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桃文化崇拜探源.docx

    • 资源ID:1188132       资源大小:18.73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桃文化崇拜探源.docx

    摘要:早期的先民认为,桃是神树的一种,对桃充满敬畏和崇拜,桃在中国被赋予很多美好的意义,桃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有关早期桃崇拜,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关键词:桃文化;桃崇拜一、生命信仰万物有灵是原始初民的普遍信仰,而神树崇拜是原始初民最常见的自然崇拜之一。桃木在上古时代,即被人们赋予了不朽的生命意义。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中山经记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日桃林,是魔员三百里,其中多马。”夸父逐日是一则充满悲剧色彩的远古神话,它表现了人类对勇敢、力量和气魄的歌颂。清毕沉考证“邓林”即“桃林:夸父死后,其杖化为桃林的故事具有深层次的象征意味。夸父逐Fl神话体现的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失败的悲剧,是追求光明而不得的悲剧。"道渴而死”是悲剧的高潮和结局。而弃其杖化为桃林则表明一种生命与希望的延续。学者张振犁先生通过对神话和有关记录材料的考察与分析,认为夸父族是以桃树为图腾的氏族;王大有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认定,桃为夸父族的图腾,夸父死而化桃,即死而返祖归根之意。在神树崇拜中,表现了先民而延续生命的渴望和热爱生命的呼唤。二、生殖崇拜多果树木通常会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在原始社会,树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经常接触周围环境中与他们生命攸关的东西,某些树木在特定环境下提供给人的方便而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例如,人在饿得要死而濒于绝望之际,蓦地采得果实充饥,那么,这棵果树就可能受到人们的崇敬。另外:"植物的果实是原始人所能看到的保证繁殖的最好证明,它甚至比动物的繁殖还要显著。”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生育率和成活率都比较低的情况下,某些植物的生命力和繁殖力之强及繁殖的特殊形态,极易引起人们的钦佩、羡慕、幻想和神化。从而产生一种原始的神秘观念,当这种原始的神秘观念同原始人那种朴素的、直观的和模糊的因果观念联系起来的时候,树木就在特定的条件下被当作神灵来崇拜。三、驱鬼辟邪王充论衡订鬼卷中引山海经佚文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二千里,其枝间东北约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日神荼,一日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於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这是较早把桃木与辟邪巫术联系在一起的史料,道出了桃木辟邪的起源。淮南子诠言训I载“羿死于桃梧。"许慎注日:“格,大仗,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鬼畏桃也。”这里讲的是孟子中“逢蒙学射于羿”的传说。羿以善射闻名,逢蒙拜师学艺,学成后恩将仇报,从师身后下毒手,举桃木大棒向羿的后脑猛砸。羿死后做了阅领万鬼的官。桃木棒连统领众鬼的羿都能杀,所以众鬼皆怕。驱鬼辟邪功能是桃木的最基本的文化功能。左传记载:“使巫以桃荀先拔殡","桃弧棘矢,以除其灾"。桃荀是以桃木为柄的扫帚,"桃弧"是用桃木制成的弓弩,都是驱邪的工具,桃木在先秦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驱邪灵物。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记载一种仙桃"破之,如有核三重,研饮之,愈众疾,尤治邪气”。齐民药术?种桃注引本草经说:“桃枭在树不落,杀百鬼。”桃枭即桃树上经冬未落的干桃,古人用来治病,说桃枭“杀百鬼”。古人为了防止得病,挖空心思利用桃的神力来保护自己,可知桃这一风俗事象在古人心目中的力量。相关文献表明,秦统后,鬼畏桃的观念真正突破了地域的局限而成为种普偏的信仰。人们普遍相信桃木有拔除凶邪的功能。至于桃木插门厌鬼的观念,见玉烛宝典(卷一引庄子:"斩鸡于户,悬韦(苇)炭于其上,插桃其旁,连灰其下,而鬼畏之。”