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税务审计管理.docx
涉外税务审计管理第一节涉外税务审计工作流程一、税务审计对象的选择与确定(一)纳税大户选择法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依据年纳税额、投资总额:收入、利润等指标序列,确认纳税大户作为审计对象。(一)行业选择法通过调查分析,掌握本地区行业分布情况,选择本地区支柱行业、特殊行业或税负异常行业等作为审计对象。(三)循环选择法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年度审计面一般不少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30%,保证至少在三年内对所管辖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做一次全面审计。(四)纳税状况总体评价选择法通过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申报、缴纳各税种资料的分析对比,对其纳税状况进行具体评价,确认审计对象。(五)其他选择法除上述方法外,根据上级机关的部署,其他单位协查的要求及举报人的举报情况确认审计对象。二、案头准备阶段(一)纳税人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1、收集、调阅纳税人成立和开业的时间,合同、章程,行政组织结构和生产经营范围、期间:各有关部门的批文,可行性研究报告、验资报告及相关的个人资料等,并编制纳税人行政结构图表,填写企业基本情况表和外籍个人基本情况表及关联企业关联关系认定表。2、收集、调阅纳税人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办法、人事福利制度、奖罚制度、董事会决议等各项生产、经营管理制度。3、收集、调阅纳税人纳税申报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业务往来情况年度申报表、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为纳税人出具的审计报告、完税证(缴款书)、发货票领、用、存月报表等日常档案资料并填写各税种年度申报统计表及各税种项目分析表和财务指标分析表。4、收集、调阅纳税人以往年度税务审计工作底稿,了解纳税人以往年度的审计情况为本次审计提供借鉴。5、收集、调阅和统计海关、工商、外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公布的纳税人相关的财务信息资料。6、收集国际间根据税收协定条款中规定的情报交换资料及我国驻外机构提供的有关纳税的信息资料。7、收集国际互联网上纳税人相关的信息资料。8、收集纳税人其他相关信息资料.(二)审计项目分析与评价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对涉及各税种的审计项目进行趋势、比率及比较分析,寻找可能存在问题的领域,为确认重点审计项目提供依据。(三)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的分析与评价向纳税人发出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问卷调查表、或向纳税人提问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的有关问题,分析评价纳税人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完整性、准确性,为确立重点审计项目提供依据。(四)审计项目的确定通过对上述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拟定审计项目,审计覆盖率和重点。确认审计重点项目是准备阶段至为重要的工作环节。审计人员选择重点项目,基本上依赖于下列各方面客观分析,进行主观性经验判断:1、重要性2、税法及征管风险3、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的评价4、分析性复核5、前次审计结论审计人员在分析判定后完成审计项目确定工作底稿。(五)审计计划的编制根据所确定的审计项目,编制详细的审计程序,完成审计程序表;合理调配、组织人员、明确分工,做好时间预算,完成检查人员安排及时间预算表。(六)下发审计通知书根据上述的计划与安排,填写税务审计通知书,至少提前三天,将所要进行审计的内容、具体时间、地点、审计人员所需审计的有关纳税资料和要求纳税人配合事项等通知纳税人。但对被举报有税收违法行为的;或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纳税人有税收违法行为的;或预先通知有碍审计的,经县以上税务机关批准,可对其实施突击审计,不预先告知。三、现场实施阶段(一)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的遵行性测试对纳税人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执行状况和有效性进行测试,若测试结果与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分析评价结果相符,则按原计划实施审计工作;若有差异,则应根据差异的程度及时调整审汁计划。