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存卷本《琴操》伪书考.docx
今修本琴操伪书考今存琴操之书归结起来有两种:清王谟汉魏遗书钞辑本(以下简称“王谟本”)和卷本。前者不分卷,后者分卷上、卷下和补。卷本卷上列二十七题,有具体条目文字二十六题(其中两题示有缺文),有目无录一题;卷下列条目二十四题,有具体条目文字二十二题(其中一题示有缺文),有目无录两题;补,因版本不同,或有五题,或有九题。相较王谟本只有一个版本,卷本有九个本子,分校本和未校本两个系统。其中校本六种,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以下简称“孙校本”)、严可均蔡中郎集本(同孙校本)、黄爽汉学堂丛书本(孙校本增校本)、杨宗稷琴学丛书本(孙校本删校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同孙校本)和吉联抗琴操两种本(同孙校本);未校本三种,顾修读画斋丛书本(以下简称“顾刊本”)、阮元宛委别藏本和徐干邵武徐氏丛书初刻本(顾刊本附四库未收书提要)。卷本版本归结起来实际是三种:孙校本、顾刊本和宛委别藏本。经学者比勘考证,对卷本性质提出如下看法。其一,认为卷本是琴操传本(以下简称“传本说”)。此观点由清马瑞辰琴操校本序明确提出,其曰:“唐志载琴操一卷,视隋己亡二卷。中兴书目言琴调周诗五篇、古操引共五十篇,视崇文总目总五十九章,又亡其四。若宋艺文志载孔衍琴操引三卷,盖仅据隋志存其目,非真有全书也。陈氏书录所载周诗五篇、操引二十一篇,与今本合,是今本所传即直斋所见之本。”(清)孙星衍琴操校本(平津馆丛书本),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09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其二,推测卷本为王谟本的整理本(以下简称“整理本说”)o此观点见于吉联抗琴操考异,其曰:“所谓琴操,原来是一八。年以前王谟汉魏遗书钞里的一种辑佚本,在以后三五年间,有人在此基础上加工润色,改头换面,到一八。五年以前作为读画斋丛书中的一种时,就换成另一种面貌了。一八。五年收入平津馆丛书时,孙星衍又做了些校勘,加上些校注,便俨然成为一种原本古籍。”吉联抗琴操考异,音乐研究1982年第2期,第62页。其三,认为卷本是琴操的后世辑本(以下简称“辑本说”)。此观点见于马萌琴操版本考辨马萌琴操版本考辨,许昌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王小盾、余作胜从琴操版本论音乐古籍辑佚学王小盾、余作胜从琴操版本论音乐古籍辑佚学,音乐研究2011年第3期。,邓安生琴操的版本与作者邓安生琴操的版本与作者,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5期。其中,王小盾、余作胜之文论述比较详细,该文在驳斥了“传本说”和“整理本说”后,提出“读画斋本既然不是原本,又不是遗书钞本的整理本,那么,它的性质其实就明朗了,它只是一种辑本。”笔者以为,此书是琴操亡佚后于清初出现的,并非原书(故谈不上残书),而是后人辑合之书,但也不是琴操的辑佚本,因为其内容来源远不止琴操佚文。因此,卷本琴操整体上来说是伪书,详考如下。来源也未交代。该本比孙校本刊刻早七年,与孙氏底本比较,除个别字用法不同,没有任何区别。可见,孙氏底本同于顾刊本,甚至就是顾刊本,马瑞辰琴操校本序曰“今读画斋丛书所传本”同注。似乎就是这个意思。宛委别藏本,阮元所献,是阮元任浙江学政、巡抚期间所获。其卷数、文字与顾刊本、孙氏底本比较,除个别字用法不同,还有一个重大区别,即表示夷、狄、匈奴之类的文字,宛委别藏本一概作空字或者用它字代替。计有:顾刊本卷上岐山操“狄”“狄”“狄戎”三处琴操(读画斋丛书本),载清华大学图书馆藏读画斋丛书己集,第7页。,卷本空字琴操(宛委别藏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3页。;又有“不能化夷狄”同注。之“夷狄”,卷本作“边裔”同注,第12页一顾刊本卷下河间杂歌怨旷思惟歌“匈奴”“胡”“西羌”“胡“胡”“胡”六处同注,第15页。,卷本空字同注,第5051页。顾刊本卷下河间杂歌霍将军歌“匈奴同注,第13页。,卷本空字同注,第48页。一、卷本琴操是清康熙、雍正年间才出现的卷本琴操最常见的是孙校本。孙星衍作(琴操校本,于嘉庆十一年付梓,收入平津馆丛书,题作“嘉庆丙寅春二月平津馆刊藏”。此校本在刊印时未交代底本来源。剔除校语,就是底本。该底本暂称为“孙氏底本工据所附马瑞辰序,此底本不晚于嘉庆十年。顾刊本,刊于嘉庆四年,无序无跋,顾刊本卷下河间杂歌周太伯“夷狄”“戎狄”同注,第11一12页。二处,卷本作“边裔”同注,第28页。与顾刊本、孙氏底本未交代来源不同,阮元在四库未收书提要琴操二卷提要交代该本是他“从征士惠栋手钞本过录”(清)阮元擎经室外集(阮氏选楼刻本),载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7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版,第816页。惠栋生年为康熙三十六年至乾隆二十三年,惠栋手钞本也应出现在这一时期。这是可信的,因为上述空字和易字情况,是清初文人间流传的避讳现象,到雍正后期才被禁止。陈垣史讳举例曰:“清初书籍避胡”虏”夷“狄"引雍正十一年皇帝谕内阁日:“朕览本朝人刊写书籍,凡遇胡”虏”夷"狄'等字,每作空白,又或改易形声揣其意盖为本朝忌讳,避之以明其敬慎,不知此固背理犯义不敬之甚者也。嗣后临文作字及刊刻书籍,如仍蹈前辙,将此等字样空白及更换者,照大不敬律罪。其从前书籍,若一概责令填补更换,恐卷帙繁多,或有遗漏,着一并晓谕,有情愿填补更换者,听其自为之。仅引乾隆四十二年皇帝谕,针对康熙年刊刻之书,敕与雍正帝同。陈垣史讳举例,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8页。阮元生于乾隆朝,阮元录本不可能是自造的,因为雍正、乾隆已明谕禁止这种避讳现象。