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田鼠可持续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
布氏田鼠可持续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一)标准制定任务的来源根据呼伦贝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征集2023年呼伦贝尔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的通知文件要求,编制了呼伦贝尔市地方标准布氏田鼠可持续防控技术规程。(二)主要起草及参加起草的单位和人员该标准由呼伦贝尔市林草局提出并归口。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草地啮齿动物同时具有益害双重作用的特点,作用的性质和强度与草原生态系统平衡与否密切相关。草原生态系统平衡时,鼠类个体型小,物质消耗量大,能量转化快,从而加速了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并通过挖掘运动,尸体、粪便及食物残渣回归等形式改良土壤,加之某些鼠类的特殊用途而表现对人类有益,但在种群数量激增后,使草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其作用性质变得十分有害。它们主要通过啃食牧草,与牧畜争草。草原害鼠不仅大量啃食植物绿色部分,减少生物量,同时也危害植物根系,尤其对依靠根槃繁殖的禾本科优良牧草危害严重。当其数量高时,草原中优良牧草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利用价值显著降低,在严重地段甚至完全失去利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大量鼠类的挖掘活动改变了土壤的表层结构,深层钙积土被抛到地面。这些浮土不仅抑制植物生长,而且极易被风吹起或被雨水冲散,造成植物覆盖度大幅度下降。挖洞掘土可使土壤水分损失四分之一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可下降一半,从而加速了地表裸露和土壤旱化。挖掘洞道,破坏生草层,形成秃斑和次生裸地的镶嵌体;推土成丘,毁坏地表形态,不仅影响牧草机械收获,还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的突破口,最终导致了具有荒漠化景观特征的鼠荒地。鼠荒地加速草场荒漠化的进程,严重威胁着整个草地生态环境,成为我国可持续畜牧业发展和草原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鼠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退化草场适宜鼠类生存繁衍和害鼠失去天敌的制约。以往呼伦贝尔鼠害防治以化学药物防治(浪敌隆)为主,农药防治容易产生抗药性、耐药性和拒食性,药物不仅未能控制鼠害,反而对天敌猛禽和兽类等造成一次和二次中毒,害鼠种群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灭鼠后鼠密度较低,但在适宜生存繁衍的退化草场和缺乏天敌制约的环境中,通过补偿生殖,种群在短时间就恢复甚至超过灭鼠前水平,不仅未能控制鼠害,反而导致作为草原害鼠天敌的珍惜濒危野生动物面临危害,缺乏鼠害防治可持续性,治标不治本。近几年,呼伦贝尔典型草原优势种布氏田鼠鼠害处于频发状态。据调查,鼠害危害样地平均有效洞口密度从2018年的760个/hA到2021年的2074个/h/,增长了2.7倍,个别严重样地有效洞口最高达6700hm洞口密布于地表,鼠道纵横交错,牧草消耗殆尽。从2018年至2021年发生面积和严重危害面积逐年增加,而防治面积少于发生面积的一半,严重危害年份防治面积约等于严重危害面积的一半,甚至五分之一左右,由此可见,鼠害高发年份,受人力物力财力所限,即使启动应急防治,也未能控制鼠害泛滥。2022年至2023年虽然常发区发生面积、密度有所下降,但新发生样地增加,局部危害仍为严重。实践证明,应急式灭鼠,不能改变鼠类成灾环境条件,只要这个条件存在,鼠类就能以其自身的高繁殖力和种群内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其数量迅速恢复并造成新的危害。大面积使用化学农药,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不但未能有效控制鼠害,反而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导致进一步的生态环境功能退化和经济损失,缺乏鼠害防治可持续性,这显然与草原生态保护的初衷是相矛盾的。总之,过分依赖化学灭鼠剂的防治措施,耗费大量的资金,治标不治本,缺乏长期持续控制鼠害功能。鼠害治理的趋势是突出可持续整体效益目标,强调自然调控能力的强化并不断加大生态和生物防治技术在综合治理中的比重,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因此,从系统管理水平出发,探索鼠害可持续控制防治方案是解决鼠害发生的必然趋势。2019-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生物灾害防控中心(原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开展了一系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调研,各草原牧区普遍反映现有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标准种类少、类别杂、指标单一、生态损失考虑不足,并且与“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草原保护和建设工作思路不适应,对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指导性严重不足。