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14000字】.docx

    • 资源ID:1144596       资源大小:67.47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14000字】.docx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目录-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概述2()加工贸易的概念2(1)进料加工2(2)来料加工2(3)装配业务2(4)协作生产3(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历史及现状3(1)发展历史3(2)发展现状3(三)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特点4(1)加工贸易增长迅速,对外贸贡献大4(2)外资企业仍然是加工贸易主体,但私营企业增长迅速5(3)进料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5二我国加工贸易中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5(一)加工贸易产业整体竞争力处于国际链条低端5(二)贸易产业技术水平低6(三)我国加工贸易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7(四)加工贸易政策与监管模式尚不能达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要求.7(五)加工贸易仰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渐趋衰弱8三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9(一)我国加工贸易的新机遇9(1)国际分工新格局的形成给我国加工贸易带来新的发展动力9(2)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进入给我国加工贸易带来新的优势9(二)我国加工贸易的新挑战W(1)现行加工贸易监管面临挑战W(2)加工贸易工业功能发挥的不好,对我国的产业提升造成脱节10四我国未来加工贸易转型的方向11(一)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级11(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实现链升级11(1)研发升级12(2)品牌、营销升级12(三)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实现人才升级13(四)产业梯度转移,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升级13(五)向服务环节延伸,实现发展空间升级13(六)促进技术进步13(1)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13(2)发展核心技术,培育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14(七)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15(1)根据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出口优势产业.15(2)培植中西部特色产业集群15(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环境15五结论17参考文献17-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概述(一)加工贸易的概念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1)进料加工又叫以进养出,指用外汇购入国外的原材料、辅料,利用本国的技术、设备和劳力,加工成成品后,销往国外市场。进料加工贸易要注意所加工的成品在国际市场上要有销路。否则,进口原料外汇很难平衡,从这一点看进料加工要承担价格风险和成品的销售风险。(2)来料加工它通常是指加工一方由国外另一方提供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按照双方商定的质量、规格、款式加工为成品,交给对方,自己收取加工费。有的是全部由对方来料,有的是一部分由对方来料,一部分由加工方采用本国原料的辅料。此外,有时对方只提出式样、规格等要求,而由加工方使用当地的原、辅料进行加工生产。这种做法常被称为“来样加工”。(3)装配业务指由一方提供装配所需设备、技术和有关元件、零件,由另一方装配为成品后交货。来料加工和来料装配业务包括两个贸易进程,一是进口原料,二是产品出口。但这两个过程是同一笔贸易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笔交易。原材料的提供者和产品的接受者是同一家企业,交易双方不存在买卖关系,而是委托加工关系,加工一方赚取的是劳务费,因而这类贸易属于劳务贸易范畴。它的好处是:加工一方可以发挥本国劳动力资源丰裕的优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补充国内原料不足,充分发挥本国的生产潜力;可以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工艺,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适销能力和竞争能力。当然,来料加工与装配业务只是一种初级阶段的劳务贸易,加工方只能赚取加工费,产品从原料转化为成品过程中的附加价值,基本被对方占有。由于这种贸易方式比进料加工风险小,在中国开展得比较广泛,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4)协作生产它是指一方提供部分配件或主要部件,而由另一方利用本国生产的其他配件组装成一件产品出口。商标可由双方协商确定,既可用加工方的,也可用对方的。所供配件的价款可在货款中扣除。协作生产的产品一般规定由对方销售全部或一部分,也可规定由第三方销售。(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历史及现状(D发展历史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密切相关,是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工贸易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1986在改革开放中率先产生的“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的贸易方式是加工贸易的雏形。1980年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者合计仅占4.4%,在整个对外贸易中比重有限。到1986年,进料加工的贸易方式开始崭露头角,与“三来一补”一起作为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方式之一,二者占全国进出口额的15%,已经占据一席之地。19871995年。1987年党的十三大以后,以鼓励“进料加工复出口”为主要内容,以海关进口料件保税监管为政策核心,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取得了成功。此后“加工贸易”一词与20世纪90年代初应运而生并沿用至今。1996年至今。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在巩固和发展加工贸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加工贸易不仅在吸收外商投资、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和税收方面起到很大作用,而且在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技术进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2)发展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加工贸易仍然占据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据统计,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由2000年的2032亿美元逐步上升到2010年10649亿美元。在此期间除2007-2010年外,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稳定在50%左右(见表1.1)。加工贸易以玩具、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近年来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加工贸易产品结构逐步调整,机器设备电气及电子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例日益增加。