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2024年第一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docx
-
资源ID:1196924
资源大小:73.36KB
全文页数:6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陕西2024年第一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docx
附件2案例1汉中市城固县推行企一法官“机制助力营商环境再优化汉中市城固县聚焦为企业提供司法服务保障,探索推行“一企一法官”利企促商等系列机制,及时为企提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方案,着力提升政策法规保障水平。因企施策,当好精准服务“六大员”。以大调研大走访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扎实开展“双包一解”“亲商助企”活动,经分行业、分区域、分类型地对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司法援助等情况进行分析研判,针对项目和企业包抓情况,法官干警主动对接108户县域108户规上工业企业,建立“一企一法官”助企法律服务工作机制,为企业选派法官,派驻帮企助企的法律政策宣传员、解答疑问咨询员、化解矛盾调解员、防范风险安全员、司法为民服务员、收集意见联络员“六大员”。入企走访80余场次,召开法律服务专题座谈会30余次,为包联企业提出司法建议3条,调解企业经营纠纷约20件次,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涉诉风险,助力企业合规经营。同时,针对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建材生产等传统产业涉司法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形成相关行业法律报告,为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强有力支撑。多措并举,筑牢护企发展“一张网”O深入推进“我为企业办实事”活动,充分发挥法律服务所、仲裁调解、公正组织等社会资源优势,建立涉企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为企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专设涉企业和涉及营商环境领域案件的办理通道,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涉企案件,推行一次性告知,应收尽收;推进现有诉讼服务中心改造升级,开通网上立案、网上缴费、跨域立案;在取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积极采用电子邮件、微信、短信等方式向当事人送达相关诉讼文书,缩短办案时间,方便企业参与诉讼。对损害企业及其经营者、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案件,快立快办;对涉企业重大案件实行专案专办、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挂牌督办;对困难企业依法实行诉讼费缓减免措施。同时,引导企业树立契约意识、诚信意识,对难以继续履行的合同要及时止损,避免怠于行使诉讼权利,有效推进执行合同业务,全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大与金融、税务、住建、公安、市场监督、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加强对中小企业和中小投资者的保护,稳定市场预期,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依法惩戒恶意逃废债行为,利用网络公开失信企业、失信个人信息。加强沟通,搭建法官企业“连心桥”。加强县级部门通力协作和协调配合,健全日常联络、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等机制,定期推进联合调研、问题研判等,对影响案件审理、存在法律风险隐患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预判预警。充分调动和发挥商会、行业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作用,积极探索涉企经济纠纷多途径、多层次化解纠纷的解决方案。深入挖掘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正面典型案例、先进经验做法,以企业接受、职工喜欢的方式,向企业员工开展法治培训和宣传,通过发放典型案例宣传手册、普法宣讲等方式,宣传讲解民法典劳动合同法等常用法律知识提高企业及员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为建立良性互动关系、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可行性方法路径。宝鸡市探索推进“信用+”机制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宝鸡市通过积极探索推行“信用+”机制,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销售、监管等方面难题,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开辟有益路径。“信用+金融。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推动金融机构从被动支企变为主动惠企,实现融资服务两端高效对接。一是搭建融资平台。企业在“信易贷”平台(“宝信融”平台)申请贷款,平台智能匹配银行信贷产品,信用服务机构为金融机构出具企业信用报告;贷款发放后,平台提供服务成效评估、贷后风险预警以及智能催收等服务。二是拓展融资方式。"宝信融''平台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提升企业融资服务效能。