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研究的欧美视角与《反杜林论》研究综述.docx
摘要: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经典,该文本首次系统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国际工人运动和苏联教科书均产生重大影响。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和苏联学者与西方马克思学家在解读反杜林论的过程中呈现出两种分歧极大的结论,实则都存在评价的限度。或因未能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恩格斯相关论述而陷入教条化的理解,或因缺乏理论视野或体现冷战思维而做出了过度解读。综合评述这两种研究,结合时代条件重释反杜林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关键词:反杜林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与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苏联学者;西方马克思学家在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解读史和传播史中,反杜林论因首次系统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在国际工人运动中产生巨大影响,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成为工人阶级的自觉意识。欧美学界时常围绕该文本的核心理路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解读,从中呈现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争鸣更新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认识,也提醒人们分辨马克思主义文本的深入阐释和过度解读。这些争鸣开阔了中国学界的研究视野,也促使中国学者反思欧美学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得失。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读反杜林论,需要比较和梳理传统马克思主义与欧美学界对该文本的研究简史,回归晚年恩格斯的历史语境,从时代精神角度重释该文本的当代价值。一、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与苏联学者研究反杜林论概览恩格斯在暮年回顾反杜林论的写作时充满理论自信,他在逝世前一年乐观地指出,“我感到十分满意的是,自从第二版以来,本书所主张的观点已经深入科学界和工人阶级的公众意识中,一一而且这种情况出现在世界上一切文明国家里J1354反杜林论的发表与出版及时纠正了德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存在的机会主义倾向,克服了党内出现的思想混乱和理论动摇,使刚刚合并而成的德国社会民主党达成思想共识。而且,通过对杜林哲学的批判,恩格斯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其中形成的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成为后人理解马克思主义最直观和便捷的方式。由于反杜林论的政治价值和理论意义的卓著,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和苏联学者对其做出诸种肯定评价。威廉李卜克内西认为,反杜林论“是在全面反击杜林在大部头著作中所进行的进攻,并对他的整个体系从哲学、自然科学和经济方面加以批驳。在这方面,恩格斯做得很出色。自从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以来,这些收拾杜林的文章是党内涌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科学著作。从党的利益来说,这部著作也是必要的,因为杜林攻击拉萨尔和马克思一一我们党的科学基础首先应当归功于这两个人一一就是攻击党本身最核心的本质。这是一个关系到维护我们立足基础的问题。恩格斯这样做,我们应当感谢他J2475伯恩施坦同样积极评价了反杜林论的理论价值:“在共产党宣言中概括地提出来的东西,尤其是作为论点提出来的东西,在这里得到了发挥,有些地方是由于迄今获得的认识、由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确定的论点而得到了纠正,有些地方是通过演绎的论述方法而得到了进一步阐述。在目前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那些与其说是教义式的表述不如说是根据发展的前因后果所做的表述,在这里也通过正面的论述作了解释,此外,还阐明了一些既不属于宣言也不属于资本论所应阐述的问题,然而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对于正确领会现代社会主义的理论原理有着重要的意义。该书第一编哲学中所论及的问题就是例证。因此,恩格斯的这本书填补了社会主义文献的一大空白。今天,许多书籍都是根据这本书或通过这本书而产生出来的,我们整个报刊都受了它的影响,说它填补了一大空白,及时解决了由于杜林而造成的分歧,这不过是一个大概的估计。这是谁也不会提出异议的。另一方面,我们已经指出,杜林在这段空白期间,对党暂时还是有影响的。”2477反杜林论之所以在德国工人阶级中间广为传播,成为理论基础的最好读本,从中可见一斑。由于较为全面地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致轮廓,不乏理论家将反杜林论视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例如,卡尔考茨基认为这部著作为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是其他马克思主义著作不可替代的:“如果要我判定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对我的影响,那么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来说,没有别的书能比得上这部著作的作用了。诚然,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很了不起的。但是,我们只是通过反杜林论才正确地阅读和学习资本论的"3。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建立是从这本书开始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1878年)彻底清算了杜林,其意义远远超过了七十年代的那些小文章,产生这本书的背景早已被人遗忘,它的论战部分的针对性也已消失,但是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却是意义重大的。这本书第一次详细而透彻地从各个方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特点,特别是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及其唯物史观,剖析了当时流行的折中主义的社会主义。