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戏”.docx

    • 资源ID:1194527       资源大小:27.72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戏”.docx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戏摘要:清初作家蒲松龄通晓戏曲,在他的作品中,除了描写由人扮戏,也描写了木偶演剧,还描写了由艺人驯养动物来演戏的奇异场面。蒲松龄笔下的动物戏,见于小说也见于俚曲,有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场面,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戏曲史料和文化遗产。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动物戏;文化遗产谈狐说鬼的清初作家蒲松龄(1640-1715)亦通晓戏曲,相关描写屡屡见于他笔下,除了写由人扮戏(如聊斋志异中顾生商三官等),也写了木偶演剧(如聊斋志异木雕美人载源口河上有人以木雕美女'作诸剧”且表演1真如生者”),还描写了由艺人驯养动物来表演戏曲的奇异场面。本文立足戏曲视角,谈谈蒲氏笔下妙趣横生的“动物戏”。驯养动物表演,在中华乃至世界民俗史上都由来已久。人类驯养动物的历史极其悠久,古代中国的驯养动物表演也十分发达。有论者说:“对于动物表演史的探讨,我认为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它既是动物驯化史的部分,又是文化艺术史的一部分。或者还可以说,动物表演史其实也是一部人与动物的关系史。”此言甚是。既然驯养动物表演已是人类传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立足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考察及研究与人类相关的动物表演史,也就把魅力大大的课题。驯养动物表演自古有之且种类繁多。譬如“猴戏”,养猴驯猴在中国有悠久历史。汉代“百戏”有驯猴表演,山东济宁出土的汉画像石、辽宁棒台子屯汉墓壁画上可见其身影。魏晋南北朝,傅玄猿猴赋有“戏猴而纵猿”,阮籍猿猴赋云“整衣冠而伟服”"举头吻而作态二均言及猴戏。唐代,有驯猴随驾,皇上赐以绯袍,号“孙供奉”,事见幕府燕闲录等。任二北著唐戏弄第二章在傀假戏后专列“猴戏”,指出其有“百戏”杂耍和“戏剧”表演之别。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条记载市井中"奇术异能,歌舞百戏”,亦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明代笔记留青日札卷十九有“猴戏”,并称“今教坊司能舞猴"。清代"猴戏”亦盛且日益民间化,聊斋志异卷五侯静山提及“旧有猴人,弄猴于村”。据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杂戏之技,层出不穷,如立竿、吞剑、走索、壁上取火、席上反灯、弄刀舞盘、风车簸米、飞水顶烛、摘豆抽签、打空铅弹、攒梯、弄缸、弄瓮、大变金钱、仙人吹笙之类他如抽牌算命、蓄猴唱戏、弄鼠攒圈、虾蟆教学、蚂蚁斗阵等戏,则又以禽兽虫蚊而为衣食者也。”