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的生态与发展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调查.docx
民族体育的生态与发展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调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民族体育生态及其发展。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也承载了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因此,对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民族体育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理解这一地区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推动民族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首先介绍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主要民族分布等。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该区域民族体育的生态特征,包括民族体育的起源、发展、传承方式以及与其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等。还将探讨当前民族体育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将提出促进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生态与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民族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二、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生态现状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生态多样性,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这一区域的民族体育,深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现状。从自然环境方面来看,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山地、峡谷、溶洞等自然景观为当地民族体育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和资源。许多民族体育项目,如攀岩、漂流、徒步等,都与这些自然环境紧密相连。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增强了人们与自然的联系和敬畏之心。历史文化对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的影响深远。这一区域的多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体育文化。这些体育文化往往与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节庆活动等紧密相连,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某些民族的舞蹈、摔跤、射箭等体育项目,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再者,社会经济条件对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地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民族体育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也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为民族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也应看到,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生态现状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体育设施建设的不足、专业人才的缺乏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推动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的健康发展。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民族体育生态现状既充满了活力,也面临着挑战。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现状,为民族体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三、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的历史发展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民族体育。这些民族体育活动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民族体育经历了漫长而持续的发展过程。早在古代,这些地区的民族就已经开始通过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同时也将其作为庆祝丰收、祈求平安的重要仪式。这些原始的体育活动,如摔跤、射箭、赛马等,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竞技项目。随着历史的演进,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民族体育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元素,并与本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风貌。例如,一些民族体育项目在保持原有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武术、舞蹈等元素,使其既具有竞技性,又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民族体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推广民族体育活动,举办各类民族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民族体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民族体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土壤,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此,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民族体育文化遗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展望未来,我们需要在尊重和保护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民族体育。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普及、培养专业人才等措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民族体育中来,推动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也要积极探索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新路径,为构建多元化、包容性的体育文化体系贡献力量。四、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的现状与挑战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以其独特的地形和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民族体育文化。这些地区的民族体育活动,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和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下,这些传统的民族体育面临着诸多挑战。现状方面,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民族体育活动种类繁多,如苗族的爬坡节、壮族的铜鼓舞、土家族的摆手舞等,这些活动不仅具有健身娱乐的功能,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年轻人对这些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传承面临困境。