当时我们都很尊敬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推崇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但是,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出版以后,我们才开始比较深入地探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开始系统地按马克思主义来思考和工作了。从那时起才开始出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学派。”2477他还认为,直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才正式以“马克思主义”来命名他本人和马克思的思想。列宁充分肯定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清晰而完整的阐释,他认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最明确最详尽地阐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J467他多次指出,反杜林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结晶,其中阐明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的观点:“弗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见该书,马克思看过该书的手稿)中完全以马克思的这个唯物主义哲学为依据,并阐述了这个哲学。”48“1876年马克思参加恩格斯反杜林论一书的写作,看过全书的手稿并写了论述政治经济学史的整个一章443列宁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始终一致,只是有不同的分工,“马克思一再把自己的世界观叫做辩证唯物主义,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马克思读过全部手稿)阐述的也正是这个世界观5“马克思致力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复杂现象。恩格斯则在笔调明快、往往是论战性的著作中,根据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经济理论,阐明最一般的科学问题,以及过去和现在的各种现象。反对杜林的论战性著作(它分析了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重大的问题)”457-58。列宁以反杜林论的核心思想为理论主要来源,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于1913年撰写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这一著名表述。20世纪70年代,“解冻”运动以来的苏联社会思潮发生巨大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认识和新研窕要求苏联哲学对哲学与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方法论、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影响等问题给予科学回答,对恩格斯的著作、尤其是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为苏联学术界研究的重心。苏联马克思主义者自觉承袭列宁衣钵,维护对反杜林论的正面阐释。苏共马列主义研究院维戈德斯基认为,恩格斯的哲学一政治经济学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结构不仅是为了批判杜林而“不能不”跟着杜林展开论述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在各个阶段上的发展,过去和现在都保持着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不可分离的统一。但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亦即在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发展阶段,这种统一曾是十分明显的,后来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分得更细而变得比较隐晦了J6可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而政治经济学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论证。反杜林论表现了这种统一性的具体形式。巴加图利亚认为,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进一步总结、概括、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规定了作为关于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的辩证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中基本辩证规律的作用一一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了像永恒的真理、平等、道德、政治经济学对象等这样一些历史主义原理;批判了暴力理论,揭示了军事的物质基础J7而且,这个文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关于阶级形成的新观点。在苏联研究恩格斯哲学的热潮中,驳斥西方马克思学家制造的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的观点成为两种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泰伊奥伊则尔曼在恩格斯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最新颠覆者一文中指出,西方学者把反杜林论说成是对马克思哲学观点的背离,或者说,马克思之所以赞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哲学观点,是“他在自己这位朋友的影响下改变了自己早期的观点,从而自己向这些带来灾难的哲学谬误屈服了”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奥伊则尔曼认为,反杜林论是一部发展了资本论和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中的极其重要的哲学观点的著作,“马克思确实没有充分地研究自然科学成果中的哲学问题,但是他认为这些问题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他和恩格斯之间的书信说明了这一点。