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创新药专题报告:ADC药物.docx
2022年创新药专题报告:ADC药物1 .“生物导弹”开启创新药新时代2 .1.ADC作用机理及发展史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s,ADC)由单克隆抗体、连接子和载药三部分构成,ADC通过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地结合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靶抗原,形成ADC-抗原复合物,然后通过网格蛋白Cc1.athrin)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使载药进入肿瘤细胞发生药力从而杀死肿瘤细胞。ADC药物兼具抗体的高特异性和细胞毒素的高抗肿瘤活性,同时因其定向释放的特性,安全性更加可控,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自1910年免疫学之父Pau1.Ehri1.ich提出“魔法子弹”的概念,伴随杂交瘤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重组蛋白质工程技术等的成熟,辉瑞于2000年推出全球首款上市的ADC药物My1.otarg,后因严重毒副作用陷入撤市风波后整个ADC研发领域不温不火,自2019年以来全球已获批9款ADC药物,整个领域迎来爆发期,至此已历经百年。2.2, 靶抗原、抗体、载药、连接子以及偶联方式是构成ADC的五大要素开发ADC药物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需要综合考虑靶抗原、抗体、载药、连接子以及偶联方式多个因素,具体来说:1.2. 1.靶抗原靶抗原为ADC识别肿瘤细胞提供了导航方向,是ADC药物开发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具体来说理想的抗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特异性:靶抗原应仅在或主要在肿瘤细胞中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表达很少,以降低脱靶毒性,而且靶抗原应为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而非细胞内抗原,以便被ADC所识别。非分泌性:分泌的抗原会结合血液循环中的ADC,这样会减少与病灶部位肿瘤结合的ADC,从而导致对肿瘤靶向性降低并增加安全性问题。可有效内化:ADC药物的抗体识别靶抗原后在受体介导下经细胞本身的内吞作用使ADC-抗原复合物进入肿瘤细胞内部。目前获批的ADC药物的靶抗原通常是癌细胞过表达的特异性蛋白,如针对实体瘤的靶点HER2、TrOP2、Nectin4和EGFR,针对血液瘤的靶点CDI9、CD22、CD33、CD30、BCMA和CD79bo随着肿瘤学和免疫学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ADC靶抗原的选择已逐渐从传统的肿瘤细胞抗原扩展到肿瘤微环境中的靶标(例如基质和血管系统)。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最新证据显示:新生血管系统、内皮下细胞外基质和肿瘤基质的成分可能是ADC药物开发有价值的靶抗原。例如,基质靶向ADC药物有可能通过降低基质驻留细胞产生的生长因子浓度而导致癌细胞死亡。ADC通过靶向癌细胞存活所依赖的血管生成因子和基质因子,可能具有更广泛的功效。而且产生这些因子的细胞的基因组比癌细胞的基因组更为稳定,这可以为降低突变引起的耐药性提供一种有希望的手段。1.2.2. 抗体抗体承担导航及毒素载体功能,对于ADC药物的疗效、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征有重要影响。为了降低免疫原性,抗体来源从早期的鼠源性抗体已经过渡到现在的人源化抗体,从抗体类型来看,由于免疫球蛋白G(IgG)天然结合位点多,对靶抗原亲和力高,血液循环中半衰期较长目前广泛应用于ADC的研发中。IgG有四种亚型(IgG1、IgG2、1.gG3和1.gG4),各亚型的结构和功能差异如下:目前已上市的ADC药物中,除辉瑞的My1.otarg和Besponsa采用IgG4抗体,其余均选择IgG1作为抗体。IgGI和1.gG3相比1.gG2和1.gG4对Fc受体的亲和力更高,表明其可以介导更强的激活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ADCC)效应及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e)效应。1.gG3半衰期短,易被清除,gG2则会形成二聚体诱发聚集导致ADC失效,因而这两种亚型应用较少。1.2. 3.连接子连接子是抗体与载药之间形成共价连接的部分,是靶向药物治疗中的关键元件,连接子的加入不应诱导聚集,并且需要确保可接受的PK特性,避免过早裂解导致载药对正常细胞造成杀伤作用,但又要使ADC进入肿瘤细胞后有效释放。因而,连接子是决定ADC药物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的关键组分,连接子从性能上可分为可裂解连接子和不可裂解连接子。可裂解型的连接子利用体循环和肿瘤细胞之间的环境差异(如:酸性环境、丰富的蛋白水解酶等)分解并释放载药,可进一步分为化学依赖性连接子(PH敏感性的踪键连接子,使用该连接子代表性药物如My1.otarg>Besponsa和二硫键连接子)和基于肽键的酶依赖性连接子(溶酶体蛋白酶如组织蛋白酶-B、磷酸酶和焦磷酸酶、-葡萄糖醛酸酶、B-半乳糖甘酶、硫酸酯酶等)。