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扶贫生态移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资源ID:1168945
资源大小:138.62KB
全文页数:7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xxx扶贫生态移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扶贫生态移民XXX项月收性研究报告(送审稿)XXXX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工程咨询证书:工咨乙125201100012015年9月项目名称:XXX扶贫生态移民建设项目建设单位:XXXXXXX资产经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单位:XXXX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审定:校核:项目负责人:编写人员:目录第一章总论11.1 项目背景11.2 项目概况71.3 问题与建议9第二章项目建设意义与必要性102.1 项目建设的背景10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3第三章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确定183.1 需求分析183.2 建设规模的确定193.3 建筑规模及内容一览表20第四章项目场址及建设条件224.1 项目场址224.2 场址现状224.3 建设条件22第五章工程规划方案255.1 建筑规划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255.2 总平面布置25第六章工程技术方案276.1建筑工程276.国家与地方的其他现行规范和规定276.2 结构工程296.3 给排水工程316.4 电气工程356.5 智能化系统376.6 空调系统39第七章节能篇407.1 设计依据407.2 建筑节能措施417.3 给排水节能措施427.4 电气节能措施43第八章环境保护448.1 环境保护448.2 项目建设和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448.3 其他环境保护措施47第九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499.1 概述499.2 建设管理499.3 人力资源配备人员培训50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5110.1 建设工期5110.2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51第十一章项目招投标5311.1 招标范围5311.2 招标组织形式5311.3 招标方式53第十二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5512.1 投资估算5512.2 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5712.3 财务评价5813.1 项目概况5813.2 建设期及资金使用计划5813.3 资金来源及筹措方式5813.4 财务分析5913.5 偿债能力分析6113.6 财务评价结论61第十四章综合效益分析6214.1 经济效益6214.2 社会效益分析6214.3 生态效益分析63附件:附表1:项目总投资估算表;附表2:项目总投资估算分表(XX镇)/(xx镇)/(xx乡)/(XX镇)/(XX乡)/(XX镇)/(XX乡);附表3:贷款偿还计划表。附图:XXX区域位置图;各安置点用地红线图:(XX镇)/(XX镇)/(XX乡)/(XX镇)/(XX乡)/(XX镇)/(XX乡)。第一章总论1. 1项目背景1.1. 1项目名称XXX扶贫生态移民建设项目1.1.2承办单位:xxxxxxx资产经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1.1.3编制依据(1)有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修订)(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2008年)(2)规范、规程及标准设计标准、规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xx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DB45/T392-2007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2005年)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环境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GB12523-200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30325-2001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200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发改投资20061325号文(3)有关规划、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325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4】2174号;关于改革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34号;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创新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桂发【2014】12号);XX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XX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X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XX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电网公司-关于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意见(桂电计(2015)11号);公安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生态移民有关工作的通知(桂公通(2015)通号);广电局-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关于印发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实施意见的通知(桂新广发(2015)24号);xx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xx2014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4】90号);桂政办发(2015)26号XX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2015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土厅-XX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桂国土资发(2015)7号);环保厅-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桂环发(2015)1号);交通厅-XX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关于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意见(桂交规划发(2015)4号);林业厅-关于印