或排水廊道的排水量进行监测,宜根据排水的流向分区分段,在各层排水洞或排水廊道汇流部位布置量水堰或采用容积法监测。3对穿过主体洞室的集中渗水通道、压力钢管外侧自流排水孔,可采用管式流量计或容积法监测单孔流量。4.2.10 导流洞封堵体、挡水的施工支洞封堵体末端有渗漏发生且具备条件的,应采用量水堰或容积法监测渗流量。4.2.11 水工隧洞支护结构受力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支护结构受力监测断面宜与围岩内部变形监测断面结合,高地应力硬岩洞段宜布置支护结构受力监测断面。2宜选取系统支护锚杆及局部加强锚杆进行锚杆应力监测,每个断面监测锚杆数量不宜少于3根,宜布置在洞顶、腰部、地质结构面影响等部位,高流速泄洪、冲沙洞段宜布置底板锚筋(杆)应力监测。监测锚杆上的应力测点数量应根据锚杆长度确定,宜按照表4.2.11-1选取,测点位置宜根据围岩松弛深度等确定。表4.2.11-1锚杆应力计测点数设置表锚杆长度LL6m6m<L9mL>9m应力计数量(个)1-223343预应力锚索受力监测数量不宜低于锚索总量的5%,且不宜少于2根,宜抽选不同吨位、不同长度的预应力锚索进行监测。4设有钢拱架支护的洞段可布置钢拱架内力及外力监测断面。每个断面内力测点数量不宜少于3个,格栅钢架内力宜采用钢筋计监测,型钢钢架内力宜采用点焊式应变计或应变片监测;每个断面外力测点数量不宜少于3个,宜在钢拱架与围岩或混凝土接触部位布置压应力计进行监测。1.1.1 2.12软岩挤压变形、高地应力等特殊洞段可布置围岩与衬砌结构间接触压力监测,宜采用压应力计、应变计监测。4.2.13 水工隧洞衬砌应力应变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力应变监测断面宜与围岩内部变形、渗压监测断面相结合。2钢筋混凝土衬砌洞段宜进行钢筋应力监测,每个断面测点数量不宜少于3处,宜布置在应力较大的环向主筋上,软、硬岩分界或钢衬与混凝土衬砌交接等部位的断面宜布置轴向钢筋应力测点。高地应力洞段等宜在钢筋应力测点附近布置衬砌混凝土应力应变测点。3钢衬洞段宜进行钢板应力监测,每个断面测点数量不宜少于3处,每处宜沿环向布置测点,受力复杂部位宜沿环向、轴向成组布置。4.2.14 水工隧洞岔管段衬砌应力应变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力应变监测断面宜与接缝变形监测断面相结合。2钢岔管宜进行钢板应力监测。主支锥相贯线附近断面宜在顶部、顶部附近区域、腰部、底部沿环向及轴向成组布置测点;其余断面宜在顶部、腰部、底部布置测点;月牙肋板顶部、底部、腰部、顶部与腰部之间宜布置测点。3混凝土岔管宜进行钢筋应力监测。每个断面宜在顶部、腰部、底部沿环向和轴向布置测点。4.2.15 封堵体可根据施工温控需要布置混凝土温度监测。4.2.16 2.16水工隧洞进出口宜设置水位监测,可与水情测报系统联合布置。4.3调压室(井)监测布置4.3.1调压室(井)围岩内部变形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调压室(井)井身围岩内部变形宜采用多点变位计监测监测断面数量不宜少于2个,宜布置在地质条件较差、受力复杂等部位,每个断面测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位置宜根据地质条件、地应力方向等确定。2埋藏式、气垫式调压室顶部围岩内部变形宜采用多点变位计监测,测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3孔深及孔内测点布置、测孔预埋等应符合本规范第4.2.3条的要求。4. 3.2调压室(井)接缝变形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接缝变形监测断面宜与围岩内部变形监测断面一致,宜采用测缝计监测。2每个断面测点数量不宜少于2个,测点宜布置在混凝土衬砌与围岩、钢衬与混凝土衬砌接缝等部位。4. 3.3调压室(井)渗透压力及外水压力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渗透压力及外水压力监测断面宜与围岩内部变形监测断面相结合,涌水洞段、渗压影响围岩稳定性洞段、断层等透水带出露洞段等宜布置渗压监测断面。