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广东省碳排放量与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研究及情景预测研究报告.docx
广东省碳排放量与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研究及情景预测2023目录执行摘要1-'研究背景9(一)国家政策背景9(二) 广东政策响应9(三) 研究必要性与研究意义10二、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12(一)研究目标和内容12(二)技术路线12(三)研究尺度14(四)研究方法14三、 数据采集与获取16(一) 广东省碳排放量数据16(二) 广东省人口、经济数据16(三) 广东省建设用地数据16(四) 各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17四、 广东省各地市近十年碳排放效率特征18(一) 广东省碳排放量变化时空特征18(二) 广东省碳排放效率评价20五、广东省碳排放量与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研究24(三) 影响因子选取24(四) 单影响因子分析251、全省层面单因子分析252、地市层面单因子分析35(五) 多影响因子分析431、城市主要影响因子分析432、城市特征分析443、同类城市影响因子分析454、多影响因子分析小结51六、广东省碳排放量多情景预测研究54(一)预测情景设置541、情景一(维持现状水平)542、情景二(发展变化水平)55(二) 代表城市选取56(三) 不同情景预测结果对比57七、结论与建议59(一)结论59(二)政策建议621、省级层面622、城市层面_643、标准层面67(三)后续研究方向建议68)、附录70(一) 碳排放影响因子共线性检验70(二) 碳排放影响因子与影响关系正负特征76(三) 参考文献综述情况79执行摘要应对气候变化,力争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实现我国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广东省是全国经济大省和能源消耗大省,需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找准减排降碳的有效路径。本研究基于省域和城市尺度,开展广东省碳排放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研究,总结碳排放量在人口、经济、建设用地等不同影响因子作用下的规律特征,并对广东省碳封瞰量进行多情景预测,为各城市制定差异化的减碳措施提出政策建议,对于推动广东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参考意义。本研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选取三大方面的22个因子,以2009-2017年广东省各地市历史数据为基础,开展广东省碳排放量与影响因子关系的实证研究,构建全省和21个地市的多影响因子与碳排放量关系模型,筛选出全省及各地市与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影响因子,并分析各影响因子水平对碳排放影响作用的规律特征。此外,研究选取惠州、肇庆、中山、揭阳等代表城市,结合在编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阶段性方案,开展碳排放量多情景预测。根据不同城市的碳排放量影响因子特征,形成差异化、组合式的城市碳排放管理政策,综合运用结构调整、效率提升等方式,提出对碳排放相关影响因子的管控要点。一、基本结论(一)广东省经济发展逐渐摆脱高碳排路径依赖1、广东省GDP增速是碳排放量增速的5倍,明显高于人口总量增速比与建设用地总量增速比。2009-2017年,广东省GDP年均增速11.11%,而碳排放量年均增速仅1.97%,GDP增速约为碳排放量增速的5倍;人口总量年均增速2.29%,与碳排放量增速大致持平;建设用地总量年均增速1.61%,略低于碳排放量增速。珠三角和沿海经济带的GDP与碳排放量同步高速增长,其中深圳市和东莞市GDP增量高但碳排放增量低,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2、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GDP与碳排放总量的脱钩程度越明显,需重点提高经济欠发达城市的碳排放效率。2009-2017年,广东省大部分城市均实现了人均GDP与碳排放量脱钩的状态,其中人均GDP超过IoOOO美元的发达城市(如深圳、珠海、佛山、东莞)已进入强脱钩状态,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碳排放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同时,部分欠发达城市(如阳江、潮州、揭阳等)的碳排放量仍保持高位增长,局部年份碳排放量增速逐渐接近甚至超过人均GDP增速,经济欠发达城市应着重加强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引导与管控。(二)广东省碳排放影响因子在城市之间呈现出分异特征依据城市人口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国土开发强度,本研究将全省21个地级市划分为三个梯队,研究发现省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对碳排放产生明显作用,使得处于不同发展梯队的城市,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因子各不相同。对于广东省碳排放量与影响因子关系的规律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研究结论:第二梯队城市: 患州、海江、 茂名、捣阳.