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无垃圾实施方案2022.03.24.docx
XX州全域无垃圾行动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XX,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工作部署,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在全域无垃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州第十二次党代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开展全域无垃圾行动,根本解决城乡环境卫生突出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二、基本原则综合施策,全面整治。综合治理城乡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把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当前工作与长远目标、改善环境与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各类资源,强化各项措施,做到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属地管理,全力推进。县(市)是全域无垃圾行动的责任主体,按照“属地管理、整体联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要求,自上而下、分层研究、逐级部署,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加快完善城乡环境保护设施设备。突出重点,全域整治。紧盯突出问题,聚焦薄弱领域,围绕城市社区、乡镇农村、集贸市场、交通沿线、江河沿岸、景区景点、建筑工地、厂矿企业、学校医院、宗教场所等,持续发力,全面整治。健全机制,全时保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结合试点经验,推行“垃圾银行”“积分超市”等创新模式,实行城乡公共责任区“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等管理制度,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城乡一体、全时保洁。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全民参与全域无垃圾行动。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志愿者团队主动作为,引领示范。强化舆论引导,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形成人人都是环卫工、个个参与大治理的浓厚氛围。三、工作目标按照“全面发动、全员参与、全域治理、全时保洁”的总体要求,从标本兼治的角度出发,紧盯薄弱环节、聚焦盲区盲点,全域开展整治工作,积极营造干净整洁、美丽宜居、文明有序、风情浓郁的城乡环境,确保通过集中整治,实现“视线之内无垃圾”目标;加快补齐处理设施设备短板,实现城乡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全面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建立健全长效体制机制,形成常态化治理格局。四、实施步骤(一)动员部署阶段(2022年3月底前)。全面安排部署全域无垃圾行动任务,广泛动员、迅速行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多种形式宣传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二)集中整治阶段(2022年4月2022年9月)。将全域无垃圾行动纳入重点工作任务,利用半年时间,集中整治城乡环境卫生,建立环境卫生保洁机制;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强化“禁塑”工作,根治白色污染;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垃圾源头减量。(三)巩固提升阶段(2022年10月2022年12月)。通过开展“回头看”,查找短板弱项,梳理问题清单,逐项整改落实,巩固提升工作成效。及时总结经验做法,提炼固化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基本构建常态化治理格局,全面实现“视线之内无垃圾”目标。(四)考核验收阶段(2023年1月一2023年2月)。制定出台XX州全域无垃圾行动考核验收标准,在各县(市)开展初验的基础上,州领导小组将组成专项考核验收组,对各县(市)全域无垃圾行动进行全面考核验收。五、工作任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入持续开展“两项整治”“八项改善''"七项治理”“五项建设”任务。(一)两项整治L整治城镇环境卫生。以城镇公共区域、机关单位、住宅小区、集贸市场、公共厕所、公园游憩地、背街小巷为重点,采取集中整治与长效保洁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清除垃圾杂物,全面规范市容市貌,确保城镇环境干净整洁、秩序井然。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强力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收集投放的良好习惯,切实发挥好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抓实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牵头单位: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整治乡村环境卫生。以农户庭院、房前屋后、村寨周边为重点,教育引导群众定时打扫房屋庭院卫生,规范牲畜放养,彻底根除房前屋后“围栏乱圈、乱堆乱放、杂草丛生”等突出问题,及时拆除村寨破损房、废弃住宅、残垣断壁并平整植绿,集中清理废旧农膜,消除白色污染,全面整治村寨广场、道路、河沟等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落实森林草原各类管护站(卡)点环卫职责,整治站(卡)点及周边森林草原环境卫生,确保乡村环境焕然一新。采取符合乡村特点和群众习惯、简便易行的农区“三分法”、牧区“二分法”,减少垃圾出村处理量,逐步实现农村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易腐烂垃圾和煤渣灰土就地就近消纳、有毒有害垃圾单独转运处置。(牵头单位:州农牧农村局)(二)八项改善1 .改善交通沿线环境卫生。监督指导公路养护单位做好公路责任范围内的路面、路肩、边沟、桥涵和边坡等环境治理工作,彻底消除公路卫生死角。