发自治区林业厅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桂林计发(2015)8号);民政厅-自治区民政厅关于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意见(桂民函(2015)48号);农业厅-自治区农业厅关于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意见(桂农业发(2015)8号);人社厅-XX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关于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桂人社办发(2015)13号);审计厅-XX壮族自治区审计厅关于报送全区审计机关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的函(桂审农函(2014)296号);水利厅-关于印发支持和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桂水规计(2015)5号);司法厅-自治区司法厅关于发挥司法行政工作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意见(桂司通(2015)16号);卫计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关于进一步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意见(桂卫财务发(2015)20号);住建厅-关于印发XX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支持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实施意见(2014-2020)的通知(桂建村镇(2015)4号);(4)相关的各项规范、规定和业主提供的其他资料。1.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为了确保扶贫工作的顺利实施及契合当前的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如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325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4】2174号、关于改革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34号、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创新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桂发【2014】12号)等。其中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印发的做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42174号文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这一最大难点的治本之策。XXX位于XX西部,地处东经106°7,-106°56',北纬23°33,-24o18,之间,东西最大横距8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2公里,全区土地总面积3713平方公里,XXX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零星分散居住,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滞后,当地灾害多发,交通不便,就地发展难度大且扶贫基础设施投出成本高、效益低。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将深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及分散居住的群众相对集中的居住,通过集中基础设施投入及产业培训扶持,不仅给贫困群众改善了居住环境,并且引导贫困群众创业就业摆脱贫困,解决出行难、上学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还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我区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现“搬得出、留得住、有社保、有出路”的总体目标。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将这部分农民搬迁到条件相对好的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吃水近的城镇、产业园区集中安置,借助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以及XX河谷地区经济开发的优势,可以有效地把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拓宽移民增收途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以及发展改革带来的实惠,而且能够加快南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步伐,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XXXXX拟在XX镇、XX镇、XX镇、XX镇、XX乡、XX乡、XX乡七个乡镇建设生态移民项目解决有意愿搬迁民众的住宅面积,以安置住宅为辐射区,建设产业基地,彻底改善XXX贫困人口的生活以及生存环境。目前建设本项目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XXXXXXX资产经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尽快做好本项目建设向上级领导机关的申报以及其他前期工作。2015年8月,我公司接受业主委托进行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1.2 项目概况1.3 .1拟建场址本项目拟建于XX镇、XX集镇、XX镇、XX镇、XX乡、XX乡、XX乡七个乡镇。1.3.2 建设规模与目标(1)建设内容与规模本项目拟建设总建筑面积约为495000平方米,其中安置住房总建筑面积为468000平方米,配套建设有水、电、路、气、网等三通场平工程基础设施和移民生产基地、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约为27000平方米。(2)建设目标本项目的建设标志着XXX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对XXX推进扶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是XXX民生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1.3.3 项目投入总资金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04820.3万元(其中项目建设成本为96065.3万元,建设期4年贷款利息为8755万元)。建设成本中:其中建安工程费用为77528.82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为1396L94万元,基本预备费为4574.54万元。1.3.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本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主要建设规模指标见下表IT所示:表1-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序号名称单位数值备注1总用地面积m2634615折合约952亩2总建筑面积ID24950003建筑占地面m21586534绿地面积m21903855建筑密度%256容积率0.787绿地率%301.4 问题与建议本项目的建设标志着XXX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对XXX推进扶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是XXX民生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考虑到项目建成后,其用户多数为农民群众等贫困群体,如消防及安保措施。