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县”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25年).docx
丹棱县“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25年)丹棱县农业农村局二O二四年三月前言1一、规划背景3(一)丹棱县区域概况3(二)“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5(三)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0(四)推进“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12(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资源潜力分析14二、规划总体要求20(一)指导思想20(二)基本原则20(三)目标任务22三、建设标准及内容24(一)田块整治25(二)土壤改良26(三)灌溉排水26(四)田间道路27(五)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27(六)农田输配电28(七)科技服务28(八)管护利用29(九)体制机制29四、区域布局和建设重点31(一)建设分区31(二)北部浅丘生态农业片区32(三)中部平坝农业片区33(四)南部平坝都市农业片区34(五)重点工程35(六)实施任务安排37五、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44(一)强化工程建设管理44(二)强化项目信息管理47(三)强化建后管护利用48六、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55(一)投资估算55(二)资金筹措55七、效益分析56(一)经济效益56(二)社会效益56(三)生态效益58八、保障措施60(一)强化组织领导60(二)明确责任分工60(三)严格监督考核61(四)落实资金保障61(五)加大科技支撑62(六)做好风险防控62附件64附图I-丹棱县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分布图64附图2.丹棱县坡度空间分布图65附表I-丹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储备库67-XX.-A-刖百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丹棱县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以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为目标,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20)51号)、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和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等相关文件要求,特编制丹棱县“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O本规划在总结丹棱县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的基础上,梳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全省、市、县产业规划方案,明确未来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内容、建设任务、资金筹措渠道,提出加强工程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以及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的政策措施等,是指导全县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一、规划背景(一)丹棱县区域概况1 .区位状况丹棱县隶属四川省眉山市,位于东经103。53'北纬30°04',区域面积450平方千米。地处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岷江以西,青衣江以东,与成都市蒲江县,眉山市东坡区、洪雅县,乐山市夹江县和雅安市名山区相邻。2 .交通条件遂资眉高速公路、蒲丹井高速公路、雅眉资遂铁路、成蒲丹洪铁路等干线公路纵横全境,构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S401线丹蒲旅游快速通道是丹棱向北融入成都,实现与成新蒲快速通道、成蒲高铁、天府绿道无缝对接的交通主动脉。3 ,地形地貌丹棱县地处总岗山南麓,地貌以浅丘为主,全县幅员面积450平方千米。县域内地势整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全县山区、丘区、坝区面积各占三分之一,海拔436-1126米。4 .农业气候特征丹棱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区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且分布不均的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315天,日照1140小时,年平均气温167t,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无霜期314天,多东南风。5 .社会经济状况截至2020年底,丹棱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72.57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3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24.85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增加值33.20亿元,增长4.7%o三次产业结构优化比为20.0:34.2:45.8。县域户籍人口16.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88万人,乡村人口9.3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2.36%。根据七普数据,县域常住人口14.88万人,城镇常住人口6.3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2.7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41元,同比增长1671元,增长8.4%。6 ,耕地现状根据丹棱县202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67.4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91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76%,耕地中水田共3.5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9.56%;旱地共2.39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0.44%。坡度15。的耕地共4.7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83%。耕地质量为优等质量(1-4等)的耕地共0.0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0.51%;高等质量(5-8等)的耕地共5.8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99.49%。(二)“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丹棱县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全社会积极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提升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1.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明显丹棱县超额完成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下达建设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不断涌现。根据丹棱县2020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全县耕地面积5.91万亩。