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梳理、建构、对话:《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实践与探索.docx

    • 资源ID:1188228       资源大小:50.49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梳理、建构、对话:《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实践与探索.docx

    梳理、建构、对话: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实践与探索XXXXX中学XXX通讯地址:浙江省临海市双林南路220号XX中学191信箱,电话:*邮箱:*邮编317000【摘要】学术类文本的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标”的重点内容之一,乡土中国是一部适合初涉学术XXXX高中生典范之作。在近半个学期的阅读实践中,笔者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现状以“梳理”“建构”“对话”三个步骤引导学生进行逐章深入阅读。“梳理”强调落实对文本的基本认知,“建构”则是激发学生个性化重构文本,“对话”促使学生在各种观点碰撞中完成知识建构解构再建构的过程。【关健词】乡土中国学术类文本梳理建构对话学术类整本书阅读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中占重要地位,涉及三个任务群: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12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18学术论著专题研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一部适合初涉学术类著作的高一学生的著作,原因有二,一是其篇幅适中,二是经典。笔者在参考了学者陈心想的意见后,将全书划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1一3章,主题是乡土社会的性质与乡土社会文字需求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4一5章,主题是差序格局;第三部分,67章,主题是乡土社会的社群特点;第四部分,89章,主题是乡土社会的秩序;第五部分,1011章,乡土社会的传统权力;第六部分,1214章,主题是社会变迁的权力。每部分1万字左右,采用课外阅读课内交流的形式,每周完成一部分,再加上整本书阅读完毕后的读书报告交流,共用7周时间完成。下面就“梳理”、“建构”、“对话”三个关键词来阐述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思考。一、梳理梳理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这是阅读的基础要求,也是历次教学大纲的要求,从“理清层次”(1990年)到“分析课文段、层次及其关系,理清作者的思路”(1996年),到“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2002年),到“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2017年),无不如此。虽然历次语文教学大纲均有不同程度地要求,但是学生的梳理文章的能力非常值得担忧。在笔者任教的两个班Ioo人做过初读调查,其结果如下:阅读难易阅读障碍阅读体会XX15人概念术语难懂29人有趣味有启发58人有点困难64人对论述对象(乡村)不熟悉26人无趣味有启发26人困难21观点与论据之间逻辑不清晰49人有趣味无启发1人其他(学生描述)A逻辑性欠强,层次不够分明;B没有详细的例子,说服力不够;C篇幅过长,读了后面忘了前面;D语言晦涩,难懂;E文言文难懂。无趣味无启发15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阅读价值的学生达到85%,其中认为“有趣味有启发”的占58%,这说明乡土中国的价值得到学生的认同。但是这份调查也反映出学生梳理能力较弱的问题。认为阅读“困难”和“有点困难”的学生达85%,选择第点困难原因(”观点与论据之间逻辑不清晰”)的达49人,将近一半,并且学生描述的困难原因“A逻辑性欠强,层次不够分明”人数最多,这两点暴露了学生梳理能力低下;因为实际上乡土中国文本自身的表达逻辑是清喷严密的。而笔者任教的两个班是浙江省重点学校的优秀班级,学生水平接近浙江第一层次的学生水平,他们尚且如此,可见一般学生阅读此书的困难。这促使我们需要思考学生阅读梳理能力现状与“乡土中国是一本通俗的理论著作”“乡土中国并不难懂”评价之间存在差距原因。学生梳理能力弱,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与相关阅读训练较少,当前语文教学侧重文学作品教学,重视文学性鉴赏,而忽视了文章梳理的训练,以至学生阅读学术类文章缺少方法。二是与汉语文章的“流块建构”的表述特点有关,汉语文章的句、段并不是一定按照严密的逻辑关系结为一体,外在的逻辑形式并不明显,而常常是一个个“语言板块”在流动的气势中展开,正如西方语言学家洪堡德所说:“在汉语句子里,每个词都排在那儿,要你斟酌,要你从不同的关系中去考察,然后才能往下读。由于思想的联系是由这些关系产生的,因此这一纯粹的默想就代替了一部分语言。”乡土中国的行文结构就存在这种,流块建构,的特点。比如第二章文字下乡,先用三分之一多的文字辨析乡下人是否“愚”的问题,再谈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群",再谈文字在表情达意上的局限性,再谈语言的作用,再谈特殊语言,再谈讨论文字下乡的必要性。