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资企业融资风险防范与应对.docx
浅析国资企业融资风险防范与财在国企改革进程中,许多地方国资企业为了增强自身实力,通过企业合并重组的形式组成大型国资企业集团,并积极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与经营方式,让企业自身治理结构得到了长足发展,也对当地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这些国资企业自身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所承担的各项发展任务与营运所需资金需求也日益增长,原有财政资金与国资企业自有资本已无法满足其庞大的资金需求,这也促使国资企业必须不断拓宽其融资渠道,获取更多的外部资金以支持自身各项目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融资形式的多样化以及融资规模的扩大,虽然给国资企业带来了充足的发展资金,但是也加重了企业债务负担,如果国资企业无法有效进行融资风险防控,极易引发财务危机,不仅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甚至会对国资企业形象及政府信誉造成不利影响。从必要性上来分析,国资企业做好对于融资风险的防控有如下必要性。一是保障重大项目顺利进行的必要。国资企业往往承担着政府重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任务,在此过程中国资企业往往要通过外部融资的形式获得充足的项目建设资金,只有做好了对于项目融资风险的防控,才能减少项目过程中因资金链断链、资金周转不灵等风险问题发生,对项目进度与完成情况造成的影响。二是国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国资企业作为一个市场化主体,也应符合市场化的发展规律,原来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财政或补助政策兜底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国资企业要保持自身持续造血能力,就需要能获得外部融资支持。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不做好融资风险防范,盲目举债扩张,不仅不利于国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让国资企业深陷债务泥潭,最终被市场所淘汰,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三是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必要。只有通过对于融资风险的管控,才能使得国资企业在运用融资资金时更为科学合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与资金浪费,在有效降低资金融资成本的同时,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一、国资企业融资过程中暴露的风险对于国资企业的融资行为,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其在为企业带来了大量资金的同时,也蕴含着一定风险。尤其随着国资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泛,资金需求的日益扩张,国资企业财务管理难度与压力与日俱增,在其融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风险。在此,本文从认识、措施、制度三个视角对其主要风险进行了梳理。(一)融资风险防控认识不充分从认识上看,国资企业在对于融资风险防控上的认识还有所不足,对于相关融资风险重视度不够,企业决策层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融资风险防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仍保持原有传统国企经营观念,没有适应市场化要求。许多国资企业仍认为企业发展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与政府补助,即使是临时资金不足,也可以通过自身国资背景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认为没有必要拓宽自身融资渠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国资企业就很难关注到对于融资风险的防控问题,即使涉及外部融资问题所关注的也更多是资金能否按时到位,而非后续资金风险的防控与管理。二是缺乏对于融资风险防控的全面认识,由于国资企业相较于民营企业资金实力更为雄厚,出现难以偿付融资本息的情况较为少见,所以在融资管理过程中对于融资风险的管控只限于保障融资本息按时偿付的要求。但事实上,融资风险防控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不仅仅只是满足融资本息的按时偿付,更多的是对于融资资金的合理规划与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综合收益率。而这些往往是国资企业在融资风险防控中所忽视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资企业在部门融资项目资金运用上综合收益率的降低。三是对融资风险危害性意识不足。