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怀素《自叙帖》的发展过程.docx
浅析怀素自叙帖的发展过程2022-11-2307:41,汉府古文化文韦晓辰摘要:唐代书法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初唐的楷书为唐楷打开了局面,开启了新格局。而唐朝的草书艺术又是整个草书发展过程中的高潮,怀素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其自叙帖是草书整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代表作,自叙帖全卷用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有力,连绵草势,上下翻转,于法度之中求变化。文章主要研究自叙帖的发展过程以及其笔法,以怀素生平、师承和作品研究等方面为切入点,最后代入实践中感受书写的变化,将所有的研究收获运用到自己的书作中。关键词怀素、自叙帖、笔法、时代、精神正文一、引言唐朝是一个浪漫的时期,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方面,都是蓬勃向上的发展与进步。在书法艺术方面更是如此,从唐太宗对王羲之称其尽善尽美,再到购买收藏真迹,从中央甚至弘文馆培养缮写书写的楷书手再到地方府学设置小学学习书法,书法艺术的广泛传播为整个大唐带来了更加优越的书法时代与精神,可以说整个大唐进入了一个浪漫的时期,从中央到地方,这对唐朝的每一位书家,对民间的写手都有巨大的影响,无论是楷书还是草书,随之发展,都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文章以此为背景,主要以怀素自叙帖为论点,研究其作品的发展过程,从章法到笔法,都是研究中不可忽略的因素。>怀素自叙帖局部(一)二、作者介绍(一)生平怀素,字藏真,唐代书法家,幼时出家为僧,喜好草书,相传怀素因为好饮酒,兴发时在墙壁、器具和衣服上挥毫,时人称之为“醉僧”,有传记记载,怀素沉溺于纸笔翰墨,因为在寺院墙上乱写乱画,曾两次被驱离寺院。因为贫穷,怀素还种植了上万株芭蕉树,把叶子都剪下来,以芭蕉叶代替纸张便于书写。他还制作了一块漆盘,反复擦写,以至于把漆盘也都磨穿了。除此之外,怀素自己又将废弃的毛笔埋于山下,号称“笔冢”。这些都为怀素书法创新埋下了伏笔。怀素的草书率意自然又不失法度,传世的书法作品有自叙帖苦笋贴等,对后世草书的发展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其自叙帖作为最典型的代表作,对中国的草书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唐朝同时期,无论是草书还是楷书,各大家都曾受怀素影响且品评极高,无论是在笔法还是在整体书法艺术方面,怀素作为书家的重要代表,都对后世学书以及书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文章重点以怀素自叙帖为中心,研究其发展过程,包括师承以及笔法学习的整个过程。(二)师承怀素初学欧阳询,欧阳询作为后期入唐的代表之一,其书法艺术也对整个唐朝有所影响,包括初唐时期的褚遂良,都曾在唐太宗时期设置的弘文馆内受到过其书学影响,欧阳询与怀素的主要代表作书体虽然不同,但他们之间的师承关系在这里也要提及到,初学欧阳询期间当时得到过吏部侍郎的赏识。除此之外,怀素后学郭彤,郭彤以张旭为师,怀素也正是拜学于郭彤,怀素才真正领悟到魏晋笔法,也了解到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以及王献之书法如寒冬枯树等缺点。怀素对郭彤的教诲,是时刻铭骨在心的。由史料相关记载到,郭彤曾提起“孤蓬自振,惊沙坐飞”。这四个字就为怀素点通关于章法的奥秘。现如今,我们能了解到的关于郭彤以及其书法作品不多,关于其史料记载也是很少,所以对研究怀素以郭彤为师,可以换一个新的切入点,那就是上追其师承一张旭。张旭作为草书大家,狂草作品更加受到各朝的极高品评,其主要的代表作是古诗四帖,所以也可以通过草书的共同点这一切入点去研究怀素自叙帖。张旭与怀素的笔法虽有不同,但终究前后师承还是有关联的。在怀素四十岁时,曾向颜真卿求教过笔法,也正是此时学到张旭笔法,这是其草书艺术创新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两人的作品比较,就可以看出笔法的不同。先传怀素通过颜真卿求得的笔法,是颜真卿两次求师张旭所得到的真知,所以通过这样的一脉相承,就更能联系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以及对研究来说也是更加重要的参考素材。关于笔法的发展,文章在下一章节再详细谈起。怀素也曾寻找名师,历经各地,因喜好草书,以书会友,当场挥毫书写粉壁与长廊数十间,声势浩大,宣和书谱中称当时名流李白、戴叔伦等人都以歌行赞美,评论张旭为颠,怀素为狂,以狂继颠。