尽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活动的规律,但是他经常强调指出辩证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具有普遍适用的性质J844况且“在反杜林论出版之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已经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中得到了阐述J那种从“虚伪的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立场出发”,将哲学中的列宁阶段说成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所谓鸿沟的继续和深化”,但实际上这是更加深刻地把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结合在了一起854o二、西方马克思学家的质疑与诘难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西方马克思学家中出现了力图用黑格尔主义或人道主义重释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此举使马克思的面貌变得丰富,出现了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对立,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关系也复杂起来。这些论述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和苏联学者的肯定性评价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反杜林论成为西方马克思学家质疑和诘难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乃至恩格斯哲学学养的关键文本,从以下三个维度可见其主要理路。首先,西方马克思学家质疑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辩证法的理解。这种质疑始于卢卡奇在1923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自然辩证法的否定:“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论述对于后来理论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认为,辩证法是由一个规定转变为另一个规定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矛盾的不断扬弃,不断相互转换,因此片面的和僵化的因果关系必定为相互作用所取代。但是他对最根本的相互作用,即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连提都没有提到,更不要说把它置于与它相称的方法论的中心地位了。然而没有这一因素,辩证方法就不再是革命的方法,不管如何想(终归是妄想)保持流动的概念J950由此,卢卡奇认为,恩格斯把辩证法扩展和应用到自然界,此乃对辩证法的误解,因为自然界本身不存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也不存在辩证法。尽管卢卡奇在晚年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意识到自己”仅仅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种关于社会的理论、社会的哲学,因而忽视或者否认它同时也是一种关于自然的理论”,“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的根基”9新版序言,但他此前的观点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例如,马尔库塞将苏联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归结为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继承,认为“辩证法的概念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与经济、社会历史著作中的辩证法概念确切的具体性相比较,表现为单纯的类比、象征和附加于内容之上的特点一一特别显得空泛或平庸,这不是偶然的。而在苏联马克思主义对辩证法的讲解中,自然辩证法却已经成为经常被引证的权威资料J10萨特则指出,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强加给自然界的。他认为辩证法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是属于人而非自然界的;只有历史辩证法,没有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的错误就在于把历史辩证法推广到自然界,使辩证法变成了抽象的教条和死板的公式11。其次,西方马克思学家以反杜林论为重要文本依据,得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的结论。特雷尔卡弗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中用大量篇幅分析反杜林论中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差别。恩格斯尽管力图广泛呈现马克思的观点,但是“恩格斯是否准确地做到了这一点”则需要分析。他从恩格斯分别写于马克思逝世前后的两篇序言着手,认为第一版序言是写作反杜林论时真实情况的反映,第二版序言中关于这部著作是两人合著的一些说明没有任何证据。至于在第二版序言中恩格斯声称“在付印之前”,“曾把全部原稿念给他(马克思)听”的事情,“没有任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也没有任何著作,甚至其他任何证据来证明这件事。也没有任何解释,阐明为何马克思要听别人大声朗读这部著作J12115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关于他和马克思共同世界观的阐发,只是恩格斯有意形成或强加给读者的一种印象,没有通信可以证明马克思完全赞同。“这里不但没有马克思本人认同恩格斯著作的迹象,而且也没有把它看做是他们共同的世界观的某些方面的迹象。马克思明显对恩格斯的计划提供过帮助,同时又明显是在任何意义上忽略去说明这是他们的共同研究12118接下来,卡弗发挥了他的想象力,揣测如果马克思并不认可反杜林论中的重要内容,却没有表态的原因:“这似乎可以想象马克思对这本书的整体内容不够重视,或者马克思感到这本书比较肤浅。也许考虑到他们持久的友谊,考虑到他们社会主义者领导人的角色,以及恩格斯给他提供经济援助的益处,马克思保持了沉默并且对恩格斯的工作不加干涉12120此外,卡弗还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观念和态度等方面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学术关系上并不只是存在分工与合作那么简单。悉尼胡克也认为,“马克思本人从未谈到过一种自然辩证法,虽然他十分知道在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单位中,量的渐变产生出质变。然而,恩格斯在其反杜林论和死后发表的手稿自然辩证法中,却公开地把辩证法扩展到自然现象。然而,他的辩证法定义却说明他是不知道作为同物理学的变化'概念和生物学的发展概念相对立的辩证法的特殊特征的13也就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辩证法的理解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思想差别。