此处所谓“杂戏”,乃“杂耍”之意。又据光绪年间记述清代北京岁时风俗的燕京岁时记介绍,这些卖艺者多居京城外围南边乡下:“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其余扶犁跑马,均能听人指挥。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马者,以羊易马也。苟利子即傀儡子,乃一人在布帷之中,头顶小台,演唱打虎跑马诸杂剧。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而采莲者,抑何不自愧也!凡诸杂技皆京南人为之,正月最多。至农忙时则舍艺而归耕矣厂冬日农闲,京城周边乡下人便入城来耍猴卖艺。清末民初汇编掌故遗闻之书清稗类钞戏剧类亦载“猴戏”,云:“凤阳韩七能弄猴。每演剧,生旦净丑,鸣铳者,击鼓者,奔走往来者,皆猴也,无一不备,而无一逃者。"证诸民俗,山东平度年画、河北武强年画等中,都有猴戏场面的生动展示。用于表演的动物,有走兽类,有禽鸟类,还有昆虫。明代谢肇涮五杂俎卷六云:“幻戏虽小术,亦自可喜。余庚戌在京师,见戏者笼一小雀,中置小骨牌,仅寸许,击小锣一声,雀以口啄其机门,便自开,令取天牌,则衔六六出,取地牌,则衔么么出,其应如响。观毕,复击锣一声,雀入而门自闭。辍耕录载弄虾蟆者亦然。噫!亦异矣。”蒲松龄笔下有驯蛙表演,见聊斋志异蛙曲:“王子巽言:在都时,曾见一人作剧于市,携木盒作格,凡十有二孔,每孔伏蛙。以细杖敲其首,辄哇然作鸣。或与金钱,则乱击蛙顶,如拊云锣之乐,宫商词曲,了了可辨。”这里,盒中伏蛙在卖艺人指挥下,竞能如乐队般演奏乐曲,令人称绝。蝴虎是蜘蛛的一种,善捕蝇,民间有驯养者,聊斋作者的同乡王士祺在池北偶谈卷二十四对“舞蝇虎”记述如下:“书言百兽率舞,传记所教,如舞马、舞象、舞鸾、舞鹤之属不一。杜阳杂编载,唐穆宗朝(或云宪宗),飞龙士韩志和,本倭国人,于御前出桐木合,方数寸,中以丹砂养蝇虎子,其形尽赤,分为五队,令舞梁州。上招国乐以举其曲,蝇虎盘回宛转,无不中节。每遇致词处,则隐隐如蝇声。曲终,累累而退,若有尊卑等级者然。又续癸辛杂志,临安呈水嬉者,以大辄贮水,小铜锣为节。凡鱼鳖维鱼之类皆名,呼之即浮水面,戴戏具而舞。观此则虫劣水族能舞,不独l¾兽矣。"梳理明清笔记,可知驯养动物表演之俗在蒲松龄时代依然流行。从戏曲艺术角度审视,蒲松龄笔下对“鼠戏"'猴戏”的描写,尤其值得我们注意。聊斋志异中涉及动物的篇章不少,如龙鹤鸟山烛造帝狐女蛇人小猎犬海大鱼猪婆龙青蛙神鹰虎神等等,大多带有超现实的奇幻色彩。例如,阿纤就讲述了山东高密有奚家三郎娶得“窈窕秀弱,风致嫣然”的鼠女后“不数年,家中大富"的神奇故事。除此以外,聊斋志异中也有写实性的市井生活事象及场面,蒲氏笔下“动物戏”描写便出现在这类场景中,给我们留下可贵资料。鼠戏见聊斋志异卷四,讲述长安市上有人“拍鼓板,唱古杂剧"卖鼠戏,原文如下:一人在长安市上卖鼠戏,背负一囊,中蓄小鼠十余头。每于稠人中,出小木架置肩上,俨如戏楼状。乃拍鼓板,唱古杂剧。歌声甫动,则有鼠自囊中出,蒙假而,被小装服,自背登楼,人立而舞。男女悲欢,悉合剧中关目。驯鼠起于何时无从考证,宋代笔记春渚纪闻卷三载孙道人寄居俨州天庆观,“袖中尝畜十数白鼠子,每与人共饮,酒酣出鼠为戏”,但对这鼠戏如何表演没有记述。蒲松龄写鼠戏,写出了表演及道具。