由于血液中存在蛋白酶抑制剂,酶依赖性连接子在体循环中通常是稳定的,当ADC到达病灶后,酶依赖性连接子被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的溶酶体蛋白酶降解,载药被释放并扩散到临近细胞进一步增强对肿瘤的杀伤力,诱发所谓的“旁杀者效应”。因而,这类连接子被广泛使用在已经批准上市的14款ADC药物中,9款使用基于肽键的酶依赖性连接子,代表性药物如维布妥昔单抗,Po1.atuzumabvedotin,戈沙妥珠单抗,T-DXd等。不可裂解连接子是通过细胞内溶酶体切割抗体和连接子的连接,其在血浆中更稳定,因而脱靶毒性更低,但这种切割方式常导致载药上的带电氨基酸保留从而影响其细胞通透性,阻止载药扩散到周围细胞,因而不会产生“旁杀者效应”。常见的不可裂解连接子如硫醵连接子、酰胺类连接子等,代表性药物如:T-DM1,BeIantamabmafodotino1.2.4. 载药载药是ADC内化到肿瘤细胞后发挥细胞毒性的化学分子,通常静脉注射给药只有大约2%的ADC可以到达肿瘤部位,所以一般要求载药的毒性要足够强,IC50值在0.01-0.1nM,还要具有足够的水溶性及血清中的稳定性,具有与抗体共价结合的功能基团,作用靶点位于细胞内等。目前,常用的ADC载药主要包括强效微管蛋白抑制剂、DNA损伤剂和免疫调节剂。早期的ADC设计中使用传统化疗药物,例如:甲氨蝶吟、多柔比星、长春新碱等,研究显示这种ADC并不比它们的传统模式更有效。抗体靶向给药剂量中只有很小一部分能够到达肿瘤组织(2%),提示需要具有更强细胞毒性的载荷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因此,在后续的ADC研究中引入了毒性更强的化疗药物,例如:AI1.riStatinS(包括MMAE>MMAF这类微管蛋白抑制剂)、caIicheamicins(DNA损伤剂)、美登素类化合物(如DM1,DM4)、喜树碱衍生物(如DXd和SN-38)等,这些药物在亚纳摩尔级浓度下就可显示出细胞毒性。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新型载药如To1.I样受体(T1.R)激动剂和干扰素基因刺激剂(STING)激动剂被引入ADC的设计中,使得ADC的种类越来越丰富。1.2.5. 载药-抗体比(DAR)载药-抗体比例(drug-to-antibodyratio,DAR),是指每个单抗上搭载的载药的平均数量,这与ADC的药理学活性有关,目前获批ADC的DAR范围为2-8。一般来说,体外试验中,高DAR的ADC活性更高,但可能会更快地通过肝脏从血浆中清除。以BrentuximabVedotin为例,在小鼠模型中DAR为8的ADC血浆清除速度比DAR为2的快5倍,毒性虽然增加了但治疗效果反而更差。临床前研究显示:更高的DAR之所以肝脏清除率更快与抗体-连接子复合物的疏水性增加有关,这可以通过引进亲水性结构来避免。对于药物连接子和DAR不影响血浆清除率(如:Sacituzumabgovitecan)的ADC来说,更高的DAR则意味着体内更高的抗肿瘤活性。1.2.6. 偶联方式偶联方式决定了ADC的DAR和均一性,通常分为随机偶联和定点偶联。*随机偶联是指不对抗体本身进行改造,直接利用其表面的赖氨酸残基(一个抗体分子中超过80个)的烷基化或酰化作用或通过还原二硫键(一个抗体分子中超过16个)释放半胱氨酸残基与连接子相连,偶联过程随机进行,偶联位置和载药数目不确定,产生的ADC是DAR不一的混合物。这些混合物稳定性差,易发生聚集,动力学性质不一,导致非治疗性毒副作用,治疗窗窄。*定点偶联技术指的是通过对抗体本身进行改造实现在抗体特定位点连接载药,导致ADC的均一性大为提高,从而降低非治疗性毒副作用,拓宽治疗窗口,成为ADC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总的来说:ADC药物发展至今共经历了三代技术变革,在抗体、载药、连接子等方面均有突破。第一代的ADC药物以GemtuzumabOzogamicin为代表,抗体多采用鼠源或嵌合人源化抗体,连接子不稳定,载药的毒性较低且是随机偶联因而有效性不高,毒副作用较大;第二代的ADC药物以BrentuximabVedotin和ado-trastuzumabemtansine为代表,采用人源化抗体、毒性更高的载药、抗体的靶向性也更好,但随机偶联造成的脱靶毒性仍不可忽视;第三代的ADC药物以fam-trastuzumabderuxtecan为代表,完全人源化的抗体、高毒性载药以及定点偶联技术的使用使得疗效更好,但高毒性载药所带来的可能毒副作用仍存在。2.ADC全球研发现状2.1.ADC交易、融资热度持续上升ADC药物市场空间增长潜力巨大。全球ADC药物市场增长强劲,目前已获批14款ADC药物。根据医药魔方统计,2019年全球销售额为28亿美元,2021年已突破50亿美元。鉴于目前已获批的大多数ADC药物是后线疗法加之一些创新性ADC药物获批不久,市场还在逐渐培育中,预计全球的ADC药物市场将维持高增长率。根据乐普生物招股说明书的披露,预计全球的ADC药物市场2024年及2030年将分别达104亿美元及207亿美元,2019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0.6%,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0%;中国ADC的市场直至2020年才出现,由于ADC技术的不断突破,研发管线的不断扩容,针对的适应症也不断扩大,中国ADC治疗市场高速增长,预计于2024年及2030年将分别达人民币74亿元及人民币292亿元的规模,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5.8%o相比于传统疗法,ADC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激发了全球的开发热情。