表1.1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货物贸易中的比重单位:亿美元:%年份对外货物贸易额加工贸易额比重204742.902302.1048.5420015096.502414.0747.3720026207.703021.2948.6720038509.904047.5547.56200411545.505496.6447.61200514219.106904.7948.56200617604.008318.2747.25200721738.309860.5045.36200825616.4010535.8641.13200922072.709093.2041.19201026100.4910649.0040.80资料来源:20002006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7年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http:ZhSIongji.shtmI;2008、2009v2010年数据来自海关统计http:WwW.chinacustomsstat.Com(三)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特点(1)加工贸易增长迅速,对外贸贡献大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加入WTO,我国凭借比较成本优势、地理优势、政策和环境优势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对总贸易的贡献率是巨大的。2000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4742.9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额为2302.1亿美元,对外贸的贡献率达到了48.54%;2010年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6100.49亿美元,而加工贸易额为10649.00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40.80%;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加工贸易总增量为8346.90亿美元,对外贸的平均贡献率为48.32%o(2)外资企业仍然是加工贸易主体,但私营企业增长迅速外资企业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军。在加工贸易出口构成中,2001年外资企业占整个加工贸易的比重为44.2%,贸易额为1065.9亿美元;到2006年比重上升为51.8%,贸易额上升为4311.4亿美元。在加工贸易进口构成中,2001年外资企业占整个加工贸易的比重为29%,贸易额为702.9亿美元;到2006年上升为33%,贸易额上升为2744.1亿美元。由此可见外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确实占据主导地位。而同期私营企业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在加工贸易出口构成中,2001年私营企业加工贸易额为5.26亿美元所占比重为0.22%,到2006年达到176.75亿美元,所占比重上升为2.1%。在加工贸易进口构成中,2001年私营企业加工贸易额为2.5亿美元,所占比重为0.1%,到2006年达到109.5亿美元,所占比重上升为1.3%。六年间外资企业贸易额增加了33.6倍;私营企业贸易额增加了43.8倍,所以私营企业增长速度远高于外资企业。(3)进料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2000年以来,进料加工贸易快速增长已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2002年进料加工贸易占加工贸易的比重为73%,而来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仅为27%;到2009年,进料加工贸易占加工贸易的81.4%,而来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下降到18.6%。可见进料加工贸易在整个我国加工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而且其占比重还有逐渐上升趋势。二我国加工贸易中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一)加工贸易产业整体竞争力处于国际链条低端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第一,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成熟技术的工序上,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第二,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加工贸易主体,其战略和目标影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第三,珠三角等地区加工贸易劳动力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不断受到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优惠政策和劳动力成本的挑战。第四,我国加工贸易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中西部地区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看,承接加工制造产业和加工工序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存在较大差距。在深圳工业产值中,属加工装配性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值约占据70%的比重,而掌握核心技术的产品产值仅占5%左右。同时,企业研发投入上销售收入的比例不足发达国家的1/5,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产业技术进步周期长,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阻碍了这些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利润空间的提升。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已达50%左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生产加工过程中本地零部件和材料供给有限,对中上游配套产业带动作用不够明显。据有关部门统计,深圳近一半企业采购国产料件的比重低于25%,约60%的企业在国内采购机器设备的比重不足25%。而核心部件采用国产料件的只有5.2%,企业采购的国产料件主要做辅料使用。(二)贸易产业技术水平低我国的加工贸易虽然数量上很大,但是相当大一部分尚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型发展阶段,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生产加工能力集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更是严重依赖进口,料件本地采购比例偏低。许多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既不使用国内原材料,对其他企业也不存在示范效应和扩张效应,而仅仅是利用优惠政策建立加工基地。一些行业和项目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这种类型的加工贸易对我国中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小,组装环节的加工附加值和增值率较低。产生这种现象有内外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外商主要转让国际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技术和一些现有的成熟技术,以继续占领“夕阳产业”和成熟产业市场;而且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封锁使高新技术难以转移。另一方面我国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依然滞后,影响了加工贸易先进技术的转移效果;一些加工企业满足于现有状况,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愿承担一些周期长、风险大、需要试制样品模具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近年来加工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术贸易总量,但从2007年开始,高新技术产品增长明显乏力,尽管其进出口总额在外贸总额中仍占30%左右的较大比重,但增速已开始慢于外贸总体增速。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为6952亿美元,其中进、出口增速同比分别下降5.12%和3.17%,低于当年外贸进、出口增速的3.15%和0.19%o相对于这类产品的研发环节,我国参与的组装工序则是简单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环节,从而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从事非高新技术工种,无法获取技术溢出,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程度很有限。