从戏曲艺术角度观察,他笔下鼠戏有乐器伴奏一"拍鼓板”;有艺人演唱一“唱古杂剧";有驯鼠扮角“蒙假面”;还有搁置在卖艺者肩上的小小“戏楼”:再看训练有素的老鼠们,不但随着歌声像人一般起舞,甚至像模像样地表演“男女悲欢”,传递角色情感,招一式"悉合剧中关目”,真是好玩儿得很。元明以来,有“杂剧”和“传奇”盛行于梨园,较之后者,前者篇幅多短小,适合这市井艺人调度下的动物表演。古之戏楼,二层结构,上层演戏,下层是过人的通道,如此格局在会馆、寺庙多见,是百姓所熟悉的。鼠戏中的“戏楼”,当仿照其体制。鼓板是单皮鼓和檀板(亦叫"牙子M梆板")两种乐器的合称,由鼓师掌握,戏曲演出中,他手拍板,手持签击鼓,负责整台戏中乐队的指挥。上述故事里,卖艺者一人拍板击鼓,给自己的伴唱打拍子掌握节奏,更审要地是指挥众鼠登场、退场及场上表演。在这人来人往的嘈杂市井中,一个艺人,十余只老鼠,“背负一囊”组成的戏班子精简到不能再精简,到了就扯开场子,播地做戏,有音声有妆扮,有服装有道具,表演生动精彩。蒲松龄在此所写“杂剧",是艺人“唱”出来的,有“鼓板”伴奏,而且让老鼠着衣装戴面具登戏楼表演,尤其强调悉合剧中关目",因此不应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普通“杂耍”。也就是说,对此“鼠戏”描写,单单从杂技、杂耍角度认识是不够的(前述唐戏弄论及猴戏,将“演故事,有科白”的"戏剧”和"百戏”中"称猴缘竿"之类杂耍区分开来是不无道理的,亦可供我们考察蒲松龄笔下“鼠戏”时参考)。至于所演剧目是什么,聊斋作者在此“小小说”式故事中,未作更多介绍。“鼠戏”,俗称1耍耗子”,据燕京岁时记载:“京师谓鼠为耗子。耍耗子者,水箱之上,缚以横架,将小鼠调熟,有汲水钻圈之技,均以锣声为起止。”此处记载的耍法较简单,呈现的仅仅是普通技艺。从地域看,鼠戏南北皆有,"旧时,北京、南京等城市有些艺人为谋生想出了耍耗子这个行当。耍耗子的人背着个小木箱和一个特制木架,架上装有小塔、竹圈、风车、梯子等道具,艺人沿街吹嗔呐或敲小锣以招引观众。表演时,艺人先把木架支好,再从架子上端斜拉下一根绳梯,然后打开木箱盖子,敲响小锣,木箱里已训练好的几只小白鼠依次跑出来,沿着绳梯蹄上木架,表演爬梯、钻圈、转风车、荡秋千、双鼠摔跤、走独木桥等小节目,还会随着锣声翩翩起舞。耗子演得妙趣横生,娃儿看得喜笑颜开。此时,艺人忽然一声响锣,耗子纷纷躲进木箱,他便伸出小锣向观众收钱。在那个缺少娱乐的年代,艺人排演的鼠戏,给人们带来欢乐,尤其为儿童喜闻乐见。按清代习俗,每年春节初一到初五期间,妇女是不许出门玩耍的。于是,妇人们便与艺人讲好价钱把鼠戏演到家里。这种简便易行的鼠戏便成为一种在当时很时度、很受欢迎的节日文娱活动,也为贫穷的艺人们赚得了换大米的铜钱"。京城东岳庙的庙会上有“耍耗子”,迄今犹见。训练有素的“老鼠演员”在艺人指挥下,能有声有色地表演刘全进瓜三娘汲水状元祭塔姜太公钓鱼等戏目,让人称绝。较之其他动物,驯鼠这活儿不容易,明代文人谈到种种动物戏时就曾感叹:“长安丐者,有犬戏、猴戏,近有鼠戏。鼠至顽,非可教者,不知何以习之至是?”(五杂俎卷六)聊斋志异鼠戏这段文字,后来被清稗类钞几乎原样辑入,由此亦可窥蒲氏作品的影响。写"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这是聊斋志异的特色和优长。蒲氏小说描写的鼠戏也能表现“男女悲欢”“悉合剧中关目”,赢得观者赞赏。驯鼠为戏这种技艺,在鲁地民间卖艺者中世代传承并行艺南北。晚清点石斋画报旧闻有鼠子演戏,云:“山东人某甲,素以戏法谋生,而尤能别开生面。日前在苏州玄妙观中,以高约七尺、形如雨盖之木架安插地上。