目前可检索到的有关布氏田鼠鼠害防治标准有农业部发布的草原田鼠防治技术规程,该标准包含几种田鼠防治技术操作要求,因为各种田鼠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种群动态不同,所以该规程针对性不强,而且采用对非靶标动物有毒性的杀鼠剂毒饵、熏蒸剂磷化铝(属于农业农村部规定的2024年底前淘汰的10种高毒农药,不适用于大面积防治且存在伤害天敌动物风险的捕鼠夹、捕鼠笼等器械,具有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的银黑狐野放、具有传播鼠疫风险、体内外寄生虫或细菌等与野生动物之间互相传染风险的驯养狗防治鼠害。该标准中危害指标也仅提出中等危害指标。防治布氏田鼠的危害,应使防治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当前缺乏针对布氏田鼠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亟需针对呼伦贝尔布氏田鼠的防治技术和防治标准,从鼠害发生根源上考虑,出台适用于当地自然生态的技术规程是必要的。近些年,国家和自治区先后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等规划和方案中,明确指出加强草原保护修复推动草原高质量发展。制定布氏田鼠可持续防控技术规程符合国家政策方向,技术标准涉及全市典型草原保护的关键共性技术,标准的实施主体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标准涉及的内容属于呼伦贝尔市经济或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林草行业重点工作任务,标准属于与在研科研项目“鼠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典型草原鼠害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同步研制的项目。标准的制订是呼伦贝尔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需要,有效地保护草原生态,使天然草原得到永续利用,对于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推动畜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制定该标准能够解决呼伦贝尔市草原管理中长期面临的难点问题,即草原鼠害防控问题。三、主要起草过程()前期研究基础标准起草团队多年从事草原保护和建设相关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在草原保护与修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几十年来,每年开展草原鼠害防治工作,特别是布氏田鼠防治,防治面积从几百万到一千多万亩,防治技术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承担的自治区林业和草原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鼠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和呼伦贝尔市科技计划项目“典型草原鼠害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及技术推广项目“物理化学方法防治草甸草原勖鼠试验”等均以呼伦贝尔草地及其害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年的防治实践和针对性的试验示范工作,总结出鼠害草地生态修复和草原招鹰架架设技术参数以及适宜的生物源药剂的施药量、施药时期等关键技术参数,筛选提炼出不同组合的差别化防控布氏田鼠的方法。这些前期工作为标准起草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备实施该标准技术基础。项目组成员具有丰富的前期工作积累、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技术基础,可以直接应用到本项技术规程起草工作。起草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开展相关试验,获得形成防控技术规程的大量基础资料和数据。已经具备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实施该标准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以及技术基础。(二)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布氏田鼠可持续防控技术规程在呼伦贝尔市地方标准制定任务下达后,由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牵头,组织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新巴尔虎左旗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等单位就本标准的编制事宜进行了协商,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了布氏田鼠可持续防控技术规程制定项目组,成立地方标准制定起草工作组,对标准起草工作进行分工,明确各自任务和职责。起草小组成员如下表。