(二)确定性审计根据修订后的计划,进行确定性审计,并编制现场审计查核工作底稿。(三)汇总整理根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按税种进行汇总,及时拄理现场查核工作底稿,完成税务审计情况汇总表;在撤离检查现场前,就查出的问题与纳税人初步交换意见,草拟税务审计报告,对本次审计工作的完成情况做一个总体评价。四、审计终结阶段(一)发出初审意见通知书根据审理部门对税务审计报告的复核,确认情况,向纳税人发出初审意见通知书。(二)税务听证根据纳税人违法事实,及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拟对纳税人予以行政处罚的,向纳税人发出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根据当事人的要求,按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组织听证。(三)下发税务审计处理决定书根据初审意见通知书和纳税人回复意见,进行分析研究后下发(税务审计处理决定书。(四)税务处理决定的执行根据税务审计处理决定书的要求,督促纳税人按时、足额解缴税款,逾期未缴的,将依法下发扣缴税款通知书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扣款,对所扣金额不足抵扣税款的,税务机关将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填报拍卖(查封、扣押)货物申请审批表,报上级机关批准,下发拍卖商品、货物、财产决定书拍卖其财产以抵补税款、滞纳金和罚款。(五)税务复议纳税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有争议,而要求行政复议的,按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务行政复议规则的规定,做好复议工作。(六)案件移送纳税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税务机关在作出税务处理决定后,填写税务违法案件移送书同企业提供的材料及税务机关调查取证材料等,及时移送有关司法机关处理。(七)分户归档税务检查终结时,税务机关应汇总、整理案头准备阶段、现场实施阶段、审计终结阶段及检查处罚听证、行政复议、诉讼阶段工作底稿和有关税务文书等装订成册登记编号后,按照税务检查档案分类要求按户归档。第二节主要税种审计程序一、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审计程序(一)审计目标1、确认各项收入或所得项目申报是否完整.2、确认收入来源地分类和申报是否正确。3、确认扣除歉申报是否真实、准确、合法.4、确认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与申报是否准确及时。5、确认纳税人获利年度与亏损弥补是否合法。6、确认选用的税率是否正确、合法。7、确认减免所得税的计算是否准确,审批手续是否健全。8、确认外国税额扣除是否真实、准确、合法。9、确认应纳所得税计算是否正确,申报是否及时。(二)审计步骤和要点1、收入净额的审计。(1)执行收入项目的一般审计程序。(2)建立收入净额的审计结论。2、扣除额的审计程序.(1)执行下列项目一般审计程序。生产成本(营业成本)审计;销售成本审计;薪工费用审计;管理费用审计;交际应酬费审计;上级管理费审计;特许权使用费审计;保险费用审计;待摊费用审计;销售费用审计;财务费用审计:捐赠支出审计;坏账损失审计;利息支出审计;汇兑损益审计程序,固定资产及折旧费用审计;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审计;营业外收支审计:其他相关项目的审计。(2)建立扣除额的审计结论。3、其他业务利润(亏损)审计程序。(1)执行其他业务利润(亏损)项目的一般审计。(2)建立其他业务利润(亏损)的审计结论.4、抵补以前年度亏损额的审计程序。(1)审查前期税务审计结论,确认申报的前期亏损额是否真实准确。(2)审查企业弥补亏损年限是否符合税法规定。是否存在擅自延长弥补年限、任意选择弥补年限或不连续计算弥补年限的情况。(3)审查企业年度亏损抵补是否已履行法定的审批手续。(4)复核亏损弥补的计算,确认当期亏损额弥补的准确性。(5)复核获利年度的计算,确认申报的获利年度是否准确。(6)建立抵补以前年度亏损额的审计结论。5、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审计程序.(1)汇总上述审计程序的结论,重新计算本年度会计利润总额,确认其申报的准确性。(2)汇总上述审计程序的结论,重新计算本年度税务调整额,确认其申报的准确性。(3)建立应纳税所得额的审计结论。6、应纳企业所得税额的审计程序。适用减免税优惠的审计程序:(1)审查主管税务机关的审批手续。(2)审查适用降低税率、定期减免等税收优惠的条件是否具备'(3)审查减免税计算的准确性。(4)建立适用减免税优惠的审计结论。外国税额扣除的审计程序:(1)索取或编制境外投资机构或经营项目、来源所得、已纳税额分析表。