落实公路巡查制度,着力抓好村镇集市路段、旅游观光路段、客货场站路段等重点线路的环境卫生巡查,确保道路沿线无垃圾。(牵头单位:州交通运输局)2 .改善江河沿岸环境卫生。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压实各级河长河道管理责任,全面清理河道水域、岸线垃圾,实现河道两岸无垃圾堆放、水面无漂浮废弃物。加强执法巡查,全面开展“清四乱”行动,整治非法采砂行为,保障防洪、供水和生态安全。(牵头单位:州水利局)3 .改善旅游景区环境卫生。抓好文明旅游督导宣传,做好景区景点、国省干线观景平台日常保洁工作,做到见脏就扫,垃圾日产日清;做好景区景点和国省干线观景平台旅游厕所的日常保洁维护,做到设施良好、卫生干净;做好景区周边乡村酒店、农(藏)家乐、民宿等环境卫生,确保庭院绿化美化、环境干净整洁。(牵头单位: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4 .改善建筑工地环境卫生。开展安全文明标准化建筑工地创建活动,按照“六个百分之百”的要求,督促施工企业做到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全面消除建筑工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牵头单位: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5 .改善厂矿企业环境卫生。各厂矿企业要安排专人定时负责矿区、厂区、站点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做到矿区、厂区、站点等重点部位和周边的环境整洁、道路通畅、沿线美化。(牵头单位: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州经济和信息化局)6 .改善校园内外环境卫生。把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安排,采取“小手拉大手”等形式,开展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师生及家长的环保意识。学校要组织师生开展校园及周边责任区域环境卫生大清扫,加强对学生住宿区、就餐区等重点区域的卫生管理。(牵头单位:州教育和体育局)7 .改善医疗机构环境卫生。全时保洁医疗机构环境卫生,彻底清除院区生活垃圾以及各类杂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修订版),强化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建立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制度,提升无害化处理水平。(牵头单位:州卫生健康委员会)8 .改善宗教场所环境卫生。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模式,向宗教教职人员讲解环境卫生治理的要求、标准和措施,加大宣道、水渠、水沟、河道等环境卫生,巩固提升经幡乱象整治成果,做到宗教活动场所环境卫生治理与其所在地的乡镇、村寨同步推进,保持环境卫生整洁。(牵头单位: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传力度,营造整治氛O定期打扫宗教活动场所及公路两旁、巷(三)七项治理1 .户外广告治理。全面清理整治公路沿线和县城城区的违规破损指示牌、广告牌以及建筑物里外、护坡、桥涵、隧道出入口乱贴乱画乱涂的黑广告,彻底解决广告设施布局混乱、“视觉污染”等突出问题。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设置城区、村寨和公路沿线指示牌、广告牌,规范管理各类广告设施,确保各类牌匾设置和外观图案清晰、完整美观、安全牢固。(牵头单位:州委宣传部)2 .马路市场治理。全面规范临街门店、马路经济、地摊经济等涉及的乱象行为,积极劝导占用主干道或人行道摆摊设点,引导自产自销户和可入市交易的摊贩进市场交易,加大管理和执法力度,确保市场消防通道畅通和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牵头单位:州综合行政执法局)3 .杆线管线治理。对影响城区景观和安全,横跨道路和街巷的电力线、光纤线及其他架空管线进行改造治理,集中治理公路沿线两侧乱堆乱放和废弃的电缆电线杆,定期维护各类管道线缆,消除私拉乱接,确保管线整齐、美观、安全。(牵头单位:州通信发展办、州经济和信息化局)4 .违规建筑治理。巩固“两违”整治成果,持续整治违规建(构)筑物和未按规定期限拆除的临时建(构)筑物,坚决遏制乱搭乱建、乱圈乱占等违法行为。(牵头单位: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5 .车辆停放治理。结合城区规划,合理划分设置道路停车位。加大对车辆乱停乱放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机动车、非机动车在停车场或者停放区规范停放。(牵头单位:州公安局)6 .白色污染治理。落实国家“禁塑令”要求,及时发布全州“禁塑”通告,率先在公共机构推进“禁塑”工作,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绿色、低碳、安全、节约”的消费理念,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抵制过度包装。严查违规制售不可降解塑料袋行为,全面禁止销售非环保塑料袋,提倡使用菜篮子、布袋子等替代品,从源头上减少白色污染。(牵头单位:州市场监督管理局)7 .工程建设垃圾治理。优化工程项目设计,改进施工工艺,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造,实现工程建设垃圾源头减量。按照“谁产生、谁负责”原则,建立完善工程建设垃圾处置收费制度,专项用于处置。科学规范设置工程建设垃圾消纳场所,提倡就地资源化处理,扶持工程建设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牵头单位:各工程建设项目行业主管单位)(四)五项建设1 .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按照xx州城镇生活污水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实施方案(20212023),以雨污分流、管网配套为重点,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确保污水处理设施规范运行、达标排放。采取焚烧处理工艺模式,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配齐乡村垃圾收转运设施,确保城乡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牵头单位: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 .环卫清扫收集设施建设。按要求配备清扫车、清淤车和洒水车辆等机械化清扫设备,实现县城主要街道机械化清扫作业,提升清扫效率。按要求设置生活垃圾桶(箱),做到科学便民、美观整洁、规范有序。