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ocx

    • 资源ID:1177962       资源大小:45.91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ocx

    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科技革新和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后现代视觉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影响力,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本文旨在探讨后现代视觉文化的内涵、特点、发展脉络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期深化我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知。我们将首先回顾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其哲学思想、美学观念和社会背景,以此作为理解后现代视觉文化的起点。接着,我们将分析后现代视觉文化的主要特征,如碎片化、反叙事、去中心化等,并探讨这些特征如何在视觉艺术、影视媒体、广告设计等领域得到体现。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后现代视觉文化的发展脉络,关注其在全球化、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等影响下所经历的变革与挑战。我们还将关注后现代视觉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包括它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我们将对后现代视觉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后现代视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视角,促进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更深入理解和探讨。二、后现代视觉文化的理论基础后现代视觉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理论基础深深植根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之中。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和文化运动,对传统的现代性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提出了许多颠覆性的理论观点。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异质性。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视觉文化不再是单一的、线性的表达方式,而是由多种元素、符号和话语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元素之间缺乏固定的逻辑联系和等级秩序,而是通过不断的互动和碰撞产生新的意义。后现代主义注重视觉文化的象征性和隐喻性。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视觉图像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反映,更是对现实世界进行重塑和解读的重要工具。视觉图像通过其独特的象征和隐喻功能,能够传达出比语言文字更为丰富和复杂的信息。后现代主义还强调视觉文化的批判性和反思性。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中,视觉文化不仅是观察和理解世界的窗口,也是批判和反思现实世界的工具。通过对视觉文化的深入分析和解读,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提出更为深刻和有效的批判和反思。征性、隐喻性、批判性和反思性之上。这些理论观点为后现代视觉文化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三、后现代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后现代视觉文化,作为当代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涵盖了从日常生活到艺术创作的各个层面。这些形式不仅体现了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视觉体验和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后现代视觉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碎片化和混合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视觉图像往往不再追求完整的故事叙述或深刻的象征意义,而是更倾向于以片段化的形式呈现,供观众自由解读和拼接。同时,不同文化、艺术风格和媒介的混合与交融也成为常态,这种跨界和杂交不仅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界限,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审美体验。后现代视觉文化往往强调反叙事和多义性。传统叙事结构中的线性时间和因果逻辑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非线性、跳跃式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不仅使得图像的意义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也让观众在解读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同时,后现代视觉文化中的图像常常呈现出多义性,即同一个图像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和理解,这种多义性既体现了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意义和价值的多元追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融合和数字化成为后现代视觉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数字媒体、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为艺术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空间,也使得视觉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这些新技术手段,艺术家可以更加便捷地创作和展示作品,观众也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欣赏这些作品。同时,媒介融合也使得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创新和实验的可能性。在后现代视觉文化中,视觉修辞和符号化成为重要的表达方式。艺术家通过运用各种视觉元素和修辞手法,如隐喻、象征、反讽等,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些视觉修辞和符号不仅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也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具有辨识度和传播性。