汕头、珠海、 中山城市人口特征常住人口大于400万人,诚倏化率4(90%,人口生 度大于500人/平方公园城市铿济特征经济如1中等,人均GDPA于4000美元;规上工” 壬9产业柒不多为传货创造业,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开发9»特征处于土崛逢嫉博化期段,国t开发强*处于 10%30%人口影峋因子人口密度、乡M人口次,、mS (以为主)经济影啕因子枕慢以上工立增加S (以为主)、人均地区生产总抬(以为主)Il设用地影响因子人均建 W (以为主)、住宅用地面织(以.而WgB务亚用地面也()丁第一梯队城市:广州、深城、东莞、佛山S城市人口特征常住人口大开00万人,WlttMT8%,A电t大于2000人/平方公选城市经济特征金阱总量大,人均GoP大于1万美元,人均GoP与破力放量8M,步入蛭济高质发康阶段域市开发强度特征处于建设成熟阶陵,皿士开发大于匈爰ifi30%.人口影晌因子AM(一)绘济影响因子:flW以上工业增meI,')对碗排皮fi主饕影响::作用.当中规上工业主S类型决定观上工业:对碳撑放星呈正ZftW关系建设用地影响因子:一土址利用*壁月或獐放起王密影明作用,不同城市间因子差粉大第三梯队城市:江门、箪庆、清远.USX.河源、IH江、城市人口特征:常住人口少于400万人,域使化率4070%;人口密度小于500人哼方公里城市经济特征:螳济总低,人均GOP位于4000700(次元;城市主8产立以传统制连出N主:喊市产业靖构多为城市开发强度特征:D8±开发强度低,H土开发建度小于10%1'"1','I-云浮、潮州,JtliS.制J人口影响因子:域侯人口宏度(/-)经济影响因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的(*).舞二产业产a()、:中(SGDPttlE()建设用地影响因子:工业用地邮R()图1:城市划分结果、特征和影响因子情况1、建设用地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强于建设用地总量,“双碳”目标下广东省建设用地管控重点应由“控总量”转变为“优结构”。以往研究表明,在全国层面建设用地面积与碳排放量关系显著,当建设用地总量增加1倍时,对应碳排放量增加约为1.7倍,即建设用地总量的增加推动碳排放量加速增长I。而本研究发现,在广东省级和市级层面,建设用地总量与碳排放量的相关性均不1.来源:能源基金会于2021年2月开展的国土空间用地结构对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由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负责。显著,城市碳排放量主要受一种或几种类型的建设用地面积影响,因此建设用地结构优化是广东自然资源部门支撑实现“双碳”目标的工作重点。2、不同城市用地结构的差异性导致影响碳排的主导用地类型不同,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对较多城市的碳排放量影响显著。广东省大部分城市的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面积与碳排放量呈现正相关关系;粤东西北外围城市(如江门、汕尾、揭阳、湛江、茂名、阳江)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与碳排放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差异化优化各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有利于实现减碳目标。3、不同国土开发强度的城市,影响碳排放量的用地类型存在显著差异。从2009-2017年影响碳排放量的建设用地类型而言,国土开发强度低于10%的城市,碳排放量主要受工业用地面积影响;国土开发强度处于10%至30%的城市,碳排放量主要受住宅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面积影响;国土开发强度高于30%的城市,碳排放量与用地类型关系不紧密。4、城市人口集聚程度与碳排放量的影响关系呈现出分阶段特征,总体而言人口密度大于1000A/平方公里的城市,碳排放量随人口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促进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有助于控制碳排放量。全省层面而言,城镇人口密度增加、乡村人口密度减少,碳排放量随之减少。城市层面而言,省内常住人口大于900万、城镇化率高于85%、人口密度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城市,处于城镇人口高度集聚的阶段,人口密度增加,碳排放量随之减少,与现有文献显示超过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后,更高密度的城市往往会降低交通、基础设施和住宿方面能源消耗强度,人口密度和人均排放量之间存在着十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的结论一致;常住人口位于400-900万之间、城镇化率高于65%的城市,处于城乡差别持续缩小、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趋缓的阶段,乡村人口密度增加,碳排放量随之减少;常住人口小于400万、城镇化率低于65%的城市,处于人口规模小、人口向城镇快速集聚的阶段,城镇人口密度增加、乡村人口密度减少,碳排放量随之减少。,国土开发强度即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占行政区域面积的比例。广东国土开发强度低于io的城市.包括汕尾、阳江、云浮、梅州、肇庆、清远、河源和韶关;国土开发强度处于10-30的城市包括汕头、广州、珠海、揭阳、潮州、湛江、茂名、江门和惠州;国土开发强度高于30的城市包括东莞、深圳、佛山和中山。4、全省大部分城市的规上工业增加值与碳排放量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规上工业主导产业的深圳、东莞则反之,优化升级规上工业产业结构有助于控制城市碳排放量。