因此,从今天所见文本的避讳现象来看,卷本琴操最早出现的时间应是清初。至于阮元录本空字和易字,并非阮元敢违背禁令。此本是惠栋手钞本之替录本,不属于雍正所说的“临文作字”,也不是“刊刻书籍”,陈垣史讳举例引乾隆四十二年修四库全书谕曰:“在誉录等草野无知,照本抄誉,不足深责。”同注,第29页。因此,此本保持惠栋手钞本原貌,“不足深责”。而顾刊本和孙校本是以刊刻面目出现,按圣谕,若不将避讳字自行填补或更换,会照大不敬律罪论。因此,今见顾刊本和孙校本无论如何得来,都已失去康熙、雍正时的原貌。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三种本子只有阮元录本才最接近原本。实际上,阮元于乾隆六十年任浙江学政,嘉庆十年去浙江巡抚职。期间正与孙星衍、鲍廷博等人交游。参见(清)阮亨瀛舟笔谈卷10(嘉庆十六年刊本);(清)张鉴雷塘庵主弟子记卷2,载阮元年谱,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1页。而顾修与鲍廷博交往甚多,读画斋丛书正是选编自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未收书。参见(清)孙志祖读画斋丛书序,载清华大学图书馆臧读画斋丛书甲集(嘉庆四年刻本)。(明)冯班钝吟杂录,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56页。(清)马骊绎史,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65册),第3页。顾刊本和孙氏底本,或者源自阮元录本,或者源自惠栋手钞本。二、卷本琴操与文献所记录琴操不合明末清初,琴操已佚。出现于清康、雍年间的卷本琴操与文献所记录琴操不合。1 .明、清人文献直接指出琴操已亡佚。明末清初冯班钝吟杂录卷五严氏纠谬曰:“琴操今此书虽亡,然乐府诗集所载可见。”参见(清)孙志祖读画斋丛书序,载清华大学图书馆藏读画斋丛书甲集(嘉庆四年刻本)。(明)冯班钝吟杂录,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56页。(清)马骊绎史,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65册),第3页。又清初马骊绎史征言“若乃全书阙轶其名仅见”参见(清)孙志祖读画斋丛书序,载清华大学图书馆藏读画斋丛书甲集(嘉庆四年刻本)。(明)冯班钝吟杂录,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56页。(清)马骅绎史,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65册),第3页。所列就有琴操。乾隆年编四库全书亦认为琴操已佚,乾隆再题乐律全书日:“古琴操乃晋孔衍所编,其书今亡,唯见于诸家类书所引。”(明)朱载靖乐律全书,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3册),第6页。(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第764页。(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86页。同注,第3页。逮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7页。(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42页。®同注。(宋)李昉太平御览,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8册),第370页。同注,第18页。做(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帖,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2册),第51页。王谟于乾隆时辑琴操,也是认为琴操已佚。2 .卷本卷数、篇目数、解题文字与南宋时琴操残卷的情况不合。南宋宜斋书录解题卷一四音乐类日:“琴操一卷。不著名氏。中兴书目云:晋广陵守孔衍,以琴调周诗五篇、古操、引共五十篇。述所以命题之意。今周诗篇同而操引财二十一篇,似非全书也。”(明)朱载增乐律全书,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3册),第6页。(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第764页。(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86页。同注,第3页。建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7页。(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42页。同注。(宋)李昉太平御览,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8册),第370页。同注,第18页。卷)(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帖,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2册),第51页。卷本卷上就是歌诗五曲、十二操、九引解题,似乎符合中兴书目和直斋书录解题。但是,南宋后期琴操只剩一卷,卷本却有两卷(补卷是在两卷之外另辑的),而且卷本卷下还有二十四个篇目及二十二篇解题,远远超出南宋残书范围。3 .卷本关于河间杂歌内容与古文献载记情况几乎完全不合。关于河间杂歌曲目数,初学记卷一六乐部琴序事引琴操日:“古琴曲又有河间杂歌二十一章。”(明)朱载墙乐律全书,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3册),第6页。