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docx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重点)1.掌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正常值及其评估:体温:成人体温平均值及正常范围部位平均温度正常范围温37.O0C(98.6OF)36.3°C37.2°C(97.3T-99.0T)肝温37.5C(99.5T)36.5°C37.7(97.7oF99.9°F)腋温36.5(97.7T)36.0-37.0(96.8T98.6T)体温评估:(一)体温过高1.定义:当体温调节中枢受到致热源作用或本身功能紊乱时,致使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高限,即腋温超过37,或口温超过37.5°C时,称体温过高或发热。2 .发热程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发热程度可划分为:人体最高的耐受热为40.641.4C,低于34或高于43,则极少存活。所以护士对于体温过高或过低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能有丝亮的松懈。3 .发热过程发热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1)体温上升期特点: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形式:一般有骤升和渐升两种形式。骤升是指体温迅速上升,在数小时内达到3940°C或更高。渐升是指在数小时内,体温逐渐上升,经数日可达高峰。临床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有时伴寒战、肌肉酸痛、无力。(2)高热持续期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临床表现: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增快,心率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3)退热期(体温下降期)特点:散热增加,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体温下降方式:般有骤退和渐退两种形式。骤退是指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降至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渐退是指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临床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此期由于病人大量出汗,体液大量丧失,特别是对于年老体弱者、有心血管疾患的病人,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数、四肢厥冷等虚脱休克征象,护理应密切加强观察。4 .发热类型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常见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和不规则热。5 .伴随症状发热病人常出现以下伴随症状,如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肝脾肿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意识障碍、皮疹等。(二)体温过低1.定义: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从而导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6 .原因(1)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2)疾病或创伤(3)低温环境(4)低温麻醉和药物中毒7 .临床表现发抖、皮肤苍白、冰冷、血压下降、呼吸和心率减慢、意识紊乱、嗜睡、重者可出现昏迷。脉搏:正常成人每分钟60100次,正常情况下,脉搏与心率是一致的,脉搏评估:1 .脉率异常心动过速:成人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常见于发热、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一般体温每升高Ic,成人脉率约增加10次/分。心动过缓:成人脉率每分钟低于60次。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低等。2 .节律异常当心脏冲动发生异常或传导障碍时,可产生各种心律失常,主要表现在节律不规则,即脉搏搏动不规则、间隔时间时长时短。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其发生机制是心脏异位起搏点过早地发生冲动,而引起的心脏搏动提早出现。