全省层面而言,广东省规上工业增加值与碳排放量呈正相关,表明大型工业生产活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城市层面而言,粤东西北大部分城市规上工业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加,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而深圳、东莞通过产业结构高端化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和经济产出效率,规上工业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规上工业增加值与碳排放量呈负相关,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水平领跑全省,表明规上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助于减缓城市发展客观需求造成的碳排放增长趋势。图2:广东省各城市主要碳排放影响因子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图(三)碳排放量多情景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是实现广东省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代表城市2035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阶段性方案对应的碳排放量情景预测研究显示(见表1),惠州市与肇庆市2035年碳排放情景预测结果远低于相关研究机构的碳排放峰值预测结果,可适当提高对地方碳排放峰值的约束要求;中山市在保持2020年土地碳排放强度不变的情况下,碳排放情景预测结果超过达峰预测值,因此需要提升2035年土地碳排放效率或者优化用地方案结构(见表2)。表1:代表城市多情景碳排放量预测结果城市情景一2035%麟放量预测情景二2035年碳排放量预测相关研究机构的碳排放峰值与达峰年份预测惠州市539640828585(2028年)肇庆市156113882260(2028年)中山市243318872332(2023年)注:情景一是考虑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维持现状水平,以2020年土地碳排放强度水平为基础,结合各地市阶段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方案进行预测;情景二是考虑人口、经济、建设用地发展水平的变化,基于城市多影响因子与碳排放量实证关系模型进行预测;相关研究机构对比数据是依据广东省碳排放峰值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对广东省部分城市碳排放峰值与达峰年份预测结果作为情景预测的对比数据。表2:代表城市碳排放管理政策建议二、主要政策建议围绕人口、经济、建设用地三个方面,根据省内不同城市的碳排放量影响因子特征,出台差异化、组合式的减碳政策。综合运用总量管控、结构调整、效率提升等方式,加强对碳排放相关影响因子的管控。(一)识别影响城市碳排放量的主导用地类型,制定针对性的建设用地减碳政策对于省内国土开发强度低于10%的城市,应加大对工业企业碳排的监管力度,通过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等方式降低工业用地碳排强度;对于国土开发强度处于10%至30%的城市,应重点管控住宅用地和商业服务业用地碳排放强度,通过鼓励发展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二)重点加强对工业用地的碳排放评价与监管,推动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当家”的战略要求下,建议以工业用地控制线内工业企业为管控重点,从用地供给和供后监管两个环节,加强对工业用地的碳排放评价与监管。一是在用地供给环节,探索与碳排放管控相衔接的工业用地供应政策,针对不同工业行业设定工业用地碳排放强度约束指标并作为土地供应的前置条件。提高工业用地的产业准入门槛,鼓励引进绿色低碳产业,对低碳优质企业入驻给予土地指标优惠政策。二是在供后监管环节,推进自然资源、工信、商务等多部门联合建立工业用地供后监管机制,探索建立高碳排、低产出工业用地退出机制,支持地方与工业企业签订工业用地供后监管协议,将碳排放强度指标纳入供后监管范围,对未达标企业按照监管协议约定追究其违约责任。(三)开展建设用地碳排放评估,制定与减排降碳成效挂钩的土地激励政策针对不同用地类型、用地单元,开展建设用地碳排放评估工作,研究制定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标准,探索将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万吨C0km2)、单位建设用地碳生产力(吨C0(万元.km?)等土地碳排放效率相关的指标作为新建项目用地审批的参考因素之一。将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单位建设用地碳排下降率等土地碳排放效率相关指标纳入地市政府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对实现低碳地市给予一定的土地指标奖励,加快形成减排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四)引导广东省人口向超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聚集,实施差异化的人口与用地资源配套政策对于广佛深莞等高人口密度的超大城市,促进人口集聚的同时可以实现更高的经济发展碳排放效率,建议保障超大城市的公服设施、基础设施用地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品质,支撑人口持续集聚;对于常住人口400-900万的特大城市、大城市,建议重点关注人口快速城镇化后农村闲置用地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