按标准配备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桶(箱)和分类运输车辆,引导群众分类投放,做到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全流程分类。(牵头单位: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3 .垃圾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鼓励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在乡镇设置废旧物资回收站点,建立以县域为基础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逐步推进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有机融合,实现可回收物最大程度再利用。各县(市)至少培育扶持1家以上可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站点),规范收旧行为,构建从垃圾分类到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牵头单位:州商务和经济合作局)4 .智慧环卫管理系统建设。结合“数字xx”,推广智慧环卫监管平台,深化全州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测信息化平台建设,对处理设施、环卫设备、保洁人员等实行全天候监管,提升环卫管理水平。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通过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互联网平台,实现可回收物网上预约、上门回收,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水平。(牵头单位: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5 .环卫保洁人员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保洁人员队伍,做到全域覆盖,全时保洁。强化县城环卫工人业务技能培训,建立工资增长机制,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健全考核体系标准,调动工作积极性。加大乡村保洁队伍配备力度,合理划定保洁服务责任区域,建立村组干部、承包人或保洁员、农牧民三方监督的互动管理办法,按照“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原则,合理制定保洁承包费或保洁员薪酬标准。具备条件的村,鼓励有能力、责任心强的村民,通过市场化运作,承揽本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公共区域常态保洁工作。不具备承包条件的村,通过整合公益性岗位,每村至少配备1名保洁员,负责本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公共区域常态保洁工作。(牵头单位: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州农牧农村局)六、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XX州全域无垃圾行动领导小组,加强工作领导和统筹协调。各县(市)要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县(市)全域无垃圾行动领导机构,抽调人员组建工作专班,加强对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和督查,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二)强化责任落实。将全域无垃圾行动列入州、县(市)重点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强化责任追究。各县(市)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认真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逐级压实责任,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业绩在一线体现。各牵头部门要细化实施方案,指导好州、县(市)牵头领域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卫生”的要求,各行业要把日常工作与全域无垃圾行动同安排、同督查、同落实,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合力。(三)强化基础保障。积极探索建立“财政补助、收费补偿、驻村帮扶、社会捐助、投工投劳”的多元投入机制,推动工作有效开展。建立州县财政奖补机制,各县(市)要统筹考虑乡镇幅员面积、人口规模、整治成效等因素,安排资金给予乡镇奖补,带动整体工作推进,州级财政要对全域无垃圾行动成效突出的县(市)给予奖补。按照“污染者使用者付费、保护者节约者受益”的原则,各县(市)要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机制,合理确定收费标准,作为污水、垃圾处理运营的经费保障。(四)强化示范引领。深入开展全域无垃圾“最美”创建活动,动态评选“最美村寨”“最美景区”“最美乡镇(街道)”“最美县(市)”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州上下对标先进、比学赶超。以党建为引领,按照州县部门联系村分工,采取“机关党组织+基层党组织”结对形式,机关党组织示范带动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示范引领群众开展全域无垃圾行动。推广“垃圾银行”“积分超市”模式,用可回收垃圾兑换商品,引导群众开展垃圾分类,实现垃圾源头减量。(五)强化督导检查。制定XX州全域无垃圾行动工作标准XX州全域无垃圾行动督导方案等,将全域无垃圾行动纳入州“三防一保”督导检查范围,加强工作督导检查;各县(市)要建立“每月一督查、一通报、一评比、一排名、一曝光”的“五个一”督查推进机制,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全域无垃圾行动督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逐一登记、建立台账、限期整改、对账销号,通过“红黑榜”排名、媒体平台曝光等,倒逼环境卫生整治责任落实。(六)强化机制建设。县(市)、乡(镇)、村要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建立长效治理分片包抓、日常监管、督促检查、考核评价、责任追究“五大机制”;推行县级生态环保特邀监督员制度,将环境卫生整治监督工作纳入网格员职责范围,建立问题收集处理快速机制;将环境卫生整治纳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规范、行业规章等,与城乡居民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强力推进环境卫生整治。