这些视觉修辞和符号也反映了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身份认同、文化归属和价值观念的不断探索和追求。后现代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形式不仅体现了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和价值观念,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更多元的表达方式。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些表现形式还将继续演变和创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和启示。后现代视觉文化作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深远且复杂。一方面,它推动了视觉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使得艺术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和包容。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视觉疲劳、审美疲劳、文化同质化等。因此,我们需要对后现代视觉文化进行深入反思,以期找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后现代视觉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视觉信息来认知和理解世界。这种过度依赖可能导致个体思维方式的单一化和碎片化,以及对深度思考和理性判断的忽视。同时,后现代视觉文化也加剧了文化同质化现象,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这无疑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破坏。后现代视觉文化在艺术领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它推动了视觉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使得艺术家们能够运用更加丰富的手段和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另一方面,后现代视觉文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艺术创作的过度商业化、艺术品的泛化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艺术作品的深度和价值被忽视,使得艺术失去了其应有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对后现代视觉文化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我们需要认识到视觉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同时也需要看到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审美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推动后现代视觉文化的健康发展,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贡献。五、结论经过对后现代视觉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对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后现代视觉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对于传统视觉文化的颠覆和重构。它挑战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方式,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视觉、感知、真实和意义的讨论。后现代视觉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多元性和碎片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视觉图像无处不在,它们以各种形式和方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图像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意义的生成者。后现代视觉文化通过不断的解构和重构,使得图像的意义变得模糊和多元,挑战了传统视觉文化的单一性和确定性。同时,后现代视觉文化也强调了个体经验和主观感受的重要性。在后现代视觉文化的语境下,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参与到图像意义的生成过程中。和开放性。然而,后现代视觉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方面,过度的视觉刺激和信息过载可能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和认知困难。另一方面,后现代视觉文化的多元性和碎片化也可能会导致意义的流失和混乱。因此,如何在保持后现代视觉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的保持其意义的清晰和连贯,是后现代视觉文化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后现代视觉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刻影响力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它改变了我们对视觉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方式,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和感知方式。它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后现代视觉文化的本质和特征,以及它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参考资料:迈克费瑟斯通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消费文化研究专家,他的后现代消费文化思想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本文将介绍迈克费瑟斯通的后现代消费文化思想,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迈克费瑟斯通的后现代消费文化思想主要强调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他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消费者不仅仅是商品和服务的接受者,更是消费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消费者通过消费行为,表达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身份,并参与到社会秩序的构建中。迈克费瑟斯通的后现代消费文化思想主要围绕三个核心概念展开:消费的主体性、消费的文化性和消费的社会性。消费的主体性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和服务的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性和创造性。