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媒体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解读与启示.docx
-
资源ID:1169043
资源大小:101.84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7新媒体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解读与启示.docx
摘要美国媒体联盟(NMC)的地平线报告系列丛书十多年来致力于预测和描述未来五年全球范围内会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然而,这份报告难以针对中国教育的具体情况提出精准的指导性建议。为增进中国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和从业者对教育技术应用态势的把握,促进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进程,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与美国新媒体联盟联合发布了第一个针对中国高等教育新兴技术应用状况的地平线报告,即2017新媒体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以下简称“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该报告预测了未来五年内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中的12大技术发展、9大关键趋势和9大重要挑战。通过将这份报告与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地平线报告(2017高等教育版)进行对比,本研究发现,在技术的重要进展方面,两份报告都同意从移动学习到人工智能的进阶;在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方面,两份报告都提到了从有形的学习形式和学习空间到无形的创新和深度学习理念的转变;在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方面,两份报告都认同从提升素养、整合学习形式到重塑教师角色的难度升级。同时,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还存在一些独特的个性特点:在技术的重要发展方面,报告展现了技术发展多元化和深入化;在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方面,凸显出全球化与中国特色并存的特点;在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方面,强调了平衡技术应用的正负面效应。此外,本文详述了中国高等教育地平线项目的执行过程及研究方法,为其他同类研究提供了参考。关键词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德尔菲法;维基;解读;启示;教育信息化一、背景新兴技术而快速发展,为全球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最近几十年,计算机、交互式设备、多媒体和互联网在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1。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在当前知识化和信息化社会中,技术已经在教育、经济和社会变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2。尽管早期有研究者指出,将教育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未必会产生积极的效果,甚至可能因为误导学生注意力分配等原因,而产生负面的效应3,但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相信,新兴技术具备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潜力1,4O层出不穷的新兴技术,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使得各国对教育技术更加重视。在亚洲,大量的移动学习项目也在轰轰烈烈的开展之中。如菲律宾正在进行的SMS促进学习项目,该项目通过SMS的基本特性来接收和发送问题或答案,以便在特定课程中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5;韩国正在大力发展自我导向的移动学习项目6;日本在情境感知语言学习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7。由此可见,无论从国家的宏观政策层面,还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层面,教育技术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外的教育决策部门、教育教学相关机构、教育工作者以及技术开发公司都迫切需要了解未来几年内新兴技术的发展走势,以进行相应教材、教学设计以及新产品的研发。为了追踪国际范围内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美国新媒体联盟(NeWMediaConSortiUm,NMC)在2004年发起了地平线报告项目。地平线报告主要是预测和描述未来五年全球范围内会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其报告框架由概述、驱动技术采用的关键趋势、阻碍技术采用的重大挑战、技术的重要进展、研究方法、咨询委员会成员等部分构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新媒体联盟的地平线报告已经成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和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实践的参照系和风向标。它不仅为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我国的信息化教育改革与实践带来了全新视角和重要参考,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地平线报告从2011年开始引进中国,近几年来日益引起我国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高度关注,其价值已得到广泛的认可。然而,新媒体联盟所发布的地平线报告,所面向的对象是全球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覆盖的范围非常宽泛,所选择的新兴技术和实践案例也多是来自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新媒体联盟发布的地平线报告,并不能够精确地反映我国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现状,对我国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标志着全国教育信息化进入高潮迭起的新发展阶段8。