开敞式、埋藏式调压室(井)监测断面数量不宜少于2个,气垫式调压室监测断面数量不少于3个。宜采用渗压计或测压管监测。2开敞式、埋藏式调压室(井)每个断面测点数量不宜少于2个,气垫式调压室每个断面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测点布置应符合本规范第4.2.7条的要求。4. 3.4调压室(井)支护结构受力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支护结构受力监测断面宜与围岩内部变形监测断面相结合。2调压室(井)井身每个断面监测锚杆数量不宜少于3根,埋藏式、气垫式调压室顶部监测锚杆数量不宜少于3根,单根锚杆应力测点数量及位置应符合本规范第4.2.11条的要求。3预应力锚索监测布置应符合本规范第4.2.11条的要求。4.3.5调压室(井)衬砌应力应变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力应变监测断面宜与围岩内部变形、渗压监测断面相结合。2钢筋混凝土衬砌宜进行钢筋应力监测,每个断面测点数量不宜少于3处,宜布置在应力较大的受力主筋上。调压室(井)升管与水工隧洞结合处、升管与大井结合处、气垫式调压室顶部等应力复杂部位宜布置测点。3采用钢衬闭气的调压室(井)宜在应力较大部位布置钢板应力测点。4.3.6 调压室(井)应设置涌波水位监测,宜选用具备高频水位采集功能的仪器设备。4.3.7 气垫式调压室应设置气室水位、气压、气体温度、水幕压力等监测项目,可与气垫式调压室气、水系统运行的监测系统联合设计。4.4地下厂房洞室群监测布置4.4.1 地下厂房洞室群应根据洞室规模、地质条件、支护型式等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布置监测断面,断面宜布置在最大开挖洞段、围岩地质条件较差洞段等。主副厂房洞、主变洞垂直洞轴线方向断面数量不宜少于3个,两侧端墙可根据开挖高度、地质构造布置监测断面;尾闸洞断面数量不宜少于2个;母线洞监测数量不宜少于1条,每条母线洞监测断面数量不宜少于2个。4.4.2 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表面变形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围岩收敛及顶拱沉降可采用收敛计、全站仪监测。主副厂房洞每个断面测点数量不宜少于7个。安装场、主变洞、尾闸洞每个断面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母线洞每个断面测点数量不宜少于3个。测点宜布置在洞室的顶拱、拱肩、边墙、岩壁吊车梁、洞室交叉处,以及断层、裂隙密集带和挤压破碎带等不利地质构造影响部位。2观测工作基点及基准点可利用洞内相对稳定部位,也可从洞外稳定部位引入。3全断面收敛监测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柔性测斜仪等。4.4.3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内部变形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围岩内部变形宜采用多点变位计监测。主副厂房洞每个断面测孔数不宜少于5个。安装场、主变洞、尾闸洞每个断面测孔数不宜少于3个。测孔宜布置在洞室的顶拱、拱肩、边墙、岩壁吊车梁、洞室交叉处,以及断层、裂隙密集带和挤压破碎带等不利地质构造影响部位。2多点变位计测孔深度宜深入变形影响区之外,不宜小于断面开挖跨度的1倍,高地应力、软岩挤压变形等特殊情况下应适当加深。孔内测点数量宜为3个6个,测点位置宜根据变形梯度及地质条件从围岩表面至深部由密到疏布置,围岩松动圈附近、重要地质结构面的两侧宜布设测点。多点变位计的预埋应符合本规范第4.2.3条的要求。3主副厂房洞与主变洞之间岩体的内部变形,可利用主副厂房洞侧、主变洞侧同高程的多点变位计监测,也可布置对穿孔采用滑动测微计监测。4.4.4地下厂房洞室群渗流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渗透压力监测断面宜结合防渗排水系统,布置在断层等透水带、渗水可能造成岩体稳定恶化的软弱结构面等部位,宜在地下厂房洞室群周边排水廊道内设置测压管,也可在洞壁钻孔埋设渗压计。