一些民族体育项目由于缺乏规范的推广和普及,面临着失传的风险。挑战方面,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民族体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体育活动的场地和设施被侵占或破坏,导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现代科技和高强度的工作生活节奏使得人们越来越少有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传统的民族体育更是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全球化的趋势使得许多外来体育文化涌入这些地区,对当地的民族体育形成了冲击。为了保护和传承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民族体育,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政府应加大对民族体育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促进民族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民族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民族体育的认识和兴趣。还应推动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的结合,创新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民族体育虽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有效措施的实施,才能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五、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的发展策略与建议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为民族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然而,如何在保护和传承民族体育的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发展策略与建议。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民族体育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加强对这些体育项目的挖掘和整理,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口述历史的记录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各民族体育的起源、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同时,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设课程等方式,将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给年轻一代,确保民族体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保持民族体育特色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与现代体育的融合途径。可以通过引入现代体育理念和技术手段,对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改造和创新,提高其竞技性和观赏性。同时,可以借鉴现代体育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推动民族体育的规范化和产业化发展。针对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应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一批适应民族体育项目开展的场地和设施。同时,加强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结合,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为民族体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举办国际性的民族体育赛事和交流活动,展示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和体育爱好者参与。同时,加强与国外体育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民族体育项目的国际化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民族体育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民族体育的投资和运营。加强对民族体育发展的监管和引导,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挖掘传承民族文化、推动与现代体育融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际化发展以及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的健康发展,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六、结论本研究对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民族体育生态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发现该地区的民族体育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生态意义。通过对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实地调查,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民族体育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育活动和传统文化,这些体育活动不仅反映了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也成为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民族体育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体现了生态智慧。该地区的民族体育活动往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如山地、河流、森林等,进行各种竞技、健身和娱乐活动。这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促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民族体育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生活的冲击,许多传统民族体育活动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然而,这些体育活动仍然在当地社区中广泛传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也逐渐成为旅游文化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欣赏。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民族体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是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强对民族体育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也需要加强对民族体育的科学研究,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生态智慧,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八、附录本次调查采用了混合方法研究,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主要通过深入访谈、参与观察、文档分析等方式进行,以获取对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生态与发展的深入理解。定量研究则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以获取更具代表性的数据和更广泛的视角。我们设计了一套详细的问卷,用于收集关于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生态与发展的信息。问卷包括了对民族体育活动的参与度、种类、频率、持续时间、活动地点、活动方式、参与动机、满意度等多个方面的详细问题。我们还对部分民族体育活动进行了现场观察和记录,以获取更直接和详细的信息。