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目标值修改后).docx
-
资源ID:1171259
资源大小:128.52KB
全文页数:8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安徽省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目标值修改后).docx
第一章安徽森林经营的基本情况一、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安徽林业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1949年,为百废待兴期。林业基础极为薄弱,全省林地面积为394.94万公顷,森林面积仅有16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2.16%。19491958年,为发展期。1950年全省造林面积为1133公顷,1958年达到8326公顷。19581963年,为第一次浩劫期。1958年夏、秋,全省动员10万人进山伐木炼铁,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1963年全省林地面积为389.03万公顷,森林面积仅有128.0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9.27%。19631966年,为恢复期。为贯彻国务院森林保护条例,我省调减了木材生产任务,确定了“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方针,使林业建设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66年春,造林面积回升到16.5万公顷。1966-1976年,为第二次浩劫期。期间,林业机构撒并,科研、教育单位下迁,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山区粮食自给”,导致乱砍滥伐,毁林种粮,森林资源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19761995年,为林业建设第一次创业期。中共H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省总结林业生产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关于加速发展林业生产的决定,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林业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这些措施主要是:每年增加山区粮食定销指标4亿多斤,基本上解决山区群众口粮问题;省财政每年拨出1220万元,对社(乡)(村)造林实行定额补助;国家统配材生产任务由37万立方米调减到23万立方米,使林区得以休养生息;确定祁门、黄山市等19个山区县、市以林业为主的生产方针;成立了林区派出所;从1981年起,连续三年开展了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全省划定自留山60万公顷;放宽林业政策,允许社员个人责任承包荒山造林。1983年全省承包荒山造林的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达4.28万个,经营荒山15867公顷。至1996年,我省林地面积已达410万公顷。19962000年,为林业建设第二次创业期。从1996年起,全省拉开了林业建设第二次创业的帷幕。其核心是“一个目标、两大体系、三项任务”。一个目标:绿化安徽大地、造福安徽人民;两大体系:到本世纪末,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三大任务:一是坚定不移地实施“五八”造林绿化规划,确保1997年基本实现全省绿化,完成“五八”造林规划第二阶段奋斗目标。二是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林业,建成经济林基地和速生丰产商品用材林基地各100万公顷。三是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经济。1997年全省基本实现全面绿化目标后,林业工作重心转向“两大基地''建设和林业综合开发。先后实施了高效经济林工程、银杏致富工程、板栗致富工程和竹业致富工程等。1998年“两江”大水后,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省委、省政府于1999年3月做出关于建设万里绿色长廊工程的决定,全省林业生态建设重点转向实施万里绿色长廊。所谓“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就是以我省境内总长1.2xl0*km的15条铁路和9条国道、66条省道公路为依托,在其两侧各Ikm范围内,建设以防护林为主体,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兼顾的绿色长廊。其主要内容包括线路绿化、林带建设、农田林网建设、山地绿化和城镇、村庄绿化六个方面。主要目标是,从1999年起,通过3年实施、1年完善巩固,使工程范围内绿化覆盖率由20.4%提高到24.2%,净增3.8个百分点。20012005年,为跨越式发展期。在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境建设十分重视,从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等灾后重建的“三十二字”方针,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并在原来试点基础上,在全国24个省(市、区)正式启动退耕还林工程。我省属于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省份之一,20022005年共承担国家退耕还林坡耕地造林22万公顷;2004年,全省林地总面积达到了440.35万公顷,森林面积达到327.35万公顷。20062009年,为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提高期,通过补植补造,提高退耕还林造林保存率,至2009年,全省林地总面积达到了443.18万公顷,森林面积达到380.30万公顷。2009-2014年,通过人工造林、补植补造、封山育林以退耕还林专项规划培育为主的森林培育,2014年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表明,我省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林林地面积449.33万公顷,森林面积395.85公顷,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由前期61.97立方米增加至本期的71.88立方米,平均年公顷净增9.91立方米。为加快我省造林绿化步伐,促进生态强省建设,2012年10月,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的重要决策。建设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改善生态,让江淮大地天更蓝、山更青、水更净。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扎实苦干,圆满完成工程建设各项目标任务。2012-2016年全省五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978.88万亩,占千增工程规划任务的104%,创下我省单个规划期和单项工程人工造林面积历史记录。目前全省林业改革全面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林权流转有序开展,规模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林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从2016年起启动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全面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加快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并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压实压紧责任,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再接再厉,不断开创林业建设新局面,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做出新的贡献。