消费者不再是被动接受商品和服务的角色,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购买行为,表达个性和品位,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的文化性是指消费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在后现代社会中,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行为,更是一种文化实践。消费者通过购买和使用商品和服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身份,消费行为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的传播和创造过程。消费的社会性是指消费行为在社会群体中的交互作用和影响。在后现代社会中,消费者不再是被孤立的个体,而是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会对其他消费者和社会群体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其他消费者和社会群体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迈克费瑟斯通后现代消费文化思想的研究,认为这种思想对于理解当代消费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消费文化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消费者的主体性地位,深入研究消费行为背后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以及消费行为在社会群体中的影响和作用。迈克费瑟斯通的后现代消费文化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当代消费文化现象。这种思想强调了消费者的主体性、文化性和社会性,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思想也为我们思考和研究消费文化的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视觉性,作为人类感知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与视觉文化紧密相连。视觉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理解和解构视觉形象在社会、历史、文化和个人层面上的作用和影响。本文将探讨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视觉性,是指人类通过视觉器官接收并处理图像信息的能力。在人类感知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视觉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基本的视觉感知到复杂的视觉文化的演变,这一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基础的视觉感知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我们的眼睛能够捕捉到光线、颜色、形状等基本元素,并通过神经系统处理成有意义的信息。这种基本的视觉感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然而,基础的视觉感知只是视觉文化的起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视觉形象逐渐成为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历史长河中,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不断涌现,成为人们表达情感、观念和信仰的媒介。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人类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变迁。视觉文化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探讨视觉形象在各个层面上的意义和作用。这一领域融合了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深入理解视觉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视觉文化研究中,学者们的问题多种多样。例如,他们探讨了视觉形象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如何通过视觉形象来表达和传递情感、观念和信仰;以及视觉形象在社会、历史、文化和个人层面上的功能和影响。这些问题涉及到视觉文化的多个方面,展示了其跨学科的特点和潜力。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哲学家们对艺术和美学进行了深入探讨,奠定了视觉文化研究的基础。然而,现代的视觉文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末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视觉形象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促使学者们开始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研究视觉文化,并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范畴。视觉形象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中的作用。学者们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形式和社会现象,揭示了视觉形象在塑造社会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视觉形象与身份认同的关系。研究者们探讨了视觉形象如何帮助个体和社会群体构建和表达身份认同。例如,特定的服饰、身体语言和艺术风格等都成为人们表达和交流身份认同的媒介。视觉形象在现代媒体和数字技术中的运用和发展。随着现代媒体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视觉形象在信息传播、社交互动和娱乐等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研究者们这些新技术对视觉文化的推动和影响。视觉形象在教育和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教育者和跨文化交流者利用视觉形象来传递信息、分享经验和增进理解。研究者们探讨了如何有效利用视觉形象来促进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的效果。批判性视觉研究和媒体素养。学者们致力于批判性视觉研究和媒体素养的培养,以提高公众对媒体信息和文化价值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构媒体信息中隐藏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含义。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学的探讨到现代跨学科的视觉文化研究,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视觉文化研究将继续拓展其领域和深度,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与视觉形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当代社会,视觉文化已成为主导因素,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在后现代语境下,视觉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更显得尤为突出。