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docx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之后,在此基础上,反过来利用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研究其几何性质。它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的个考点,是深入研究双曲线,灵活运用双曲线的定义、方程、性质解题的基础,更能使学生理解、体会解析几何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解析几何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教学参考书中明确要求:学生要掌握圆锥曲线的性质,初步掌握根据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的方法和步骤。根据这些教学原则和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运用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讨论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渐近线等几何性质;掌握双曲线标准方程中的几何意义,理解双曲线的渐近线的概念及证明;能运用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解决双曲线的一些基本问题。(2)能力目标:在与椭圆的性质的类比中获得双曲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类比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的理解。(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而且能够运用运动的,变化的观点分析理解事物。二、教学重点、难点对圆锥曲线来说,渐近线是双曲线特有的性质,而学生对渐近线的发现与证明方法接受、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渐近线的发现作为重点,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诱导、分析,巧妙地应用极限思想导出了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这样处理将数学思想渗透于其中,学生也易接受。因此,我把渐近线的证明作为本节课的难点,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以及高考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我把渐近线和离心率这两个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三、教学程序(一) .设计思路这节课内容是通过双曲线方程推导、研究双曲线的性质,本节内容类似于“椭圆的简单的几何性质”,教学中可以与其类比讲解,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得到类似的结论。在教学中,学生自己能得到的结论应该让学生自己得到,凡是难度不大,经过学习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习建立信心,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渐近线是双曲线特有的性质,我们常利用它作出双曲线的草图,而学生对渐近线的发现与证明方法接受、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诱导、分析,从已有知识出发,层层设(释)疑,激活已知,启迪思维,调动学生自身探索的内驱力,进一步清晰概念(或图形)特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二) .教学流程1 .复习引入我们已经学习过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以及椭圆的简单的几何性质,请同学们来回顾这些知识点,对学习的旧知识加以复习巩固,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利用多媒体工具的先进性,结合图像来演示。2 .观察、类比这节课内容是通过双曲线方程推导、研究双曲线的性质,本节内容类似于“椭圆的简单的几何性质”,教学中可以与其类比讲解,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首先观察双曲线的形状,试着按照椭圆的几何性质,归纳总结出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一般学生能用类似于推导椭圆的几何性质的方法得出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对知识的理解不能浮于表面只会看图,也要会从方程的角度来解释,抓住方程的本质。用多媒体演示,加强学生对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实轴、虚轴)、离心率(不深入的讲解)的巩固。之后,比较双曲线的这四个性质和椭圆的性质有何联系及区别,这样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借助于类比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3 .双曲线的渐近线(1)发现由椭圆的几何性质,我们能较准确地画出椭圆的图形。那么,由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能否较准确地画出双曲线Xa-/=1的图形为引例,让学生动笔实践,通过列表描点,就能把双曲线的顶点及附近的点较准确地商出来,但双曲线向远处如何伸展就不是很清楚。从而说明想要准确的画出双曲线的图形只有那四个性质是不行的。从学生曾经学习过的反比例函数入手,而且可以比较精确的画出反比例函数1y=一的图像,它的图像是双曲线,当双曲线伸向远处时,它与X、y轴无限接近,此时X、y轴是17=一X的渐近线,为后面引出渐近线的概念埋下伏笔。从而让学生猜想双曲线X2-/=1有何特征?有没有渐近线?由于双曲线的对称性,我们只须研究它的图形在第一象限的情况即可。在研究双曲线的范围时,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1,可解出尸=当X无限增大时,y也随之增大,士=PI=L1不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但是如果将式子变形为137VTr1y,我们就会发现:当X无限增大,/逐渐减小、无限接近于0,而1就逐渐增大、无限接2L<Ay-0近于1(7);若将指变形为二6,即说明此时双曲线在第一象限,当X无限增大时,其上的点与坐标原点之间连线的斜率比1小,但与斜率为1的直线无限接近,且此点永远在直线y=X的下方。其它象限向远处无限伸展的变化趋势就可以利用对称性得到,从而可知双曲线x'=I的图形在远处与直线=±x无限接近,此时我们就称直线y=±x叫做双曲线x=I的渐近线。这样从已有知识出发,层层设(释)疑,激活已知,启迪思维,调动学生自身探索的内驱力,进一步清晰概念(或图形)特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WEl利用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就可以引导学生探寻双曲线?b2(a>0,b>0)的渐y2X21ab222y=(X-a)近线,让学生同样利用类比的方法,将其变形为b2a2,a2,由于双曲线的对称性,我们可以只研究第一象限向远处的变化趋势,继续变形为/斤不4afXaX,可发现当X无限增大时,犬逐渐减小、无限接yb近于0,1逐渐增大、无限接近于即说明对于双曲线在第一象限远处的点与坐标原点bbJ之间连线的斜率比4小,与斜率为。的直线无限接近,且此点永远在直线a下方。其它象限向远处无限伸展的变化趋势可以利用对称性得到,从而可知双曲线X2y21.4.4F-r=1>r=±-?r=±-a3b2(a>0,bX)的图形在远处与直线a无限接近,直线a221.-匕=1叫做双曲线a2b2(a>0,b>0)的渐近线。将渐近线的发现作为重点,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诱导、分析,巧妙地应用极限思想导出了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这样处理将数学思想渗透于其中,学生也易接受。(2)几何画板演示IMQI越来越短,因此把问题转化为计算IMQl。但因IMQl不好直接求得,因此又可以把问题转化为求IMNI。此又可以把问题转化为求IMNI。MQ<MN=-Jx2-a2aa=*E七(|囹4 .离心率椭圆的离心率反映椭圆的扁平程度,双曲线离心率有何几何意义呢?不难得到:Ve=rc>,a”1,这是刚刚学生在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时就可以得到的简单结论。通过对离心率的研究,同样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渐近线的理解。22k2I=4一°-=JfT-I=42-I由等式C=6,可得:aa,不难发现:e越bb小(越接近于1),1就越接近于0,双曲线开口越小;e越大,Z就越大,双曲线开口越大。所以,双曲线的离心率反映的是双曲线的开口大小。通过对这些性质的探究,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双曲线图形与这些基本量之间的关系,更加准确的作出双曲线的图形。5 .例题分析例L求双曲线9x2-16y2=144的实半轴长和虚半轴长、顶点和焦点坐标、渐近线方程、离心率。变1:求双曲线9y2162=144的实半轴长和虚半轴长、顶点和焦点坐标、渐近线方程、离心率。例2.已知双曲线顶点间的距离是16,离心率e=54,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写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并求出双曲线的渐近线和焦点坐标。6 .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尤其是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及其“渐近”性质的证明,并能简单应用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总结(学生填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