布氏田鼠可持续防控技术规程起草人信息序号姓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分工1白哈斯研究员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15248771301标准的立项申请、负责标准大纲的起草、标准条款的编写、数据采集、数据分析2伟军高级畜牧师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15848011659参与标准条款的讨论和修改3卢盼一级教师呼伦贝尔市特殊教育中心15248771302查阅资料、数据分析4胡晓彬高级畜牧师呼伦贝尔市新左旗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13947033341前期调研、数据采集5迟晓雪副研究员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15104709274参与标准条款的讨论和修改6白南丁助理馆员呼伦贝尔市博物院15666880470查阅资料、编写7鲁海涛工程师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13948801219协调、参与标准条款的讨论8白玉荣高级工程师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15004706980查阅资料、数据分析9郭明英副研究员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15104701687参与标准条款的讨论和修改10刘阳助理工程师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14747010231标准的立项申请、数据采集11陈俊杰助理工程师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18647361396数据采集12呼斯勒助理研究员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13848700708数据统计13萨拉助理研究员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13614707923数据分析14陈由直助理工程师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15204709918数据采集15贺丙荣助理工程师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15049009115数据采集16李向飞林业高级工程师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15847005439资料整理17王君林业高级工程师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13694701288查阅资料18魏红高级畜牧师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15647010909前期调研19韩照日格图林业高级工程师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15049067601参与标准条款的讨论20景璐高级工程师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18847019906参与标准条款的修改21吕琳林业工程师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18547021503查阅资料22李欣工程师呼伦贝尔市柴河林业局15847024352对各方意见进行汇总(三)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提出标准草案2022-2023年,标准编写组对布氏田鼠标防控准化在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进行试验并科学研究论证,2023年6月开始进行本标准的编制事宜,在编写过程中,标准制定起草工作组收集和查阅了与布氏田鼠标防控技术相关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及相关文献,对其进行认真分类、整理。起草小组在现有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对需要编制的标准进一步论证和研讨,结合呼伦贝尔市布氏田鼠标防控实际,在充分考虑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基础上,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完成了布氏田鼠可持续防控技术规程初稿。(四)标准立项审查会2023年12月11日,在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召开地方标准立项审查会,布氏田鼠可持续防控技术规程通过立项审查,获批为呼伦贝尔市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起草小组对立项审查会专家和咨询的领域相关专家反馈的意见进行梳理和研讨,对专家提出的符合当地实际,对在生产中具有可行性的意见进行了采纳。(五)征求专家意见布氏田鼠可持续防控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形成后,我们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呼伦贝尔学院、呼伦贝尔市农牧局综合保障中心、呼伦贝尔农垦科技公司、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新巴尔虎左旗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等7家单位8位专家征求意见,根据专家建议,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技术规程。四、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一)编制标准的原则在本规程编制过程中,我们遵循了“合法性、规范性、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的原则,以现行法律、法规为本规范编制的基础和依据,注重了标准的可操作性。合法性原则。本标准的编制以贯彻执行现行有关法律法规为基础。2、规范性原则。本标准对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做出规范。3、科学性原则。