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docx
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学生:寻小枚201040820108指导教师:李杨国外研究现状一、农业全要素定义的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QT.Baonon>M.R.Cooper和A.R.BrodeII等人提出,它是一个综合测算农业经济效率的理论和统计指标。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乔治施蒂格勒才对全要素生产率进展明确定义。琼肯德里克指出之所有要衡量全部投入量的使用效率或衡量生产率的变化是因为投入要素构造的变化也会对生产率的变化有所影响,而产量和某一特定投入劳动量或资本之比只能叫做局部生产率,并不能完全表达生产率的变化。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研究TimJ.COelIi和D.S.PrasadaRao(2005)采用数据包络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占世界人口和农业产量的主要局部的93个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的农业产出和生产率水平。发现在全球性的框架内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收敛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发散。文章还考虑到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的影子价格和价格股,检查了他们的开展趋势和存在的合理性。TimCoelliSanzidurRahman和ColinThirtle(2003)用随机生产边界模型来分析孟加拉国从I960-1991年16个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革。研究说明,技术遵循U型变化,技术效率下降和技术进步缓慢的综合效应就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每年0.23%的速度下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依赖于绿色技术革命和农业科研投入。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应用的研究随后Grilliches和Alston将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广泛应用到农业领域,1992年JOrgenSon和GonoP对美国私人非农经济部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业的生产率进展了比较,分析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奉献到达82%AntonioFlavioDiasAvila和RobertE.EVenSOn(2010)通过计算出来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资金指标进展比照发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资本联系严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需要技术资本的支持,而技术资本需要长达20-4-年的投资"。StephenM.Miller和MuktiP.UPadhyay(2000)以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为样本,研究了开放、贸易导向、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说明一个国家的开放性越高更有利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人力资本和资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做出了积极地奉献。国内研究现状1、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研究在国内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展最早研究的是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1992),他认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初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出的迅速增长,注意到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农业产出的重大作用。随着经济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场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展深入研究。而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因为相对于单要素生产率来说,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够全部总和各投入要素的效率,反映农业生产中除投入以外的其他技术因素以及制度因素对于农业产出的影响。石慧、孟令杰(2007)第二种认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总产量和全部要素投入量的比率。应瑞瑶、潘丹(2012)是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单位总投入(加权后)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分母一般用各要素投入的加权平均表示。范丽霞、李谷成(2012)第三种不同的观点认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就是农业科技进步率。农业科技进步就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断地应用新技术,使生产要素重新组合,是农业体系的效能到达最优、生产效率最高、生产费用最低uolO谢晓霞(2012).还有第四种学者认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与其他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就是指剔除了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投入外所有要素所带来的农业产出的增长率。2、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方法研究曾先峰等(2008)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法,选取农林副渔劳动力等四个投入指标,测算1980-2005年间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得出:1980-1985、1986-1989、1990-1995和1996-2005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王奇(2012)等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方法将中国农业19922010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与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展了比较分析。结果说明,纳入环境要素后技术效率的下降趋势和技术进步的增长趋势都有所放缓I。全炯振(2009)运用非参数ma1mquist生产指数模型和参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结合起来的SF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发现: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技术诱导性的增长模式、呈现明显的波动性阶段性)、地区之间增长的不平衡同。金怀玉、菅利荣(2013)那么全部以实物量指标作为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并采用非参数的DEAmaI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展了测算和分析,得出近年来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普遍下降是由于受自然灾害影响皿】。王兵(2011)等那么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发现:东部地区的农业无效率水平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产出无效率、役畜投入无效率和播种面积无效率是中国农业无效率的主要来源。石慧、吴方卫(2011)使用非参数的双边相对MaImqUtiSt生产率指数(BilateralRelativeMalniquistProductivityIndex-BRMPI)的方法发现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能够显著促进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不同的样本时期有差异,这可能与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有关(闻。