(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第764页。(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86页。同注,第3页。遢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7页。(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42页。©同注。(宋)李昉太平御览,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8册),第370页。(g)同注,第18页。(3)(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帖,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2册),第51页。卷本卷上序首亦曰:“又有河间杂歌二十一章。”(明)朱载墙乐律全书,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3册),第6页。(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第764页。(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86页。同注,第3页。逢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7页。(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42页。同注。(宋)李昉太平御览,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8册),第370页。同注,第18页。(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帖,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2册),第51页。但卷本卷下河间杂歌实录曲目不止二十一章,建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十一琴曲歌辞亦曰:“河间杂歌二十一章,今本(案:指卷本)所载实为二十四则,合补遗计之且已三十。越出二十一章之数矣。”(明)朱载靖乐律全书,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3册),第6页。(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第764页。(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86页。同注,第3页。建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7页。(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42页。同注。(宋)李昉太平御览,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8册),第370页。©同注,第18页。(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帖,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2册),第51页。关于河间杂歌具体曲目,只见载于乐府诗集卷五八琴曲歌辞双燕离:“琴集曰:独处吟流撕咽双燕离处女吟四曲,其词俱亡。琴历曰河间新歌二十一章,此其四曲也。"'(明)朱载埴乐律全书,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3册),第6页。(宋)陈振孙宜斋书录解题,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第764页。(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86页。同注,第3页。建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7页。(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42页。©同注。(宋)李昉太平御览,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8册),第370页。©同注,第18页。(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帖,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2册),第51页。也就是说,北宋所能知道的河间杂歌二十一章内容也仅是这四曲名。但是,卷本所载河间杂歌除这四曲名,还有二十个曲名,且二十四曲有二十一曲解题完整,远超过宋人所知。4 .卷本与琴操佚文有不合的情况。其一,体例不合。卷本卷上“歌诗五曲”部分的鹿鸣伐檀骆虞白驹解题均在曲名后加了“操”字,据初学记卷十六乐部琴(明)朱载埴乐律全书,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3册),第6页。(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第764页。(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86页。同注,第3页。逮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7页。(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42页。