传统的肿瘤疗法如抗体药物和化疗,均有其各自的局限性。抗体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特征受到批次差异、背景信号干扰和副作用等问题的影响,而化疗则表现出高脱靶毒性,由于不能有效区分健康细胞和肿瘤细胞而导致感染、脱发和恶心等风险的增加。相比之下,ADC综合了抗体疗法、化疗和小分子抑制剂疗法的主要优势,具有独特的靶向能力,并显示出了更好的临床试验结果,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表现出了很大的优势。为了进入该领域,ADC相关的BD交易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直线上升。2020年吉利德以21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ADC公司Immunomedics,创下当年最高交易纪录。盘点2021年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三共成为最大的赢家,它的两款产品DS-8201和DS-1062均达成了金额超60亿美元的交易。荣昌生物将维迪西妥单抗的海外权益以26亿美元的高价出售给Seagen证明了中国企业的研发实力。2022年2月,强生和礼来分别与ADC公司Mersana和ImmunoGen达成了金额超10亿美元的合作,巨头的入局让该赛道更加火热。截至2022年4月17日,从ADC相关的交易我们可以看至UImmunoGen、Seagen>1.egOChemBioSCiences、Synaffix转让的次数最多,证明了它们在ADC领域卓越的研发实力,我国在该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分析历年ADC产品交易时所处的研发进度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产品处于研发早期,临床前占比76.25%,临床I期占比10%,临床1./1.I期占比4.4%,临床II期占比2.5%。盘点过去五年ADC相关的交易我们可以看到:参与ADC交易的中国企业热情非常之高,连续5年成为最大的交易受让方,2021年更是达到了14项之多,而参与交易的这些ADC产品绝大多数针对的适应症均是肿瘤。从一级市场的融资来看,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外ADC药物领域共披露了40多起融资事件(含IPO),六成以上融资发生在国内,多禧生物的C轮融资达10亿元人民币拔的国内头筹。AOC、ISAC、VDC等ADC药物的衍生物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2. 2.全球ADC药物研发概况根据医药魔方的数据:全球ADC药物在研管线靶点虽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HER2(38.4%)、EGFR(11.9%).TR0P-2(9.9%)、C1.audin18.2(9.9%)少数几个热门靶点,其他靶点开发的空间还很大。从布局的适应症来看,集中度非常高。95.17%的管线布局的适应症均是肿瘤,其次是自身免疫性疾病(1.75%)、细菌感染(0.66%)、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0.66%)等。2.3. 中国ADC药物研发概况截至2022年4月,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的披露:多禧生物(19个)、普方生物(11个)、荣昌生物(11个)、恒瑞医药(8个)是国内布局ADC管线最多的四家企业。与全球的研发趋势类似,国内ADC在研药物靶点也是集中在HER2(38.4%)、EGFR(11.9%)、TR0P-2(9.9%)、C1.audin18.2(9.9%)、c-Met(5.96%)、PSMA(5.3%)、CD19(5.3%)这些热门靶点。从布局的适应症来看,集中度同样也是非常高。95.2%的管线布局的适应症是肿瘤,其次是自身免疫性疾病(1.75%)、细菌感染(0.66%)、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0.66%)等。而在布局的主要肿瘤类型中,又以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实体瘤为主。从研发进度来看,同样绝大多数的研发项目均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其中无申报占比61.82%,临床前占比18.87%,临床I期占比8.24%,临床1./1.I期占比1.08%,临床II期占比1.95%。3.全球主要代表性ADC药物3.1. 辉瑞:ADC领域的先驱,推出全球首个ADC药物My1.otargMyIotarg(Gemtuzumabozogamicin,吉妥珠单抗)原研公司为辉瑞,由靶向CD33的单抗与抗肿瘤抗生素卡奇霉素偶联而成,该药是全球第一个上市的ADC药物,也是获得FDA加速批准的所有新药中第一个退市的药物,同时又是第一个退市后再次上市的ADC药物。