本次调查共涉及了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10个主要民族,每个民族都随机抽取了至少200名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我们还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体育活动进行了现场观察和记录。对于收集到的数据,我们采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描述样本的基本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因子分析则主要用于探索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生态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尽管我们尽力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调查,但由于时间、资源等因素的限制,本次调查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我们的样本可能不够广泛,无法完全代表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所有民族和地区。我们的研究方法也可能无法涵盖所有的影响因素和细节。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以更全面地揭示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的生态与发展。我们感谢所有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他们的热情和诚实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我们也感谢所有提供支持和帮助的组织和个人,他们的付出使得我们的研究能够顺利进行。此处附上部分访谈记录的摘要,以展示我们对民族体育生态与发展的深入理解以上即为本次民族体育的生态与发展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调查的附录部分,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参考资料:近年来,民族体育和地方文化的结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对民族体育的生态与发展进行调查和分析,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地区的文化遗产。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包括贵州、广西、云南等地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民族体育活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苗族的龙舟竞渡、土家族的摆手舞、傣族的泼水节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体育活动。民族体育的生态主要是指民族体育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往往与当地的自然资源息息相关。例如,龙舟竞渡往往在宽阔的河流上进行,摆手舞则需要在平坦开阔的地方举行。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尊重,也丰富了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体育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等原因,一些民族体育活动逐渐失去了传承人;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民族体育活动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面临着失去原有文化内涵的危险。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促进民族体育的发展。应该加强对民族体育活动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活动,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应该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民族体育活动,培养新的传承人。可以通过将一些优秀的民族体育活动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民族体育作为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与发展关系到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应该这一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民族体育的发展,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也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上最壮观的湿热带-亚热带喀斯特景观之-O它包含了最重要的岩溶地貌类型,塔状岩溶、尖顶岩溶和锥形岩溶地层,以及其他壮观的特征,如天然桥梁、峡谷和大型洞穴系统。中国南方喀斯特一期由中国云南石林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共同组成。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评选为世界自然遗产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组成“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项目于2014年6月23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通过审议入选世界自然遗产,作为对“中国南方喀斯特”的拓展。中国南方喀斯特拥有最显著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如尖塔状、锥状喀斯特)以及如天生桥、天坑之类的雄伟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热带至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样本之一。2009年8月,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与美国猛为洞穴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结为友好公园(姊妹公园)。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中国几乎各省区都有不同面积的石灰岩的分布,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处于南方地区的喀斯特地貌覆盖了五万平方公里,主要位于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等省区,南方地区的喀斯特面积占整个中国喀斯特面积的55%0多样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展示了一个由多湿的热带至亚热带的喀斯特地貌。采用系列申报策略的理由是: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一个连贯的地区,其重要性得到了科学界普遍公认,拥有许多对国内、地区以及国际均有重大意义的喀斯特区域。中国南方喀斯特面积太大,很难找到一个能完全代表其喀斯特的发育演化和地貌多样性的点,所以采用系列申报的方法是合理的。虽然申报国认为该系列的每个提名地都有资格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但采用系列申报策略可以保证所选择的点是在一个连贯的框架内进行,且整个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地貌多样性可作为一个整体得以反映。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是由石林喀斯特、荔波喀斯特、武隆喀斯特、桂林喀斯特、施秉喀斯特、金佛山喀斯特、环江喀斯特,四个省的七个喀斯特群组成的系列遗产。总面积97,125公顷,其中缓冲区176,228公顷,分两期登记。第一期于2007年完成,包括三个集群,总面积为47,588公顷,缓冲区总面积为98,428公顷。石林喀斯特的组成部分在云南省,包含石林雕刻的尖塔柱,被认为是世界尖塔喀斯特参考基地。石林喀斯特由两个核心区组成,周围有共同的缓冲区,面积12,070公顷,缓冲区22,930公顷。该缓冲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地质公园。贵州荔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高圆锥形喀斯特山峰、穿插的深层封闭洼地、下沉的河流和长长的地下洞穴。该地区被认为是世界圆锥形岩溶的参考点。该属性由两个由公共缓冲区包围的核心区域组成,面积29,518公顷,缓冲区43,498公顷。