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时时注意政府的各种宏观调控政策,而且要重视该项目的社会效益。此外,为了使建设过程顺利进行,最终实现建设目标,我们建议:(1)本项目投资金额较大,且来源为申请银行贷款及业主自筹,为此,业主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安排并落实项目所需资金。(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和各有关部门沟通,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3)项目建设要从实际使用需求出发,在做到功能齐全的同时,应满足今后的发展需求,更好地为XX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第二章项目建设意义与必要性2.1项目建设的背景2.1.Ixx经济发展现状近几年来,XX在市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XX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但是,XX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达450亿元,增长13.5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0亿元,增长63%;财政收入56.85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8.5%,工业对经济贡献率达68%。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0.8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巩固,200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50亿元,同比增长6%,全年投入“三农”资金43.56亿元,比上年增长50.1%。城市建设投资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全市完成城市建设总投资78亿元,同比增长105乐其中市政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2.44亿元,同比增长361%;道路桥梁完成投资15.71亿元,同比增长325%;房地产业完成投资37.9亿元,同比增长91.5%,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此外,XX具有丰富的铝土矿资源,铝土矿储量达8亿多吨,远景储量超过1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一半以上。XX将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实施“千亿元铝产业”工程,打造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2009年,全市铝工业总产值完成1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4%。2.1.2xxx贫困人口现状XXX实施农村扶贫“十二五”规划两年多以来,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基本解决全区贫困人口温饱为目标,紧紧围绕“整村推进、重点突破、领导抓村、落实到户”的扶贫思路,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该区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就。经过多年扶贫攻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总体上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发展基础、自然条件等影响,扶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由于XXX是非国定贫困县,近10年来获得上级扶贫资金、项目相对较少,扶贫攻坚的力度、广度、深度受到一定影响,全区贫困面比较大、程度较深,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转移就业难、发展难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开展新一轮扶贫大开发、大推进迫在眉睫。为加快扶贫步伐,XXX制定的扶贫开发规划,以此推进重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XXX重点要破除思想观念、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单一、资金投入、资源整合、机制保障“六大瓶颈”,解决思路不清、方向不明、持续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扶贫开发攻坚后续乏力、力量薄弱、责任落实不到位等关键性问题。2.1.3xxx扶贫发展问题2003年以来,XXX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扶贫攻坚计划、西部大开发等机遇,持续10年开展扶贫开发攻坚大会战,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共解决了4.77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但是,由于XXX近10年来获得上级扶贫资金及项目很少,区本级财政也十分困难,对扶贫开发攻坚投入有限,扶贫攻坚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不够,加上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基础薄弱,全区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很大,贫困程度依然很深,致贫因素依然很多,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还相当弱,制约贫困村屯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根据新的贫困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截止2012年底,全区尚有贫困人口62132人,占农村人口的28.9%;还有13个行政村未通四级路,234个自然屯尚未通路,242个自然屯3.78万人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贫困村屯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转移就业难、发展难等问题未能根本解决。开展新一轮扶贫大开发、大推进迫在眉嚏。XXX委、区人民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机遇,制定了XXX贫困村扶贫开发“十二五”整村推进规划,决定“十二五”期间在7个乡镇31个贫困村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涉及11500户50256人。