线上推出“三查一融”一站式服务体系;线下实现“征信+融资”一站式服务。三是完善融资服务。平台实现“三个到位”:公益对接到位,免费、“面对面,“7x24”全天候对接平台内各银行客户经理;多种渠道到位,聚集多种金融机构,为贷户提供多样化融资渠道;智能撮合到位,对接金融机构、自动匹配银行金融产品,通过“预授信+全流程放贷”绿色通道机制,提高贷户申贷通过率。“信用+品牌。破解企业销售难题。为诚信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帮助企业提升信用等级和市场知名度,拓展产品销路。一是创新信用积分机制。建立“信用宝鸡”信息化平台,出台企业信用积分评价管理试行办法,实施企业“九鼎分”信用积分机制。二是建立诚信企业机制。为诚信企业、品牌产品建立信用档案,A级信用企业,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享受项目、资金等申报优先办理政策;B级信用企业,规范和提醒纠正相关行为,对提醒后仍不纠正的企业,一年后信用等级降为C级;C级信用企业,按照失信黑名单予以联合惩戒。三是完善可信产品机制。制定宝鸡市可信产品评定标准,综合评定“可信产品”,建立线上线下监督平台,对可信企业产品进行信用赋能,提升市场认可率,促进产品销售额上涨。四是完善信用调解机制。创新“信用+调解机制,成立信用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制定宝鸡市信用调解规范企业信用纠纷诉调对接机制,降低中小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纠纷调解、专业商账催收的法律服务成本。“信用+监管”,破解企业监管难题。创新搭建“监管一网通”云平台,营造宝鸡中小企业信息化监管新生态。一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制定云平台信息交换和共享办法,推进“监管一网通”云平台与全市部门数据共享,目前,共归集41个部门5.79万条数据,构建起横向相关部门联通,纵向省、市、县、镇“四级”贯通的行业监管数据信息共享监管网络。二是建立协同监管机制。梳理各部门法定检查事项,在监管职能“合并同类项”基础上,建立“一单两库二做到“抽查事项全覆盖、清单之外无检查”。三是建立信用公示机制。将“监管一网通“云平台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联网,采取差异化+精准化协同监管措施,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利剑高悬四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建构信用风险防范模型,分批分类梳理市场监管敏感领域信用风险事项107个,设定风险等级、触发条件和分数,对每户企业进行综合信用风险分类,提升对企业监管综合效能。咸阳市推行“一业一查”综合监管新模式着力营造企业安心经营的发展环境咸阳市探索实施“一业一查”改革,即对同一行业领域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监督检查事项进行整合,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开展联合监管抽查,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减少多头重复检查,进而减少检查次数,降低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提升监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在“合”字上谋划。按照“部门应合尽合、事项应增尽增、频率应减尽减”和分层分级分类的原则,以行业主管部门权责清单为基础,着力构建以重点行业领域为应用场景的联合抽查机制,依托陕西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和“互联网+监管”系统,制定“一业一查”部门联合抽查事项清单,应用信用风险A、B、C、D分类结果,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监管,实现多部门、多项事一次性抽查检查,降低和减少对“合规守信”经营主体检查频次。坚持在“查”字上发力。科学配置监管资源,制定抽查计划任务,明确联合抽查事项、范围、比例、频次和时限要求,对同一行业涉及多个部门检查事项进行优化整合,除投诉举报、数据监测、转办交办以外,原则上所有行政检查按照“一业一查”要求实施,实现从“管事项”向“管行业”转变,对同一行业企业联合检查不超过2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目前全市共依托陕西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制定并组织实施“一业一查”联合抽查计划任务6项,涉及市、县两级20个职能部门,涵盖乳制品、保健用品、消毒产品、工业企业安全生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旅行社等6个行业、18家企业、78项抽查事项,全部完成抽查检查,并记录于企业名下,面向社会公示。依法依规责令改正5户,列入经营异常名录1户,整改问题10项,处理逾期公示企业信息等4项(次),有效提升了监管执法效能,降低了经营主体监管负担,促进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在“用”字上深耕。融入“一业一查+信用”理念,突出信用导向,强化信用监管,对守信经营主体“无事不扰”,对新业态进行包容审慎监管。落实信用修复制度,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企业518户,出具上市企业合规证明18份,助力企业重塑良好信用,赢得更多发展机会。推行“沙盒监管”,对在“盒子”里面的企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措施,减少对企业的干扰。为电商企业提供许可、知识产权、质量、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打假维权等“一站式”服务,助力电商企业高效发展。