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章节测试(解析版).docx
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章节测试一、单选题1 .梨小食心虫是果园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控制其危害,需要多次喷药防治,增加了环境污染的风险。科研人员利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在田间高剂量、多位点释放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掩盖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气味,使雄虫无法找到雌虫,降低成虫交配概率,以达到防治目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多次、大量喷施农药会导致梨小食心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B.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通过改变梨小食心虫的性别比例来降低其出生率C.梨小食心虫的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属于生物防治D.性信息素影响梨小食心虫的交配,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食物网中共有四条食物链B.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C.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汞浓度最高的生物是鹰3 .古诗不仅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诗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明杂草与豆苗的种间关系是竞争B. “晨兴理荒秽”可以让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而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诗句中的信息能体现出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D.诗人劳动一段时间后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升高,以维持血糖稳定4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大量增加,形成了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加快,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如图所示为碳循环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甲大气中的气体X化石燃料燃烧A.过程可分别表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碳均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交换B.甲、丁依次表示生产者、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中含有5条食物链C.碳循环指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的循环D.碳元素通过图示过程在某种生态系统内部独立完成循环过程5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转化过程B. 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C. 一种蜕螂专以象粪为食,该种蜕螂最多能获取大象同化能量的20%D.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6 .虽然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不时受到外来干扰,但只要这种干扰没有超过限度,生态系统就能保持生态平衡。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B.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C.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均衡,生物种类的组成稳定D.生态平衡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该机制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7 .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l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8 .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WC.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G+A2+B2+C2+D2)D.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8.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一”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DEBC.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E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A9.最近许多地区气温骤降,给了流感、普通感冒、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可乘之机,频上热搜的肺炎支原体也引发大家的好奇,下列关于肺炎支原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青霉素类药物用于治疗支原体肺炎的原理是抑制支原体细胞壁的形成B.肺炎支原体细胞内也存在DNA-蛋白质复合体C.通过检测血清中相关抗体来诊断支原体肺炎的方法,在患者发病初期往往不适用D.肺炎支原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10 .农产品的定价有一定的规律,比如以玉米价格为参照,猪肉价格是玉米的510倍,这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有密切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猪肉价格和玉米价格关系提供依据B.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不能逆转导致能量流动表现为逐级递减C.可以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多级利用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涉及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11 .下面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fDfEfBD.E每增加8kg的体重,至少需要200kg的A12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异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C.原核生物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分解者D.非生物环境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可有可无的成分二、多选题13 .对下图示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昆虫数量下降,鸟的数量也下降B.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C.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IlOAD.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鸟获得的总能量为r112,则M>m+m214 .研究人员为探讨不同放牧强度对草群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在某马场设置4个大小相同的不同放牧程度的处理区。放牧一段时间后,在每个处理区均随机选取5个ImXlm的样方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处理区草群丰富度/种草群平均高度/cm草群密度/(株m-2)未放牧区2214.1305.4轻度放牧区239.6324.8中度放牧区259.3329.1重度放牧区187.2254.5A.放牧的轻重程度可能会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速度B.