目前已获FDA批准的适应症包括:(1)初诊CD33阳性的成人和大于1个月的儿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1.);(2)复发或难治性的CD33阳性成人和大于2岁的儿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1.)oFDA于2000年批准My1.otarg上市用于“60岁以上且不适合细胞毒化疗的首次复发型CD33阳性AM1.患者的治疗”,但上市后的验证性I1.1.期研究(SWOGS0106)发现该药有严重的致死性肝损伤,联合用药组的死亡率高于单独使用化疗组(5.7%vs1.4%),而且未表现出明显的生存获益。辉瑞于2010年6月主动将My1.otarg撤市,对“给药方案”进行了优化:一方面,通过降低单次给药剂量(由9mgn2降低至3mgm2)从而降低毒副作用,此外还在给药方案中引入“诱导周期”和“巩固周期”以确保疗效。得益于给药方案的调整,My1.otarg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提高:(1)对于AM1.一线治疗患者,My1.otarg联合化疗组(柔红霉素和阿糖胞甘)与只接受化疗组(柔红霉素和阿糖胞甘)的头对头I1.1.期临床试验(A1.FA-0701)数据显示:My1.otarg组患者的中位无事件生存期(mEFS)从9.5个月延长到了17.3个月,事件风险降低了44%o(2)对于经历过一次复发的AM1.患者,MyIoFrance-I试验的数据显示:My1.otarg单药治疗可以实现26%的患者完全缓解率(CR),所有患者的中位缓解时间(mRFS)达11.6个月。My1.otarg的波折遭遇凸显了“给药方案”的重要性,目前在ADC的设计中一个趋势就是载药的设计毒性越来越强,但高毒性是把双刃剑,需要吸取My1.otarg的教训。总之,My1.otarg在经历撤市风波后重振雄风,一鼓作气更是将AM1.适应症由原来的后线用药推到了一线用药,给后来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3.2. 罗氏:T-DM1巩固其在乳腺癌领域的霸主地位KadcyIa(T-DM1,恩美曲妥珠单抗)是罗氏研发的一款HER2ADC药物,由靶向HER2的曲妥珠单抗与抑制微管聚集的化疗药物美坦新(DMI)通过不可裂解的硫醵连接子MCC连接而成,DAR=3.5,不存在“旁杀者效应”。T-DM1是全球第一个获批用于实体瘤(乳腺癌)的ADC,已获FDA批准上市的适应症包括“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以及“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二线治疗”,但它在胃癌和NSC1.C上并未达到像乳腺癌中的预期效果,T-DM1于2020年1月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获批上市的ADC药物。(报告来源:报告研究所)3. 2.1.针对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对于经紫杉烷和曲妥珠单抗治疗后仍有残留浸润性肿瘤细胞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T-DM1与曲妥珠单抗头对头的试验(KATHERINE)结果显示:T-DM1组的3年无浸润性肿瘤复发生存率(iDFS)显著高于单独使用曲妥珠单抗治疗的对照组(88.3%vs77%,HR0.5,95%C1.0.390.64;P<0.001),将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复风险降低了50%o3.22.针对HER2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二线治疗经曲妥珠单抗或紫杉烷类单药或两者联合治疗后仍有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T-DM1单药与化疗组合“拉帕替尼+卡培他滨”的头对头I1.1.期临床试验(EMI1.IA)结果显示:两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OS)30.9个月VS25.1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96个月VS6.4个月;客观缓解率(ORR)43.6%VS30.8%;中位持续缓解时间(mDOR)12.6个月VS6.5个月,可以说T-DM1完胜化疗组合疗法。基于该试验FDA批准了T-DM1二线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此后T-DM1成为该适应症的标准疗法,目前是全球最为畅销的ADC药物,2021年度全球销售额达21.78亿美元。T-DM1连同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完成了HER2阳性乳腺癌从“术前的新辅助治疗”、“术后的辅助治疗”到“晚期转移性的一线及二线治疗”全疗程覆盖,奠定了罗氏在乳腺癌领域的霸主地位。3.3.Seagen:Adcetris树立了CD30阳性淋巴瘤治疗的新标杆Adcetris(Brentuximabvedotin,维布妥昔单抗)由靶向CD30的人鼠嵌合单抗Brentuximab可裂解的瓜氮酸-缀氨酸二肽连接子和微管抑制剂MMAE偶联而成,DAR为4,分子量为153kDa0作为血液瘤领域商业化最为成功的ADC药物(2021年全球销售额13.06亿美元,在全球ADC药物领域排名第二)o目前,Adcetris在全球已获批六项适应症,主要集中在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1.C1.)