其中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自然保护区。武隆喀斯特位于重庆市境内,由内陆岩溶高原组成,经历了相当大的抬升。其巨大的缆索和桥梁是中国南方天坑(巨型崩塌洼地)景观的代表,并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河流系统之一一一长江及其支流的历史提供了证据。武隆喀斯特是一个由三个核心区组成的集群,每个核心区都有一个单独的缓冲区,总面积6000公顷,其中缓冲区2万公顷。2014年建成的二期共4个集群,总用地49,537公顷,缓冲区总用地78万公顷。广西桂林喀斯特地貌位于丽江国家公园内,由峰林(塔)和峰丛(锥)喀斯特地貌组成。桂林喀斯特分为两部分:葡萄峰林段,面积2,840公顷,缓冲区21,610公顷;漓江峰丛段,面积22,544公顷,缓冲区23,070公顷。贵州省施秉喀斯特集群为白云质喀斯特集群,位于五阳河国家公园内。施秉喀斯特面积10,280公顷,缓冲区18,015公顷。金佛山喀斯特地貌是一座独特的岩溶台山,四周为高耸的悬崖峭壁。金佛山喀斯特位于重庆市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金佛山国家公园的交界处。金山组成部分的面积为6,744公顷,缓冲区为10,675公顷。环江喀斯特是位于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界内的一个圆锥形岩溶区。环江区面积7,129公顷,缓冲区4,430公顷。石林,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70余公里。石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体的著名大型综合旅游区。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景观,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石林形成于7亿年前,经漫长地质演化和复杂的古地理环境变迁,才形成了现今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它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世界各地的石林仿佛汇集于此,其石牙、峰丛、溶丘、溶洞、溶蚀湖、瀑布、地下河错落有致,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和最丰富的立体全景图。石林景区面积达UOO平方公里,气势大度恢弘,保护区为350平方公里,山光水色应有尽有、各具特色。全区可分为八个旅游片区:石林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景区、芝云洞、长湖、飞龙瀑(大叠水)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月湖、奇风洞。其中开发为游览区的是:石林风景区(中心景区)、黑松岩风景区、飞龙瀑风景区、长湖风景区。进入景区,仿佛步入时间的隧道,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悠游海底迷宫,峭壁万仞、石峰嶙峋,像千军万马,又似古堡幽城,如飞禽走兽,又像人间万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石林的魅力不仅仅在自然景观,还在于独具特色的石林撒尼土著风情。最有影响的是“一诗”、“一影”、“一歌”、“一节”。彝文记录的古老的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改编成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声电影阿诗玛,享誉海外。撒尼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名扬天下;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彝族火把节是撒尼人传统的节日,摔跤、斗牛、火把狂欢节蔚为壮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荔波县归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广西接壤。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就位于荔波县的东南部,它由东南部的喀斯特森林区、甲良镇洞庭五针松保证点及小七孔喀斯特森林科学游览区三部分组成,总面积21285公顷。其中核心区5827公顷,缓冲区8910公顷,实验区4588公顷。茂兰喀斯特森林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吸引了一些国外的探险者和旅行者,但却很少为国人所知,穿越它至今仍然充满挑战。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中,贵州荔波击败了众多“资深”的名山胜地,以“榜眼”的身份获得网络人气奖,摘得“中国最美的森林”桂冠。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水上森林和“漏斗”森林,合称“荔波三绝”。它们虽然生长在不同的空间,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水中,有的在“天坑”里,但都存活在贫瘠、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中,都是石头上长出的森林。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与森林类型的组合,可将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景观进一步分为漏斗森林、洼地森林、盆地森林、槽谷森林四大类。漏斗森林,为森林密集覆盖的喀斯特峰丛漏斗,其树木密集,四周群山封闭,底部有漏斗式的落水洞,状若深邃的巨大绿色窝穴。漏斗底至锥峰顶一般高差150300米,人迹罕至,万物都保持着原始自然的特色。洼地森林,为森林广泛覆盖的喀斯特锥峰洼地,常有农田房舍分布其间。田园镶嵌在绿色峰丛之间,喀斯特大泉及地下河水自洼地边缓缓流出,清澈透明,构成山清水秀的田园森林风光。布依族人民古朴的木板房、吊脚楼、小桥、流水,为洼地森林增添了诗情画意。盆地森林,为森林覆盖较广的喀斯特盆地(谷地),四周森林茂密的孤峰及峰丛巍然耸立。盆地开阔平坦,良田纵横,地下河时出时没。上下一片碧绿,形成了尉然壮观的盆地森林景观。槽谷森林为森林浓密覆盖的喀斯特槽谷。谷中浓阴蔽日,两旁绿色喀斯特峰丛高耸,谷底巨石累累,巨石上布满藤萝树木。槽谷中多有地下河露出,谷地忽宽忽窄,两岸锥峰时高时低,森林覆盖疏密不定,形成神秘而静谧的景色。“水在石上淌,树在石上长”,这是荔波县又一大奇观水上森林,其树木“年纪”多在百岁以上,根系裸露水中,紧抱巨石,任水冲击仍郁郁葱葱。小七孔的水上森林,是不可多得的好去处。那里,森林长在碧水中,碧水在林中流淌,水中荡舟,丛林对抱成荫,一堆堆茂密的双扇蕨争相涌出。更有屹立水中的参天大树,傲然挺立,直指苍穹,根部紧紧抱住岩石,居然不被洪水冲走。在小七孔鸳鸯湖700多米长的“水上林荫道”放舟,水中低垂的树枝不时碰着船头,四周湖水绿如蓝,幽静极了。武隆县,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江下游,东邻彭水,南接贵州省道真县,西靠南川、涪陵,北与丰都相连,距重庆市区170公里,自古有“渝黔门屏”之称。武隆的景区包括天下第一洞芙蓉洞、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全世界罕见而稀有喀斯特系统形成的后坪天坑。芙蓉洞是一个大型石灰岩洞穴,全长2400米,洞体高大,宽高多在30至50米之间,其中辉煌大厅底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洞内各种次生化学沉积形态(即钟乳石类)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其中大多数种类分布之广泛,质地之纯净,在国内发现中多属少见。尤其是正在形成中的池中珊瑚状和犬牙状方解石晶花,洞壁上各种姿态的卷曲石、方解石和石膏晶花更是国内稀有,世界罕见。按规划开发三大景区,主要景点约30处,其中十多处在国内外均可堪称最佳景点。武隆天生桥是全国罕见的地质奇观生态型旅游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区以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三座气势磅礴的石拱桥称奇于世,属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天生三桥地处仙女山南部,位居仙女山与武隆县之间。天龙桥即天生一桥,桥高200米,跨度300米,因其位居第顶天立地之势而得名。一桥桥中有洞,洞中生洞,洞如迷宫,既壮观又神奇。青龙桥即天生二桥,是垂直高差最大的一座天生桥。桥高350米,宽150米,跨度400米,夕阳西下,霞光万道,忽明忽暗,似一条真龙直上青天,故名青龙桥。黑龙桥即天生三桥,桥孔深黑暗,桥洞顶部岩石如一条黑龙藏身于此。黑龙桥景色以其流态各异的“三迭泉”、“一线泉”、“珍珠泉”、“雾泉”四眼宝泉而独具特色。后坪天坑群位于重庆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三峡腹地的武隆后坪乡境内,属武陵山系,距武隆县城88公里。后坪天坑群曾吸引中、英、美洞穴联合科考队和中国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多次进行考察。总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5个天坑,藏于原始森林和竹林中,天坑周围绝壁万丈,天坑下面是地洞,地洞中隐藏着更大的天坑。