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脉搏短细: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小于心率。其特点是:心率快慢不一、心律完全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其发生机制是由于心肌收缩强弱不等,有的心输出量少的搏动可以发生心音,但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而造成脉率低于心率。常见于心房纤颤。3 .强弱异常洪脉当心输出量增加,周围动脉阻力较小时,则脉搏强而大,称为洪脉。常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丝脉或细脉当心输出量减少,周围动脉阻力较大时,则脉搏弱而小,扪之如细丝,称为丝脉。常见于心功能不全、休克等。4 .动脉壁异常若动脉管壁变硬,丧失弹性,触诊时呈条索状,提示早期动脉硬化。如果动脉管壁有钙质沉着,动脉管壁不仅硬,且有迂曲,呈结节状,则提示严重的动脉硬化。呼吸:正常呼吸是比较均匀、规则、无声、不费力,一般是在无意识中进行,但有时也可随意识改变深度和频率。正常呼吸的频率是1620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4。男性、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呼吸评估:1 .频率异常呼吸增快: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常见于发热、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呼吸减慢:呼吸频率低于10次/分。常见于颅内压增高、麻醉剂、镇静剂服用过量等。2 .深度异常深度呼吸(库斯莫尔呼吸)呼吸深大而有规则。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酸中毒等。浅快呼吸呼吸浅表而不规则,有时呈叹息样。常见于呼吸肌麻痹、某些肺部疾患。3 .节律异常潮式呼吸(陈-施氏呼吸)间断呼吸(比奥呼吸)4 .声音异常蝉鸣样呼吸吸气时产生一种极高的象蝉鸣样的声响。常见于喉头水肿或异物。鼾息呼吸呼吸时发出一种粗大的鼾声。常见于昏迷、呼吸道肿瘤等。5 .呼吸运动异常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一般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当出现(D肺或胸膜疾病,如肺炎、胸膜炎;(2)胸壁疾病,如肋间神经痛、肋骨骨折等,均可使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腹式呼吸减弱,胸式呼吸增强一般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当出现腹膜炎、大量腹水、腹腔极大肿瘤等均可使膈肌向下运动受限,出现腹式呼吸减弱,胸式呼吸增强。6 .呼吸困难是指频率、节律、深浅度的异常,主要由于气体交换不足,机体缺氧所致,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出现呼吸费力、紫绢、端坐呼吸、鼻翼煽动等。临床一般分为三类: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费力,吸气时间大于呼气时间,辅助呼吸肌收缩增强,出现三凹征(即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凹陷)由于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进入不畅,使呼吸肌收缩增强,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喉部及气管疾患,如急性喉炎、喉头水肿、气管肿瘤、气管异物等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大于吸气时间卜呼吸道部分梗阻,以致于气流呼出不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混合性呼吸困难呼气与吸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增快且表浅,常伴有呼吸音异常肺部广泛病变,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重症肺炎、大片肺不张、气胸等血压:血压的计量单位是千帕(kPa)和亳米汞柱(mmHg)。mmHg与kPa的换算公式:kPa×7.5=mmHg,unHg×O.13=kPa血压通常以肱动脉血压为标准。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的血压范围是:收缩压为9014OmmHg(12-18.6kPa),舒张压为6090mmHg(812kPa),脉压为3040mmHg(45.33kPa).血压评估:1 .高血压指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卜,成人收缩压214OnlmHg和(或)舒张压290mmHg。2 .低血压指血压低于90/(6050)三Hg12(8.65)kPa,表现为脉搏细速、心悸、头晕等。常见于大量出血、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3 .