(2)审阅有关的投资证明、经营合同、机构设置、内部控制执行和会计记录等资料,确认述机构或经营项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3)索取或编制境外投资机构或经营项目来源所得计算书,结合投资收益、收入、费用项目的一般审计程序,确认各项境外所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4)审阅境外税务机关填发的同一年度纳税凭证原件,确认在外国已纳税额的真实性;应特别关注是否存在纳税又得到补偿或者由他人代为承担的税款情况。(5)复核扣除限额计算的准确性和抵补年限计算的准确性。(6)汇总上述步骤的结果,建立外国税额扣除的审计结论。汇总上述步骤的结果,建立应缴企业所得税额的审计结论。7、再投资退税的审计程序。(1)审查申请再投资退税者的法律证明文件,确认其是否为下列两类外国投资者:境内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方;外国投资方100%控股的专门从事投资的境内外商投资企业。(2)审查外国投资者对再投资项目的出资证明文件,必要情况下,可函证所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确认该项目是否是直接投资方式,即直接投入作为注册资本。应特别关注不应属于直接投资行为.借贷行为:购买企业股票行为;信托行为。(3)审查外国投资者出具的资金来源证明,或追查原分配利润的外商投资企业股利分配哈计记录,确认再投资项目资金是否为来自于境内外商投贤企业分配的利润。应特别关注下列不合规定的情形。虽是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分配的利润但未完税;银行借款或自有资本;虽是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分配的利润,但已汇出国外存入外国银行或用作贸易周转金,其后才用于再投资。(4)查阅资本权益的法律证明文件,以及所开办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公司章程,划转投资资金的结算或转账凭证,验证再投资项目经营期是否不少于5年。必要情况下,可函证所再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5)审查外国投资者出资证明、付款凭证,并追查吸纳资本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增资会计记录验证再投资资金投入是否超出一年期限,确认再投资退税申请办理的时效性。必要情况下,可函证所再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6)审查外国投资者再投资利润所属年度的证明,井追查原产生利润企业股利分配记录和纳税记录,验证其再投资的利润是否完税,确认可获退税的前提条件。(7)审查适用退税率的准确性,涉及再投资于产品出口企业、先进技术企业或海南经济特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农业开发企业适用全部退税者,审核有关部门出具的确认证明,必要情况下可函证。(8)复核再投资退税额的计算。(9)审查本年度长期投资或投入资本减少项目,追查其是否涉及前期再投资退税项目,是否存在企业利用资本弱化骗取再投资退税情况。(10)汇总上述步躲的审计结果,建立本项目的审计结论。8、预提所得税的审计程序。(1)索取或编制预提所得税项目分析表。(2)查阅合同清单或合同档案,检索本年度支付款项的境外客户清单,初步验证所申报预提所得税项目的完整性,以及分类的合理性。(3)审查与境外企业各交易项目运作过程,必要情况下,可函证境外企业机构设置情况,分析在未发生代扣代缴预提所得税义务的交易项目之中是否存在:用产品返还抵付租赁费情况,用非货币资产或权益折价支付利润、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用;将应税项目或支付额隐藏于非应税项目等情况。(4)执行应付股利、利息支出、租金支出、无形资产、特许权使用费项目的审计程序,进一步确认己入账的利润、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等支付给境外企业所得是否已完整准确申报.(5)执行固定资产项目的审计程序,确认已入账的受让在中国境内的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土地使用权等财产而支付给境外企业所得是否完整准确申报,其财产原值的扣除是否准确。(6)审查利息、特许权使用费减免税是否符合税法有关规定.(7)审查适用国际税收协定优惠税率是否符合有关规定.(8)复核预提所得税的计算。(9)汇总上述审计步骤的审计结果,建立预提所得税审计结论。9、外国企业及其营业机构合并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审计程序。(1)了解外国企业在华机构设置和生产经营运作情况,判定各营业机构的存在。(2)根据税法规定的条件,审查合并申报的营业机构认定的合理性,是否履行法定的审批程序。(3)各营业机构分别设在不同区域适用不同税率者,审查各营业机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合理性。负责合并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营业机构不能合理地分别计算各营业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时,税务审计人员可采用合理的比例方法(如;营业收入比例、成本和费用比例等)在各营业机构之间进行分配。