这些内容呈“流水样”一路写来,如果不能理解它内在的逻辑结构,就容易抓不住重心,不少同学就误以为本章的中心是“驳斥乡下人愚的偏见”0因而,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是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步工作,也是最基础的一环。为了落实这个目标,笔者要求学生自读时完成两个内容,一是将文章分出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内容要点;二是以不超过20字的句子概括各章主旨。下面是第二章文字下乡的学生作业示例。主旨:乡土社会空间紧密导致文字多余。分层次内容概括:12段,抛出问题乡下人是否为“愚、”;35段,用事例说明因为所接触的东西不同,知识涉及的方面也不同,乡下人不是其“愚”;612段,提出乡土社会“面对面的社群”的概念以及文字在乡土社会的缺陷;1318段,论述乡土社会有比文字更好的人与人之间表达情感的方式;19段,总结文字下乡。这个作业基本准确地概括了原文,但分层次概括的内容过于繁琐,可以更粗放一点,可以这样概括:15段,从驳斥关于乡下人“愚”的观点中引出城市生活知识与乡村生活知识的区别;618段,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空间上没有阻隔,语言、特殊语言、动作表情等比文字更能充分地传情达意;19段,如果乡土社会不变,文字没有必要下乡。概括各层次大意,归纳各章主旨的过程,也是对概念、判断、推理进行分析的过程,这个工作貌似基础,实则必须,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梳理能力。二、建构20世纪中叶以后,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发展论和和布鲁纳学习理论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在教育界兴起,是当代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二建构主义一个主要观点是“学习是知识建构”。客观主义认为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因而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获得现实映像。这种知识观忽略了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所具有的的巨大能动性。建构主义纠正了这种错误,强调知识的生成性,“不再将知识看做是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而认为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的意义”,“知识只有通过发明和再发明,通过人类在世界上人类与世界一道以及人类之间的永不满足的、耐心的、不断的、充满希望的探究才能出现”,认为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因而教学中反对以教师、知识为中心的机械讲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建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认识,笔者在乡土中国设计了让学生绘制全书6部分思维导图并向全班同学讲解的环节,要求学生先用关键词以图表的形式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形式可更杂,也可简单,内容上解释该部分各章节的关联;再面向班级展示思维导图予以讲解自己对该部分的理解。允许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知识背景不同而导致的理解差异;从教学实践看,学生理解差异较大,有角度不同,有深浅之分,甚至有正误之别。下面以第六部分12-14章为例,展示郑馨子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文化人为生效适用人雌来I邓的初胜权义交蚊(血墀)生将维持««社会价值著蚣根文化的速率偿杜行蜴堪持襁鸥杳土地要素在居无土仅为物1.速率相当,社会安定社会健瞥2、变迁过快:时势长老货硒算邮徐长商业财(«V)注释变就名实分离第十二至十四章的标题分别是“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讨论社会变迁的权力问题;然而郑馨子同学抛开标题的束缚,结合前十一章的理解,独具慧眼地提炼出“稳定”“流动”“变迁”三个关键词,重构三章的内容,显示了该同学融会贯通的理解能力创造性重构能力。该作业典型地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是知识建构”的思想。三、对话社会建构论是建构主义中一个重要派别,其代表人物杰根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社会性的相互依赖而获得的”,“意义是两个或更多的人共同努力,我说的一切在你承认它的意义之前都是废话”,强调知识的获得基于共同体中各成员的对话或交流。这个观点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看法相似,维果茨基这样阐述高级心理机能发生的基本规律:“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高级特性,最初是作为儿童的集体行为方式,作为与其他人的合作形式而产生的,只是后来它们才成为儿童本省的内部个体机能。”两者都将共同体置于个体之前,都将合作与对话视为教育过程的核心。这对教育有很大的启示,一是要消弱权威,既然知识不是客观地存在教师或文本之中,而是建构而成的,那么教师或文本就不是不可动摇权威,教师、文本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者;二是激活关系,学生的角色从被动加工的客体转化为对话关系的主体,教学应当重视有效地激活教师、作者、学生之间的对话,尤其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这两点。