脉压差的变化(1)脉压增大常见于主动脉硬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静脉疹、甲状腺功能亢进。(2)脉压差减小常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末梢循环衰竭。2.掌握体温过高和过低的护理:体温过高:1 .降温物理降温:若体温未超过39.59,给予局部冷疗,即冰袋冷敷头部,以增加传导散热;若体温超过39.59,给予全身冷疗,即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使皮肤血管扩张,血循环加速,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药物降温: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中药制剂等,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大量出汗、血压下降、甚至虚脱。对于年老体弱者、婴幼儿,尤其应注意减少给药量。针刺降温:取大椎、曲池,点刺放血。2 .观察病情加强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日测温4次,高热病人应每4小时测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12次,同时观察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状态的变化;及时了解有关各种检查结果及治疗护理后病情好转还是恶化。3 .饮食护理(1)补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粥、鸡蛋羹、面片汤、青菜、新鲜果汁等。(2)多饮水,每日补充液量3000亳升,必要时给予静脉点滴,以保证入量。由于高热时,热量消耗增加I,全身代谢率加快,蛋白质、维生素的消耗量增加,水分丢失增多,同时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所以宜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4 .使病人舒适(1)安置舒适的体位让病人卧床休息,同时调整室温和避免噪声。(2) 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刷牙,饭前、饭后漱口,不能自理者,可行特殊口腔护理。由于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引起口腔炎、口腔溃疡,因此口腔护理可预防口腔及咽部细菌繁殖。(3)皮肤护理:发热病人退热期出汗较多,此时应及时擦干汗液并更换衣裤和大单等,以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防止皮肤继发性感染。5 .心理调护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对体温的变化给予合理的解释,以缓解病人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体温过低:1.保暧(1)给病人加盖衣被、毛毯、电热毯等或放置热水袋,注意小儿、老人、昏迷者,热水袋温度不宜过高,以防烫伤。(2)暖箱:适用于体重小于2500克,胎龄不足35周的早产儿、低体重儿。6 .给予热饮7 .监测生命体征每小时测体温1次,直至恢复正常且保持稳定,同时观察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的变化。8 .设法提高室温,以2224C为宜。9 .积极宣教,教会病人避免导致体温过低的因素。3.了解体温、血压计的种类与构造:体温计:1.玻璃体温计(水银体温计)是由一根有刻度的真空毛细管构成,其末端的球部内盛水银,测试时,水银受热膨胀,沿毛细管上升,其高度和受热程度呈正比,体温表的球部与毛细管连接处有一狭窄部分,可防止水银自行下降,以便检测温度,水银柱必须经过震荡后才能下降。摄氏体温计的刻度为3542C,每IC之间分成10小格,每小格为0.1C,华氏体温计的刻度为94108F,每2°F之间分为10小格,每小格为0.2°F。由于测量部位不同,玻璃体温计又分为口表、腋表、肛表。口表和腋表的球部较细长,有助于测温时扩大接触面;肛表的球部较圆钝,可防止插入肛门时折断或损伤粘膜。2 .电子体温计采用电子感温探头测量体温,所测温度值由数字显示器显示,直观读数,测温准确。口3 .化学点式体温计(可弃式体温计)为一次性使用的体温计,其构造为一含有对热敏感的化学指示点薄片,测温时,随机体的温度而变色,这种体温计应保存于独立的密封包装袋内,直至使用前才拆开。测温时将表置于病人舌下,让病人将舌尖压在口表上,闭嘴测1分钟,取出后当颜色点从白色变成蓝色时,最后的蓝点位置即为所测温度。血压计:1.汞柱式血压计(水银式血压计)多为临床常用,有立式和台式两种,其构造主要由四部分组成。2 .压力表式血压计(无液血压计)3 .电子血压计袖带内有一换能器,由自动采样电脑控制数字运算,自动放气与充气,数秒内可得到收缩压、舒张压与脉搏的数值。4 .掌握测量T、P、Bp、R的注意事项:(一)体温:1 .口温:(1)病人曾进冷热饮食或吸烟或进行面部冷热敷治疗者,需间隔30分钟后再测。(2)禁忌症: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病人、口腔疾患、行口鼻手术者、张口呼吸者。