(七)强化宣传引导。州、县(市)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全域无垃圾行动,形成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要与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广泛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景区、进寺庙、进工地等活动,加强社会公德、环保意识和文明卫生宣传教育;要组织志愿者、退休干部等开展爱护环境文明劝导,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教育人、引导人、转变人,让良好的生活习惯蔚然成风。利用应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微信等媒体平台,开设“全域无垃圾行动专栏”,动员广大群众进行“随手拍”,积极宣传先进典型,查处曝光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附件:1.XX州全域无垃圾行动领导小组2.xx州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南(试行)附件1:XX州全域无垃圾行动领导小组组长:石钢常务副组长:邓立军副组长:聂鑫 李强 袁纲成.员:江勇 友珍 陈志勇州委副书记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务副州长州委常委、副州长州政府副州长、州公安局局长州政府副州长州委副秘书长州政府副秘书长州纪委副书记、州监委副主任洼西彭错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丹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广播电视台台长苏元明州委统战部副部长、州民族宗教委主周世武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尼马州商务和经济合作局副局长樊玉良州教育和体育局局长扎巴州公安局常务副局长文建国州财政局局长王俊州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宋清洪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黄杰州生态环境局局长谭成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李言明州交通运输局局长赵景红州水利局局长王虎州农牧农村局局长王军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蒋敦安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李伟州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李春兰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伍强州乡村振兴局局长李德强州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陈琳娜州机关事务局局长杨帆州通信发展办主任周华XX日报社总编各县(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由谭成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从州生态环境局、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州水利局、州农牧农村局和个别县(市)抽调人员组成工作专班,负责全域无垃圾行动的日常事务。领导小组下设督导检查、宣传报道、考核验收、责任追究4个工作组。一是督导检查组。由州全域无垃圾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州委办公室(目标管理室)、州政府办公室(州政府督查室)等州级成员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二是宣传报道组。由州委宣传部牵头,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州广播电视台、日报社抽调人员组成。三是考核验收组。由州全域无垃圾行动领导由州纪委(州监委)牵头,州委办公室(目标管理室)、州政府办公室(州政府督查室)等州级成员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小组办公室牵头,州级成员单位抽调人员组成。是责任追究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州纪委(州监委)负责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问责。州委办公室(目标管理室)负责将全域无垃圾行动纳入州级部门和各县(市)目标绩效考核。州政府办公室(州政府督查室)负责全域无垃圾行动督查的综合协调工作。州委宣传部负责并监督指导各县(市)开展全域无垃圾行动、城乡垃圾分类等宣传引导工作,弘扬正能量,曝光反面典型;做好舆情监测引导工作;规范管理各类户外广告。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监督指导各县(市)建立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机制,规范能源企业环境治理工作。州商务和经济合作局负责监督指导各县(市)可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在乡镇设置站点,建立体系。规范收旧行为,构建从垃圾分类到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州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监督指导各县(市)生产企业环境卫生和电力杆线乱象治理。州教育和体育局负责监督指导各县(市)开展宣传教育进校园活动,组织学校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整治校园及周边责任区域环境卫生。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负责监督指导各县(市)宗教场所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经幡乱象整治工作。州公安局负责监督指导各县(市)结合城乡规划合理划分设置道路停车位,加大对车辆乱停乱放的执法和处罚力度。州财政局负责建立州级全域无垃圾行动财政奖补机制,及时兑现财政奖补资金,监督指导各县(市)建立全域无垃圾行动多元化投入机制。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监督指导各县(市)矿区及周边环境卫生;会同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部门,持续整治“两违”建筑。