在这个时代,仿像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制造了一个虚拟的、幻想的世界,对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引发了文化批评家们的深思和反思。后现代语境对视觉文化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仿像与真实性的问题上。在这个时代,视觉再现的“真实性”被质疑,仿佛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种幻觉。这种幻觉来源于人们对于现实的渴望和对于虚拟的追求,这使得视觉文化的真实性和虚幻性变得模糊不清。视觉文化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发展,对一些观念进行了全面的解构,其中包括理性、秩序、主体性、相对稳定的价值、意义等。这种解构并不意味着视觉文化的消亡,而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冲击和挑战,让人们重新审视这些观念的含义和价值0然而,这种解构也导致了视觉的异化现象。视觉文化的过度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视觉的感受,而忽视了其他感官的体验。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世界的全面认知,使得人们逐渐失去了对其他事物敏感和思考的能力。面对视觉文化批评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视觉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视觉文化不仅是一种娱乐和审美的方式,更是一种表达思想和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视觉文化视为一种幻觉或是消遣,而是应该充分重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视觉文化的质量。在追求视觉效果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内容的质量和深度。只有将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视觉作品。我们还应该鼓励多元化的视觉文化表现形式,避免单一化、同质化的趋势,让视觉文化更加丰富和多元。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全面的文化素养。在追求视觉享受的我们还要其他感官的体验和发展。通过读书、写作、听音乐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视觉文化。后现代语境下的视觉文化批评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反思和挑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这一挑战,正确认识视觉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努力提高视觉文化的质量,并注重培养全面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创造出更加优秀的视觉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所谓后现代文化,又可称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后工业社会文化、信息社会文化、晚期发达或跨国资本时期文化、后资本主义文化等,是指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迅即风靡整个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并迅速向世界其他地区渗透的一种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文化的产生原因或构成条件是极为复杂的。对此,欧美学术界无统一意见,日本、韩国、印度等东方国家学者之间也未达成共识,国内学术界更是争论不休。其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获得了平稳的发展,表现为资本输出和跨国公司空前增长,经济恢复和增长较快,社会财富迅速增加,社会民主化进程加快,“社会福利型”国家纷纷出现,公民闲暇时间愈来愈多。其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实质性的突破,电视、电传、电脑复制、激光唱片及现代广告等新兴大众传媒广为流传。其三,社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愈来愈高,资本逻辑、商品法则和价值规律不仅严格地控制着现代西方的经济生活,而且迅速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中,文化生产与工商业联姻,形成所谓“文化工业”。其四,在哲学基础方面,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期出现的,反映西方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苦闷、绝望、焦虑、孤独、变态等情绪的意志主义、精神分析学说及存在主义等逐渐失去信徒代之以现代语义学哲学、分析哲学、符号学、结构主义、新阐释学等,尤其是解构主义哲学风行一时,对西方后现代文化产生直接的深刻的影响。其五,当代西方学术文化发展在继续分化、分工的基础上走向更大范围的综合,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以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内部的对话、交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广泛、更迅速、更深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后现代文化以不同于传统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化的面貌登场了。单纯从学术文化的角度来看,后现代文化是建立在高度发达富裕的经济生活基础之上的,生长于信息社会条件下的,以高度商品化为标志,以大众闲暇为消费条件,以满足大众消费欲望来赢利的一种新兴文化。既不同于西方前工业化时期的传统文化,也不同于现代工业化时期的现代主义文化。后现代文化是对前者的扬弃,更是对前者的反叛,主要表现在:第一,无论是古典文化还是现代主义文化(如从古希腊史诗、悲剧到现代象征主义诗歌、表现主义文学、意识流小说和存在主义文学等),都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高雅文化,而后现代文化则是人人都可享受的雅俗不分、亦雅亦俗的文化。第二,古典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化都是反商品化的纯文化,而后现代文化则是深受资本与商品逻辑支配的消费文化。第三,古典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化都是高度个性化、风格化的独创性的文化,而后现代文化则是与大众传媒手段相联系的、模式化、类型化和批量复制的文化。第四,古典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化都是文化创造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刻体验和反思后的创造,是带有形而上价值的严肃的精神产品;而后现代文化则是没有深度体验、没有历史感的、仅仅反映当下瞬间体验的平面化产品。