同注。(宋)李昉太平御览,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8册),第370页。(g)同注,第18页。(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帖,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2册),第51页。、太平御览卷五七八乐部琴®(明)朱载埼乐律全书,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3册),第6页。(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第764页。(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86页。同注,第3页。逮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7页。(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42页。同注。(宋)李昉太平御览,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8册),第370页。同注,第18页。(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帖,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2册),第51页。等引琴操概说类佚文,“歌诗五曲”曲名后均无“操”字,而且“歌诗五曲”与“十二操”属于不同曲体,卷本歌诗五曲”解题违反了琴操体例。其二,内容不合。如,卷本卷上伯姬引日:“伯姬引者,伯姬保母所作。”(明)朱载墙乐律全书,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3册),第6页。(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第764页。(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86页。同注,第3页。建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7页。(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42页。同注。(宋)李昉太平御览,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8册),第370页。同注,第18页。(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帖,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2册),第51页。而初学记卷一六乐部琴引琴操曰:“伯妃引(鲁伯妃所作)。”(明)朱载埴乐律全书,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3册),第6页。(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第764页。(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86页。同注,第3页。建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7页。(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42页。®同注。(宋)李昉太平御览,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8册),第370页。同注,第18页。(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帖,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2册),第51页。白孔六帖卷六。二琴白“九引",注日:“二伯飞,鲁伯飞作(明)朱载«乐律全书,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3册),第6页。(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第764页。(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86页。同注,第3页。建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7页。(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42页。同注。(宋)李昉太平御览,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8册),第370页。同注,第18页。(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帖,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2册),第51页。太平御览卷五七八乐部琴引琴操曰:“伯姬引,鲁伯姬所作。”(明)朱载靖乐律全书,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3册),第6页。(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第764页。(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86页。同注,第3页。