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报告.docx
2022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CONTENTS目录执行摘要6第一章引言17第二章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212.1空气质量变化222.2不利气象条件变化282.3气候变化31第三章治理体系与实践353.1 协同治理体系建设363.2 协同治理经济政策383.3 地方实践41第四章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451.1 能源结构转型461.2 产业结构转型491.3 3新型电力系统561.4 交通结构转型581.5 5建筑能效提升与用能结构转型601.6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634. 7污染治理进程65第五章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694.1 人为源碳排放704.2 ±地利用变化与陆地碳汇725. 3污染物排放及协同减排进展745.4协同减排路径76第六章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796.1空气污染与健康影响806.2气候变化与健康影响846.3协同治理的健康收益87参考文献89执行摘要“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关键点,也正在逐步成为全社会生产生活的共识。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同根同源,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之间存在明确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都对人民健康福祉等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协同推进碳减排和空气质量改善工作,既体现在治理对象、治理措施以及相关政策行动的统筹上,也体现在工作目标、工作效果的协同上。基于这一判断,我国发布实施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这一文件作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工作重点,也专门提出到2030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以及保障该目标所需要开展的相关任务。为全面客观地跟踪评述我国协同气候变化应对与大气污染防治的进展,2021年起,在能源基金会和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支持下,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了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的编写工作。以此为平台,一批大气科学、环境工程、能源工程、公共卫生、管理科学等领域的国内一线学者进行常态化的跨学科交流,共同跟踪、梳理、总结与分析我国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进程,助力形成政策制订、评价与优化的闭环,推动协同治理政策的落地实施。本报告为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的第二期,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主题。本报告基本延续了第一期报告的主体框架,在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等五方面设计了20项指标,通过追踪各项指标的进展,分析中国在走向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之路上存在的障碍并提出解决思路。共二十项指标1 .空气质量变化2 .不利气象条件变化3 .气候变化4.协同治理体系建设5.协同治理经济政策6.地方实践18.空气污染与健康影响19.气候变化与健康影响20.协同治理的健康收益7 .能源结构转型8 .产业结构转型9 .新型电力系统10 .交通结构转型11 .建筑能效提升与用能结构转型12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13 .污染治理进程14 .人为源碳排放15 .土地利用变化与陆地碳汇16 .污染物排放及协同减排进展17 .协同减排路径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2021年,全国及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较2020年均有所下降。全国339个地级以上城市PM浓度平均为30gm相比2015年下降34.8%;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数量上升到238个,较2020年增加26个,较2015年增长131%,显示出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取得显著成绩;但仍有约100个城市PMQ年均浓度未能达标,PMi.5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大气污染问题。339个城市O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第90百分位数的均值为137gm3,比2020年下降0.7%;全国及重点区域的6浓度三年滑动平均值在2017-2019年后普遍呈现持平或小幅下降态势。2021年03浓度年评价不能达标的城市数量为50个,约为PMi5不达标城市的一半,是仅次于颗粒物,对我国空气质量影响排第二位的污染物。2021年全国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比13%,与2020年(1.2%)基本持平,较2015年(3.1%)下降58%;重污染期间PM25浓度大幅下降,显示重污染应对取得显著成绩。2021年气象条件总体利好于空气质量。PM2.5气象条件评估指数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平均PMis污染气象条件与2020年基本持平,北方总体稍有利,南方总体稍不利;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的气象条件较有利,可使PM热浓度同比下降约7.8%、1.9%、0.1%,较近五年均值下降6.8%、7.2%、7.0%。O3气象条件评估指数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5-9月全国平均O3气象条件优于近五年同期平均水平;较优的气象条件可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成渝平原2021年5-9月O3浓度同比分别下降5.9%、1.1%、1.5%、5.2%,较近5年均值分别下降5.6%、1.6%、2.7%、3.3%。2021年,全球平均大气CO2浓度为414.7ppm,较2020年上升了2.7ppm,大气CHi浓度为1896ppb,较2020上升17ppb.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1981-2010年)偏高1.0,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6.7%,北方降水量为历史第二多。1月-2月的东部极端冷暖转换、3月的近10年最强沙尘暴过程、7月的河南极端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相继发生,显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气候和灾害风险正在提升。随着未来全球持续变暖,不利气象条件也将增加中国东部未来发生霾或臭氧污染天气的概率,给我国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带来更大挑战。