卡弗等学者的观点不乏影响力,但也有西方学者对此表示怀疑,例如美国恩格斯学家亨利认为,”资本论主要是马克思的著作,反杜林论主要是恩格斯的著作。但可以肯定地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学术伙伴关系。马克思不是一个轻易容忍与自己观点稍有不同的人。对照反复发生的马克思与以前的朋友如鲍威尔、魏特林、维利希、普鲁东、卢格和巴枯宁等人从关系密切到最后决裂的例子,马克思与恩格斯保持如此长久的和谐关系本身就表明了他们在学术上是根本一致的。”14再次,西方马克思学家批判反杜林论存在“入学空场”,把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阐述概括为技术一经济决定论或知识反映论。诺曼莱文在悲剧性的骗局:马克思同恩格斯的对立中提出,恩格斯的历史主体是自然界、技术力量或者经济力量,其历史思辨缺乏人类实践概念,恩格斯的历史观是同他的自然观相适应的。他把历史看作是按照存在于人之外的规律发展的东西,恩格斯的心目中的生产力像机器、货币、牲口、人口这样的有形物质的东西,从来不把社会发展的原因归结为人类相互关系的复杂组合15,因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唯物史观实乃技术和经济决定论,即按技术变革的思路理解社会变革。著名马克思传记作家麦克莱伦则认为,“反杜林论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倒退。他试图提出一种唯物主义一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这与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更丰富的对辩证法的书写是有差别的。恩格斯给我们是一种粗俗的唯物主义,它严重地受到19世纪后期科学主义的影响。它彻底消解了所有黑格尔的影响,并基于一种非常简单的知识的反映论J16此外,也有批评家认为恩格斯实则以实证主义、进化论的思路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其采用的方法不同于马克思。显然,这些观点表达了强烈的批判意旨。三、重释反杜林论:我们时代应有的思维方式反思上述两种观点和风格差异显著的论述,有两个问题需要首先澄明:什么是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的目的?反杜林论的话语表达具有怎样的马克思主义考量?毋庸置疑,反杜林论是学术性的论战文本,恩格斯批评杜林的目的在于确认工人运动应有的实践策略,因而实际上在为以工人为主体的读者写作,必然要考虑到话语的通俗明快,这种表达与纯粹哲学论述无论从理路还是从语言上都不可同日而语。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和苏联学者意识到恩格斯的初衷,感受到恩格斯著述的实际效力,他们对反杜林论所持的肯定态度和捍卫立场是十分明晰的;而西方马克思学家则从学术角度细致辨识马克思与恩格斯论述理路的细微差别,进而指责恩格斯哲学的通俗化实则缺乏哲学深度的表现,这些指责有些是以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为中介展开的,看似不乏道理。实际上,合理理解反杜林论的理论主题,需要体会恩格斯论述该文本的历史语境和理论难度。同时,应从思想史角度把握恩格斯诸多论述的思想资源,领悟恩格斯通俗表述蕴含的理论深意。反杜林论出版迄今150余年来社会状况、时代条件、科技发展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用恩格斯的一些历史性论述解决新时期的实际问题未必是合理之举,但恩格斯解析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其开启的哲学运思理路具有持久的启示意义,仍然是我们时代应有的思维方式。首先,恩格斯在驳斥杜林的过程中表达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功能。恩格斯希望工人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解析实际问题,而这需要对思想史作精炼的梳理并作出新哲学选择才能实现。他将德国工人运动视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认为德国无产阶级“完全能够胜任他们所肩负的临时领导的任务。无论个别领袖犯了什么错误(错误很多,而且又是各种各样的),群众仍然坚决地、毫不动摇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他们的坚毅精神、组织性和纪律性同德国历次资产阶级运动表现得十分突出的软弱无力、犹豫不决、逢迎和胆怯,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照。”17其原因不仅在于德国工人具有政治觉悟,还在于他们拥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而反杜林论对提高工人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这部著作引导当时党内许多不甚了解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的人提高了认识,并对后来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那时,人们的视野多么开阔!尽管恩格斯在自然和历史中自由驰骋,可是各个细节与汇成一个具有统一思想的宏伟整体的联系是多么紧密!”2476忽略这种历史语境,单向度地批判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与马克思思想的细微差别,无疑缺乏理论阐释应有的历史视野。其次,恩格斯在阐释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表达的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持久的学术生命力。西方马克思学家对恩格斯唯物辩证法的指责不无道理,但并非否定恩格斯相关论述的合理理由。身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恩格斯意识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获得了可观的成就,为哲学家概括时代精神提供了客观基础,恩格斯沿用启蒙以来的思想家强调科学观念的思路,试图为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和人类经济生产生活提供新的可能,这种常识可能走得有些远,但毕竟提出超越传统哲学的改变世界的方案。我们也不应忽略马克思对反杜林论的肯定:“真正有科学知识的人,都能够从恩格斯的正面阐述中吸取许多东西J18至于批评恩格斯的晚年论述成为苏联教科书的重要来源,以至于要为教条化的苏联哲学承担责任,这既存在对恩格斯理论责任的过度批评,又忽略了教科书对东方国家所起到的科学启蒙价值。批评恩格斯固然简单,超越恩格斯则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难度,仅在反杜林论中我们就会发现,剥离黑格尔和恩格斯的思想关系绝非易事。而他对哲学应当何为的阐释开启了应用哲学的视域,可称为以现代思维方式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场的明证。再次,深入领会恩格斯构建的综合思维科学结构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我们时代应有的思维方式。