商洛市洛南县创新推行“一业一证”改革着力助力企业“准营提速”商洛市洛南县推出“一业一证”改革,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目标,选取超市、民办幼儿园、民办职业等办件频率高的行业,将一个行业经营涉及的多张许可证集成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打造“一证准营”新模式,大大提高了集成化服务效能,有效破解了企业和办事群众准入不准营、多头跑、跑多次等问题。服务主动前置。开设“一业一证”受理专窗,负责集成审批业务的即时受理,实现“一窗受理、分类审批、统一出件”。编制“一业一证”行业操作规范,告知群众申请条件、申请材料、表格样式等内容,做好“一次告知”,引导申请人选择“一业一证”方式,让申请人做事项办理的“主人”。开通“绿色通道”,成立“一业一证”专职代办队伍,坚持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专人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帮办代办跟办服务,让“我们动嘴、群众跑腿”转变为“群众动嘴、我们跑腿”。推行在线申请、在线受理、不见面审批,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缩短审批时限。在业务受理、办理、结果反馈等各环节推行综合受理、统一分发、数据共享和协同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无缝对接。创新审批模式。同一申请主体一次申请的事项,由同一审批人员办理,需要踏勘评审的,一次委托技术保障中心组织现场踏勘,办事结果统一反馈,减少了踏勘次数,推进审批模式由分类到集成的转变,减少了办理环节和审批时限,有利于工作衔接,避免不同踏勘、审理人员标准不一、相互推诿的现象。超市、书店、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等5个行业改革成效明显,企业和群众办成“一件事”减少环节50%以上,承诺审批时限按照有踏勘事项最短的计算(依法需要公示、听证等环节的事项除外),承诺时限压缩70%以上,平均每个行业申请材料压减60%,填表要素压减70%,提高了审批效率,降低了企业准营成本。实施流程再造。全面推行“六个一”(一表申请、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同勘查、一并审批、一证准营)工作模式,整合申报材料,将同一行业市场准入许可涉及的多张申请表归并为一张申请表,将多套申请材料归集为一套申请材料。对于需要现场核查的事项,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产业政策外,申请材料推行容缺受理,申报所需法定材料由核查人员现场确认并获取。通过“一业一证”改革,大幅减少了申报材料,压缩了审批时限。在材料审查、现场核查环节,行政审批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实行同步审查、一次核查,整改意见一次告知、整改情况一次复审。制定统一标准的“行业综合许可证”样式,集成有关单项许可证信息,实现行业经营许可信息一码覆盖,市场主体凭行业综合许可证即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渭南市富平县创建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涉税费纠纷'一站式”化解工作法渭南市富平县按照“一年创品牌,两年上台阶,三年出成果”思路,打造具有基层特点、富平特色、时代特征的“富税有为治享太平”标准化枫桥式税务分局,推动涉税费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税务枫桥经验内涵。一是融入试点。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以办实事、解难题、优服务为抓手,更好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打造阵地。联合西北政法大学成立税务法治协同创新基地、新时代“枫桥经验”研学基地,讨论形成“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征纳更和谐”的税务枫桥经验内涵,编印枫桥式税务分局标准化建设大纲和建设手册,为创建提供指南和遵循。三是协同治理。与公安、检察、法院等10部门签订涉税(费)“争议共管”合作备忘录,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涉税中介机构组成的监督员队伍,推动形成群防群治、矛盾联调的良好局面。以标准化建设为契机,探索“五治融合''税收治理路径。一是以政治引领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以“柿乡税心红”引领创建,推动支部标准化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金牌调解员、党员先锋队“两支队伍”,主动参与涉税矛盾争议调解工作,回应纳税人缴费人关切。二是以法治保障推进依法治税标准化。依托富平税收普法教育示范基地积极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优化税务执法方式,发挥法治规范作用,提升税法遵从度,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三是以智治支撑推进税费服务标准化。坚持以纳税人缴费人为中心,优化办税缴费服务机制,加强礼仪文明培训,开展先进典型选树活动,打造“柿易办"税费服务标准化品牌,更好服务纳税人缴费人。四是以自治强基推进税收征管标准化。增强自治能力,坚持把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作为体现“枫桥经验”自治要求的支点,深入推进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五是以德治教化推进队伍建设标准化。将“德治教化”同深入推进纳税服务精细化水平、实质性化解税费争议相结合,在税务干部中涵养文明新风、弘扬道德模范精神,创新服务举措,不断提升纳税服务质效。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调处化解。