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特色增收产业基本形成,贫困人口健康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为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根据近两年深入基层一线走访调研,结合本人在乡镇工作多年的阅历,笔者认为,XXX要圆满完成“十二五”扶贫开发攻坚目标,急需破除“六大瓶颈”,解决“六大问题”,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项目的建设将缓解扶贫困难的现状(一)要树立大扶贫大开发观念。各级党委、政府要着眼于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加大滇桂黔石漠化区扶贫开发力度的大背景,树立大扶贫观念,科学谋划加快扶贫开发的思路和措施,对贫困地区进行全方位的扶贫。一要将分散扶贫向集中攻坚转变。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以贫困人口集中的片区为单元,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施“山、水、林、田、路、电、房”综合治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连片开发,变一家一户扶贫为一乡一片扶贫,集中力量,收缩战线,重点攻坚,连片推进。二要将资金扶贫为主向资金与政策并重转变。要在财政投入、投资倾斜、金融服务、产业扶持、土地利用、生态建设等方面,制定出台一些更有利于贫困村屯发展的政策,实现专项扶贫与社会扶贫协同攻坚、开发扶贫与救济扶贫有机结合,形成贫困地区全面开发、贫困人口全面扶持的良好格局。三要将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要把扶贫的侧重点放在扶持发展、培植能力、脱贫致富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不仅要扶钱扶物,更要扶人扶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构建特色产业,多措并举增强造血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用发展的办法来消除贫困。(二)贫困群众要克服“等、靠、要”思想。贫困山区群众”等、靠、要”依赖思想是影响扶贫攻坚加快推进和贫困反弹的主要原因之一。XXX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XX、XX、XX、XX等边远乡镇山区村屯,群众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思想比较保守。敢闯敢拼、敢抓敢干的劲头不足,普遍缺乏战天斗地、摆脱贫困的决心和勇气;部分群众面对贫困生活现状不思进取、不谋出路,依赖于政府救济,生活随遇而安,对政府主导实施的扶贫项目不配合、不参与。因此,推进扶贫开发必须以转变群众“等、靠、要”思想观念为根本前提,加大对贫困群众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将政府“要我脱贫”转向“我要自力更生、自己脱贫”,积极主动参与扶贫攻坚工作,依靠自己的勤劳双手脱贫致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三)社会各界要主动承担扶贫义务。在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要在组织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和社会人士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将民营企业与农户捆绑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使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与贫困户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平台,为实现贫困人群稳定脱贫提供可靠的帮助,促进扶贫开发工作持续深入开展。2.2.2项目建设有利于解决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难题要实现可持续脱贫,产业发展是根本。必须把产业化扶贫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和“强龙头、优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思路,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之路,建立起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良性循环机制。一要大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引进新兴产业。推动甘蔗、秋冬菜、茶油、八角等传统产业技术革新和品种升级,扩大低产改造示范片规模,提高单产量。要因地制宜培植金银花、细叶龙竹和林下养鸡、林下种植中草药等新兴产业,继续引导群众扩大规模,落实好农户巩固和发展1至2项稳定增收的家庭主导产业。二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采取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方式,大力引进龙头企业,不断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拉伸产业链条,变一家一户小产业的扶持为区域特色支柱产业扶持,实现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的有效对接,开展“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推动特色产业朝着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2.2.3项目建设有利于解决扶贫开发攻坚后续乏力问题实施扶贫攻坚,资金保障是关键。为此,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必须通过中央扶持、地方配套、行业部门投资、社会帮扶、群众自筹等方式,解决“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和后续建设管理经费投入问题。一要紧紧抓住XXX被列为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并已正式纳入滇桂黔石漠化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的重大机遇,争取更多的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生态项目列入国家扶贫项目盘子。二要整合区本级扶贫资金,多争取上级扶贫配套扶持资金,增加地方资金投入。三要发挥行业部门专项资金优势,尤其是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涉农部门,要根据各贫困村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资金及项目支持。四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尤其是辖区内私营企业业主对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自愿的前提下捐款捐物,多争取社会帮扶资金。五要引导贫困村群众主动投工投劳,确保项目施工人力投入,缓解项目建设资金压力。尤其在道路、水利等扶贫项目的后续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大项目、大投资以政府统筹为主,小工程及日常维护以群众投工投劳为主,解决扶贫项目后续管理乏力问题。2.2.4项目建设有利于解决扶贫开发攻坚力量薄弱问题扶贫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必须把各级各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通过各部门整体联动,全面提升扶贫工作水平。