坚决落实“人地挂钩”的用地资源配置思路,通过提高农村闲置用地利用率提升乡村人口密度;对于常住人口400万以下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建议进一步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加快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并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五)优化省市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增加碳排放管控相关指标面向广东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建议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中增加城镇人口密度、乡村人口密度2个指标。根据地市层面碳排放量影响因子筛选结果和正负影响关系,对各地市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提出差异化的指标增设建议和指标区间值建议。(六)开展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方案碳排放量评估,引导形成绿色低碳国土空间布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基础信息平台,开展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方案碳排放量测算与评估工作,从减少碳排放量的角度提出用地结构优化建议,提升规划用地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研究背景(一)国家政策背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绿色经济技术的领导者,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则是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组织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O为奋力实现“双碳”目标,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划、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2021年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要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进一步提出,要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广东政策响应广东是全国经济大省和能源消耗大省,需找准减碳的有效路径。近年来,广东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2010年至2019年,全省二氧化碳排放从47768万吨增加到56442万吨,年均增长L9机2020年广东能源消费总量达34502.92万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上年增长1.2%。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为实现这一目标,广东仍需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尤其是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找准减排降碳的有效路径。广东省政府出台多项政策,积极响应“双碳”工作部署。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以碳达峰为牵引,持续深化产业、能源、交通等方面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三)研究必要性与研究意义1 .研究必要性本研究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多源数据和数学模型构建,开展广东省碳排放数据实证研究,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必要性:一是弥补现状研究短板。通过前期文献综述发现,基于广东省数据开展的碳排放实证研究不多,且缺乏对影响因子及关系的定量研究,无法精准指导管控策略的制定。二是助力广东实现“双碳”目标。针对广东减碳任务重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分析广东省碳排放现状,找准影响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针对性提出减碳措施,助力广东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 .研究意义本研究总结影响广东省碳排放量的因素特征,预测多情境下广东省碳排放量,输出广东省减排降碳政策建议,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一是分析总结影响广东碳排放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经济、人口、用地等影响因素对广东省各地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并指导城市在发展基础上实现“减排”,对广东省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二是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基于广东省碳排放量和人口、经济、用地等基础数据,识别影响广东碳排放情况的主要因子,预测未来广东省碳排放趋势,可进一步丰富现有研究,并为广东碳减排政策制定及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二、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一)研究目标和内容活动一:广东省各地市碳排放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研究基于用地类型的碳排放强度研究结论,进一步细分引入人口、经济、建设用地增长等碳排放量影响因子,通过数据计算研究上述影响因子与城市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广东省各地市的人口、经济、建设用地数据,分别计算各地市不同影响因子与碳排放量的对应关系,总结碳排放强度在人口、经济、建设用地等各影响因子作用下的规律特征。