建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7页。(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42页。同注。(宋)李昉太平御览,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8册),第370页。©同注,第18页。(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帖,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2册),第51页。玉海卷一百十古琴五曲十二操九引引琴操曰:“伯妃引(鲁伯妃)。”(宋)王应麟玉海,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5册),第869页。(三)同注,第12页。同注。©同注,第832页。©同注,第37页。妙(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古逸从书本),载续修四库全书(第885册),第3132页。玉烛宝典在国内久已失传,光绪年间才由杨守敬从日本钞回,收入古逸丛书。同注,第6页。同注。括号内为原小字注,下同。同注。©(宋)文说注、王傍补注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309册),第369页。同注,第841页。又如,卷本卷上岐山操曰:“岐山操者,周太王之所作也。"S)(宋)王应麟玉海,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5册),第869页。(三)同注,第12页。同注。同注,第832页。©同注,第37页。©(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古逸从书本),载续修四库全书(第885册),第3132页。玉烛宝典在国内久已失传,光绪年间才由杨守敬从日本钞回,收入古逸丛书。©同注,第6页。同注。括号内为原小字注,下同。同注。®(宋)文说注、王传补注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309册),第369页。同注,第841页。初学记卷十六乐部琴叙事引琴操日:“岐山操(周人为文王所作)。”颔(宋)王应麟玉海,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5册),第869页。(三)同注,第12页。同注。®同注,第832页。©同注,第37页。(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古逸从书本),载续修四库全书(第885册),第3132页。玉烛宝典在国内久已失传,光绪年间才由杨守敬从日本钞回,收入古逸丛书。同注,第6页。同注。括号内为原小字注,下同。同注。(宋)文说注、王傍补注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309册),第369页。同注,第841页。乐府诗集卷五十七琴曲歌辞岐山操载琴操日:“岐山操,周公为大王作也。”由Xs)(宋)王应麟玉海,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5册),第869页。(三)同注,第12页。同注。®同注,第832页。同注,第37页。(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古逸从书本),载续修四库全书(第885册),第3132页。玉烛宝典在国内久已失传,光绪年间才由杨守敬从日本钞回,收入古逸丛书。©同注,第6页。同注。括号内为原小字注,下同。®同注。©(宋)文说注、王偌补注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309册),第369页。同注,第841页。其三,表述不合。卷本卷下河间杂歌龙蛇歌日:龙蛇歌者,介子绥所作也。晋文公重耳与子绥俱亡,子绥割其腕股以饵(一作“啖”)重耳。重耳复国,舅犯、赵衰俱蒙厚赏,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其章日:“有龙矫矫,遭天谴怒;卷排角甲,来遁于下。志愿不与,蛇得同伍。龙蛇俱行,身辨山墅。龙得升天,安厥房户;蛇独抑摧,沈滞泥土。仰天怨望,绸缪悲苦。非乐龙伍,惨不眄顾。”文公惊悟,即遣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宋)王应麟玉海,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5册),第869页。同注,第12页。同注。同注,第832页。©同注,第37页。(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古逸从书本),载续修四库全书(第885册),第3132页。玉烛宝典在国内久已失传,光绪年间才由杨守敬从日本钞回,收入古逸丛书。©同注,第6页。同注。括号内为原小字注,下同。同注初。(宋)文说注、王偌补注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309册),第369页。同注,第841页。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二引琴操日:晋重耳与介子绥(“推”“绥”声相近也)俱遁山野,重耳大有饥色,绥割其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动之,日:“有龙矫矫,遭天谴怒,f卷逃鳞甲,来道于下。志愿不得,与蛇同伍。龙蛇俱行,周诵山野。龙遭饥饿,蛇割腓股。龙行升天,安其房户。蛇独抑摧,沉天怨望。惆怅悲苦,非乐龙位。«不眄顾。”文公惊悟,即遣追,求得于荆山之中,使者奉节还之,终不肯听。文公日:“燔左右,木热当自出。”乃燔之。