截至2020年底,通过田块平整、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备,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19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53.97%;其中已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面积0.2万亩,占已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的6.26%o各乡镇建设情况见表1-1、图I-Io表1-1丹棱县各乡镇2011-2020已建高标准农田质量评价分析表乡镇行政村2011-2020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亩)2019-2020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亩)2011-2018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亩)符合基本符合需要提质改小计齐乐镇黄金村5.145.145.14龙鹄村3.093.093.09狮子社区27.286.4320.8527.28石河村9.381.298.099.38宿场村408.8231.1840中隆社区91.691.691.6小计176.4919.6320.85136.01176.49仁美镇高河村2271.592271.592271.59乡镇行政村2011-2020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亩)2019-2020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亩)2011-2018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亩)符合基本符合需要提质改小计光明村746.45746.45746.45桂香村1196.0231.025.61159.41196.02金藏村2764.44135.922262.22366.32764.44里仁社区656.27653.752.52656.27罗沟村616.95616.95616.95双桥场镇6.866.866.86双桥社区773.4210.04763.38773.42五龙村3682.28569.031216.661896.593682.28雄义村734.96734.96734.96中山村1871.0437.741833.31871.04小计15320.285759.673541.646018.9715320.28顺龙乡官厅村302.44302.44302.44青云村194.19194.19194.19小计496.63496.63496.63杨场镇曾坝村2143.032143.03大兴村261.98111.13150.85150.85凤凰村1.561.561.56何场社区9:)58.9558.95金牛社区823.04823.04小计3288.563077.2211.36211.36张场镇河湾村1805.13301.511501.582.041503.62金峡村2659.151.012607.310.782659.1三合村859.33857.272.06859.33岐山村956.56956.56锁江社区3291.814.063277.743291.80万年村1116.621116.621116.62文武村1932.673.371929.301932.67小计12621.21908.284126.326328.5411363.14总计31903.173077.26687.587900.1712980.1527567.9H->河流水面M(街道)界行政H界,",Xnw厂FAF符合基本符企需要改造提升,顺龙乡图例Rb也二*I&6w曲卜二士g»Fr*4*才¾r3"*#八Iir*力乐品才”M片“曲力八r#¾M*加t*A图1-1丹棱县2011-2020年已建高标田质量等级空间分布图2 ,农田生态环境有效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合理布局农田生态环境防护,与田块整治、道路建设、灌排沟渠完善等工程措施和集成绿色农业技术相结合,优化农田生态格局,强化农田生态环境的防护力,提升农田生态的水土保持能力与保肥能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同时也实现节水、节电、节肥、节药,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改善农村环境,绿色农业发展得到实现持续性发展,为生态宜居打下坚实基础。3 .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促进全县土地集中连片,完善灌排水系统、农田输配电、道路及相关配套设施,提升耕地质量;积极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经营;带动全县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升级,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与产出率;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和对资源利用方式、经营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有效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截至2020年底,丹棱县粮油播种面积增长至14438公顷,同比上年增长0.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93公顷,同比上年增长0.7%;粮食总产达5.4万吨,同比上年增产1.7%o通过不断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及生产配套设施,极大改善农田生产条件,粮油亩产得以提升,农田防洪抗旱、防病抗灾等防护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提高,农田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大部分形成稳产高产的良田,为丹棱县粮食安全保障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坚实基础。4 .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截止2020年底,丹棱县共建成农村道路3160.51公里,其中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建成1251.32公里,相比2011年新增3069.11公里,增长率达到3434.78%;全县通村覆盖率达到100%,联网贯通率达84%,覆盖全县5个乡镇、50个建制村,惠及农村人口近9.3万,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今后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5 .耕地质量有效改善丹棱县耕地面积较大,截至2020年底,共有耕地5.9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86%。耕地类型主要包括旱地和水田,其中旱地2.39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0.44%;水田3.52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9.56%。据2019年三调数据统计,经过“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区域内平均耕地等级已提高到4.3,其中水田平均耕地等级提高到4.55,旱地平均耕地等级提高到4.11。(三)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 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需求迫切长期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相关部门编制标准未统一,在资金使用、投入标准、建设内容、组织实施等各方面要求不尽一致,造成部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质量不高、受到自然灾害损害、农田基础设施管护不力,存在不同程度的设施损毁问题。尤其是部分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低、工程老化、设施不配套、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与实施力度。2 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不健全部分建成高标准农田区域内,存在田间工程设施产权不明、管护权责不清、管护资金短缺、管护责任难落实等问题,影响高标准农田效益的持续发挥。此外,还需建立农田建设信息化管理机制,加强农田监管数字化系统建设,逐步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上图入库、占补平衡等措施,逐步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数字化管理。