PM2.5O3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以上城市PMs浓度平均为30gm3,相比2015年下降34.8%;339个城市Q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第90百分位数的均值为137gm3,比2020年下降0.7%。2治理体系与实践全社会进一步就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统一了思想。在国家层面,2021年出台的“十四五”规划以及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都体现出了减污和降碳相互交融、相互协同的新要求,为如何以降碳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强化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如何以减污为重要手段促进降碳目标实现提供了方向和指引。在此基础上,生态环境部门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在环评、监测、监管、统计等领域采取行动,完善既有的管理制度,推动将碳排放管理需求融入到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中,协同治理体系逐步构建完善。在市场机制方面,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自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至12月31日第一履约周期结束,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活跃度稳步提高。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成交均价42.85元/吨,履约完成率99.5%(按履约量计),全国碳市场作为重要的碳定价机制,促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有效衔接、协同增效的重要作用初步显现。与此同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进一步推动,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成交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体系国家核证减排量(CCER)约4.4亿吨,成交额58.4亿元。上海、北京、深圳、湖北、广东等地结合地方碳市场试点积极开展碳金融产品创新探索,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结合国家目标和自身基础,以青岛、成都等为代表的城市在颁布实施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协同相关行动计划、推动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融合等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的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然而总体而言,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协同还存在很大进步空间。2015-2020年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有105个城实现了PML5年均浓度和Co2排放量协同下降,共有17个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和CO,排放量均呈现升高态势,大多数城市PM25浓度和CO2排放量未能实现协同下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亟需在城市层面进步推进。3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能源结构调整方面,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2021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8%o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的占比降至56%,同比下降0.8%。电源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全国发电装机约23.8亿千瓦,同比增长7.9%;水电装机、并网风电、并网太阳能、核电装机、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6.5%、13.8%、12.9%、2.2%和1.6%,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1.2亿千瓦,同比增长13.4%,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容量。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2020至202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由37.8%增加至39.4%、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13.1%升至15.1%;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52.5%,达到367.7万辆。工信部印发修订了钢铁、水泥和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办法,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推动重点领域落后产能退出,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部分省份结合中央精神出台了政策文件,就产业结构优化提升、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发展低碳绿色产业等提出新要求。交通结构调整方面,交通行业能效持续提升,2021年国家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9%,民航吨公里油耗较2005下降9.2%。清洁能源替代稳步推进,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新车销售市场占有率达13.4%,铁路机车和机场场内车辆电动化率、机场和水运岸电使用量持续增高。运输结构逐步优化,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水路货物运输量同比分别增长4.9%和8.2%;铁路旅客发送量同比增长18.5%,公路旅客运输量同比降低26.2%。城市绿色出行持续推进,城市轨道客运量同比增长34.9%o建筑能效提升与用能结构转型方面,建筑用能效率进一步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国城镇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过238亿平方米,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3%,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14亿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85亿平方米。建筑用能清洁化低碳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20年我国北方采暖建筑面积156亿平方米,建筑运行热力的间接碳排放为4.5仞吨COz,在北方地区集中采暖面积和采暖热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实现单位平米的供热能耗和碳排放持续下降。