古典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化都致力于“伟大的叙事”,致力于人文理想或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而后现代文化是热衷于“稗史的写作”(或对史诗的戏仿与嘲弄),热衷于对乌托邦信仰的消解。古典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化都具有完整统一的有机结构,有一以贯之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后现代文化则缺乏完整的故事与主题,或者说只有自我颠覆、自我解构的故事和主题,也不讲究完整统一的有机结构,或者说只有那种移心的、零散的结构,是一种拼贴的、片断组合的产物。古典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化都与人的时间存在体验密切相关,充分反映了人的时间意识和主体意识;而后现代文化则是高度空间化、视觉化、类像化、图像化的,甚至是无主体的、拜物化的。古典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化的创造和欣赏都要求主体以严肃的、高雅的、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其文化产品,而后代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则是与游戏的、调侃的、日常的态度相对应的。古典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化都刻意追求深层的意义或永恒的价值,因而要求欣赏者反复玩味甚至痛苦思索;后现代文化的阅读是非解释性的、消遣的、轻松的,并且是一次性消费的。新世纪初年,中国学者对后现代的研究从哲学、法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等方面展开,拓展了后学研究空间。学术界对后现代性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注意到后现代主义不是单纯地消解理性,而是剥离现代性的遮蔽,并对现代性的合法性根据加以质疑。本文从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多元问题中考察后现代研究中的争论,对后现代激进哲学一解构哲学思想、后女权主义思想、多元论思想等加以分析,进而透过后现代政治社会学心理学,考察后现代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神学问题,并对后现代文学艺术之维的多元话语透视等几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后学研究的最新学术轨迹。新世纪的第一年,中国学界对后现代的讨论仍然十分热烈。中国后现代与西方后现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中国后现代具有类后现代性,即它因为经济地位落后的原因正在走向现代,但其文化的超越性和精英们引进的急迫性又使它具有较明显的后现代特征。因此,经济的复苏、文化的多元、传统的强盛、意识形态话语的中心、市民文化的崛起成为一种多元差异性文化景观。在后现代语境的多元对话中,既不能采取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而搞封闭,也不能采取中心主义的态度进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应充分承认个体的差异,强调达到共识的合理的具体步骤的合法性。后现代主义引发了当代中国多种问题,如中心与边缘问题、价值平面问题、文化观念转型问题、价值归属问题、知识分子文化身份问题等。讨论后现代主义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思路引进的问题,而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那种回避的态度不足取,那种站在现代性或者后现代立场宣布什么本质层面被取消,什么东西不具有合法性,其本身就是独断论的。后现代反对独断论。因而,人文知识分子不仅要放弃虚无主义立场,还要放弃极端民族主义立场,才有可能在极高明而道中庸中,找到价值重塑的思想地基。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后现代理论的时髦和现实问题的复杂造成的交错状态,使中国学界必得认真分析传统型、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紧张关系。那种缺乏分析的取舍使中国文化转型产生了困难,同时也使选择的主体和主体的选择分外艰难。这方面有几篇论文值得注意。向世陵在传统哲学的现代反思传统、现代、后现代与中国哲学的价值中认为:中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本质上是西方文明产物的现代化或现代性,成了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第一推动。作为西方现代性标志的理性启蒙,集中体现了西方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但这条道路本身却是不完备的,时代提出了调整的要求。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强调人和自然的亲和关系,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文化发展的多元性等等,可以说都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如此思潮被引进到中国,大体上是与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性文化进入中国同步的。后现代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批评和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青睐,促使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的价值。他认为,思考中国传统哲学资源在21世纪的价值,离不开西学的参照。由西方传入的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为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准备了条件,中国哲学本有的开放性则为这一转型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应当在认真总结自身短长的基础上,将西方的现代性精神与中国传统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自觉结合起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结构模型和变常互动互补的生存机制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价值。经过与现代性、后现代的相互折衷,必将能够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社会得到呼应并与传统思想产生某种共鸣,突出地表现在传统的天人合一观重受重视和被大力推崇。集中体现中国哲学价值的流变性、和合性、生生不息性、天地人一体性等等与后现代的不少主张是可以相容的。陈喜辉、付丽在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的缘起与现状中认为:隔着两千年的时空,人类精神的境遇和反抗并没有根本的变化。陌生的只是面孔和语言。我们相信浪子式的后现代主义能在古老的中国找到自己的源头,而幽玄的道家思想能借清明的西学得到现代的诠释。实际上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如德里达等已表现出某种对中国文化的寻亲意识。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皆禀赋鲜明的反传统、反理性主义倾向。