活动二:广东省碳排放量多情景预测研究基于广东省各地市碳排放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利用趋势外推法开展广东省各地市碳排放量预测工作。基于广东省现状碳排放量与影响因子之间的规律特征,构建广东省人口、经济、建设用地在高中低发展水平下的多情景模型,计算人口、经济、建设用地在多情景水平下对应的城市碳排放量,同时基于广东省“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广东省人口、经济、建设用地等因素提出控制目标,为国家和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情景预测并给出优化建议。活动三:后续研究方向建议基于子活动1-2总结得出的广东省碳排强度与影响因子间的规律特征,为广东省国土空间碳排放的长期监测与管理提供研究方向与要点。下一阶段细化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研究不同产业门类的碳排放关系,形成细分到各产业门类的碳排放均值或区间清单;第二,开展基于双碳目标的国土空间规划评估与优化建议研究,评判当前空间规划方案能否实现减碳政策的目标,并对国土空间规划用地结构具体优化建议;第三,开展基于双碳目标的建设用地指标投放管理政策研究,研究规划管理政策手段,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二)技术路线技术路线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广东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因子探究。首先,对2009-2017年广东省碳排放量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概括广东省碳排放量变化的特征和空间差异。其次,聚焦与碳排放紧密相关的人口、经济、建设用地三大方面,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选取22个因子,以2009-2017年的历史数据为基础,开展省级和地市级两个尺度的广东省碳排放量与影响因子关系的实证研究,形成1个省级和21个地市的多影响因子与碳排放量关系模型,分别筛选出与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因子,并分析各影响因子水平对碳排放影响作用的规律特征。二是广东省碳排放量的多情景预测。结合各地市在编的2035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阶段性方案,开展广东省碳排放量的多情景预测。情景一是考虑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维持现状水平,以2020年土地碳排放强度水平为基础,结合各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阶段性土地利用方案进行预测;情景二是考虑人口、经济、建设用地发展水平的变化,基于城市多影响因子与碳排放量实证关系模型进行预测。基于前述研究结论,对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针对性提出各地市在人口、经济、建设用地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三是后续研究的方向与要点。基于广东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和情景预测得出的相关结论,后续研究方向包括持续跟进各地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全省城市碳排放预测并形成减碳政策报告、开展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方式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跟踪开展某一特定城市的碳排放与影响因子监督评估工作等内容。全省近十年碳捧放特征各用地类型 碳排放强度空间化模型F省各地市 碳排放时空 格局影响因子 探究S情景设WK-(金加状水平)M于202瞬土蛔,放皿水平预赛模型构建人口因子面好TXMt 产幽闹:,H设用地因子:Bnm JmMe awf -WR二(xame*v)E于犍市多影超因子与被第放量关系模型后续研究方向挎续送各地市OfctSmiMU削M工作.完戌全修出忸*将故陵测用BgRBaMfS开城市BMtS的与布局方式对Igt的取一IuI开量TflM市的cm放星彩因子发评估工作图:项目研究技术路线(三)研究尺度本研究从时间、空间两大维度,对广东省的碳排放量影响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空间范围包括广东省全域范围,研究结论输出将分为全省及地级市两个层面。本次课题聚焦从省域和市县层面研究碳排放与影响因子关系,以期发掘碳排放影响因子在广东省的时空差异特征。其中,总结省域层面结论以21个地级市数据作为研究基础,总结市县层面结论以122个区县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影响因子关系构建的研究时间跨度为2009-2017年。