(3)若不慎咬破体温计,先清除口腔中的玻璃碎屑,再吞服大量蛋白水(蛋清)或牛奶。因为蛋白质与汞结合,可延缓汞的吸收。2 .腋温:(1)适用于婴儿或其他无法测量口温者。(2)局部洗浴后,需稍停片刻再测。(3)禁忌症:腋下有创伤、炎症或行手术者、肩关节受伤或过度消瘦者。3 .肛温:(1)坐浴、灌肠后应间隔30分钟再测。(2)躁动病人、婴幼儿测温时,护士应守候在一旁,以防体温计折断。(3)禁忌症:直肠肛门疾患、或行手术者、腹泻、心肌梗塞的病人。(二)脉搏:测脉时不可用拇指诊脉。因为拇指小动脉的搏动易与病人的脉搏相混淆。当脉搏细弱而数不清时,以测1分钟心率来代替诊脉。对于脉搏短细的病人,诊脉时应由两位护士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开始测量,分别听心率、测脉率,计数1分钟。记录方式为分数式,即心率/脉率,如100/72次/分。偏瘫病人应测其健侧肢体。因为患侧的肌张力减弱,血循环障碍而影响测量结果。(三)血压:(1)定期检查及校对血压计的准确性,以防血压计本身造成的误差。(2)如需重测血压时,应使水银柱降至零点,等待片刻后再测,必要时双侧对照。(3)需密切观察血压者,应尽量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4)对于偏瘫病人、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人,应在健侧手臂上测量。若上肢有大面积烧伤、脉管炎、血管畸形者,应测量下肢血压。(5)排除影响血压值的外界因素:袖带太窄,需较高的空气压力才能阻断动脉血流,使测得的血压值偏高;袖带太宽,大段血管受阻,使测得的血压值偏低。袖带太松,使橡胶袋呈球状,以致有效测量面积变窄,使测得的血压值偏高;袖带太紧,使血管在未充气前已经受压,致测出的血压值偏低。肱动脉的位置高于心脏水平,使测得的血压值偏低;肱动脉的位置低于心脏水平,使测得的血压值偏高。读数时视线高于水银柱,则读数偏低:读数时视线低于水银柱,则读数偏高。放气速度太慢,使得四肢静脉充血,致舒张压测量值偏高;放气速度太快,则未注意到听诊间隔,影响了血压测量值的准确性。血压计的水银量不足,则测得的血压值偏低。(四)呼吸:(I)观察呼吸时,要注意女性病人应观察胸部的起伏,男性病人和儿童应观察腹部的起伏。(2)排除影响呼吸的因素,保持病人的自然呼吸状态,在病人不知觉的情况下进行测量。5 .熟悉体温计的消毒校对:消毒:一般采用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消毒液有:75%酒精、500-1000mgL的二滨海因、含氯消毒剂及0.5%过氯乙酸。将体温计用后全部浸泡于盛有消毒液的容器中,5分钟后取出用清水冲净,擦干后放入另一盛有消毒液容器中浸泡30分钟。之后,从消毒液中取出,用冷开水冲净、擦干,放入清洁容器内备用。注意口表、腋表、肛表应分别清洗、消毒。校对:在使用新的体温计前,或定期消毒体温计后,应对体温计进行校对,以检查其准确性。其方法是:符全部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C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已测好的40以下(36°C40)的水中,3分钟后取出检视;若体温计之间相差02C以上者、水银柱自动下降以及玻璃管有裂痕者则不合格,应取出不用:将合格的体温计用纱布擦干,逐一放入清洁容器中备用。6 .掌握测量、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方法:测量体温:用物已消毒的体温计,消毒液纱布,记录本,笔,表。步骤(1)操作前,清点体温计,并检查体温计有无破损,水银柱是否甩至35C以下。(2)备齐用物携至床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3)测温(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测量体温的方法,即口、腋、肛温,后面将分别叙述其各自的不同点)。(4)取出体温计一擦净一读数。(5)记录。(6)消毒。测量口温、腋温、肛温的不同点如下:1 .口温(1)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舌下热窝处。(2)嘱病人闭口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计。(3)测温3分钟。2 .腋温(1)腋下有汗应先擦干。(2)体温计的水银端放于腋窝正中,紧贴皮肤,屈臂过胸。(3)测温10分钟。3 .肛温(1)病人取侧卧、俯卧、屈膝仰卧位,露出臀部。(2)用肥皂液或油类润滑肛表水银端。(3)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小儿1.52厘米。(4)测温3分钟。记录体温:将所测体温绘于体温单上。符号为:口温“”,腋温“X”,肛温“。,均以蓝笔记录,相邻两次体温用蓝线相连。物理降温半小时后所测得的体温,用红圈表示,划在降温前温度的同一纵格内,并以红虚线与降温前的温度相连,下次测得的温度与降温前温度相连。测量脉搏:1 .测量部位一般选择靠近骨骼的浅表大动脉用于诊脉,常选择挠动脉,其次为颍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胭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等。