如果抛却对科学和哲学关系的教条化拼接,从理解17世纪以来的科学对人类思维的影响的角度考虑,我们应当看到恩格斯实则力图创建一种广义的人文社会科学。这种人文社会科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着力点,以科学共产主义为思想指归,从而形成以“唯物主义改造”的“关于社会的科学”,他将这种更新人类精神的宏愿融入政治实践的现实运用之中。深长思之,我们确乎意识到改变人们的生活境遇乃至历史命运,不仅需要哲学思维,也需要社会科学的广泛研究,整合“哲学科学和历史科学”的努力因而十分重要19,这个努力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得到表达的,但真正的理论展开是在反杜林论中实现的。晚年恩格斯的论述在今天看来具有一定的限度,这种因历史和时代局限造成的论述的有限性乃是恩格斯十分清楚的,这种评价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中深刻的理论思维和哲学方法对构建时代精神的价值。综上所述,反杜林论的欧美研究呈现出两种分歧极大的解读结论,两种解读实则都存在评价的限度。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和苏联学者为代表的前者强调反杜林论的政治价值和理论意义,却未能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恩格斯的相关论述,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条化的缺陷;以西方马克思学家为代表的后者则强调反杜林论中的观点与马克思思想的差异,这里既有微观解读的学术发现,也因缺乏对恩格斯理论的历史语境的充分考察而做出过度解读,这种做法或是不自觉而为之、或是反映冷战思维的研究策略。因而,需要对这两种研究作综合评述,并结合时代条件重释反杜林论,丰富和发展晚年恩格斯的论述,生发经典表述的时代活力,进而把握我们时代应有的思维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反杜林论研究综述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创见性地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以其卓越的贡献,被誉为“第二提琴手:反杜林论思想内涵丰富,是对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的卓越的总结,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研究反杜林论,不仅可以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还可以增进对恩格斯本人思想理论体系的了解。一、反杜林论整体研究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说明”部分概述了反杜林论的主要内容17-20:哲学部分阐述了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的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部分以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成就为依据,论证了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部分,恩格斯阐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历史和理论,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性和趋势的深刻分析,并对未来社会做了预言。马云鹏从反杜林论的中心、结构、性质、层次等方面分析认为,反杜林论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并以此为据,认为恩格斯是分“三路大军”对杜林进攻的。时海燕指出,反杜林论论述了辩证唯物的自然观(世界统一于物质等)、辩证的唯物历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辩证的唯物认识论(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等)等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二、反杜林论背景研究恩格斯的这部著作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斗争的直接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贾文炳认为,恩格斯创作反杜林论目的在于:第一,反击杜林集团向党的进攻;第二,纠正党的某些领导支持杜林的错误;第三,系统阐发马克思主义。周新生认为,反杜林论的发表,对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反杜林论方法研究廖德全分析了恩格斯同杜林论战的语言和思维特点,总结了反杜林论的论战特点: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边破边立的论战方法、幽默而犀利的战斗风格。马云鹏认为,反杜林论是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党性相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内在统一的典型,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发展并达到完全成熟的理论运动的记录。刘尊武认为,反杜林论始终反对僵化、封闭、保守的形而上学独断论,主张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生动的开放的常新的体系,体现了批判继承与突破创新的统一,体现了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的统一,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典范。四、反杜林论地位和意义研究马云鹏认为,这部著作论证了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灵魂地位和基础作用,第一次对辩证法的性质和革命批判精神作了系统的阐述和发挥。张炳生认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哲学体系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设想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地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块不可分割的整钢。周新生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对唯物史观发展30年(18461876年)来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的卓越的总结。许志峰认为,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诞生的标志。