二、主要成就(一)全力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森林结构明显改善2012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省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实施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意见,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全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启动电视电话会议,确立主攻丘陵、巩固山区、提升平原基本原则,全面拉开了工程建设序幕。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将其作为建设“生态强省”的有力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扩大投入范围,活化经营机制,深化保障机制,强化督查考核,迅速掀起并持续保持了大规模造林绿化的热潮,全力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完成或超额完成规划任务。从宏观看,对比2014年与2009年森林资源清查成果,我省森林资源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由前期61.97立方米增加至本期的71.88立方米,平均年公顷净增9.91立方米。(二)转变森林抚育经营理念,扩大林农职工就业收入森林抚育是森林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效益,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过去由于受“重造轻管”思想和缺少项目投资带动等影响,我省森林抚育历史欠账较多,特别是大量人工中幼林未能及时开展抚育间伐,直接影响了林木生长,导致森林质量普遍不高。森林抚育补贴项目和安徽省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通过各级林业部门的宣传培训,使广大林农群众、林场职工,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树立起“三分造七分管''思想和森林抚育经营是现代林业发展永恒主题的理念,切实将转变林业发展方式落实到森林抚育经营实践之中。通过森林抚育间伐生产了间伐材,国有林场、林木所有者或经营者直接获得了部分木材销售收入。同时,采伐剩余物培育了林地地力,促进了林木生长。另一方面,通过森林抚育项目的开展,开辟了新的就业增收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林农职工的劳务收入,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三)开展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项目,重点树种质量得以提升在2010年首次完成森林抚育补贴试点30万亩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至全省16个地级市绝大部分县(市、区)并严把关键环节,努力开展中央财政补贴森林抚育。“十二五”期间完成680万亩,国家补贴资金6.8亿元。按照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的要求,林业与财政两厅密切配合,多次商讨协调推进森林抚育工作,并共同举办全省森林抚育工作座谈会、培训班,省林业厅与各市林业主管部门签订责任书,将森林抚育补贴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对其年度工作考核的重点内容。我省于2009年出台了安徽省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列了十大提升树种和工程项目,并将油茶、杨树、竹林、特色经济林作为提升重点内容。一是开展竹子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皖政办(2010)66号),要求省财政从2011年起,将竹产业纳入省专项资金给予支持。二是实施杨树产业示范林项目。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杨树产业发展的意见和省财政厅、省林业厅关于开展杨树产业发展营造林示范补助试点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杨树修枝、造林、质量提升及抚育间伐等示范工程。三是实施油茶产业发展与质量提升计划。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省政府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省林业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共同研究制订了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各地以规划为引领,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在适生区建设一批优质、高产油茶生产基地,加快对现有低产林的抚育、更新和改造,提升油茶林质量与效益。四是深化中德财政合作项目。“十二五”期间,继续引进和实践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中德财政合作安徽营造林二期项目完成森林经营19万亩。中德财政合作安徽森林可持续造林项目从2011年开始在夥县、黄山区、绩溪县、桐城市、霍山县和全椒县实施。经国际专家监测,至2014年,已完成合格森林经营面积25.73万亩,其中2011年35760亩、2012年99105亩,2013年90105亩,2014年32295亩,2015年计划15000亩。(四)建立一支森林经营专业队伍,人才素质逐步提升“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安徽省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特别是国家森林抚育补贴项目的推动,建立国家、省、县三级森林经营人才培训制度,进一步加强人才培训。先后举办了各类营造林、资源管理与技术培训班,积极参加国家组织开展的系列培训。主要包括省与市县组织举办的森林抚育补贴项目管理与技术培训班、杨树修枝技术班、竹子科技示范园观摩、全省林业工作站站长岗位培训班;组织重点地区参加国家林业局造林司、人才开发交流中心和中国林业教育学会组织开展的森林抚育经营管理技术研讨(培训)班等。涉及相关培训班60余期,受训人员超100o人。从省、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到基层乡镇林业工作站的管理与技术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森林抚育经营工作锻炼,部分扭转了重造轻管思想,实践和贮备了一批森林抚育经营人才。三、存在问题近年来我省森林经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制约和影响因素依然很多,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有:(一)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总体来说,我国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国家,人均森林面积与世界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而我省人均森林面积0.83亩,仅为全国人均水平(2.179亩)的38.5%。这与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态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存在矛盾。我省林业一直存在南北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的问题。南部以林为主,林地产出高,群众和政府的造林积极性都比较高,而北部以农为主,虽然对造林绿化增加森林面积的需求迫切、热情很高,但受制于产业结构,经济基础薄弱,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江淮丘陵地区,由于立地条件差,林木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投资林业的热情。随着一系列国土绿化重点工程的实施,我省的森林、绿地面积一直稳步增长,但森林经营措施远远没有跟上,表现在重规模扩张轻质量。林地保护形势严峻,城镇扩展、采石挖矿等对林地的侵占现象严重,导致一方面通过造林在增加森林面积,另一方面林地流失又抵消了部分增长。