2 .测量方法用物秒表、记录本、笔。步骤以槎动脉为例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诊脉前病人须保持安静,如剧烈活动后应休息20分钟再测。病人取坐位或卧位,将手臂放于舒适位置。护士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在槎动脉上压力适中,以能清楚地触到脉搏为度。计数30秒,将所测脉搏数值乘以2,即为脉率。异常脉搏应测1分钟。记录。记录脉搏:脉率以红点“”表示,相邻的脉搏用红线相连;脉搏短细时,心率以红圈“。”表示,相邻的心率用红线相连,在脉率与心率两曲线之间用红笔划线填满。如果体温与脉搏在同一点上,则先划兰色体温符号,外用红笔划一圆圈以表示脉搏。测量呼吸:用物秒表、笔、记录本。步骤在安静状态下测量,病人最好取卧位。护士将手放于病人的诊脉部位,做诊脉状,分散其注意力。注意观察病人胸部或腹部的起伏,一呼一吸为一次,同时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深度、节律、声音、形态、及有无呼吸困难。正常呼吸测半分钟,乘以2,即为呼吸频率。异常呼吸应测量1分钟。危重病人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可用少许棉花置于病人鼻孔前,观察棉花被吹动的次数,记数1分钟。记录呼吸:在体温单上相应时间的呼吸栏内用红笔记录呼吸频率,若一天测两次以上呼吸,记录时要上下交替书写。测量血压:科氏音测血压时听到的一系列声音,称科罗特科夫氏音。科氏音分为五相,第I相:从放气后,听到的清晰的第一声动脉搏动声,此刻汞柱所示刻度为收缩压;第II相:逐渐加强的清晰音变为低弱;第In相:声音变为清晰;第IV相:声音突然变为低弱,模糊不清;第V相:声音消失。临床上一般以动脉搏动音突然变弱或消失时,水银柱所示刻度为舒张压。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应以动脉搏动音的消失作为判断舒张压的标准。上肢测量法用物血压计、听诊器、记录本、笔。步骤a.测量前,让病人休息片刻,以消除活动或紧张因素对血压的影响。检查血压计是否完好,如:玻璃管有无破损,橡皮球、管有无漏气,水银是否对准零点等。b.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心脏、血压计应在同一水平,即坐位时肱动脉平第五肋间,卧位时肱动脉平腋中线。卷衣袖露出一侧上臂,必要时脱袖,以免袖口太紧而影响血压的测量值。伸直肘部,手掌向上。c.放平血压计,开启开关,将袖带的气袋中部对着肘窝平整地缠于上臂,袖带下缘距肘窝23厘米,松紧度以插入1指为宜。d.戴好听诊器,先触及肱动脉的搏动,再将听诊器的胸件紧贴肱动脉搏动处,关闭压力活门,充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再加压2.674.OkPa(2030mmHg)。e.缓慢均匀放气,视线与水银面保持一致。当听到第一声动脉搏动音时,汞柱此时所示刻度为收缩压;随后动脉搏动音逐渐增强,直到动脉搏动音突然减弱或消失时,汞柱此时所示刻度为舒张压。f.测毕,解去袖带,驱除余气,关闭压力活门,整理袖带放入盒内,将血压计盒盖向右倾斜45°,使水银回流入水银槽内,关闭水银槽开关。g.协助病人恢复体位,整理衣袖。下肢测量法当上肢烧伤或其他情况不宜测上肢血压,或者要进行上下肢测量对比以了解病情者,可测量下肢血压。下肢测量法与上肢测量法相类似,其不同之处在于:1.测时病人可取仰卧、俯卧或侧卧位,露出大腿部。2 .袖带要比测上肢的袖带长和宽,即135*14厘米,将袖带缠于大腿下部,其下缘距胭窝35厘米。3 .将听诊器胸件置于胴动脉搏动处。测毕记录时,在数字后标明“下”,以示与上肢血压的区别。记录血压:采用分数式,即收缩压/舒张压表示,在体温单上记录时用红笔表示。7 .掌握叩击、体位引流的定义、方法、禁忌:(一)叩击定义:用手轻叩胸背部,使肺内分泌物松脱而排出体外。方法: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护士拍打时,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杯状,五指并拢,自下而上,由外向内地轻叩。拍打的同时,鼓励病人自行咳痰。禁忌:不可在裸露的皮肤上拍打,使病人感到疼痛。不可拍打病人肋骨上下、脊柱、乳房等处,以免造成软组织损伤。(二)体位引流定义:使病人处于特殊的体位,利用重力作用促使肺及支气管内的分泌物流入大支气管并排出体外的方法。方法:确定引流体位:选择体位的原则是病变的部位处于高处,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便于分泌物顺体位引流而咳出。不同体位适用于不同部位分泌物的引流:如高半坐位可促使肺上叶分泌物的引流;由一侧卧位转为仰卧位再转为另一侧卧位,利于肺中叶的引流;头低脚高位利于肺下叶的引流。引流时间:通常在餐前引流,每次1530分钟,每日24次,依具体病情而定。若有两个以上炎性部位时,一般先从痰液较多的部位开始,然后进行另一部位。为了加强引流效果,引流前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引流的同时辅以叩击,嘱病人尽力咳痰。禁忌:心血管疾患者、极度衰弱、年老体弱、术后患者等禁用。8 .熟悉缺氧程度的评估、氧气表的结构、吸氧种类、氧疗副作用的评估:缺辄程度:氧疗之前必须首先对缺氧进行评估,以便决定给氯方式。