(4)审查各营业机构适用不同税率的准确性。(5)审查各营业机构有盈有亏时,盈亏相抵后仍有利润的,是否按有盈利的营业机构所适用的税率纳税。(6)审查发生亏损的营业机构是否以该机构以后年度的盈利弥补其亏损,对弥补亏损后仍有利润的是否按该机构所适用的税率纳税:其弥补额是否按该亏损营业机构抵亏的营业机构所适用的税率纳税。10、综合上述审计步骤,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审计结论。二、增值税审计程序(一)审计目标:1、确认实现的销售额及销项税额申报是否准确完整。2、确认抵扣的进项税额是否真实、合法。3、确认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是否合法。4、确认适用的税率是否准确无误。5、确认应缴增值税额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是否及时。6、确认其进项税留抵税篇是否真实、合法。(二)审计步骤与要点:1、销售额的审计程序。(1)执行收入项目的一般审计程序,确认应税销售额是否完整准确申报。(2)执行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长期投资、职工福利赞、营业外支出等项目一般审计程序,确认视同销售额是否完整准确申报。(3)汇总上述审计步骤的结果,建立本项目的审计结论。2、销项税额的审计程序。(1)结合销售额和增值税专用发票审计程序,审查“应交税金一一应交增值税一一销项税额”入账数及入账时间是否与实现的销售额相适应。(2)根据销售额审计的分类结论,审查适用税率是否准确,是否正确使用不含税价格计算销项税额。(3)执行往来类以及成本、费用、支出类项目有关的审计程序,确认价外费用是否计入应,税销售额申报。(4)汇总上述审计步骤的结果,建立本项目的审计结论。3、进项税额和进顷税额转出的审计程序。(1)索取或编制进项税额分析表,并与进项税额明细账调节核对。(2)结合存货及费用类项目一般审计程序,审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一一进项税额”入账数及入账时间是否与实现的购进额相适应。(3)索取或编制准予抵扣的增值税发票抵扣联清单,执行增值税专用发票审计程序,确认已入账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的真实可靠性。(4)索取或编制准予抵扣普通发票或收购凭证清单,审查其合法性。(5)抽样检查已计入进项税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普通发票或收购凭证是否错误列入不可抵扣项目:购进固定资产、购进非免税农业产品、直接为非增值税应税项目购进货物或劳务、直接为免税项目购进货物或劳务、直接为工程项目购进货物或劳务、直接为集体福利项目或职工个人消费购进货物或劳务、购进货物发生退货或折让、非正常损失购进货物。审查方法可包括:分析借方科目性质;分析购进货物或劳务的类型和用途;追查需求立项、预算、采购、入库、领用、产出过程。(6)结合存货、待处理财产损益项目的审计程序,审查进项税额已结转入账在仓储保管期间发生非正常损失的货物,或非正常损失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货物或应税劳务,其进项税额是否计入“进项税额转出”科目。(7)结合存货领用的审计,审查进项税额巳计入“进项税额”科目货物改变用途后,其进项税额是否计入“进项税额转出”科目。(8)审查进项税额转出数计算方法的合理性。(9)汇总上述审计步骤的结果,建立本项目的审计结论。4、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审计程序。参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试行)、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办法(试行)、增值税专用发票及其他计税、扣税凭证稽核检查办法(试行)执行。5、出口销售收入适用“免、抵、退”审计程序。(1)审查出口企业是否持有下列合法证件,以确认其适用“免、抵、退”的资格。有关部门批准其出口经营权的批件;工商营业执照;退税登记证。(2)索取或编制申报退税的货物分析表,并与申报表、明细账相核对,同时审查其货物是否属于税法规定的退税范围。(3)审查申请退税的审批程序,确认“免、抵,退”税的时效性。(4)审查下列资料申报是否齐全,是否合法。购进出口货物的增值税发票(抵扣联)或普通发票:出口货物销售明细账: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联);出口收汇单证;其他有关资料。(5)核对申报表及上述资料在各项内容是否相互一致。(6)结合收入、存货、相关成本费用项目的一般审计程序,确认申报表及上述资料所载明交易事项的真实性,必要情况下,可函证。(7)正确划分自营出口、代理出口、易货贸易出口、来料加工出口、进料加工出口、兼营内销及出口等业务类型,审查退税率、征税率的适用是否正确,复核免、抵、退计算的准确性。(8)汇总上述审计步骤的结果,建立本项目的审计结论。汇总上述审计步骤的结果,建立增值税的审计结论。三、消费税审计程序(一)审计目标:1、确认应税消费晶的计税依据是否正确。2、确认适用的税率是否正确。