原因有二:第一,恩格斯论证了反思科学历史和建立科学结构观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及科学总体结构观的理论前提,肯定了数学和哲学的科学资格,解决了客观世界的划分与相关的具体科学研究大领域划分问题,批判了形而上学的真理观,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并预见了20世纪科学-技术-社会的一体化发展趋势。第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概括了近代科学的总体水平,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基本内容、核心理念、基本特点。刘修水对资本主义新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工人阶级生活条件的改善,并未改变其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五、反杜林论唯物观研究王传利比较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及反杜林论旧序,指出: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石晶莹、孟祥才通过“相对论”、“大爆炸学说”、“非欧几何学”、“欧几里德几何学”、“黎曼几何”、“星云假说”等恩格斯所处时代之前和之后自然科学的发展对恩格斯关于宇宙无限论的哲学观点一一“时间一维性,空间三维性”进行了再认识。孙建英认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既唯物又辩证地提出并科学地阐明了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同时需要自然科学和哲学证明;(2)唯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的哲学证明;(3)只有唯物辩证法才能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六、反杜林论辩证法研究周新生指出,反杜林论奠定了辩证的唯物自然观的基石,确立了辩证自然观的核心及辩证范畴的体系,把对立统一规律视为辩证法的核心,概述了意识的起源与本质问题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李东红阐释了反杜林论中认识论的辩证法,指出,认识过程本身(包括认识过程、认识结果、认识运动)的矛盾决定认识成果的矛盾,而且认为实践是认识及真理辩证运动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基础。陈敬泰通过对反杜林论“哲学编”世界的统一性、自然哲学问题、时间和空间的辩证法、运动和静止的辩证法、生物的进化和起源、辩证法的运动规律、唯物史观的产生等问题的论述,认为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辅相成,没有辩证法就没有彻底的唯物主义。七、反杜林论道德观研究关于道德的性质和根源。道德是具体的、历史的、有个性的。阶级社会里,人们总是从自己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中引伸出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人们借以“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的产物。马怀玉、李春燕比较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观和恩格斯的科学道德观,恩格斯科学道德观是对道德的根源和本质的认识:道德在人类历史上是发展变化而非永恒的;道德具有阶级性,由经济状况决定;道德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终极的道德。人们在发展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的道德理想,所有的道德思想都是历史的、不断变化的。石中英、尚致远指出,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永恒道德论”的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和道德方法论:在思想方法上,不能就道德论道德,不能仅从一些抽象的道德原则出发还应从现实出发来考察道德;在根本的道德观上,应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观而不是其他的形形色色的道德观;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共同道德”的存在说明了道德发展的继承性。唐英福指出,由于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别、阶级的存在和对立,以及道德标准的非确定性,道德只是阶级的道德,并非真正人的道德。关于道德的共同性。周佩东认为,道德的阶级性不排斥不同阶级道德的共同性,理由在于:第一,在不同的阶级之间有“共同的历史背景”一一基本相同的所有制背景和文化背景;第二,不同性质的社会可以是“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定社会经济类型,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或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等等;第三,道德中包含有为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成分;第四,道德的形成受当时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及其他上层建筑的制约。八、反杜林论真理观研究王树华、郑胜宴指出,恩格斯批判杜林错误的真理观点,提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人的思维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尹华斌认为,反杜林论哲学编中提到的“相对的谬误”,可以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变成真理的谬误,它可以指包含或多或少正确认识的谬误,它可以指一切谬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真理不是无限的,这里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真理还有条件和范围的限制,因此真理并非无限的、绝对的,但是,时空和范围等条件都是可以变化的,真理也随之变化。真理观的辩证法告诫我们要遵循真理发展的规律,正确地认识世界,防止思想僵化。赵宝云指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思维的至上性”持否定态度,未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绝对真理;而且恩格斯在他的前后相隔10年之久而成书的两本著作中,都一直没有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意义上使用过“绝对真理”概念,因此恩格斯不可能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来论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九、反杜林论自由观研究自由就是人们对必然的认识与改造。