碳排放影响因子关系构建由于采用面板岭回归模型,因此需要使用一定时间段的数据训练获得模型,因数据获取限制,广东省各区县的碳排放量数据仅能获取2009-2017年的连续数据,因此在研究中对地级市层面的分析统一调整为2009-2017年时间段。碳排放量情景预测的研究时间以2035年城市碳排放量为预测目标。碳排放量情景预测建立在国土空间土地类型碳排放强度与碳排放影响因子关系构建的基础上,以2035年单一年份为情景预测对象。表:研究尺度与对应分析基础输出结论尺度分析研究基础数据分析基础研究时长全省层面结论以21个地级市为分析对象地级市的人口、经济、建设用地与碳排放数据2009-2017年地市层面结论以122个区县为分析对象区县的人口、经济、建设用地与碳排放数据2009-2017年(四)研究方法1、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构建:共线性检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利用SPSS软件对未标准化影响因子数据指标进行共线性检验,机器初筛无关影响因子。进一步进行双变量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多轮共线性检验,结合STIRPAT模型理论关于碳排放影响因子的定义,从人口、富裕度、技术等关键维度出发,根据VlFG0、STIRPAT模型理论、碳排放量与因子相关性等,剔除无关或紊乱指标,构建符合广东省和21地级市的碳排放影响因子指标体系,分别筛选出全省及各地市与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影响因子。本次研究选取因子的VIF值多数小于10,另外,岭回归模型能降低模型共线性问题,为增强指标体系与因子可信度,少量模型放宽VIF值至15,指标体系对广东省碳排放有很好解释能力,不存在揭示变量共线性问题。2、影响因子关系模型构建:自适应岭半径的面板岭回归模型利用自适应岭半径的面板岭回归模型,通过大量岭半径自适应调整与机器学习,构建碳排放与指标体系各影响因子的数学关系模型。本次研究共形成1个省级和21个地市的多影响因子与碳排放量关系模型,获得每个影响因子与碳排放关系对应的影响系数与正负相关特征。绝大多数模型W处于0.900.98,高于0.8且高度接近于1,回归模型可信度高。3、影响因子脱钩关系分析:Tapio脱钩模型本次研究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2009-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与碳排放量的脱钩关系,脱钩模型表明相关因子数据变化情况与城市碳排放量数据变化情况的协同程度。三、数据采集与获取(一)广东省碳排放量数据县区层面:广东省2009-2017年122个区县连续12年碳排放数据来自CEADs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地级市层面:广东省2009-2017年21个地级市碳排放数据,来自CEADs中国碳核算数据库的区县碳排放数据加和。(二)广东省人口、经济数据人口、经济相关指标涉及的基础数据均来源于广东省和各地市2009-2017,计年鉴、统计公报,其中人口相关指标包括:城镇化率、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城镇人口密度和乡村人口密度;经济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级市层面:梳理了广东省21城市近12年人口、经济类数据,共计2772条相关数据。县区层面:梳理了广东省122个县区近12年人口、经济类数据,共计13716条相关数据。(三)广东省建设用地数据全省2009-2017年连续12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库,总数据量达100Go由于2009-2017年变更调查采用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建设用地只能划分为城市、建制镇等级别的大类用地。本次研究采用遥感影像解译等技术手段进行地类细分,全部参考第三次国土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将建设用地打开细分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具体用地类型。(四)各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以广东省各地在编的2035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选取编制进度较快的惠州、肇庆、中山、揭阳四个代表城市,作为本次碳排放多情景预测工作的研究对象。城市预测相关指标数据来源于在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规划指标、土地利用方案等。四、广东省各地市近十年碳排放效率特征(一)广东省碳排放量变化时空特征1、全省碳排放总量变化情况全省碳排放总量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从全省碳排放总量来看,2009-2017年间,广东省碳排放总量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碳排放总量从44013万吨增长到54560万吨,九年间全省碳排放总量增长1.17倍(7451.66万吨)。从全省碳排放总量增长率来看,碳排放总量增速呈现分段式波动态势,2009-2011年间全省碳排高速增长,增长率保持在6.5北以上;2012-2017年间全省碳排增速放缓,增长率保持在4%以内;其中2013年和2017年增长率小于0,全省碳排放总量环比降低。图:2009-2020年全省碳排放总量及增长率2、分区域碳排放量变化情况碳排放量占比呈现出珠三角粤北粤东粤西。根据广东省分区范围,将分析尺度聚合到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大区域,对各区域碳排放总量占比和增速情况进行统计。