当三代礼乐文化与儒家思想整合为礼教中心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老庄以自然主义的道为出发点,以知识的有限性和相对性为根据,彻底泯灭了理性规划的可能性及政治统治的合理性。道通为一,人与物齐,在西洋哲学中死去活来的二元论和主体性等问题对老庄来说如雪融于水。换言之,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作为两种有着巨大时空距离的思潮,具有内在的亲缘,在言不尽道、反理性专制以及价值的多元化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并在消解的同时表现出建设性的价值。这种内在的亲缘孕育于同在边缘的命运,即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清算,道家对礼教中心和经学中心的批判。二者的比较研究已广泛展开并引向深入,根本指向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现代化进程等问题。张建军在后现代语境中的庄子中认为:后现代文化语境,赋予我们重新审视经典的视界,在后现代语境中理解庄子,可以发现庄子载法对崇高、解构神话、一变原理场反对中心强势话语的统治等方面都与后现代主义有相通之处。庄子和后现代主义代表了一种原始天真对抗模式化世界,以人类精神解放为其终极目的的一种追求,它通向人类精神领域的一种更为自由的境界。余章宝在传统历史话语的颠覆一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后现代历史观中认为:米歇尔福柯作为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对西方的现代性作了深刻的批评。现代历史哲学是现代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他对现代历史观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拒绝和批判。因而,福柯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知识考古学比较集中的阐述了他的后现代历史观。他拒绝传统实在论的历史客观性,认为历史客观性只是话语建构而成的,不存在跨知识型的客观性,只能在特定的知识型或认识阈中谈论它才有意义;历史主体只是一个变项,或者说是一个陈述变项的整体派生出来的功能和可能的位置的游戏而已。传统线性连续的和进步的历史观是在现代知识型这种特定的框架中,将充满断裂、歧义、分岔的历史重新装配成的神话°向兵在现代性中国叙事二十年中认为,现代性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当中国走向世界时,我们也就有了中国的现代性视野。但是,现代性话语有中国语境与西方语境之别,不能脱离各种语境谈论各自的问题。相较西方的现代性论战,中国的现代性有一种从屈就到积极接受现代性的过程;除了建设现代性,我们还得反省现代性、融合传统。因此,论者按照现代性中国叙事的逻辑,主要陈述了中国化的西方视野、中国的现代性视野中围绕现代性产生的争论,简要指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要求处理视野的融合与分化问题,现代性的中国仍在且仍需继续现代性。论者尤其注意哈贝马斯和安东尼吉登斯的理论,认为吉登斯从现代制度出发论证现代性的合法性。吉登斯认为现代性及自我认同逼迫我们回到现代制度所排斥的存在性问题,现代性有三个特点:首先是极端怀疑原则的制度化。现代性就是产生差异、边缘和例外化。第三,现代性造成全球化意识。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私人化的生活;另一方面却是全球化的倾向一联系不同地方的社会关系。在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中,中国学者的心境是复杂的。坚守传统性意味着排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而坚持现代性立场的学者又对传统性轻视并反抗后现代性。张扬后现代立场的人则强调新的就是好的。如此看来,中国后学研究很难达到共识。但是我认为,中国后学研究或批评在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中仍然有重要地位,这一方面说明当代学者关注中国现状问题,具有独特的问题意识,同时注意批评西方后殖民霸权,强调中国后学研究中正当的学术立场。值得指出的是,学者们对中国问题的关心,使他们超越自己的专业界线看中国问题,其问题和问题意识,以及对西方新的学术资源的吸收转化,对中国学术提升不乏启发甚至解蔽功能。二后现代激进哲学思想论争后现代思想包括解构哲学思想、后女权主义思想、后现代多元论思想等等。这方面中国学界的讨论显得有些薄弱。唐安在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中认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对女性主义的后现代思考作为一股较为积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从对现代男权话语的颠覆到对女性话语的寻求,从对文明社会以来的特别是商品社会被践踏的女性角色的揭示,到女性意识的重建。对于当代健全人性话语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权力与尊重在谈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立场时,我们将进入后现代主义语境:它拒绝承认男性权威,统一的主体性甚至平等。后现代女性话语的出现表明了以往那种女性主义(可接受的)和女性特质(不可接受的)之间的两极对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安吉拉默克罗比语)。后现代女性主义是伴随着现代女性主义的衰落而崛起的,因而与现代主义有着一定程度的继承关系。然而,现代主义在破坏了现实主义的原则后,还试图创造出另一个假想的中心,而后现代主义却存心要消除这个中心,破坏乃至摧毁现代主义精心建构的规律。所以,它一开始就以从内部向现代主义发难为其宗旨,在更大程度上拒斥现代主义的陈规陋习和行为原则。现代女权主义是启蒙时代的产物。启蒙使人们摆脱了神秘主义和宗教教条的束缚,被认为是为自由、解放和平等话语的出现提供了空间,但在精神层面上更深地强化了对女性的专制,在现代主义看来是给女性带来理性和人道、平等和梦想的地方,后现代女性主义看到的却是野蛮和暴乱。理性、人道以至平等,就象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和革命的领导者(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普遍认为的理性原则不同,因为同谁平等本身就意味着对强权的承认。当女性在同男性谈平等的时候,她仍然是奴隶(西蒙波娃语)。任平在今日马克思主义:如何超越后现代主义的地平线一与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的对话中认为:马克思的后资本主义理论及对启蒙理性的批判,对否定性辩证法的钟爱,与后现代思潮对现代性的解构之间有着历史向度上的一致性。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正在新全球化语境中遭遇后现代,已成为令人瞩目的事件。探寻马克思的后现代观念,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热点。世界公认的几位以后现代眼光来解读马克思的学者(德里达、丹尼尔贝尔、吉登斯、詹姆逊和哈贝马斯),发现了解构哲学、新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公共领域与后工业文明等与马克思的后现代意蕴的高度一致性。其中,法国思想怪杰德里达堪称是后现代理论谱系中最为纯正的哲学家之一,无论是从文本解构的切入方式,还是对文字拆解和随意比附游戏的病态痴迷,或对传统叙事的边缘性炸裂,都显现出他的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独特风格与魅力。