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建议 发言稿全文.docx
-
资源ID:1174707
资源大小:34.21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建议 发言稿全文.docx
关于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建议发言稿全文民革游仙总支副主委绵阳市第八届人大代表游仙区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委员张洋在发言中,张洋同志就“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了建议,列举了我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现状:全区农业经营主体虽然数量多,但有规模、有质量、有影响的少,带动能力不强,产业规模不大,特色不鲜明,还没有“名特优新”农产品。存在的问题:农产品生产者市场意识不强;农产品营销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流通主体培育发展不足;农产品深加工和现代化仓储建设推进不快;特色农产品品牌规模效应不大。 同时也提出了对策及建议:着力加强农产品流通源头管理;着力完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着力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着力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和业态;着力打造农产品流通品牌化效益 区域内重要农产品的流通状态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生活稳定以及周边农民的增收情况,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和惠民工程。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因此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一、我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现状我区幅员面积1018平方公里,辖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个经济试验区、3个街道、8个镇,112个村、60个社区,总人口56万,其中,农村人口24万。近年来,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绵阳建设国家种业强市规划和行动计划蔬菜种业核心和粮油优势区,获评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区、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四川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四川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区。 目前全区有经营主体1648个,其中省市龙头企业60个、省市专业合作社438个、家庭农场1150个、种养大户37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16个,“三品一标”总数达139个,2023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5亿元,同比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749元、同比增长7.5%。从总体上讲,我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稳步发展,对引导生产、促进消费、保障民生、加强和完善市场调控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照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生活消费需求,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些短板和薄弱环节还比较突出。农业产业布局分散、零星。全区农业经营主体虽然数量多,但有规模、有质量、有影响的少,带动能力不强,产业规模不大,特色不鲜明,还没有“名特优新”农产品。二、我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农产品生产者市场意识不强。大多仍局限于传统种养模式,存在习惯性、盲目性,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精准生产,普遍缺乏长远发展眼光、现代市场意识和预测研判能力。总抱着“大家种什么我就种什么.什么产品价格高我就种什么”等思想,而不是“市场需求什么我就种什么”,不善于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往往造成很多农产品产不适销、供不对需,虽然产量高,品质也好,但销路不畅、效益不理想,有的甚至产得出、销不掉。 (二)农产品营销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主要的销售模式有以下三种:一是“农户+收购商+批发商”;二是“农户+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或批发商”;三是“农户+龙头企业+批发商”,区内农产品销售主要集散和交易场所均集中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因此存在农产品品种单一、集散量小、组织化程度低、辐射能力弱等特点。(三)农产品流通主体培育发展不足。我区农产品品种优良,产量充足,但市场开拓乏力,长期以来产业优势不够突出,主要是缺少能够主导营销方向的产销联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农产品批发、连锁零售企业以及公司化、规模化销售商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受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因素制约,大多运作比较困难,难以有效组织农民参与到流通环节中,很多农民实际被隔离在农产品商业环节之外。 (四)农产品深加工和现代化仓储建设推进不快。农产品加工以及龙头销售企业大多缺乏适度规模的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导致产业无法做大做强。很多农产品过了销售旺季积压下来,因没有条件进行长期储存和深加工,无法打“时间差”,搞“反季节”,只好低价贱卖,结果造成既不能卖上好价钱,又不能有效调节市场供求,更不能实现储存和加工增值,农户收益受到很大影响。(五)特色农产品品牌规模效应不大。近年来我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较快,相继申报和注册了一批商标,如“仙特大米”、“浩东菜籽油”、“三国冬枣”、“守心谷”、“木龙观胡萝卜”、“朝越蓝莓”、“润沁春葡萄”等绿色农产品品牌。但真正叫得响的知名品牌还不够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同一品种存在多个品牌问题,没能形成品牌的集中统一,规模效应不明显,难以实现品牌效益的最大化。三、对策及建议针对当前我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现状,要坚持问题导向,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我区生态农业发展和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把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方向、路径和举措,重点要主动融入和策应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以及成渝双层经济圈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强构建区域性现代大流通格局,推动农产品市场网点进一步健全,流通模式进一步创新,流通效率进一步提升,流通环境进一步改善,促进农产品流通更加高效、畅通、安全、有序。(一)着力加强农产品流通源头管理。以促进现代大流通为目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农产品生产布局,稳定扩大粮油肉菜果 茶等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养殖规模,加快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基地,切实增强农产品生产能力。加强生产、仓储基地等生产收购环节的动态质量监测,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全过程可溯源管理。积极实施农产品流通标准,以农产品流通标准化推动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和产品品牌化,保证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同时,通过分级销售等方式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促进农民增收。(二)着力完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建设作为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主抓手,根据城乡居民人口消费规模和便利消费需求,合理布局,统筹推进。通过新建、扩建、改造等方式,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点的农贸市场、社区菜店、生鲜超市等农产品零售终端体系,打造满足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的10分钟生活圈。加强传统冷冻冷藏设施、运输装备、安全保护装置的技术改造,新建一批冷冻冷藏、保鲜加工等冷链基础设施,推动传统冷库向现代冷链物流配送基地转型发展。 (三)着力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村集体经济组织,不仅要持续发挥在传递产销信息、推广生产技术、共同开拓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要引导种养专业大户以及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主动走出去跑市场,并不断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不断提高占领市场、抵御风险的能 力。(四)着力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和业态。以连锁、直供直销、集团配送、电子商务等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型流通模式和业态,推动农产品产销衔接多样化、农超对接常态化、流通方式现代化。例如开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餐对接等,鼓励和促进连锁超市等流通企业、学校以及单位食堂、宾馆酒店等终端用户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同关系。以电子商务为主体,引导发展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鼓励农产品流通主体建立网络销售平台,深入推动农产品销售实体和虚拟、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扩大网上交易规模,推行新型消费模式。组织我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加“绵品出川”、“绿博会”、“西博会”、“农博会”等知名展会。 (五)着力打造农产品流通品牌化效益。整合区域内同类农产品资源,以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市场先导,集中形成统一品牌,多形式举办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加快推广运营“游仙优品“农业区域公共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