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3课《利用函数计算》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docx
-
资源ID:1155661
资源大小:20.46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一单元第3课《利用函数计算》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docx
利用函数计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中山版信息技术九年级第一单元第3课。我对本单元WPS表格采用项目式教学,将当下国内外新冠疫情数据作为素材。本节内容是在疫情数据已进行编辑、管理的基础上,运用函数来计算分析。二、学情分析认知方面:初三学生的认知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正在大跨步发展;初中生的注意稳定性有提高,但分配能力不够成熟;知识迁移:小学学过“公式”菜单一插入函数,以及上节自编公式对本节有正迁移作用;心理方面:初中学生理智、情感、道德不成熟,需要引导;初中生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三、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SUm、average基本函数进行计算,及这一类函数的使用方法;2 .熟练掌握自动填充柄的使用;3 .了解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区别,并能正确使用;4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5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国内外疫情数据的分析处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并注重疫情防控。四、重难点重点:了解函数的语法;SUm、average函数的使用及这一类单参数且参数表区间的函数的使用方法。难点:理解并正确使用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函数、公式的综合应用。五、教学策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式教学。主要围绕“函数使用”这条主线,开展“自主、合作”二重探究,完成“单参数函数、多参数函数、综合应用”三个任务,利用“微课、导学案、问卷”等多个资源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六、教学准备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电脑室、WPS表格软件、学生操作素材、电子奖状。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主要目的创设情境视频导入创设情境:新冠疫情下,疫情数据多(各类新闻图片),如何速览各地及全局疫情情况?视频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疫情数据变化。任务一:统计总数问:现各地每天上报新增确诊人数等,如何统计全国的现存确诊人数?1 .学生自主探究SUm求和函数的使用并上台演示;2 .利用自动填充柄快速得出其他项的总数;3 .小组内交流讨论遇到的问题。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函数的语法,及求和这一类单参数且参数表区间的函数的使用方法。5 .学生练习averagemax、min、COUnt等同类函数。目的:了解函数语法,掌握SUm函数及同类函数的使用。任务二:探究排名问:想要了解哪些地区疫情情况严重。(统计每个地区累计确诊、现存确诊等的排名)1 .(由单参数函数迁移到多参数函数)自学排序rank函数,并上台演示。2 .小组讨论Qnk函数参数的意义,思考rank函数结果的正确性;3 .引导学生总结出由于使用自动填充柄造成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的误用,导致错误结果。4 .教师播放微课,突破“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重难点。目的:掌握rank函数的使用;了解并正确使用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任务三:综合应用方式:合作探究。内容:L统计国外大量疫情数据2.通过对比国内外病死率,谈谈感受。目的:综合应用自编公式和函数;微体验:大数据的特征(大量、多样、低价值密度、高速);渗透德育教育(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爱国情怀、疫情防控)趣味运用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疫情数据趣味运用,有些难度,可借鉴教材第20页的函数。点评总结1 .点评学生练习,并根据标准颁发“星级数据分析师”奖状,鼓励学生持续学习。2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八、板书设计第3课利用函数计算=SUM(A1:A1O)=RANK(h3,h$3:h$ll,0)求Al单元格至AIO单元格数据的总和相对引用h3,h3:hll绝对引用=average(bl:blO)=max(bl:biO)=min(bl:biO)=count(b3:blO)$h$3,$h$3:$h$ll混合引用利用函数计算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新冠疫情数据为素材,层层递进设置4个任务,辅之微课、教材等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求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计数、排序等电子表格的基本公式,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单参数函数的使用方法和易错点,以及多参数函数的使用方法。最后,在对比国内外疫情数据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并注重疫情防控。我对整节课的设计是环环相扣的,但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值得提升的地方。一、单参数函数时,学生对数据区域的选择不精准。他们的操作是混乱的,在本任务学生讨论总结时,我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而没有深入,让他们实际练习体验感受其中的区别。二、自动填充柄的使用不熟念。中学没有专门讲“自动填充柄”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在第二节的拓展中“相对地址和绝对地址”有涉及,但未设置练习,造成本节课一个前置操作知识的不熟念。三、知识迁移方面。从单参数函数迁移到多参数函数时,对参数的含义解释不够,造成学生理解不透彻,使用时较死板,不知灵活变通,只是照着微课操作,不动脑思考。下次应再细化任务,每一环节都设置基本和进阶任务。四、课堂管理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微课、或教材时,以及在小组讨论时,个别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最后的总结评价,应增加小组整体评价,从组长的统筹领导和组员的参与度去考量。本节课推进得较好的地方,一是在对比国内外疫情数据时,在学生惊叹国外超高累计确认人数、死亡人数、病死率时,情感渗透引导得自然流畅适宜。二是任务设置层层递进,进行分层教学,对于操作能力较强的孩子可以挑战拓展任务,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即可,课堂上也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本节课完成了教学基本任务,虽有可继续努力的方面,也有推进得较好的地方,希望自己继续努力,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