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及相关资料和多年的技术推广的基础上,提出本规程。4、先进性原则。本标准的编制参考借鉴和吸取了国内相关资料的论述及多年的可行性实践经验,在呼伦贝尔市尚属首次编制该标准。5、可行性原则。力求结合呼伦贝尔地区布氏田鼠可持续防控的实际情况,在指标上力求科学、先进、可行,以便于能指导执行。(二)编制标准的依据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同时依据下列资料编制:GB/T8321(所有部分)农约合理使用准则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NY/T1176休牧和禁牧技术规程NY/T1237草原围栏建设技术规程1.Y/T3323草原生态修复技术规程NYT2275草原田鼠防治技术规程NY/T1905草原鼠害安全防治技术规程NY/T1240草原鼠荒地治理技术规范(三)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制定本标准要求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有关上级强制性标准保持一致。现行法律、法规是本规范编制的基础和依据。现行有关标准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本标准与草原田鼠防治技术规程草原鼠害安全防治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相互协调。目前暂无布氏田鼠防控相关的呼伦贝尔市地方标准。五、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的论述(一)主要条款说明本规程适用于呼伦贝尔草原布氏田鼠鼠害防控。主要技术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布氏田鼠可持续防控术语和定义,防控原则,防控思路,防控指标,防控技术,防控策略和防控效果调查等技术内容。(二)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的论述几十年来,标准起草单位每年开展草原鼠害防治技术指导工作,同时作为草原鼠害防治项目技术支撑单位,对多个草原鼠害防治项目实施地进行跟踪监测,筛选出最适宜布氏田鼠鼠害防治药剂,最佳防治时间和最佳施药量,并通过生态治理、天敌防控等综合技术措施开展研究示范,掌握了草原鼠害防治的关键技术。施用C型肉毒梭菌毒素、D型肉毒梭菌毒素、雷公藤甲素、莪术醇和地芬硫酸锹等生物制剂防治草原鼠害。20072016年,呼伦贝尔市采用C型肉毒素和D型肉毒素防治草原鼠害面积,防治效果显著,但是因其对鸟类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目前也已经开始禁用。2010-2016年,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采用新贝奥生物灭鼠剂对布氏田鼠、达乌尔黄鼠、东北跄鼠等害鼠进行了试验,累计试验示范面积15万多亩,取得了预期的防治效果,然而,新贝奥具有抗生育和毒杀的双重作用,存在非靶动物中毒的隐患,属于急性杀鼠剂,所以标准起草组不推荐大面积推广应用。20122013年,课题组成员在新巴尔虎右旗试验示范莪术醇防治布氏田鼠面积3万亩,施药量为2500ghm2,取得了预期成效。20202023年采用地芬硫酸钢防治草地地面鼠鼠害,累计试验示范面积42.9万亩,施药量为3000ghm2,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标准起草单位于2012年在阿木古郎镇、甘珠尔及新宝力格苏木部分地区安装50架人工鹰架,这是首次以招鹰架方式控鼠。近几年,架设了几百架招鹰架,设立的鹰架鹰巢均发挥了其招鹰控鼠的目的,在人工建设的鹰巢中已筑巢生活,鹰架周边草场害鼠有效洞口密度明显降低,鼠害得以有效控制。标准起草单位每年开展全市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导,采取休牧、禁牧、施肥以及松土、切根、补播等修复措施,为生态调控草原鼠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编写组借鉴和学习有关技术标准,针对草原鼠害防治技术进行了调研。分别对鄂温克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等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草原鼠害防治过程中的草场管理、生态修复技术、天敌保护与利用、药剂施用、科学试验和技术推广全过程的技术要求。20222023年,标准起草单位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以布氏田鼠为研究对象,实施了自治区林业和草原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鼠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和呼伦贝尔市科技计划项目“典型草原鼠害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试验示范面积150Ohm2。项目区鼠害轻度危害草场:采取生态调控或天敌防控,生态调控方法为季节轮牧,天敌防控为利用招鹰架招鹰控鼠。招鹰架一字形排列,根据地形条件设置相邻招鹰架间间距为250m700m,每隔四个鹰架设置一个鹰巢。鼠害中度危害草场:采取生态调控+天敌防控措施,生态调控和招鹰架架设方法同上。鼠害重度危害草场:采取生物源药剂+生态调控+天敌防控,生态调控方法为禁牧,围封年限为12年,鼠害危害等级下降到轻度危害之下时可以解除禁牧。禁牧解除后通过调整放牧利用时间和强度,促进草地植被恢复。招鹰架架设方法同上,生物源药剂选择地芬硫酸专贝。药剂均已加工成饵剂型,在使用前无需配制可直接投放。采用洞口投饵法投放生物源药饵,药饵投放时间为春季当地害鼠尚未大量繁殖之前,即4月下旬或5月上旬,要求投放饵料离有效洞口710cm处,投药量为5g洞口、IOg/洞口、15g洞口、20g洞口。施药处理小区面积50亩,每个小区之间间隔200m。