后现代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与重构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其解构思维对于打破以往僵化教条式的理解方式具有重要价值,对马克思本文后现代意蕴的发现式读解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另一方面,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式解读也具有否定性后现代主义所共有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的特征,应当加以否弃。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视野应当在超越后现代主义地平线的基础上,重建现代性。重建的哲学范式,当为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汪堂家在利奥达与后现代概念的哲学诠释中认为,“后现代”概念释义及其矛盾后现代概念是一个外延模糊、内涵空疏的概念,它之所以难以理解,不仅是因为后现代一词的反常用法,而且是因为不同学者对它赋予了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意义。利奥达的后现代科学图景不仅完全抛弃了从哲学的元叙事中寻找建筑科学合法化根据的梦想,而且抛弃了稳定系统及其绝对确定性的观念,因为科学自身的发展表明,一个系统的完全确定所消耗的能量大于该系统本身所消耗的能量。然而,利奥达对科学的后现代解释并不能证明真有什么“后现代”科学的存在,它充其量是对科学的现象描述。利奥达受维特根斯坦的启发,力图从语用哲学的角度进一步将“后现代”的阐释加以深化。在他看来,后现代问题首先是思想表达方式问题: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政治等等属于不同的语言游戏,每种语言游戏都有自身的逻辑,自身的话语结构、自身的合法化标准,自身的游戏规则,而游戏规则的越界使用或不合理使用必然导致某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因为它力图抹煞不同话语的异质性和差别性,而强制它们遵循同一种逻辑。论者探讨了后现代概念的起源,重点讨论了利奥达对“后现代”概念的解释及其不一贯性,分析了科学的后现代转折的发生过程及其内在原因,揭示了强调分歧的后现代语用哲学的基本特征。文兵在论后现代主义的反主体观中认为,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主体死亡的思想,实际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个性的消亡,而是近代以来把主体视为具有先验性、普遍性规定的存在或具有支配性、绝对性作用的存在的观念的死亡。后现代主义反主体的观点一方面是对西方传统观念中的主体观念的批判,另一方面又是对近现代西方思想中的主体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主体之死是其基本观念之一。巴尔特在文学批评领域宣称作者已经死亡,认为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福柯通过其考古学方法的研究,宣称主体的人只是一个近期的产物,并正在走向死亡;拉康认为主体是通过语言构成的,主体并非独立、自足的;德里达通过他的去中心策略,消解了主体的中心地位。主体的死亡,其含义应如何理解?詹姆逊认为主体之死就是个性本身的终结。詹姆逊这一判断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现代主义的主体观点虽然遭到了接弃,但却发展出了后现代主义的个体观点。后现代主义反主体的观点,一方面是对西方传统观念中的主体观念的批判,另一方面又是对近现代西方思想中的主体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近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到现代萨特的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都是近现代主体性观念的集中体现。这种主体的人,被视为具有某种内在本质,具有自我决断能力和自由独立品格,是自我和世界的意义的确立者、赋予者。自足的和权威的主体'概念成为决定一切事物定向的基点',使一切知识都和人有关系。在这种主体性哲学框架内,主体的地位与作用被突出,主体的个性与能力被强调。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这种主体的观念并没有真正说明人的个性特点,不能使人的自由得以实现,不能真正关注人的生存现状,因而就必须予以超越。田信桥在对后现代思潮的一种解读中认为,后现代主要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指近代以来某些学者大致共享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后现代思潮作为一场消解性和批判性的文化运动和社会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摧毁性而不是建设性的。我们不能据此否认它,拒斥它。后现代思潮作为一种曾经轰动一时并在当下仍不时引起人们关注的学术思想,并不存在本质上好不好的价值评判问题,而应当客观地去分析它,研究它、宽容地接纳它,这样才能有利于中国新文化的繁荣和人文精神的彰显。从后现代学者学说来说,至少其中有些就反对包括这种后现代加主义的标签;而尽管分享了这个标签,他们各自思想的差别也很大,仅仅具有一种家族相似。其中有些被称为后现代学者如卢曼、阿多诺和塞尔兹尼克,甚至哈贝马斯,由于其具有强烈的制度设计和理性主义倾向,强调宏大理论和历史阶段,在一些人看来可能与现代主义者有更大的家族相似。但一般说来,后现代思想家都有一个倾向,即反对时代化的历史界定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并不是直接的年代顺序,并不总是理解为继现代之后,而且可以指与现代同时,甚至先于现代,是现代主义的初期状态。当然,上述讨论并不意味着问题不是已经解决,而是因为问题的敞开而更加突出,这促使我们既进行时髦理论的反省,又面对中国改革现实的具体问题。应该说,后现代主义的问题很多,当代知识分子在强调自己的本土独立性的同时.,又常常标榜自己的国际主义立场,二者在矛盾中却似乎又相反相成:作为世界公共权力话语场中的一员有着走向世界的自觉,但同时在整合进国际新秩序中时又深隐着失去文化身份的不安。民族文化身份成为自身的本土身份符码,而身份确认之时又向往成为世界公民。应该说,在对西方的新冷战式对抗时,只能获得一种狭隘的身份意识,这有可能既断送了现代性也断送了本土性。只有在东西方话语有效对话的前提下,进行现代性反思和价值重建,才有可能使本土性真正与全球性获得整合,从而冷静清醒坚实地进行自身的现代化。近年来,从后现代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神学等关注后学问题并从事后学研究的学者多了起来,不限于人文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化领域亦有新的拓展。其成果表征为翻译了不少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方面的文章,并出版了一些论著和文集,但直接就后现代后殖民主义问题撰写的专著却很少见到,大多是个别就西方后学某个专家或课题进行研究。但是只要有了开始,就会在这个问题上深入下去并产生出新的成果。钱振明在国家的后现代转向中认为: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类社会从现代向后现代过渡的同时,国家也正发生后现代转向。实际上,国家的后现代转向不只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设想,而是已经来临的事实。国家的后现代转向表现为两个基本趋势:其一是国家的某些职能让位给非国家组织,即

    注意事项

    本文(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