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流涕交颈,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宋)王应麟玉海,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5册),第869页。©同注,第12页。领同注。同注,第832页。©同注,第37页。©)(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古逸从书本),载续修四库全书(第885册),第3132页。玉烛宝典在国内久已失传,光绪年间才由杨守敬从日本钞回,收入古逸丛书。©同注,第6页。同注。括号内为原小字注,下同。同注0(宋)文说注、王傍补注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309册),第369页。同注,第841页。两者相较,内容基本一致,文字表述却相差较远,尤其是歌辞。其四,格式不同。卷本文字格式统一,与今传佚文不类。卷本卷上琴曲解题开头行文都以“某某(曲)者,某某之所作也”为格式。实际上,琴操佚文反映的琴曲解题行文是有差别的。如卷本卷上将归操首句作:“将归操者,孔子之所作也。”(宋)王应麟玉海,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5册),第869页。同注,第12页。(三)同注。(三)同注,第832页。©同注,第37页。(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古逸从书本),载续修四库全书(第885册),第3132页。玉烛宝典在国内久已失传,光绪年间才由杨守敬从日本钞回,收入古逸丛书。©同注,第6页。同注。括号内为原小字注,下同。同注。(宋)文说注、王侍补注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309册),第369页。同注,第841页。而初学记卷一六乐部琴引琴操作:“一日将归操(孔子所作)。”领S)(宋)王应麟玉海,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5册),第869页。同注,第12页。同注。同注,第832页。同注,第37页。(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古逸从书本),载续修四库全书(第885册),第3132页。玉烛宝典在国内久已失传,光绪年间才由杨守敬从日本钞回,收入古逸丛书。©同注,第6页。同注。括号内为原小字注,下同。同注(3)。®(宋)文说注、王伟补注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309册),第369页。同注,第841页。白孔六帖卷六。二琴白注引琴操作:“一将归,孔子作。”(宋)王应麟玉海,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5册),第869页。同注,第12页。同注。同注,第832页。®同注,第37页。(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古逸从书本),载续修四库全书(第885册),第3132页。玉烛宝典在国内久已失传,光绪年间才由杨守敬从日本钞回,收入古逸丛书。©同注,第6页。同注。括号内为原小字注,下同。同注领。(宋)文说注、王传补注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309册),第369页。同注,第841页。详注昌黎先生文集卷一文说注引琴操作:“将归操者,孔子之赵,闻杀鸣牍而作也。”颔D(宋)王应麟玉海,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5册),第869页。®同注,第12页。同注。同注,第832页。©同注,第37页。(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古逸从书本),载续修四库全书(第885册),第3132页。玉烛宝典在国内久已失传,光绪年间才由杨守敬从日本钞回,收入古逸丛书。©同注,第6页。同注。括号内为原小字注,下同。同注孰(宋)文说注、王傍补注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309册),第369页。同注,第841页。乐府诗集卷五八琴曲歌辞将归操引琴操作:“将归操,孔子所作也。”(宋)王应麟玉海,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5册),第869页。®同注,第12页。同注。同注,第832页。©同注,第37页。(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古逸从书本),载续修四库全书(第885册),第3132页。玉烛宝典在国内久已失传,光绪年间才由杨守敬从日本钞回,收入古逸丛书。©同注,第6页。同注。括号内为原小字注,下同。同注®(宋)文说注、王傍补注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309册),第369页。同注,第841页。其五,用字不合。卷本关于霹雳引文字,霹雳均作“辟历”(共五处)。“辟历”二字是汉人用字,后人钞古书都将“辟历”改为“霹雳”,如,初学记卷一六乐部;.琴©(宋)王应麟玉海,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5册),第869页。©同注,第12页。同注。同注,第832页。©同注,第37页。(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古逸从书本),载续修四库全书(第885册),第3132页。玉烛宝典在国内久已失传,光绪年间才由杨守敬从日本钞回,收入古逸丛书。©同注,第6页。同注。括号内为原小字注,下同。