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法律常识》教案 第1课 绪 论.docx
法律常识教案课时分配表章序课程内容课时备注1绪论22弘扬法治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宪法43规范民事行为,缔造幸福生活民法104规范劳动行为,捍卫劳动权益劳动法45约束自我行为,构建和谐社会一行政法66远离违法犯罪,珍惜美好人生一刑法107理性处理纠纷,维护合法权益诉讼法6峋2合计44让日巡耒!课题绪论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作用和效力(2)了解我国的法律规范和法律体系(3)熟悉法律关系的概念和构成要素(4)了解法律责任的概念、种类及构成要件素质目标:通过普及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激发其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法的作用和效力、法律规范与法律体系、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教学难点:法的效力、法律体系、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第1节课:课前任务一考勤(2min)一新课预热(8min)一问题导入(5min)一传授新知(20min)一探索活动(IOmin)第2节课:问题导入(5min)一传授新知(20min)一探索活动(15min)一课堂小结(3min)一作业布置(2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考勤(2min)【教师】使用APP迸行签到【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新课预热(8min)【教师】自我介绍,与学生简单互动,介绍课程定位、内容安排、考核要求等【学生】聆听、互动【教师】讲解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本门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进而引导他们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做到自觉守法,依法办事,并能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同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成为高素质的公民。为了方便教师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快速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我们结合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学生实际生活的需求,以"基础、必需、实用”为准则,开设了本门课程。【学生】聆听、理解、记录通过教师自我介绍,与学生相互熟悉,并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的大致内容和考核要求问题导入(5min)【教师】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法律?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2、如何理解法律的社会作用?【学生】聆听、思考、回答的求知欲传授新知(20min)【教师】讲解认识法、了解我国的法律规范和法律体系一、认识法(一)法的概念及其特征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属于社会规范,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区别于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其他社会规范。【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法主要有哪些特征?【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I)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形式.所谓制定,是指国家有立法权的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的程序,制定出具有不同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所渭认可,是指国家有立法权的机关赋予某些在社会上早已存在并起作用的社会规范(如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以法律效力。(2)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法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目的。这里的“权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赋予人们的自主决定做某种行为或不做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或自由.义务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人们应当做某种行为或不得某种行为的必要性,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约束。(3)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以强制的方法对违法者加以制裁,强迫其遵守。(4)具有普遍约束力。法的普遍约束力是指法作为一个整体,在一个国家的主权范围内和法律所规定的界限内,具有约束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效力.法的普遍约束力是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标志。【法律锦爨】【教师】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法与法律的区别法是指抽象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律令。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具体的行为规范。前者是一个抽象概念,后者是一个具体概念。法律是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阅读、学习、理解(二)法的作用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社会生活等产生的影响。它主要可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两个方面。1.法的规范作用法的规范作用是指法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所具有的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的性能。【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法的规范作用具体包括哪些内容?通过教师讲解、课堂互动等方式,使学生认识法并了解我国的法律规范和法律体系【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它具体包括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详见教材)2.法的社会作用法的社会作用是指法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对一定的社会关系产生的影响。法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为对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调整,以及对社会公共事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法能让一个社会的发展有章可循,在很大程度上保障这个社会的稳定。(三)法的效力法的效力是指法律文件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法在什么空间、什么时间,对什么人适用,包括法的空间效力、法的时间效力和法对人的效力。1 .法的空间效力法的空间效力是指法可以在哪些地域发挥效力。法的内容、形式、效力等级、调整对象不同,法的空间效力范围就不同。【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在我国,法的空间效力范围分为哪几种情况?【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1)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即法在一国主权范围内(包括领陆、领空、领水,以及驻外使馆和在境外航行的飞机或在境夕M亭泊的船舶等).这种法一般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等。(2)在一定区域内有效,即法在一定行政区域内有效,或者在特定的地区有效。前者通常表现为由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后者通常表现为经济特区的法律或法规。(3)在域夕隋效,即根据国家主权原则,法(如涉及贸易和女昏姻家庭的法律)还适用于在国外发生的特定事件和行为。一国的法的域外效力范围,由法本身明文规定或由国家之间通过条约进行约定。2 .法的时间效力法的时间效力是指法于何时生效、何时失效、对其公布施行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法的生效时间主要有3种:自公布之日起生效;由法律条文自行规定具体的生效时间;公布后符合一定的条件时生效.法的失效时间主要有4种:新法施行之日起,旧法失效;法律本身规定的失效时间届至;权力机关宣布废止;法律因完成其历史任务而失效。法的溯及力是指法律对其生效前的事件或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大多数法律是没有溯及力的。我国一般采用"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如关于违约、侵权的民事法律和刑事法律,一般适用"法不溯及既往"原则。(详见教材)3 .法对人的效力法对人的效力即法适用于哪些人。我国法律对人的效力分为对我国公民的效力和对外国人、无国籍人的效力两种。(I)对我国公民的效力。我国公民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应遵守我国法律,并受我国法律的保护。(2)对外国人、无国籍人的效力。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除法律另有规定外,适用中国法律。二、了解我国的法律规范和法律体系(一)法律规范I.法律规范的内涵【课问】【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法律规范?【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规则,它是法的基本构成单位,可以分为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两种。法律规则是指通过法律条文表述的、具有特殊逻辑结构的行为规则。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一般包括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3个要素。其中,假定条件是指法律规则中关于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的具体行为方式的部分,它指明人们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做出符合或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行为后所应承担的相应后果的部分,包括肯定的后果和否定的后果。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可由单个或数个法律条文来表述。一个法律条文也可表述多个不同的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是指在一定法律体系中为法律规则提供指导思想、基本原理或价值准则的规范。