架内悬挂圆圈及各种抢刀耍物之类。而以硕鼠十余头处其中,能听锣声以为进退。所演各剧,如李三娘挑水孙悟空闹天宫等,类皆惟妙惟肖。并能以竹刀木枪用爪抓住,盘旋而舞。”在该文作者看来,鼠类竟然“灵动如人”,甚至“能作梨园子弟",实在是太神奇了。2011年,有人去北京东岳庙逛了庙会后在博客中写道:“院子南侧,靠近偏门,有个耍白老鼠的摊位。摊主是位山东口音的老人,身穿紫色带龙纹的唐装,面前是一个铁木架子,大约一米多高,三层,上面装了很多机关,有楼梯、吊桥、滚轮、滑索,顶部还有两个西瓜状、柚子状的带洞的小屋子。他养了几只白老鼠,一边念念有词,一边用小棍驱赶它们像杂技演员一样,爬阶梯、过吊桥、滚转轮、钻屋洞,最后是赶到一个小吊桶,滑下铁木架子。周围围了不少人观看,小孩儿特多"又,“老鼠嫁女1或"老鼠娶亲”是华夏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常常出现在民间年画中,各地处理画面的方式不二“清代陕西凤翔年画老鼠娶亲,画的是鼠、猫大战,猫追鼠逃,图中老鼠们身着戏装、头插翎子,有的举大越奔跑,有的持长枪迎战,有的扯式口站立,有的端架子坐着,有的在敲锣,有的在打鼓,个个宛如梨园舞台上唱大戏的角儿及乐队。”想必年画艺人创作时也受了市井中戏曲化驯鼠表演的影响,从而留下这般生动画面。小说聊衙志异之外,蒲松龄还创作了十多种俚曲,计有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义快曲丑俊巴富贵神仙增补幸云曲墙头记被妒咒磨难曲穷汉词琴瑟乐等。般认为,鉴于聊斋志异以文言写成而不容易为下里巴人理解,蒲松龄又以俚曲这种通俗文艺形式来改编小说故事(当然,有的俚曲是直接创作而非以小说聊斋为基础)。这些俚曲,“并非游戏笔墨,而是通俗劝世之词",或叙述体说唱,或代言体表演,以方言写来,也是妙趣横生。聊斋俚曲裱妒咒篇幅较大,其中有“观剧”段,涉及“动物戏”的文字如下:江城上云:可恨男兄游荡,只想出去胡行。自从锁门之后,将近一月,起初还听见他长吁短叹,这两日吟哦起来了。既不误了他读书,乂省他出去放荡,岂不妙哉!【耍孩儿】恨男儿大不通,时时妄想在心中,松松手就去瞎胡弄。锁在他间房月久,没可思想才咕哝,把书本才有了清闲空。这个策公私两得,也不怕婆婆公公。下耍猴人领老婆、老猴上实不能招轻作重,老婆孩饿断腰筋。教给那猴子学作人,耍一耍为众爷们解闷。处处鸣锣玩耍,走遍了城市乡镇。无君子不养异人,费的那钱财有尽。众人挤看介,猴人说谁与俺做个牌官?多是众爷的情,少是小人的运气。拿着钱绳团围走,江城跑上云春香背着机子,外边锣响,咱去看看。跑出说放下机子,待我上去。猴人说来来来,就耍来,一翻筋斗到天台。猴作筋斗介再来连十个始算乖,再来再来再来,再来把个跟头再打开。人人说你打的好,赏你一只大花鞋。猴开带鬼脸穿衣裳,装李三娘上【皂罗袍】刘智远一生放荡,去投军撇下三娘。哥嫂叫他受苦磨房,一推一个东放亮。天色明了,奔走慌忙,担筲打水,才把磨棍放。众人指指画画,不看猴子,都看江城。高公上,仰面见江城说呀!儿妇在此。反而疾趋下,猴装目莲母上目莲母良心尽丧,堕下孽去见阎王。刀山剑树受灾殃,地狱才把人磨障。目莲到狱,去救亲娘,用手一指,方把门开放。猴装昭君,众看江城,作挤眼弄鼻介王昭君眉清目秀,模样儿异样风流。窈窕风韵百花羞,朝廷怒杀毛延寿。自背琵芭,两泪交流,独向荒庭,去把孤单受。猴打跟头,并猴人下,众人下,江城亦下。高公、高母上云咱那儿被儿妇囚禁,虽始酷虐,也是自己作的。况且古人读书就有这等的,到还罢了。