实验选用的牧马应种类相同、体重相近,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C.不同程度的放牧均没有对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产生影响D.据表分析,中度放牧有利于生态系统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15 .自2019年7月至2020年2月,富温和干旱等极端天气导致澳大利亚多地林火肆虐。这场澳大利亚“史上最严重的林火''造成了空前的损失,过火面积超过100O万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火灾过后的森林中进行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B.火灾后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数量一般呈“J”型增长C.火灾后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全部流入消费者和分解者D.因生态系统具恢复力稳定性,所以森林局部火灾后仍能逐步恢复16 .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通过测定得到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i、M2、M3和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Ml就是a种群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若M<5M2,则生态系统稳态可能遭到破坏C.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应比c个体的小D.若M2大量增加,一般会导致Ml减少M3增加三、非选择题17 .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包含的内容与完整的生态系统相比,缺少的成分有o仅依靠该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填“能够''或“不能”)长期进行。(2)与鼠相比,鹰所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不包括C经测算发现羊的同化量远小于草同化量的1/10,其原因可能是o(3)牧民通过养羊获取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保护鸟和蛇的意义是O18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常发生蛎虫、玉米螟等病虫害,玉米螟为夜行性昆虫,寄生蜂、瓢虫喜食场虫、玉米螟等,瓢虫在白天活动,主要吃玉米螟的卵和幼虫。研究人员对玉米田间的生物进行了多方面的观察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田中的玉米、鲂虫、玉米螟、瓢虫、寄生蜂之间由营养关系共同构成,群落内存在的调节使蜘虫、玉米螟数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2)调查田间玉米妫虫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以提高样本的可靠性,使估算结果更接近实际数据。连续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玉米蛇虫的繁殖,造成玉米蜥虫数量剧增,不同年份气候的变化使玉米蜥虫数量呈现波动。(3)通过调查玉米妫虫的大小可为人类判断防治效果提供依据。研究发现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没有让蛤虫消失,反而引起再次猖獗,其可能原因有:、C(4)农民在种植玉米的时候要合理密植,请叙述原因o(5)夜晚利用诱虫灯的灯光捕获大量的玉米螟,但不伤害瓢虫,从生态位角度分析原因:O19 .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使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海水养殖已经成为海洋渔业的重要部分。目前海水养殖以网箱养殖为主,形成的海水网箱生态系统是一种高密度且高投饵的人工养殖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1)流入海水网箱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和饵料中的化学能。海水网箱生态系统作为一种人工养殖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原因是一O(2)网箱中逃逸的鱼类可能会抑制土著鱼类的繁殖,逃逸的鱼类和土著鱼类可存在的种间关系有和捕食。(3)“海水蔬菜”是指用海水养殖的蔬菜,所需无机盐由海水提供,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大面积推广“海水蔬菜''种植的目的包括o(写出1点即可)。(4)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团队在迪拜的海水稻项目通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平台等技术对沙漠盐碱地进行了数字化改造,比如可以在“地下”对根系直接进行施水、施肥,实现了智能化水肥循环。可以通过监测某种害虫的来预测该种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杀灭害虫的意义是O与传统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优势有哪些?(写出1点即可)。20.人工湿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污水治理。由于人工湿地长期处于厌氧环境,因此湿地植物在厌氧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和泌氧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污水治理效果。研究人员开展6种湿地植物的生长状况及泌氧能力研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步骤1制作模拟土壤取20L的黑色塑料培养箱,加入16L适宜浓度的植物全营养液(其溶解02浓度低于0.9mgL,空气O2浓度为310mgL),然后按0.1%(W/V)的比例加入琼脂溶液(琼脂能阻止溶液的对流运动,能模拟淹水土壤中的气体组成变化)。步骤2种植实验植物挑选长势良好、大小均匀并经驯化的植物幼苗,移栽到培养箱中,培养箱随机摆放于玻璃温室中,室内温度控制在白天(7:0019:00)为25C,夜晚为18,每周更换1次无氧琼脂营养液。步骤3结果测量与计算30d后结束实验,测量、统计所有植物生长的相关指标,结果如下表,其中根泌乳量代表每株植物的根系每天向土壤中排出的。2量。植物种类类型植株各部分生物量/g最大根长/cm根泌氧molO2/(株d)总生物量茎根根/茎须根型香蒲1.911.60.240.03416.5031.03美人蕉2.101.880.220.03522.0026.49灯芯草1.170.90.180.02724.0020.13平均值1.731:510.210.0320.8325.88根茎型再力花1.080.890.190.02312.0013.85苴蒲0.660.58.0.080.0220.009.66,芦竹0.720.590.130.0114.505.31平均值0.820.690.130.0215.59.61请回答:(1)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这是由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功能。这类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2)研究时在全营养液中加入适量的琼脂以模拟土壤,应用了琼脂的特点。培养基表面均用黑色泡沫板覆盖,其目的是一O(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须根型植物的一高,一方面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促进有机物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根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植物对污水中的吸收。(4)在生产实践中,构建人工湿地系统时优先选用美人蕉,可能的依据是o2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鱼缸进入家庭,美化了居家环境,由于自然光和灯光的照射,时间长了浮游藻大量繁殖可导致水体透明度下降,水质变差影响美观。某实验小组为探究浮游动物对藻类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取自来水注满两个相同的鱼缸,一组定期去除部分浮游动物(处理组),一组作为对照,每天向两组鱼缸进行相同的光照并添加等量鱼饲料以维持鱼对营养的需求,2个月后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鱼缸中浮游藻类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以采用方法,生态鱼缸中的所有生物可看作一个,浮游藻类和附着藻类在鱼缸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结构。