早年间李白的草书歌行中称“湖南七郡凡儿家,家家屏障书题遍”,进一步说明怀素酒酣兴发喜挥毫的习惯。除此之外,近年来在敦煌出图的写本怀素师草书歌中也有记载。通过这些记载,真的难以想象当时的以书会友是怎样令人震撼的场面。怀素自叙帖局部(二)三、作品赏析(一)章法自叙帖,纸本,横长七百七十五厘米,共六百九十八字。前六行损失,由北宋时期苏舜钦补成,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自叙帖是怀素晚年的代表作,内容主要自述了写草书的经历以及当时士大夫对他草书的评价。自叙帖通篇草势连绵,行与行之间跌宕起伏,却不失法度,以一种雅致的强烈对比表现出视觉冲击。结字开合有致,空间和墨色更能体现出每个字的动感。用笔上,如“锥画沙”一般,力透纸背,扎实地体现出用笔的功力,笔法瘦劲,圆转有力,有急有缓。通篇作品变化丰富且不失规矩与法度,将草书艺术和文人的文人尔雅发挥得淋漓尽致。明代文徵明评价:“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因前六行为苏舜钦补成,可明显看出帖中的前中后部分对比,尤其第一行中“怀素家长沙”,不论是字内还是字外,相比与后部分,其之间的联动与跌宕起伏都要拘谨一些。另外“经禅之余,颇好笔翰”之间的开合差距在相比之下略小一些,豪放之势也会略显单薄,字之间的捆绑之意有些许刻意。当然,补齐之后的自叙帖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对自叙帖本身和唐朝草书的发展,以及对大宋时期的苏舜钦和那个时期的书法艺术形态也有了更多的参考。现如今,很多文章或学者对补齐六行之后的自叙帖都用一句“假的”来形容,笔者认为这也大可不必,自古至今的书法艺术,不论发展到任何朝代,对于我们来说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这是对历史和书法艺术发展的过程本身的尊重。沿全卷继续向后看,怀素自叙帖中的潇洒与雄劲,以及起伏摆荡在每一行中都有所体现。“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诸篇首。其彳爰继作不绝,溢乎箱箧”此部分非常精彩,将草字的形态与结构处理得雅致不失格调,开合有致。体势连绵,字组连贯摆动,潇洒的动态将草书的本质完美地体现出来。墨的浓淡变化明显,越发体现出线条在不同的环境下带来的视觉享受。线条坚韧有力、圆转自然、率意又不失法度,强烈的对比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这一句在字帖展现出最明显的行与行之间的避让处理,“入”以左右尽情舒展的姿态展现出来,“风声”两个字以左右避让的方式给予最大程度上的包容,各有姿态,各自绽放却不拥挤,给予全卷惊险但不失稳健的感觉。除此之外,“朱处士遥云: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这一句中的圆转尤其的多,但字间的圆转笔势却各有不同,圆转的角度,线条的方向,笔画的轻重以及点画的厚重程度都各不相同,以及字内外空间的处理都完美地带动了圆转的笔法下灵动的姿态。看全卷的面貌,继续向后,“以狂继颠,谁曰不可”“许御史瑶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这两部分可以看到明显的枯笔,枯笔连续书写的情况下,也不影响线条的质量以及对每个笔画的方向,不涩中仍然保持着精气神。在全卷的最后部分,每行字的大小格外入眼,但仍然保持着全卷的章法,丝毫没有凌乱之气。并且在墨色不充足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透过线条看到毛笔对纸张的摩擦力,圆转有力的线条下是洒脱不失稳健,直率不失格调的作品。这全卷作品的任何一个部分,任何一个细节对草书艺术的研究是空无前后的。怀素自叙帖局部(三)(二)笔法关于怀素圆转线条笔法的初始,这也是研究自叙帖的根本,草书艺术的实践主要从笔法中进行研究。关于怀素笔法的发展,要从怀素仗锡远游,途经长安,与颜真卿论书讲起,怀素是通过颜真卿学到张旭的笔法,张旭向颜真卿举出“十二笔意”,这是颜真卿两次求学所得来的书法真知,怀素得其笔法,在四十岁左右,其书法到达了巅峰状态,这之前也有的代表作,我们暂且不谈。陆羽的僧怀素传还曾记载到颜真卿与怀素讨论“屋漏痕”“折钗股”和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的典故一系列笔法见解。怀素藏真帖中亦所言:“近于洛下偶逢颜尚书真卿,自云颇传长史笔法。闻斯八法,若有所得也。”之后敛入规矩,更加稳沉。由此可以看出,怀素的笔法所得主要学自张旭,有其名称“锥画沙”,这与初唐褚遂良论书之中的“印印泥”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种说法各有记载,但非要分出具体区别以及早晚定论,笔者认为这意义不大,对现如今的书学,两种说法可以算作同一种,都是对笔法的研究,对它们的解释也差异不大,所以文章将这两种说法称为同一种笔法。