、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1.)、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1.)三个癌种,围绕这三个癌种不断深耕,成功从后线推移到一线,树立了CD30淋巴瘤一线治疗的标杆。3.3.1 针对CD30阳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1.)的一线治疗在Adcetris之前,CD30阳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的标准一线治疗是化疗组合ABVD(阿霉素+博来霉素+长春碱+达卡巴嗪)。Adcetris之前联合AVD(阿霉素+长春碱+达卡巴嗪)与化疗组合ABVD一线治疗晚期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1.)的头对头随机、开放、多中心3期研究ECHE1.0N-1结果显示:中位随访24.6个月,主要终点分析显示,Adcetris+AVD组和ABVD组患者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2年修订版PFS率分别为82.1%和77.2%,前者降低死亡或疾病进展风险23%,研究者评估的2年修订版PFS率分别为81.0%和74.4%,前者降低死亡或疾病进展风险28%o次要终点分析显示,Adcetris+AVD组VSABVD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73%vs70%,3%(95%CI:2.3-8.4)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86%vs83%,3.2%(95%CI:2.2-8.6)o安全性分析显示,Adcetris+AVD组的安全性与单药已知的安全性总体上一致。基于该试验FDA批准了AdCetriS一线治疗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终结了该领域40多年没有新的治疗方案的历史。3.3.2 针对CD30阳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1.)的一线治疗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1.T-Ce1.1.Iymphomas,PTCD一线治疗方面,Adcetris联合化疗方案CHP(环磷酰胺+阿霉素十强的松)与公认的治疗PTC1.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的头对头随机、双盲、国际多中心、I1.1.期研究试验结果显示:中位随访36.2个月,与标准一线化疗CHOP相比,Adcetris+CHP治疗组可使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由20.8个月延长到48.2个月,疾病进展风险降低29%,3年无进展生存期CmPFS)由44.4%提高到57.1%,死亡风险降低34%,Adcetris联合化疗方案CHP树立了PTC1.治疗的新标杆。3.3.3 4.阿斯利康/第一三共:DS-8201力压群雄Euhertu(T-DXd;DS-8201)由人源化HER2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通过可裂解的多肽连接子偶联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喜树碱衍生物(DXd)构建而成,DAR为8o曲妥珠单抗与肿瘤细胞表面的靶点HER2结合被其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肿瘤细胞,进入融媒体后多肽连接子被裂解,释放出载药DXd抑制拓扑异构酶I的活性,进而引发DNA损伤和细胞凋亡。3.4.1.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后线治疗(2三线,DESTINY-BreastOI试验)开放标签、单臂、多中心的I1.期临床研究DESTINY-BreastOI研究显示:184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已经使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治疗方案(中位治疗线数为6),接受DS-82015.4mgkg的治疗后,中位随访11.1个月,客观缓解率(ORR)达60.9%(n=111);其中4.3%(n=8)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率(CR);56%(n=103)的患者达到局部缓解(PR),中位持续缓解时间(mDOR)为14.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16.4个月。这些患者先前均接受过T-DM1治疗,中位治疗线数为6,几乎穷尽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手段但仍取得了亮眼的临床数据,显示了其巨大的临床价值。安全性方面间质性肺病/肺炎(I1.D)的发生概率是9%,其中2.6%是致命性的,I1.D和胚胎毒性被FDA列入黑框警告。基于该实验2019年12月FDA批准了DS-8201用于治疗既往已经接受2种及以上HER2靶向疗法的成人不可手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3.4.2. 