(2)浮游藻类和附着藻类的种间关系是,输入鱼缸中的总能量是O(3)实验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减少对两种藻类的影响情况为o参考答案:1. B【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多方面作用。信息传递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取食、居住、社会行为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大致有三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有效的生物防治。在有害生物的防治中,有些就是利用信息来发挥作用的。【详解】A、多次、大量喷施农药会将有抗药性的个体筛选出来,后代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会逐渐增多,种群的抗药性增强,A正确;B、据题干可知,性信息素迷向技术是通过掩盖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气味,使雄虫无法找到雌虫,降低成虫交配概率,并没有改变性别比例,B正确;C、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利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既可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D、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可以掩盖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气味,从导致成虫交配概率降低,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性信息素这种信息的传递,D正确。故选B。2. C【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3、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详解】A、该食物网中存在:草T兔T鹰;草T鼠T鹰;草一鼠T蛇T鹰;草T食草昆虫T青蛙一蛇一鹰,四条食物链,A正确;B、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兔会因天敌减少而大量繁殖,导致草的数量减少,B正确;C、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D、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汞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汞的含量会最高,D正确。故选C。3. B【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详解】A、“草盛豆苗稀”,说明杂草茂盛,则豆苗长得不好,涉及的杂草与豆苗的种间关系是竞争,A正确;B、“晨兴理荒秽”指清除杂草等,说明人类能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方向,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C、诗句中的信息能体现出人类活动控制了该土地的生产者(豆苗)的种类及数量,影响了群落演替的方向,C正确;D、劳动一段时间后血糖下降,此时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升高,升高血糖,以调节血糖稳定,D正确。故选B。【点睛】4. A【分析】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0、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一生物圈,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详解】A、由过程可知,乙表示生产者,X表示二氧化碳,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二氧化碳,A正确;B、甲、丁依次表示分解者、消费者,该生态系统包含的食物链条数无法判断,B错误:C、碳循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C错误;D、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碳元素通过图示过程进行全球性循环,D错误。故选Ao5. D【分析】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其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指的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详解】A、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错误;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大部分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B错误;C、由于大象粪便是大象消化后没有吸收的能量,所以不属于大象同化的能量,而是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所以一种专以大象粪为食蜕螂,不能从大象同化的能量中获取能量,其从大象粪便中获取的能量应该属于大象的上一营养级,C错误;D、绿色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从而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正确。故选D。6. A【分析】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生态平衡不是绝对的,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有可能通过自身调节,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详解】A、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而不是单指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处于相对稳定,A错误;B、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B正确;C、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均衡,达到收支平衡,生物种类的组成稳定,C正确;D、生态平衡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该机制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故选Ao7. D【分析】分析题图:Wl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W,=A,÷B1÷C.+D=(A+B1+C1+A2+B2+C2+D2),Al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l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Cl表示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Dl为生产者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o【详解】A、据图可知,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有呼吸作用的热能散失,图解能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正确;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W,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D,因此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W,B正确;C、结合分析可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B+C+D产A1+B1+C1+A2+B2+C2+D2,C正确;D、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A2+B2+C2+D2,D错误。故选D。8. D【详解】题图分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及A、B、D、E生物成分都指向C,可判断出C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C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D、E均为消费者。A、图中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库,A错误;B、B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B错误;C、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还必须包括E次级消费者,C错误;D、按最高能量传递效率计算,E每增加Ikg的体重,至少需要A为l÷20%÷20%=25(kg),D正确。