农村建筑用能直接排放进一步减少,截至2020年底,清洁取暖试点城市的农村地区通过实施煤改气、煤改电等“热源侧”清洁化改造,清洁取暧率由9%提高到了约28%<,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面,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电源建设持续推进,截至2021年底,风电、光伏发电容量双双突破3亿千瓦,均居世界首位。2021年新增分布式光伏2928万千瓦,历史上首次超过集中式电站;累计装机突破1亿千瓦。预计到2030年,我国风光总装机容量将突破12亿kW,装机占比突破50%,发电量占比将从2021年的9.5%增长到20%-26%o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方面,各环节技术水平进步显著,化学吸收法捕集技术、CO+制备合成气和化学品等化工利用技术、浸采采矿和强化采油等地质利用技术已完成工业示范,进入商业应用阶段,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示范项目持续推进,截至2022年3月,己投运CCUS示范项目达39个,建设中项目11个,累计注入封存CO2超过200万吨,具备捕集能力200-300万吨/年、注入能力100-200万吨/年,示范项目在整体规模、集成程度、离岸封存、工业应用等方面仍与国%8¾b3能源结构调整方面,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2021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8%o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大气污染治理持续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方面,截至2021年底,近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节能改造和灵活性改造规模分别为近9亿千瓦和超1亿千瓦;1.45亿吨钢铁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5.36亿吨产能正在进行中。固定源治理方面,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淘汰;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程超过5万项。移动源治理方面,车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实现“三油并轨”;2021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2700多万辆。面源治理方面,全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超过1.33亿公顷;秸秆露天燃烧得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88%;全国整理施工扬尘超过23万起;修复矿山土地约49.6万公顷,新增绿地超过1600万公顷。4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2021年全国工业、电力、交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分别同比增长3%、8%和12%:居民消费部门同比下降1%。第一季度全国碳排放同比出现明显反弹,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第一季度之后全国碳排放趋于平稳,第二和第三季度同比增长8%和2乐第四季度同比下降5%。20152020年间,内蒙古、河北、新疆、山西和山东五省碳排放增量贡献超过全国总增量的50%,河南、四川、重庆、北京和吉林五省碳排放呈下降态势。电力部门是2015-2020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贡献者,17个省份的工业部门碳排放下降,部分省份交通和民用部门碳排放也有所下降。不同模型分析均表明过去20年中国的陆地碳汇呈现增长的趋势,2010s的中国陆地碳汇较200OS增加10%-24%;2010s陆地碳汇约合9-10亿吨CO2o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使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自2000年来增长了4.83%,大幅增加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中国土地利用变化自本世纪初以来始终表现为碳汇效应,总体上为先增后减的趋势,2007年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形成碳汇达峰值65TgCyr.2015-2020年间,我国工业部门CO2减排与PMz5污染改善呈现正协同效应,电力供热部门造成的PM2.5浓度下降59%,但碳排放增长22%,呈显著负效应,交通、民用部门造成的PM:5浓度下降22%,但碳排放增长8%,同样呈现负效应。仅北京、重庆、河南、四川、吉林五个省(市)实现了COz减排与PM25污染改善的正协同效应;其余省份则均呈PM25污染改善、CO2排放上涨的趋势,其中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等重工业省份的负协同效应尤为显著。我国以化石燃料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决定了碳排放与大气污染具有高度同源性。通过实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有望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使全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当前水平下降三分之一以上,推动全国PM2,5年均浓度和O3浓度年评价值将分别下降至25gm3和130g左右,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提升至80%以上。到2060年全国实现碳中和时,PMU年均浓度和浓度年评价值将下降至10gr113和Igm3左右。不同的碳中和技术路径选择将显著影响空气质量改善效果,以高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碳中和路径将比以CCS为主的路径带来35%的额外空气质量改善效益。5健康影响与协同效应我国居民的PM,5.。3和NOi暴露水平持续下降,2021年全国人口加权PM25年均暴露浓度为31.2gm3,较2020年和2017年分别下降了6.8%30.3%;全国人口加权平均的PM.5浓度超标天数为23天,较2017年减少25天;因PM25长期和短期暴露相关的成人过早死亡人数分别为121万和6万,2017-2021五年间下降幅度分别为23.9%和26.2%。2021年全国人口加权的年最大6个月平均O3最大8小时浓度相比2020年下降了3.4gm3,人口加权平均的浓度超标天数为15.7天,较2017年减少1.6天,O3长期和短期暴露相关的成人过早死亡人数分别为13万和8万,在2019-2021三年间呈现下降趋势。基于不同方法得到的2021年全国人口加权NO2年均暴露浓度分别为20.6g和23.5gm较2017年下降约20%o2021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多发强发的特点,尤其极端降水事件频发,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极端降水及其引发的洪涝灾害可造成因溺水、触电、火灾和身体创伤等意外伤害导致大量人员伤亡。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事件造成总计1478.6万人受灾,398人失踪/死亡。极端降水事件会影响病原体的繁殖、传播和分布,暴雨洪涝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感、肺结核、流行性脑膜炎等11种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合肥暴雨洪涝过后缺血性脑卒中和精神分裂症住院风险分别上升4.8%和7.3%。