针对HER2阳性转移性胃或胃食管交界处腺癌后线疗法(2三线,DESTINY-GastricOI试验)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DESTINY-GastricOI研究显示:对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二线治疗(包括曲妥珠单抗)的HER2阳性胃或胃食管交界处腺癌,DS-8201组相比于对照化疗组,客观缓解率(ORR)(51.3%vs14.3%),疾病控制率(DCR)85.7%vs62.5%;中位总生存期(mOS)12.5vs8.9个月,死亡风险降低41%,12个月OS率:52.2%vs29.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5.6vs3.5个月,疾病进展风险降低53%o16例患者(12.8%)发生T-DXd相关的间质性肺病(I1.D;13例1/2级,2例3级,1例4级,无5级),而化疗组未发生。3.4.3. 针对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2线疗法(DESTINY-BreastOS试验)随机、开放标签、DS-8201和T-DM1的头对头I1.1.期临床试验DESTINY-BreastOS研究旨在评估二者在既往接受过曲妥珠单抗和紫杉烷治疗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在524例随机分组的患者中,DS-8201组和T-DM1组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5.8%和34.1%。12个月时,DS-8201组和T-DM1组总生存率分别为94.1%和85.9%oDS-8201组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9.7%,而T-DM1为34.2%oDS-8201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9.7%,T-DM1为34.2%o对DS-8201有反应的患者中,16.1%达到完全缓解(CR),63.6%达到局部缓解(PR),169%疾病稳定(SD),1.1%出现疾病进展(PD)O调查组和对照组的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96.6%和76.8%o基于该试验2022年5月FDA批准DS-8201用于治疗先前接受过抗HER2治疗方案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成年患者。可以说DS-8201完全瓦解了T-DM1作为乳腺癌二线治疗标准疗法的地位,2022版的NCCN指南针对HER2阳性、复发性不可切除(局部或区域)或IV期(M1)疾病的全身治疗二线方案的推荐DS-8201的级别已经高于T-DM1o2022年全国乳腺癌大会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CSCOBC)年会新增DS-8201作为曲妥珠单抗治疗乳腺癌失败患者的治疗的II级推荐,最高的IA证据等级。回溯一下我们可以看到,DS-8201相比于T-DM1的DAR更高,载药不仅毒性更强,而且均一性也更好,这成为它胜出的重要原因。3.4.4. 针对HER2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后线疗法(2三线,DESTINY-1.ungOI试验)开放标签、多中心的II期临床试验(DESTINY-1.UngO1.)研究显示:对于标准治疗无效(既往接受治疗的中位数为2)的转移性HER2突变的NSC1.C患者,截至2021年5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1个月,接受Enhertu治疗的91位患者,独立审查委员会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55%(95%C1.,44-65),疾病控制率(DCR)为92%(95%C1.,85-97),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为9.3个月(95%C1.,5.7-14.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8.2个月(95%C1.,6.0-11.9),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7.8个月(95%C1.,13.8-22.1)oDS-8201对晚期HER2突变的NSC1.C患者显示出持久的抗肿瘤活性,安全性与先前研究的基本一致。49%的患者发生3级或更高级别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最常见的事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9%)o26%的患者发生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病,并导致2名患者死亡。DS-8201目前已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携带HER2突变且在柏类药物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的转移性NSC1.C患者。此外,DS-8201一方面在探索与抗PD-1抗体等免疫疗法联用,另一方面还在不断扩大适应症。