试验开始后每月调查统计招鹰架利用率、筑巢率,校正洞口减退率直至当地害鼠越冬前,为9月下旬或10月上旬。调查有效洞口数时每个样地及对照样地随机选取3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为l4hm2,重复3次。表1布氏田鼠相对密度调查结果及差异显著性分析试验地有效洞口(个l4h112)校正洞口减退率(%)繁殖前越冬前鼠害轻度危害放牧场试睑区20.Ia3.7a92.2对照区23.4a58.5b鼠害轻度危害割草场试验区163.8aOa100对照区153.8a109.6b鼠害中度危害放牧场试验区174.Ia18.Oa95.3对照区167.5a370.5b鼠害重度危害放牧场试验区(药剂g/洞口)5228.Ia145.5b45.510219.6a52.4a79.715224.7a23.9a90.920229.2a13.5a95.0对照区209.5a244.8c表中同一处理同一时期试验区和对照区字母相同者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处理同一时期试验区和对照区字母不同者为差异显著(P<0.05)试验地共架设60架招鹰架,猛禽利用60架,鹰架利用率达100%,筑巢18架,筑巢率30%o利用率高,筑巢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害鼠越冬前所有试验样地与其对照样地有效洞口数均有显著差异,特别是鼠害轻度危害割草场害鼠越冬前有效洞口为0,有效洞口减退率100%,防控效果最佳。试验结束时投放不同药剂量的鼠害重度危害放牧场投药量为5g洞口的试验小区有效洞口数在轻度危害等级之上,与其余不同投药量试验小区有效洞口有显著差异,投药量1020g洞口的试验区有效洞口数均在轻度危害等级之下,因此,考虑防控效果和防控成本,投药量宜采用1015g洞口。鼠害重度危害放牧场投放生物源药剂控制害鼠种群密度的基础上,采用生态调控(禁牧)和架设招鹰架即可实现防控鼠害目的。鼠害轻度危害到重度危害草场,采用技术规程所规定的技术后鼠类密度均低于防治指标,即控制鼠害效果达到危害程度轻度以下。通过防治实践和针对性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标准起草组总结出鼠害草地生态修复和草原招鹰架架设技术参数以及适宜的药剂施药量、施药时期等关键技术参数,筛选提炼出差别化防控布氏田鼠的方法。通过多年的研究试验及论证,具备了编制布氏田鼠防控技术标准的基础。鼠害轻度危害放牧场生态调控(禁牧)试验示范示范区(左图)对照区(右图)害轻度危害割草场天敌防控(招鹰架)试验示范示范区(左图)对照区(右图)鼠害中度危害放牧场生态调控(轮牧)+天敌防控试验示范示范区(左图)对照区(右图)鼠害重度危害放牧场生物源药剂+生态调控(禁牧)+天敌防控试验示范试验示范区(左图)对照区(右图)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无重大意见分歧。七、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说明采标程度,以及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布氏田鼠可持续防控技术规程的制定,没有采用同类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该标准的针对呼伦贝尔地区的生态条件、草原鼠害实际,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而成,具备在本市范围内相应区域统一实施的技术基础和社会基础。八、推广实施呼伦贝尔草原布氏田鼠危害处于高发频发状态,从2018年至2022年危害面积分别为74万、862万、1796万、3393万和2193万亩,2022年虽然常发区发生面积、密度有所下降,但新发生区域增加,局部危害严重。鼠害发生和危害特点由过去的集中、连片、大面积发生,向片状、岛状分散发生转变,危害程度也由先前的重度危害向中、轻度危害转变,这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技术标准提供了应用场景。由于缺乏规范的防治规程,导致严重影响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健康发展,制定布氏田鼠可持续防控技术规程,是破切需要解决草原生物灾害实用技术,拟出台的技术标准可填补呼伦贝尔地区相关技术领域空白,技术标准涉及全市典型草原保护的关键共性技术,标准的实施主体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标准的实施的问题,降低鼠害发生风险,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标准的制订和实施,鼠害危害草地产草量显著增加,挽回因鼠害而损失的牧草,提高草地经济产值,促进牧业丰收,提高牧民生产收入;减少化学鼠药使用量,降低防止鼠害人力资源成本。招鹰架每架控制500亩草场,人工洞穴每座控制2000亩,这些设施经久耐用,能持续制约草原鼠害。标准起草组联合基层政府,举办了鼠害防控技术培训班和鼠害防控现场会,培训会和现场会上讲解了鼠害防控技术规程,广泛普及可持续防控技术。访谈牧民,给牧民耐心讲解鼠害防控技术规程。2022年至2023年完成布氏田鼠可持续防控技术试验示范面积1500hm示范区每亩产草量较对照区每亩产草量平均增加67kg,累计挽回牧草损失150.8万kg,挽回产值211.1万元,累计减少化学鼠药使用量2千多kg,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试验示范区群众满意度高,提升了民众主动保护草原意识,牧民开始关注鹰架及天敌利用状况;通过培训增强了牧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信心,提高了牧民科学利用草原水平。通过草原生态环境改善,吸引旅游者,提升区域影响力。试验示范区草地植被盖度提高15%以上,降低风蚀危害风险,提高了鼠害生物生态防治比例,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显著改善了草原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