2渗压测点宜布置在防渗帷幕后、主副厂房洞、主变洞等主要洞室的顶拱、上下游边墙附近岩体、地质条件薄弱部位等,上游边墙附近的测点宜与压力管道渗压监测结合布置。3渗流量监测宜采用量水堰、容积法、管式流量计等,应按各层排水廊道布置和排水分区情况分区设置测点,集水井前应布置总渗流量测点。4.4.5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支护结构受力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支护结构受力监测断面宜与围岩内部变形监测相结合。2主副厂房洞每个断面监测锚杆数量不宜少于7根。安装场、主变洞、尾闸洞每个断面监测锚杆数量不宜少于5根。母线洞每个断面监测锚杆数量不宜少于3根。测点布置宜与围岩变形测点相结合。单根锚杆应力测点数量及位置应符合本规范第4.2.11条的要求。3预应力锚索受力监测数量不宜低于锚索总量的5%,且不宜少于3根,宜抽选不同吨位、不同长度的预应力锚索进行监测。4对设有钢拱架支护的洞室,可布置钢拱架的内、外力监测布置应符合本规范第4.2.11条的要求。4.4.6 岩壁吊车梁与围岩接缝变形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接缝变形监测断面宜与围岩内部变形监测断面相结合,数量不宜少于3个,每个监测断面的上、下游侧宜各设一个监测部位。2接缝变形宜采用测缝计监测。每个监测部位岩壁直立面接缝处宜布置1支2支测缝计,宜设在受拉锚杆附近;岩壁斜面接缝处宜布置1支测缝计,宜设在靠近岩壁直立面附近。4.4.7 岩壁吊车梁水平及垂直位移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岩壁吊车梁可布置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监测,每段梁体至少设1个测点,宜与岩壁吊车梁接缝变形监测断面结合。2上、下游侧岩壁吊车梁的相对水平位移宜采用测距法监测。岩壁吊车梁垂直位移宜采用几何水准法或静力水准法监测,工作基点宜布置在厂房边墙或端墙稳定岩体上。4.4.8 岩壁吊车梁应力应变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力应变监测断面宜与围岩内部变形监测断面相结合。2岩壁吊车梁应进行受拉锚杆应力监测,位于监测断面上的每根受拉锚杆应力测点数量不应少于2个;宜进行受压锚杆应力监测,每根受压锚杆应力测点数量不宜少于1个。3岩壁吊车梁宜进行钢筋应力监测,每个监测部位测点数量不宜少于4个,宜设置在梁顶轨道附近的横向筋和纵向筋、梁外侧周边主筋等应力较大处。4岩壁吊车梁可设置混凝土应力应变监测,宜采用应变计组和无应力计监测,每个监测部位可布置1组测点,测点宜布置在中部和牛腿区域。1.1.1 梁与岩壁斜面间宜布置接触面压应力监测,测点宜设在压力较大部位。4.4.9 地下厂房蜗壳及外包混凝土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选择不少于1台机组作为监测对象,监测横断面宜沿水流向布置,数量不宜少于3个,宜布置在蜗壳0°、90°180°等部位。2蜗壳与外包混凝土接缝变形宜采用测缝计监测,每个断面测点数量不宜少于3个,宜布置在底部、顶部和1/2高度等部位。3蜗壳宜进行钢板应力监测,每个断面测点不宜少于3处,宜布置在底部、顶部和1/2高度等部位,每处宜沿环向、轴向成组布置。4外包混凝土宜进行钢筋应力监测,监测布置同钢板应力监测。5外包混凝土应力应变宜采用应变计组及无应力计监测,每个断面可设置1组2组测点。4.4.10 尾水肘管监测断面数量不宜少于1个,监测布置应符合本规范第4.2.4条、第4.2.13条的要求。4.4.11 交通洞、通风洞、出线洞(井)等附属洞室的围岩开挖及初期支护监测项目设置见附表A.1.1,监测布置应符合本规范第4.2.1条4.2.3条、第4.2.7条、第4.2.11条的要求。5监测施工5.1 一般规定5.1.1 监测施工人员应了解地下建筑物结构特点、工程地质条件、工程施工规划,熟悉监测设计文件。5.1.2 监测施工前应根据设计文件、施工条件和进度安排编制施工规划或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规划或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1组织机构、工作场所布置及主要设备配置。