区扶贫、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抓好扶贫项目建设及资金管理等核心工作;交通部门要优先将“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列入村屯公路建设计划;水利部门要把农村饮水安全、水土保持和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优先安排到重点贫困村;卫生部门要加强重点贫困村卫生室建设;林业部门要结合退耕还林和林业工程建设,支持重点村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抓好贫困村沼气池建设项目;教育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对贫困生“两免一补”和助学政策,不断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抓好控辍保学工作,使教育资源优化组合、高效配置;科技部门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搞好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民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对接的有效办法;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扶贫开发的工作经验和先进事迹,为扶贫开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部门要加强重点贫困村领导班子建设,尤其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帮助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2. 2.5本项目建设是促进XX城市发展的需要本项目的建设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是解决生态退化的最佳选择,有利于减轻迁出区生态环境压力,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是实现开发扶贫与经济发展并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并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综合以上情况,本项目的实施是改善村边远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必将推动XXX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工程项目投资虽然较大,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能有效解决当地居民常年住危房的状况,是解决群众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最好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充分享有社会各类公共资源,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增产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因此,本项目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第三章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确定3. 1需求分析3.L1需求分析全区尚有贫困人口62132人,占农村人口的28.9%;还有13个行政村未通四级路,234个自然屯尚未通路,242个自然屯3.78万人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贫困村屯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转移就业难、发展难等问题未能根本解决。开展新一轮扶贫大开发、大推进迫在眉睫。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山高坡陡、缺少土地、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石漠化较严重、保水性差、自然灾害多发等恶劣自然条件,无法发展产业,缺少能拉动群众收入的支柱产业,缺少合作化、基地化、专业化生产观念等,造成经济效益低,收入来源少,生产生活条件差,生活困难。实施抓民生、抓重点工程,可以有效的改善居住环境,所以,实施移民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建设将有效地改善当地居民的文化、卫生等一系列条件。使高山居民的交通、饮水、用电、求医和就学等困难得到有效破解,恶劣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极差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解决。使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群众能在安置小区接受更好的技能培训,拓展就业渠道。因此,实施移民搬迁是解决群众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最好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充分享有社会各类公共资源,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增产增收,实现脱贫致富。通过实施移民搬迁,能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和优化基础设施,逐步扩大村庄及安置点规模,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拓宽经济发展门路,增加群众收入,实现以移民搬迁推动人口向城镇聚焦。XXX目前贫困人口为62132人(约15533户)。本项目建成后,可容纳搬迁人口20400人(有效的解决贫困人口总数的32.83%)o搬迁人口来源主要为生态脆弱地区的XX镇、XX镇、XXXX乡、XX镇、XX乡、XX镇及XX乡的农村贫困人口,搬迁的具体对象,以XXX发改、扶贫部门进村入户调查造册、经户主签字同意后列入当年扶贫生态移民实施方案的农户为准。因开发占地、工程建设等原因需要搬迁的人口,不列入扶贫生态移民安置范围。3.2 建设规模的确定3.3 .1项目建设规模的确定根据xxx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总体规划草案(20142020年)及xxx2015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中的安置标准,集中安置的扶贫生态移民住房,住房建筑面积按人均1520平方米、户均80100平方米标准建设,则建设的总建筑面积为495000平方米,其中包括如下内容:1 .本项目户均面积拟取90平方米左右,人均取20平方米左右。本项目结合地形拟对5200户有意愿搬迁的贫困户进行安置,则本项目住宅的面积为468000平方米(占比例的94.54%),项目建成后将针对有意愿搬迁的贫困群众,拟用低于市场价格的售价出售。2,考虑到本项目位于XX镇、XX镇、XXXX乡、XX镇、XX乡、XX镇及XX乡七个乡镇,项目区周边基础设施(如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较差,为了能使搬迁户有一个良好的居住、健康、向上发展的人居环境,本项目配套建设有水、电、路、气、网等三通场平工程基础设施和移民生产基地、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约为27000平方米(占比例的5.46%)O3.安置小区内附属建设道路、硬化、供电工程、给排水、绿化等。3.2.2项目安置户数及人口数表3-1安置户数表3. 3建筑规模及内容一览表根据规模确定,本项目拟建安置住宅总建筑面积为468000平方米,配套建设有水、电、路、气、网等三通场平工程基础设施和移民生产基地、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约为27000平方米。