建设“税收普法、争议事项收集识别、争议调解、法律咨询、智慧枫桥”五位一体咨询调解中心,配套建立排查预警、矛盾分级分类、事后回访等规范化运行机制,配备专业调解人员,实现涉税费矛盾争议“一站式”调处化解。建立考核考评机制,编制枫桥式税务分局标准化建设考评细则,实现标准化建设和机制运行“双轨制”考核。咸阳市渭城区“诉前调解+智慧法院”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咸阳市渭城区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着力点,以高站位谋划法治营商环境“最优氛围”,以新举措提升法治营商环境“最高服务”,以科技赋能法治营商环境“最佳感受”,用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优良的法治环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诉讼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投资建设310平方米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在原有传统柜台式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增加自助诉讼终端、休息座椅、图书角等便民设施,优化窗口设置及大厅人员配备,打造“厅网线巡”为一体的诉讼服务中心,通过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移动终端、12368诉讼服务热线、巡回办理等多种渠道,为当事人提供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的诉讼服务。设立“涉企绿色通道”“农民工欠薪绿色通道”,实现法律咨询、风险提示、现场立案、跨域立案、案件查询、材料收转等“绿色直通车”服务。对涉企案件做到当天起诉、当天立案,实现涉企案件办理再提速,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诉讼服务。诉讼服务中心已涵盖诉前调解、查询咨询、登记立案、信访接待、鉴定保全等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网上立案、自助立案、跨域立案相结合的多元立案机制。凝聚调解工作合力,打造“特邀调解渭城模式”新品牌。引入“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新模式,全面搭建“以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为重点,以4个法律服务站、55个法官工作室及34名调解员为支点,以专业化调解组织为基点”的多元解纷体系,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建立“专人办、不收费、快执行”的司法确认工作机制,案件调解成功后,专人负责当日完成司法确认、诉前立案,当天出具司法确认书,让人民群众最多只跑一次,全程“零费用“,擦亮叫响”特邀调解渭城模式”特色司法品牌。科技赋能提质增效,让诉讼插上智慧的翅膀。充分利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打造智慧诉讼体系,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置扫描中心,调配专门力量,引导当事人主动进行网上立案,实现数字智能在前端诉服、中期审判、后期执行全流程使用,让企业、群众在家中即可享受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开庭、在线调解、电子送达等现代化诉讼服务,下大力气缩短诉讼耗时、降低诉讼成本,打通服务群众诉讼便民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做实智慧诉讼服务工程,拓宽送达平台、保全平台和委托诉前鉴定平台应用广度和深度,并全面启动电子卷宗随时生成和深度应用工作。十个审判法庭全部实现“云上法庭”和“直播法庭”线上开庭功能全覆盖。案例7延安市宝塔区创新打造互联网+营商环境新模式延安市宝塔区创新打造中小企业综合信用体系服务中心,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模式,为企业提供信用评价、信用核查、信用监测、信用培训、信用融资、信用调解、信用修复等一站式服务,做好企业信用贴心服务的“店小二”,助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和“宝塔服务员”品牌。做好企业信用融资的“店小二”。整合信用数据资源,搭建“宝塔区企业信用监测服务平台”,通过信用产品增信的方式,与宝塔区政银企融资信息服务中心、宝塔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联动,为全区企业提供线下融资推荐服务;与“延安市信用综合融资服务平台”联动,为全区企业提供线上融资以及信用产品推荐服务,为企业更好享有金融支持提供信用保障。做好企业矛盾纠纷化解的“店小二”o将信用元素植入调解实务,充分发挥信用承诺、信用警示、信用惩戒的作用,稳步推进“信用建设+人民调解”,健全“承诺-践诺”履约保障机制,服务辖内13个人民调解组织,为辖内行业商协会会员提供信用调解服务,将“信治”作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有效抓手,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做好企业信用管理的“店小二”。充分发挥“宝塔区企业信用监测服务平台”风险研判预警功能,为区域内企业提供信用风险监测和预警服务。通过对宝塔区企业的注册信息、资质认证、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等方面的情况监测,实时监测和分析研判企业存在的信用问题,及时发现和预警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帮助企业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实现信用风险预警。定期为企业提供信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企业的信用状况、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法律纠纷等方面的情况,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做好企业信用监管的“店小二”。