适才见他在外边看耍猴子,多少人指画,是什么道理!羞死人也!哭介江城乃高家媳妇,平民出生,长相俊好,是个性格泼辣的女子。高公子借故溜出去眠花醉柳玩到天亮才回家,被恨铁不成钢的江城锁入屋里,“既不误了他读书,又省他出去放荡"。听见街上锣鼓响起,知有耍猴唱戏的来了,江城叫Y鬟带上“机子”出去观看。“机子”即小凳子,水浒传第一O四回:“有个彪形大汉,两手靠着桌子,在机子上坐地。"红楼梦第四十三回:“贾母忙命拿几张小机子来,给赖大母亲等几个有体面的嬷嬷坐了。”禳妒咒中,江城是站在髡子上看猴戏的,个女子也不管四周人指指点点,所以公公婆婆大为不满。且看,众人围成圆圈,猴戏便开场了,艺人先让猴子翻筋斗"热热身”,接下来是让猴穿戴扮戏:首先,是“装李三娘M一曲【皂罗袍】唱道:“刘智远一生放荡,去投军撇下三娘。哥嫂叫他受苦磨房,一推个东放亮。天色明了,奔走慌忙,担筲打水,才把磨棍放。”这里,扮演的应是刘知远白兔记,该剧与荆钗记杀狗记拜月亭记并称“四大南戏”,写刘知远和李三娘的悲欢离合故事。刘是五代后汉开国皇帝,其传奇经历见于民间口碑。刘因赌博败家,落魄流浪中被李家收留并以女许配,岳父去世后,嫌贫爱富的兄长百般虐待刘氏夫妻,随后便是知远投军,三娘在家受尽折磨,几经周折,终得团圆。这个戏后来在越剧、潮剧、婺剧、花鼓戏、高甲戏等诸多剧种舞台上均有搬演。宋金时期已有说唱本刘知远诸宫调在民间流传,20世纪初年俄国某探险队发掘占代西域黑水城(今甘肃境内)时曾发现其残本。其次,是“装目莲母”,唱的是:“目莲母良心尽丧,堕下孽去见阎王。刀山剑树受灾殃,地狱才把人磨障。目莲到狱,去救亲娘,用手一指,方把门开放。"目莲又作目连,此处剧目应是目连救母,乃见于宋代笔记的宗教题材剧。按照佛门经典记载,目连本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但随着佛教东来,目连下地狱拯救母亲的故事被打上了鲜明的华土烙印,成为中国化佛教宣扬僧人行孝的典型代表(如在四川中部,涪江边上的射洪县青堤镇就被当地传说为“目连故里”,该地不但有目连寺,而且寺侧迄今尚存目连之母刘氏的荒;川目连中的种种事象,也成为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景观),从唐代变文等衍生的目连戏在宋代已是糅合民俗能演出逾月的大型激剧,经过明清文人发扬和官方推祟,逐渐地方化而形成“闽目连“湖目连”“川目连”等支流,至今受人关注。末尾,是“猴装昭君",耍猴人唱道:“王昭君眉清目秀,模样儿异样风流。窈窕风韵百花羞,朝廷怒杀毛延寿。自背琵琶,两泪交流,独向荒庭,去把孤单受。”表演的应是汉宫秋,叙昭君和番故事,见元杂剧。在蒲松龄笔下,昭君戏亦见于聊斋志异卷五木雕美人,明确点出了所演剧目有昭君出塞,文日:“商人白有功言:在海口河上,见一人荷竹麓,牵巨犬二。于麓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自转动,艳妆如生。又以小锦鞘被犬身,便令跨坐。安置已,叱犬疾奔。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镜而腹藏,腰而尾赘,跪拜起立,灵变不讹。又作昭君出塞:别取木雕儿,插雉尾,披羊裘,跪犬从之。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扬鞭追逐,真如生者。”这里,是艺人操纵木偶与动物配合演戏,较之单纯指挥动物表演又增加了难度。