2016年2月,教育部又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的学科建设,制订“双一流”的实施办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急需一份符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并能为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未来方向和道路的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鉴于此,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与美国新媒体联盟合作开展了地平线中国项目,希望创建一个以中国教育情境为重点的地平线报告。与地平线全球项目一致,地平线中国项目亦致力于研究中国教育技术专家的舆论共识。地平线中国项目的专家组将被委任指出推动教育科技应用的趋势,影响技术可行性的重要挑战,以及未来五年内中国各级教育机构最有可能采纳的技术的新发展。2016年初,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针对我国基础教育新兴技术应用状况,与美国新媒体联盟联合发布了第一个中国版地平线报告,即2016新媒体联盟中国基础教育技术展望一一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该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新兴技术的重大发展,并根据中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预测未来五年内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新兴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及可能面临的挑战。该报告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2016年3月,在教育部推动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之际,项目组又将目光聚焦中国高等教育,针对普通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开放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远程网络教育中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再一次发起并开展了地平线项目研究,希望以此增进中国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和从业者对教育技术重要作用的了解,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国际同行的关注焦点和研究前沿,促进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进程。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与美国新媒体联盟再次联合发布了第一个针对中国高等教育新兴技术应用状况的地平线报告,即2017新媒体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以下简称“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二、研究方法本次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制定了一套严谨有效的专家遴选方法,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和专业性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以维基网站(WikiSPaCe)作为研究平台,利用德尔菲法(DelPhi)收集和分析数据,遵循严谨的研究路径,得到客观、公正、系统的研究分析报告,最终形成本次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研究方法严谨科学,研究过程及平台向公众开放,所得出的结论真实可靠。(一)专家委员会本次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项目专家委员会的遴选遵循公平、公开、公正、规范的原则。既考虑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工作单位所在地区)、来源类别(工作部门)、职位层级、学校级别(普通高校或985/211院校)等因素的平衡性,也充分考虑他们的职业操守、学术造诣、行业影响及其承担工作的能力。最终,来自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西南、东北及港澳台地区的共85位专家自愿加入专家委员会,开展中国高等教育地平线项目的研究工作。专家委员会涵盖了教育管理部门、高等院校领导、教务处、高校装备实验系统、教育信息化行业企业、行业媒体、成人网络教育、教育技术学科专家学者、教育信息化工作机构、电化教育馆等10大类别,覆盖了从政府官员、学校领导等教育制度决策者,到教育技术学科科研人员以及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部门负责人等各类层级。同时,来自985及211院校的专家占总数的39%,普通院校专家比例为43%,来自教育科技企业和媒体等其他机构的专家比例为18%o(二)研究平台本次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的研究过程,大部分都以在线方式进行,配合部分专家的线下讨论(以地区专家为主)。线上部分,项目组和专家委员会成员利用本次研究活动专用的维基网站,展开广泛的阅读、讨论、互动与协作,回答研究问题并积极分享相关成果。本次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所采用的维基网站,旨在为项目工作提供一个完全透明的窗口,其资源规模现已达数百页篇幅,并包含了各种不同版本的完整记录。同时,该维基网站始终对公众开放,接受公众的监督。任何普通公众都可以随时登录该维基网站,查看研究所使用的相关资料和内容,查询研究的相关进展,了解专家委员会的相关工作。(涉及本次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的维基资料详情,可参见China.nmc.org。)(三)研究流程本次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的研究流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桌面研究阶段、回答研究问题阶段和投票阶段。桌面研究是指,项目专家通过维基网站展开系统的文献回顾。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与新兴技术相关的剪报、报告、论文及其他材料。专家组探讨己经得以应用的新兴技术,同时也对尚未得到应用的技术进行“头脑风暴:决定是否将某项新兴技术列入报告的关键原则是,看其是否与教学、学习和创造性研究之间存在潜在的相关性。项目组广泛筛选数十种不同出版物,确保相关背景资料能够紧跟时代,立足前沿,以此让全体参与者全程都能及时了解最新情况。