(一)在削弱权威方面,在教师方层面,将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学习者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有效地对话,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不同、对立的观点;在作者层面,有意不去介绍费孝通的在社会学界的权威地位,所幸学生对费孝通、社会学的了解基本上没有了解,不少同学直至学习整本书学习完毕也对费孝通不甚了解。(二)在激活对话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三个层次的对话。下面以第一部分(1-3章)的教学为例予以解说。第一层次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笔者要求学生自读阶段写出阅读感受(赞同或反对),并列出赞同或反对的具体意见。示例如下:赞同:(第二章原文)“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熟识的人之间会衍生出特殊的语言,一个动作,一皱眉头,便能明白对方的信息,在外人看来这是一头穿水,但熟识的人便能了然于心。这是人与人之间碰撞产生的能力,在满是熟人的乡土社会中显然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文字显得多余,交流能够意会。乡土社会中人们离了文字也能毫无障碍,那么文盲的存在也好解释了。文字下乡对于永远在此社群的人看来没有什么作用。反对:(第三章原文)“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J乡土社会中生活情趣可能没有文中描述的那么单一,不止农耕这一种生活基调。年轻人自小会有识字的欲望,文字是了解世界的工具,文字下乡可能难以普及,但可以引领一代又一代人看到更广阔的的世界。其实,不是乡土社会改变才能使文字下乡实现,而是文字下乡使得乡土社会改变了。文字是需要的,在乡土社会,文字的力量没有文中所说的那样微小。该同学的两则意见的优点是结合了自身的生活经验,无论赞同还是反对,显示了这本书与她人生经验的碰撞、对话,促使她构建新的意义,尤其是“反对”中的“不是乡土社会改变才能使文字下乡实现,而是文字下乡使得乡土社会改变了"看法,是根据费孝通的理论反推出不同的结论,难能可贵。二是同学之间的对话。每个同学的认知水平、心理机能、知识背景各不相同,认知结果必然是有差异的,通过讨论有差异的甚至是矛盾的认知结果,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深度。对于第一部分三章内容的关联,各同学的理解各不相同,他们绘制的思维导图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各种差异之中,最重大的分歧是,三章内容是总分关系(图1),还是递进关系(图2)。图1第一壹 乡土本色第二章一文字下乡T第三百再论灵生下乡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大家基于“乡土社会是熟悉的社会”这个共识出发,最后形成了统意见,共同绘制了一幅更深入的思维导图(图3)。图3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第三层次,学生与其他学者对话。学生作为非专业研究者,对经典著作以接受为主,一至三章的“阅读感受”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持赞成的243人次,持反对的57人次。学生因专业素养有限,反对的数量少,质量低,课堂上难以形成有效的讨论。为此,笔者选用了陈心想、郑也夫批判性文章让学生阅读,再请学生评判是非,以期达到思想碰撞的的效果。经过比较阅读后,学生赞同费孝通仅1人,赞同陈心想的19人,赞成郑也夫的78人,还有2人认为三人各有道理。对比初次阅读的调查结果,变化很大。说明了经过对话碰撞之后,同学们获得了新思考。对话的过程不仅是不同观点碰撞的过程,也是学生建构、解构、再建构的过程,在这种真实而具体语言情景中,不仅更深入地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而且学生思维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得到提升。注释189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2017:47,7576,372申小龙.语文的阐释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4523转引自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96高文.教育中的若干建构主义范型M钟启泉,高文,赵中建,主编.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5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斯特弗,盖尔,主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x,XXX,XXX等译.上海:×x××××××x,2002:19207转引自xxxx.xxx的概念M.XXX,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27

    注意事项

    本文(梳理、建构、对话:《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实践与探索.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