目前在结直肠癌、三阴性乳腺癌、膀胱癌等癌种中进行临床试验,强悍的临床疗效加上不断扩展的适应症使得DS-8201一时间风头无俩,这就是为什么NatureReviewsDrugDiscovery预测该药将在2026年全球销售额达到62亿美元,占全球最早上市的10款ADC药物近4成份额的底气所在。在中国市场,2020年12月DS-8201获得CDE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资格,单药用于既往接受过一种或一种以上治疗方案的HER2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或食管胃结合部(GEJ)腺癌成人患者的治疗。今年3月21EJ,DS-8201在国内的上市申请获得NMPA受理。3.5.吉利德:Trode1.vy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TR0P-2的ADCTrodeIvy(Sacituzumabgovitecan,戈沙妥珠单抗)的原研公司是被吉利德以210亿美元收购的Immunomedics,该药由靶向TR0P-2抗原的人源化IgG1抗体通过可裂解的连接子与载药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SN38偶联而成,目前是全球唯款上市的靶向TR0P-2的ADC药物。3.5.1 针对三阴性乳腺癌后线治疗(2三线,ASCENT试验)全球性、开放标签、随机I1.1.期临床试验ASCENT比较了Trode1.vy与化疗单药(艾日布林、长春瑞滨、卡培他滨或吉西他滨)治疗复发或难治性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Trode1.vy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相比于化疗组4.8月VS1.7月,疾病进展风险降低了57%,中位总生存期(mOS)则是11.8月VS6.9月,死亡进展风险降低了49%,客观缓解率(ORR)31%VS4%o基于ASCENT试验的结果Trode1.vy于2020年4月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既往已接受至少2种疗法的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成人患者,它也是首款获得FDA批准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患者的靶向TR0P-2的抗体偶联药物,给TNB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3. 5.2.针对尿路上皮癌的后线治疗(2二线,TROPHY-U-Oi试验)多队列、开放标签、II期注册研究IMMU-132-06结果显示:Trode1.vy针对接受过含咯自化疗联合PD7抑制剂或PD-1.1抑制剂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中位随访9.1个月时,客观缓解率(ORR)为27%(95%CI,19.5to36.6),中位持续缓解时间(mD0R)为7.2个月(95%C1.,4.7-8.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5.4个月(95%C1.,3.5-7.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0.9个月(95%C1.,9.0-13.8个月)。基于TROPHY-U-01试验,2021年4月,Trode1.vy又被FDA加速批准用于治疗含钠化疗联合PDT抑制剂或PD-1.1抑制剂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成人患者。2022年3月7日吉利德公布了TrodeIVy治疗先前已接受过内分泌治疗、CDK4/6抑制剂、2至4线化疗方案的HR+/HER2-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3期TR0PiCS-02研究(NCTO3901339)结果:该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与化疗组相比,Trode1.vy治疗组无进展生存期(PFS)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改善。主要终点结果与临床1/2期IMMU732-01研究中观察到的结果一致,安全性结果也与之前的研究一致,详细的临床数据将在后续的学术会议上公布。TrodeIVy所靶向的TR0P-2抗原在多种肿瘤细胞(如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肾癌、肝癌、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中均大量表达,理论上该药对这些实体肿瘤均有治疗潜力。目前Trode1.vy或单药或与抗PD-I单抗等药物联用针对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等实体瘤开展了多项临床试验探索,未来具有较大想象空间。4.国内重要代表性ADC药物4.1. 荣昌生物:RC48国内ADC药物的先行者维迪西妥单抗(RC48)是一种新型的靶向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由重组的人源化HER2IgGI单克隆抗体Disitamab通过可裂解的连接子MC-VaI-Cit-PAB与微管抑制剂单甲基澳瑞他汀E(MMAE)偶联而成,DAR=4oRC48的抗体部分结合至肿瘤细胞表面HER2的胞外结构域后,ADC复合物经细胞内吞并转运到溶酶体,连接子经酶切后释放出微管抑制剂MMAE,破坏细胞内微管网络,导致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停止和细胞凋亡。