近年来出口的大规模增长,是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向中国转移的结果。高新技术是跨国公司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处于垄断地位的支撑,他们必然严格控制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外溢。另外,高新技术产品“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以外资为主体”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方式中仍然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2007年,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高新技术产品达到5036亿美元,占72.13%。2006年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额占87.13%,其中进料加工出口的比重达到85.12%,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所占比重依然很低,不足10%,只是以加工贸易的l9o从贸易主体来看,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而且是这类产品进出口顺差的主体来源。表2.1显示近两年外资企业出口的增长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和支柱。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出口的大部分高新技术产品仅为代工产品。表2.12006、2007年外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主导地位出口额(亿美元)占出口比重同比增长2006年2478.8388.06%29.10%2007年318886.70%28.60%斐料来源:我国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分析N中国高新科技导报,2008年5月12日这些年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很多企业因可获得简单的加工利润而缺乏自主研发动力,致使加工贸易产业缺乏承接国外某些高技术生产环节加工项目的能力且对先进技术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能力有限,加之技术的提升是厚积薄发,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短期内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程度低也就成为必然。(三)我国加工贸易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开展较早,且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中西部尤其西部地区由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开放程度低,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看,承接加工制造产业和加工工序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存在较大差距。2006年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出口额仅占全国2.6%。当前,东部沿海地区受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影响,部分加工贸易产业特别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寻求转移;而中西部地区受产业配套、运输成本、物流效率、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尚未具备承接转移的条件,也难形成东中西地区之间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四)加工贸易政策与监管模式尚不能达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不仅规模迅速扩张,而且在贸易方式产品结构、主体结构布局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端产业链的引进,制造活动“采购全球化,订单电子化,生产零库存”对加工贸易政策与监管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要求不断创新加工贸易政策与监管模式,引导加工贸易按照其内在规律顺利实现转型升级。我国加工贸易具体政策的制定涉及商务部、海关、税务总司、银行及外汇管理局等多个部门,加工贸易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再加上加工贸易时间长、涉及面多、不易监管;这就容易造成政策衔接不紧密,漏洞较多。(五)加工贸易仰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渐趋衰弱加工装配产业是无根工业,我国凭借丰富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占据加工装配环节,这是加工贸易获得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劳动力逐渐出现结构性紧缺,东部地区发生“民工荒”等问题,显示了劳动力成本正在逐步提高的趋势,劳动力供给渐渐逼近“刘易斯转折点”。根据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理,劳动力供给短缺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而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是经济高速增长和市场供求作用的必然结果。这意味着加工贸易将逐渐失去从前赖以生存的成本优势,随着具有丰富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东南亚、非洲等国的经济开放,加工贸易必然转移到成本更低的新区位,这将使原本就处于价值链低端、仅靠微薄利润生存的中国加工贸易雪上加霜。因此,我们处在一个严峻的阶段:加工贸易的“安生立命之本”一一劳动力比较优势己呈日趋衰弱之势,这对其可持续增长提出了挑战。H-O理论认为,一国的对外贸易会充分利用本国丰裕的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并出口本国相对富足的要素密集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密集生产的产品。我国凭借丰富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这是加工贸易获得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劳动力逐渐出现结构性紧缺,东部地区发生“民工荒”等问题,显示了劳动力成本正在逐步提高的趋势,劳动力供给渐渐逼近“刘易斯转折点”。根据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理,劳动力供给短缺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而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必然结果,是市场供求作用的结果。那么加工贸易将逐渐失去从前赖以生存的成本优势,随着具有丰富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等国的经济开放,跨国公司会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成本更低的新区位,即“飞地效应”,这一切使得原本就处于价值链低端、仅靠微薄利润生存的中国加工贸易雪上加霜。因此,我们处在一个严峻的阶段:比较优势的逐渐衰弱对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增长提出了挑战,一旦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源泉不能及时替代人口红利源泉的话,会导致加工贸易过早丧失比较优势。颇受争论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加工贸易的影响同样值得思考。劳动合同法在短期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尤其是那些长期采用血汗工资制的加工企业,这给了部分企业倒闭、迁移的最后一掌。比如,按劳动合同法,鞋厂用工成本将增20%,这对依靠廉价劳动力生存、利润仅在5%8%之间的鞋业来说根本无法承受。但是,人们可能会误读新法实施的经济后果,过分夸大其负面影响。事实上,倒闭的加工企业大都是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种情况是长期“内伤”所致,并非新法使然。因此,随着新法实施的规范化,劳动力价格合理回归,这将推动加工贸易摆脱低成本竞争发展模式,走向产业升级。