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练习(含解析).docx

    • 资源ID:1192494       资源大小:53.83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练习(含解析).docx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练习一、单选题1 .如图所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的一幅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我国赤脚医生的出现赤脚医生遍山村合作医疗气象新A.提升了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B.彻底解决了农村的医疗难题C.弥补了我国医疗能力的不足D.提升了农村医生的整体素质2 .1777年1月,华盛顿给战地医生写信:”由于天花的广泛传播,而在我军中又无法防止,我已决定在部队中进行预防接种。因为如果天花继续传播,疾病将比敌人的刺刀更令人恐怖。如果接种能立即开始并获得成功,我们的军队将能免于这种灾难性的威胁。''材料反映了天花疫病流行()A.为打败英军提供了时机B.影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进程C.促使美国现代医疗体系建立D.表明接种牛痘战胜了疫病3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它是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政府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到20世纪70年代末,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农村绝大部分人口。据此可知,这项制度()A.有力地保障了城镇居民的身心健康B.彻底解决了农村医疗资源缺乏问题C.与当时经济体制与发展水平相适应D.利于人们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4 .2003年,国务院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自2005年起,国务院先后出台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文件。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行()A.有助于增强民众的卫生意识B.旨在构建现代医疗保障体系C.建立了健全的卫生防疫网络D.强化了防疫领域的公共监督5 .1965年,毛泽东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积极为农民防病治病。无固定薪资、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大量涌现。乡村医生的涌现A.促进了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B.建立了优质高效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C.解决了农村医疗资源的匮乏D.有助于人民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6 .1968年12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推介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和经验。由此,全国掀起兴办农村合作医疗的高潮。到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人口,这表明我国()A.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健全B.新农合受到了广大农民欢迎C.医疗保险主要惠及农村居民D.不断推进农村医疗保障体系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大卫生、大健康”观念,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成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对这一理念理解错误的是()A,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B.目的是建设福利型国家C.有利于构建现代化医疗卫生体系D.以提高全民健康为宗旨8 .阅读下面的中央政府支出统计表【据世界发展报告(1993)】,以下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社会保障和福利三者共出i占总支占GNP的外份年1980199)19801991198019911980199119801991美国2.61.710.413.837.828.750.844.211.02IL18英国2.43.215.513.330.031.847.948.33018.45法国8.66.914.815.346.846.470.268.627.5929.98德国0.90.619.018.149.648.969.567.621.0621.97A.高福利有利于经济发展并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B.英国的医疗福利开支呈上升趋势,实现了“收入均等化”C.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稳定西方国家的统治秩序D.四国的社会福利开出占GNP的比重均下降9.18351949年欧美各教会在华共设有两万五千张病床,投资五千万美元,年均约四百名外国医护人员在华工作;英国传教士医生合信1850年在广州编译出版了较系统的西方医学著作全体新论,这些资料说明A.教会医院是文化侵略的先锋B.欧洲宗教改革浪潮传播到中国C.在华传教士的活动有客观积极作用D.近代中国的反洋教斗争高涨10.自2020年世卫组织将新冠肺炎疫情定位“大流行”至今,欧美国家在疫苗低接种率下率先快速放开;越南、新加坡选择在疫苗高接种率时有序放开;日韩国家选择稳步开放模式;中国在病毒致死率下降,本着生命至上,佑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原则于2022年12月放开。据此可知()A.全球抗疫各自为政互不借鉴B.政治制度决定放开模式的差异C.放开模式不同但已成为共识D.世卫组织并未能发挥协调作用H.2003年春天,“非典”来袭,政府关注人民的生命健康,指示尽快研制“非典”疫苗;2020年1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神州大地,中国政府同样强调要尽快研制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这反映出,中国政府A.在疫病防治领域取得重大进展B.旨在增强广大民众的疾病预防意识C.对疫情征兆做出科学准确分析D.重视科研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12 .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1929年,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这些医学成就()A.体现了人类对疫病防治的经验积累B.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传播C.推动了西方近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D.奠定了实验药理学的基础13 .1955年,国家为消灭血吸虫病,在江南各省建立各级血吸虫病防治站,同时全国各地的乡村举行清理钉螺运动,以消灭传染源。这些举措()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B.根除了血吸虫病的传播C.推动了防疫事业的发展D.弥补了医疗体系的不足14 .“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中明确提出,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扩大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自2018年以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己经超过了200多个品种,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也达到54%。这反映出()A.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改革成效显著B.政府努力健全医疗保障制度C.老少边穷地区缺医少药状况缓解D.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意识增强15 .”人民医疗为人民,强大祖国才可靠,医疗制度要完善,政府引导不可缺,卫生组织要做好,各级服务不能少,医疗保障有基础。''下列对中国卫生组织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包括卫生行政组织、卫生服务组织、群众性卫生组织中国红十字会属于群众性卫生组织卫生监督机构属于卫生行政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归属省人民政府管辖中国医学科学院属于医学科学研究机构A.©©B.C.D.16 .1965年中国的一项科研成果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这一成果指的是()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B.局部大脑移植手术C.人类基因工程技术D.超声无创医疗技术二、材料分析题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开始将中医带至更远的中亚乃至欧洲大陆,但还只是零星的,松散的,规模不大,不成体系,但一部分药材作为重要商品也非常受欢迎。当阿拉伯人经由海路来到这个东方的富庶之国,大量的药材也随着浩浩荡荡的商队漂洋过海,先是被运往阿拉伯,随后转销欧洲和北非,中医也同这些药材一起,被介绍到商队途经的各地。在这些地方,中医知识为当地医学吸收、借鉴,为当地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直至17世纪,西方旅游者、外交官特别是传教士开始大量、系统地翻译中医典籍,中医在欧洲引起了普遍关注。