5个天坑的口径和深度均在300米左右,并呈圆桶形状,附近还有5万亩成片的原始森林和3万亩左右的石林、水库等,极具科考价值且富有神秘感。1991年8月云南石林以“中国喀斯特”名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1992年3月6日云南石林成立“石林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指挥部”,下设宣传教育组、基础建设组、环境秩序整顿组和指挥部办公室。1992年5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和卢卡斯博士应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和国家建设部的邀请到云南石林做非正式评估考察。考察后认为石林缺乏国际性对比研究,无法证明石林“中国喀斯特”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建议中国政府撤回申报文本,暂缓申报。1998年12月20日重庆武隆芙蓉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提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申请,并编写了中英文情况报告。2001年5月260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在马来西亚穆鲁召开亚太地区喀斯特生态系统与世界遗产论坛会,会上明确提出不接受单个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的申报。世界遗产中心和IUCN专家明确表示愿意帮助和支持“中国喀斯特”的捆绑申报以及保护和管理。2001年7月1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成立贵州省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贵州省建设厅。2001年11月贵州荔波县人民政府向贵州省建设厅提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请示。2002年4月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亚洲办公室汉斯博士和王铁姆先生对石林自然遗产资源考察后与国家建设部就如何进行“中国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改进申报地保护与管理问题进行磋商。2002年11月1日一5日IUCN亚洲办公室汉斯博士、王铁姆先生以及世界喀斯特专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威廉姆斯教授和马来西亚穆鲁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主任克拉克教授在石林国际研讨会上对“中国喀斯特”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组织形式等相关问题提出极富创造性的建议。2002年11月6日至12日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宋林华研究员,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著名喀斯特学家俞锦林一行赴贵州兴义、安龙和普定考察喀斯特地质地貌。2003年1月6日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办公室傅玉良主任再次邀请宋林华研究员,带领向昌国、梁福源、王福源、张平究等四位博士并邀请我省著名专家贵州师大杨明德教授、黎道宏教授、贵州工业大学李景阳教授等组成专家组对贵州的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和茂兰自然保护区,独山黄后地下河,罗甸大、小井冈景区和板庚中三叠纪构造带,兴义东峰林一万峰湖、西峰林、马岭河峡谷,贞丰双乳峰等地进行考察。在考察的基础上确定了遗产预选地的区域,专家认为贵州杰出喀斯特遗产景观的具体位置和范围包括荔波樟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茂兰喀斯特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兴义马岭河一万峰湖风景名胜区、泥曲石林风景名胜区。根据准备阶段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贵州省建设厅、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立即组建了工作组,全面开展资源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贵州省的申报工作全面开展。2003年1月11日一20日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组织两组专家,一组赴兴义进行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另一组赴荔波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这些专家不辞辛苦,在兴义、荔波白天爬山涉水实地考察,夜晚汇集整理资料,经过十天的艰苦工作,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工作基本完成。2003年2月至3月贵州省申报文本编制工作由专家组组长杨明德教授主持,集中在贵州师大学术交流中心进行文本编制,影像由省文化影视频道中心制作,经过一个月的集中编制,中间反复讨论,于3月底完成了初稿和音像制品,制作了DVD影碟。2003年3月4日贵州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中心,为建设厅所属县级事业单位。2003年3月25日在贵州省建设厅召开了贵州锥状喀斯特申报列入“中国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预选文本初审会。初审会邀请了省直有关部门、申报地有关领导及贵州知名专家学者参加。2003年5月26日贵州省建设厅党组研究决定由厅风景处傅玉良处长兼任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主任、法人代表。2003年10月28日29日国家建设部在贵州兴义组织召开“中国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座谈会”,会上,建设部专家顾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宋林华研究员对世界喀斯特的分布及特点作了论述,并对“中国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了充分阐述。会议确定了“中国喀斯特”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相关事宜,决定于2005年底确定捆绑联合申报的名单,并完成了申报文本的编写,争取2006年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王凤武、建设部城建司风景处副处长左小平,贵州建设厅厅长李光荣、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中心主任傅玉良、云南省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小虎、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规划园林处副处长张高、重庆市园林局风景处处长郎宏远、贵州省兴义市人民政府、黔西南州建设局、黔南州建设局、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荔波县人民政府、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舞阳河风景名胜区、龙宫风景名胜区、织金洞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红枫湖风景名胜区等单位主要领导及专家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2003年12月19日经贵州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同意,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中心更名为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2004年6日28日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于2004年6月28日至7月7日在苏州召开,会期10天,贵州省建设厅李光荣厅长、姬保山副厅长、省申遗办傅玉良主任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此次会议,并将贵州选送的图片在大会期间展出,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2004年8月13日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并为此作出巨大努力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喀斯特洞穴协会副秘书长、建设部专家顾问宋林华以及贵州师范大学杨明德教授在驱车赴贵州荔波考察途中不幸车祸殉职。