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度”.docx
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度”作者:管然荣/陈金华作者简介:管然荣,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北京100O73);陈金华,北京市丰台第二中学(北京100O71)。原发信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2019年第20198上期第28-31页内容提要:基于当前整本书阅读出现的诸多无“度”无序的现象,文章基于语文教学与阅读规律,以及新课标的明确规定,提出教师需转变语文教学和课程观念,把握好教学中“导”“练”与“读”习”的分寸,权衡好课内教学与课外自读的“度”;需结合整本书阅读仍处于探索阶段的现实,采用“过程评价为主,终端评价为辅”的方式,把握好整本书阅读评价的“度”。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新课标/课内阅读/课外自读/整本书阅读评价期刊名称:高中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20年01期"新课标"把整本书阅读列入课程内容。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成为点燃当下教育激情的新热点:"抓住阅读红利期,你的孩子才会成为赢家”"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你的孩子不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如此阅读热议,从学生到家长有些无措甚至焦虑;整本书阅读出现诸多无"度"无序现象,甚至产生不少否定常态”单篇短章"教学或"课外阅读远比课内教学重要”的极端观点。但凡事都要讲究分寸,"整本书"阅读教学也要符合认知规律,不能携苗助长。笔者依据语文教学与阅读规律,选取两个方面来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课内教学与课外自读的"度”整本书阅读是以课内教学为主,还是以学生课外自读为主,抑或课内与课外适度平衡?是追求书目阅读数量,还是重视阅读质量?新课改背景下,学校重视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与采取切实的措施推进改革,这本是好事。然而,如果没有领会改革精神,没有摸清学情校情,这种表面上的重视往往会使改革走偏。有的学校对整本书阅读进行宏大的两年或三年规划,每学期要求学生必读且进入课堂的书目少则六七部多则十几部,另有数量更多的推荐书目。有的学校教研组聚全组之力欲编制整本书阅读课程化体系,且不说教师学养积淀是否允许,学生基础是否具备,单说那宏大驳杂的课程构建就足以令专门研究者望而却步,遑论中学师生了!殊不知,面对如此宏大的阅读课程,无论在课时安排上怎么倾斜,教学推进也将捉襟见肘。凡此种种,无视学理,违背规律,乱象迭生。当下的整本书阅读,俨然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课程。即使从"新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体系看,"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也只是18个任务群之一。整本书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度"在哪里?"新课标”要求,从时间上说,整本书"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书目数量上,"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阅读目的“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并"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在这里,"新课标"从多角度对整本书阅读做了规定与是示,对整本书阅读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与比重,重课堂教学还是课外自读,重教师主导还是学生自读,重独立思考还是师生对话,都有明确的规定与学科价值引导。总之,在必修阶段,学会阅读整本书并建构适合自己的经验策略是重点;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则重在运用所掌握的阅读策略与方法并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形成阅读习惯,以促进个人素质与修养的提升。我们认为,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导"与"练"."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把朦胧的感知变为系统的语言,把理论的结论转化为分析的层次。"(孙绍振语)"导"者,发挥的是教师作用:一是侧重对整本书在作者、背景、概要、思想与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引导,并适当提出问题、激发阅读兴趣,参与讨论、解答疑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二是进行适合书目特点的阅读策略与读书方法的引导与铺垫。"练"者,落实的是学生阅读实践,主要是在教师“导”的辅助下,学生依据书目特点,综合浏览、略读或精读,尤其是立足文本,对重点章节重点内容重点人物进行精读与研讨,把握文本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而采取的方式可以是读法研习、问题研讨、片段精赏、成果汇报等。到底哪种途径更合适更高效更利于学生成长,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学情与校情,因"情"制宜,不宜过"度"。”整本书阅读不同于以往的精读或略读,也不同于篇章阅读,更不是课外阅读,而是一种深度阅读,要求以创新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核心学习内容,引导他们有效学习并能将其所学付诸应用."(顾之川语)课堂教学的"导"与"练”,奠基学生课外的“读"与"习",引导学生不以追求阅读书目数量为目的,而是开展各种基于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多类型多层次的整本书阅读与学习。如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也可以是基于微专题的探究学习等,以让学生获得更多主动学习的体验,并在阅读与学习中提升。"阅读的目的是拓展心理认知度,建构新的广度和深度。”