综合上述分析,我国加工贸易依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增值贫乏,产业的技术水平短期内提升程度有限,区域发展不平衡,其“安生立命之本”一一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已呈日趋衰弱之势。因此,加工贸易发展前景不乐观,这将极大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然而,新形势下,激烈的竞争使得资源进一步向更具实力的企业聚集,占据产业链高端的重要性已经彰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步伐。三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我国加工贸易的新机遇(1)国际分工新格局的形成给我国加工贸易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垂直分工继续发展,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之间的水平分工进一步深化;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水平型”的国际分工格局。同时国际分工形式开始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转化。由于通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用全球资源的成本降低和远距离多时空经营的便捷可行,以及由投资政策自由化所引致的要素流动,使得价值链上的各项功能性活动得以在国际间实现更加专业化的细分,国际分工越来越表现为相同产业不同产品之间和相同产品内不同工序、不同增值环节之间的多层次分工。这种分工是价值链上具有劳动要素密集、资本要素密集、技术要素密集和其他要素密集性质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新格局的形成使产生的国际迂回程度不断加深,带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分布,同时也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动力。(2)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进入给我国加工贸易带来新的优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跨国公司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变革。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一些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布局日益细化,把一种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按照成本最低原则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同时,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的专注于技术开发、品牌经营和营销网络的建设,将制造活动尽可能的一OEM的方式外包给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加工贸易的持续扩大,已逐渐显示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的前景。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加工贸易的作用将会使我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工厂二这正为我国原先的竞争优势融入全球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创造了更好的就地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机会,带来更多的就业、税收和发展资本等利益,也为企业带来更多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契机。跨国公司也逐渐开始将我国作为重要的采购基地。为了降低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组装配送环节转移到我国。这种产业的转移,如果是以内销为目的,产业链必然会逐步向下游延伸和扩展,形成在国内的销售网络;而且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领域,跨国公司也将会把区域研发中心和运营管理总部转移到我国,这些做法均有利于提高我国加工贸易的国内价值链。如果是以外销为主,随着我国加工制造能力的不断增强,加工制造的技术和质量在升级,当我国低生产成本优势与跨国公司综合物流运作能力相结合,就可形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网络提供采购、加工制造、仓储运输一直到分销和售后服务的合作,这样也有利于进一步利用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网络,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更快发展。因此,从发展前景看,全球化不仅带来把我国加工制造能力转化为国竞争优势的机遇,而且也创造了把加工贸易升级为综合优势的契机,使加工贸易开始新的机遇。(二)我国加工贸易的新挑战(1)现行加工贸易监管面临挑战随着我国加工贸易的新发展、新变化,一些新问题的出现对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与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有关部门也对我国加工贸易的政策与管理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了调整。由于没有将相关政策与监管制度进行通盘考虑,使得加工贸易与监管体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表现在:一是加工贸易监管政策存在不足,加工贸易的监管政策滞后于业务的发展;缺乏健全、有效的产业政策导向和税收保障机制;相关政策不协调;在贸易政策和税收等政策方面,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之间存在较大政策落差。二是不法企业利用加工贸易进行走私现象十分突出,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加工贸易的管理模式与监管手段仍有实际影响,使加工贸易成为不法分子走私的渠道之一,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营秩序。(2)加工贸易工业功能发挥的不好,对我国的产业提升造成脱节加工贸易应当发挥两种功能,即贸易功能和工业功能。贸易功能是促进贸易的发展,工业功能是促进工业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较好的发挥了贸易功能,促进和带动了贸易的高增长,充分发挥鼓励了出口的功能。但是在促进我国工业发展的方面无法充分体现出来。由于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最突出的表现是“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的规定。“两头在外”即原材料在外和销售在外,意味着加工贸易同我国工业之间的联系是被切断的。切断这种联系就使加工贸易带动国内工业发展的功能无法发挥,并且会给国内相关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冲击。而在“大进大出”模式中,由于外商控制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国只参与简单的加工环节,从而造成我国加工贸易的真正经营主体是外商企业而非我国国有企业的局面,因而使我国原有的产业基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延缓了加工贸易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四我国未来加工贸易转型的方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改变外贸依存度过高的现状,优化产业结构,需要对加工贸易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且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外部条件;我国在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中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也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内部条件。政府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探索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一)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级目前加工贸易仍然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增值率和产品的附加值低。