文献回顾后,专家团队进入地平线项目研究的核心环节,即回答四个研究问题。研究问题一旨在加深专家对技术的了解。维基网站上项目组以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高等教育版)为基础,汇聚关于新兴技术的最新成果,列出了包括7大类(消费者技术、数字化策略、学习技术、互联网技术、社交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使能技术)的几十种具有潜在教育应用价值的新兴技术。对于每一种技术,维基网站上都提供了简单描述,并列出一些提示性问题以激发专家委员会的头脑风暴,以便加深专家对每项技术的了解。研窕问题二旨在引导专家委员会补充研究问题一所提供的技术清单中漏掉的新兴技术。通过回答这个研究问题,教育技术清单更符合国情。研究问题三旨在确定加快高等教育阶段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研究问题四用来确定阻碍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挑战。这一环节历时20天,最终确定一份综合详细的清单,涵盖专家委员会的主要思想,反映教育技术的进程、趋势及挑战。最后,专家团队将按照基于德尔菲研究方法的程序进入“投票阶段投票采用在线的方式,嵌入到维基网站上。投票内容对应于上一环节汇总的清单。专家委员会通过投票的方式对清单中的技术发展、趋势和挑战进行排序,并根据该项目采纳的时间维度将其归入不同类别,过程采用多轮票决方式,以便专家能够权衡自己所做的选择。具体来说,针对技术发展、趋势和挑战,专家团队在每一部分均拥有15张选票,他们可以将选票投给清单中任何项目,以代表中国高等教育技术的重要进展、趋势和挑战,每个项目可以投多票,但每个部分的总票数不能超过15票。本项目将技术“主流应用”定义如下:在讨论所涉及的时段内,大约20%的机构已采用该技术(这一数字是基于Diamond等学者所做的研究9,意思是指某一项技术只有在达到这一应用比例以后,才有可能有机会实现普遍应用)。此外,每位成员还需就某一技术进入主流应用的大体时间段作出自己的判断:将每一项技术发展与每一个关键趋势归入短期、中期或长期的时间段中,以及将每一项挑战归类为“可应对的”“有难度的”或“严峻的二(四)数据分析地平线项目数据分析的方法包含两个步骤。首先,汇总主题清单。通过维基网站,专家委员会对各类新兴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丰富而详细的讨论。项目组将所有专家提到过的内容,按照技术发展、关键趋势、重大挑战这三个方面来汇总整理,并将表述相同主题的专家发言进行归类,确保所有专家提到过的建议都会被包含到最后的主题清单中,且清单所包含主题不重复出现。经过详细的统计和对数据进行清理,最终在技术发展方面,得到47个主题;在关键趋势方面,得到12个主题;在重大挑战方面,得到18个主题。第二个步骤是对投票结果进行分析。专家委员会成员从时间维度和难度维度出发,对三个领域中的所有主题进行投票,在每个领域中,根据时间维度或难度维度的得票数,选择最终入选本期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的主题。具体而言,在技术进展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从时间维度出发,对未来某段时间(一年之内、二到三年、四到五年)可能会被采纳的主题投票,最终在每个时间维度下得票数排名前四的主题入选本期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的技术进展领域。在趋势领域下,专家委员会成员从时间维度出发,对未来某段时间(短期、中期、长期)可能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主题投票,最终在每个时间维度下得票数排名前三的主题入选本期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的趋势领域。在应用挑战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从难度维度出发,对应对挑战的难度(可应对、有难度、严峻)进行投票,最终在每个难度维度下得票数排名前三的主题入选本期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的应用挑战领域。如果某个主题在两个以上的时间维度或难度维度中的得票数均名列前茅,则将其列入排名更靠前的维度,另一维度则依次递补主题。(五)研究结果本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是针对未来五年,可能会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里对教学、学习和创造性表达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关键趋势和重要挑战。最终形成了在不同维度(时间维度或者难度维度)上排名靠前的12大技术发展、9大趋势和9大挑战,见表1。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技术重要发展方面,翻转课堂、移动学习、创客空间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被认为将在未来一年之内取得重要进展;学习分析及适应性学习、增强现实及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和远程实验室、量化自我则被认为在未来两到三年间可能有重大突破;情感计算、立体显示和全息显示、机器人技术、机器学习要想取得有意义的进展,可能需要四到五年的时间。在加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进程的关键趋势方面,更多应用混合式学习设计、开放教育资源快速增加、STEAM学习的兴起将是非常重要的短期趋势;重设学习空间、跨机构协同日益增加、反思高校运作模式将是加速技术应用的中期趋势;程序编码素养的兴起、推进变革和创新文化、转向深度学习方法则可能作为长期趋势,对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进程施加关键的影响。在阻碍中国高等教育中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方面,将技术融入师资培训、混合采用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提升数字素养三项被认为是可以有效应对的挑战;个性化学习、教育大数据的管理问题、推广教学创新三项挑战,虽然应对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仍然在可解决范围之内;培养复合思维能力、平衡互联生活和非互联生活、重塑教师角色,要想解决这三项挑战,则充满了难度,需要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表1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结果。三、讨论为了更好地对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进行解析,本文比较了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和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高等教育版)(以下简称“全球高教版地平线报告”)之间的异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包含了12大技术发展、9大关键趋势和9大挑战,尽管报告中对三个地平线项目(全球高教版、中国高教版、澳大利亚高教版)研究结果进行对比时,曾列举出全球地平线项目的12大技术发展,但新媒体联盟官方发布的全球高教版地平线报告中则只列举出6大技术发展、6大关键趋势和6大挑战,这主要是因为全球高教版地平线报告更具有概括性,需覆盖全球技术应用态势,在政策和领导性上影响也更为深远。