按照宝塔区企业信用积分(宝塔分)管理办法,为全区企业开展基础信用评价,将企业评定为守信(八)、基本守信(B)、失信(C)、严重失信(D)四种类型,行业监管部门根据监管对象的信用状况,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重点监管、信用监管等相融合,实施差异化监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促进监管能力有效有力,营造市场运行新环境。做好信用场景拓展的“店小二”。坚持信用便民利企,以信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为导向,积极拓展“信易+”应用场景。设立咨询服务窗口,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评价和等级结果应用、信用核查、信用监测、信用培训、信用融资、信用调解、信用修复等一站式信用查询和咨询服务。定向推荐企业信用白名单,让诚信企业享有守信激励,在评优评先、资金奖补、园区准入、项目审批、确定或推进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及各类试点示范等工作中给予激励。西安市未央区试点“232”“云上标勘”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西安市未央区以行政审批现场踏勘为切口,打造全流程数字化、透明化、标准化的“云上标勘”审批服务模式,全面降低市场主体准入成本。聚焦"两平台",打破踏勘时空壁垒。一是构建“屏对屏”智慧平台。利用移动通信与云计算技术,依托“未央政务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远程踏勘专栏,建立了集在线预约、精准定位、视频连线、即时录制、提交整改、生成报告、电子签名等七大功能于一体的远程踏勘系统,实现33个高频事项全流程线上办理,占全区踏勘事项的24%。二是搭建“屏览”数据分析平台。以系统保存的审批业务数据为基础形成审批电子台账与电子地图,通过对踏勘事项申报数量与退件率、整改率进行比对,及时发现审批瓶颈,提升踏勘质效;通过分行业、分区域对踏勘数据进行分析,可清楚掌握辖区各行业企业数量、位置及开办时长,借此分析市场主体发展趋势,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用好“三朵云”,实现远程标准踏勘。一是专家“云管理”。分4批次公开征集234名专家纳入行政审批专家库,借助云管理系统集中对审批专家进行宣传展示、在线抽取、使用管理,实现行业专家统一入库、多库分层,构建专家管理7个“标准化”制度,持续提升专家管理水平。二是标准“云推送”。针对71个高频踏勘事项,形成行政审批事项技术保障工作指南,明确全部事项的验收内容。录制“百期专家讲堂”,公开踏勘标准,向申办企业主动推送“指南二维码“,实现市场主体“开卷考试”,2023年为辖区企业提供事前辅导2500余次,提升踏勘“一次性通过率”27%o三是结果“云生成”。借助“云上标勘”系统及5G、720°全景直播、点对点会议室等技术,申请人可自行选择踏勘时间,系统依据申请人需求提供“点餐式”服务,踏勘人员依据踏勘实际情况将多个单项踏勘结果上传,系统汇总生成踏勘结论,经申请人和踏勘人员双方线上签字确认后,即时生成踏勘报告。建立“两机制”,确保审批全程无忧。一是建立档案可溯抽检机制。借助系统形成踏勘评审全景记录,实现踏勘全程留痕,建立永久完整、可追溯的踏勘档案。审批完成后可精准抽检踏勘评审现场视频、整改照片、工作结论,为落实首任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终身倒查制奠定基础,真正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健全审管协同共享机制。审批结果出具后,及时将相关审批材料推送至监管部门,实现审批资料内部推送、审管联动无缝衔接。同时,审、管部门接力服务,携手制定未央区扶持市场主体发展工作方案未央区加快“五上”企业培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激发市场活力举措,推进市场主体“微升小”“小升规”,推动企业数量倍增、质量提升。安康市汉阴县拓展“信用+X”应用场景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安康市汉阴县以信用便民利企为立足点,不断拓展丰富“信用+”应用场景运用,把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规范经济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凝心聚力,夯实信用制度建设。建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42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全县各级各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先后印发汉阴县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10余个,规范指引全县各镇、各部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全县信用建设打牢制度性基础。充分利用安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完善数据库,形成纵向上联省市,下联镇村,横向联动部门信用信息系统的网络体系。开展定期调度、专人指导、季度通报,动态归集水、电、气、科技研发等特色涉企信用信息,实现一网融合、信息共享。积极宣传推广“秦信融”平台,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扎实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创建与评定工作,以信用为基础的农村金融服务新体系已基本形成。