只有具体的自由,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自由。自由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范围内,才是自由它本身。赵伟鹏认为,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唯心主义和机械的自由观,肯定了黑格尔自由观的辩证的合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客观必然性是人的意志自由的前提,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实践是必然向自由转化的基础。牟永生认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认为,承认必然的客观实在性乃是自由的前提。但是,历史进程总是受其内在规律支配的,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必然乃是自由的基础,认识必然,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乃是自由的根本途径。彭曙齐对比了庄子与反杜林论中的自由观,指出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原则必须适合于外部世界;绝对真理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真正的自由是客观的、具体的、现实的、实践的自由;自由存在于对必然的认识之中,存在于对现实的实践、改造过程之中。牟永生对比了马克思在手稿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自由观,认为,马克思的自由观偏重于揭示自由的内在性、社会性、主体性;而恩格斯则侧重于揭示自由的外在性、自然对象性、受动性。赵伟鹏指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可以提高我们贯彻执行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自觉性,还可以提高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又可以提高我们按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办事的自觉性。十、反杜林论平等观研究李茜、廖薇认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平等观的批判有以下方面:一是揭露杜林的唯心主义的先验方法;二是批判杜林提出的两个人的意志彼此完全平等的“公理”;三是批判杜林把不平等的原因归因于暴力;四是揭露杜林平等观的虚伪性。除此之外,兆丰认为,恩格斯还科学评价卢梭的平等学说,他不但充分肯定了卢梭平等学说的历史意义,而且还高度评价了卢梭平等学说中的辩证法思想,并深刻指出了卢梭平等学说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毛娟认为,恩格斯通过系统考察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平等观的基本思想:第一,平等观从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第二,在阶级社会里,平等观念是有阶级性的;第三,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质是消灭阶级。毛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考察,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加强“平等”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追求机会的平等,如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劳动就业权利等;二是我们国家和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合理健全的社会保障福利制度,尽最大可能地保证公民的“平等二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恩格斯就曾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从理论方面来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生飞跃;从实践方面来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参考文献:1.l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克利姆.恩格斯文献传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3乌尔利希,维尔善.反杜林论的产生过程和历史作用(18761895)J.哲学译丛,1979:(4).4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58.6维戈德斯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遗产中的反杜林论J.经济学译丛,1979:(4).HH-TMapKCM3Ma-JieHWHW3Ma11PWUKKIICC.3HreJibcTeope¼M.MOCKBa:FIojimtW3AaT,1970:200.8AhthioPHHr中.3HrejlbCaHcobpemeHHocbM.MocBa:113IiIaTejIbCTBOMbicnb,1978.9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lO3马尔库塞.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种批判的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9、82.口门乐燕平.反杜林论与西方马克思学J.社会科学辑刊,1991:(1).口2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胡克.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30331.14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61.15叶卫平.西方“马克思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126.16麦克莱伦,臧峰宇.马克思政治哲学与英国马克思主义传统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1).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9.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2.19臧峰宇.何谓“哲学科学”一一兼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费尔巴哈论中的“历史科学”概念J.江海学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