基于此原因,本文对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和全球高教版地平线报告的共性与个性分析,将以新媒体联盟官方发布的报告数据为基础,并以结果中入选项目数量较少的全球高教版地平线报告为基准。(一)共性分析通过比较中国高教版和全球高教版地平线报告,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共性,这一方面反映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全球化趋势,另一方面也辅证了报告数据和结果的准确性。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和全球高教版地平线报告的比较结果见表2。总体上来说,无论在技术发展、关键趋势还是重大挑战上,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都与全球高教版地平线报告有着很大的一致之处。尤其在技术采纳的时间段(一年以内、二到三年、四到五年)、关键趋势的发展阶段(短期、中期、长期)以及重大挑战的难易度(可应对的、有难度的、严峻的)上,两个报告保持着高度一致。1 .技术的重要进展:移动学习到人工智能的进阶在技术的重要进展方面,两份报告均认为移动学习技术将在一年之内得到采用,人工智能则将在未来四到五年被应用到教育领域。移动学习是指依托于成熟的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利用移动设备实现交互教学活动10。移动学习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在利用移动设备推送知识,第二阶段重在利用移动设备来支持、改进和扩展学习者的心智模型和思维过程,第三阶段则强调在生活环境和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11。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之后,移动学习已经日趋完善,被认为已经或者在近期即将广泛应用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对于未来四到五年内可能被应用到教育中的技术,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提到了情感计算、机器人和机器学习,全球高教版地平线报告则提到了人工智能。鉴于情感计算12、机器人技术1引和机器学习14等几种技术都是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所以可以认为两份报告在人工智能上达成了共识。2016年谷歌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围棋软件AlphaGo战胜韩国围棋大师李世石,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魏雪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实现了认知模拟并可视化115。尽管人工智能技术被认为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目前仍然缺少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和案例116,所以两份报告都认为在比较遥远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才能被真正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从移动学习到人工智能的进阶,不仅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公认,在更广阔的互联网商业领域,也是一个热度非常高的话题。2 .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从有形学习形式和学习空间到无形的创新和深度学习理念的转变在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方面,短期来看,两份报告对学习形式非常重视,混合式学习设计成为了公认的短期趋势。目前得到较多学者公认的混合式学习特指采用面对面学习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的17。混合式学习整合线下和线上两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18。学习空间通常指学习发生的任意场所,包含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学习空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何借助新兴技术去构建和改造学习环境,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191。两份报告同时将重设学习空间列为中期趋势,表明学习空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重视。如何基于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建构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学习空间,将成为加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进程的中期趋势。如果说中短期趋势,两份报告看中的仍然是有形的学习形式和学习空间,那么对于长期趋势,两份报告则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无形的创新和深度学习理念。不管是变革与文化创新还是深度学习方法,都是较为抽象的学习理念,但却非常重要。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我国广泛推进的“双创”鼓励政策,便体现出国家层面对于创新文化的重视。深度学习是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让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对其进行评价和整合20。基于深度学习展开的教学实践,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迁移,因而有着深远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教学从有形的学习形式和空间到无形的创新与深度学习理念的转变。3 .