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石钟山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
资源ID:1186180
资源大小:20.25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石钟山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石钟山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樽,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季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样止响腾,余韵徐歌。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单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空/空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冬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咙如钟鼓不结。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簌坎镣塔之声,与向之噌咙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日:“汝识之乎?噌咙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森坎镂辂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注;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7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宋苏轼石钟山记)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由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舟回至两山口间将入口港口有大石口当中流可坐百人11 .下列对文章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指到去,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中“适”的意义不同。B.乘,指乘坐,与“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登泰山记)中“乘”意义不同。C.绝,指断绝,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绝”的意思用法相同。D.乃,指竟然,与“今其志乃反不能及”(师说)中“乃”字的意思用法相同。12 .下列对文章中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向是()A.本文一开篇就提出自己对郦道元以及李渤的说法的怀疑,作者对古代两位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并不轻信。B.接下来作者才进入记游的部分,也记叙了寺人敲石的行为,听起来似乎已验证了李渤言之有据,但作者仍然存疑。C.绝壁下的大石奇崛,栖鹄与鹳鹤的叫声恐怖,这情形让作者感到害怕而准备返回时,他却在此时听到巨大的水声。D.在详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命名来由的过程后,作者表达了对李渤这种不经充分地实地验证而臆断的思维方式的批评。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译文:(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译文:【答案】14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15 .C16 .D17 .(1)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2)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舟回至两山间”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故在“间''后面断开。“将入港口”是状语加动宾结构,故在“口”后断开。“有大石当中流”是主谓宾结构,故在“流”处断开。故可断为: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11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到去/享受。句意: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B.正确。乘坐/冒着。句意: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C.错误。断绝/横渡。句意: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D.正确。句意: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故选C。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李渤这种不经充分地实地验证而臆断”错误,由原文“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可知,苏轼批判李渤的是考察验证的浅陋。故选D。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虽”,即使;“鸣”,使发出声音;“况”,何况。(2) “所见闻”,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殆”,大概;“而”,但是。【参考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磔硅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心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狭坎钱塔的声音,同先前噌噬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咙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狭坎钱辂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任何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宋苏轼石钟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