(二)部分地方政府短期行为严重,经营主体经营意识不强部分地方政府缺乏森林经营中长期规划,短期经营行为严重,甚至存在以低效林改造名义将天然林改造为人工林、毁林造林、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导致森林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给林业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重造轻管,“重采轻育”、“重取轻予”的思想和倾向仍然存在,满足于森林面积的增加、森林覆盖率的增长,忽视森林质量的提高和森林效益的发挥。经营主体权责利不清晰,认识不到位,自觉经营、自主经营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望天长”的现象比较普遍。(三)森林经营政策不配套、不完善一是森林抚育补贴实施范围有限、抚育对象限制过死,补贴标准偏低,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森林抚育不到位或偷工减料现象。二是采伐限额制度制约了森林抚育经营工作的开展。落实森林采伐限额的相关程序较为繁琐,公益林抚育采伐强度规定太低等,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施工时间,影响了森林抚育效果。(四)森林经营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森林经营集约化程度低森林经营涉及面广,在林业生产周期中所占时间长,现行的经营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普遍存在管得过死、过多等问题。部门和单位之间沟通协调不够。实施林改后,形成的一山多户、一户多山,户均山场面积规模偏小,导致组织困难,经营分散,管理水平低,监管成本高。(五)森林经营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狭窄森林经营方面的投入偏少,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规模小、标准低、范围窄。国家和地方安排的营林投资又主要用于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远不能满足急需的中幼龄林抚育任务需要。地方财政森林抚育补贴政策缺失。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缓慢,社会资本和各种社会主体参与森林经营的机制尚未建立。山区林区经济发展落后,广大林农、林业职工经济困难,国有林场、广大林农无力筹措大规模森林抚育等生产经营所需资金。森林采伐管理、公益林管理等相关政策不能适应森林抚育经营生产实践的需要。(六)森林经营理论体系、技术标准滞后森林经营的内容宽广,技术要求高,需要有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指导生产,但现行的森林经营理论还多停留在过去以生产木材为中心的理论体系,缺乏以分类经营为基础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可持续经营理论体系。如安徽省现行的抚育间伐标准还是1984年制订的安徽省杉木、马尾松人工林抚育间伐技术试行规程,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是缺乏湿地松(火炬松)、杨树等人工林和不同生态公益林抚育间伐标准(规程)。在抚育间伐实施过程中易导致激烈争论和操作混乱。(七)森林经营基础设施落后,基层林业技术力量薄弱森林抚育经营由于资金投入十分有限,林区道路等营林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林区路网、森林经营作业道密度低、等级差。各级林业部门特别是县、乡镇林业站作为林业部门的基层技术力量,森林经营人才队伍严重断档,专业化队伍建设滞后,难以将先进的森林经营理念和技术有效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第二章森林经营规划必要性及有利条件分析一、加强森林经营的必要性(一)加强森林经营是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批示指示,实现中央对林业工作目标要求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法律制度和战略布局做出了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和林业改革发展重大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对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做出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明确指出“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并对林业工作提出“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好每一寸绿色”的目标要求,为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把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森林保护,大力开展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森林经营关乎林业发展全局,是林业建设的核心任务和主攻方向。贯彻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实现中央对林业工作的目标要求,必须立足林业建设实际,把森林经营置于林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全面科学推进森林经营,加快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生态保障。(二)加强森林经营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升林业质量效益,实现林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森林是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的物质基础,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升森林质量是充分发挥林业多种功能的根本保证。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效益低下、功能脆弱,是我国林业最突出的问题。国家林业局党组明确提出,森林经营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永恒主题,要把森林经营工作放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林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系统谋划、全力推进。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需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绿色财富理念,增强绿色发展活力,推动林业发展方式由以造林绿化为主向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并重转变,走上资源增长、生态良好、林业增效、职工增收、林区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林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新提升。(三)加强森林经营,培育多功能森林,是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基础的必然要求森林质量不高,生产潜力发挥不出来,生态功能自然就低下,这是我国也我省林业最突出的问题。由于人工林树种结构、空间结构、年龄结构严重不合理,树种单一、过纯过密、中幼林比重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森林生态系统。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将我国的森林蓄积量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状况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森林资源是增强生态承载力、扩大环境容量、建设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承载力和资源环境容量,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夯实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生态基础的必由之路。