判断缺氧程度,除病史、临床表现外,主要根据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作出判断。轻度缺氧Pa02>6.65kPa(50mmHg),Sa02>80,无紫绢、呼吸困难不明显、神志清楚,一般不需氧疗。中度缺氧Pa0z-46.65kPa(3050mHg),SaO260%80%,有紫维、呼吸困难、神志正常或烦躁不安,需氧疗。重度缺氧PaO2<4kPa(30unHg),Sa02<60,出现明显紫绡、呼吸极度困难、三凹征、神志处于昏迷或半昏迷状态,必须进行氧疗。氧气表结构:压力表:可测知氧气筒内氧气的压力,压力越大,说明筒内氧气贮存量越多。减压器:是一种弹簧自动减压装置,将来自氧气筒内的压力减低,以保证氧气流出平稳、安全。流量表:可测知每分钟氧气流出量。表内有一金属浮标,当氧气流经氧气表时,浮标被吹起,浮标上端平面所示刻度即为每分钟的氧流量,流量表下有一开关,可调节氧流量的大小。湿化瓶:用以湿润氯气,以免呼吸道的粘膜被干燥气体所刺激。湿化瓶内一般装1/31/2的蒸储水,肺水肿病人吸氧时应用20%30%的酒精湿化,以减低肺泡的表面张力。湿化瓶内有两根管子,长管上端与氧气表的流量表相连,下端插入水中;短管上端与病人的吸轼装置相连,下端则不能接触水面。安全阀:当氧气流量过大、压力过高时,压力阀的内部活塞自行上推,使过多的氧气由四周小孔流出,以保证安全。吸辄种类:(1)鼻导管法(2)双侧鼻导管法(3)鼻塞法(4)面罩法(5)氧气头罩法(6)氧气枕法(7)氯气帐法氧疗副作用:当吸氧浓度高于60%、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即可出现氧疗的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如下:(1)氟中毒:机体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后,可出现肺泡壁增厚、出血。主要症状有:胸骨下不适、疼痛、恶心、呕吐、间断性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2)肺不张:当吸入高浓度氧气后,肺泡内大量氮气被置换,此时,一旦发生支气管阻塞,氧气被血液充分吸收后,引起吸入性肺不张。主要症状有烦躁、呼吸、心率增快、血压增高、随即出现呼吸困难、紫绢、昏迷。(3)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常见于新生儿,当新生儿吸氧浓度过高时,可使婴儿视网膜血管收缩,而后发生视网膜组织纤维化导致永久性失明。(4)呼吸道分泌物干燥:常见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由于其上呼吸道失去了对吸入气体的加强湿化作用,如果持续吸入未经湿化的富浓度氧气超过48小时,支气管可因干燥气体的直接刺激产生损害。主要症状有分泌物变干、粘稠结痂不易咳出。(5)呼吸抑制:常见于低氧血症并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病人,由于此类病人的通气调节主要依靠缺氧的刺激来调节呼吸,如果吸入高浓度氯气,就解除了缺氧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使呼吸中枢受到抑制,甚至会出现呼吸停止。9 .掌握给辄的注意事项并能正确实施鼻导管及比赛管吸氧法:(1)安全用氧,做好四防,即防火、防热、防油、防震。(2)湿化给氧,可减轻氧气的干燥及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3)严格遵守给氧的操作规程。(4)用氧过程中注意氧疗的监护:评价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心率减慢、血压上升、呼吸平稳、紫绡减轻、精神状态好转、动脉血气改善(PaO2正常值95IOommHg、SaO2正常值95%、Paeo2正常值3545mmHg)等均说明缺氧症状改善;评价氯气装置有无漏气、是否通畅;评价是否出现氧疗的副作用。(5)防止交叉感染:氧疗装置中的导管、湿化瓶、面罩等,应定时更换,并清洁消毒,一次性物品用后应废弃。(6)氧气筒内的氧气不可用尽,当压力降至5kgc11)2时,应停止使用,以防外界灰尘进入氯气筒内,再次充气时引起爆炸。对未使用或已用尽的氧气筒应分别悬挂“满”或“空”的标志,便于急用时搬运,提高抢救速度。10 .掌握气管切开的护理:鼓励病人咳痰,协助病人经常变换体位。保持下呼吸道的湿润与通畅。保持气管切口的清洁干燥。气管套管固定要牢固,颈部缚带的松紧度以能伸入1指为宜,并在颈侧系一活结。气管内给氧应注意加强湿化。应随时注意检查气管套管的位置是否合适、有无脱管、呼吸是否通畅等,如气管套管太短或颈部太粗时,容易发生套管脱落。定期清洗、消毒内套管,每日4次,以保持套管的通畅,防止分泌物干结于管内壁,造成气管套管阻塞。如分泌物较多时,可适当增加消毒次数,小儿酌情增减。11 .掌握吸痰法的注意事项:(I)吸痰时,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及吸出物的物理性状。(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盘内的吸痰用物应每H更换12次,吸痰管应每次更换,注意加强口腔护理。(3)贮液瓶内的吸出液应及时倾倒,不宜超过2/3满,以免倒流入吸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