同力协契,构建信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政府诚信机制,公开承诺履行承诺兑现承诺,构建“亲商、安商、富商”九条承诺服务企业机制,推行“管家式”信用修复服务,通过电话告知、上门走访、短信提示等方式,引导失信主体完成信用修复,帮助企业消除不良影响、重塑良好信用。重点对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拒不执行法院判决、“新官不理旧账”等失信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全面清理政府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因业务往来与民营企业形成的逾期欠款,严格落实信用信息“双公示”制度。创新应用,信用赋能惠企便民。创新打造“税务管家+信用培优”新模式。开展“纳税信用培优提升”工程,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纳税人,推行精细化管理、科学化预判、常态化回访、制度化赋能的“四化”管理服务模式,将纳税信用成功转化为企业的融资资本,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助力民营经济发展,让诚信经营的企业和纳税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创新推行“信用+市场监管”新模式。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等21个重点领域出台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施方案,形成“1+21”分级分类监管实施体系,以“绿黄橙红”界定从低到高安全风险等级,对全县2万余家市场主体进行“四色”分色标记。实行差异化监管方式,创造公平守法诚信营商环境。创新推出“信用+基层治理”新模式。积极探索信用与“321”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将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作为试点社区,努力打造和谐、文明、诚信的乡村环境,制定汉阴县农村和社区居民信用积分管理办法(试行),联合县农商银行创新推出信用先进个人授信激励办法,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审批流程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引领示范,诚信文化深入人心。积极宣传信用体系政策,引导市民重视社会信用记录,熟悉信用政策,规避失信行为,争做诚信个人,从根源上减少失信事件。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融入巩固提升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工作,通过制作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典型事迹宣传展板,让人人学习诚实守信道德典型,同时加大失信反面典型曝光力度,让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观念深入人心。全县10个镇、159个村(社区)每季度开展一次道德评议,对诚实守信先进典型上红榜大力宣传,并发放信用银行积分,为群众兑换生活用品,对失信反面典型上黑榜曝光,并落实帮教人员进行教育转化。出台汉阴县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礼遇关爱实施办法(试行),营造全社会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运用“承诺+容缺”信用审批机制,有效压缩办理时限,减少企业“折返跑”次数和“缺件难办事”问题。及时解决办事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延安市黄陵县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延安市黄陵县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的“桥梁”“杠杆”作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推动县域金融领域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优化担保环境,实现便企利企。一是借助平台优服务。依托秦创原黄陵轩辕科技创新中心,建立了“四贷促进”金融服务站,设立“政银担”业务咨询窗口,优化企业融资渠道,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普惠性金融业务服务。二是创新模式促审批。科学设置企业融资担保申请模式、审批流程,采用快递、网络、电话、传真等方式传递相关资料,通过视频形式组织召开融资担保协调会议和评审会议,提供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融资担保服务模式。三是深化合作拓产品。先后与省融担及合作银行按照“政银担”“银担”的模式,开发推出了“锦绣前程贷、邮农E贷等融资担保产品,为小微企业创建了便捷适宜的融资担保渠道。四是健全机制提效率。实行特事特办,对有紧急融资担保需求的中小微企业,简化办理流程,开通特别审批通道,协调金融机构快速续贷,做到7日内完成审批,3日内办结担保手续。持续减费让利,减轻企业负担。一是降低融资成本。对符合创业就业要求的小微企业融资不超过300万元、个人创业融资不超过20万元,创业就业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个人落实贴息补助。同时,对企业申请的价格认定、合同公正等相关费用,通过财政兜底的方式对企业予以减免,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二是降低担保费率。在担保费控制在1%以下的基础上,对县域内苹果产业后整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脱贫巩固户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物流运输、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企业,给予降低或免收担保费率。