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从提升素养整合学习形式到重塑教师角色的难度升级在重大挑战方面,两份报告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技术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对于可应对的挑战,两份报告都提到了提升数字素养和混合采用正式与非正式学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素养也就成了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同样的,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学习者对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界限也因此变得愈发模糊。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数字原住民(DigitalAbOrigina1,又名数字土著)的增加,公众数字素养的提升也是必然趋势;正式的学校教育和以移动学习为代表的非正式学习在今天的教育领域中也是平分秋色。因此,不管是提升数字素养还是混合采用正式与非正式学习,都是可以应对的挑战。相比较下,重塑教师角色则是技术带来的极为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教师一直扮演着讲授者的角色,通过耳提面命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但技术的发展却打破了这样的传统,使得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技术的介入让教师从课程的主讲者和知识的唯一传授者逐渐转向学生的引导者及课堂的管理者,却始终没有哪一种教师角色得到了广大研究者和一线教育教学实践者的广泛认可。事实上,教师角色可能远没有一个标准化的答案,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知识特点、学习资源、教学工具等因素,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才能真正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如何重塑教师的角色,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高等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严峻挑战。(二)个性分析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了与全球高教版地平线报告的共性之外,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也拥有自己的个性特征。1 .技术的重要进展:技术发展多元化和深入化在技术的重要进展方面,技术的多元化和进阶趋势格外突出。从多种学习技术和学习策略的整合到强调交互性和数据分析再到视觉技术和智能技术,新兴技术越来越先进,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和潜在意义也越来越大。未来一年可能采用的技术,多是致力于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的技术,如翻转课堂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这些技术目前已经相对成熟且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它们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在教育领域中进行过尝试,并且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效果。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可能采用的技术则更多地体现出高交互性和基于数据的特点。如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分析技术和量化技术,则可以基于数据对学生学习历程及行为进行分析和评量,从而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在未来四到五年内,以可视化技术(如立体显示和全息显示)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性技术,将为教育领域带来新的想象空间。这些技术虽然目前在教育领域中缺乏有实用价值的应用案例,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其必将在教育领域中发挥巨大的作用。2 .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全球化与中国特色并存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在教育上的融入也必将日渐加深,这种趋势在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里也体现得非常明显。短期来看,开放教育资源的迅速增加是非常明显的趋势,这种开放的理念与“一带一路”战略强调的开放包容相协调,不仅意味着全球各国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将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也意味着中国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有了越来越多的途径展现在全世界的学习者面前。同时.,风靡欧美国家的STEAM学习的兴起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短期趋势。STEAM包括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五个学科,在创客教育迅速发展的当下,STEAM教育与创客的结合,必将擦出靓丽的火花21。中期趋势集中在对高校运作模式的思考。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走上更加开放的国际化道路,其所接触的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和治学理念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对高效运作模式的思考,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的一种反思和沉淀,既要反思中国高等教育运作中的优势与不足,又要借鉴其他国家高等教育运作中的优势和先进理念。程序编码素养的兴起称为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长期趋势的新亮点。在日益高度融合的信息社会中,互联网上四通八达的信息及其背后所蕴藏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此,提升编码素养有助于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3 .