同注®o®(宋)文说注、王傍补注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309册),第369页。同注,第841页。、白孔六帖卷六O二琴白注娜®(宋)王应麟玉海,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5册),第869页。©同注,第12页。同注。同注,第832页。©同注,第37页。(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古逸从书本),载续修四库全书(第885册),第3132页。玉烛宝典在国内久已失传,光绪年间才由杨守敬从日本钞回,收入古逸丛书。同注,第6页。同注。括号内为原小字注,下同。同注0(宋)文说注、王傅补注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载续修四库全书(第1309册),第369页。同注,第841页。、太平御览卷一三天部霹雳参见注,第893册,第273页。同注、太平御览卷五七八乐部琴)参见注,第893册,第273页。同注。、事类赋卷三天部雷51(宋)吴淑事类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2册),第830页。和玉海卷一一。古琴五曲十二操九引52同注。等引琴操佚文。卷本用“辟历”,复古字,与众书不同,似乎是有意为之。三、卷本琴操的内容来源于琴操佚文和其他书卷本琴操,是采撷不同文献编成。其来源有琴操佚文,也有琴操之外的书。笔者经过研究,现将各题的内容来源一一指出。(一)卷上序首中,关于琴的来源、制度、性质的议论是初学记卷一六乐部琴叙事和乐部琴事对“防心”自注、太平御览卷五七七乐部歌、乐府诗集卷五七琴曲歌辞等引琴操的整合。其中概述五曲、九引、十二操、河间杂歌二十一章的文字,采自太平御览卷五七八乐部琴、初学记卷一六乐部琴等引琴操,并依初学记引文格式,分开经注。鹿鸣采自太平御览卷五七八乐部,琴引大周正乐。伐檀采自太平御览卷五七八乐部琴引大周正乐。骆虞采自太平御览卷五七八乐部琴引大周正乐。白驹采自太平御览卷五七八乐部琴大周正乐。鹊巢有目无录。文献未见关于鹊巢解题的内容,故卷本只能存目。将归操解题采自太平御览卷五七八乐部,琴引大周正乐。歌辞采自乐府诗集卷五八琴曲歌辞将归操。猗兰操解题是太平御览卷九八三香部兰香引琴操、太平御览卷五七八乐部琴引大周正乐的混合,歌辞采自乐府诗集卷五八琴曲歌辞猗兰操。龟山操解题采自太平御览卷五七八乐部琴引大周正乐。歌辞采自韩愈龟山操韩醇注弓1“古琴操”53此注见于朱文公校韩昌黎先生集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别本韩文考异东雅堂韩昌黎集注)等书引文。注文称歌辞来自“古琴操”(或“古操”),但并不能据此认定歌辞是琴操佚文。因为:其一,“古琴操”或“古操”有多种含义,未必是琴操。其二,除龟山操,这四种昌黎集注注韩愈琴操所引韩醇注均未见引用琴操。其三,根据搜检,与韩醇注同时或以前的文献引录琴操,均未见此龟山操歌辞。比如,北宋文说详注昌黎先生文集注韩愈琴操十首,每首都引用琴操,却未见此歌辞。,但这并非琴操佚文。越裳操解题采自太平御览卷五七八乐部琴引大周正乐:歌辞采自琴苑要录古操十二章越裳操。拘幽操是艺文类聚卷一二帝王部,周文王引琴操、文选卷十潘岳西征赋“岂三圣之敢梦”李善注引琴操、太平御览卷五七一乐部歌引古今乐录的混合。岐山操解题采自太平御览卷五七八乐部琴引大周正乐,但“夷狄”“狄”“戎”等作空字或易字处理,作者名及个别字依琴史卷一太王的说法进行了改动。歌辞采自琴史卷一太王,履霜操解题是文选卷一八马融长笛赋“彭胥伯奇'李善注引琴操、太平御览卷一四天部霜引琴操的整合。歌辞采自乐府诗集卷五七琴曲歌辞履霜操。雉朝飞操解题采自太平御览卷九一七羽族部雉引琴操,并从乐府诗集卷五七琴曲歌辞雉朝飞操引古今注补四字。歌辞采自乐府诗集卷五七琴曲歌辞雉朝飞操。残形操是初学记卷一六乐部琴、太平御览卷九一二兽部狸等引琴操的整合。注所示异文出自乐府诗集卷五八琴曲歌辞残形操引琴操。别鹤操正文为太平御览卷四八九人事部别离引琴操、北堂书钞(陈禹谟本)卷一。九乐部琴别鹤操补注的混合。注来自艺文类聚卷九O鸟部鹤引琴操。水仙操(示有缺文)第一句在唐、宋各书引琴操序首文字中都有,可能采自初学记卷一六乐部琴引琴操。其他文字采自文选卷一八嵇康琴赋“田连操张”李善注引琴操,此句只见李善文选注引,且不完整,故卷本示缺。坏陵操(示有缺文)第一句在唐、宋各书引琴操序首文字中都有,可能采自初学记卷一六乐部琴引琴操。第二句采自文选卷一七傅毅(舞赋“扬激徵'李善注引琴操。此句只见李善文选注引,且不完整,故卷本示缺。列女引是初学记卷一六乐部琴引琴操、琴史卷二樊姬的整合。伯姬引是太平御览卷五七八乐部,琴引琴操、琴史卷二伯姬保母的整合。贞女引解题采自初学记卷一六乐部琴、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漆室有倚楹之戚”李贤注等引琴操。歌辞采自琴史卷二鲁女。思归引解题采自乐府诗集卷五八琴曲歌辞思归引、文选卷四五石崇思归引序“有思归引”李善注等引琴操。歌辞可能钞古诗纪引风雅逸篇逸诗。注来自乐府诗集卷五八琴曲歌辞思归引,但把“离拘操”误钞作“离物操”。辟历引正文是太平御览卷一三天部霹雳引琴操、琴苑要录古操十二章霹雳引的整合。注来自蕃史卷二楚商梁。走马引是初学记卷一六乐部琴、太平御览卷四八二人部仇雕等引琴操的整合。箜篌引解题是北堂书钞(陈禹谟本)卷一一O乐部箜篌注引琴操、琴史卷二霍里子高的整合。歌辞采自陈扬乐书卷一七九所引“陈智匠(即古今乐录)MO琴引是文选卷一八马融长笛赋“故聆曲引者”李善注引蔡邕琴操、琴史卷二霍里子高所附屠门高传的整合。楚引采自文选卷二九苏武诗四首“请为游子吟”李善注引琴操,并从琴史卷二龙丘高补四字。(二)卷下琴操卷下河间杂歌箕山操,根据太平御览卷五七一乐部歌引古今乐录、太平御览卷四七八人事部赠遗、文选卷四二应臻与从弟君苗君胄书“山父不贪天地之乐”李善注、太平御览卷七六二器物部瓢等引琴操整合而成。河间杂歌周太伯采自太平御览卷五七一乐部歌引古今乐录,“夷狄”“戎狄”作易字处理。河间杂歌文王受命解题采自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