从各区域碳排放总量占比情况来看,珠三角占比持续最高,九年间占比均高于6(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占比逐渐降低,由2009年的66.6%降低到2017年的63.41%。粤北、粤东、粤西地区占比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粤北地区占比位列全省第二,九年间占比稳定在13.5%T4.5%区间,是全省九年间占比变化程度最小的区域;粤东地区占比位列全省第三,是全省九年间占比增幅最大的区域,由2009年的占比10.8域升高到2017年的12.9%;粤西地区占比持续最低,九年间占比均低于10%,由2009年的8.79%升高到2017年的9.56%o从各区域碳排放总量增速情况来看,2009-2013年间四大区域碳排放量增长率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而2014-2017年区域之间的波动趋势差异较大,其中2014年粤东地区增长率超过8%,其他区域仅为4%左右;2015-2017年,四区域均有出现不同幅度的负增长率。图:广东省不同区域碳排放占比及增长率3、各地市碳排放量变化情况九年间各地市碳排放总量均有所增长,可分为稳定增长类、先增后降类与先增后稳类三种类型。从全省21个地级市碳排放总量变化情况来看,惠州市(增量876.85万吨)、广州市(增量763.79万吨)和揭阳市(增量717.16万吨)以超过700万吨的增量分列九年间全省碳排增长最多的三座城市,东莞市(增量12.00万吨)、深圳市(增量20.11万吨)和韶关市(增量122.35万吨)分列碳排增长最少的三座城市。从2009-2017年城市碳排放总量历年变化情况来看,广州市、佛山市、中山市等城市碳排放总量呈现出先增加后稳定的变化特征,深圳市与东莞市的城市碳排放总量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特征,惠州市、揭阳市、江门市等城市碳排总量呈现出稳定增长的特征。IIIIl«BmI图:2009-2017年广东省地市碳排放总量变化情况(二)广东省碳排放效率评价1、全省人均碳排放量评价全省人均碳排放量总体呈现降低态势,2011年出现人均碳排放量的拐点。2009-2011年间全省人均碳排放量逐年增长,在2011年时达到4.67吨/人的全省人均碳排放量峰值;2012-2017年间全省人均碳排放量则波动降低,至2017年降至4.24口好人的九年间最低值。2017年人均碳排放量呈现出粤北珠三角粤东粤西。10年间,珠三角人均碳排放量由5.550打人降低至4.40口打人,成为全省唯一下降地区;粤东由3.03吨/人增长为4.35吨/人,增幅最大;粤西由2.71吨/人增长至3.37吨/人;粤北则由4.03吨/人增长至4.86吨/人。在大部分城市人均碳排放量逐步降低的情况下,仍有部分城市人均碳排放量呈现增长状态。从各城市的人均碳排放总量来看,珠海市人均碳排放量位居全省首位,深圳市人均碳排放量则为全省最低。珠三角部分城市呈现出人均碳排放量降低的趋势,粤北部分城市呈现出人均碳排放量上升的趋势。2、全省各地市单位GDP碳排放量评价广东省各地市单位GDP蝴放量逐年降低,但整体降幅呈现波动收紧状态。从广东省单位GDP碳排放效率来看,20092017年间全省单位GDP碳排放量逐年降低,说明广东省逐步实现低碳发展模式;从全省单位GDP碳排放增长率来看,整体降幅呈现波动收紧状态,说明单位GDP碳排放量存在边际效益递减,虽然全省单位GDP碳排放量逐年降低,但当单位GDP碳排放量达到某一水平,其增量会无限趋近于0。 2009单位GDP碳排 2015单位GDP碳排 2017单位GDP碳排图:2009-2017年广东省地市单位GDP碳排放总量变化情况单位GDP碳排放效率:珠三角粤西粤东粤北。从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区单位GDP碳排放量来看,珠三角的单位GDP碳排放效率整体最高,17年单位GDP碳排放量平均值为0.57吨/万元,粤西地区的单位GDP碳排放效率其次,17年单位GDP碳排放量平均值为0.73吨/万元,粤东地区的单位GDP碳排放效率排名第三,17年单位GDP碳排放量平均值为1.09口万元,粤北地区的单位GDP碳排放效率最低,17年单位GDP碳排放量平均值为1.32口彭万元。珠三角粤西粤东粤北2009单位GDP碳排 2015单位GDP碳排 2017单位GDP碳排30图:2009-2017年珠三角、粤东西北地区单位GDP碳排变化情况从单个城市看,梅州、清远等粤北城市单位GDP碳排高居榜首,不同城市差异巨大。从全省2017年单位GDP碳排看,广州、佛山、深圳、东莞、珠海等珠三角城市单位GDP碳排处于全省低位,表面珠三角大部分城市已逐步摆脱高能耗产业,逐步走向低碳模式。梅州、清远等粤北山区城市,仍处于高能耗高碳排的经济发展模式,需重点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图:2017年广东省各地级市单位GDP碳排空间分布情况3、全省各区县碳排放效率评价以人均碳排放量、单位GDP碳排放量为评价指标的碳排放效率在县区尺度表现出差异,珠三角和粤西地区的部分县区碳排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017年各县区碳排放效率反映出,城市高密度地区与粤西生态地区的碳排放效率较高,如深圳、广州、茂名、湛江的部分县区;珠三角外围地区与粤东地区的碳排放效率较低,如江门、清远、惠州、梅州的部分县区。单位GOP硅片放元)图:2017年广东省各区县人均碳排放量与单位GDP碳排放量关系图图:2017年广东省各区县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图五、广东省碳排放量与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研究(一)影响因子选取通过对碳排放影响因子相关论文进行文献综述,从Kaya恒等式、IPAT、STIRPAT等模型理论出发,选取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碳排放影响因素中与人口、经济、建设用地相关的影响指标,同时结合我国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等省市国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