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平衡技术应用的正负面效应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以促进教学效率和效果,使用不当则反过来会对教学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平衡技术应用的正负面效应,成为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关注的阻碍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虽然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化,但因为起步晚、基础弱,师资队伍关于技术应用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仍然存在很大不足22,因此将技术融入师资培训,成了有效促进技术正面效应的重要方面。随着教育部在全国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师资力量将成为可以应对的挑战。近年来大数据成为一项炙手可热的技术,其优势之一在于可以为用户量身打造个性化产品。这种产品提供给学习者可以自定步调的个性化学习,提供给教师可以有效制定教学策略的事实参考。然而,目前高校大数据应用领域中存在专业人才缺乏,对用户隐私缺乏尊重,尚无成熟的案例和模式等问题2引,如何有效地对大数据进行管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规避大数据的缺陷,成了技术应用的一个有难度的挑战。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沉迷互联生活,以至于忽略了真实世界。在技术与生活日益融合的今天,这种负面效应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平衡互联和非互联生活,最大程度地规避技术的负面效应,成为一项严峻的挑战。这项挑战不仅学习者需要面对,因为他们容易在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世界中迷失自我,从而难以形成有效的符合思维能力;教育者和研究者同样需要面对,因为他们需要利用互联网获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能力、发掘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来促进互联生活与非互联生活的整合。四、总结随着教育部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订“双一流”实施办法,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与美国新媒体联盟联合发布的2017新媒体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基于中国特殊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反映了我国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现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兴技术应用具有指导和借鉴的意义。这份报告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里对教学、学习和创造性探究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提出了12大技术发展、9大关键趋势和9项重大挑战。同时,通过分析对比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和全球高教版地平线报告的共同点,本文发现,在技术的重要发展方面,两份报告都同意从移动学习到人工智能的进阶;在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方面,两份报告都提到了从有形的学习形式和学习空间到无形的创新和深度学习理念的转变;在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方面,两份报告都认同从提升素养整合学习形式到重塑教师角色的难度升级。除此之外,中国高教版地平线报告还存在一些独特的个性特点。在技术的重要进展方面,报告展现了技术发展多元化和深入化;在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方面,凸显出全球化与中国特色并存的特点;在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方面,强调了平衡技术应用的正负面效应。概述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高教版系列报告持续15年对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对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人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为各类教育工作者、高等教育领导、管理人员、决策者和技术专家提供教育技术规划提供重要参考。每年报告中提及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六大趋势、六个挑战和重要技术进展,是由来自世界各国的教育和技术领域的专家共同研讨得出,着重回答了高等教育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推动教育变革的技术发展、技术应用于教育中的挑战等问题。2017年的报告指出,2017-2021年间,极有可能影响高等教育变革的六个关键趋势是推进创新文化、深度学习方法、日益关注学习测量、重新设计学习空间、混合学习设计、协作学习;可能制约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是提升数字素养、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融合、成就差距、促进数字公平、应对知识老化、重新思考教育者的角色。重要技术进展是自适应学习技术、移动学习、物联网、下一代学习管理系统、人工智能、自然用户界面。促进高等教育领域技术运用的关键趋势2017年报告中提出的所有影响趋势在之前的报告中都出现过,比如,短期趋势中的混合式学习和协作学习,而且混合式学习设计已经连续三年被确定为高等教育的短期趋势;中期趋势为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和日益关注学习测量;长期趋势是推进创新文化和深度学习方法,和前五年报告的比较情况,如表1所示。表1促进高等故9领域技术运用的夭幢般势(20122(117)Z01220142015201620173LAfV日后关注¥可就支7V葬造胡有:L牝V土哥保计学习空闲V正度学习方法V论件学习思媒学与的僮牝Wr星号樊*的ee7*断息校L作HA增进的彳电极令作社支城*的口及王义学习和»无大学号的a合命车估总技“tA运义学习长期趋势:推进创新文化(AdvancingCulturesofInnovation)在本年度报告中,推进创新文化仍旧是高校未来4-5年发展的长期趋势之一,不过其内涵从强调了解培养探索新观点的价值转换到寻找如何通过多样独特的学习机构复制这种价值的方式上来。高校是帮助创业、促进创新的重要场所,也将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能够促进文化创新,高校需要思考如何开展创业教育,并评估现有课程体系、改善考评方式以便消除限制新想法发展的障碍。