(详见教材)2 .法律规范的分类按照法律规范调整人们行为方式的不同,法律规范可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有权自己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以及有权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这类规范通常包含"有权"两字,这类规范赋予了人们某种权利,但是否实施相应的权利由权利人自己决定。义务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应当或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规范。这类规范通常包含"必须"或"应当"两字。禁止性规范是指禁止人们做出某种行为或不做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这类规范通常包含"禁止"两字。(二)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指由不同的法律部门(由一个国家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而成,用于调整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法律的现实状况,不包括已经失效的法律,也不包括已经制定但尚未生效的法律。我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部门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我国的法律体系包括哪几个法律部门?【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我国法律体系包括7个法律部门,分别是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该法律体系的建成意味着,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均有法可依。【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探索活动(10min)【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46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谈谈法律与道德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学生】查阅资料、思考、讨论、形成结论、派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评价各组的表现通过组内讨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法的作用的认识和理解第二节课问题导入(5min)【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什么是法律关系?【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回答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传授新知(20min)【教师】讲解理解法律关系和了解法律责任三、理解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是指在法律规范调整人们行为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它是基于一定的法律规范所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换句话说,人们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由此发生的法律上的联系,就是法律关系,它是法律规范的内容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贯彻。因为法律规范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所以法律关系也受国家强制力的保护。(二)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哪几个方面?【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3个方面。1 .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或参与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在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有3种: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国家。2 .法律关系的客体【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互动等方式,使学生了理解法律关系与法律责任等相关知识法律关系的客体指的是什么?【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非物质财富、行为和人身人格。物是指由法律关系的主体支配的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上所需要的客观实体。它可以是自然物,如森林、河流等,也可以是人的劳动创造物,如房屋、汽车、货币及有价证券等。非物质财富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通过B力劳动创造的知识性成果,如书籍、发明物等。行为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所进行的作为(积极行为)或不作为(消极行为),如运输合同中的运输行为、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法律服务等。人身人格是指与人的生命、健康、名誉、自由等相关的利益。人身人格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它是人的物质形态。需要注意的是,人的整体只能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不能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当人的肾脏、骨髓和其他器官从身体中分离出去,成为与身体相分的外部之物时,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视为法律上的"物",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人格是一个人全部特性的总称,指生命、健康、姓名、名誉、肖像和自由等有关利益的整体。它是法律关系的客体。3 .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权利和义务,法律关系就不可能存在。四、了解法律责任(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与种类【课堂提问】【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法律责任?【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法律责任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因实施违法行为、违约行为而应受到的法律制裁.根据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所违反法律的性质,法律责任可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违宪责任。(二)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构成法律责任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或必须符合的标准。它是司法机关判断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的标准。【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法律责任的一般构成部牛有哪些?【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各组的发言根据违法行为的一般特点,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一般包括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损害事实、主观过错和因果关系。(I)责任主体是指因违反法律、违反约定而应承担法律责任的人。责任主体必须具有责任能力。(2)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超越所拥有权利的界限行使权利及侵权行为的总称。一般认为,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3)损害事实是指责任主体造成损失或伤害的事实,包括对人身、财产、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损失和伤害。(4)主观过错是指损害事实是责任主体故意实施违法行为或过失造成的.如果某项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后果,但该行为是由不可抗力导致的,那么责任人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需要注意的是,主观过错并非所有法律责任的必备要件,如对于违约行为,无论债务人在主观上有无过错,只要没有法定的免责事由,他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5)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如果某种损害事实与违法行为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那么责任主体就不需要对这项损害事实承担责任。【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探索活动(15min)【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3-5人,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案件(1)各组从网上搜索一个感兴趣的案件。(2)根据所学内容,开展组内讨论,谈一谈该案件的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损害事实、主观过错和因果关系。【学生】查阅资料、思考、讨论、形成结论、派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对活动实施情况进彳五平价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课堂小结(3min)【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本节课讲解法、我国的法律规范和法律体系、法律关系及法律责任等内容,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能够熟悉法律的基本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总结知识点,巩固学生对我国的法律规范和法律体系、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等相关知识的印象作业布置(2min)【教师】布置课后作业1、我国的宪法是哪一年颁布的?2、简述法与法律的区别。3、简述法律规范的内涵。【学生】完成课后任务通过课后练习,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接触了新的知识,学习兴趣较高。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方法等各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和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