3、确认应纳税辅的计算是否准确。4、确认税款的申报缴纳是否及时、正确。(二)审计步躲与要点;1、销售数量或销售额审计程序。(1)索取或编制产品目录,井核对其完整性。(2)对照税法的规定,确认应征消费税的产品清单,确认从量或从价计征产品分类的正确性。(3)审查减免税应税消费晶是否属于下列税法规定的范围。自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不纳税:出口的应税消费品免税;对工业企业以外的企业将外购白酒、化妆品、护肤护发品分装出售,不征消费税:企业用旧汽车轮胎加工翻新对外销售和企业用外购已征消费税的散装酒出售,暂不征税:(4)索取或编制应征消费税的产品销售数量或销售额分析表,井与有关的明细账相核对。(5)采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将各个时期的销售数量、投入产出数量、产成品数量与以前年度、预期数量作比较,并分析波动情况,对于异常变动,进一步查明原因。(6)执行收入、存货项目的审计程序,以确认生产并销售应税消费品销售数量或销售额是否如数计入销售账户并申报。(7)执行存货项目和有关的成本费用项目审计程序,检查生产非应税消费品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部门、提供劳务、馈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是否存在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的情况,确认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销售数量或销售额是否申报。(8)执行存货、生产成本、其他业务支出项目的一般审计程序,确认受托加工应税消费品销售数量或销售额是否申报。(9)审查纳税人消费品销售额中是否含有增值额,是否换算成应税销售额申报。(10)执行往来类以及成本、费用、支出类项目有关的审计程序,确认价外费用是否计入应税售额申报。(三)执行有关成本、费用、支出、往来类账户有关的审计步骤,确认包装物收入是否计入销售额申报;必要时采取查询等方法了解包装物在销售时是否周转使用并收取押金,审查酒类产品押金是否在收取时、其他应税消费品的押金是否在没收时或一年以上未被收回时计入销售额。(12)执行存货、负债类项目有关审计程序,确认以物易物、抵偿债务的消费品销售,数量或销售额是否申报。(13)审查销售或自产自用属于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作免税申报时,是否有完税证明。(14)审查各类应税消费品纳税环节适用的正确性。2、计税单价的审计程序。(1)按产品种类编制全年价格情况一览表,对同一消费品的价格波动情况进行分析,井与同行业的一般价格水严相比较,若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按税法规定的权限核定计税价格(2)审查属于生产并销售应税消费品的计税价格是否与实际销售价格一致。,(3)审查属于自产自田的应税消赞品的计税价格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方法依序计价。按当月销售的同类消费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按同类消费品上月或最近月份的加权平均价格;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X(1消费税税率)。(4)审查受托加工的消费品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方法依序计价。按照受托方当月同类消费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按照受托方上月或最近月份同类消费品的加权平均价格;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一消费税税率)。特别关注事项:计算加权干均价时,下列情况不得列入:销售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无销售价格的;计算组成计税价格的利润率应按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利润率执行;计算计税价格的成本应为产品生产成本;审查以物易物、抵偿债务的消费品是否按照同类消费品的最高售价计税.3、适用税率及单位税额的审计程序。将纳税人申报的各不同应税消费品适用的税率或单位税额与规定的税率或单位税额相对照,审查税率的适用是否正确。(2)审查是否将不同税率或单位税额的应税消费品组成成套消费晶进行销售,以确认是否按规定从高适用税率或单位税额计税。(3)若纳税人会计核算记录数量的单位与税法规定数量单位不一致时,审核换算标准及结果是否正确。4、税额抵扣审计程序。(1)索取或编制申报税额抵扣的应税消费品分析表。(2)审查申报税额抵扣的应税消费品是否属于下列税法规定的范围。用外购和委托加工的已税烟丝生产的卷烟;用外购和委托加工的已税白酒生产的酒;用外购和委托加工的已税化妆品生产的化妆品;用外购和委托加工的已税护肤护发品生产的护肤护发品;用外购和委托加工的己税珠宝玉石生产的珠宝玉石;用外购和委托加工的已税鞭炮焰火生产的鞭炮焰火;用外购和委托加工的已税轮胎生产的汽车轮胎;用外购和委托加工的已税摩托车生产的摩托车。