由数量扩张带来的大量虚肿的顺差还造成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加之全球通货膨胀,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标准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绿色环保壁垒以及劳工标准壁垒等新型贸易保护措施被滥用的现象增多,出口型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难。加工企业通过引入高级技术、提升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重组生产系统、优化产品结构,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生产出优质产品。或者是增加产品的高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使之转向更高端生产线实现产品升级。(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实现链升级1990年,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提出核心竞争力模型。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的综合优势,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保证。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弱,主要的症结就在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和国际营销渠道。如图4.2左图所示,按箭头A、B方向将微笑曲线价值链区段延伸,即从中游生产组装环节向上游研发和下游营销、品牌环节延伸和掌控,提高附加值,延长加工链条,从而提升整条产业链,实现链升级。高附加值低上游 中游 下游品牌运作 营销 组装 零件生产 研发设计品牌运作营销组装零件生产 研发设计中西部产业的承接中游 下游图4.2: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和区域升级(1)研发升级加工贸易的研发升级是一条升级捷径,能否真正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关键就在于自主研发,提高附加值,从而实现价值链的整体提升。韩国三星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三星给著名国际品牌代工生产的同时,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坚持自主研究,成就了微存储技术领域的霸主地位,待其控制了产业链上游之后才开始在下游和原先那些大客户竞争。(2)品牌、营销升级可口可乐总裁曾说过一句牛气冲天的话:”就算一夜之间把可口可乐的全部工厂烧毁,只要品牌还在,一样很快就可以重现辉煌!”在同质化产品年代,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跨国公司依仗品牌攫取了高利润。我国加工贸易迫切需要在国际竞争中从OEM、大规模制造转向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创新和自主品牌、国际营销渠道的建立,在全球市场的深度管理营销推进过程中驾驭品牌资产和顾客资产。(三)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实现人才升级高级技术工人和企业管理人才的缺失是加工贸易升级巨大的障碍。据统计,全国产业工人中高级技工只占3.5%,与发达国家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而技师和高级技师更少,只占1.5%。据欧洲一些国家统计,工人技术水平每提高一级,企业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10%20%,而我国许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仅及美国的1/10。我国要实现相对完整的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就必须实现劳动力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转变,在国际市场上更应该具备供给充分的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优秀人才的支持,而在核心环节中人力资本状况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故而,提高人力资本也是加工贸易升级的重中之重,培养并聚集一批高层次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占据专业化分工中的核心环节。在成功实现业务升级的格兰仕、巨大、明基等企业中,人力资本的竞争优势得到突出体现。(四)产业梯度转移,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升级加工贸易的区域升级:如图2所示,东部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中西部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形成加工贸易由西向东梯次推进的新格局,实现地区间的产业互补,改变目前区域间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状况,使我国更大范围地融入全球产业链。2007年11月,商务部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提出至2010年培育形成50个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中西部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对其基础设施及功能配套设施给予优惠利率贷款支持。(资料来源:商务部-商产发【2007】428号)但是,由于地方利益及市场力量的博弈,产业转移的政策出现倒退,而且某些“转移”变成“外移”“东资西进”变成“东污西进”。政府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统一全国大市场基本要素,使中西部地区能最大限度的优化商业环境、降低经营成本。(五)向服务环节延伸,实现发展空间升级与货物贸易顺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服务贸易处于绝对的逆差地位,服务业是我国的“软肋”。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一般在70%以上,而我国服务业仅占40%,可见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巨大。(六)促进技术进步(1)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首先,我们应对吸引外资的策略进行适当调整。我国有些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加工贸易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对这些地区,我们应当适当调整引进外资的政策,由从前重点弥补自己缺口转向重点吸引外资企业研发机构,并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跨国企业研发机构进驻。其次,我们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于加工贸易企业而言,能否拥有并保持先进的技术是企业竞争与发展的关键,因此,东道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就成为跨国企业是否输入新技术、设立研发机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吸引跨国企业研发机构进驻,引进先进技术,还有利于提高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保护我国的专有技术不被别国侵犯。第三,我们可以采取出让部分国内市场的方法,吸引跨国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一份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主要动机的调查表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动机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开拓中国市场。可见中国广阔市场对跨国公司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市场优势,我们可以采取出让部分国内市场的方法,换取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或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进驻。这有助于我国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形成技术引进的良性循环。(2)发展核心技术,培育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吸收国外先进成熟的科学技术是一条缩短研究开发周期、追踪国外高技术产品开发和更新动向的捷径。