我国依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还很不适应。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推进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要求针对我国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现状,全面落实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科学谋划林业发展新格局,既要继续加强造林绿化,持续推进植被稀少地区的国土绿化,拓展造林绿化空间,努力扩大森林面积,更要围绕森林提质增效,全面加强森林经营,补齐林业建设短板,促进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夯实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生态基础。(四)加强森林经营是保障林产品供给,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的有效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求日益增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持续刚性增长。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接近50%,木材安全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用材林中可采蓄积少,可采伐利用的资源少,珍贵树种和大径材更少,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会进一步影响国内木材市场供给。为确保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奋斗目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等林产品的持续刚性需求,需要持续加强森林经营,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努力提高林地产出率,不断增加木材等林产品的有效供给,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实现生态保护和木材生产的双赢,大幅提升林业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五)加强森林经营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发挥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作用的战略选择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目前,我国虽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减排压力。与此同时,森林的固碳减排功能得到全球公认,发展中国家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导致的排放,以及通过森林保护、森林可持续经营、增加森林面积而增加的碳汇作为减缓措施已经纳入国际气候谈判进程。我国林业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强化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将增加森林碳汇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举措,承诺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的自主行动目标。据测算,我国森林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平均为91.75吨/公顷,远低于全球中高纬度地区157.81吨/公顷的平均水平。我省现有森林452.4万公顷,如通过加强抚育经营,使其固碳能力提高到中高纬度地区的平均水平,则可新增固碳能力2.6亿吨。全面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碳汇能力,既可以拓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又可以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争取更大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六)加强森林经营是实施林业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均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产业,实行生态补偿,对生态特别重要和特别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实现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强森林经营,加大中幼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和木材战略储备基地改培力度,提高林分质量、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产出,有利促进绿色富民和林农增收致富。二、加强森林经营的有利条件(一)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面对气候变暖、森林减少、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危机,森林可持续经营已成为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和国际森林问题的核心。森林可持续经营首先是提升森林资源的质量,林分应是健康、稳定的,且结合人们的经营目的,其综合效益是最佳的。(二)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绿色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推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切实把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从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对实现绿色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自然资本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生态脆弱、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全面加强森林经营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三)森林经营相关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正式启动,全面推进。国家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不断健全,林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中央财政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林业防灾减灾、林业科技推广示范、林业贷款贴息等一系列支持森林经营的财政补贴制度。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加快建立,林业投融资改革逐步推进,林业信贷担保方式日益完善,林业融资渠道逐步拓宽。森林经营政策环境逐步优化完善。省林业厅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森林经营工作的意见、安徽省森林经营示范点建设方案、安徽省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和安徽省森林经营规划纲要等。