三是降低担保条件。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三农”组织,降低担保门槛,简化服务程序,建立尽职免责机制。对因生产供应防疫医用物资、重要民生物资保障等企业的融资担保需求,担保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含)的,取消实物资产抵押及反担保要求;担保金额超过100万元的,视实际情况取消或降低反担保条件。建立防控机制,实现保值增效。一是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建立了由县财政出资1000万元、省财政奖补500万元的风险代偿资金池1500万元。与省农担公司合作,按照4:4:2风险分担比例建立融资担保合作模式,将县级担保风险由原来的100%降低至40%。同时,与省信用再担保公司建立了4:3:2:1政银担合作模式,进一步完善了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二是开展短期流动性业务合作。与省融担公司签订了“短期流动性支持资金”业务合作协议,极大提升了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强化担保资金监督管理。对30万元以上的担保资金,全部委托银行支付,并定期对委托支付合同、银行流水和资金数额等进行核实,确保担保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效益。榆林市创新红黄绿"三色智慧码动态管理机制实施排污单位分级监管榆林市聚焦环境执法开展“小切口”改革,创新“红黄绿”三色智慧码动态管理机制,实施排污单位分级监管,在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上实现了智能化水平和执法效能更提升。一企一码,精准监管企业环保动态。打造排污单位分级管理平台,对全市430家重点排污单位进行赋“码”监管,其中绿码企业323家,黄码企业46家,红码企业61家。不同色码企业对应的监督检查频次、方式等均不相同。对绿码企业,推荐纳入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名单,以非现场监管为主,减少现场执法频次;对于黄码企业,适当增加现场执法检查频次;对于红码企业,加大现场执法检查频次。动态评估,立体管控环境风险隐患。“红黄绿”三色智慧码动态管理机制是一种动态监管手段,通过采集企业自动监测(控)、行政处罚、信访投诉、信用评价等数据,建立34条评价指标体系,以数据为驱动,进行智能协同分析,综合研判评分,分别赋予企业“绿、黄、红”三色码,动态反映企业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和环境风险状况。在没有发生重大案件或重大环境事故情况下按月动态更新,若发生重大案件或重大环境事故即时更新。“码”上监督,推动绿色共建污染共治。“智慧码”设置于企业正门,公众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周边企业的环保信息;执法人员通过“移动执法APP”扫描二维码,可以全面掌握企业环境监管信息,根据企业“智慧码”的颜色状态实施差异化监管。实现了向企业输出问题清单,实时提醒、主动服务,引导企业主动整改、自律守法;向监管部门输出分级监管清单、正面监管清单,提供排放不正常线索,实现精准执法、合理调度;向公众公开企业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和排污状况,提高公众参与度,强化社会监督,提升企业守法意识。西安市碑林区以“小切口、大服务”聚力破解不动产“登记难”问题西安市碑林区聚焦老城区建城时间长、遗留问题多的情况,将做好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领域,通过精准把脉找症结、靶向施策出良方、杜绝乱象强监管等举措,全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助推老城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精准把脉找症结。成立处遗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明确责任划分,建立健全“周报告、周推进”工作机制,并严格按照关于处理不动产登记遗留问题的具体措施(试行),通过查阅资料、踏勘现场、实地调研等方式,理清了不动产“登记难”问题主要涉及开发建设单位申请主体不清或缺失等四大类14项问题,建立工作台账,形成工作底数。靶向施策出良方。一是采取“一楼一策、标本兼治”思路。对“处遗”项目集中会审研判,分别就用地、规划、验收、税费缴纳等提出处置意见,明确处置措施和完成时限。二是开展项目代办服务。开避绿色通道,及时收集申请帮办代办过程中的难点、堵点,联动税务、住建等单位,及时完善规划许可、房屋质量验收、税费核算清缴等相关手续,更大程度利企便民。三是动态督导项目处置。对责任单位已经出具处置意见但仍未办结的项目,建立全流程管控倒逼机制,逐个确定包案组,实行全流程、销号式管理,一案一策推动问题化解。四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对推进缓慢的重难点项目,通过召集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合力攻坚,先后召开协调会13次,研判分析重难点项目6个,有效解决了西安SKP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类型、西安太古里控规调整和土地收储等重难点问题,全力服务保障辖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杜绝乱象强监管。健全房地产开发项目全流程监管,规范土地供应管理,压实开发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具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条件进行项目开发,强化房屋销售资金监管,督促企业依约履行商品房合同交付责任,对辖区内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违法违规建设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确保所交付商品住房质量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以及合同约定,防范延期交房问题发生,有效破解辖区不动产“登记难”问题。