(3)使用下列方法审查申报税额抵扣的应税消费品是否确实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分析税额抵扣的应税消费品,与连续生产的应税消费晶,在生产工艺上是否存在对应关系;追踪预算、入库、领用、产出过程。(4)执行存货和生产成本项目有关的审计程序,确认纳税环节、买价、领用数量方面申报的准确性。(5)分类审查适用扣税率或扣税额的准确性。(6)复核当月准予抵扣税额计算,审查当月抵扣的税敦是否正确。汇总上述步骤的结果,建立消费税的审计结论。第三节税务审计基本技术一、纳税人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一)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评价在税务审计中的应用。鉴于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是纳税人识别、集合、分析、分类、记录和报告财务会计数据和纳税数据的系统,税务审计人员对其进行检测评价,据此判断其产生的财务会计数据及纳税数的可靠性及正确性。在税务审计过程中,实施对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的评价适用领域:鉴别在财务资料及纳税申报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问题的类型及领域,进而可适当作为确定审计重点项目的依据:作为适当设计后续的确定性审计程序(性质、时间、范围)的依据;确定对纳税人会计资料的依赖程度,进而作为税务审计确证的依据。在税务审计过程中,在下列例外情况下,税务审计人员毋须使用或及时中止对纳税人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经税务审计人员初步研讨确认,纳税人的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不健全,而不足予信赖时:税务审计人员有足够理由认为对其实施评价未能合乎效率要求时。(二)对纳税人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评价的步骤。在适当的情况下,首次对纳税人的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评价应遵循下列步骤进行,此后的评价工作可适当简化。1、详细调查纳税人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税务审计人员需要调查的内容,并不是纳税人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中的全部事项,而应主要是与财务会计数据与纳税申报的数据正确性和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税务审计人员调查纳税人事项,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及自身的专业经验,适当选择以下调查方式:查阅纳税人有关文书资料;设计问卷提请纳税人答复;询问纳税人有关负责人或职员;实地观察业务实施:利用前期税务审计人员调查结果。为了适应税务审计目标的需要,方便后续审计程序的展开,税务审计人员调查纳税人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应围绕纳税人下述的基本业务循环展开:销售和收款循环:购买或获得循环:生产循环;薪资循环;理财循环;纳税申报循环。2、描述纳税人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在税务审计人员对纳税人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等事项以基本业务循环为归集对象加以调查完毕后应当将调查情况以适当方式记入工作底稿。描述各基本业务循环的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情况的工作底稿,可依据税务审计的实际情况采用如下三种方式:调查表(问卷);文字叙述;流程图。在必要的情况下,税务审计人员可在完成上述工作底稿后,可实施简易抽查,以验明工作底稿中的有关叙述是否正确、完整。简易抽查的方法,是针对每一循环中每个环节抽查几笔业务,如果发现有关的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规定同工作底稿的叙述不一致,则应修正工作底稿。3、对纳税人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估。税务审计人员调查及描述纳税人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工作后,必须对其进行初步评估,评估的项目主要包括:哪些会计处理项目或事项,使用的会计原则与税务原则有差异最终会导致税务调整。哪些业务环节由于会计制度不健全或没有设置相应的内部控制程序,会导致税务审计人员认为不足于信赖,以及可能会发生的差错的类型;哪些会计处理程序及内部控制程序可以考虑信赖进行遵行性测试,对其实施遵行性测试是否合适、值得。4、实施遵行性测试。