表3-2建设规模一览表序号名称单位数值备注1总用地面积m2634615折合约952亩2总建筑面积m24950003建筑占地面m21586534绿地面积IH21903855建筑密度%256容积率0.787绿地率%30注:附属建设市政排水、排污工程(管网建设);三通场平工程(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小区内的道路硬化、绿化、供电工程、给排水等第四章项目场址及建设条件3.1 项目场址本项目位于XX镇、XX镇、XXXX乡、XX镇、XX乡、XX镇及XX乡七个乡镇。3.2 场址现状用地范围内地质条件良好,植被良好,有山地水源。大环境内,已具备给水、排水、供电等基础功能。本项目建设用地符合XX总体规划。项目用地面积为634615m2,折合952亩。3.3 建设条件4.3.1地形地貌条件XX位于云贵高原伸向XX南岭丘陵的过渡带,地形地貌多样,东西长320公里,南北宽230公里,地形为南北高中间低,地势走向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属于典型的山区,山区约占总面积的95.4%(石山占30%,土山占65.4%),丘陵、平原仅占4.6%。市区四面山峰环抱,是个典型的小盆地城市。项目所在区域内地势平坦开阔,是建造本项目的理想场地。4. 3.2气候条件XX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沛,雨热同季,夏长冬短,作物生长期长,越冬条件好。据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9.0oC至22.1°Co全年无霜期330至363天,太阳辐射总量达到96.9至114.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1405至188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113至1713毫米。4 .3.3水文与地质条件XX地处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332.3mm,境内及过境河流多,集水面积广,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177.36亿m3。XX中心城区主要河流有xx、澄碧河。XX流经XXXXX整个城区,是西江的一级支流。目前XXXX中心城区段设防洪水位为122.16m。XX水利枢纽建成后,xx50年一遇洪水位为118.3m119m0项目位于区域性XX断裂和地区性八桂断裂之间,工程区内构造简单,未发现有断层通过。场地分布第四系地层有人工填土、耕植土、淤泥质土、粉土、圆砾及粘土等,基岩地层为下第三系渐始新统伏平组(E2-3f)泥岩、粉砂岩。5 .3.4地震防治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项目所在地XX的抗震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IO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线路沿线及附近无活动断裂通过,区域稳定性好。4. 3.5基础设施条件(1)给排水目前XX给排水城市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较强,市区已基本消灭低水压区,项目区给排水条件良好,完全可以满足项目要求。本工程全部用水都采用市政自来水作为本工程用水水源(包括生活用水、绿化用水和消防用水)。(2)供电XX电力充沛,电网供电系统和供电能力已趋于完善,可向各项目点提供两路IOKV的外电源,满足项目用电和增容的要求,备用应急电源由设于本区内的柴油发电机组提供。(3)电信及信息网络XX已拥有有线、无线、载波、光缆卫星等通讯网络及电脑信息网络,可为本项目提供有效的现代化的信息服务。4.3.6材料及运输条件本项目所需建筑材料均采用汽车运输。项目位于XX周边各乡镇,交通运输条件好,建议建筑材料和设备在XX或就近采购,不足部分可从外地远运。XX有多个建筑、装饰等材料市场。砂、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和设备市场供应充足第五章工程规划方案5. 1建筑规划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本项目拟建地点位于XX镇、XX镇、XXXX乡、XX镇、XX乡、XX镇及XX乡七个乡镇,因此,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遵循以下原则:(1) 一体化:通过设计创造拥有典型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综合体,以城市建筑一体化观念实现功能的高度整合理念。(2)地域性:充分反映XX地方建筑“轻、空、透、露”的特点,力求建筑与城市空间、山水格局的协调统一。(3)亲民性:通过广场与建筑的有机结合,体现民主、开放的时代精神,并注重人的可观视线、可及范围内的建筑细部设计,使大体量的建筑仍然予人亲切的尺度感受。(4)生态性:注重规划结合地形,减少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在综合楼的平面、空间中引入园林设计手法,营造休闲优雅的居住环境。5.2总平面布置5.2.1总体布局由于基地用地紧张,且由于城市设计和规划条件,还要求建筑进行退距,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可建范围非常细长而狭小,因此,从日照及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建筑布局主要采用了条形布局,并通过中间的“城市客厅”的灰空间布置,用匀质布局的手法,提高土地利用率。整个项目采用对称布置的形式,用地四周均设住宅入口,并在项目地所在两侧留有一定开阔空间,设置景观广场,建筑布置南北朝向。结合场地特点,居住区户型设计以“适用、高效、健康、环保”为原则,以居住的功能与私密性为出发点,保证合理分区,规划有序。通过精心组织,减少户内纯交通的“消极面积”,提高户内每平方面积使用的效率。5.2.2交通组织建设用地均有城市道路,因此基地的主要出入口从南北两面考虑。因此,道路成环形布置,方便内运输和消防,主要道路宽度为8米,其他道路宽度均为6米。5.2.3园林绿化项目建设用地紧张,为了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和交流环境,园林绿化主要以东西两侧为主,结合停车进行考虑,使绿化区功能复合,提高土地使用率,使绿化设计立体化,多层次;这也是对中等密度的居住生态建筑设计的一种积极尝试。第六章工程技术方案6.1建筑工程6.L1设计依据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3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4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5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2008版)6 .国家与地方的其他现行规范和规定。6.1.2平面设计居住区内住宅建设为多层建筑,整个地块为中等开发强度。根据当地移民补偿政策和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及要求,住宅套型面积主要分为三类:70r2两房一厅、80m2两房两厅、100m?三房两厅。体现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并注意单体局部和整体的效果,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使单位建筑美观雅致,在考虑廉租住房特点的同时,注重内在质量和外在美学。6.L3剖面设计合理确定层高,以创造适应性强的空间为目标,合理控制结构的柱距。本项目建筑单体按地上6层进行设计,建筑总高度为18.2m。室内外高差为0.3m,各层层高为3m,室内净高均考虑在2.7m以上。6.1.4立面设计建筑通体半透明,通过复合的建筑立面幕墙设计,保证建筑自然通风的情况下,根据当地气候针对性地做遮阳处理,起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彩色玻璃幕墙提炼自XX少数民族服饰、建筑各当地文化物品等,将其经过色彩比例分析,从上到下分布于建筑立面,使建筑形象现代感十足同时又洋溢着浓郁的地方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