但是,单纯依靠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很快会在产业的国际竞争中缩小直至丧失已形成的竞争优势。因为,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是以母公司的全球战略为依据的,同时,这种技术转移的速度和水平还取决于当地配套产业的技术状况,如果没有相应地培育起自主的和充分的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保持当地配套产业的技术进步与母公司同步,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步伐就会放慢甚至停滞。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产业链条中,技术转移的放慢和停滞会削弱东道国的竞争能力,延缓其产业的升级换代步伐。跨国公司在全球部署生产经营体系,为的是取得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向相关产业链条转移技术,目的是在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延长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获得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以技术垄断为前提,跨国公司进行的技术转移都是成熟性技术,因此,不论处在全球化生产链条的哪个环节,东道国企业都不可能获得最先进技术的转移,依靠技术转移也就不可能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越近,通过外部化购买就越困难,即使实施内部化转移,与核心技术依然保持差距。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我国自身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技术进步,借鉴东亚其它经济体外向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I,我们需要切实避免跨国引进中的技术依赖。为此,我国产业的科技发展应从长计议。首先,我们要尽快改革各级科研体制,鼓励科研体制创新,加强产学研的互助合作,促进科研机构的企业化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其次,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设立具有标志性的国家级研究开发中心,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缺乏的核心技术,如在芯片的研究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领域进行集中攻关。第三,加大对高科技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发展我国自己的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建立起一支高科技人才队伍是十分重要的。要保持并稳步提高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高等教育力量,加强人力资源培育和储备,在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使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不仅成为国内人才,而且成为国外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七)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1)根据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出口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外经贸增长点,建立以水力、矿产等资源开发为核心的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能源加工,发展旅游业和边境贸易。要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增强对资源性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能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的优势。进一步办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加工区。(2)培植中西部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因此培植西部特色产业集群是提升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培育西部特色产业群的关键是要对产业进行专业化整合,核心是要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乃至所有制界限,冲破自成体系、门类齐全的地方经济格局,筛选出能够影响经济大局的支柱产业和当家产品,实行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式发展,在短期内迅速形成气候,打造区域性特色品牌。(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交通运输建设,以增强整体运输能力为目标,大力开发以公路、航运为重点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建成四通八达的路网框架,同时加强邮电、通讯、信息、网络、水利枢纽、电网、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西部与国内外的联系和资源共享,为国内外人才、技术、资金等经济要素的流入创造良好的环境。(八)加强政府部门协调和监管各政府部门如海关、银行、加工区管委会等应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改善加工贸易投资、生产环境。同时.,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走私,及时解决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首先,变“漫山放羊式”为“圈养式”,实行出口加工区模式管理。出口加工区是部分地区集中管理模式的外在表现,其运行的总原则为“限制增量、优化存量、规范经营、提高水平”,这一监管模式的选择可以方便政府对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其次,我国还应不断出台和完善法律监管体系,尽快制定加工贸易准入规则,并改变各监管机构各自为政的现状,加强海关、外贸、税务等部门对加工贸易的联合监管,以增强监管的有效性。五结论20多年来,加工贸易作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长卷上描绘了绚丽多彩的篇章。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其它贸易方式不可替代的。同时,我国加工贸易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需要清醒的认识。事物在运动中前进,矛盾在解决过程中化为动力,认清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步伐才能使之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加工贸易不断向服务环节延伸、转型,是延长加工贸易在国内业务链条的重要方向。我们可以借鉴韩国、日本等国的经验,为本土企业融入国际营销渠道搭建平台,提高其直接从事加工贸易的能力,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和供应链服务等服务业,建立国际采购中心、配送中心,打造一批跨国公司的一级供应商和服务商,培育“全球采购、全球销售”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参考文献1.l李思淼.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及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09,(Sl).2潘尧.我国加工贸易效应分析一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的视角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06)3王风云,景永平.加工贸易及转型升级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J.时代经贸,2008,(Zl)4隆国强.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2006,(9):48.5于倩.全球价值链治理与

    注意事项

    本文(【《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14000字】.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