郭萍,余康,黄玉(2013)利用中国省级地区面板数据,采用FWre-Primont生产率指数测度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而采用夏普理值不平等分解法对中国农业TFP地区差异进展了测度与分解。结果说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异的57%来自农业剩余混合效率地区差异的奉献赵文、程杰(2011)从农业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出发,使用索罗余值法和TornqViSLTheil指数法,在修正投入和产出数据的根基上,重新考察了19522009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说明,总体来看,中国农业增长主要是由投入驱动的,技术进步的奉献较小囱。3、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范围的研究孙骏,蔡贤恩(2010)利用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动态模拟福建省对外开放度对福建省农业技术进步变化率、技术效率变化率的影响,以及对外开放和两者的协整关系,进而说明对外开放对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作用李尽法,吴育华(2008)通过分析河南农业全要素增长的内在动力说明其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共同作用使河南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作用不明显固。这与刘战伟(2011)的结论是一致的,都认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是促进河南农业协调快速开展的关键。李立清,周贤君(2010)认为湖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段性周期变化,其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的技术进步,但是技术效率不高,技术创新的配套体系建设的不够完善。杨易,吴秀敏,赵智晶(2011)考察了四川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发现四川省农业区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平稳增长的特征,其增长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下降阻碍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夏岩磊(2011)评析了改革开放初期、软着陆时期以及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等各个时期以及各因素对安徽省农业全要素增长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安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其农业开展有重要作用。王英平(2013)利用索罗参差法计算分析了新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特点,得出新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结论,而这些变化主要源于农业内部生产制度改革,经济构造调整以及国家和自治区对农业投入的增加阎。辛翔飞(2008)那么是对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省际间差距进展分解,结果说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造成地区差距的重要原因,且对拉大地区差异起到了加速作用囱。4、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李谷成(2009)认为是否考虑人力资本要素对农业增长的作用,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产生较大影响。文章认为应通过制度创新来消除农业技术扩散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实现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增加共同推动农业全要素增长。李江(2009)认为在促进农业增长的各种要素中,科研投入是最主要的因素,土地制度是前期的一个重要因素,化肥投入是一个显著的影响因素囤。时悦、赵铁丰(2009)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说明,全要素生产率的财政支农弹性及出口弹性均为正值,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但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城镇化的作用方向与预期的相反,主要因农村较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及对剩余务农人员培训相对滞后所致阂。陈圣飞(2001)认为非常规因素一一科技生产率方面的差异是地区差异急剧扩大的主导因素,而常规因素一一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方面的差异也是一个不可无视的重要因素刖。金怀玉、菅利荣(2013)认为造成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所造成的自然灾害频发。王兵、杨华、朱宁(2011)研究发现:1995-2008年中国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主要表达于技术进步和技术规模变化,农业从业人员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机械化的普及有利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L石慧、吴方卫(2011)认为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能够显著促进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不同的样本期间有差异。而白林、万忠、罗其友、林韦君、方伟认为农业技术效率是造成中国农业全要素增长率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方福前、张艳丽(2010)认为乡村从业人员对农业生产率值得影响较为明显,技术进步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区域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较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和农业在整体经济中的地位会显著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阿。李谷成、陈宁陆、闵锐(2011)认为环境规制条件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取得了一定增长,主要由前沿技术进步奉献;是否考虑环境污染成本对农业生产率核算会产生较大影响,并可能导致政策偏误。韩海彬、赵丽芬(2013)在前者的根基上利用单元调查评估方法对农业面源污染进展核算,并将其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坏产出指标纳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模型。研究说明:环境约束下农业技术进步推动中国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各地区的农业技术效率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阎。评述总体来看,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很是丰富。对农业全要素的定义日益完善,生产函数、增长核算指数、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和随机前言分析等方法被广泛的应用到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演变特征。通过不同的研究得出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各有不同。农业制度变迁、农业投入、农业科研投入、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水平、技术效率和自然禀赋等等各种因素都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对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也有了初步的研究,综合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它是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土地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的特质性。