3 .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专业人员缺乏当前从事农田建设及管理人员不足,尤其缺乏项目建设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等相关业务的整合,农田建设管理系统人员配备和技术支撑亟待加强。4 .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压力不断增大随着物价上涨、农村劳动力短缺及工资水平不断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本随之提高。参照现有国家、省级财政补助标准,难以满足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的实际需要。尤其考虑到“十四五”期间新建资源潜力较大、条件较差的农田,按专家论证及基层反映实际情况测算眉山市丹棱县建设高标准农田亩均投资标准不低于3000元,才能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九个方面的全部要求,因此需要切实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真正保障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效用。(四)推进“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1.提升耕地产能,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需要“十二五”以来,丹棱县现状耕地“非粮化”现象呈现逐步扩大趋势,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为有效解决耕地“非粮化”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出路。“十三五”期间,丹棱县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但由于建设范围广、投资大,大部分区域至今未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一些区域建设投入不足,田、土、水、路工程尚有待进一步配套完善。要保障区域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稳步提升耕地粮食产能,尚需要扩大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筑牢区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2.创建先进示范区,加快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乡村振兴先进区创建工作要求,全县“十四五”期间要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1.818万亩。但由于建设任务重、投资大,“十三五”期间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距离乡村振兴先进区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提升改造空间较大。实施“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但是创建乡村振兴先进示范区的基本任务,而且更是加快推动区域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3,打造安溪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丹棱县属于眉山市西部丘陵生态农业区,在本区域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有利于转化眉山空间承载优势、利于转化眉山资源禀赋优势;有利于推动丹棱、蒲江联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形成“丹棱县安溪河粮油现代农业园+蒲江丑柑产业园”的农业联动发展格局;有利于补齐产业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粮食供给能力;有利于落实水资源高效利用,切实保护县域内多处水源保护地。(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资源潜力分析1.高标准农田新建潜力分析基于现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四川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现有耕地资源、永久基本农田分布情况,新增建设项目的建设区域应相对集中,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地质灾害,建设区域外有相对完善、能直接为建设区提供保障的基础设施。限制建设区域包括水资源贫乏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区等生态脆弱区域,历史遗留的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严重损毁且难以恢复的区域,安全利用类耕地,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内陆滩涂等区域。禁止在严格管控类耕地,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退牧还草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连片度要求和三调最小上图面积标准,经过分析,全区一般耕地范围内剩余可新建高标准农田潜力(剔除400以下地块)0.8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剩余可新建高标准农田潜力(剔除400而以下地块)0.48万亩。可新建高标准农田潜力区共计1.3万亩。各乡镇高标田新建潜力分布情况见表1-3、图l-2o表1-3丹棱县高标准农田新建潜力分析表乡镇(街道)行政村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区(亩)一般耕地建设潜力区(亩)总计(亩)齐乐镇黄金村66.0566.05龙鹄村83.683.6宿场村55.4555.45小计205.1205.1仁美镇高河村84.9584.95光明村550680.691230.69桂香村323.56323.56金藏村648.52648.52里仁社区550166.81716.81罗沟村54.4754.47双桥社区344344五龙村16001024.922624.92雄义村189.96189.96中山村651.52651.52小计27004169.46869.4杨场镇曾坝村50.9750.97大兴村50.6450.64凤凰村0古井村197.54197.54何场社区0金龙村160070.11670.1金牛社区235.19235.19朱沟村60.1560.15小计1600664.592264.59张场镇大田坎村282.28282.28峨山村201.93201.93河湾村500500金峡村426.28426.28廖店村398.12398.12岐山村153.18153.18三合村61.5561.55锁江社区981.95981.95万年村239.96239.96文武村489.63489.63小计5003234.883734.88总计48008273.9713073.97-Z-ZZZZ-图1-2丹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空间分布图2.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潜力分析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改造提升项目优先选择已建高标准农田中建成年份较早、投入较低等建设内容全面不达标的建设区域,对于建设内容部分达标的项目区允许各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造提升。对建设内容达标的已建高标准农田,若在规划期内达到规定使用年限,可逐步开展改造提升。依据以上高标田建设标准,在基本符合区域与需要改造提升区域选择改造提升潜力区。在已建高标准农田范围内,将需要改造提升区列为一级改造提升潜力区,将基本符合区列为二级改造提升潜力区。经过分析,一级改造提升区共2.63万亩,占已建高标田面积39.61%;二级改造提升区共2.21万亩,占已建高标田面积33.28%o各乡镇改造潜力分布情况见表1-4、图1-3。