艺文类聚(卷八十六)引庄子:“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人不畏,而鬼畏之。"可见至少在汉代鬼畏桃木的俗信已经形成,这种俗信是从先秦时桃能驱邪御凶的观念发展而来。古人认为:桃者,五木之精,故压伏邪气。桃木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令做桃人、桃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本草纲目引典术言:“桃乃西方之木,又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气恶,故能压伐邪气,制百鬼。”传统中医也认为:"桃木属温性,有镇静祛邪,活血化瘀,促脑安神,促进人体代谢之作用。"由此可见,桃木驱鬼避邪以及镇病祛灾的文化功能在早期已有深刻体现。四、延年益寿桃是果实中最有代表性的长寿之物,古人以为食桃可以延年益寿。太平御览引汉朝东方朔神异经说:“东北有树焉,高五十丈,其叶长八尺,广四五尺,名日桃。其子径三尺三寸,小狭核,食之令人知寿。”夸大桃树与桃子的形体,是为了表现桃长寿的力量。艺文类聚卷八十六引拾遗记说:“螃糖山去扶桑五万里,H所不及。地寒则桃千囤,其花青黑色,万岁一食(实)。”可见古人把桃作为长寿的象征。以桃象征长寿,并形成以桃为老人祝寿的民间俗信,这与渊源甚远的桃为长寿食物的观念有关。古籍中多载有王母长寿桃的神话传说。王母娘娘专司为人间赐福,而且还是长寿的象征。民间祈寿,往往拜祭西王母。蟠桃盛会的传说是王母桃信仰的衍生物。元朝无名氏的杂剧宴瑶池王母蟠桃会即取材于民间传说,多用于庆寿。明朝朱有焊群仙庆寿蟠桃会等仍是王母蟠桃会传说的演绎,也是祝寿时演出的杂剧。明朝吴承恩西游记写悟空偷桃,则用小说的笔法详细描绘了蟠桃盛会。戏曲和小说的传播,使得蟠桃盛会传说影响逐步扩大,西王母桃既然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必为人所垂涎,于是又演绎出东方朔偷桃的故事,此故事也无非是渲染西王母桃长寿的功能而已。晋朝张华博物志在西王母赠桃给武帝的情节后又写了东方朔的出现,间接叙述了东方朔偷桃之事。"时东方朔窃从殿南厢朱鸟煽中窥母,母顾之谓帝日:此窥煽小儿,尝三来盗吾此桃。帝乃大怪之。由此世人谓东方朔神仙也。”汉武帝内传也记有此则神话异文。西王母的桃要三千年才一次果实,而东方朔偷了三次,意味着遇上了三次结实,可见东方朔寿命之长,所以武帝非常奇怪,世上的人也以东方朔为长生不死的神仙。由传说可见东方朔的长寿显然与王母桃密切相关,所以“东方朔偷桃”就成了民间祝寿图长盛不衰的题材。实际上,桃主长寿观念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采集经济有关。在采集经济时代,植物的果实为初民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之一。韩非子五蠢说:“上古之世民食果孤蚌蛤。”又说:“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是食也。桃树遍布中华大地,桃实肉厚可饱腹,当为初民常用填腹果实,至今民间仍有“桃饱梨饥”之说,即可为证。当初民以桃为主食的生活作为一种记忆传至后世并经神秘化之后,便产生了桃主长寿的观念,桃也就成了延年益寿的吉祥之物。五、结语桃文化经历了远古神话、古代神话及现代习俗的漫长演变过程,早期的桃文化崇拜集中在生命信仰、生殖崇拜、驱鬼辟邪和祝寿长岁四个方面,在桃文化的不断发展中,逐渐也有变异,如人们看到的老寿星的画像,寿星的头都光光的像桃子。总之,桃文化扎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目中,体现了和见证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注释:詹乔弗雷泽(英)著,徐育新(译).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72.俞志慧.韩非子直解Ml.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参考文献:1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2詹乔弗雷泽(英)著,徐育新(译).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网A魏勒.性崇拜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4徐中舒.甲骨文大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爱德华泰勒(英).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7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网十三经注疏M.杭州:浙江占籍出版社,1998.

    注意事项

    本文(桃文化崇拜探源.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