实施遵行性测试程序,应仅限于上述经过税务审计人员初步评估拟依赖的会计处理及内部控制程序,测试内容包括两方面:判明该业务处理过程是否遵守有关制度规定或控制措施;判明执行会计处理程序及内部控制措施对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和记录在如下方面是否得到有效的控制:合法性有效性完整性 估算或计价_一分类 截止期 过账与汇总 税项申报遵行性测试通常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环节或重要业务划分成若干项目进行,对各个有联系的项目也可以结合起来测试。在此基础上选定的项目要进行全过程追查测试。实施遵行性测试程序,一般应采用属性抽样方法进行测试。具体办法包括:首先确定该项目流程中可能发生错误或舞弊事件的各点(控制点),然后在各控制点上形成的凭证表单总体中抽取适当数量的样本,加以复核、比较和计算,同时审核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的轨迹(如:签字,顺序编号,复核调整表等等),此外,还可以使用观察、询问、重新执行等辅助方法进行测试。遵行性测试过程应当作出必要的记录,记录方式要按照预先编制的测试表进行填写,记录测试的项目、程序、数量和结果等。5、对纳税人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进行总体评价。税务审计人员在完成上述步骤后,应集合对纳税人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分析、评估、测试的结果对各审计项目(如各损益表、各资产负债表项目)数额的可信程度进行评价,并判断可能的错误或舞弊的类型,以及可能出现在哪些领域,对后续审计程序的影响。一般按下述划分进行:高信赖程度。系指具有健全的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并且均能发挥作用,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发生差错的可能性很小,税务审计人员可以较多地依赖,利用纳税人会计制度,相应减少确定性审计程序的数量和范围;中信赖程度。系指内部控制较为良好,但存在一定的不当之处或缺陷,有可能影响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税务审计人员应当考虑扩大遵行性测试的范围或扩大抽样样本量或者是增加对审计项目的确定性测试量;低信赖程度。系指重要的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明显无效,大部分会计记录失控,各项资料和数据经常出现差错,从而对其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难以依赖和利用,在这种情况下,税务审计人员应当决定扩大对经济业务和财务报表项目的确定性审计范围和数量:哪些业务环节由于会计制度不健全或没有设置相应的内部控制程序,会导致税务审计不足于信赖,以及可能会发生差错的类型。税务审计人员应直接采用确定性查核程序加以重点审计:哪些会计处理项目或事项,使用的会计原则与税务原则有差异最终会导致税务调整。税务审计人员应选择或制定相应的确定性查核程序,以查核纳税人是否在税务申报时作出正确的税务调整。二、分析性复核方法(一)分析性复核在税务审计中的应用。在正常的情况下,审计项目中需查核的有关数据与相关的其他数据总会存在一定的关系,对其进行趋势、比率和合理性分析,可以对该项目作出分析性结论。在税务审计流程中,分析性复核的适用领域。1、审计准备阶段。(I)了解纳税人的经营情况,如产品构成变化、营销变化、获利能力变化等经营变动情况;在同行业中所处的位置:经营要素体系情况等等;(2)把税务审计人员注意力导向有异常变动乃至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领域,作为确定审计重点项目的重要依据;(3)作为税务审计人员规划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的依据。2、审计实施阶段。(1)作为确定性审计的基本查核程序,其如果未发现重大无法解释的差异时,可以作为确认审计项目数据的审计证据;(2)如对审计项目进行分析性复核发现有重大差异或异常变动,可导引税务审计人员在这些项目扩大进一步查按的范围;(3)帮助税务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接近尾声,运用分析性复核对系统审计确认的所有审计项目整体合理性作最后的复核,以寻找或避免审计工作中潜在的未尽之领域。(二)分析性复核的主要方法。1、比较法。将审计项目金额与既定标准(期望值)相比较,以获得审计线索或审计证据。2、趋势分析法。根据纳税人连续若干期的审计项目数额进行比较,以求出其金额和百分比增减变化方向和幅度,确定审计项目数额变动趋势及其是否变动异常。3、结构分析法。通过小项审计项目占大项审计项目百分比的分析,确定审计项目总体内部结构变动情况。4、比率分析法。对审计项目中彼此相关的一项目与另一项目相比所得的值(比率)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审查项目之间的关系是否异常。(三)分析性复核的步骤。1、确定分析性复核的对象。所有的各税申报项目及相应的资产负债表项目、损益表项目,都可以使用分析性复核进行直核,但该审计项目的对应的分析资料难以收集或难以核证时,则不适用分析性复核程序。2、选择适当的具体分析方法。