表1-4丹棱县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潜力分析表乡镇(街道)行政村一级改造提升潜力区(亩)二级改造提升潜力区(亩)总计(亩)齐乐镇黄金村7.077.07狮子社区21.9821.98石河村8.098.09宿场村37.7237.72中隆社区74.4574.45小计127.3321.98149.30仁美镇桂香村1220.716.411227.11金藏村1157.462074.733232.19里仁社区3.793.79双桥场镇6.866.86双桥社区787.2610.22797.48五龙村1956.211233.663189.88雄义村2.192.19中山村1900.0737.741937.81小计7021.713375.6110397.32顺龙乡官厅村307.55307.55青云村190.82190.82小计498.38498.38杨场镇大兴村132.71132.71凤凰村1.781.78何场社区70.3270.32小计204.81204.81张场镇河湾村3.331471.961475.29金峡村1.602460.522462.12三合村2.062.06锁江社区3346.61136.593483.21万年村1184.0227.411211.43文武村1931.98113.562045.54小计6469.604210.0510679.65总计14117.027812.4521929.47z i f + Xi A Jf i, c c r Xi- 4 =7 U* 2T W Z 守 : f jz 4 x r 4 :'f jz q > i 4* Cf 守 x z / c » ji- 4 *丁 守 z :*F r x 士丁 xr 4 r» 中S «>,-.+« -0+ -0 a 8- J: a-.、4- 、*'-ctq -sq 71F-A图例-极提质改造潜力区二级擅质改造潜力区!河流水面值(街道)界行政村界图1-3丹棱县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潜力空间分布图二、规划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对四川“三农”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证粮食安全,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州委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战略,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以永久基本农田为重点区域,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与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面上推进和示范引领相结合,实现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全县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完善和优化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自主筹资投劳建设高标准农田,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科学布局、突出重点。衔接国土空间、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水资源利用等规划,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等条件,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选择重点建设区域,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分年分批推进实施。三是建改并举、绿色生态。在保质、保量完成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对已建项目区经评估认定未达标的高标准农田进行改造提升。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切实加强水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四是分类施策、综合配套。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特征及生产主要障碍因素,按照综合治理原则,因地制宜确定项目区建设重点、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确保建成达标的高标准农田。五是建管并重、良性运行。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和利用评价,建立完善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管护利用制度,落实管护主体、人员和经费,确保建设成效。六是依法严管、良田良用。综合运用遥感监控等技术,加快项目全面上图入库,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全部纳入永久基本农田管理,实现良田粮用,坚决制止“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三)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新要求,省农业厅在关于守牢建好“天府良田”扎实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到2032年将符合立项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精准完成建设高标准农田任务,决定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2021-2025年的新建和改造提升,全县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权责明确、主体多元、保障有力的高标准农田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形成,集中建成旱涝保收、集中连片、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地力肥沃、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农业强省奠定坚实基础,彻底解决区域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环节2021-2025年,全县在永久基本农田内新建1.818万亩,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达5.008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0.84万亩;新建高效节水灌溉0.22万亩;建成绿色农田示范区1个、土壤地力培肥示范点1个。基本实现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水率达10%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覆盖率达100%。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权责明确、主体多元、保障有力的高标准农田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形成。表27丹棱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主要指标序号指标目标值属性1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至12025年5.008万亩约束性其中(1)2021-2025年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1.818万亩约束性(2)2021-2025年规划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面积0.84万亩约束性2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到2030年5.088万亩约束性3绿色农田示范区1个预期性4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增高标准农田粮食亩均产能提高IoOkg以上预期性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产能不低于当地高标准农田产能的平均水平5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水率10%以上预期性6建成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覆盖率100%预期性三、建设标准及内容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兼顾油料、糖料、棉花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坚持数量、质量、生态相统一,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DB51/1872-2014)等国家、行业和省市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结合丹棱县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制订分区域、分类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及定额,健全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标准。