(孙绍振语)整本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不是课堂的教与"导",教师不能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实践与独立思考,而要突出学生自主建构式的阅读,将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练”过的策略方法迁移到课外的自主阅读中,使学生在广度深度的持续拓展建构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把握好课内教学与课外自读的"度",需要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将"单篇短章”教学框架下重微观教学设计,突出篇目统筹、单元教学与课时设计的教学观,转化为重书目阅读实效、重能力提升的课程规划方案,就内容确定、目标拟定、教学方案设计、测评工具制订等做全面规划,强调打通课内外、剥离单元、淡化课时的课程观。课内教学与课外自读"度"的权衡,要以实现课程目标和培养人为旨归,有赖于教师语文教学观和课程观的转变,要注重教学中"导""练"与"读""习”的分寸把握。二、整本书阅读评价的"度"整本书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课程目标,是可测可评的。其达成度如何,需要采用必要的测量工具或手段加以科学评价,并借此对课程改革和教学改进提供参考。整本书阅读应依据什么来评价?笔者认为,应以具有导学、导教和导评作用的语文课程目标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目标为最重要的依据。在课程实施中,我们要以此为标准来评价整本书阅读效果,并在衡量与评价中持续调整课程使之有序推进。整本书阅读应当如何评价?笔者认为,就目前整本书阅读探索阶段来看,宜采用"过程评价为主,终端评价为辅”的方式为佳。过程评价是基于不同书目特点与学情而预设的对整本书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在课程实施中,教师需要及时了解不同阶段的形成性结果,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等,并及时反馈、调整、改进,以实现课程目标,获得教学最佳效益。以边城阅读为例,其课程目标与过程评价可整理如下:整本书阅读的过程评价宜多做定性评价而不宜多做定量评价,要依托课程目标,指标体系可粗可细,但必须是可用可测的,形式应当简便灵活可操作,检测效果必须有效。过程评价有必要渗透读写结合的策略,以达到一定的阅读深度。可依书目类型不同而采取自主与合作并行的方式,如阅读推介会、阅读笔记或摘抄交流、阅读心得展示会,整本书阅读阶段报告、书评品鉴会,演讲、辩论会等,还可以打通家校界限,采用家校问卷调查、家庭访谈等形式进行。终端评价则主要指将整本书阅读纳入中考、高考检测范围,将其与目前中考、高考的名著考查对接,以侧重评价整本书阅读达成目标的程度。不可否认的是,整本书阅读的终端评价,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也无成熟的评价标准与实践经验,在选拔与测评背景之下的经典阅读或整本书阅读,初衷是好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这在中考、高考大力进行名著考查的省市已有验证。孙绍振先生曾就福建名著纳入高考后出现的"异化"现象指出:"应试迅速使经典阅读发生某种异化,最为明显的是出现了好几种的文学名著阅读指要,完全按应试的模式,将名著转化为题型,分别以情节主题人物艺术问答精彩(片段)设置题型,而且附有答案。十部经典名著,篇幅浩瀚,长达数百万字,瞬间变成十多万字的小本子,应考的捷径尽在其中。商业化?口应试合谋,效率如此之高,相形之下,改革显得非常脆弱,时时有异化之危险。这里对名著阅读被异化的担忧并m身己人忧天。一些教辅机构借"新课标”的颁布,推出各类名著的中考、高考备考版和各经典书目的名家名师点评本等,并录制微视频导读课与推介课。这些东西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但都一股脑儿推向市场。如此似是而非的阅读理念,容易被唯利是图的书商或机构所利用。许多家长难免被强势的舆论所裹挟,众多学生也会在弥漫的喧嚣与浮躁中被误导,背负着读不完的“整本书"艰难前行,其结果必将是在大力倡导"减负"的背景下,给家长与学生双重"增负”。整本书阅读在利益驱动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异化之象,表面上看是推进了整本书阅读,实际上是遮蔽。更有社会机构、学校为推进整本书阅读,推出专门的APP,定期发布阅读任务与读后检测,督促学生在网上完成任务后"打卡",教师同步跟进,将师生捆绑于App。此类情形,表面上看是师生聚焦整本书阅读,实质上是为企业或机构带来持续的流量和利益,整本书阅读却流于形式,与语文课程改革宗旨背道而驰。如此种种怎能有利于整本书阅读"终端评价”的推行?所以,防止整本书阅读异化已是当务之急。怎么办?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与教师要重视整本书阅读目标、旨归的正向宣传,正本清源,引领家长与学生正确认识整本书阅读课程设置的意图,明晰课程价值与目标。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课程管理与评价要结合整本书阅读仍处于探索阶段的现实,切实考虑各地区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对课程推进中的资源调配、书目选定、课时安排、课型选用、课内课外沟通等方面问题科学统筹,明确区分书目学术研究价值与课程价值的异同,尤其在课程评价中切勿急功近利,而要认识到"整本书阅读"只是奠基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内容和途径而已,课程评价应小步慢走,立足长远,着眼过程,淡化应试。笔者曾呼吁:"整本书阅读采用过程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会更稳妥些,一者便于随时了解整本书阅读状态,二者易于灵活调控阅读进程,三者可为中考、高考式的考查做一些摸索工作。”过程评价重在读法引导、能力提升而非书目数量的盲目追求,重在个性化阅读经验的建构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而非中考、高考的分数。运用得当的过程评价,应是防止整本书阅读被异化的最重要途径。那么,何时整本书阅读可以"终端评价为主,过程评价为辅"或"终端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呢?笔者认为,待到整本书阅读课程体系建构相对完善、整本书阅读课程化达到了较高程度、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习惯培养已到良好,就是整本书阅读可以侧重中考、高考终端评价或"终端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之时。我们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