(四)具备培育优质高效森林的天然禀赋和机会,森林质量提升潜力巨大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安徽省现有森林蓄积22186.55万立方米;每公顷乔木林蓄积71.88立方米;人工林每公顷蓄积约50立方米,人均蓄积占有量低下;全省中幼龄林面积占乔木林总面积的66.65%,还有近几年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造林所形成的幼龄林,此外还有13.46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17万公顷疏林地,17.05万公顷一般灌木林地,大量的生产实践证实,通过开展中幼龄林抚育,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可增加20-40%,年均蓄积生长量可提高3-4.5立方米/公顷。我省森林提质增效潜力巨大。只要长期坚持、科学务实、不失时机地全面加强森林抚育,科学开展森林经营,我省森林质量大幅度提高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三、森林经营的可行性进行森林经营目的是使森林达到经营损益合理,增强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防护功能,改劣质林为优质林,变低效林为高效林,变纯林为混交林,变单层林为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林,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随着现代林业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林业技术的逐步提高,已认识到在进行退化防护林的改造和重建时,需要以恢复近自然林为目标,基本保持原有植被条件下,结合适当的营林措施对退化林分加以改造,因地制宜地朝多林种、多层次结构方向发展;以林分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经营调控目标,根据退化林分中树种资源现状、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确定合理的高效的培育对象、培育目标、培育技术、开发利用途径。开展森林经营规划已从国家层面开始规划、布局,具备国家政策支持,详见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技术层面目前具备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等相关技术标准,开展森林经营条件基本具备;森林经营也是全省“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编制并实施专题规划十分可行。第三章规划总体思路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多功能森林经营理论为指导,促进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贯彻全周期的森林经营理念,增强森林的供给、调节、服务、支持等功能,持续获取森林生态产品,为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森林质量效益、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目标,尊重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分区施策、分类指导,全面加强森林经营,突出森林抚育,促进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为打造美好安徽和生态强省做出积极贡献。二、规划依据(一)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9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00年1月19日国务院令第278号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13年修正)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1989年12月18日国务院令第46号发布)森林防火条例(2008年12月1日国务院令第541号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中发(2015)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V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发(2015)25号)(二)规划区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中国林业发展区划(2011)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3-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09)全国林业发展区划安徽省三级区划(2009)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2016)安徽省森林经营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0)安徽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2011)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总体规划(20122016年)(2012)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安徽省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年)(2014)安徽省"十三五'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安徽省退化防护林改造规划(20162025年)(2015)安徽省林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安徽省2011-2020年森林抚育补贴实施方案(三)技术规程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OO1)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森林抚育规程(GB“15781-2015)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f1646-2005)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fr1690-27)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规范(LY/T2007-2012)省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指南(国家林业局二0一六年十一月)安徽省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2015)安徽省造林技术规程DB34/12672010安徽省苗木标准皖D/LY02-84三、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本规划期为2016-2050年。分3个阶段实施,近期为20162020年,中期为20312030年,远期为20312050年。四、规划目标到2020年,森林经营取得重大进展,森林可持续经营全面推进。森林总量和质量持续提高。森林经营规模总量增加。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至J3O.63%以上,森林蓄积达到492895439立方米以上,每公顷乔木林蓄积量达到96.9立方米以上,每公顷乔木林年均生长量达到4.9立方米以上,混交林面积比例达到45.9%以上,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面积比例达到16.2%以上,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49794.8万吨以上,森林每年提供的主要生态服务价值达到3565.3亿元以上,到2020年,森林经营总面积达2242490.3公顷,其中,新造林200000.0公顷,更新造林53200.0公顷,森林抚育1789278.6公顷,退化林修复200011.7公顷。