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修建田间沟渠、机耕路、生态冲沟、生态田土坎、生态水塘等,将耕地整理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方面的工程,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通过修建排灌站、防渗渠道、渠系建筑物、开挖疏浚沟渠、新建机耕路等措施,完善田间基本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开展田、水、路、林等综合整治,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增加高标准农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持之以恒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建设过程中注重保留生态本底,重点保护林盘、山体、水体等生态要素,改善区域农田生态环境,显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一)田块整治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容量等因素,进一步优化农田结构布局,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平整土地,减小农田地表坡降。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和防止风害等因素,合理确定田块的长度和宽度。深翻、深松土地,通过客土充填、剥离回填肥沃的表土层,改善农田耕作层。在平原区重点进行格田化或条田化建设,在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增强农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通过客士填充、剥离回填表土层等措施平整土地,合理调整农田地表坡降,提高灌溉排水效率。建成后农田土体厚度宜达到50厘米以上,耕作层厚度宜达到20厘米以上,丘陵区梯田化率宜不低于90%,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一般不超过8%,形成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二)土壤改良因地制宜建设秸秆还田和农家肥积造设施,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针对山丘中上部土壤瘠薄化或酸化问题,冲沟土壤潜育化问题,推行深耕深松、客土回填、施用石灰质物质等土壤调理剂、水旱轮作等措施,开展土壤改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相对均衡。结合耕地质量监测点现状分布情况,每3.5万亩左右建设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长期定位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宜达到20gkg以上,土壤PH值宜保持在557.5,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4.5等以上。根据不同区域生产条件,因地制宜推广轮作、间作或休耕模式,减轻连作障碍,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三)灌溉排水建设小型泵站、蓄水设施等,加强雨水集蓄利用,开展沟渠清淤整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配套灌排设施,完善田间灌排工程体系。鼓励实施生态化灌溉与排水工程,优先选择本土材料和工艺。平原区以集水区为单元,完善渠网和排水系统。丘陵、山区重点建设通田到地的田间渠系。发展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设农田生态化灌排系统,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配套输配电设施,满足生产和管理需要。农田灌溉保证率不低于50%,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l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l3d排至田面无积水;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10年一遇,l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3d排至田面无积水。(四)田间道路优化田间道路布局,合理确定路网密度、路面宽度、路面材质,整修和新建机耕路、生产路,田间道路应随坡就势。机耕路路面宽度不宜超过3.5m,生产路路面宽度一般不超过2mo合理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坡道、桥涵、错车点和末端掉头点等附属设施,提高农田道路通达率和农业生产效率。适度建设生态田间道路,材料和工艺尽量本土化,因地制宜减少硬化路面及附属设施对生态的不利影响。田间道路通达率平原区达到100%,山地丘陵区达到90%以上,满足机械化作业、农资运输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五)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构建生态沟渠、道路、林网和塘堰湿地系统,充分保留生态本底,重点保护林盘、山体、水体等生态要素。以生态脆弱农田保护为重点,加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根据防护需要,新建、修复农田防护林网,主要道路、沟、渠两侧应适时、适地、选择合适的树种设置农田防护林带,提高农田林网建设水平,建成后,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低于80%,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在水土流失易发地区,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河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保留原有的景观风貌,优先选用天然建材和乡土作物,进行生态化设计;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受损生态功能;实施“三网”配套、生态修复、种养循环、质量提升和环境保护“五大工程”;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种养循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六)农田输配电为配合智慧农业的推进,农村电力基础设施进一步升级完善。对于需要电力配送与数字化管理的农田,铺设高压与低压输电线路,并在区域内设置配套电力输送设备;完善农村电网,以保障现代化农田的电力供应;农田输配电工程布设与排灌、道路工程相结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七)科技服务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将优良品种应用至田间,发挥农业科技作用,提高农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在基础条件好、建设潜力大、工作积极性高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示范,强化工程建设与农机农艺技术集成应用,鼓励开展高标准农田宜机化改造模式创新。开展绿色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提升农田生态功能。选取一批土壤酸化、退化和工程性缺水等区域,因地制宜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试验示范。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通过科技攻关与引进推广相结合,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八)管护利用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引入信息化农田保护管理制度,实现建设项目上图入库,精准管理;建立奖补机制,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和村集体等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运行管护。健全管护机制,完善项目监管系统,加强管护资金使用监督,探索项目评审进村组、项目区农民集体为业主等项目管理新制度;完善监测、监管系统,全面动态掌握高标准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