汉中市汉台区推行工程项目“审批服务直通车”跑好高质量项目建设'最先一公里”汉中市汉台区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直通车”,使项目手续办理更省时、省事、省心,进一步提升高质量项目落地建设质效。制度优化先行,让改革红利直达快享。政策赋能助企。先后出台以汉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直通车”工作方案为核心,涵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过程的10多项配套制度文件,改革举措从项目建设审批四个阶段,向项目准入、准建、准营全生命周期纵深拓展。协同审批助企。聚焦区级招商引资企业及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的行政许可、公共服务事项办理,着力为客商和项目单位提供事前申办辅导、事中调度协调全流程审批服务。采取“一客商一专班、一项目一专班”方式,一对一做好区级招商引资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审批服务工作。创新驱动助企。在全市率先推行分阶段分单体办理施工许可、“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和并联审批等举措,核发我市首张土方开挖施工许可证,并由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同步介入土方开挖全过程,确保施工安全,推动更多项目“拿地即开工工服务升级先行,让惠企政策直达一线。全面推行靠前领办。将审批窗口延伸到一线,成立服务攻坚团队,变“大厅等企业”为“主动上门问”,深入一线放材料清单,制定审批方案,加快并联审批办理进度。对暂不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列明缺项资料,做好审前辅导;对具备发证条件的项目,提供现场办公、延时服务等方式,实现审批服务再提速。精准实施点单易办。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分类细化办事主题,以办事企业为出发点将项目分为老旧小区改造、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市政公用工程、土方开挖等10个常办类别,动态调整、更新事项清单、服务指南、办事流程,实行“套餐式服务L持续推动“清单之外无审批、流程之外无环节“,所有工程建设类审批事项在法定办结时限基础上平均压缩超过50%。推深做实专区快办。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升级为“全科”服务窗口,集成咨询、受理、出件、帮办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推行“一表申请、一窗通办、一次告知、一次联办”,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业务“一站直达在项目审批服务全面升级带动下,公安汉台分局七里派出所项目一日内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实现了当天受理、当天办结的项目审批“加速度”。要素管理先行,让解决措施直达要害。审批要素全过程跟进。区发改、住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8个审批部门、38个审批事项全部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办理,生成统一的项目代码信息,对相关审批进度数据、结果附件信息实时共享。同时依托系统电子监察功能,实时在线监督审批进程,实现“全程留痕、自动预警、责任到人、通报问责”,督促全流程审批快速、合规。审批进度“四色清单”调度。对160个重点项目逐一进行研判,按照用地规划、招投标、人防消防、质监施工不同阶段及时建立红、黄、蓝、绿“四色清单”,将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情况及时发送项目单位并抄告区级包抓领导,为破解项目审批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审批问题全方位协调。对一些急、重的特殊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召开专题会议,发挥“专家会诊+审管联动”作用,加快办理速度。对阻碍项目前期手续审批的主要问题,逐一摸排、梳理,能在区内解决的,统筹力量,主动服务,及时销号。事项集成先行,让办事体验直达末梢。积极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全面实施全区政务服务部门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和权责清单管理,进一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和监管效能。加快推进更多的政务服务事项在各级政务(便民)服务大厅集中办理,在原有划转区行政审批服务局78项行政许可事项的基础上,新划转事项12项,区级政务大厅进驻事项由538项增至898项;延伸下沉镇(街道)审批服务事项366项,村(社区)可代办公共服务事项59项,极大地拓展了政务服务范围。商洛市养老保险经办“暖阳行动”让人社服务更有温度商洛市从群众办事视角出发,从社会民生领域“小切口”改革要求着眼,深入开展“暖阳行动”,打造“暖心贴心、阳光便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窗口,持续优化人社领域营商环境。多做一点,让环境更舒心。一是问需参保群众。广泛征求服务对象意见,梳理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制定问题整改责任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和时限。二是提升干部