州生态环境局负责严格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生态环境准入,加强有害垃圾收集、暂存、处置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危险废弃物的安全处置,依法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全域无垃圾行动的牵头协调;监督指导各县(市)城乡、建筑工地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镇污水、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垃圾清扫、公用环卫设施配备。州交通运输局负责监督指导各县(市)公路养护单位做好公路路面、路肩、边沟、桥涵和边坡等环境治理,加强公路环境卫生巡查工作。州水利局负责落实“河(湖)长制”,监督指导各县(市)江河水域岸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河(湖)采砂管理和执法检查。州农牧农村局、州乡村振兴局负责监督指导各县(市)村寨、农户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州林业和草原局负责监督指导各县(市)木材检查站、管护站、防火卡点等及周边森林草原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负责监督指导各县(市)做好景区景点、观景平台、旅游厕所日常保洁工作,景区景点周边乡村酒店、农(藏)家乐、民宿等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州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监督指导各县(市)医疗机构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督促爱卫办积极参与爱国卫生创建工作。州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监督指导各县(市)城镇集贸综合市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监督指导禁止销售非环保塑料袋。州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监督指导各县(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规范马路市场等城市管理乱象。州机关事务局负责监督指导各级各类公共机构分类分步推进,禁塑”工作,实行源头减量,替代循环利用,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州通信发展办负责监督指导各县(市)改造治理光纤杆线等架空管线。州广播电视台负责并监督指导各县(市)融媒体中心利用电视、网络、微信平台等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宣传报道全域无垃圾行动,制作专题片工作。XX日报社负责开设专栏报道全域无垃圾行动,宣传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各县(市)负责履行全域无垃圾行动主体责任,负责安排部署、宣传教育、督促落实、考核评价辖区全域无垃圾行动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形成常态化治理格局。附件2:XX州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南(试行)一、垃圾分类定义范围(一)分类定义。生活垃圾是指人们在生活、娱乐、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为城乡生活垃圾的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分类,是指按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处理方式的要求,分成属性不同的若干种类,从而有利于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与处理。具体而言,即在源头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二)适用范围。本操作指南用于xx州范围内的城市公共区域、住宅区域、办公区域和农牧区。医疗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等不属于生活垃圾范畴的,按相关规定进行收集、运输和处理处置。二、垃圾分类方法要求(一)分类类别。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应符合下表规定:序号分类类别定义内容1可回收物指未污染且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垃圾。主要包括纸类、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废旧纺织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废纸类:纸板箱、报刊杂志、旧书本、信封、打印纸、广告单、未污染的包装盒等;废塑料:饮料瓶、洗发沐浴塑料瓶、食用油桶、奶瓶、塑料碗(盆)、塑料玩具等;废玻璃:酒瓶、门窗玻璃、药瓶、酱油瓶、调料瓶、玻璃艺术品等;废金属:(铜、铁、铝等)易拉罐、金属元件、金属制奶粉罐子、金属制包装罐、锅、水壶、不锈钢餐具、金属眼镜、金属衣架等;废旧纺织物:衣服、床单、棉被、鞋、毛巾、毛绒玩具等;电子废弃物:电视机、洗衣机、空调机、冰箱、电脑、照相机、手机、充电器、儿童电动玩具、遥控器、光盘、数字音乐播放器、u盘等。注:大件电子产品需联系回收机构或环卫部门安排收运处置,不可随意投放。2厨余垃圾指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厨余垃圾、餐饮垃圾和果蔬垃圾等。主要包括家庭及单位食堂、宾馆、饭店等产生的厨余垃圾,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产生的蔬菜瓜果垃圾,腐肉、肉碎骨、蛋壳、畜禽内脏等。粮食及其制品:米、面、豆类等其他谷物及其加工食品;蔬果:瓜、绿叶菜、根茎蔬菜、菌菇等蔬菜以及各类水果的果肉、果皮等;肉蛋:鸡、鸭、猪、牛、羊肉、蛋以及肉蛋加工食品:水产:鱼、虾、贝类(硬壳须去除,并纳入其他垃圾)及其加工食品;i头食品:罐头食品的内容物;调料:糖、盐、味精、淀粉、辣酱等各类酱料;零食:糕饼、糖果、坚果、奶酪;干货:风干、晾晒的食品,如:干香菇、红枣、桂圆干等;冲泡饮品:速溶饮料粉末、茶叶渣、中药渣等;其他各类过期食品、食物残渣、宠物饲料水培植物、鲜花等。注:所列举的食物均包括未食用和食用后残余物,有包装的物品须按照归类将包装物和内容物分开投放。3有害垃圾指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需要特殊安全处理的垃圾。