据于智华中医材料二1895年,德国人伦琴发现了X射线,几乎在同时被应用到医学领域,可视化诊断方式开始进入到医生们的视野。1916年博医会报(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在华创办)上,马士敦医生以“中国缠足之恶”为题,对中国的缠脚风俗进行了报道,并利用X线技术对缠足产生的危害作了说明。科学画报1933年在上海创刊,蔡元培、竺可桢、吴有训、茅以升等都曾是该杂志的撰稿人。经统计,1933年至1949年,科学画报中有关X射线知识的文章就有数十篇。1937年,柯达公司在中华医学杂志上投放了X光机系列广告。其中一则广告写道:“在病家未得放射线照相检脸之利益前,殊少拒加手术或治疗者。盖经放射线摄影后,其精确之结果,即可消除一切疑虑,而病状实情得以格外明了也。”摘编自张大庆、陈琦等著近代西医技术的引入与传播材料三近代以来,中医逐渐边缘化。民国时期陆续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对待中医中药的态度,如“废除中医中药”“废医存药”“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屠呦呦因青蒿素研究获得诺贝尔奖不仅使本土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嬴得了国除科学界的赞誉,而且是中国科学界对人类健康福祉的贡献。摘编自张大庆、陈琦等著近代西医技术的引入与传播(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医和中药材传播到欧洲的几种途径。阿拉伯帝国有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吸收和借鉴了中医药知识,结合所学,请写出它的作者、书名和地位。(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医传入对中国的影响。(3)结合所学,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举措。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角度,简析中医西传与西医东渐的历史启示。18 .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材料二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并每年要夺走20000的生命。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引发了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卫生改革家艾德文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开始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等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和食物,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的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意义。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医药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中国已建立医事管理制度,医巫分业、医疗分科。春秋战国以后,医学战胜了巫术。汉代的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闻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公元5世纪,医学教育体制创立,使医学教育逐渐由师徒、父子传授制,过渡到官办医学校的教育。在政府的鼓励下,在“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思想指引下,读书人逐渐改变了“医为小技”的观念,这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明朝李时珍所撰的本草纳目是一部中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摘编自李经纬中医史材料二自辛亥革命起,中医药学就被视为旧文化传统的一分子。医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认为中医落后于时代。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西医专门学校而没有涉及中医。1929年2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西医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规定了6项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这就是历史上的“废止旧医案”。抗日战争后,政府对抗战中仅存的中医横加摧残.在审查制度下,绝大部分中医已无法继续开业。摘编自历史上的中医废立之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传统中医药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中医药学在近代陷入困境的原因。三、论述题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仅有九个妇幼保健院和11个专科防治所。为了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领导,1949年11月在卫生部内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的卫生防疫工作。1951年向苏联学习建立了城市职工医疗保障体系,此后,覆盖人群与享受水平不断扩大和提高。面对资本稀缺、人才匮乏的约束条件,新中国非常注重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的本土化创新,提出了“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在城市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建立完善、爱国卫生运动有序开展的背景下,政府开始关注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问题。1965年毛泽东作出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卫生工作的重点开始转向农村。摘编自俾虹桥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有研究者认为“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证这一观点。参考答窠:1. C【详解】根据宣传画标语“赤脚医生遍山村合作医疗气象新''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开展医疗下乡活动,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C项正确;该宣传画未涉及城市医疗事业,不能体现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排除A项;B错在“彻底”,排除;D夸大了赤脚医生的作用,排除。故选C项。2. B【详解】材料信息反映了天花疫病流行,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影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进程,B项正确;华盛顿的军队受到疾病影响,不利于打败英军,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天花疫病的影响使得美国现代医疗体系建立,也没有提及当时对抗天花的成效,排除C、D项。故选B项。3. 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它是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政府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可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建立在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的,C项正确。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对象是农民,不是城镇居民,排除A项;“彻底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这项制度是医疗制度,与文明卫生的生活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4. 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疫苗管理、防艾防疫等法律法规的颁行,有利于深化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增强民众的卫生意识,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法律并非专门针对构建医疗保障体系,排除B项;材料只是几项措施,不能反映建立了健全的卫生防疫网络,排除C项;公共监督指的是利用公众来实现监督,材料未涉及防疫领域的公共监督,排除D项。故选A项。5. A【详解】根据材料“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积极为农民防病治病。无固定薪资、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大量涌现。''