许多国资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对于融资风险的危害性没有充分认识,常常存在只管借不管还的情况,前期不考虑企业自身财务实际为短期绩效指标而进行大规模融资,不注重相关风险防控,忽视了大规模融资的潜在成本,给后期偿付造成巨大压力。(二)融资风险防控覆盖率不高国资企业在对融资风险进行防范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各融资渠道风险的现实情况,将对于融资风险的防范与管理覆盖到国资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但是在现实国资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其对于融资风险防范管理的覆盖率整体偏低,具体体现以下方面。一是缺乏全流程的融资风险防控体系。在融资部门、业务部门、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没有形成一套对于融资规模、资金偿付、业务经营进行综合集中考虑的风险防控体系,容易出现融资需求与业务发展需求脱节或融资情况与财务管理要求不匹配等情况的发生,这就会导致因相关环节的问题而出现融资风险,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经营发展。二是对于融资管理上,缺乏规划性。许多国资企业缺乏对于融资的事前管理与规划,对于短期、中期、长期融资资金在使用、偿付等方面没有进行合理的分配规划。例如,有一些企业将短期融资资金用于中长期项目投资上,一旦因突发或意外情况出现短期资金周转不灵,就会出现短期融资的偿付危机乃至出现逾期,影响国资企业信誉。又或者有的企业没有做好到期资金的期间管理,导致许多中长期债务集中在某一时间段内到期,一时间给企业造成较大的资金偿付压力。三是缺乏对于融资管理的长期规划。许多国资企业并没有将企业融资规划与战略规划相结合,更没有将融资风险管理同战略风险管理相结合。融资行为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乏规划性,这就导致许多国资企业存在不断借新债补旧债的情况,企业融资并非为了企业长期战略发展,而只是为了偿还到期债务或解决临时性财务危机,长此以往企业本身经营债务危机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反而会因为相关融资成本不断提升,利息支付不断积累而进一步恶化,使得融资风险与债务风险交叠出现。(三)融资风险防控制度不完善制度缺陷也是许多国资企业融资过程中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由于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融资制度,导致融资过程缺乏规范性,各类不规范行为也容易诱发融资风险。如许多国资企业由于制度缺乏,融资时没有设立专门的融资统筹组织,只是将融资问题单纯的交由财务部门来进行,财务部门可能由于对国资企业经营生产环节不熟悉,对具体业务采购、销售周期不了解,在制定融资规划时可能存在与企业实际业务模式不匹配的情况,造成管理偏差影响企业经营效率。又或者因为相关融资风险防控制度的缺乏,在企业实际出现或即将面临融资风险的时候,缺乏明确制度指引,无法在第一时间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有效化解,从而导致风险扩大,对企业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不仅如此,缺乏制度规范也会使得在融资风险爆发时无法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或岗位,使得各相关责任主体相互推诿,不愿承担责任或采取消极应对的方式,也不利于对于融资风险的有效处置。二、国资企业融资风险防范策略与应对措施在对国资企业融资过程中暴露出的风险进行分析后,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国资企业在面对融资风险时可以采取的主要策略,并进一步结合国资企业发展实践,提出了风险应对策略。(一)国资企业融资风险防范策略1 .风险规避融资风险规避属于主动型的风险防范策略,是国资企业在面临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较弱,预期未来整体市场环境萧条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的措施。通过风险规避,国资企业可以在融资初期通过终止融资进程或变更融资方式等,将融资风险从源头隔绝。一方面采取风险规避的方式进行风险防范虽然可以最直接有效地将融资风险进行隔绝,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得国资企业会丧失许多潜在融资机会,失去发展先机,因此往往只有在行业处于低谷,国资企业采取稳健保守的经营方式时采用。2 .风险预防风险预防则相较于风险规避更为积极,但其对企业相关财务管理能力、风险预判与分析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风险预防一般包含两个过程,第一阶段是在融资活动开始前,对于融资活动可能产生的各类融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并预测各类风险发生概率。第二阶段则是基于预测概率的大小,针对不同风险特征采取对应措施,以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具体而言,在融资活动开始前,国资企业可以采取的风险预防措施包括,优化自身资本结构、对融资现金流进行分析等。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将战略风险防控、利率风险防控等风险防控同融资风险防控相结合,构筑更加完善的风险预防体系。