通过自叙帖不难看出,怀素以圆润瘦劲的线条和丰富变化的圆转,以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交替将“锥画沙”等笔法运用得千变万化,也将力透纸背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不仅对后世的草书发展有巨大影响,也对颜真卿等书家有重大的影响作用。除此之外,有传记记载,怀素与颜真卿论书时,怀素曾提到在傍晚时分,他曾长时间观察云的姿态以及随着风势变得莫测,如蛟龙翻腾、飞鸟出林、大鹏展翅、平原走马,美妙无穷,这是对章法的记载和学习,综合来看也许就是这整个求学到论书到观察的过程,对怀素的草书艺术成就有最大的直接影响,而且我们也更能读懂自叙帖中的连绵草势、上下翻转以及起伏摆荡。文章通过对怀素的生平、师承以及草书艺术的代表作,其中包括对笔法、章法的研究来解析自叙帖的发展过程。解剖作品之后,就是通过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学书经历来研究,总结出的成果可以借鉴运用到自己的书作中,可以提升自己的书作水平,这也是很大的收获。怀素自叙帖局部(四)四、自我实践(一)整体笔者第一次看到自叙帖,是在学校的第一堂草书课中。在可以选择很多草书字帖的情况下,动感十足的自叙帖格外吸引眼球,有初识草书的神秘感,有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的笔画,有或连绵或单跳的字组,更有或疏或密的空间组成,初识一卷这样的巨作,实在无法不令人震撼以及好奇,写过几行就会期待后边几行会有什么样子的变化,写过一遍,仍然对全篇抱有完全的好奇心,总有一些地方让读者记忆清晰且陷入沉思。篆书一般的线条,圆润有劲,笔者把它定义为“一篇有力量的作品”,被它深深吸引。初次临摹时,章法、字体结构和笔法都做不到位,感觉难度极大。圆转有力的线条会跟着手跑偏方向。线条的圆转讲究角度不一,稍不注意就会发现所有的字方向一致,像极了“刮风”。一遍一遍地读帖,一行接一行地看去,愈发能感觉到线条的力度和字体结构内的空间处理。所以多看一遍便知道,要找到发力点,找到下一步线条的方向、变化、轻重,以及手拿毛笔的顺势动作,慢慢写,这样才能沉稳。(二)细节从章法到字体到笔法,写得越多,发现最难的还是笔法。流畅的线条总是写不到最末端,中途会因为“写不下去”而中断,丰润且有变化的圆转也总是偏锋或者出现滞笔现象,总体来说,还是因为手腕的灵活度不够。听过老师讲解,经过多次临摹,才明白手腕与胳膊要搭配好,灵活运用。多读几遍自叙帖,不难看出,每一行的摆动,以及字与字之间的跌宕起伏都是顺畅且有力的。遇到笔中墨不足的情况,更要放慢速度,裹住笔锋,扎住纸,保持好笔与纸的摩擦力,这样的枯笔行笔更能历练出对笔法的掌握。在以自叙帖为主的创作过程中,潇洒大气的姿态和稳健有致的笔画总是不能很好地兼顾到位,潇洒容易变成乱涂乱画,不成作品,难以入眼。时而写作时为了追求动感,会忽略掉很多很多决定字形字组的细节之处,回过头看,毛笔是否上下翻转,是否提笔立锋等这些动作也全部省略掉了,写出来的只是零散笔画拼在一起的横和竖,更不用谈笔画之间以及字与字之间的轻重、翻转和方向变化。创作作品需要更加仔细钻研整体与细节之处,通篇的章法气势,字组之间的摆动,字体的姿态与结构,墨色的变化以及线条带来的冲击等,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自叙帖的魅力更加在于变化之中不失法度,这正是文人书法中的格调。怀素自叙帖局部(五)五、题跋在自叙帖末尾处,不缺各朝代士大夫的题跋,史书中可查的,查不到的都有,其中包括书法不多见的宋代苏辙,留下:“世传怀素书,未有若此完者。绍圣三年三月,予谪居高安,前新昌宰邵君,出以相示。予虽知其奇,然不能尽识其妙。予兄和仲,特喜行草,时亦谪惠州,恨不令一见也。”苏辙对怀素自叙帖的评价之高,用一个“妙”字诠释怀素的作品。此题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也是自叙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题跋中还有明代吴宽的一段跋,其中写道:“宽闻昔黄山谷作字,苏长公从旁赞之。钱穆云:惜不见怀素自叙,长公不以为然,后山谷获见之始,深叹服,而书遂进。”由此看出,自叙帖对每一个朝代的书家以及书坛都有很大的震撼力,作为宋四家之一的黄山谷也深深叹服。六、结语读帖的次数愈多,愈能发现从中的魅力,对学书来说,笔法、章法都是决定性因素,从第一眼看到自叙帖再到第一次临摹,感受截然不同,第一次临摹到第一次深入剖析,更是巨大的收获。这幅草书巨作,带着本朝代的气息和本身具有的书法魅力,成为我国研究草书的范本,也将对后世书法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