可分析出乡村医生的涌现促进了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建立了优质高效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排除B项;解决了农村医疗资源的匮乏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乡村医生,有助于人民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夸大了乡村医生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详解】依据材料“1968年12月推介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和经验到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可以看出我国从1968年开始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并且范围不断扩大,说明不断推进农村医疗保障体系,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村医疗体系的不断推进,不能得出医疗体系基本健全,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广大农民对新农合的欢迎度,排除B项;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惠及的是农村居民,非医疗保险,排除C项。故选D项。7. 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建设福利型国家的关键在于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材料主旨无关,B项正确;据材料“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成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可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排除A项;据材料“建立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可知,这一理念理解,有利于构建现代化医疗卫生体系,排除C项;据材料“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可知,这一理念理解,以提高全民健康为宗旨,排除D项。故选B项。8. 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福利国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C项正确。高福利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故B项错误。C项”收入均等化”表述有误,故排除。材料数据显示,四国的社会福利开出占GNP的比重均上升,故D项错误。【点睛】所谓福利国家制度,就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现代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并维护其统治地位,通过政府所推行的各种社会福利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制度广泛流行,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宣称本国已经成为“福利国家9.C【分析】【详解】从材料中可知,近代中国时期,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对于中国的医疗投资和翻译书籍都做出了重大贡献,C正确;A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教改革内容,排除B:材料中未提到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排除D。10. 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自2020年世卫组织将新冠肺炎疫情定位“大流行”以来,欧美国家、越南、新加坡、日韩国家、中国等国,虽然选择放开的时机和模式不同,但都实行了放开的举措,说明放开模式不同但已成为共识,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疫情放开已成为共识,所以“全球抗疫各自为政互不借鉴''的说法与实际情况不符,排除A项;“政治制度决定放开模式的差异''的说法过于绝对,放开模式的差异是多种因素所致,即便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放开模式也有差异,排除B项;在疫情防控上,世卫组织发挥了积极协调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11. D【详解】“非典”和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时,专门下达指示、强调“尽快研制'“'疫苗”,反映出中国政府重视科研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D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中国政府在疫病防治领域“取得重大进展“,A项错误;增强广大民众的疾病预防意识与材料内容无关,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中国政府对“疫情征兆''的分析,C项错误。12. B【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8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英国)。牛痘接种法、巴氏灭菌法以及青霉素的出现,这些医学成就针对的是疫病,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所述的是医学的进步,这是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而非单纯的经验积累,排除A项;近代西方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材料所述的医学成就关联不大,而且早于其中部分医学成就,排除C项;19世纪初,有机化学和实验生理学的兴起,为形成和建立现代药理学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13. 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展的一系列疫病防治活动,推动了防疫事业的发展,C项正确;这些措施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根除”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这些举措推动了防疫事业的发展,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4. B【详解】通过题干信息可知政府进行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降低了人民的就医成本,努力健全医疗保障制度,B项正确;题干内容未体现基层医疗机构改革,排除A项;缓解了老少边穷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属于政府集中药品采购,成本下降后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意识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详解】卫生监督机构属于卫生服务组织,错误,CD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由国务院管辖,错误,A排除;说法均正确,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6. A【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B与题中现象无关,故B错误。而D更是现代技术,故D错误。而C虽然出现的时间接近,但与人工合成蛋白质无关,故C错误。而A与生物学相关,故选A。在学习本节课知识时,需要识记时间和成就。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新中国的科技内容17. (I)途径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播;阿拉伯人通过海路传播(或“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再传播到欧洲“)通过来华的旅行者、外交官、传教士的系统翻译。作者、书名:伊本西那、医典;地位: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传入欧洲后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2)原因西医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技术较为先进;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西学东渐,有识之士通过报刊、杂志进行推广。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移风易俗("思想解放或"移风易俗”均可)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医的地位。(3)举措在中西医结合方针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和中医院校;中医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医药制剂。启示: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详解】(1)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开始将中医带至更远的中亚乃至欧洲大陆,但还只是零星的,松散的,规模不大,不成体系”可知,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播;据材料一“当阿拉伯人经由海路来到这个东方的富庶之国,大量的药材也随着浩浩荡荡的商队漂洋过海,先是被运往阿拉伯,随后转销欧洲和北非,中医也同这些药材一起,被介绍到商队途经的各地”,可得出阿拉伯人通过海路传播或“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再传播到欧洲”;据材料“直至17世纪,西方旅游者、外交官特别是传教士开始大量、系统地翻译中医典籍,中医在欧洲引起了普遍关注。