2监测仪器设备的选型及采购计划。3监测仪器设备的检验方案与检验计划。4施工程序与进度计划。5安装埋设方法及保护措施。6观测方法、频次和监测信息采集设备使用、维护方法及要求。7监测资料整编分析方案与反馈。8安全、质量、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文明施工与职业健康措施。5.1.3 监测设施安装埋设应紧跟地下洞室施工进度,在不受爆破影响的前提下,监测设施应靠近掌子面安装埋设。围岩收敛及顶拱沉降监测设施应在开挖后24h内、下一循环开挖前埋设。5.1.4 监测施工安全除满足混凝土坝安全监测系统施工技术规范DL/T5784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设施安装埋设应与爆破作业面保持安全距离。2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检查周围围岩稳定情况,防止可能塌落的松动岩块造成人员伤害或设备损坏。3在中高地应力区施工时,应详细了解工程地质预测预报情况,加强对人员和设备的防护,避开岩爆、塌方等危险时段。5.1.5 监测仪器设备检验、率定应满足混凝土坝安全监测系统施工技术规范DL/T5784要求。在有渗透水压力环境下工作的仪器和电缆,应进行压水试验,压力不小于L2倍设计水压力压水时间不少于24h。5.1.6 应及时记录已安装埋设仪器的编号、位置、电缆走向、埋设时间及埋设前后的监测数据等资料,并绘制竣工图、填写考证表。电缆走向图的误差应小于0.2m。5.1.7 施工准备应满足混凝土坝安全监测系统施工技术规范DL/T5784的相关要求。52安装埋设5.2.1 围岩收敛及顶拱沉降测点安装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收敛及顶拱沉降测点安装前,应清除测点安装处的松动岩石。2测桩宜垂直洞壁钻孔埋设,入岩深度20cm-50cm;测桩端头宜露出岩体表面,应设保护装置。3采用全站仪观测时,测桩端头安装棱镜或反射片,各测点与观测点之间不应有障碍物。5.2.2 多点变位计安装埋设除满足混凝土坝安全监测系统施工技术规范DL/T5784要求外,应符合下列要求:1预埋多点变位计应在相应洞室开挖前完成安装埋设并取得初始值。预埋多点变位计在安装埋设前应复核钻孔的位置、孔口高程、钻孔深度、孔斜等。2TBM掘进隧洞多点变位计钻孔及回填灌浆可采用TBM主机自身配置的锚杆钻机和注浆设备;孔口装置宜采用锚固剂或快干水泥进行封堵,应在封堵材料快速固结后进行回填灌浆。3向上埋设的多点变位计孔口装置应采用防坠落装置固定。灌浆时,应控制灌浆速度,保证灌浆密实。竖直向上安装的多点变位计其锚固端可采用液压锚头。523测缝计安装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埋设在混凝土内用于监测结构缝开合度的测缝计安装埋设应按混凝土坝安全监测系统施工技术规范DL/T5784要求执行。2埋设在衬砌结构与围岩接缝的测缝计,安装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测缝计钻孔孔径宜为90mm110mm,孔深宜为50cm,钻孔应用清水冲洗干净。2)套筒应牢固锚固在钻孔内,安装好测缝计,衬砌混凝土浇筑前,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预拉,测缝计与套筒间隙宜用棉纱小心填塞,并采取措施密封,防止水泥砂浆进入。5.2.4钢管测缝计安装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高压管道测缝计可采用粘结或焊接方式安装,将其套筒底座固定在钢管上。2回填混凝土浇筑前,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预拉,测缝计与套筒间隙宜用棉纱小心填塞,并采取措施密封,防止水泥砂浆进入。5.2.5用于监测错动变形的测缝计安装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埋设前应测量所要监测对象在出露部位的倾角以及厚度,复核所需锚固杆和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