此外,体外研究显示RC48可抑制HER2受体信号,并具有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作用。4.1.1. 针对HER2过表达胃癌的后线治疗(2三线,C008试验)开放性、多中心、单臂II期的临床试验C008研究招募的127名至少接受过2个系统化疗的HER2过表达(定义为HER2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为2+或3+)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GC)(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GEJ)患者,每两周接受一次2.5mgkg的RC48治疗,直至发生疾病进展、不可耐受毒性、死亡或患者撤回知情同意书。公司分别于2019年12月17日和2020年6月22日开展了阶段性临床数据分析,并于2021年1月25日完成了末例受试者入组后12个月的生存随访分析。截至2020年6月22日的阶段性临床数据分析,独立审查委员会评估确认127名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24.4%(95%CI:17.2%.32.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4.1个月(95%CI:3.5、4.8),中位总生存期(mOS)为7.6个月(95%C1.:6.6、9.0)o安全性方面,在127名患者中,最常报告的TRAE为白细胞计数降低(53.5%),脱发(52.8%),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49.6%)及乏力(45.7%)o基于该临床试验,RC48于2021年6月获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用于接受过至少两种系统化疗的HER2过表达(IHC2+或IHC3+)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治疗。此外,2018年7月FDA授予了RC48用于治疗胃癌的孤儿药资格认定,可在美国享有上市批准后RC48对胃癌的七年市场独占期。公司2020年9月向FDA提交了RC48用于治疗胃癌的II期临床试验的IND,并于2020年11月获得FDA的快速通道资格认定,公司将择机启动该实验。此外,公司未来将择机向欧洲EMA提交RC48治疗胃癌的临床试验申请。4.1.2. 针对HER2过表达尿路上皮癌后线疗法(2三线)RC48单药治疗HER2过表达的尿路上皮癌UC的注册性II期临床试验募集了64名HER2过表达(IHC2+或3+)局部晚期转移或不可切除的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2.5岁,89.1%存在内脏转移,85.9%曾接受过至少两种化疗(包括铀类、吉西他滨、紫杉类),29.7%曾接受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这些患者每两周接受一次2mgkg剂量的RC48单药治疗(静脉滴注),直至发生疾病进展、不可耐受毒性、主动退出、死亡或申办方终止研究。结果显示:总客观缓解率(cORR)为50.0%(32/64),疾病控制率(DCR)为76.6%(49/64)o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5.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4.2个月。基于该临床试验RC48于2022年1月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用于接受过至少两种系统化疗的HER2过表达(IHC2+或IHC3+)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与此同时,RC48也于2020年4月获FDA批准在美国开展治疗治疗尿路上皮癌的I1.期临床试验,并在2020年7月和2020年9月获得美国FDA授予治疗尿路上皮癌的快速通道资格与突破性疗法认定。4. 1.3.针对不限HER2表达状态的尿路上皮癌公司开展的RC48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1.b1.I期研究者发起的研究入组了19名不限制HER2表达状态、无法耐受或拒绝一线含铀化疗的局部晚期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尿路上皮癌患者。截至2021年4月初步结果显示,在19例入组患者中,共17例患者完成了至少1次疗效评价,其中16例患者达到缓解,总客观缓解率(cORR)为94.1%(16/17),包括3例完全缓解(CR,其中2例为确证的CR)、13例局部缓解(PR,其中9例为确证的PR)o绝大多数患者(88.2%)在第一次疗效评价时(8±1周)出现缓解。对于不同的既往化疗线数、HER2表达状态,客观缓解率(ORR)较为一致,其中一线治疗患者(既往未接受化疗)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100%(10/10),HER2表达患者的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