对特定的审计项目进行分析性复核应选择最有利于达到审计目标的具体分析方法,多种分析方法的组合更能达到审计目标。3、审计评价分析性复核的资料。被用来与审计项目数据进行分析性复核的资料必须是相关而可靠的,税务审计人员应加以鉴别,并可能需要审计人员作辅加程序加以审计及评价。4、估计期望值。根据各种不同来源的数据估计期望值(审计项目可能的结果),该期望值可以与审计项目的实际值相对比,实现分析性复核的目标。与运用的分析性复核具体方法相适应,所估计的期望值的形式可分为:(1)预期绝对额(适用于比较分析法);(2)预期结构百分比(适用于结构分析法),(3)预期比率(适用于比率分析法);(4)预期彼动比率(适用于趋势分析法)。计算估计期望值的数据可以来源于:(1)纳税人内部可比会计及纳税数据;(2)纳税人内部正式的预算或预测:(3)本期内会计及纳税数据要素之间的关系;(4)同行业会计及纳税资料;(5)会计及纳税数据同相关的非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5、实施分析性复核并记录分析结果。实施基本要点包括:(1)寻找是否存在差异(审计项目需确证值与估计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如存在差异,判断其是否属于重大差异,这需要税务审计人员使用重要性概念加以判断;对重大差异的原因进行调查,寻求是否存在合理的解释。(2)结论:无重大差异时,或该重大差异经调查获合理解释时,即确认为无异常,有重大差异而又未获合理解释时,即确定为有异常。整个实施过程,应如实地记录在分析性工作底稿。6、确定对后续审计程序的影响。经上述步骚已被税务审计人员确定为有异常的项目,税务审计人员可视具体情况做如下处理。该分析性复核用在审计准备阶段时:(1)该审计项目经被判定为无异常时,可能确定为非重点审计项目;(2)该审计项目经被判定为有异常时,可能被确定为重点审计项目。该分析性复核用于审计实施阶段时;(1)该审计项目经被判定为无异常时,可以缩小其他确定性审计的范围;(2)该审计项目经判定为有异常时,对该项目扩展确定性详细审计;在现场操作结束时,税务审计人员对所有重要项目进行分析复查,如无发现异常,可以视为审计结论总体合理性无重大问题,并未存在潜在的重大审计风险,否则需进一步审计。三、审计抽样方法(一)审计抽样在税务审计中的应用。从审计项目总体中(某个账户余额,或某类经济业务)选择一定数量的项目进行审计,并且根据其审计结果推论出总体特性。审计抽样在税务审计流程中的适用领域:1、遵行性测试中在诸多的业务事项中需查明是否遵守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程序或是否有效达到控制的目的时,可采用抽样方法作出判断。遵行性测试中适用属性抽样方法。2、确定性审计中在诸多的审计项目中需核证其金额的真实性、准确性时,可采用抽样方法作出判断,确定性审计中适用变量抽样。3、不适用于审计抽样的情况。以下情况不适用采用审计抽样的审计办法:(1)当总体中的项目都重要,运用抽样方法不足以获取足够的审计证据时;(2)当被审计项目可脂存在重大问题运用抽样技术未熊加以发现的风险过大时,(3)当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考虑并不有利时。例如:即使审计总体中所有项目,审计成本也不会过高时;对于重要项目逐个审计而对于其他项目采用分析性复核或可以忽略不查时:审计项目并不重要,运用抽样仍被认为成本过高时。(二)审计抽样的基本技术。1、样本规模的确定。样本规模大小直接影响到抽样风险的高低和审计的成本与效益,确定适当的样本规模将对执行有效的审计产生重大影响。税务审计人员在确定样本规模时应考虑如下因素;(1)对抽样风险可接受程度,(2)接受审计总体的重要性;(3)对内都会计控制和其他审计程序的信赖程度:(4)对于预计错误量的衡量;(5)选取样本方法。在对所有上述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样本量时,在审计实务中可选择运用统计抽样方法和非统计抽样方法(判断抽样方法)两种方法。2、选取样本的方法.在税务审计实务中,可视具体情况选用如下方法:(1)随机抽样。包括如下三种技术方法:使用随机数表;系统选取:随意选样。(2)分层抽样。在计算样本规模和选取样本之前,先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性质类似或金额相近的一些层次,然后就不同的层次分别确定样本规模,按上述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三)审计抽样的步骤。1、执行遵行性测试的属性抽样步骤。(1)确定测试目标。决定对哪些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程序进行遵行性测试并实施审计抽样。(2)定义偏差。对未合乎该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的种种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对每一个不符合该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程序的事项定义为偏差。(3)确定审计总体和抽样单位。该审计总体应与测试目标相适应,所设定的抽样单位应能适应后续抽样审计的需要。(4)确定样本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