此外,高温热浪、寒潮等其他我国高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会对受灾地区造成较大的健康威肋,。我国多中心城市研究发现,高温热浪期间死亡风险上升了15.7%,在过去四十年间,可以归因于热浪的死亡负担增加了4倍,呈现出快速增长、非线性和极端性的时间演变特征。寒潮时期人群死亡风险同样显著上升,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39%。碳中和目标将给能源结构和技术更迭带来深刻变革,进而显著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健康水平。如选择可再生能源主导路径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可避免过早死亡总人数为2900-5000万例。能源系统、生产侧和消费侧通过对低碳商品和服务的优化选择,都将显著减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极大改善人群健康。综上所述,在社会管理层面,我国已经开始主动构建减污降碳相互促进、协同增效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在技术应用层面,有利于能源、产业、交通等结构向低碳化绿色化调整的技术在加速得到应用。然而,快速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带来的能源消费增长需求在目前仍然是驱动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加的核心因素,也是我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需要应对的最大挑战。为取得更大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收获更多的健康效益,我国必须选择以高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碳中和路径,以碳中和目标推动能源结构和技术更迭、实现深刻变革,进而更高质量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与清洁空气目标的早日实现。(相关参考文献未逐一列出,详见89页)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然而,当前PM2.5污染程度仍处于高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任务依然艰巨;同时随着污染治理进程的深入,污染物减排空间逐渐收窄,末端治理的减排难度日益增大。“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不仅为社会经济高水平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统筹大气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基本遵循,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注入了全新动能。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然而,当前PNLs污染程度仍处于高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任务依然艰巨;同时随着污染治理进程的深入,污染物减排空间逐渐收窄,末端治理的减排难度日益增大。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大战略目标的提出不仅为社会经济高水平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统筹大气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基本遵循,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注入了全新动能。2022年6月,为深入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落实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实现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明确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总体部署,遵循减污降碳内在规律,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切实发挥降碳行动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源头牵引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协同促进低碳发展,创新政策措施,优化治理路线,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能源基金会支持下,由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发起,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组织国内一线学者,通过构建我国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监测指标体系,编制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跟踪、梳理、总结与分析我国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进程,识别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思路,助力形成政策制定、评价与优化的闭环,推动协同治理政策的落地实施。同时,CCAPP希望通过组织报告编制工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与有志于投身这一领域研究的青年科学家创造交流平台,推动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与决策者和公众之间的沟通,为推动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协同治理贡献集体智慧。2060年前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和治理空气污染在科学机理、目标指标、应对措施、综合效益和治理体系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协同效应。本报告以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监测指标为基础,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深度交叉融合为导向,从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与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等五个方面出发设定20项指标,通过定期追踪各项指标的进展状况,逐步建立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治理理论体系,识别中国在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思路。01引言第一章介绍了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系列报告的背景、宗旨、意义及本年度报告的框架和主要内容。03治理体系与实践第三章关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与实践,包括协同治理体系建设、协同治理经济政策及地方实践三项指标,跟踪国家和地方层面协同治理体系建设进展,总结协同治理实践经验。