但是我们经常在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候,通常会忽略掉这种特质性。比方:我们通常会忽略水资源这一自然条件的影响,或者假设水资源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很小。随着气候的变化,每年我国降水量呈现不同的变化,从而也会导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发生变动。所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前人的研究根基上,充分考虑到了农业经济的特质性一一受水资源的约束。将水资源列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之中。第二:利用曼奎斯特指数方法测算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指数。第三:分析水资源约束条件下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利用2010年至2013年我国降水量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数据,分析两者的相关程度。第四:对水资源约束条件下若何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出相关建议。参考文献lTimJ.CoelliandD.S.PrasadaRao.Totalfactorproductivitygrowthinagriculture:aMalmquistindexanalysisof93countries,1980-2000.AgriculturalEconomicsJ,2005(1):115-1342TimCoel1i>SanzidurRahmanandColinThirtle.AstochasticfrontierapproachtototalfactorproductivitymeasurementinBangladeshcropagriculture,1961-92.JournalofInternationalDevelopmentJ,2003(3):321-3333JorgensonD.W.andGollopF.M.ProductivitygrowthinU.S.agriculture:apostwarper-spective.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J,1992(3):745-750.4AntonioFlavioDiasAvilaandRobertE.EvensonTotalFactorProductivityGrowthinAgriculture:TheRoleofTechnologicalCapital.HandbookofAgriculturalEconomicsJ,2010(4):3769-38225StephenM.MillerandMuktiP.Upadhyay.Theeffectsofopenness,tradeorientation,andhumancapitalontotalfactorproductivity.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J,2000(2):399-4236林毅夫.关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选择.科学研究J,1992(3)7石慧,孟令杰.中国省际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影响因素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7(2)8应瑞瑶,潘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的差异性研究基于Meta回归分析方法.农业技术经济J,2012(3):47-549范丽霞,李谷成.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在农业领域的研究进展A.当代经济科学J,2012(1):109-12810谢晓霞.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11曾先锋,李国平.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率与收敛:1980-2005.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JL2008(5).12王奇,王会,陈海丹.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研究:1992-2010年.经济评½J,2012(5):24-3313全炯振.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1978-2997年一一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中国农村经济J,2009(9):36-4714金怀玉,菅利荣.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3(2)15王兵,杨华,朱宁.中国各省份农业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实证分析.南方经济J,2011(10):12-2516石慧,吴方卫.中国农业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一基于空间计量的分析.世界经济之源(J),2011(3):59-7317郭萍,余康,黄玉.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变动与分解一一基于Fare-Primont生产率指数的研究.经济地理A,2013(2):141-14518赵文,程杰.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新考察对根基数据的修正和两种方法的比较.中国农村经济J,2011(10):4-1519孙验,蔡贤恩.对外开放对福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一一基于DEA与VAR的实证分析.技术经济J,2010(10):57-6320李尽法,吴育华.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实证分析一一基于MalnIqUiSt指数方法.农业技术经济J,2008(2):96-10221刘战伟.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实证分析:基于DEA模型的MaImqUiSt指数方法.贵州农业科学J,2011:210-21322李立清,周贤君.湖南各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实证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6):22-2723杨易,吴秀敏,赵智晶.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四川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河北农业科学J,2011(6):1283-128724夏岩磊.全要素生产率对安徽农业产出的奉献分析.安徽农业科学J,2011(26):16256-1625925王英平.新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中国经贸导刊农村经济J,2013(2),15T726辛翔飞.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省际间差异实证分析.世界经济文汇J,2008(2):40-5027李谷成.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一一基于DEA视角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J,2009(9):115-12828李江.农地制度、土地规模与农业生产绩效.西安财经学院学报J,2009(5):79-8429时悦,赵铁丰.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2):13-1630陈圣飞.地区间农业生产率的差异即其成因分析A.经济问题,2001年第3期:37-3931王兵,杨华,朱宁.中国各省农业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一一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实证分析.南方经济析,2011(10):12-2532白林,万忠,罗其友,林韦君,方伟.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构成及区域趋同性分析一一基于1996-2010年Malmquist指数法.农业现代化研究J,2012(5):552-55533方福前,张艳丽.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一基于1991-2008年Malmquist指数方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J,2010(9):5-1234李谷成,陈宁陆,闵锐.环境规制条件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分解.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Ul2011(11):153-16035韩海彬,赵丽芬.环境约束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3):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