3 .风险承受相较于前两种风险防范策略,风险承受属于被动型策略,在民营企业中往往较少选择这一风险防范策略,但是在国资企业中却占有一定比例。之所以选择风险承受,是因为风险预防或风险规避所产生的相关机会成本要高于直接承受风险带来的损失,如在许多PPP项目融资中,国资企业处于引领地位,为了保证项目顺利运行或给予社会参与方充足信心,国资企业会主动承担融资相关风险后果,而不会采取规避措施。当然,风险承受也并非企业不采取任何风险防范手段的行为,往往这些国资企业拥有较为良好的风险处置体系或应对策略,能通过事后财务规划降低因承受风险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尽可能降低自身损失。(二)国资企业风险防范应对措施1 .提升国资企业融资风险防范意识融资风险防范意识的建立是国资企业进行融资风险管理的基础。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要重视融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对融资风险防控所涉及的流程、措施等各方面内容要有基本的了解,要明白做好融资风险防控是保障企业经营稳定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当前国有企业逐渐市场化运营的阶段,要摒弃由政府国资管理部门兜底的旧观念,自身融资风险只能由企业自身来承担,要不断提升企业自主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对于国资企业相关融资部门来说,也要改变唯资金规模、唯放款效率的融资模式,要树立融资风险防范意识,在融资过程中更为翔实全面地考虑各类情况,合理选择融资手段与融资途径,从融资业务前端降低相关风险。尤其是对于部分涉及业务广泛、运营周转资金规模庞大的国资企业来说,更应在企业内部形成自上而下的风险防控意识,为企业资金链的稳定提供充实保障。2 .疏通国资企业内外部融资渠道国资企业之所以面临的融资风险日益增大,一方面是在于来自政府财政支持资金的缩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银行等相对融资成本较低的渠道所提供的信贷供给并不充足。这也要求国资企业积极疏通内外部融资渠道,获得更低成本的融资支持。一方面,积极同银行合作,本着合作共赢的观念同银行开展融资合作。具体而言,国资企业应加强同银行的业务沟通交流,让银行对企业当前发展情况、财务状况、战略目标有着充分了解,提升国资企业在商业银行中的信用水平,增强银行对国资企业实力的认可。同时,国资企业也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拓展如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业务,以获取来自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相关的政策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国资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经营发展规模,采用股权融资、融资租赁等方式在优化自身产权结构,提高自身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获得较为低成本的资金,以减轻企业资金压力,降低融资风险。3 .拓宽国资企业融资风险防控领域国资企业应引入全流程管理的方式,通过拓宽防控领域来加强对于融资风险管理。在融资开始前,要对融资渠道的安全性、稳定性进行分析研判,对于融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有基本的测算。融资过程中,要实时对于企业资金情况进行监测,能分析风险隐患点,提前进行预警并采取针对性地解决措施。在融资完成后,要对融资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优化资金使用环节,进一步降低资金使用成本。通过将全部融资环节纳入企业风险防控体系中,才能站在全局角度分析企业融资规划的合理性,以及相关风险防控措施的有效性。不仅如此,国资企业也应不断丰富其融资风险管理内涵,不仅仅要关注融资过程中与财务相关的风险,更要考虑相关融资活动对企业整体经营、信用等级乃至社会形象的影响。使得融资风险防范更全面,也更加契合国资企业发展实际。4 .健全国资企业融资管理制度制度建设也是国资企业融资风险防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措施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首先,国资企业要明确制度规范,对于融资过程中各部门、各岗位权责有较为清晰明确的界定,避免出现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的现象。其次,要制定一套规范成体系的融资风险应对制度,使得国资企业在面临各类常见融资风险时能针对具体情况,采取规范化的应对措施,将风险损失最小化。最后,也要建立一套融资风险防控绩效管理制度,根据具体融资风险管理情况给予对应部门或岗位一定的奖励或惩戒措施,充分带动企业内部员工完成融资风险防控的积极性。三、结束语本文通过对国资企业融资过程中主要风险点的探析,针对性地提出了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承受三种不同情况下使用的风险应对策略,并进一步结合企业实际,从融资风险防控意识提升、融资渠道拓展、风险防范领域拓宽、制度建设完善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为企业更好的防范与应对融资风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