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的孤独》有感.docx
读好的孤独有感“孤独藏着巨大的能量,找到它你就可以脱胎换骨”一看到封面我就被这句话吸引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人际交往和自身的调节,都得到了一定的启发。书里的篇章未必能给我当下的人生困境指明一条具体的解脱之路,但可以在我上下求索面不得其解的时候为我打开一扇小窗。读了书中的这段话:“'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那是一种将散轶于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内心世界的专心致志,那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给自足、清明安和而无所外求的精神圆融;而“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空虚,是急于冲破的樊笼,深陷其中的人往往不知道做什么好,做什么都沉浸不进去,都打不起精神,都不快乐,那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自厌”,那是自我心灵之火熄灭时的憔悴沮丧J“孤独”源于思想的充沛饱满,是思想自发的精神流浪。一个人独处有许许多多的好处,不仅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有所成长,也能从拥抱自我的感悟中,有着醍醐灌顶的豁达。我认为了“孤独就是寂寞”这句话,就是一个误解。当你一个人独处,自我的力量就开始觉醒,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孤独让你远离喧嚣,内心沉静而有力,判断无比清晰;孤独带你找到自我,听取内心的声音,应对外界难题;孤独领你看清人生,不再慌乱和迷茫,活得从容坚定。读了书中的这段话,我对于距离的美有了更好的理解:“人与人,就像两个王国,各自应当保持着宽阔、自然而舒适的疆域,甚至在疆界之间,要有一个中立地带。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度的距离可以更清晰更全面地领略对方的美,为了在与对方交往的过程中不丢失原有的尊重与敬意。”这句话概括起来就是距离产生美,而距离产生美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适当的距离还原了我们每个人的完整性,保留了我们各自独立的人格。适当的距离,就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美北读了书中的这段话:“就像苏格拉底所说:'我知道得越多。我所触及的未知领域也越广阔。换言之,延着我们知识的深入,阅历的增长,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我所能”,而同时,“我所不知”“我所不能”的领域也在随之无限扩大,世界并不因为我们渐趋充分的“认知”而变窄变小变无趣,相反,它会随着我们视野的高远,心胸的开阔而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奇妙,于是“自信”便成了我们在“能”与“不能”之间流转游移的人生自在J我明白了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读了书中的这段话:“直到某一次跟母亲谈起报喜不报忧的事,她说:'作为你最亲密的人,我最想了解的是你的真实情况,包括你的痛苦与烦恼。我也会跟着痛苦和烦恼,但是我仍然希望你实话告诉我,而不要骗我,我不想从别人那里知道,或者完全不知道。也许我帮不上忙,但是我希望与你分担。之前我也是个报喜不报忧的人,想让父母知道我在外边一切都很好,想让父母知道我可以独当一面,我很强大。后来发现,这是一种叛逆的倔强,亲情永远是我们最亲密的后盾。读了书中的这段话:“事实上,有多少人的坚毅刚强是由“挫折”磨砺而成,有多少人的成熟练达脱胎于深沉的“受难”,有多少人的纯真恰恰是双脚深陷“淤泥”中不忘仰望星空,一个人“肩头扛下了多沉重的苦难,胸中就承载着多伟大的情感”。这个话题让我想到责任感。没有人认为责任感是让人轻松的东西。我们向往爱情的激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向往爱情里的责任。可是正是这份责任让我们变得坚强,让我们变得成熟,让我们变得完善。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人们就是要经过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如果不努力,就会深陷淤泥。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读完整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大可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