故选D。9. A【分析】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但在人工培养时,营养要求苛刻且生长缓慢。【详解】A、支原体没有细胞壁,青霉素类药物不能用于治疗支原体肺炎,A错误:B、肺炎支原体细胞在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此时DNA聚合酶与DNA结合,所以肺炎支原体细胞内也存在DNA-蛋白质复合体,B正确;C、支原体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需要一定时间,患病初期,可能还没有产生抗体,因此通过检测血清中相关抗体来诊断支原体肺炎的方法,在患者发病初期往往不适用,C正确;D、肺炎支原体营寄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D正确。故选Ao10. B【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同化的能量之比,传递效率大约是0%20%°【详解】A、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同化的能量之比,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而以玉米价格为参照,猪肉价格是玉米的510倍,据此推测,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猪肉价格和玉米价格关系提供依据,A正确;B、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不能逆转导致能量流动表现为能量只能单向流动,B错误;C、可以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多级利用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这是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之一,C正确;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涉及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其中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D正确。故选B。11. D【分析】模型法判断碳循环中的各种成分(1)首先找出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一个为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2库。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大气中的CO2库。(2)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的是分解者,剩余的成分为消费者。【详解】A、图中A、C之间为双箭头,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其中之一,由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均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流向大气二氧化碳库,因此C是大气,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A错误;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C、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图中B是分解者,C错误:D、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题中要求“至少需要”,因此用20%的能量传递率计算,则至少需要A=8÷20%÷20%=200kg,D正确。故选D。12. A【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详解】A、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B、异养生物有可能是消费者,也有可能是分解者,B错误:C、腐生真菌属于分解者,寄生真菌属于消费者,原核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蓝细菌、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C错误;D、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不是可有可无的成分,D错误。故选Ao13. ABC【分析】题图分析:图示是一个食物网,其中植物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昆虫是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鸟是初级和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详解】A、该食物网中昆虫数量下降,则鸟会从植物处获得更多的能量,鸟的数量会增多,A错误;B、由分析可知: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昆虫属于第二营养级,鸟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B错误;C、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0.5A÷10%÷10%+05A÷10%=55A,C错误;D、已知能量传递效率为10%,如果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由于能量传递过程中的呼吸消耗,则M>m+m2,D正确。故选ABCo14. ABD【分析】分析表格:表中为不同放牧强度对草群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草群高度和密度不断减少,而草群丰富度先升高后降低。【详解】A、由题表中数据可知,一定程度上加大放牧程度,对一些草本种群的摄食增加,可以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B、该实验选用的牧马的种类和体重为无关变量,应相同,以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C、由题表中数据可知,重度放牧处理区的草群丰富度、种草群平均富度以及草群密度均下降,可能对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产生了影响,C错误;D、未放牧区相比,中度放牧区草群丰富度提高了,故中度放牧有利于生态系统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D正确。故选ABDo15. AD【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在没有生物的基础上进行的,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土壤条件甚至一定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的。(2) 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详解】A、火灾过后的森林保留了土壤和植物的根系、种子,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B、火灾后演替过程中,空间和资源有限,各种群的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B错误;C、火灾后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其余的流入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D、森林局部火灾逐步恢复,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正确。故选ADo【点睛】16. AC【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则a为生产者,其它为消费者;”通过测定得到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有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i、M2、M3、M所含有的有机物总量是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净同化量。【详解】A、食物链的起点必定是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其余用于自身生长繁殖,这部分能量才是可测量的有机物总量,A错误;B、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前一营养级能量(物质)大于等于后一营养级能量的5倍,才能满足后一营养级的能量需要,所以若MV5M2,则生态系统稳态可能遭到破坏,B正确:C、两营养级之间,高营养级所含能量一定少于低营养级所含能量,但两营养级间生物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量大小没有必然规律,C错误;D、一定时间内,M2增加会导致Ml减少,M3增加,D正确。