同车遇难还有中科院研究生田勇军、贵州省建设厅申遗办彭静玲、吴成云,除彭静玲同志负重伤外,其余同志全部遇难。2004年9月20日一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建设部在昆明举办了世界遗产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研讨会。会上,IUCN喀斯特专家、新西兰威廉姆斯教授、澳大利亚史密斯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教授、中国岩溶研究所朱学稳教授等国内外专家,针对中国喀斯特的地域分布情况,提出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喀斯特”名称改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提议得到了与会国内外专家的支持。2005年3月昆明会议之后,贵州省建设厅党组十分重视“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工作,一方面重新组建专家组,一方面向省政府汇报,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贵州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省长包克辛任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李飞跃、省建设厅厅长李光荣、副厅长姬保山、遵义市市长卢守祥、安顺市市长幕德贵、黔南自治州州长刘晓凯、黔西南自治州州长班程农、毕节地区专员黄家培等任工作小组副组长,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相关11位厅局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主任由李光荣同志兼任,副主任由姬保山同志兼任。此次领导小组的设立属贵州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最高层面的协调机构,为贵州锥状喀斯特申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3月29日国家建设部城建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工作组会议。会上确定了“中国南方喀斯特”专家工作组成员名单,中科院地理所院士李文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为名誉顾问,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雒昆利为工作组组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所研究员朱学稳、朱德浩、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梁永宁等为工作组副组长,广西、云南、贵州、重庆相关专家为组员。会议还研究申报总文本的编写纲要,制定了下步工作计划。“中国南方喀斯特”联合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式拉开帷幕。2005年3月30日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根据建设部专家组会议精神,组织贵州专家组按照世界教科文组织最新的文本格式,重新编制了贵州锥状喀斯特申报文本。并委托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贵州提名地保护规划。2005年4月20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贵州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成立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工作专家组,组长由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熊康宁担任,贵州山地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朱文孝、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国江等10位专家担任成员。2005年5月27日国家建设部城建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座谈会。会议确定“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按原计划力争2006年报出。要求各省、市要按照新的规范文本要求编制文本,并在6月底前将申报书、申报文本、申报画册、管理规划、影像资料等报送建设部,由建设部负责编制总文本,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2006年世界遗产大会的提名项目。2005年5月31日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傅玉良主任主持召开贵州专家组座谈会,就贵州省申报工作进行了讨论,确定了我省各项申报工作的完成时间,并对申报文本和管理规划进行了再次修改。2005年6月11日国家建设部城建司和贵州省建设厅在贵阳共同主持召开了“贵州锥状喀斯特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文本论证会”o会议由贵州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建设厅副厅长姬保山主持,贵州省相关部门、申报地政府领导及诸多著名专家均参加了此次会议,共计80余人。与会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了该申报文本,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高度评价了贵州省建设厅、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已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成绩。2005年7月20日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正式发文给黔南州人民政府、黔西南州人民政府,要求荔波、马岭河两申报地立即启动综合整治工作,并制定综合整治方案。2005年9月9日国家建设部发文确定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系列项目的第一批提名地,并指定由贵州省建设厅牵头负责组织文本编制等相关申报工作。2005年9月12日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傅玉良主任主持召开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相关工作紧急会议。负责贵州申报工作的专家及省世遗办全体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内容:一是传达建设部申报遗产有关事宜,二是讨论和布置三省市申报工作的相关事宜,三是明确具体工作时限和相关责任人。同时,贵州省申遗办将紧急会议确定的事项与云南省建设厅、重庆市园林局进行沟通,很快得到响应和支持。2005年9月25日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组织三省市专家集中贵阳,将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对综合文本初稿进行会审,完成综合文本初稿编制工作。2005年9月29日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傅玉良主任给建设部王凤武副司长写信汇报建设部交办工作的完成情况,得到了建设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2005年9月30日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傅玉良主任决定,文本编制成果采取送达专家家中进行审查的方式,利用国庆长假期间派省申遗办肖高林同志将文本送到家中,这种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行动得到了国家院士、研究员、专家们的支持。他们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了高水平的审查意见。袁道先院士的书面意见已于10月6日反馈,刘再华研究员书面意见已于10月8日反馈,朱学稳研究员、朱德浩研究员书面意见已于10月12日反馈。2005年10月29日借世界喀斯特专家在中国考察云集广西桂林之机,按照建设部的部署,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组织三省市申报地在桂林召开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国际专家咨询会。会议由贵州省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贵州省建设厅副厅长姬保山主持,来自世界各地的20多名与会专家对“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前期工作给与肯定,并对文本编制的技术工作以及保护管理相关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