05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第五章介绍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包括人为源碳排放、土地利用变化与陆地碳汇、污染物排放及协同减排进展和未来协同减排路径四项指标,解析了中国主要大气成分历史排放变化及驱动因素,提出了我国未来温室气体减排与空气污染治理的协同路径。02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第二章聚焦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通过空气质量变化、不利气象条件变化与气候变化共三项指标,分析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之间的相互作用。04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第四章针对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梳理出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新型电力系统、交通结构转型、建筑能效提升与用能结构转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及污染治理进程七项指标,追踪我国在结构转型及减排治理技术方面的进展状况,总结经验并识别面临的障碍和挑战。06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第六章在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方面设定了空气污染与健康影响、气候变化与健康影响以及协同治理的健康效益共三项指标,探讨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影响健康的机制,分析协同治理的健康效益。CCAPP自2019年起每年编写报告总结梳理我国在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协同治理方面的进展,收获了积极反响。2022年是第二次邀请国内顶级专家团队组织编写报告,得到了专家们的大力支持。编写过程中先后组织了八次学术沙龙,建立了合作平台与机制,上百位专家参与了研讨和报告评审工作。未来希望能继续集思广益,不断完善监测指标体系,将年度报告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品牌,为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贡献绵薄之力。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是衡量国家和城市“减污降碳”效果的基本监测指标,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显著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区域响应将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变强,也会加剧区域空气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另一方面,气溶胶可以通过改变辐射强迫来影响气候系统内部反馈,并产生全球影响。因此,实时追踪全国及区域的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状况,将有助于更加科学、精准制定'碳中和”和“清洁空气”协同路径,提升国家和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能力。2.1空气质量变化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长三角、成渝地区和珠三角五个重点区域的污染物浓度相比2020年均有所下降(大气环境气象公报,2021年),其中SO2和NO2的区域年平均值全面低于国家一级标准(年均浓度:SO220gm3;NO40gm3)o除汾渭平原外,O区域年平均值也低于国家二级标准(。3日8小时滑动平均最大值第90百分位数:O-8rf90Per160gm3)。但是,PM在安多地区还未达标(年均浓度:PM>35gm3)。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年平均浓度为30gm3,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35gm3),仍高于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15gm3),但相比2015年(45gm3)下降34.8%(图2Ta)。2015年至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大气PM-浓度总体呈持续下降态势,但下降情况相较之前有减缓趋势。值得注意的是,2020-2021年间,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和长三角地区PM.浓度持续下降,下降程度远强于全国及其他地区;而成渝地区和珠三角地区PM?$浓度有小幅反弹。考虑到气象条件和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对我国空气质量年际变化的影响,基于污染物浓度的三年滑动平均值对空气质量的变化进行了评估。如图2-lb所示,2015-2021年间,全国及各个重点区域的PM*年均浓度的三年滑动呈现持续下降,显示出“十四五”阶段的第一年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浓度范围为94-197gm3,年平均浓度为137gm3,相比2020年(138gm)下降了0.7%(图2Tc)。2021年臭氧年均评价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数量为50个,超标占比达14.7%。2015年至2019年全国城市大气O3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后呈波动态势(图2-lc)。2021年成渝地区、京津冀及周边和长三角地区相较2020年大气O3浓度分别下降了8.5%、5.3%和0.7%;而汾渭平原和珠三角地区重点区域相较2020年分别上升2.5%和3.4%。从三年滑动平均来看(图2Td),2015-2020年间全国及重点区域Oa浓度持续上升,而2020-2021年间全国及重点区域O3浓度出现持平或者小幅度下降。2021年全国PM25年均浓度低于国家二级标准(35pgr113)的城市数量为238,相比2015年(106个城市)增长125%。在主要区域中,珠三角地区2021年所有城市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长三角地区2021年达标城市数量为30个,相比2015年(3个)增长900%;汾渭和成渝地区达标数量与往年基本持平。若对标WHO第二阶段目标值(25gm3),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i年均浓度低于WHO第二阶段目标值的城市数量为125个城市,珠三角2021年评价值全面达到WHO第二阶段目标值,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低于WHO第二阶段目标值城市数量仅有一个,汾渭平原和成渝地区各城市评价值均高于WHc)第二阶段目标值。2015-2021年全国及重点区域03-8H90Per达国家二级标准(160gr113)城市数呈现“V”型,2015-2019年间达标城市数量从318个下降至234个,下降26.4%,国家二级标准35gm3WHo第二阶段目标值25gm3全国京津冀及周边汾酒平原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珠三角地区三2015三2016三2017三2018三2019.20202021(Eri)酗般£肘SZwd*>2015-2017,2016-20182017-20192018-20202019-2021(Swen)超母£小标桌时Ill中国成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2022)w20Or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Ezerl)艇般2。