故选ACo17.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羊属于第二营养级,该营养级还有食草昆虫和鼠等多个种群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富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T初级消费者T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详解】(1)图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的成分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网中的生物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不能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残骸分解成无机物,故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不能长期进行。(2)与鼠相比,鹰在此食物网中处于最高级,故所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经测算发现羊的同化量远小于草同化量的1/10,其原因可能是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0%20%,羊属于第二营养级,该营养级还有食草昆虫和鼠等多个种群。(3)牧民通过养羊获取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保护鸟和蛇,最终的目的是草能更多的被羊摄食,牧民可以获取更多的羊,故保护鸟和蛇的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18. (I)食物网负反馈/反馈(2) 随机取样非周期性(3) 种群密度妫虫抗药性增强、天敌被杀灭(4)合理密植植物能够充分利用光能,从而提高其光合效率和产量(5)玉米螟与瓢虫生态位不同,玉米螟是夜行性昆虫【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详解】(1)田中的玉米、妫虫、玉米螟、瓢虫、寄生蜂之间由营养关系共同构成食物网;群落内存在的负反馈调节使场虫、玉米螟数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平衡。(2)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蜥虫的种群数量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由于气候变化无常,其数量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3)种群密度时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通过调查玉米蛎虫的种群密度大小可为人类判断防治效果提供依据;研究发现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没有让蛆虫消失,反而引起再次猖獗,其可能原因有:农药起到了选择作用,选择并保存耐药性强的个体,蛇虫抗药性增强;天敌被杀灭,导致鲂虫被捕食数量减少,数量增加。(4)由于合理密植植物能够充分利用光能,从而提高其光合效率和产量,故农民在种植玉米的时候要合理密植。(5)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玉米螟与瓢虫生态位不同,玉米螟是夜行性昆虫,故夜晚利用诱虫灯的灯光捕获大量的玉米螟,但不伤害瓢虫。19.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海水网箱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2)竞争(3)减少化肥使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充分利用闲置的盐碱地,减少对耕地的需求压力;节约淡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等(4)年龄组成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对农作物进行精准施肥,避免肥料的浪费;合理灌溉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等【分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传递效率:10%-20%o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详解】(1)分析题意可知,流入海水网箱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水藻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喂饵料中的化学能。海水网箱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主要是经济类生物,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较低。(2)网箱中逃逸的鱼类可能会抑制土著鱼类的繁殖,原因可能是网箱中逃逸的鱼类能与土著鱼类争夺饵料和活动空间,并大量吞食土著鱼类的卵或土著鱼类的幼鱼等,因此两者可能存在的种间关系有竞争和捕食。(3)由题干材料看出,大面积推广“海水蔬菜''种植的目的有节约淡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充分利用闲置的盐碱地,减少对耕地的需求压力;减少化肥使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等。(4)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故可以通过监测某种害虫的年龄组成来预测该种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害虫会捕食作物,诱杀害虫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该农业生态系统可以在“地下”对根系直接施水、施肥,实现了智能化水肥循环,与传统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该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势为对农作物进行精准施肥,避免肥料的浪费;合理灌溉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等。20. 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净化污水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常温下呈固态防止光照影响植物根和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或模拟土壤的无光环境)根泌氯量氮、磷等无机盐美人蕉总生物量最大,根的泌氧能力较强,最大根长较长【分析】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详解】(1)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净化污水等等多种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该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大多数属于分解者,也有少部分属于生产者、消费者。(2)琼脂常温下呈固态,因此研究时可以在全营养液中加入适量的琼脂以模拟土壤;培养基表面均用黑色泡沫板卷盖,以防止光照影响植物根和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或模拟土壤的无光环境)。(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与根茎型植物相比,须根型植物的根泌氧量较高,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同时也有利于根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促进植物对氮、磷等无机盐的吸收。(4)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美人蕉总生物量最大,根的泌氧能力较强,最大根长较长,可以作为构建人工湿地系统时的优先选用材料。【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思路等,能够根据对照性原则分析实验数据,对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21. 抽样检测(或血球计数板或显微镜直接计数)群落水平竞争生产者(主要为藻类植物)固定的光能和鱼饲料中有机物的能量浮游藻类的生物量降低,附着藻的生物量增加【分析】分析柱形图可知:除去浮游动物,浮游藻类的生物量降低,附着藻的生物量增加。可能的原因是:浮游动物减少使水体中氮、磷浓度降低抑制了浮游藻类的生长,浮游藻类数量减少提高了水体的透明度,有利于附着藻光合作用的进行(附着藻可获得更多的氮、磷营养盐),促进了附着藻的生长。【详解】(1)浮游藻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