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森林的生态服务、林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升,森林经营支撑体系基本建成,建立森林经营规划制度,全面编制和执行省级、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和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完善行业行方标准,构建比较完备的森林经营技术标准体系,森林经营人才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良好,适应林业发展要求的森林经营专业技术队伍、管理人员队伍和施工作业队伍。到203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30.87%,森林蓄积达到543344818立方米以上,每公顷乔木林蓄积量达到105.7立方米以上,每公顷乔木林年均生长量达到5.0立方米以上,混交林面积比例达到52.7以上,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面积比例达到25.2%以上,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50207.8万吨以上,森林每年提供的主要生态服务价值达到3594.8亿元以上;到2030年,森林经营总面积1689212.9公顷,其中,新造林34620.0公顷,更新造林182760.0公顷,森林抚育1259586.4公顷,退化林修复212246.5公顷,构建完备的森林经营技术标准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森林经营人才培训制度化、常态化。到205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31.45%以上,森林蓄积达到646295770立方米以上,每公顷乔木林蓄积量达到123.4立方米以上,每公顷乔木林年均生长量达到5.3立方米以上,混交林面积比例达到66.3%以上,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面积比例达到43.2%以上,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51171.3万吨以上,森林每年提供的主要生态服务价值达到3663.8亿元以上;到2050年,森林经营总面积3651656.8公顷,其中,新造林80780.0公顷,更新造林426440.0公顷,森林抚育2939034.9公顷,退化林修复495241.8公顷,建成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基本满足全省生态保护,绿色经济发展和林区充分就业的需求。第四章森林经营类型与作业法一、森林功能分类森林分类经营是根据森林的经营目的和主导利用不同,将森林进行分类和空间定位,并采用相应的科学、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实施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取得经营效益的森林经营管理方法。森林功能是指人们从森林生态系统中得到的效益,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森林具有多功能,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将其分为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等四大类。森林具有多功能,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将其分为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等四大类。(1)供给功能:是指人类从森林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各种产品,如木材、食物、燃料、纤维、饮用水,以及生物遗传资源等的直接需求;(2)调节功能:是指人类通过森林生态系统自然生长和调节作用中获得的效益,如维持空气质量、降雨调节、侵蚀控制、自然灾害缓冲、人类疾病控制、水源保持及净化等功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效益;(3)文化功能:是指通过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发展认知、大脑思考、生态教育、休闲游憩、消遣娱乐、美学欣赏以及景观美化等方式,而使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体力恢复和精神升华等非物质的服务效益;(4)支持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和支撑其它服务功能的基础功能,如物质循环、能量吸收、制造氧气、初级物质生产、形成土壤等对生存环境的支持效益,根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及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结合我省实际,根据森林所处的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和功能,将森林分为特殊公益林、多功能兼用林和速生商品林3类。严格保育的公益林: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内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以发挥森林的生态保护调节、生态文化服务或生态系统支持功能为主要经营目的,应予以特殊保护和严格控制生产性经营活动的森林。包括山体陡坡(长江以北36度、长江以南46度以上)新安江发源地和长江、淮河新安江一级支流源头20km以内、汇水区范围内,长江、淮河、新安江干流和一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各20Om范围内,长江、淮河二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各100Om范围内,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重要湖泊和大型水库周围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Oknl范围以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国家级森林公园,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森林及其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等。主要是指国家I级公益林。多功能经营的兼用林:同时发挥2个以上或全部森林的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等四大类功能的、全部或部分采用人工播种或苗木栽植营造和培育的森林即为多功能林,多功能经营的兼用林包括生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兼用林和林产品生产为主导功能的兼用林。其中,生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兼用林是生态区位重要和脆弱地区内以发挥生态保护调节、生态文化服务或生态系统支持功能,构建生态屏障、修复生态环境为主要经营目的,兼顾林产品供给,应严控林地流失、加强管护,实施以提质增效为目的的经营活动的森林。包括国家n、In级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林产品生产为主导功能的兼用林是分布于水热条件较好区域,以保护、培育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资源,增加木材战略储备,提供优质木材等林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兼顾生态保护调节、生态文化服务或生态系统支持功能,应考虑环境约束,采取以改善木材品质、培育高经济价值林木等为目的的经营活动的森林。包括一般用材林和部分经济林,以及国家、地方规划发展的珍贵树种用材林、大径级用材林。集约经营的商品林:是分布于自然条件优越、立地质量好,地势平缓区域,以培育短周期的纸浆材、人造板材、生物质能源、优势特色经济林果等,保障木(竹)材、木本粮油、木本药材、干鲜果品等林产品供给为主要经营目的,应实施集约经营活动的森林。包括速生丰产用材林、短轮伐期用材林、生物质能源林和部分优势特色经济林等。二、森林类型划分森林按照组成植物的类别划分为乔木林、竹林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乔木林按近自然程度和经营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天然林、近天然人工林和人工林3类;其中天然林又划分为原始林、天然过伐林、天然次生林和退化次生林,人工林又划分为人工混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