6 H°?c。(ew61 )(5-恭突肝川图2-12015年至2021年全国及重点区域PM25.Ch日8小时滑动平均最大值第90百分位数的(a,c)平均浓度变化以及(b,d)三年滑动平均浓度注: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包含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唐山、秦皇岛、邯郸、邢台、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廊坊、衡水,山西省太原、大同、朔州、忻州、阳泉、长治、晋城,山东省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潍坊、济宁、泰安、日照、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荷泽,河南省郑州、开封、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溺可、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辽宁省朝阳、锦州、葫芦岛,共54个城市。长三角地区包含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台州、丽水、舟山,安徽省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安庆、黄山、阜阳、宿州、滁州、六安、宣城、池州、毫州,共41个城市。汾渭平原包含山西省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河南省洛阳、三门峡,陕西省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共11个城市。成渝地区包含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乐山市、眉山市、资阳市,共7个城市。珠三角地区包含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4门、肇庆、惠州、东莞、中山,共9个城市24冲国碳中和与潘吉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2022)2019-2021年间,达标城市数量持续上升,2021年全国O3-8H 90Per年均浓度达标的 城市数量为289个城市。京津冀及周边和长 三角地区达标城市数呈较为显著的“V”型, 成渝和珠三角地区达标城市数变化不明显。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重度 及以上污染天数占比为13%,与2020年基 本持平(1.2%), 相比2015年(3. 1%)下 降58%,说明在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对 重度及以上污染天的控制取得显著成效。与350'35PM2 5 低于 35ugPOooooo 0 5 0 5 0 5 3 2 2 1 1 挣Ie辑猫用 gzwd<今回冈林PM250 5 0 5 03 2 2 1 1 500全国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珠三角地区,2015三20162017.2018.2019.2020.2021PM, § 低于 25gm300全国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珠三角地区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中国成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2022)0a-8H90Per低于160gm300全国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珠三角地区,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6050O3-8H 90Per 低于 100gm3全国403020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珠三角地区-><可冈簿03OOH 9。Per阱薪越髡2 O1 1 8 6 4 2 0图2-22015年至2021年全国及重点区域(a,b)PM25年均浓度达标城市数(PM25年均浓度分别低于35gr113和25gr113的城市数量),以及(c,d)。3日8小时滑动平均最大值第90百分位数的平年均浓度达标城市数(O3-8H90Per年均浓度分别低于160gm3和100gm3的城市数量)此同时,重污染期间PM25浓度峰值也大幅下降。例如,2015年12月北京市的雾霾事件中,日均PM.浓度峰值高达486gm3;尽管2021年2月北京市也发生了重污染过程,但浓度峰值为207gm3,相比2015年明显下降。在重点区域中,2021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仍存在3.1%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但相比于2015年分别下降70%和38%,污染治理效果明显;长三角地区和成渝地区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分别仅占比0.4%和0.2%:珠三角地区已经连续两年无重度及以上26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2022)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比()0.02015201201201201202202678901图2-32015年至2021年全国及重点区域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比情况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2022)2.2不利气象条件变化气溶胶污染物的形成、积累和扩散等与多种气象条件密切相关。PM25气象条件评估指数(EMI)可以表征气象条件变化对PM25浓度的影响,EMI指数值越小代表气象条件越有利于PM25浓度降低(刘洪利等,2018)O静稳指数则是表征重污染天气的重要指标(张恒德等,2017),指数越高,大气自净能力越弱。3的生成、消耗及前体物的排放,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Huetal.l2018)oO3气象条件评估指数能够定量表征大气辐射、气温、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对臭氧的综合影响,其值越高代表气象条件越有利于。3浓度升高。从2016-2021年全国及重点区域EMl指数逐年变化,2021年全国平均PMZ$污染气象条件与2020年基本持平,北方大部地区气象条件有利于PM2S浓度下降,南方部分地区气象条件有利于PM25浓度升高(图2-4)o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和汾渭平原等地区的大气扩散条件较近5年平均和2020年均偏好,同时这些地区PM,s浓度的下降程度远强于全国平均及其他地区,这与有利的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密切相关。就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而言,2021年平均气象条件可使PM2s较2020年下降约7.8%,较近5年平均下降6.8%;就汾渭平原而言,气象条件可使PM2.5较2020年下降1.9乐较近5年平均下降7.2%;就长三角地区而言,气象条件可使PM25较2020年下降0.1船较近5年平均下降7.0%。2020-2021年间,成渝平原和珠三角地区PM2.,浓度有小幅反弹,EMI指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表明了不利气象条件的显著贡献。PM?”重度污染一般发生在冬季静稳天气条件下(皮冬勤等,2019;Zhangetal.,2014)02021年冬季京津冀、长三角和汾渭平原等地区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