另外,高校在提倡和尝试新的教育模式(比如,翻转课堂)的同时,还应加强学习环境的设计以适应更为主动的学习O教学场所要提高交互性,注重移动性、灵活性并支持多种设备的使用。高校可以为包括学生在内的各类群体创造新发现并设计解决方案,从而应对现实世界所提出的挑战。高校可以通过建立鼓励冒险行为的环境,培养创造力和企业家思维。长期趋势:深度学习方法(DeePerLearningAPPrOaCheS)在本年度报告中,深度学习方法从中期趋势变为长期趋势。近年来,将能够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法融入高等教育的趋势不断发展,特别是在STEM学科。这类方法包括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挑战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学会解决问题、协作和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方法主要有两种策略,一种是创设真实社会情境中的问题,学生需要解决真正的挑战;一种是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学生需要创造完整的产品。技术对促进深度学习、帮助学生表达观点、指导学生协作解决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期趋势:日益关注学习测量(GrOWingFoCUSOnMeaSUringLeaming)在本年度报告中,关注学习测量从短期趋势变为中期趋势。在线学习分析是近期学习测量方面的一大发展,通过跟踪学生与在线环境和学习材料的交互,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相应数据,注意到学习情况不佳的学生群体,并且评估影响完成度和学生成功的因素,以指导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设计。学习分析还有助于适应性学习、个性化学习、更好的教学设计,可以通过收集学生学习的数据,监控自身的学习效果。中期趋势:重新设计学习空间(RedesigningLearningSpaces)重新设计学习空间仍然是未来高等教育的中期发展趋势。重新设计的教育环境强调更大的移动性、灵活性和多种设备的使用,来支持基于项目的交互、网络会议和其他远程协作交流。高等院校的教室也和真实世界的工作和社会环境更为相似,可以促进更好地互动和跨学科解决问题。学习空间的开放时间要更加灵活,以满足学生随时学习的需求,并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学习工具。短期趋势:混合式学习设计(BlendedLearningDeSignS)混合式学习设计连续五年被提及,是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趋势列表关注度最高的趋势。目前,高校对混合式学习的认识程度和使用率逐渐上升,其灵活性、便利性以及先进多媒体和技术的融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独立研究能力以及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学习体验的能力培养有所帮助。混合式学习在高等教育有多种形式,随着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普及应用,目前的研究更关注相应的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对学生的影响。短期趋势: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协作学习是基于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观点,基本原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互动、团队合作以及为真实挑战制定解决方案。协作学习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成就感外,有效的合作活动可以带来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更强的自尊心和更高的领导技能,加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各类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更多协作学习的可能性,各类社交媒体、在线社区、云服务平台、自适应学习系统和学生咨询平台等,有助于数据共享、表达和交流观点、开展咨询和互助、完善评估。制约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报告指出,将有六项重大挑战会在政策、领导力、实践三个维度上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其中,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融合、提高数字素养仍被认为是可以解决的挑战(2015年报告至今);其余四项挑战均是在本年度首次提出,其中成就差距和促进数字公平被视为艰难的挑战;最为严峻的挑战是应对知识老化和重新思考教育者的角色,不但无法界定,也更难以解决(见表2)。&2制约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歹大战战(2012-2017)美是势2012201320142015201620174ft*feMf*A7£式咛习4-#工人笄习的“作VM*i-VV个G化学习a4*4toHM-TMeKXVvff*r*包舍谢生羊的雷舞*曲襄年及刃才的角EVV保我拿字公平VX*t<iR.f所注M与息建林的L石复*的名的就竽就于胡新的特广V十大MJI级楼美于社衣的与农6席学术氏IIe录布丸8的«方式可解决的挑战:提升数字素养(ImprovingDigitalLiteracy)提升数字素养是高校可以解决的挑战,但还是存在一些困难。主要在于对数字素养的界定还太宽泛,对数字素养的核心要素还未达成共识,现在已确定两类能力,一类是基本的技术技能,另一类是行为技能,包括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数字素养涉及到需要适应数字社会方方面面的能力,并且教师和学生应具有的数字素养也不尽相同。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应该具有的数字素养的核心要素,设计相关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当前人员的水平,明确发展领域,并制定实施数字素养实践的战略。可解决的挑战: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融合(BIendingFOrmaIandlnformaILearning)将非正式学习融合到现有体制内的学习体系中,可以创建一个能够培养学生好奇心、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环境。主要挑战在于如何记录、测量和认证非正式学习的成果,还缺少统一的认识和有效方式。另外,如何帮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识别有益的校外学习资源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