“演故事,有科白”,人、猴同场合演,“猴任表情,人任说白",或日说唱在人而科介在猴,这是作为“戏剧”而非“杂耍”的猴戏,蒲氏笔下所写正与此吻合。俚曲禳妒咒自小说江城改编而来,后者见聊斋志异卷六。对读可知,俚曲较之小说,除了挂曲牌加表演,前者在情节及篇幅上都大大扩张了,如“观剧”一段就是小说全无。可见,即使是从自家小说改编俚曲,蒲松龄仍未放过再度创作发挥。禳妒咒以“代言体”写成,有唱腔曲牌,人物角色亦分行当,如开场:u丑笑上【西江月】诸样事有法可治,惟独一样难堪:画帘以里绣床边,使不的威灵势焰。任凭你王侯公子,动不动怒气冲天:他若到了绣房前,唉,汉子就矮了一半!”以"丑"开场,让其念“上场诗”点明属于“惧内”故事的剧情,接下来双戏挝公等各段表演中还有“小生扮长命M贴旦扮江城”“净扮张三疯“丑扮王婆”等,以及人物曲白科介,诸如此类基本上是戏曲体例。正因如此,戏曲史家周贻白明确指认禳妒咒为“戏剧”,认为此乃“蒲氏又有剧本的撰作”的证明之%“沐冠歌舞锦假衣,升木形骸是也非:人面莫嫌终不类,一声谁肯断肠啼。"清代百戏竹枝词对“猴戏”有此吟咏,且注云:“取猴之黠者,戴面具以演剧,如人形焉。”作者李声振是河北保定人,从该诗稿本推测“是清康熙年间作品”。蒲松龄笔下猴戏与竹枝词描写,彼此可对读互证。清代山东平度有戏曲年画清河桥,描绘战国时期楚庄王返楚,养由基与窦月交(斗月椒)大战的故事,是一出武打戏,场上人物角色均由猴子穿戴戏装表演,庄王挂转口插战鼓,由基着箭衣持长枪,月交勾花面扎靠旗握大刀,两侧还有猴子拍板打鼓、敲锣击镣、吹笛操琴的场面,俨然个行头完备的“猴剧团”在演出。晚清点石荒画报载有“猴戏",近世翁偶虹北京话旧亦写及春节市井要猴演戏。“在我家乡四川,地处嘉陵江中游、秦巴山南麓的古城间中,有收藏者保存着150多个巴掌大的猴戏面具,人物角色有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及妖魔鬼怪等,还有白蛇传中的许仙、白娘子等,这些木质彩色的猴戏面具从制作工艺看当屈清朝末期J'在省府成都,位于天府广场西侧的市博物院有关川西坝子民间风俗的展示中,也有艺人牵猴街头卖艺的生动场面。再从田野求证,驯猴表演迄今有见,如河南新野和安徽利辛是有名的猴艺之乡,“年老的艺人喜欢用猴艺表演占典戏曲",年轻人则将现代内容融入猴戏,这民间技艺不只是停留在文人笔下和耆老回忆中。参考文献:1韦明锋.动物表演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马昌仪.鼠咬天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4关德栋,李万肥,编.聊斋志异说唱集(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任半塘.唐戏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7雷梦水,潘超,等.中华竹枝词M北京:北京占籍出版社,1997.网王树村.戏出年画(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安德明,杨利慧.金猴献瑞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注意事项

    本文(蒲松龄笔下的“动物戏”.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