主要包括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品。如:废电池:镉镶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荧光灯等;废胶片:X光片等感光胶片、废相纸等;废水银:水银温度计、血压计等;其他:废弃化妆品、药品及其包装物、溶剂及其包装物、油漆、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等。4他圾其垃除去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之外的各类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受污染与无法再生的纸张、受污染或其他不可回收的玻璃、塑料袋与其他受污染的塑料制品等;难以自然降解的大骨骼(如动物筒骨、猪羊牛头骨等)、贝壳;粽子叶、玉米衣、玉米芯、椰子壳、榴莲壳、核桃壳等;盆栽植物(去盆、去土后的植物)、木竹餐具、木竹砧板、树叶等;一次性餐具、烟头、灰土等;卫厕垃圾(厕纸、婴儿纸尿裤、妇女卫生用品等)。(二)分类要求。不同区域按以下要求执行分类:1 .住宅区域: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各小区根据人口分布密度和住宅小区的分布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配置四类标识规范的垃圾分类收集桶,免费向小区居民发放有四类标识的环保垃圾分类收集袋,引导居民自主开展垃圾分类投放。2 .办公区域: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类。设有食堂或生活区的上述区域按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四分类。各单位根据服务区域大小及人流量确定收集容器数量、比例。3 .公共区域(城市道路、宾馆酒店、超市商铺、公园广场、体育场馆、集贸市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部分场所可结合实际增加或减少某一类别垃圾收集容器投放数量。4 .农牧区:鉴于农牧区有害垃圾产生量少,对农区生活垃圾分类推行“三分法”,一般分为可回收物、易腐烂垃圾、其他垃圾三类;对牧区生活垃圾分类推行“二分法”,一般分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两类。各村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配齐标识规范的垃圾分类收集桶,免费向农牧户发放有标识的环保垃圾分类收集袋,引导群众自主开展垃圾分类投放。同时,对厨余垃圾中除高盐分、高油脂以外的易腐烂物实行堆肥或填埋处理。有条件的县(市),鼓励支持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市场化运作。三'垃圾分类宣传培训(一)宣传引导。利用报刊杂志、网络媒体、LED显示屏等,广泛宣传生活垃圾分类要求和标准;向群众发放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手册,通过群众大会等方式,讲解农区“三分法”、牧区“二分法”等生活垃圾分类方式。通过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垃圾分类“进乡村、进机关、进市场、进小区、进校园、进医院、进寺庙、进家庭”宣传教育活动和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二)监管劝导。从村社党员、退休干部、单位职工、志愿者、城乡居民等人员中选取有责任心的同志,作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监管劝导员,统一配备红袖标和背心服,配发相应的手套、口罩、夹子等劳保用品。城市公共区域、机关企事业单位、物业小区、住宅小区、宾馆酒店、超市商铺、集贸市场、体育场馆、车站等和农牧区每个自然村要合理配备监管劝导员,每天定时负责辖区内生活垃圾分类的监管劝导工作。(三)培训指导。针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规范要求,强化对宣传志愿者、监管劝导员、环卫保洁员业务培训,熟悉掌握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操作流程、收运规范等垃圾分类知识。四'垃圾分类收集运输(一)垃圾分类收集。城镇原则上每天至少两次、乡村每天至少一次集中分类投放生活垃圾,时间为上午7:30-9:30,下午6:00-8:00,做到“日产日清”。由监管劝导员负责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投放指导。(二)垃圾分类运输。配齐垃圾分类运输车辆,可回收物可采取预约收运、定期收运方式,由专门运输车辆进行清运;厨余垃圾采用密闭的专用车辆;有害垃圾必须由具有危险废物运输资质的车辆运输,并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其他垃圾收运利用现有环卫收运系统进行运输。乡村根据村寨与垃圾处理场的距离远近,可采用乡(镇)转运或村寨直运方式(减少二次转运);对布局分散、交通不便、转运困难的高山及偏远村寨,自建或共建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型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可回收物由农牧户自行或委托村环卫保洁员售卖,鼓励扶持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在乡(镇)、村寨设置废旧物资回收站点,力争达到“1乡(镇)1站点”,努力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五'垃圾分类监督考评(一)强化监督。建立政府依法监督、第三方专业监督、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综合监督体系,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监督检查机制,强化日常监管,严格执法检查,确保垃圾分类取得实效。(二)严格考核。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建立健全考核制度,细化量化评价指标,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质量评估和专项检查,定期通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情况。(三)开展评优。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全域无垃圾“最美村寨”“最美景区”“最美乡镇(街道)”“最美县(市)”评优指标体系,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激励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