“,可得出通过来华的旅行者、外交官、传教士的系统翻译。本题第二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结合所学知识,阿拉伯帝国有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吸收和借鉴了中医药知识是伊本西那的医典;医典丰富了内科知识,重视解剖,是十七世纪以前的几百年时间内亚欧广大地区的主要医学教科书和参考书,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传入欧洲后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2)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二“1895年,德国人伦琴发现了X射线,几乎在同时被应用到医学领域,可视化诊断方式开始进入到医生们的视野”“在病家未得放射线照相检验之利益前,殊少拒加手术或治疗者。盖经放射线摄影后,其精确之结果,即可消除一切疑虑,而病状实情得以格外明了也。可得出西医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技术较为先进;结合近代历史及“科学画报1933年在上海创刊,蔡元培、竺可桢、吴有训、茅以升等都曾是该杂志的撰稿人。经统计,1933年至1949年,科学画报中有关X射线知识的文章就有数十篇“,可得出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西学东渐,有识之士通过报刊、杂志进行推广。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西医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移风易俗;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医的地位。(3)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举措,包括在中西医结合方针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和中医院校;中医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医药制剂等。本题第一问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结合材料一、二、三,中西方医学发展的历程和采取的措施,以及影响,可得出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18. (1)措施: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知识;注重公共卫生;建立疫病防控体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任答3点)(2)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疫病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蔓延;卫生专家的呼吁引起政府的重视。(任答4点)(3)意义: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详解】(1)措施:根据“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得出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根据“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得出普及医学知识;根据“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得出注重公共卫生;根据”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得出建立疫病防控体系;根据“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得出社会力量积极参与。(2)背景:根据“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得出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根据“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得出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根据力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并每年要夺走20000的生命。”得出疫病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蔓延;根据“卫生改革家艾德文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得出卫生专家的呼吁引起政府的重视。(3)意义:根据“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得出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19. (1)特点:历史悠久;重视经验积累与总结;强调天人合一,综合施治;医学教育先进;著述丰富,人才辈出等。原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较好的传承性,受传统天人观念的影响,历代政府的鼓励与支持;读书人观念的转变;历代医者的潜心钻研;受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等。(2)原因;辛亥革命的影响;西方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政府政策的影响。【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中国的医药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中国已建立医事管理制度”可概括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以阴阳五行学说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可概括出重视经验积累与总结;强调天人合一,综合施治;根据材料“医学教育体制创立”可概括出医学教育先进;根据材料“明朝李时珍所撰的本草纳目是一部中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可概括出著述丰富,人才辈出等。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师徒、父子传授制,过渡到官办医学校的教育'“'在政府的鼓励下“可概括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较好的传承性,受传统天人观念的影响,历代政府的鼓励与支持;根据材料“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可概括出读书人观念的转变;根据材料“明朝李时珍所撰的本草纳目是一部中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可概括出历代医者的潜心钻研;结合所学从受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等角度作答。(2)原因:根据材料信息“自辛亥革命起可概括出辛亥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医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认为中医落后于时代”'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只提倡西医专门学校而没有涉及中医''可概括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根据材料“1929年2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政府对抗战中仅存的中医横加摧残”可概括出政府政策的影响;结合所学从西方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等角度补充。20.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确实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特征,其中多样性是指专科防治;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的本土化创新。层次性是指先推动城市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后进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探索。【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非常注重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的本土化创新,提出了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所学知识可知,该研究者的观点是正确的,关于论证可从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如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确实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特征,其中多样性是指专科防治;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的本土化创新。层次性是指先推动城市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后进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探索。

    注意事项

    本文(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练习(含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